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威治子午线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4
ISBN:9787535619983
作者:[法] 让·艾什诺兹
页数:283 页页

作者简介

就像本书《格林威治子午线》的开篇一章是在寂静中展开的,但又像是一部无声电影,或者是一部截断了声音的当代电影:人们在其中看到,在大洋洲的一个海滩上,一男一女在无声滚动的潮水前相爱。但是在六页之后,听到这个场面的第一声实际的声音--"录影带疯狂地绕着轴转动,胶片的运转鞭打着空气"--人们发现刚刚目睹的是一部业余爱好者私下放映的无声电影。


 格林威治子午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看完了法国作家让•艾什诺兹的《格林威治子午线》,带点法国新小说的味道。作家不动声色地叙事。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和叙事人不断发生变化,没有任何关于人物性格的描写。小说的情节也很简单,不过人死了不少,最后结局很象我国那个古老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有的人忙活了半天,最后都陷于资本家一个阴谋之中,而资本家只是要处理掉那些已经没有创造力的发明家,以便节省专利使用费。作家多次借小说人物之口表达了对格林威治子午线的厌恶:“这条子午线,这是一件丑闻,他说,这是一件失败的证明。人们被迫使用这条暂时划定的线将世界分开,这就是证明。人们从来没有将时间和空间协调好,从来没有将它们组合为一个整体”“如果没有这条子午线时间就没有形式,没有标准,没有速度,它就变得无法称呼了”。不过作家对格林威治子午线的评价和新小说派对传统小说的评价应该是一致的,新小说派对之前的小说中的线性叙事、人物性格的确定性、结局的必然性不屑一顾。在艾什诺兹看来,人们随意选择一个没有人居住的地方划定格林威治子午线正和传统小说想当然的心理分析、性格刻画一样,貌似在为世界建立秩序,实际上只会带来更大的混乱。对新小说的探索精神应该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像他们这样写作,小说距离叙事或者讲故事越来越远,变成了实验室里的试验品,结果越来越疏离普通读者,新小说派的出现也许正意味着小说的衰落。
  •     —— 或让·艾什诺兹的小说发生器“格林威治子午线是一种智力诡计。它抽象而随意。它会游泳,从南极到北极潜入水中,绕开了这个岛之外的其他陆地。人们因不能做得更好而羞愧,于是他们将这条把大地与时间同时分开的线,隐藏于地球平面图上一个十分孤立、偏僻的角落里,让它神不知鬼不觉地经过这里。”拜伦·凯恩——让·艾什诺兹先生笔下的任性科学家——对格林威治子午线所作的一番描述,同样适用于《格林威治子午线》这部小说本身。艾什诺兹的这部处女作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一个优雅的诡计。它是一个捕兽器,专门用来捕捉那些聪明绝顶的、过分严肃的读者。然而,此书也是一种反阴谋,或反诡计:在故事结束之时,我们才发现《格林威治子午线》是一个往上凸出的伪陷阱。格林威治子午线偷偷穿过那个太平洋上的孤岛,就好像小说情节本身偷偷穿过一个意义的黑洞。作为“新新小说家”的艾什诺兹,在运用新小说叙事技法方面虽然避开了西蒙和罗伯-格里耶那种折磨读者的钟表匠精神,可依然通晓各种炫目的套路:情节拼图,感知复写,物本主义,细节强迫症,无限叙事纹心(mise en abyme),当然还少不了电影运镜。小说前半部分,一种深不可测的氛围无时无刻不胶着在叙事进程之中;在新小说家们常用的外聚焦伪客观视角下,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像一个陷阱:密不透光,讳莫如深,心怀破坏性的秘密。与前辈们不同,艾什诺兹对小说情节与清晰度赋予了极大关注,甚至建构了一个侦探/犯罪小说的情节外衣。这也使得本书的阅读充满了刺激,还有不明就里的黑暗快感。相比之下,罗伯-格里耶的伪侦探小说,更像一个形式抽屉,只是用来装他爱摆弄的那些叙事零部件,本身并无情节内核。《子午线》的开篇就是一场电影叙事的炫技:一个客观的、徐徐移动的摄像机,从背后跟着主人公拜伦·凯恩和他的女友,手持,摇晃,虚焦,然后在他们登上悬崖之巅眺望大海的时候,转换成广角长镜头。