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4-08
ISBN:9787108020383
作者:余英时
页数:928页

内容概要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书籍目录

自序一
自序二

上篇 通论
绪说
一、“政治文化”释义
二、道学、道统与“政治文化”
三、古文运动、新学与道学的形成
四、道学家“辟佛”与宋代佛教的新动向
五、理学与“政治文化”
第一章 回向“三代”――来代政治丈化的开端
第二章 宋代“士”的政治地位
第三章‘何治天下”一一政治主体意识的显现
第四章 君权与相权之间――理想与权力的互动
第五章“国是”考
上、北宋篇
下、南宋篇
第六章 秩序重建――宋初儒学的特征及其传衍
第七章 党争与士大夫的分化
一、引言
二、“国是”法度化下党争的新形态
三、朱熹时代的党争
四、王淮执政与党争的关系
五、余沦

下篇 专论
绪说
第八章 理学家与政治取向
一、“内圣”与“外王”之间的紧张
二、从“内圣”转出“外王”
三、“得君行道”
―一朱高与陆九渊
四、“得君行道”
――张�与吕祖谦
五、余义
第九章 权力世界中的理学家
一、前言
二、陆九渊的被逐
三、刘清之“以道学自负”案
四、王淮罢政的过程
五、周必大与理学家
第十章 孝宗与理学家
一、前言
二、孝宗晚年部署之一
――周必大、留正、赵汝愚届三相
附说一 朱嘉”立朝四十日”辨
附说二 六和塔与浙江亭
附说三 灵芝寺与北关
三、孝宗晚年部署之二
――把用理学型士大夫
四、理学集团的布局
――荐土与重整台谏
第十一章 官僚集团的起源与传承

一、前言
二、起源:从陈贾“禁伪学”谈起
三、官僚集团的传承
四、光宗朝的官僚集团
五、刘德秀的自叙
六、姜特立
――官僚集团与皇权

七、总结

作者简介

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研究的重心而论,文化史在儒学的复兴及其演进,政治史则在改革活动中所显现的权力结构与动作方式。但在实际的历史过程中,这两个系列的发展根本是交织在一起而不可能清楚分开的,二者统摄在士大夫的整体活动之中。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这是宋代在中国史上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但是根据比较严格的史学观点,我们仅仅满足于从直觉或整体印象所获得的抽象论断。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务。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本书副题主要即取义于此。


