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会学同游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301247095
作者:[美] 彼得·L.伯格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作者:彼得•L.伯格,奥地利裔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路德教派神学家。主攻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神学,其著作论及当代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问题。
译者:何道宽,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政府津贴专家、资深翻译家,曾任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翻译协会高级顾问,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研究三十余年,著作和译作近六十种,逾1500万字。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 / 001
作者前言 / 017
第一章 作为个人消遣的社会学 / 001
第二章 作为意识形式的社会学 / 029
第三章 “补记”:选择与生平叙事
(亦名:如何获得预制的过去) / 061
第四章 社会学视角——人在社会 / 077
第五章 社会学视角——社会在人 / 0105
第六章 社会学视角——社会如戏 / 139
第七章 “补记”:社会学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与伦理学
(亦名:如何做到谨慎又伪装下去) / 175
第八章 作为人文学科的社会学 / 171
文献述要 / 206
索 引 / 218
译者后记 / 238
译者介绍 / 240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与社会学同游》作者提醒我们,学习社会学一定不要丢掉人文关怀。本书生动地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带领读者在社会学的世界里畅游。
商品描述
社会学是一场游戏:既有轻松的一面,可供消遣;又是思想挑战,要求游戏者有一定的素养。在《与社会学同游》书中,彼得•伯格以如椽之笔和酣畅的文字带领我们神游社会学的庄严殿堂。在这趟旅途中,我们将紧随作者去审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去体会社会学的多重视角,关照社会学的多重性质。几个突出的主题是:“人在社会”“社会在人”和“社会如戏”。这部权威学者的经典著作宛若浓缩而精美的靓汤,带给我们丰富的人文主义营养。
名人推荐
在现代社会学的180年历史中,大多数人将社会学视为一门欲与自然科学比肩而产生的实证科学。但从齐美尔和韦伯起,有关社会学的人文主义思潮同样源远流长。作为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舒茨的学生,彼得•伯格有理由,也有信心通过对社会现实建构过程中主观意义的揭示,告诉我们与实证社会学所依赖的经验、数据、事实或有效性迥然不同的人文主义的社会学性质。这种人文主义性质既体现在我们如何看(see)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也体现在这一学科所蕴含的道德诉求之中。
——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部堪称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作者一反教科书面面俱到的写法,择要描绘了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性,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使初学者在轻松阅读中看到社会学事业的宏观图景。
——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描绘的社会学是一种能够把个人情趣与追求真相的科学精神、专业智慧与常人关怀结合成一体的学科。社会学其实比一般人心中的形象更加精彩。作者所描述的社会学是那种能够发现人类行为的无比丰富性、能够在个中人不以为奇的现象中展现专业洞见的学问——这种学问会多一些人文情愫,少一些枯燥沉闷。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与社会学同游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长久以来(其实没有很久,社会学重建才几年),中国的社会学本科生在刚刚承受了被迫调剂高考专业志愿的巨大痛苦后,就立刻迎来“什么是社会学”、“什么是社会科学”等等鬼话连篇的专业导论。大一学生们的目光大都是崇敬的,可在他们崇敬的目光中,那些讲述专业导论的社会学教师中的不少人却偷偷或不自知的扮演着江湖骗子、无知少女、阳痿丈夫、永动机非民间科学家等等角色。四年很快过去了,一些学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前往社会学的起源国家和二半吊子国家继续专业学习,以海天盛筵外围女式的气魄和毅力来配合死老白男对于东方女人的古怪性癖。一些学生经过充分准备走上保研考研战场,背完科层制的定义,算完了回归分析,第一次惊讶的发现,大一时那个精神分裂的老师谈起的要把二者整合到一起的理想竟然在考研试卷中实现了。到了复试时,很多学生都暴露了自己的籍贯,大家都是新乡人——读过《新教伦理》和《乡土中国》,后者未必认真读,前者肯定读不懂。