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

出版日期:2014-10-31
ISBN:9787550236224
作者:李樯
页数:231页

内容概要

李樯,中国著名编剧,1987年北京军区入伍,1989年进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学习,1992年毕业分配进入战友话剧团担任编剧,1995年起开始做职业编剧。编剧作品有《孔雀》、《立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黄金时代》、《放浪记》。

作者简介

本书内容为著名编剧李樯的最新作品,以民国时期女作家萧红为主线,讲述了那群自由追求梦想与爱情的青年,那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黄金时代》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黄金时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在书店花了两个小时,迅速看完。没有去看许鞍华的电影,但是知道里面每个角色的演员,看过预告片和海报。于是,我就在这两个小时内,自己在大脑里编排了一部黄金时代。每个画面之间的切换还不时的黑一下,都快被自己的专业精神感动了。怎么说,这种读书的体验,因为文字简洁而更有画面感,因此很容易在脑海里形成电影的效果,两个小时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两个小时的观影体验,但是很多流于了画面,当你看到编剧把每个角色的心情全部直白的写出来之后,可能就感受不到,那些感情被激发出来的深层原因,来不及思考,来不及酝酿,就直白的脑补一个画面,整个剧本里,都透着萧红命运的一种悲凉,但是如果我之前没有看过其他的资料,光凭这部剧本是远远感受不到的。希望我能找到一本,将这悲凉力透纸背表现出来的萧红传吧。
  •     电影《黄金时代》在今年的十一档上映,虽然票房不好、口碑上也有争议,但是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力图真实、真正拥有民国气质的电影。史航说:“能看到的电影很多,但能看到的电影剧本却很少。”确实如此,更何况是这样一部好的电影剧本。在李樯的剧本中,能看到很多电影中没有的东西,也能寻觅到一种趣味。《黄金时代》的电影有三个小时,如果把剧本里的东西都拍出来的话,时间又会加长不少。比如在萧红从小旅馆里逃出来,和萧军一起搬到新住处的那一段中,剧本中出现了一个来找萧军学武术的穷人。他说吃药太贵了,但医生说要坚持锻炼,于是他就来学武了。这种看似碎片的小细节,其实也是反映了一种民国的真实状况,那就是生活困苦。还有一个印象较深的片段,是萧军和端木蕻良争论到底谁写的东西好,萧军说他喜欢托尔斯泰,端木说他的作品一点托尔斯泰的味道也没有,萧红也参与在其中,互相抬杠,有一种可爱的味道,让看到的人觉得很舒服。剧本有一个很独特的地方,在电影中也可以看得到,就是演员对着镜头说话,这个很有意思。可能是李樯是中戏毕业的原因,在剧本中可以看到这种舞台感,很多人觉得不好,说这不就是纪录片的拍法吗?没什么新奇的,还让人很出戏。个人认为这是这部电影锦上添花的地方,演员对着观众说话,说自己的宿命,说“我是萧红,生于1911年,死于1942年”。这给人一种惊悚的感觉,一下子就把人抓进了这部戏,因为角色们把自己的命都告诉观众了,这是多么悲凉、哀伤的事,更能把《黄金时代》的味道勾出来了。除去这种悲怆的气质,在《黄金时代》中,更有一种真实感,一种生活的味道。在剧本中,萧军给鲁迅敬酒,鲁迅让许广平代酒。这种非常平常和普通的细节,可能是入不了很多创作者的眼的,当然要去描写那些伟大的事,但是在这部戏中,更多的却是这些生活中的事,在你眼前的,是努力接近真实的他们。史航说:“这是一部二十年前就该有的戏,但可能二十年后都不会有人拍。”这样一部真实而又有味道民国戏,不仅应该去看它的电影版,在剧本中更能找到完整的民国气味。
  •     在书店花了两个小时,迅速看完。没有去看许鞍华的电影,但是知道里面每个角色的演员,看过预告片和海报。于是,我就在这两个小时内,自己在大脑里编排了一部黄金时代。每个画面之间的切换还不时的黑一下,都快被自己的专业精神感动了。怎么说,这种读书的体验,因为文字简洁而更有画面感,因此很容易在脑海里形成电影的效果,两个小时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两个小时的观影体验,但是很多流于了画面,当你看到编剧把每个角色的心情全部直白的写出来之后,可能就感受不到,那些感情被激发出来的深层原因,来不及思考,来不及酝酿,就直白的脑补一个画面,整个剧本里,都透着萧红命运的一种悲凉,但是如果我之前没有看过其他的资料,光凭这部剧本是远远感受不到的。希望我能找到一本,将这悲凉力透纸背表现出来的萧红传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不到三十块买了两张电影票又送一本电子书,文艺不值钱。只是读完更觉得他不可原谅,传记就该是复制粘贴的流水账么?
