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030367693
作者:黄且圆
页数:22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5月1日,周恩来对中国科学院负责人谈科学和政治关系问题,主张向胡先骕承认错误。他说: “可以先把二者分开,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然后再把它结合起来。比如对‘李森科学说’,首先应在科学领域内进行,看看哪些是对的或不对的……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批评它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 7月1日,竺可桢代表有关方面就李森科问题向胡道歉,承认去年10月对其批评有过火处,同时邀请他参加将于8月召开的青岛遗传学讨论会。 8月10日至25日,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部在青岛联合召开了遗传学座谈会。这是给贯彻双百方针树立一个榜样,由中宣部长陆定一提出,科学处处长于光远具体操办的。于光远在会上作了两次发言。他说,这次会议是在党提出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的第一次重要会议,并宣布,党组织对学术问题不作决议,让科学家自己讨论;强调学术活动要尊重事实,不同的学术见解要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去解决。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持不同观点的遗传学家和与遗传学相关的专家学者。依一般看法,会上的“明星”应该是我国摩尔根学派的领军人物,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但在分四个专题安排的14次座谈会中,谈家桢发言6次,而胡先骕发言11次,胡成了发言“冠军”。他从农业的实践、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出发,根据摩尔根学说,继续批评所谓的“李森科学派。”

前言

多年前曾见某报刊文章,讲到获诺贝尔奖的某华裔科学家与一位港台歌星同机到达国内机场的情形:众多粉丝执花前去热烈欢迎歌星,却无人理会科学家,言语问颇有为科学家鸣不平之意。笔者以为粉丝拥戴歌星合乎常情。对科学家的冷落,可能是因为我们向公众介绍科学和科学家做得不够的缘故,由此我萌生了写一些科学家故事的想法,这种想法的内涵可概括为“中匡l科学家的人文情怀”。    但是有的朋友说,中国的科学家没有什么人文思想。的确,我国还没有产生像爱因斯坦、萨哈罗夫那样既是大科学家又是大思想家的伟人。但是,一个选择了把科学作为毕生事业的人,必有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作为背景和动力,这就是我所谓的人文情怀。我写过一位数学家,他在年事已高时仍致力于书法艺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有位朋友说:“练习书法算什么人文情怀?”但我以为,这位数学家不留恋名位,这就表明了他的价值取向。他所追求的是艺术,这恰与他毕生从事的纯粹数学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本书讲述了几位科学家的故事,他们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有的人平静顺遂,一路顺风;也有的人跌宕起伏,历经坎坷。有的人得到社会主流的高度褒奖,也有的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是被极度打压;有的人执意留在国内,也有人的远渡重洋。他们在各自的学科中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又各有千秋。对于传统与西化他们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崇尚西方哲学,也有的强调传统。他们当中有人桀骜不驯,也有人安详平和。这一切不仅不妨碍他们对科学的热诚追求,而且通过他们,让我们欣赏到这个世界中丰富多彩的人生,也让我们更加理解这个多元的世界。    本书的几篇文章中涵盖了七位科学家,其中有两位是笔者的长辈和老师,有四位经过笔者的多次探访,成文得到了他们的首肯或赞赏。只有植物学家胡先瑞,因过世较早,笔者未得亲见,但也阅读了相关文章,并请教了他的同事和后辈。    这本书是献给青年人的。笔者希望崇尚科学和科学精神、尊重和爱护科学家能够成为我们社会的共识。    黄且圆    2011年4月

