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风花雪月》书评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506069342
作者:祝勇
页数:306页

倪瓒的香厕

说倪瓒有洁癖,厕所都很讲究,而且雅号”香厕“一次说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向倪瓒求画不成,心生不满。一次泛舟太湖,遇到太湖有一小舟,舟内散发这香气,以为遇到异人,命人探看,原来是倪瓒,于是生气,由此借口要杀倪瓒,人劝说,于是改为鞭刑,打的倪瓒皮开肉绽,倪瓒也是一声不吭,后来人问倪瓒,为何不吭声,倪瓒说"出声便俗”雅士的思维我无法理解,他们自有一翻天地。倒是书中说张士信闻到舟内香气,而对倪瓒处以鞭刑,未免说不过去。难道倪瓒在上厕所不成?

Zhuangbility

这书看上去不薄,其实只两百来页,纸张厚。刚看时,觉得文笔不常,但多看几页,就觉得似曾相识,没错,象余秋雨的感觉,獭祭似地罗列语言素材,引经据点多,等看到书中连引用《老子》的话,也把引用的书名出版社与出版年月都标出来,似乎学术价值高得不行的样子,就受不了。自序中说这本书“它只是一场游戏”,既然只是一场游戏,又何必胶柱鼓瑟,逢引必注?这种zhuangbility真是让人受够了。让我想起朱大可把客家人故作高深地称作“哈卡人”一样,装得一手好B。每篇后都特仔细地注明哪年月日在什么地方第几次修改过,看似写得特别慎重似的,但就有些不伦不类的引用,不知怎么几次修改都没看出引用得不当?比如:(东方出版社版第198页)引用的什么,“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什么玩意儿嘛,这篇文章还修改了三次,三次都没发现黯然二字用得莫名其妙吗?书看到后来,干脆变成找碴了。这就是本没什么真情实感的散文,别当真就好。不过,对我而言,有难度的书看着费劲,没难度的书又看着鄙夷,阅读完一本书,有这样的体验,也是够了。我只想对这类作者说:好好说话,读者不都是那么好糊弄的。

一本虎头蛇尾但还不错的故事书

标题无能星人真替自己捏把汗,不过这本书读完给人最大的感受的确是虎头蛇尾以及祝勇真是一个不错的讲故事的人。《永和九年的那场醉》写的非常棒,能激发出愉悦的共鸣和美的体验,我做了好多摘抄笔记。《韩熙载,最后的晚餐》标题起的令人拍手称赞,文章也不错。后面就每况愈下,尤其是最后两篇简直拉低了整本书的水准。引用安意如和安妮宝贝的话也充满了违和感。总体说来是一本不错的书,语言也充满了柔情和美感。读前两篇时有时竟会隐约感到自己在看纪录片,后来看到介绍说祝勇是很多纪录片的总撰稿人才恍然大悟。一边讲故事一边将艺术品背后的渊源和历史娓娓道来,还顺便夹杂几个有趣的典故,真是不能要求更多。只不过后面几篇作者对文化观点的解读以及艺术品衍生意义的论述就有些过于牵强了,也失去了前面的美感。序也写的很好,作者对本书有很准确的定位和描述,要是明天起的早,我就来打下来,O(∩_∩)O哈哈~

如何成为一名故宫博物馆工作人员?

从小就有一个念想,就是成为一名书店的工作人员,每天沉浸在书的海洋中,闻着那油墨香,就让人很幸福。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也觉得在故宫博物馆里做一名工作人员,似乎也是一件挺不错的事。看着那些古籍、书画,听着有关它们的传说、八卦,想象那一段段遥远时空的尘封旧事,似乎挺妙的。这本书写了七个故事,七个中国历史上耳熟能详的人名:王羲之、韩熙载、张择端、宋徽宗、倪瓒、唐伯虎、雍正。前三个都是通过一副最具代表性的字或画来引出人物,旁征博引,丰满其人生。就像剥洋葱一样,从一个角度切入,一层层往里剥,最后真相水落石出。做到了作者自己所说的“关注人的灵魂,关注蕴含在其命运中的戏剧结构,是叙事者的本能”。而后四个故事,也有写得有意思的,比如倪瓒那些极致洁癖的趣闻,但相比前三个故事,缺少了那个最具代表性的物件,没有了着力点之后,硬要说这个人物的故事,如果作为连载倒也未尝不可,但集中在一本书中,就缺少了一种结构上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因为有给纪录片撰稿的经验,所以作者的文字画面性很强,尤其体现在结尾的处理上。最喜欢张择端和唐伯虎这两个故事的结尾:“无论他死在哪里,他在弥留之际定然会看见他的梦中城市。他是那座城市的真正主人。那时城市里河水初涨,人头攒动,舟行如矢。他闭上眼睛的一刻,感到自己仿佛端坐到了一条船的船头,在河水中顺流而下,内心感到一种超越时空的自由,就像浸入一份永恒的幸福,永远不愿醒来。”——《张择端的春天之旅》“唐伯虎晚年,住在吴趋坊,经常独坐在临街的一幢小楼上,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断肠之痛后,心里早已是一篇风轻云淡;假如有人找他求画,则一定要带上一壶酒,他会擎着酒壶,畅饮一整天。醉眼看沈九娘,美人迟暮的老妻在他眼里依然貌美如昔,带着本性里的纯情与执著,盛开如花。”——《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妙趣挡不住,博物风华录

