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玫瑰胡济邦——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女记者》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010151377
作者:陈抚生 著
页数:237页

《烽火玫瑰胡济邦——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女记者》的笔记-第1页 - 前言

一批珍贵的原始文稿和照片,摆在桌上,令我兴致盎然,不忍释手。随着一步步地深入研究、调查,历史的尘埃被一层层拂去,一位英姿飒爽的铿锵玫瑰,步履轻盈地走来。美丽、坚毅,神态自若、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默默地述说她跌宕起伏、神采飞扬的一生。隔着遥远的
时空隧道,我能感受她为祖国、为人类奋斗的炽烈热情。她就是当年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馆新闻秘书,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苏德战场唯一的中国女记者胡济邦。
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一直被誉为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中国唯一的战地记者。高等院校也将此说编入新闻系教科书。后有研究者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反法西斯战场上,除萧乾外,还活跃着其他五名中国记者:《中国之声》(又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陆铿、《中央日报》的毛树清和乐恕人、《新民报》的丁垂远和《中央通讯社》的余捷元。但他们都不是外交官,而且都随盟军行动,在欧洲第二战场采访,从未去过苏德战场。
1945 年年初,萧乾获准为盟军随军记者。3 月,肖随柯林斯少将指挥的美军第七军挺进莱茵河,自法国东北部南锡城渡过萨尔河,他坐在装有炸药箱的军车上进入德国凯泽斯劳滕。4 月,正当第七军追击纳粹军将攻夺莱茵大桥时,萧乾接电赶返伦敦。转赴美国旧金山,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综上所述,萧乾在前线时间不足三个月。
陆铿在大陆颇有知名度。陆铿是和余捷元、毛树清自云南昆明飞越驼峰先到印度加尔各答,再经开罗到法国,几经周折加入欧洲前线记者行列。
陆铿最有影响的报道,是他和毛树清随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向柏林大进军。在此期间,战地新闻、通讯不断电发国内,人们争相阅读,奔走相告。盟军诺曼底登陆为1944 年6 月6 日,1945 年5 月2 日苏军攻克柏林,5 月8 日,德国法西斯在向盟国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这三位记者在前线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到一年。
而在苏德战场,胡济邦自战争开始至战争结束,一直坚持在苏联。四年的苏德战争,胡济邦至少有两年是在枪林弹雨的前线采访。发表了大量稿件和战地照片。从现有资料反映,她位居五个第一:唯一的中国记者、唯一的中国女记者、唯一的有外交官护照的中国女记者、唯一在前线坚持时间最长发稿量最多的中国女记者,唯一没有暴露身份的中共秘密党员。她完全可以和上面六位须眉相媲美,称得上巾帼英雄,至今绝无仅有的战地玫瑰。
国民政府1932 年12 月12 日与苏联正式宣布复交,1933 年1 月首任大使颜惠庆到任,国民政府驻苏大使馆开始办公,1949 年10 月11 日正式关闭,由戈宝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去接收,整整运作了16 年。胡济邦于1936 年初抵达苏联,任国民政府驻苏使馆新闻秘书。1949 年4 月1 日离开莫斯科返回祖国,在职时间13 年之久。驻苏大使换了五任。可以说,胡济邦是国民政府对苏外交的见证人,更是国共两党、中苏两党、国(民党)共(产党)联共(布)三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关系发展、交往的另一个层次的亲历者。
那十三年的中苏关系史,小小寰球,有多少重大事件!
1937 年8 月21 日,苏联同中华民国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其第二条规定:“倘两缔约国之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协定,在冲突全部期间内,对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协助,并不得为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得以施行。”
根据这个条约,苏联先后与中国签订了三次贷款协议,总额为2.5 亿美元,实际到位1.7 亿美元。苏联允许中国使用这些贷款从苏联购买武器装备,这成为抗战初期,中国军事装备的主要来源。苏军还曾派苏联航空志愿队直接参加空战。