后记

黄且圆于,1996年体检,发现了肾癌,及时地在北京医院做了手术。王建业主任医师手术十分高明,一直到2009年的10多年问,没有发现异常情况。这以后虽然有些问题,且圆是追求理想与完美的人,不大愿意与其他人谈起她的病情与痛苦,凭着坚强的毅力,配合医生与疾病作斗争。    2012年3月,且圆终因癌症不治,与世长辞。最后两周,她病情急剧恶化,没有留下遗言。她和我都是唯物主义者,完全不注重身后之事。    我们的亲友,且圆昔日的同学与同事,获知且圆去世的消息后,都感到十分震惊。其中,不少人在几个月前还曾和她见面、谈话,感到她并无异常,精神尚好,十分乐观。且圆辞世时,两个孩子杨炎和杨冰都在北京,我和她们都陷于极度的悲痛之中,并没有注意及时将此消息通知亲朋好友和有关的熟人。然而仅仅两三天时间,这个消息便已传遍海内外,他们与许多数学家打来电话,发来电邮、传真,表示慰问。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与沃尔夫奖获得者丘成桐教授发来他撰写的悼词:    天锡丽则世代书香父乃名世垂范上庠清泉在山隋珠幽光    夙昔结稿琴瑟在御相夫持家厚抚二女内和外睦亲朋称誉    方期共永遽赴泉下一朝远诀众皆不舍昊天含愁泪如铅泻    呜呼哀哉魂归来兮人非金石寿乃有期吾友节哀珍摄克悲    2012年3月16日,且圆的告别仪式在八宝山公墓的竹厅举行。丘成桐院士以及数学、力学、信息科学方面的十几位院士,中科院数学院和软件所、北京工业大学的许多同事.国内数学界的同仁,都纷纷前来送别。我们的亲属,且圆在大学、中学时代的许多同学、好友,她和我以往的一些学生,也来给且圆送行。    吊唁的学者与亲友,许多已是耄耋之年,然而见了且圆遗容,十分悲痛,涕泪交流。她的中学同学王秉礼写下了诗句:    悼念同窗    黄泉路上坎坷多,且慢匆匆过阴河。    圆梦人间亲情热,安稳升居天堂客。    息事宁心繁杂事,仙途无限必成果。    境界阴阳虽相隔,好人总让思念多。    周国谨女士,从事科普电影编导已卓有成效。她近年十分关注且圆父亲的业绩,时而看望且圆母亲。得知且圆病逝的噩耗后,也写下诗句:    悼念黄且圆    黄花香蕊三月初,且与春风翩跹舞。    圆润温和芬芳语,安随慈父驾西鹤。    友叙旧话音容在,人祷挚情佳偶属。    感应数学研软件,念怀家典虔0谱。    在告别仪式上,北京工业大学的一些老师与同学特地写下:    一个正直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追求真理而童心的人。    他们对且圆有着深切的了解,这是且圆的真实写照。    且圆逝世后,亲朋好友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东起江浙,西至云贵,发来唁电表示慰问。她的大学同窗钱定平教授在文汇报上发表了长篇纪念文章《怀且圆》,追忆大学时代轶事,对且圆给予高度赞誉。许多旅美学者从美国发来唁电,对失去且圆这样一位好友感到痛心,并表示诚挚的敬意和沉痛的哀悼。    所有这些,都使我十分感动。当时,我方寸已乱,情绪激荡,未能表达对众多亲朋好友的答谢之情。谨在此,补上我与两位女儿杨炎和杨冰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    正如我在前言中已经指出的,新世纪以来且圆十分认真地撰写了一组中国科学家的文章,并有结集出版的心愿。现在文集即将出版,这是且圆奉献给科技与教育界,尤其是广大青年学者与同学的珍贵礼品,也是对她最好的纪念。    这里,我要感谢丘成桐与王元两位院士,且圆刻画的七位大师中,他们两位精神健旺,继续对数学发展作出贡献。他们当年配合且圆的访谈,使她能撰写内容丰富、观点鲜明的文章,受到广泛的欢迎。且圆辞世,成桐发来感情深厚的悼词,经王元妙笔书写,连同王元的序言,置于卷首,为文集增色。    我也十分怀念大师陈省身和彭桓武两位先生。他们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在数学与理论物理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青年人才,然而他们都十分随和,平易近人,对且圆的访谈非常支持与给予鼓励,对且圆撰写的文稿认真予以审读与予以赞扬。应该说,且圆对这两位大师的刻画,得到他们本人的认同,并引为知音。    孟昭英院士不仅是一位物理学与电子学大师,而且对英语的发音、用词、造句、作文,甚至英美的习俗、交往、礼节、典故,都有认真的思考与深人的了解,且圆的《随孟伯伯学英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一些情况。    胡先骕先生逝世于20世纪60年代,是且圆刻画的大师中唯一一位她没有能直接接触的人物。于是,且圆花费了加倍的时间去熟悉胡先生的生平、论著、事迹、史料,更多地采访了胡先生的亲属、朋友与学生,终于能将胡先生的形象与坎坷经历很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张映碧女士力促我将且圆这一组文章结集出版,并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做了编校工作。没有她的敦促与帮助,这本文集是难以面世的。    这里,我衷心地感谢科学出版社,他们能够摒弃社会上,特别是商场上利字当头的做法,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从青年学子的成长与发展考虑,决定出版且圆的这本文集。    在此衷心感谢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和牟克雄先生,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所和李红琴女士,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胡德琨先生与庐山植物园胡宗刚先生,清华大学图书馆桂立新先生,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李小凝先生与铁广强先生,以及且圆的诸弟妹在出版且圆这本文集的过程里所给予的热情与慷慨的帮助。    杨乐    2012年9月