没有继续读书走上社会的学生,或是觉得自己熬了四年,总算与渣男离婚;或是带着朴素的情感来继续无脑的歌颂、宣传自己的专业,朋友圈里总是转载着“学社会学可以让你胸变大”之类的金坷垃,再附上自己的专业自豪,将当年被同班学霸暴虐的凄惨画面忘得精光。社会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每一个刚进入这个专业的学生都会问,他们的家长朋友也都会问。教师们有人欲说还休,有人则确实一脑浆糊。伟光正的没怎么认真读过涂尔干的早期涂尔干主义者和大美国基督教民主人口统计学家发出了这个时代最强有力的声音,嗡嗡嗡啊啊啊,从实证到实惠,从假设到假装,从变量到变态,从算数到算命。另一种声音,也就是伯格在这本书中讲的”人文主义社会学“,大都在窃窃私语。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局面?人文主义社会学本身就能给出答案。“大多数人都没有做好准备使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世界观中性化,他们不容许自己去直面其中的含义”(p204),人们在拼命的用脑袋来完成屁股赋予自己的使命,或是想尽办法将自己的屁股坐在别人的脑袋上,或是用自己的屁股与别人的屁股一撞高低,而人文主义社会学能做的事情很简单,狠狠踢你屁股一脚,让你的脑袋得到一点点解放。一个学科的意义就像一条河流,要把握住学科意义,需要学的是游泳,而不是在自己的脚上绑上一些概念定义或研究方法的铅块,这种做法虽然使你很“稳定”,却会让你迅速淹死。读一读伯格的这本书,开始学游泳吧。
  •     一句话概括: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学。读后感:这本薄薄的小书,到处都是隽永的文字。这些美丽的思考与意象,让我对社会学充满了好感。因为,书中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学,可以让人对生活少一些偏见、在社会旅途中多一点怜悯之心。走在路上,看着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有时候我会产生一种温情与敬意。诚然,如书中所说,”环顾四周的一瞥就足以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利用这个可能性“,大多数人认识到的仅仅是社会的借口和伪装,被无形的木偶线牵引而不知。不过他们和所谓”本真“的人一样,有着相似成长阶段和生活处境,都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下去。只不过,”本真“的人往往更加幸运,更早意识到社会表面之下的真实情况,能意识”社会界定我们,又反过来被我们界定“两面神悖论,并能借此逃脱一些根本困境。而非本真的人,往往要到最后一刻,才会意识到这一切(可见《伊万 伊里奇之死》),忽然才发现,人生真像是一场游戏。在此之前,他们努力扮演自己的角色,虽然这或许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但有着自己的情感与思考、痛苦与欢愉。成为”本真“的人,便是”非本真“,即便前者对自己追求的目标有更清晰的了解,但也无法诋毁过去努力的自己。本真的人,能从木偶戏中走出,让人抬头仰望并感知操纵我们的那一套”木偶线“。而这一过程,并不只有社会学这么一条路。社会学让我们意识到”社会界定我们,又反过来被我们界定“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可以扩展为”外界界定我们,又反过来被我们界定“的道理。人总是被外界决定的,但同时也决定着外界,社会只是外界的一个重要层次,其余还有许多层次。比如说,《进化心理学》就可以告诉我们的基本心理模式,是如何产生的——例如为什么我喜欢长的好看的人——外界决定了这种模式;而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那些隐藏在神秘情感下面的真实。木偶线其实就是逻辑链。当我们感知操纵我们的那一套”木偶线“,我们就从中解脱出来。尽管我们是无法解脱所有的逻辑链,但我们能意识到,便是一种超脱。佛为什么总是会笑?所有的佛像,脸上总带着一抹微妙的笑容。或许,就是他们意识到这世间一切皆空,但又非空的悖论,正如意识到社会既可能是逃避自由的借口,也可能是获得自由的机缘一样的两面神悖论。我们总是会被逻辑链操控。我们自以为自由,终究是有限度的自由,远方总有地平线。但是让人欣慰的是,眼前的现实,是可以超越的,就像越过监狱一样,人生的地平线可以被一次次刷新。我对本书的一些摘抄和梳理: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37826032/
  •     李毅选集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发行Selected Works of Li Yi, Volumes I and II李毅选集第一卷《中国复兴大战略》出版发行http://www.langlang.cc/16533947.htmSelected Works of Li Yi, Volume I: 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Y9Q71NA?ie=UTF8&isInIframe=1&ref_=dp_proddesc_0&s=books&showDetailProductDesc=1#iframe-wrapper李毅选集第二卷《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出版发行http://www.langlang.cc/16637214.htmSelected Works of Li Yi, Volume II: http://www.langlang.cc/16637214.htm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Requisite citation for SOCI's final paper.
