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广场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8
ISBN:9787112067213
作者:俞孔坚
页数:138页

前言

  今天早上(2004.5.6)在电视新闻中,看到温家宝总理访问比利时,在接见当地的华侨和留学生时说的一番话,令我感动得泪流满面,大意如此:我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生活得好,每一个农村的孩子都能上学,每一个得病的人都能得到很好的医治。它之所以让我感动,是因为其朴实无华,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辉煌的前景描述,但对当代中国来说却是伟大和充满意味而值得纪念的,它的纪念性远远高于其他关于“人民”的昂扬的语言。  本书并无意将城市和景观的设计与当代领导人拉上关系,但景观确实又是政治的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符号,更何况我们是在谈“人民的广场”。于是我又想到与本书主题相关的都江堰之于长城的意义,有许多学者有过精辟的讨论。我欣赏余秋雨的说法:“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作为一种政治的和社会的景观,现代城市空间是要像长城那样傲然而获得其纪念性令万民供奉顶礼膜拜,还是像都江堰那样平实亲切,成为市民生活中最灵动的部分?本人的立场是不言而喻的:现代城市空间不是为神设计的,也不是为君主设计的,更不是为市长们设计的,而是为生活在城市中普通的人们设计的,这些普通的人是具体、富有人性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集体名词“人民”。本书通过一个案例,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普通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场所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的整体性。场所或景观不是让人参观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呼吁场所的诗意的回归、人性的回归和故事的回归。  如何来获得场所性与人性的回归,如何来唤起人性与公民性是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一个思考线路。  我曾经在阳春三月,穿行于川西烂漫的油菜花丛中,偶然间误入竹林匝护的农家院落,车门的书法对联,透出无限春光和憧憬,白石灰刷就的建筑山墙露出木头的穿斗结构;窗棂和木格栅是饱经风霜的棕褐色。青色、白色和红色的大卵石界定出屋沿垂直投影的内和外,院子的一边是一口井,井也是卵石砌就的。院中一群老人正在点燃千百支蜡烛,并环绕场院走动着,脸上的安详和宗教的虔诚唤起我儿时关于奶奶的记忆。这种久违了的感觉突然间将我置身于久远,仿佛来到只知有秦不知有汉的桃源。

书籍目录

1 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
1.1 设计目标
1.2 设计构思来源之一:地域自然与人文景观研究与历史阅读
1.2.1 地域景观:天府之源——自然与文化景观格局
1.2.2 阅读历史:饮水思源——以治水、用水为核心的历史文脉及含义
1.2.3 市民休闲行为之特点
1.2.4 作为旅游地之潜力
1.3 设计构思来源之二:场地问题的分析
1.4 设计构思:解决问题与营造场所
1.4.1 广场主体构思
1.4.2 问题的解决对策
1.4.3 广场的艺术设计
2 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
2.1 广场的原义:唤起人性与公民性的场所
2.2 广场的失落
2.3 重归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都江堰广场案例
2.3.1 多元化的空间
2.3.2 参与交流和聚会的场所
2.3.3 人性化的设计
2.3.4 可亲可玩的水景设计
2.3.5 归属感与认同
参考文献
3 评论:都江堰广场,一个叙事场所
3.1 文化/历史背景
3.2 作品阐述
3.3 评论分析
3.3.1 五个区域
3.3.2 景观设计中水的应用
3.3.3 场所的营造和城市复兴
参考文献
4 图解都江堰广场
4.1 I区图解
4.2 II区图解
4.3 III区图解
4.4 IV区图解

作者简介

《人民广场:都江堰广场案例》通过一个案例,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普通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场所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的整体性。场所或景观不是让人参观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呼吁场所的诗意的回归、人性的回归和故事的回归。

图书封面


 人民广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