 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關於書的主旨大意,葛兆光、陳來等老師和余英時先生自己都已梳理即多,這裡只談談自己初讀此書的閱讀體驗吧。我以為不管從理論、結構還是論證過程、材料的安排運用上來說,此書都堪稱典範,書三年而成,是余先生自己可能最滿意的一書,典範並非是無可指摘的意思,而我自覺受用頗多,一遍讀下來,確實不敢有批判性意見,但覺許多文章,基於經學立場批判此書是沒有意義的。張學鋒老師說過,評論文章之前,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作者的行文脈絡和邏輯,不然寫出來的東西牛頭不對馬嘴。有人評論海登懷特的《元史學》說,“‘18 世紀的歷史反思來自一種運用轉喻策略的努力,它以確認按提喻模式想像的人類共同體能夠存在這一信念的方式,將歷史材料進行還原。’這句話可做為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的注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此書確實是一種建構,即“歷史的想象”,這也是做經學的學者如楊儒賓指責的地方,大意是這種解讀文本的方法是後現代式的任意詮釋,不是“真的”,不可信。但余先生也駁得好:“我不過丟掉一個歷史世界,他的損失則將擴大一倍以上,因為那個‘更真實的價值世界’也必定保不住了”。這種“還原”建立在作者一向秉持的“同情的理解”的基礎上,為那段大歷史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就像他在《訪談錄》談到目前對唐研究的興趣:“我想象唐以後不存在一樣,直接回到唐朝。”很認同先生觀點,歷史語境、事境(context)和歷史想像對於真實性相當重要。這一點與後現代的認識以及福柯的知識考古(強調具體情況成為範式的條件)相關聯,事件的導因往往要追究到非常具體的甚至非理性的歷史事件或細節之中,但也不必悲觀地得出不可知的結論,正像海登·懷特《形式的內容》一書表達的觀念:敘事本身如同代碼,即是解讀觀念的線索。海登懷特從敘事的角度討論歷史編纂,而本書則是基於同時代人物之言(語境)、行(事境)來討論理學和政治文化之間的干係。余先生說,“無論就觀點或方法言,我在史學研究上都是一個多元論者,研究的對象及其材料決定觀點與方法的選擇,而不限於一端。”再認同不過,譬如興無老師在處理《春秋》《左傳》《史記》等史書的編纂模式,借鑑了懷特敘事學的思考方法,但如果處理漢代經學與史學的其他問題,方法又會不同。而《朱熹的歷史世界》運用理論也是有意識地小心,先生在《訪談錄》里說:“在美國五十多年也不知看到了多少理論的興亡……我並不輕視理論,但也不肯隨便跟著新理論起舞,一切要看某一理論是不是恰好對我從大量文本中所觀察到的特殊事象具有照明的作用。”一個特別而顯著的案例是第十二章,為了進一步討論孝宗晚年突變(兩套行動的矛盾)以及光宗(其病以及在某些問題上的處理方式等等),作者動用了弗洛伊德心理學(本我與超我、現實性自我、理想型自我,壓抑,等等)以及愛理克遜(Erikson)心裡史學分析方式(據王汎森,余老博士時受此人影響大),旨在重構孝宗和光宗的“生命史”。雷家驥《武則天傳》亦用了心理學的方法,但基本上是情理之推斷,並無證據,因此我讀這一段時特別關注其論證,簡言之,就是用史傳和文集材料中涉及言、行的部份一步步論證其心路歷程。當時無意識的動作、言語,反而可能更真實地反映其心理;而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也是考證的重點──這不僅讓我想到陳金華老師對於法藏和武則天互動關係的考察,側重考證法藏其家族淵源,表面的人事關係背後可能牵扯到深层次的利益考量,這些考量往往涉及到比较難處理的動機和動力問題。這種方法處理到光宗,讀得稍有疲態,余先生自己的話說是「建構」,但我仍以為不失為一種較為合理的重構。另外,本書對史料的處理幾乎處處帶著自我辯證的意識,作者一再強調“我的專業是史學”“本書是史學作品”,材料來源大多是文集、奏摺、時人尺牘等一手資料,對《宋史》及後來之史書,多有辯證,對清人及民國大家之論見,作為其論點的補充或佐證。許多論證非常巧妙,譬如講北宋君臣共治,除了用《神宗皇帝實錄序》《臨川文集》等一手材料,還用了南宋高宗對王安石“淩駕”神宗的批判,來反證北宋宰相政治地位之高,並揭示了神宗說此番話的事境(秦檜剛死),之后引乾隆駁程頤“天下治亂系宰相”的材料順比較兩朝“士”之地位的升降。如此巧妙的安排,留心處俯首皆是。最見眼光和獨斷功力的乃上篇的通論部份,但也是最難模仿的地方。問題的中心是朱熹的歷史世界,卻從“回向三代”、晚唐(社會格局混亂、士的社會性格發生重大變化)、范仲淹、王安石說起,而提出朱子的时代是“后王安石时代”,這確實需要很大的關懷和洞察力。