  •     再次打开视野
  •     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理论
  •     花了我将近一个星期。值得
  •     2016-60 社会学入门导读,作者将社会比做一场游戏,而我们在玩这场游戏时也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社会这个大的介质,让我们每个人蒙上一种或几种“角色”,我们在扮演自己的角色,偶尔又不想继续扮演角色,这时就会觉得社会像个“牢笼”一样,在逼迫我们。但何为身不由己?身不由己只是一种借口,没有“我必须”怎么样,只是“我也想这样”,但在背后或许隐藏着某些不想说出口的原因。我们有自由,又不完全自由。社会学是发现全新的领域或着重新揭开过去事情的内因。
  •     塑成我三观和脑洞的作品^ ^。
  •     翻译的非常好!另外,按照后面的索引对本书进行一个重要概念的梳理非常有帮助。
  •     老师推荐的社会学的入门书籍,读完之后感觉还不错,弥补了一些直接进入专业课而没有仔细了解的常识。
  •     第六章写得最好,深得我心
  •     一开始真是看不下去,但是后来进入社会即为监狱那章后仿佛突然开窍,收益良多。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游历人生。
  •     不嫌不深刻只嫌我未曾系统地模块化地了解过,不了解转型前的社会学就不能太懂转型的妙处,也许未必适合入门【文笔加一星
  •     科普入门,看不太懂
  •     an inspiring and illuminating journeys~
  •     是很好的社会学入门书。似乎一下子叫醒了在角色中沉睡的我。
  •     既抱有同情心又持怀疑态度,不抱偏见去谋求理解——感觉这已经超出了社会学的范畴啊,还是说,学术精神也有普遍性呢
  •     还好坚持读完了,如果卡在第五章说不定会陷进严丝合缝的叙述中最终无比绝望;作者一定和心理学家有仇,整本书对心理学黑得飞起;明明页脚注释可以解决的问题,一定要放插图,多此一举。
  •     人文主义视角的社会学,是否是更为纯粹的社会学?反对纯粹的科学主义的社会学是忽视历史学和哲学对社会学形成中的特殊意义。人文主义的视角实际上是对社会学的本质,包括方法论和研究结果等等各方面的揭示。追寻人为基础的社会学问题,是心灵的承认。
  •     1、社会制度如监狱层层塑造控制人的一切。2、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内化社会性顺从了外在社会控制。3、社会定义人,人也定义社会。社会的骗局在于让人以为选择权狭窄在社会框定的那个范围,人的自欺在于逃避自由将自己困于确定性的因果中。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拒绝社会的控制,利用社会成就自己。
  •     好喜欢这本小书和那令人激动的附赠书单啊。学一门学科,由浅入深,能和所有感兴趣的门外汉分享知识的喜悦才是大神呀。
  •     社会学入门读物,读起来流畅轻松
  •     很喜欢这种没那么理论化的入门书,用轻松的写法阐述了很多大家的重要观点。喜欢第四、五、六章。贴近生活!
  •     作者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社会,他带领读者思考了人的社会化、人身上附着的社会性、人在社会中的定位等等。前半本书似乎越来越接近悲观的结论,但是最后,作者提出了近似于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强调人的主观选择的自由。总体来看,作者认为我们应当清晰地洞察自身不可摆脱的社会束缚,并因此更了解自由、珍视自由、善用自由。本书文笔和译笔都很棒,警句频现。
  •     相当流畅。带我敲开社会学的大门,来一场“走出洞穴,独自面对黑夜”的冒险。另外,哲学真是无处不在。得好好补课了。
  •     14年买的书现在终于看完了!真的不错!让人对社会学有一个大概的概念。但是有些地方还是有些不懂,要再看。
  •     社会在人,人在社会。
  •     入门书籍
  •     和所学专业有关
  •     系统又简介的介绍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最关注的几个问题,著名的理论如“角色理论”。一本有趣又深刻的入门书。以理论为主。
  •     很棒的入门书籍
  •     挺好!
