火车梦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32149889
作者:丹尼斯·约翰逊
页数:120页

内容概要

丹尼斯•约翰逊(Denis Johnson,1949—  ),美国作家,以短篇小说集《耶稣之子》和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长篇小说《烟树》蜚声文坛。
19岁即出版第一本诗集,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诗集,同时也创作戏剧和非虚构作品。他1992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耶稣之子》大获成功,于1999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2007年,他的长篇小说《烟树》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并入围普利策奖短名单。2012年,他的中篇小说《火车梦》再度入围普利策奖短名单,并获《时尚先生》、《纽约客》和《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约翰逊善于在严肃的作品中糅合类型小说的元素,颇受美国诸多名家的欣赏,乔纳森•弗兰岑自称崇拜约翰逊。

作者简介

《火车梦》是丹尼斯•约翰逊的一部微型史诗,是他最动人最令人心酸的小说。
罗伯特•格雷恩纳是20世纪初美国西部的一个工人——特殊年代的一个普通人。受家人去世的打击,格雷恩纳努力在这个崭新而陌生的世界里寻找活着的意义。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看到了他个人令人扼腕的伤痛,也看到了美国社会的巨变。
这本书如同美国西部历史和风貌的画卷——书中的植物和动物奇异得不像真的,伐木工和桥梁建筑工命运多舛——展现了一种快要消失的美国生活方式。
——————
媒体推荐:
我信仰的神,须有丹尼斯•约翰逊那种智慧和幽默感。
——《自由》作者 乔纳森•弗兰岑
一本严肃而可爱的书,粗粝现实主义中夹带一点幻想元素,令这本书带上了悦目的光芒。
——《纽约客》