所谓的“后”,概指“内圣”方面的转折:理学家门的终极目的不變,仍是關注人间秩序的重建(“外王”),但在“內修”上,南宋儒家知識分子下了空前的功夫。如果說《戴震與章學誠》一書是討論儒學發展的內在理路,那麼此書就是強調了“內聖外王”的接續性。但因這個詞本身爭議頗多,研究經學的學者往往強調其主次高下,余先生的論述偏重與入學整體動向的關係──即朱子之“言行相須”。余英時先生解釋說“我此時相信:如果想認真了解理學的根本取向,在縱的方面必須把它置于全部宋代儒學的歷史動態之中做整體的觀察;而在橫的方面則不但要研究理學家的種種言論而且更應該考察他們的實際行動。因為行動所透露出來的思想與價值取向可以填補言論中的空白。這正是孔子所謂‘聽其言而觀其行’”。下編的后四章,考證和材料的安排,有跡可循,或可作為模仿或學習的起點。 緒說部份是最後寫的,涉及經學話語,比較難入,放在最後讀可能更好。本書章節編排,也環環相扣,其中思慮,真要細心玩味。歷來對朱熹或南宋理學的討論,基本上是在經學的話語框架內,當然文學是另一方面。但如果回到宋朝,歷史和政治文化、政治上的道學和學術上的道學並非割裂之二物,正如之前一直在想如何將陳子昂之文學與武則天朝的政治氣候拉攏,涂老師提醒說,其實並不存在兩個世界,因為本來就是“同時發生”的當代史。 而在上篇的處理中,其重點論述的北宋政治文化發展同時也遵行著歷時的線索,也就是說,思想史的進程和歷史進程本不脫節,妙。這種同構,標題本身表現得不明顯,通過文本的閱讀可略窺其邏輯思路:1“迴向三代”(仁宗時為主)﹣﹣2宋代“士”的政治地位(宋初,追溯晚唐,范仲淹“天下己任”)﹣﹣3“同治天下”(王安石與神宗)﹣﹣4君權和相權之間(相權王安石、權相秦檜、韓侂胄)﹣﹣5國是考(南北宋歷時變化)﹣﹣6秩序重建(外圣內王:從胡瑗、孫復到王安石)﹣﹣7黨爭與士大夫的分化(熙寧變法﹣秦檜執政;孝宗後期﹣慶元黨禁),譬如到了第四章,朱熹的歷史世界才引入我們的視野,它是通過什麼方式引入的呢?第四章要解決一個問題:在“共治”的理念下(第三章),宋代君相之間的權力結構和運作究竟發生了什麼新變化?而作者最後總結說:“我之所以一再用秦檜、韓侂胄為例,是為了要把本文的討論引導入朱熹的時代。……這一歷程(從權相到相權的移步換形)的充分掌握則是下一章的任務……但朱熹的歷史世界不是從南宋開始的,它的創世紀必須上溯至熙寧變法。變法使宋代的君權與相權之間發生了基本變化,士大夫的政治文化從此踏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總體上來說,緒論“道統”源流涉及經學史,但討論朱熹仍然是從政治鬥爭(反道學運動與黨爭)中引入。下編脈絡比較明確,就不在贅述了。人物的交遊行跡考和詩文編年是硬功夫。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本人的敘述部份仍不甚多,余先生將民族問題作為大背景引入,而將權力的生成分為理學集團、職業官僚群和皇帝(近幸)三個部份,朱熹的認同和存在感就直接或間接表現在理學集團錯綜複雜的人事關係,以及幾種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彼此進退之中。我以為,這是很值得學習和再思考的地方,國內的博論或論著,有不少是按照平行結構,譬如個案研究,思想上從儒釋道三個方面說,詩歌就從山水應制送別等方面展開,余先生這種寫法,為我們展現了思考的過程,而邏輯上的環環相扣,使得論述有了思想的縱深感,“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     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如果說“吾曹不出如天下蒼生何”還遺留著傳統士大夫的習氣,那麼即便抽離其中傳統的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之道,對於現世熱切關懷的精神也理應存於現代知識人的良心裡。只是這種關切的方式也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而有所演變。王陽明先生在龍場頓悟後,便走向民間,由傳統的“得君行道”轉而為“覺民行道”,此一轉變乃傳統中國士大夫行道方式之一大轉捩。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的精神內核似乎未從有所變化增減,而行道方式卻由廟堂之高轉向江湖之遠,而這種轉變在先秦孔孟身上也似乎能找到痕跡,如“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之類,大抵能道出其中些許意思來。撫覽赤血神州,如今卻是亂象叢生。每每思慮及此,未嘗不嘆息痛恨也。