  •     再翻过头来看李樯的剧本,就明白了许鞍华的完成度有多高,他们四个人的气质是这样的融合,这四个人我指:萧红、李樯、许鞍华、汤唯。看完电影我去读了生死场,看完剧本的感受要比电影更深一些,尤其两萧的分别与萧红的离世处
  •     非常喜欢这个电影,看完剧本更觉看过的电影情节历历在目,萧红一生情路坎坷,命运颠沛,却依然能写出这般伟大而不是喊口号的作品,关键是文学的纯粹性,真是太了不起了,汤唯最好的人物角色也就是萧红了,以后不会有再好的了。剧本写得很细腻,画面感跃然纸上,而且电影具有实验性质,人物跳脱剧情外给观众口述历史,真是太有意思了。就光秃秃的剧本,也不带点主创的采访啥的,更或者是幕后一路走来的记录,感觉不过瘾。
  •     还没看电影,真的有点感觉会像话剧,也不懒。
  •     早两个月在JD下单了买了黄金时代……今天早上起床早顺手抽了这本书……发现这尼玛不是王小波的……我就艹了……看完觉得……垃圾。
  •     第一次读本子,原来会有不由自主演起来的感觉
  •     没有看电影,先看的剧本。写的是萧红的一生,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剧情只能流于图片化,像是生平简历。
  •     感觉书比电影好看,忽然觉得这个片子让顾长卫来拍,说不定更好看呢。当然最好也把FSF那个分分钟让人出戏的哥们儿换掉...
  •     李樯笔下的萧红,许鞍华是没拍出来的。
  •     “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
  •     3星半。很多地方和电影还是有出入,而且更喜欢这个剧本一点。许鞍华把很多地方拍得更接地气了点,否则按这个拍出来就真的是4小时+,打破第四墙不说,比原来的几个维度还要复杂很多。整个剧作的特点极其鲜明而且换场的速度快,场与场之间看似没联系实际上是藕断丝连。
  •     比电影动情多了。哼
  •     这更像是剧本,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终于知道“场记”和“剪辑”有什么用……
  •     好端端一个故事,偏偏被撕成了支离破碎的一段段烂旁白,人物的一生什么是重点什么是可截取的画面编剧完全没有把握,就像流水账一样鸡毛蒜皮地记啊记啊,不停地让那些配角出来讲啊讲啊,老奶奶的裹脚布啊,又臭又长……
  •     边读边回忆起电影的场景,电影虽然不怎么像电影,总归是一部很好的纪录的片子。
  •     人的一生应该有很多面,看了纪录片、电影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剧本,觉着写得细腻,但并不好。故事本身没有什么戏剧性,萧红颠沛流离的一生是出来了,但她的个性没有经历什么大的变化。其它的人也是,都能说出好的对白,但故事没有钩子,没有情绪,对镜陈述是个亮点,但用的太多了。
  •     蛮喜欢这种闪回的结构,想着电影人物的面孔,很有画面感。
  •     困于爱
  •     “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爱和温暖。所以我就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她是时代的异类,可却活得如此真实动人。
  •     多么想,大家可以去掉标签,去听,去看,去谈论。“喜欢”和“不喜欢”之间,应该还有很大的空间,去表达,去查看,去体味
  •     人物扁平而又蜻蜓点水
  •     萧红的悲剧有着很大的时代悲剧。作为女性,她不想被父亲这种人豢养,却在处处依靠其他男性。她有着无法磨灭的才华,却没有主动的去掌握和改善自己的命运。很可惜。
  •     第一次看剧本,就像重看了一遍电影
  •     读了剧本,补充了电影中的一些空白
  •     李樯的剧本写得着实精彩,一口气读下来根本不觉得费劲;虽然许鞍华尽量想把剧本完整的呈现出来,但由于篇幅等问题,最终的成片,一些人物的情绪有明显的断裂,缺少铺垫,剧本相当于对电影的补充吧!包括萧红为何最终会选择跟端木在一起等等问题,剧本都做了充分的解释!