  •     看了一半,觉得这本书并不适合作为入门的书来读,反而有了一些相关积累再读会更容易理解。且感觉作者本身也是带有对某些理论的偏爱的。
  •     没有理由不给这本书打五星,无疑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社会学入门书籍,当然作者本人本来就是宗教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现象社会学的执牛耳者。作为一本1963年出版的社会学入门书籍,可谓是经手住了时间的考验,把社会学给人讲的头头是道,深入浅出。而且,我可以说这本书是一本不同阶段看都会有不同感受的著作。要把数目繁杂、理论抽象,各家还争执不休的理论言简意赅的介绍出来可见起功力。作者这时就把握住了社会学,人文学科的核心。再看看今天,特别是中国社会学界的唯数据论,当年的反驳可谓掷地有声。全书章节清晰明了,第一章初步介绍社会学作为个人的消遣,第二章介绍知识社会学。四五六章写用监狱譬喻、木偶譬喻、戏剧譬喻把社会学的基本观点讲述清楚。六、七章讲价值中立和科学的方法论与人文主义视角的区别。读来满满的温情与热爱。
  •     抛开有时比较轻浮的行文风格来说的话,有些点还是挺有启发性的吧.比如对宗教社会性质的一些描述.可以自己进一步泛化考虑下...
  •     在无限丰富的研究对象面前抱谦虚的态度,在求解过程中使自己不被注意,在方法上力求诚实而精确,对通过诚实方法得到的结果表示尊敬,耐心并甘心被证明有错误,耐心并甘心修正自己的理论,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愿意让他人分享这些价值(伯格,2014:195)。 好一只强心剂!
  •     读了四年多的书终于叩到了社会学的大门,希望自己在还年轻的时候能活着走出来。
  •     关于参考框架的论述与关于自由的概念联系起来对自己启发较大,自由在于我们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志在不同的参考框架之间来回转换,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保持对其他参考框架开放性态度的同时,选定自己赋予其合理性的参考框架。更具有警醒意义的是,我们追求的不是自由,而是自由地生活。进一步我认为自由从根本上就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形容词,自由并非是实体而是一种状态。总而言之,我们追求的是生活,只不过是限定为自由地生活。
  •     很好的社会学入门书,稍微有些老,第六章往后作者的个人色彩浓厚。不过我并没有跟社会学同游,中途换队伍了……
  •     偶尔听到表弟吐槽,社会学学久了,人变得麻木了。想必他只是知道了更多的“人在社会”和“社会在人”,徒添了无力感,却不知道“社会如戏”。作者说得很好,社会学应向哲学、历史学科的人性关怀的视角学习,不知道我们的社会学教育是否该反思?对自由的证成是困难的,但对自由的否认也是不可能的,应当有更多人向康德所进行的关于自由的研究学习,不应只是智识上的,更是为所有人之自由的信念。 此书算不上经典,但作为入门书来说,是极佳的,而这显然来自于作者深厚的经典训练与真诚的人文关怀,所以,仍然给5分。
  •     文风个性而飞扬,完全不按传统的入门书套路出牌,心双狗一看到黑心理学的段子简直想仰天大笑以表爽快!从社会学中重新认识(而不是反思)我们身处其中社会,一路同游,有阴郁有激昂。并非王者,也非懦夫。
  •     这本书太好读了,几乎是我五年里看过最好的一本,几乎为我一直以来的困惑都给予了比较明晰的线索。社会对我们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深远。我们自以为正确的是非观很多都是在社会的预设下进行的。这让我想到许多八卦或者个人感情事件下很多人非黑即白的评判,也许这是最危险的信号。真想给全世界安利这本书!!
  •     在德国看的 有时间打算整理一下
  •     试图勾勒出“气象万千”的社会学。读者:既在徜徉,也在溜达。既要游玩,也要游离。读四、五(人在社会、社会在人)觉得中规中矩无甚意思,以后的章节又是别有洞天,大概就是自己笨拙地游了蛙泳自由泳之后看着电视上花泳的美女姐姐们流口水的情形....版本读者设置略低龄,可爱。
  •     社会学入门由此书开始。今儿社会学家Zygmunt Bauman去世,还没来得及认识,世界又少了位大师。
  •     提线木偶仰头回望木偶线
  •     第一本社会学的书。社会学果然名副其实,能够将“社会”看穿,对阶级、爱情的洞察犀利。期待社会学能够让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受到一定的教化。
  •     什么是社会?一个牢笼,一所监狱。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都在你的头上,神在天上,嘲笑着可怜的人类。如同猪笼里的猪,只是着迷于可怜的渣滓,却不知抬头看那外面的世界。如同,柏拉图所说的,可怜的囚徒。但是,我们不必过于悲伤,因为,世界的细缝可以容下我们的灵魂。
  •     2017-1-13
  •     社会与制度这一枷锁,唯有“游离”才能自由
  •     停止木偶的演出动作,抬头仰望并感知操纵我们的“木偶线”。
  •     回过头估计还要再看一遍,如果对社会学还感兴趣的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