  •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终于读完,暗自松了口气。这是一部让人既惊且佩的学术著作。余英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宋代思想的窗口,他对资料如措诸指掌般的谙熟,对传统资料的巧妙发挥,让我们不时感到眼前一亮。余英时虽在题目上表示了对描述朱熹历史世界的兴趣,但实际上他却并没有将视野仅局限于个体,而将眼光放得更为长远,不只是描述了南宋的政治思想,同时延及于北宋,这样以来,我们对整个宋代的政治就有了比较连贯和通彻的了解。他对宋代知识分子的评析时有新奇之见,这种新奇之见汇成对宋代思想的整体评述,使得宋代政治思想研究换了一个全新的面貌。我曾记下我初读这本书时的印象,说余对宋代的理学知识分子的“集体有意识”颇堪表述,“对政治的热心似乎不仅仅是个人的活动,对皇上孝宗‘极聪明’的称颂似乎也不仅是行文上的套词,而是有着更强烈的信心,对皇上的信心,要力挽颓势的信心。并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理学界看做一个有着共同规划并希望共同行动统一进退的整体,以前的学术界似乎并没有注意此点。”并说:“余英时认为理学家们倾向于内圣与外王的结合,一方面追求个人在人格与学问上的精进,另一方面又通过个人的精进致力于干预政治的活动,慕求人生理想的实现。”我的印象其实只是建立在没有文本做参照时的大致观感,所以无法引用原本细作发挥。这也是我写很多评论时的共相,因而不免出现疏忽的一面。比如我本来认为余英时并没有作出“集体有意识”一语,但后来又好象确实发现了近似的表述。对这本书的评论文字不少,但是有些评者似乎只限于对著作本身的介绍,而缺乏对其结论的质难。所以本书附录的几篇辩难性的文章就显得格外有意义。这几篇文章至少给我们提供了别一个角度的思考。虽然质难也有偏颇的地方,但让人了解到应该如何成熟地作出自己的判断,应该怎样做出自己的思考,无疑是作了一个示范和树立了一个榜样。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本书读起来很累很累。但是读完收获很大很大。起码对宋朝士人政治有了基本掌握
  •     两宋的知识分子拥有空前的自由,士与帝共天下。
  •     拜服。
  •     好书
  •     年纪渐长有了阅历,才读的清楚和内心惆怅;孝宗光宗处的心理史学写的极赞;对儒学的构造和脉络剖析明白,对汉儒的理解大有启发。余先生是睿智明白之人。另外宋代城市史为什么不关注这本书,却反而陷入经济视角的“唐宋变革论”,显得一叶障目。
  •     历史专业读物
  •     定国是和皇权两章极好读
  •     北宋儒家士大夫的整体动向分为三个阶段:古文运动、庆历新政以及王安石变法。儒学的复兴伴随着的是释门中人对儒学外王精神的肯定以及儒家士大夫对释门理论的学习,在相互作用的合力下掀起了儒学复兴的序幕。与此同时,在仁宗年间,与士大夫共天下的理念以及强烈的济世精神在士大夫群体中觉醒,并为皇权所承认。“得君行道”的理想在神宗年间遂成为现实,王安石变法可谓是这一时期整体儒学运动的高潮。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以及理学家对其的批判,使得“内圣”的观念在南宋被突出,虽是如此,“得君行道”的理想却未曾湮灭,反而被南宋理学家们所继承,可谓“后王安石时代”。但是高宗与孝宗的的矛盾,孝宗与光宗间的矛盾远超所料,而理学士大夫与世俗官僚集团的对抗也愈加激烈,并最终导致“庆元党禁”。随着孝宗安排的落空以及宁宗的登基一切都化为泡影。
  •     一涉义理便有不是处...
  •     “国是”一节,激论精彩。
  •     要写好一个话题真的是要皓首穷经啊。(虽然最近才知道邓广铭先生留下了一部超级工具书)心理史学总还是觉得...
  •     本科论文拉来作参考书
  •     余先生大概是钱宾四先生以后,最好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在很多个论与中层理论的运用,很一流
  •     大部头。盘旋结构。得君行道外王,正好跟“内在”对着。史料抠得真细。论辩刀笔。
  •     一,作为政治史研究,敘述方式也实在太散乱了。二,作为“道学”对立面的那个“官僚集团”真的在现实中存在吗?
  •     文化史与政治史结合,角度新颖,考证详尽,趣味性和逻辑性强
  •     不熟悉宋史,不然理解起来会更加深刻。
  •     结合劳思光的中国哲学史,此书读起来尤有趣味
