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549576920
作者:杨奎松
页数:226页

内容概要

杨奎松,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部编辑、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史,著有《“中间地带”的革命》、《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忍不住的“关怀”》、《西安事变新探》、《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等专著十余种,并在China Quarterly、Diplomatic History、Cold War History,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及日本等地学术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二百余篇。

书籍目录

引言
不知有国? / 1
种族平等? / 11
此“启蒙”非彼启蒙 / 21
恢复中华? / 31
以日为师 / 41
飘不久的黄龙旗 / 51
与外国委蛇 / 63
“你一国我一国” / 73
爱人还是爱国? / 83
爱乡还是爱国? / 93
“国民国家”的流失 / 103
“恶国家甚于无国家” / 113
四海同胞主义 / 123
工人无祖国? / 133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 143
立国的资格 / 153
祁老太爷的无奈 / 163
抗战建国 / 173
师傅领进门 / 185
这个世界谁“化”谁? / 195
我们是谁? / 207
幸福终点站? / 217
后记

作者简介

对于延续了两千年文化传统的古老中国来说,近代一两百年面临最严峻的现实莫过于“鬼子来了”。这里的“鬼子”,不仅是指当年侵占中国半壁江山的“日本鬼子”,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自始至终都是挟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而来的“西洋鬼子”。古老在这个异质文明的冲击下,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上都益现悬隔、碰撞,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层出不穷,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也近乎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日日夜夜在新、旧、中、西中打滚”,在迷思和困惑中前行。
为何许多人不爱国?在不同的语境中,“民族主义”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民族国家”和“国民国家”又有何差别?中国近代的发展究竟应该以谁为师,而老师为何总是欺负学生?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民族复兴的枢纽?“中学”和“西学”到底谁“化”谁?这个世界有没有一个幸福终点站?
中国的出路有且只有一条,那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从跻身现代国家之林的角度看,“鬼子来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鬼子”来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近年来,对于爱国还是卖国的问题,中国的知识精英和普罗大众之间日益撕裂,论战没完没了地进行着。一方是各种抵制出征,一方是各路长文短评,一方怒骂对方卖国,一方哀叹对方害国,双方都坚信自己才是真正的爱国者。这一切,杨奎松自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接下《财新周刊》文化版的专栏,到集结出版这本《“鬼子”来了》,他一直在思考着中国民族主义的问题。作为一名长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学者,他从史料中爬梳出相关话题,以史学随笔的方式娓娓道来,产生以史为鉴的效果。面对外来的他者,那些人为什么不爱国?当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答案可能是:他们根本不知道现代意义上的国为何物,或者他们不认为国是一个好东西,又或者他们眼里的爱国在你看来不过是卖国和害国……唯一不靠谱的答案是:他们被收买/洗脑了。毕竟,民族、国家的概念是认为建构出来的。一本书,两种读法。是按照字面意思,跟着杨奎松探讨一番康梁孙蒋们的国族观念史,还是玩一场微言大义的把戏,从杨奎松的隐微书写中读出他自己对爱国的理解,读者们请随意。杨奎松:《“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原载季风书园微信2016年8月10日