  •     旁白……吃……聊……旁白……吃……聊……旁白……吃……聊……死。
  •     单从剧本看,李樯对萧红传奇生平的转述倾注了相当充沛的感情,和成片几无评判的先锋式表述仿似两种风格。当然许鞍华有对作品的风格考量,剔除一定细节情感处理的成片还原出时年哀婉却自由的迷人气息,虽然经常无法体现剧本文字的真实用意(比如冯绍峰英武的正派气质完全对不上剧本对萧军的轻蔑),但也有相当契合的部分,甚至在萧红与丁玲会面一场无论在影像化还是文学性上都实现了更高的艺术表达。
  •     第一次看自己看过电影的剧本,感觉很奇妙,会出现不同于电影的新画面。
  •     剧本写得太棒了,比成片要连贯很多,这可能是篇幅的问题也可能是呈现的问题。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考虑到观众的观感吧,就算完全一样的内容,看剧本和看电影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了。
  •     电影里的萧红不是爱哭鬼。
  •     文字上的东西,文字表达起来,还是动人一些。但是读的时候,不时浮现汤唯那张脸。汤唯脸上的确是有文艺气的,那种软弱痴迷又有点倔的。可惜萧红长相气质和汤唯差的太多,完全两挂,才有那种悲剧。汤唯的脸,悲剧毫无说服力。文字和影响,文学和电影,这个迷思我还是没想明白。
  •     先看的电影纪录片再看的剧本,就没有思考的空间了。浓缩与拼贴吧,但一定是怀着感情与认同来取舍情节的。
  •     第一次看电影剧本,感受到了画面背后文字的力量,值得多次品味。
  •     读了,然后自己写的话也有民国味儿了
  •     电影与书籍的美妙邂逅
  •     剧本是五星的!真要命,读完之后心都要没了...明天在漫阅读微信平台上发年表
  •     记忆碎片里的黄金时代
  •     终于读了剧本 各有魅力吧
  •     电影几乎严格按照剧本执行,剧本对萧红的刻画反而更明确了,对于一些段落的删减多是让步于时常,电影中的个体弱了,更多体现了时代氛围。
  •     电影本质是媒介,观众对故事,人物没有认同感,电影也就不成立了。民国作家群像的话,作家要靠作品获得关注,而不是传记,否则他们只是一个个陌生的名字而已。
  •     其实剧本算是好看的了。但是这么繁复到了电影里根本不好看。我脑子里只记得轰隆两声炮响把我吵醒了…顺便删减的内容很可惜啊。
  •     黄金时代罗生门 萧红萧军致青春
  •     这种纪录片不是纪录片,艺术片不是艺术片的作品最讨厌了,应该起名叫《萧红散文提到的事情的影像化》。把萧红散文里写的事攥巴攥巴,连起来,这就是萧红啦?她的灵魂呢?她的艺术呢?光记录她的皮囊吃了哪些苦,去了哪些地方,这就是萧红传啦?萧红独特的个性(她骨子里一直是大小姐,并且有“爱与温暖”的记忆为后盾,所以才会有悲悯众生的姿态和洒脱清丽的文字),她的聪敏(游行时很多女生被挤落臭水沟,她却化险为夷)、叛逆(仇视父亲、讨厌大伯)、善良的心地、诚挚的文笔、纯洁的灵魂,这些都从这本书里体现不出!!!了解一个人必须从她的文字、她的作品,更何况她的盛名主要来源于她的文学成就(她不是革命家、不是社会活动家),安排那些七嘴八舌的罗生门有意思么?选择这种伪纪录片叙事,本身就是失败的。
  •     每一个人都在像你诉说,对着你诉说。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那些只言片语和留在那个时空的动作与心绪全部都飘散在时间里。回溯历史,就如罗生门,我们善意的猜测人物的心理,然后给他们按上一个我们希望的故事。
  •     并不算很好。却勾起了关于那个十月的记忆。
  •     先看的电影,看剧本的时候,脑子里全是那些演员,总是不记得真实的萧红长什么样,去百度了照片,也还是不记得。
  •     剧本不错,语言简练,但是场景变化太快,每个片段短小,不太适合电影的铺陈。
  •     作为文本来对比电影也蛮好玩
  •     许鞍华能把这个剧本拍成这样的电影,也是不容易啊。剧本写得很棒。
  •     丁玲(画外音):……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率真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事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者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原故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