当然,最后还有片尾字幕——不是比喻,真的就是片尾字幕。通过银幕影像,小说切换到了另一个叙事时空之中,拜伦的海岛漫步变成了被观看的对象。接着就是深不可测的boss之一的出场,还有一个同样深不可测的盲人杀手。此人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还自备了胶卷和影片。通过大量的电影运镜、走位、剪辑和蒙太奇,小说获得了巨大的影像空间。读者还时不时有幸见到新小说家和后现代作家们引以为豪的「无限叙事纹心结构」——镜中的镜中的镜中的镜……。「窥视」或「监视」——新小说中很少缺席的视角,使得这样的多重镜像成为可能:拜伦一行人的海岛活动成为哈斯一行人观看的影片,拜伦一行人同时也在用望远镜监视着古特曼派来的杀手,杀手们同样千方百计地派人监视科学家和他的盟友们,杀手之一的鲁塞尔自我介绍时用的影片里又引出另一条叙事线…… 《子午线》中还出现了令人惊叹的「隐喻纹心」:阿贝尔在宅子里看到的巨大的拼接方舟地毯影射了拜伦正在捣鼓的一副纹饰拼图,而这方舟般的大船又出现在杀手塞尔默最后的航海经历中……更有甚者:塞尔默逼近北极的航行同时也映照出了艾什诺兹后来的小说《我走了》中主人公费雷的北极寻宝之旅。艾什诺兹的叙事纹饰成功地在多个人物、多条叙事线、甚至是多部小说之间实现了回归线式的往返运动。《子午线》虽然是艾什诺兹的第一部小说,可是其情节编织的严密和精确都令人震惊。小说的情节布局采用多线断片式,二十多个有名字的人物,差不多十种不同的视角,在这部不足300页的小说中令人目眩神迷地交织在一起。一开始阅读的时候,读者会觉得不知所措,就像面对着一个巨幅拼图的上千块碎片一样,而且各个碎片之间还没有明显的联系。《子午线》多个看似无关的情节和人物碎片,是在叙事进程中才慢慢变得明晰的;阅读这本书就是一个主动的、逐步的、在许多平行线和交叉线之间建立内在关系的过程。当这幅拼图趋近完成之时,读者才会被艾什诺兹小说那物理学般的严密架构所震撼:在古特曼用暴力占领了孤岛宫殿之后,他舒舒服服地坐在一张沙发椅上。此刻,在他屁股下六公尺的地下深处,小说的另一条情节线——拜伦和薇拉的支线——正像蚕一样在蠕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子午线》就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地球仪,一个由各种情节、人物、空间和时间支线连缀而成的经纬网。每一条经线和纬线,都在交叉的时候,跃迁为一种独立的世界观,或宇宙起源论。书中关于“拼图碎片”的一段话,几乎是作者嵌入的对于自己美学表达的一个简短的宣言:“重要的,并不是每个拼版的形象本身,而是最终的形象,重组的拼版形象。一旦拼接成功,我就不再对它感兴趣了。在大多数情况下,更为诱人的是,这个总体形象的每个片段并不表现什么。拼版游戏的每个片段部分,都是不定形的、抽象的,它跟其他任何片段部分都是一样的,而且,它也能成为其他任何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过,艾什诺兹的非凡之处绝不仅仅在于他的叙事布局。我们不要忘记,《子午线》的拼版游戏得以展开,依靠的是一个犯罪小说发生器。不过,这本书很难被称为一部正儿八经的犯罪小说。它其实是一部反犯罪小说。或者说:一部反小说。的确,《子午线》里面有暗杀,有间谍,有密探,有枪战,有肉弹,还有一些B级情杀片的暗线。可是这些情节本身更像是一种对传统侦探/犯罪小说的戏仿和嘲笑。艾什诺兹的冷幽默是现象级的;他对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的戏仿与其说是致敬,不如说是耳光。就像本书的隐形男主、冷面翻译家兼职业杀手塞尔默所做的那样,艾什诺兹来到哈米特和钱德勒的床前,扇一个耳光把他们叫醒,然后用枪口顶着他们的前额,一枪一个,干净利落。乍一看《子午线》的快节奏和干冷风格的确和硬汉派侦探小说有几分相似,可是,致命的差别在于:艾什诺兹只是在玩儿而已。《子午线》的角色都没有什么深层性格,他们的行为没有意义,他们的存在不是依赖一种道德或者理性或者逻辑上的合法性。他们的存在根基是欺骗性的。正当钱德勒等人苦心塑造他们笔下的硬汉故事的时候,艾什诺兹正在晓有兴致地研究他小说人物的假牙的色泽。艾什诺兹先生杀人不见血的幽默——使这本书变得如此有趣的要因——在于他观察人物位移时那永无止境的面瘫。