  •     杨奎松已然大家之风范!记得从前读过廖信忠的一篇《因为我们没有共同的记忆》,感触颇相类,而深刻犹过之。从《史记》到《清史稿》,我们看到的也许并非是倍感自豪的文明、富庶、智慧,而最直观的感受是野蛮、饥饿、愚昧。居庙堂而留青史的毕竟寥寥,只图一家老小假年糊口才是所谓的民族。如果马尔戛尼不是亲历中国,也许会一辈子沉浸在伏尔泰和莱布尼茨所描绘的“东方乌托邦”的海市蜃楼之中。所以,我们不能拿过来先想着去如何批判,大谈什么国家、主义,回溯历史,包容以及理解才是首要之务,更是难能可贵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圖書館借閱,挑重點迅讀一過
  •     以非主流之思,于反常识之处,克制地发问
  •     通俗,午餐读物吧
  •     这种专栏文章合集都有两个通病,一是虎头蛇尾,二是蜻蜓点水。前面几篇文章颇显功力,后面就越来越疲软了。
  •     中国近代史的很多小点切入,内容浅显易懂对于非专业读者可读性还是很高的…
  •     通俗易懂。
  •     闲言碎语只言片语 短文里有新视角,随笔中见新视野,适合消遣打发时间
  •     “凡东西各国一切良美法意,一入吾国而无不为万魔之丛”(梁启超)“若而国家实无立国之必要,而无爱国之可言。过昵感情,侈言爱国,而其知识首不足以理解国家为何物者,其爱之也逾殷,其愚也甚益”(陈独秀),杨老师鲜明的现实关怀。
  •     乡土中国 历史的不同角度
  •     不习惯读结构不清的历史随笔,但依旧提供了一些线索与观念。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是何时普及到国人意识中的?这种观念的内涵是否一成不变?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究竟是并行不悖还是截然相反?作者限于篇幅没有充分论述但有新意的若干论点,值得继续思考研究。
  •     文章选集。主题相对统一,围绕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写得鞭辟入里。
  •     蔡元培做了个梦,梦见中国人击败了八国联军,而后没有报复列强,反而促成了世间长久和平,大家齐心协力同自然斗,要叫雨晴暑夏听人类指使。哈哈,还在做巴别塔的梦。
  •     我们痛恨日本鬼子,大抵是因为在抗日战争中鬼子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可是我们却大都忘了西洋鬼子对我国的侵略。值得讽刺的是,鬼子的侵入竟然是我国崛起,民族统一的强心剂,如果不是1931年日本开始大举侵入中国,直至占去半壁江山,或许再过二三十年,我国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条件还基本上是农业的。不过这也是历史往回推的时候以决定论的观点来看的,或许中国走向富强不止有这条道路,每一个当下都能引发出无数个平行宇宙,我们刚好是处在被鬼子侵略的宇宙中。
  •     杨老师也是挺敢讲的
  •     还可以吧,虽然观点不都是全新的,毕竟随笔类就是相当于通识文章……
  •     个人表示读不进去 可能我对政治不感兴趣吧 想写书评 不知道怎么下笔
  •     专栏小文,比起正式作品还是差了点意思…
  •     本书为杨奎松老师的历史随笔札记合集。囿于写作时间不一和应景邀约,自然会存在内容泛而不精等问题。但我更为关注的是其思想内涵和文章主旨是否一以贯之和宏远,是否有潜藏暗流之脉络来钩沉索引,观点是否具有启发性来引人深思,是否言之凿凿而成一家之言。我是带着这些疑问来翻开这本书。阅毕,终归有些启发。 杨老师从一个论题切入而来,将中国置于国际大背景下,以清末民初的时代先知思想为经纬,进而分析论述“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以及“国民性”演变的来龙去脉,初步构建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演变历程。虽然论据分散,点出多文。但本书实为思想楔子,在共性重复叙述中已然嵌入读者脑海。也许某个时刻,在翻阅相关文献中又会浮现眼前,跳动的思维碰撞又会燃起荧荧之火。旧符未去,新桃竞发,人性丕定的新旧交替之际,这就是历史魅力所在。
  •     本以为是对现代中国面对西化等问题提出一些见解或者建设性意见,其实是杨老依托许多不为人知的史料对历史史实的一些校正和观点,不乏学者的严谨和良心,但就史学来讲靠几篇专栏随笔拼凑还是太简明了。