内容概要

黄且圆(1939-2012),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祖籍上海市川沙县,著名水利学者黄万里先生长女。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2年毕业;1981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1983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至1978年任教于北京工业大学数学教研室。1978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85年进入软件研究所数理逻辑室工作。主要从事数理逻辑中的模型论和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功底深厚,治学严谨,取得了多项优秀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软件学报》、《数学学报(英文版)》等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并有专著《线性逻辑》。曾担任中国数学会《数学进展》常务编委,中国数学会数理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退休后,致力于科学家人文精神的研究和传播,撰写陈省身、丘成桐、彭桓武、胡先骕、王元、黄万里等大科学家传记,获得传主和读者好评。

书籍目录

序 自序 前言 01胡先啸\植物学家和人文主义者 02孟昭英\跟孟伯伯学英语 03陈省身\白云深处可耕田 04黄万里\江河无情人有情 05彭桓武\但期国运蒸蒸上,发达文明胜列强 06王元\一位数学家的艺术之路 07丘成桐\追求数学的真与美 附录一托尔斯泰\一个伟大天才的悲剧 附录二\回忆父亲黄万里 附录三\祖父黄炎培的印象 后记

编辑推荐

《名家随笔丛书:大学者》作者黄且圆,以其与陈省身、丘成桐、彭桓武、胡先骕、黄万里、孟昭英、王元等七位大学者亲身交往的经历和多次的访谈为基础,记述了这几位科学家的故事。他们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有的人平静顺遂,一路顺风;也有的人跌宕起伏,历经坎坷;有的人执意留在国内,也有人的远渡重洋。他们在各自的学科中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又各有千秋。对于传统与西化他们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崇尚西方哲学,也有的强调传统。虽然他们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但这七位科学家都有博大精深的学术修养和卓有建树的理论创新,更有普世价值的人文关怀和献身真理的人格精神。他们有追求真理、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他们有敬业爱国、赤诚为民的奉献情怀,这一切都能让读者们开启明智,启迪心灵,受到震撼。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以下这些大师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精神,或许能给我们答案。首度呈现胡先骕、孟昭英、陈省身、黄万里、彭恒武、王元、丘成桐七位大师的人生传记,回答钱学森的世纪之问。

作者简介

《名家随笔丛书:大学者》主要内容是享誉中外的大科学家——胡先骕、孟昭英、陈省身、黄万里、彭恒武、王元、丘成桐等人的传记。与一般的科学家传记不同,作者不单叙述这些科学家的学术成就与贡献,而且更侧重于他们的人文关怀和文史哲修养,并探讨这些因素在他们成为大师,在专业领域里作出重大贡献时所发挥的作用。
作者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前后培养的学者与1952年我国大学院系调整以后培养的人才对照比较,发现我国理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受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影响很大,专注于理工科的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社科理念的熏陶。这样的人才,虽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在专业领域的工作中或有优秀的表现,但是缺乏文史哲修养,难以形成系统的学术思想,很难成为大学者。这也就深刻地回答了上述的世纪之问——真正的大师,不仅要有博大精深的学术修养和卓有建树的理论创新,更要有普世价值的人文关怀和献身真理的人格精神。
钱学森呼唤大师的世纪之问,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答课题。


 大学者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历史长河人物多啊,不过看看老照片有时也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