艾什诺兹对他笔下的人物没有真正的同情,他们对他而言只是一个庞大叙事机械里那精致的伪足。就算在小说最为火爆的场景——宫殿爆炸——发生之后,那两个在山顶上的人也对他们盟友的死不为所动,而是悠闲地拍摄着炸药冲击波的扩动。之前的枪战对于塞尔默来说也只是像打嗝一样。相比之下,在后来的《我走了》里面,主人公费雷则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情感注射,使整部小说带上了一种法式虚无和忧郁感。这也可能是为什么《我走了》——这部无论在结构和技法方面均比《子午线》差几百个数量级的伪凶杀小说——能获得龚古尔奖青睐的原因,正如和艾什诺兹同样冷静的观察者约翰·班维尔为什么能以一部格局很小、主角却最为多愁善感的《海》拿下布克奖一样。就像在完成拼图之后一下子就失去了对拼图的兴趣那样,艾什诺兹,这位邪恶的天才,在《子午线》中让那二十几个人物倒地身亡之后,也光速地失去了对他们的兴趣。他感兴趣的不是人物的内心,而是人物作为叙事齿轮的力学结构,也即人物线在推动情节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推动或堵塞故事发展方向的无数可能。此外,相比于人物的内心,作者更感兴趣的反倒是一些物的细节:每次一个人物被杀死之前,艾什诺兹都要对子弹的口径、材质、颜色、射入的速度,刀的牌子、光泽,被射入的躯体的解剖学位置,进行描写。还有他们被捅死、射死、炸死之后,身体的力学运动,其内部溅出的各种液体的生理及化学构成,以及倒地曲线的影像美学价值。正是在此种美学前提的基础上,读者被带离了一部普通凶杀小说的界域,转而面对一个对于艾什诺兹来说可能过于严肃的问题:是什么使得一部凶杀小说的情节得以运转?在解剖凶杀小说的情节机动结构方面,做得最好的莫过于彼得·汉德克那本惊世骇俗的《推销员》;而艾什诺兹,也以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一部凶杀/谍战/侦探小说中,有一个庞大的永动机。这个永动机的名字叫:秘密。艾什诺兹利用了一些伪秘密,使得整部小说的逻辑拓扑结构得以建立:拜伦那部被无数boss觊觎的地下机械,到底有什么可怕的功能?普雷斯蒂奇计划到底是什么?谍战双方发生冲突的根本起因是什么?阿贝尔以前究竟犯了什么事,他在卡拉死后得到的那个帽箱又是谁的?箱子里那个黑色的、几乎有生命的黑色立方体又是什么?正是这些一环接一环的秘密,使得小说(以及阅读运动)得以运转,至于它们本身到底是什么,艾什诺兹毫无兴趣。到最后我们才发现自己落入了一个邪恶的陷阱:那台机械就是台机械,无任何功能。深不可测的普雷斯蒂奇计划什么也不是。帽箱里那个黑色的东西只是一个道具。所有人物和情节的基座都被瞬间架空。我们发现被骗了。我们开始暴怒。我们准备把《格林威治子午线》扔进马桶冲走。然而正是此时,我们才意识到艾什诺兹向我们展示了什么:一个庞大的人物网和情节结构,一整套的符号系统,一种浩瀚的世界观,居然可以建立在“无”之上。就像一个没有基座的建筑那样,在文学传统之中被严肃对待的情节艺术,居然可以无中生有。“无”或“反”成了一切存在的理由和合法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艾什诺兹是一个叙事诺斯替主义者:人们不能通过言说“小说里发生了什么”,而只能通过言说“小说里没有发生什么”或者“小说里有什么貌似发生了却没有发生”来构建一部小说。承载着小说符号的那台地下机械,除了是一台精密的废铁之外,什么也不是,然而它却是整部《格林威治子午线》的意义加速器。小说人物卡里耶曾这样说过“秘密”:“秘密的阴险狡诈之处,就是它让你相信它只是一个面具,其实它是一台发动机。应该好好养护这台发动机,因为它能使你前进。如果我向你透露了秘密中的最小的片段,你就不能知道更多的东西了,这台发动机的某个部件就会被损害。结果是对谁都没有好处。” 整部《子午线》就是一个巨大的伪秘密,而且它还不断地繁殖新的秘密。就像书中那个看似有生命的黑色立方体那样。我们把《格林威治子午线》放在枕头边的时候,它就像肿瘤一样,其中的伪秘密在夜里不停地恶性增殖,直到最后,小说的意义像被癌症侵蚀破坏的机体一样,被彻底噬空。不过,正是在这种无意义的黑洞之中,《格林威治子午线》获得了它的终极意义。艾什诺兹的地理小说是一个伪地球仪,贯穿他小说的子午线是一条伪子午线。