  •     选题挺好,受限于专栏,施展不开,虎头蛇尾,13万字48块,书口掉粉,这些都算了,为什么不和“关怀、联共、边缘人”一个开本和封设?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     有一半文章没办法读完。原价48一本,不是很值当。
  •     涓滴意念,未能汇成河
  •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读过他严肃的学术著作,再读这种时文,就像是正餐后的甜点……
  •     还算有些深度的历史札记。
  •     是由专栏结集而成。文章比较短,书也比较短。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从传统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型之难,可见一斑。
  •     不好看,也没有内容。
  •     一上午草草读完。书有点水,不过为重新审视国人思想开辟了一个视角
  •     文章都是短文组成,单从性价比上说,这本书定价是有点高的,但是在我读过的近代史这种随笔类的书中,这本书是最深刻的。许多概念在杨先生的这本书中不仅得到了厘清,更重要的是他梳理清楚了这种概念的演化过程,让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历史河流之下河床的轮廓,比如民族、比如国家。眼下的中国,我们太需要这样的书了。
  •     鬼子来了,何时走呢?
  •     关于现代国家意识的形成。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大众来说,鬼子来了和蒙古人来了、金人来了、长毛来了有什么区别呢?
  •     虽然都是年前的冷饭,但架不住杨奎松的牌子。
  •     在似乎时不时就会出现的激情与喧嚣之际读这样一本书还是能够给自己应该如何定位自己一个很好的提醒的。虽然比之前看到的他的两本书比起来随意一些(因为是专栏集结),但讨论的问题,个人与国家,国家的认同和存在基础,主导国家的情绪力量,却是永恒的话题。
  •     杨奎松先生的随笔读起来实在是需要一些精力和门槛,阅读并不轻松,尽管看得出来杨尽力让文章显得可读性强一些。读过不少杨奎松先生的书,还是喜欢杨奎松的专著性书籍,比如《忍不住的“关怀”》。这本书探讨了一系列十分敏感的问题,何为中国,何为中国人,中国人的民族主义从何而来。在“天下观”笼罩千年下的中国,的确形成今天的认识十分不容易,其中关于抗战是中国近代国家意识形成的观点对于思考中国近代问题十分有价值,只可惜有一些浅尝辄止的味道。比较难得的是这部书的所有随笔前后连贯性非常强,读起来不想其他随笔集一般那么零碎。中国人至今仍在形成国民的道路上缓慢前进,不过前进就会让大家有期待,不是么?
  •     2017年的第一本,近现代史功底深厚,所以每篇小文章读起来都是旁征博引,掷地有声。唯一的遗憾是专栏合订本,所以难免有种话说一半,嘎然而止的感觉。顺手查了下,姜文的同名电影两个多小时,
  •     杨奎松老师的专栏文章集,很通俗的探讨了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的许多细节,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于文章集,很多问题都是泛泛而谈,并没有深入展开,而且没有注释佐证,略显空洞。
  •     无趣难读的紧
  •     追问现代中国建立的思想起源,乡土与家国概念的不断演进,旧时代遭遇新世界,国民思想受到冲击碰撞,进而使中国走向现代化。
  •     是杂志专栏的文章集结成册,所以篇幅小,论证短,适合打发时间。
  •     几个主题比较散,为了解当时民国文化政治社会环境提供了有趣的新观点。仅此而已。
  •     灼见不多,笔法不少。
  •     文集,着重在近代文明对本国的冲击。依然学理化和严谨的表达。
  •     我喜欢这本书
  •     毕竟是专栏文章,水准不可和专著相比。
  •     至少能得到我这个历史外行的认可
  •     对近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辩证的思考。
  •     感觉杨的文笔好生硬,干巴巴的
  •     专栏小文的合集,系统性不太好
  •     讲旧时代的国家观,种族观,启蒙观,民族观,对西洋和东洋的态度的册子,陈述的观点太多论证底子薄,不太好写,证据多用公开报刊和书籍中的内容。
  •     涉及到近代中国的一系列问题:民族国家构建,爱乡与爱国,一统跟分界,文明和落后……包囊广阔的问题,每个问题基本上点到为止,很接近散文品尚,同时扫盲(历史暗角)。 杨为报刊所写专栏,水平还是很高。
  •     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我“国家“观念的来源的问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