  •     考据很好,亲儿子不如养的儿子
  •     关注朱熹历史世界中的治道外王方面,时间上上起仁宗朝,下讫宁宗庆元党禁。内容上则包括政治思维的方式(回到三代)和政治行动的风格(同治天下)。谈到孝、光、宁宗三朝的政治动荡时采取了心理学如弗洛伊德的超我、意我理论分析皇帝心理。
  •     這本書爭議很大,但是個人感覺不錯
  •     读了一半。。。。
  •     第二章 宋代士的地位
  •     大爱!政治与学术的互动(内圣外王最终是要落脚于秩序重建),党争背后的权力争夺(自古而今莫不如此,因循的既得利益者与理想的变革者),孝宗末年的种种部署和士大夫的回应(理想、现实权力),但是十二章孝宗、光宗的心理分析略显拖沓
  •     很好的书,新鲜的视角和扎实的功底都有了
  •     其實副標題更恰當。可以與《士與中國文化》一同閱讀。
  •     这个人好烦
  •     写得很别扭,武断处不少,结构很勉强,像是特意编织一个歪歪扭扭的笼子,企图装住横七竖八的东西。
  •     待细读
  •     写得真棒
  •     其实一些具体观点前辈已经有了既存研究,但没有出注。所谓外在影响的研究取径,刘子健先生在晚宋道学的形成?里也提出来了。不过这本书确实“写”的好,值得学习。
  •     余英时先生言及朱熹等人的学术开展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反思范仲淹、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范在学术上基本可以略过不提,他们关注点必然是王,他们认为王的学术有缺陷,而王学很久以来已是学术主流,所以朱学对王学的反动中中有明显的自觉参政意识,而从后来韩佗胄对伪学的打击力度来看,理学士大夫的政治参与度已经相当高了,二者相争完全是党争级别的,而且,理学人群也集聚了相当的政治力量,否则后来不会东山再起~
  •     理学的政治阐释。 道学(孔子)从道统(三代)中分化而出。 道体构成了道统的精神内核,而上古道统的出现则为道体可以散为万事,化成人间秩序,提供历史的见证。 上古圣王所发现和实践的道体,通过宋代道学家的阐释,已取得与世俱新的意义。在位的君主只有掌握了当代道学所提供的治天下的原则,才能使自己的统治合乎道。 内圣-道德性命 古文运动(韩愈辟佛) - 王安石(新学,改革运动,内圣的重要性)和二程(道学) - 朱熹 佛教的儒学化,沙门的士大夫化 士/民之间的流动,士大夫同治天下的政治主体意识 宋代的党争在士大夫内部
  •     体大思精~~
  •     安石公;赵宋与佛教;道学与佛教。
  •     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亟待探索嘛。。
  •     读完之后,发现被误导了
  •     历史与哲学在我这已经不可调和。
  •     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朱熹的学术思想,将宋儒的政治主张“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呈现在今人面前,廓清了被元明以降奉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的本来面目,读来饶有趣味,真正起到读史使人明智的作用
  •     一本恰逢其时、读起来甚耗气力之书,受益匪浅~
  •     会再翻阅
  •     感觉内容很充实,可以增长不少历史文化知识。
  •     余英时的书,虽然探讨抽象问题,但是叙述起来娓娓道来,很让人赏心悦目
  •     有些书,看过了都不好意思说看过了。有些书,出版前忘了脱水。之前觉得熊先生的隐公元年不该出版,黄先生的明代财政与税收太琐碎。现在想来,只能说too naive
  •     场面调度教科书
  •     冲击很大又极爽快,同时深深体会到於师让我读《朱子全书》的用心。有空还要细读几遍
  •     图书馆催还之下赶紧读完的。余先生的叙事手法确有意思,提出某一重要观点时,往往先使用次重要的证据,令人怀疑难道如此观点仅用如此证据支撑时,他在后面又接连抛出重要证据,渐渐使人释然道“原来如此”,简直如读小说一般。
  •     原来是陆智昌的装帧。
  •     九百頁,三天正襟危坐,終於可以問心無愧地點“讀過”!借閱記錄已經有好幾次了吧,每次都逾期歸還,無功而返。余英時在大陸太紅了,但我覺得這本書擔當得起他的名氣。
  •     : B244.75/8946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