 火车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年前介绍《耶稣之子》时,提及作家丹尼斯·约翰逊还是个陌生的名字,因为那时他只是位仅仅被翻译成中文一部作品的小说家,而那部作品《树烟》又显得过于厚重和高冷,基本上丹尼斯·约翰逊没有办法成为我们这里的“阅读习惯”。而后来的《耶稣之子》注定是一颗珍珠,即便在这个永远操之过急和快餐的国度,它也渐渐被读者从灰尘中辨认出来,并被拾起来一次次叹为观止。丹尼斯·约翰逊作为美国当代“四零后”的作家,看上去总是有点过于严肃,这一点上他跟因为出版《自由》和《纠正》而被媒体广泛报道的乔纳森·弗兰岑还真有点相似,他们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传统的意思是他们的写作,几乎是剔除了实验和先锋的写作诉求,以一种近似乎古老和腐朽的现实主义来构建自己的小说;“传统”也包括他们在市场上又不是那种如鱼得水型的作家,甚至在媒体上露脸这种事上,也大有退避三舍之嫌。虽然有过很多获奖和被同行肯定的经历,但丹尼斯·约翰逊还是以一种跟他文风类似的风格,与这个世界保持着距离,即,冷冰冰,不近人情。在接受采访,被问及是否担心新出版的作品不会成功时,他给出的说法是:“这一点我以前倒从未想过。不过,既然现在你问了,我想说,对我的书是否会成功,我毫无兴趣。”新出版的这部中篇小说《火车梦》,仍然没有任何花哨的噱头,即便卖点也源于出版社的丛书系列自身赢得的口碑,即“短经典”之后的“中经典”,仍然是以网罗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优秀小说为主。对于商品来说,这可能是错失畅销机会,或者因为过于销声匿迹而无法形成有效的购买力,但对于读者阅读来说,却可能是件好事,没有太多所谓刻意打造出来的口碑先声夺人,也没有过于喧嚣的叫卖声,发现一位优质作家和一部极具阅读趣味、文学意味的作品,这不正是真正读者最高兴的事情吗。对于死亡和苦难,我们在丹尼斯·约翰逊描写越南战争的《烟树》中,领略过其宏大的一面,而《火车梦》则是集中对个人和大时代中渺小群落的耐心描绘,亲人的死亡和自身遭遇的一桩桩苦难,在美国华盛顿西北部的一位铁路工人身上徐徐上演。没有什么比在痛苦回忆中度过余生这件事更让人难过的了,《火车梦》的主人公罗伯特·格兰尼尔正是这样的人,他的家在一场大火中烧毁,妻女不知所踪,此后他要悲愤痛苦地怀念和独自生活。而在巨大的亲人离别、家园烧毁的苦难之后,他面对什么错综复杂和疼痛都已经没了常人那种唧唧歪歪的感觉,他变成了一块路边的坚石,总是以一种似乎是冷漠和坚硬的态度视而不见。对于苦难的展示,丹尼斯·约翰逊使用的是克制和简洁的语言,尽管小说中不乏诗意的描写,但粗粝仍然是《火车梦》的特色之一,这种粗粝形成了一种真对自身有效的准确。丹尼斯·约翰逊对于戏剧性的情节,也没有多少兴趣,他甚至对于一些可以让人产生猎奇心思的段落,也采取了斩钉截铁一笔带过的写法,他有效地令读者克制了好奇心。没有高潮跌宕的冲突,也扼杀了可能的起承转合,他用大量的、密集的描述性语言,干净利索的词句,为读者送上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残酷小说。丹尼斯·约翰逊在小说的第三章节,讲述了一个名叫威廉·克斯维尔·哈利的逃犯的故事。他在自己濒临死亡之际讲述了埋在心底的一个秘密,即如何犯下非人的罪行,那些场景一一再现,性侵自己的十二岁的侄女,使女孩被自己的父亲痛打致死。尽管故事如此极端,但作者丹尼斯·约翰逊只是在不动声色地将之呈现,甚至没有流露一丝的主观批判态度,他要的只是一个人在刻板压抑的环境中的可能性。艺术审美中给观者带来的震撼,一定跟艺术家所采取的形式有关,而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猎奇或者扭曲所带来的。丹尼斯·约翰逊对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节描写,某种意义上又是那么富丽堂皇的,它们拥有金子般的光满,有时会令人想起鼎盛时期的卡佛,那种极端克制的寒风,随时都可以吹进读者的骨髓。(京华时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美国工业文明版《昨日的世界》,读完之后看了眼评论居然感动得泪流满面。阅读时间:1小时。
  •     据说中篇很难写,挺好看的
  •     还行吧,也许需要重读
  •     昨日的世界
  •     我很好奇这些故事来源于何?
  •     非常好看 美国农民工兄弟和美式隐士 罗伯特.格兰尼尔在西北小镇的生活 勾起我很多在美国蒙大拿州打工时的回忆
  •     史诗谈不上,西部的社会生活,还是有出彩之处的。
  •     匆匆看完,譯的不錯。 小幻想和跳躍但有秩序的時間線很可愛。故事蒼涼又荒誕
  •     分了三次读完前面几章,后面倒是一气呵成意犹未尽
  •     4.5