此后,虽然苏联为求得远东边境的稳定,表面上和日本签了一个《苏日中立条约》,但苏日双方都明白彼此是潜在的敌人,苏联十分清楚中国抗日战争对苏联有极大好处,故而多次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并以人力物力支持东北抗日联军,甚至在苏联远东地区为抗联提供后方基地。国民政府驻苏五任大使,都把争取苏方的军援当作头等大事。1943 年年初,傅秉常大使赴任时,蒋介石更是明令要他不惜血本,展开社交活动,搞好与苏联及美英等盟国的关系,最终的结果是:中国成为莫斯科四国宣言的签字国,从而跻身世界五大国行列。苏联战败德国三个月后,出兵中国东北,横扫七十万日本关东军,迫使日本军国主义无条件投降。
同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对于这个条约,当年的《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中国人民,求着这样一个条约的缔结,心情实在是太急迫,期待的时日实在是太长久了。这个符合中苏两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条约解决了中苏两国间的许多悬案,巩固了中苏两大民族的传统友谊,奠定了远东的和平基石,粉碎了日寇汉奸及一切法西斯余孽的反苏反共阴谋……”
这些历史事件,在胡济邦面前发生,所有公开和秘密的外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她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可惜,目前能找到的史学界、新闻界对胡济邦的评介,仅发现20世纪末到21 世纪初的零星报道。有一篇文章很遗憾地写道:记者仅仅是听说胡济邦是苏德战场唯一的中国女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已回到祖国的胡济邦曾在外交部工作,担任过《人民日报》驻海外记者,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是中国外交史、新闻史上的一位传奇女性。别的情况,一概不知。这位神通广大的记者,通过外交部终于找到了胡济邦家的电话,不幸,胡济邦已于1995 年去世,她的丈夫毕季龙年届90,已迁居上海,无法记得更多的细节。毕季龙只告诉记者,在苏联人的陪同下,胡济邦到过前线,亲眼看到德军扑了上来。她还向德军开过枪。
胡济邦的日记也在从北京迁居上海时不幸遗失。她的家人只能向记者提供很少的一些材料,其中包括胡济邦在苏联所写的战地报道:《列宁格勒的九百个日日夜夜》《莫斯科保卫战》等。
她是谁?现代中国前进的脚步中,有她的印迹吗?浩瀚历史,大浪淘沙,能留下几个闪亮的名字?英豪人杰、红颜巾帼都随着芸芸众生悄然隐身幕后,鲜为人知,放在被遗忘的角落。其中的佼佼者,有幸在史料中偶露头角,也是过眼云烟,稍纵即逝。殊不知,大量的历史事件,这些幕后的名字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这些名字重见天日,有助于历史的枝繁叶茂;有助于史学、文学以及各个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基于这个考虑,对胡济邦的研究,越是深入,越是放不下手。通过查对、比较、挖掘,我发现,胡济邦一生中接触了大量著名的中外传奇人物,她本身也就成了传奇。我觉得,应该把这个闪光的名字全景式地介绍给21 世纪的读者。
从照片上看,胡济邦风姿绰约、容貌秀丽、气质高雅、仪态万方,用当今时髦的话说,是美女外交官、美女记者。但她的名气并非源自年轻貌美。请看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对她的评价:“胡济邦女士是中国唯一的驻苏战地记者。苏德战争如何?我看中国武官的分析是错的。胡济邦女士说胜利一定属于苏联红军,那才是正确的。”斯诺于20 世纪40 年代初在美国和中国延安分别出版了《人民在我们一边》和《苏联战时游记》。这位写出《西行漫记》的名记者,把毛泽东的和胡济邦的照片一起印在了《人民在我们一边》一书的扉页上。
这说明,当年在莫斯科,胡济邦凭借高雅气质、卓越才能、非凡胆识和赴前线采访到的第一手新闻,赢得了很高的知名度,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女子,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莫斯科的风雪严寒,目睹了苏德战争的全过程,写就无数篇战地报道,实地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性照片,发表在国民政府情报司(即新闻司)英文版的《自由论坛》周利和《中苏文化》杂志上。时间之长、发稿量之多、照片之珍贵,都是前所未有的。
波谲云诡的外交风云,错综复杂的地下斗争,她一个弱女子在异国他乡独自面对。凭着她的聪明才智、语言天赋、过人胆识、翩翩风度,往往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但也会遇上山重水复、身陷绝境,她都能另辟蹊径、柳暗花明、化险为夷。
如此多彩人生,令人向往。我心怀崇敬,拨开历史迷雾,探秘、查证、追寻、拂尘、写真,经五载春秋,遂成本书,呈献给读者,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 周年,纪念我心中的偶像,一朵浴战火而生的铿锵玫瑰——胡济邦。


 烽火玫瑰胡济邦——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女记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