妙趣挡不住,博物风华录祝勇,是我最近一直在推荐的一个名字。这期间的故事让我兴奋于诉说。迷迷糊糊的大一里一个调子枯燥的下午,当我无意间从图书馆看到了一本淡黄色封面的《出走者》。我关注的只是“出走”二字,当我读了第一篇文章,《血宫殿》的节选之后,我就突然地翻回书的封皮开始找作者——祝勇。读完了里面的所有文章,我开始觉得有种闪电一样的东西在身体里窜动,把书还给了图书馆,我迅速地在网上淘了一本一模一样的《出走者》下了单。书到了之后,我拿着笔把我喜欢的段落又重新标注出来,再好好地读了一遍。我似乎有记录片情结,我仍然记得当时看BBC出的《深蓝》时的激动之情,后来看《人类星球》也是,我喜欢那种俯拍海洋所呈现出纯粹的蓝的那种感觉,我不喜欢那种一会儿就跳出来的几个专家讲来讲去的纪录片,喜欢代入到那种完全被自然的壮美所占据的奇妙体验,如果再加上些诗意的构思,我就更加如痴如醉了,这方面我仍然无法忘记雅克·贝汉的《迁徙的鸟》里的给鸟喂食的老妇人,纯粹到泪奔。当然我是后来在网上搜到了祝老师的资料后才发现原来祝老师也和纪录片有缘——许多有名的纪录片的解说都是祝老师写的。而且他的散文就像是一场构思精美的光影之旅,让人看得到画面,听得到声音,仿佛人物就在眼前,像你的邻居一样在与你拉家常。(尤其擅长把帝王写出人性,不仅是帝王,很多历史上的著名的人的性格都在他的笔下丰富立体而且有趣起来。)对于人文的兴趣可以说是在祝勇老师的笔墨中被勾引起来的。我向来不喜欢读史书,不喜欢看情节复杂的推理小说。我时常看小说甚至看不懂情节,但就是喜欢他的描写,真美,写得真好。是的,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在这之前超级喜欢《约翰·克里斯多夫》,喜欢大段诗意的涂绘,不明觉厉,反正读起来唇齿留香。祝老师的笔法很符合我的阅读兴奋点,有简单却深刻的故事,描写曲折深入还极具想象力,仿佛有一道天光,让我对蛮多东西的理解一下子都串联起来了。情节不是他的弱点,让人读起来也很舒服。我现在准备从《诗经》开始,用一种遍历体察式的眼光重新涉猎一遍中国的古典文化。我跟我妈说,要是早点读到《永和九年的那场醉》,高三的我,《兰亭集序》怎么可能背不下来,王羲之太赞了,当应试教育让我对语文中的很多真正美的东西都产生了抵触情绪的时候。这一道天光,把我的血液重新换洗,语文老师有语文老师的见解,祝勇有祝勇的见解,我有也应该有我的见解。当然,你不去了解,哪来的见解。暑假买了几本书,包括一些正畅销的小说和散文。认真读了的有张大春的《大唐李白·少年游》,迟卉的《伪人·2075》,野夫的《身边的江湖》,还有就是祝勇的《故宫里的风花雪月》。看着表面上《大唐李白》应该是最容易读下去的书。其实不是,张大师的行文中很多文言词汇,让我这个文言渣渣费了很大一番功夫才读完,不过到头来确实发现是好书。迟卉是我最爱的科幻作家之一,新书肯定要捧场的。野夫的笔锋依旧,但没有《乡关何处》那么那么让人心潮澎湃了,个人见解而已啦,不过还是很赞。《故宫的风花雪月》最后才读,但也是我最爱的推荐。我的确不想多的剧透什么,只是觉得豆瓣上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好少的感觉,我在豆瓣上给《故宫的风花雪月》的短评是这样的:“妙趣挡不住,博物风华录”。为了押韵我也是蛮拼的,反正大概就是内容丰富,好看好玩地强档推荐的意思吧。我在豆瓣上的书评写得不多,因为值得推荐的书也不是天天都遇得到的。而且低调随和的祝老师竟然还回复了我的微博,所以作为微博达人的我就就怀着“拽到嗝屁”的心情给《故宫》打起了广告。哈哈。记得原来无意间发现《国家地理》上的单之蔷的卷首语写得不错。我每次没事儿了就会在图书馆找出这本杂志,然后把单的文章拿出来读读,然后把《国家地理》上的图片翻翻又放回去,我的品位有时候专一地让人无语。最近几个同学一小撮的聚在一起,说要开读书会。我暗暗攥紧拳头要给大家讲讲祝老师的世界观,我的瞎扯不知道会不会偏得太远,到时候再把讲稿发出来给大家瞅瞅鉴别下吧,我很用心了已经。哈哈哈。别要我推荐书啦,爱乱翻书的不需要我的推荐,不爱看书的还是多看看经典吧,反正我也只是一个大二的“文艺装逼爱好者”而已。飘走……


 故宫的风花雪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