  •     有人说《耶稣之子》更好,但我记得那本短篇集当时给我的感觉不好,而这部中篇轻描淡写又粗粝、深刻,特别美国。编辑和校对(如果有的话)有问题。
  •     粗砺,若是再收敛点就更好了
  •     悲凉又带劲的故事。另一个世界里,寻常荒野的一生。
  •     韵味十足,越读越美。
  •     2016-161(12/30)好看
  •     骑过树桩 爱过奶牛
  •     艾他怎么能长篇短篇都写得那么不同属性的带劲呢
  •     看到淡豹推荐的,真的非常迷人的中篇。跟《斯通纳》的孤独相比,这是很美国式孤独之一种,主线有锥心之痛和沉郁反思,副线人物和景色都是寥寥数笔无一闲笔,爱。
  •     译后记:“约翰逊的文笔体现了典型的美式文风:克制,简洁,粗粝,绝不拖泥带水,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却充满着大量描述性语言。”(真的不是村上春树么好吧这厮也算半个美国作家……)
  •     里面还是有《耶稣之子》的影子的……才意识到作者居然还活着,而这部作品是2001年才写下的。
  •     西部调调,带劲
  •     好书,好书!比耶稣之子还要南方。
  •     2017已读08 说是美国版的《活着》有些夸张了,毕竟篇幅上就不比《活着》浩瀚。但是能感觉到有《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意思。也是一个男人,家人在意外中逝去,自己离开又回来的故事。其中魔幻现实主义描写的部分很有特点,印象深刻。
  •     纸质一般,校对死了吗
  •     行文很干净准确,也很顺畅,不长,飞机一起一落就看完了。虽然有些不明所以的地方,但每个时代其实都很魔幻现实。
  •     打开了从未见过的美国新世界。当年拼搏着的美国人的生活真的无法用一个或者几个词简单的概括,不过看完后觉得对美国梦有了新的理解。
  •     在宿命感的笼罩下过完孤独悲伤的一生,但格兰尼尔分明是坚韧的。
  •     与其说是早期美国西部风情画卷,不如说是美国版《活着》,主人公孤零零来到世上,孤零零死去。曾经有过的妻女消失于山火,认识的人也一个个死去。主人公离群索居,有点象梭罗一样活着,却可加真实和执着。他几乎绝对的自由,然而又孤独地存在于这个世界,强韧无比。
  •     这是一本很适合在地铁阅读的书,短小精悍而易读。大段白描性文字体现出独具一格的魅力,对于我这类读惯了绵密文字的读者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      坐在图书馆一下午翻完的。
  •     有点悲伤
  •     寂寥。好久没用过这个词了。
  •     非常有气势
  •     谁不曾在哀思与执念中度过,谁不曾在时代的巨浪中被迫翻滚
  •     很带劲的中篇,苍凉有力。看似一个个杂乱无章的故事,混杂在个人悲剧中显出了奇妙的冲击。文字也美,写景写心都很有力。好看。
  •     书中主角姓氏翻译应该和封底抢内容简介中主角姓名的翻译统一一下。又不是多么高的标准,上海文艺出版社类似低级错误好多
  •     每个个体都是值得缅怀的史诗……写得真好
  •     好干涩 没感觉
  •     我也是更喜欢他的耶稣之子
  •     意料之外,的,好
  •     作者的姿态让我感受到他写作的初心。
  •     不遗余力书写生而为人的悲哀。拥有一切,唯独不曾自由。
  •     在这个世界上他有四个角色:铁路工人 木工 丈夫 父亲。在美国社会大背景下 他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 陪伴他的是孤独和越发自由的自己 幻想却又真实存在的是他深爱的妻子和女儿 这是一个凄凉的故事 又是一个奇幻的故事 凄凉在周身人物的消失 奇幻在周身人物消失后的所思。我大概就是格兰尼尔 朋友都是过客 心有解不开的结 可是除了心我还是自己 我在挑战 在更疯狂的涉险 在更自由 在更努力的存在。
  •     “非常非常好看。这一整年,我经常会带在身上,有空就拿出来翻看。”新年(2015)豆友书虫推荐。
  •     一个午后深夜读的故事。
  •     好看。神秘主义的海明威风格,只是翻译有些干涩。Grainier像是基督教,印第安和北部森林共同的儿子,但他又谁也不属于,所有人都认识他,但最终被路边背包客偶然发现死亡并埋葬。更像是发生在北方的Louisiana故事。
  •     格兰尼尔后四十年人生是我想过的人生。
  •     比较喜欢他的短篇。
  •     写得真好,就像是记叙,保持着自然的距离感。但他在煮着什么而我又没一头扎进去。呼。应该读第二遍。
  •     【这声音越来越高亢嘹亮,越来越庄严优美。它是所有人造声最原始的完美理想——雾角声,船角声,火车头嘹亮的汽笛声,歌剧咏叹声,风笛缠绵不绝的悲吟声。突然,剧场一片漆黑。那个时代终于一去不复返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