在本书里头,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凡尔纳《神秘岛》和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的影子,甚至还有图尔尼埃和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地理影像。《子午线》表面上是一部地理小说,然而它所在的地球仪是一个欺骗性的黑色球状物:它对地点的真伪、情节的可靠性、意义的稳定性嗤之以鼻;它要从根本上嘲弄并架空前辈作家们那一本正经的意义经纬。一种没有穷尽的去神秘化的过程。一种机械夺权。一次提前导演好的意义蒸发。既然一部地理小说中叙事世界的意义可以架空产生,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自己,叙事世界的镜像——现实世界,是不是也可能建立在一个“无”之上。20世纪列强之间的军事博弈和政治战争,是不是也可能像《子午线》中的谍战一样,只是在无数伪秘密的培养基中繁殖出来而已。人类一直追求的终极价值和意义,以及其为此付出的努力、智力和生命,是不是到头来只是一场看似深不可测、却是意义中空的拼版游戏。这个问题,诡计多端的艾什诺兹先生显然没有兴趣去解答,因为他很清楚,连这个问题到头来也可能只是一个伪问题。拜伦·凯恩在海岛上四处游荡,在格林威治子午线的两侧来回跳跃,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摆荡不定。而艾什诺兹这部令人心醉神迷的作品本身,也正像子午线一样:在它的两侧,是两片不同的大地,两个不同的日期,是意义和反意义——两者仅一线之隔。而不能忘记的是,这条线,正如意义和反意义的分界线一样,到头来只是一种人工神话,一个智力诡计。在它的地下深处,沉睡着那台古老的意义机器的残骸。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读得不仔细,什么时候还要再温习
  •     高中的时候特别迷这个,幻想自己可以变成摇曳的法国女郎,后来还是出落成了娇小的中国女孩....
  •     感觉一般
  •     就是加速器。
  •     作为图景所体现出来的对于现实本身的某种怀疑,能够翱翔在我们想象之中。他可能只是一种隐喻,但也可能是某个任意故事的目标、中心、载体,或者借口。
  •     看这书的时候好像在看西部片的剪辑。支离的细节,淡化的人物和散漫的情节,还有跳跃的表述。对于这种实验性太强的东西真是木有爱啊。
  •       看完了法国作家让•艾什诺兹的《格林威治子午线》,带点法国新小说的味道。作家不动声色地叙事。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和叙事人不断发生变化,没有任何关于人物性格的描写。小说的情节也很简单,不过人死了不少,最后结局很象我国那个古老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有的人忙活了半天,最后都陷于资本家一个阴谋之中,而资本家只是要处理掉那些已经没有创造力的发明家,以便节省专利使用费。
      作家多次借小说人物之口表达了对格林威治子午线的厌恶:“这条子午线,这是一件丑闻,他说,这是一件失败的证明。人们被迫使用这条暂时划定的线将世界分开,这就是证明。人们从来没有将时间和空间协调好,从来没有将它们组合为一个整体”“如果没有这条子午线时间就没有形式,没有标准,没有速度,它就变得无法称呼了”。
      不过作家对格林威治子午线的评价和新小说派对传统小说的评价应该是一致的,新小说派对之前的小说中的线性叙事、人物性格的确定性、结局的必然性不屑一顾。在艾什诺兹看来,人们随意选择一个没有人居住的地方划定格林威治子午线正和传统小说想当然的心理分析、性格刻画一样,貌似在为世界建立秩序,实际上只会带来更大的混乱。
      对新小说的探索精神应该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像他们这样写作,小说距离叙事或者讲故事越来越远,变成了实验室里的试验品,结果越来越疏离普通读者,新小说派的出现也许正意味着小说的衰落。
      
  •     流畅流畅
  •     让我无法形容的作品
  •     大船歪斜的将他们的形象切割成了两个,它像解剖刀一样劈开大海,而海水在它的后面又合拢起来,航迹的那些白色凸起部分渐趋减弱,消退,海水渐趋平静,直至恢复其变幻不定,波纹滚动的光亮水面,同时,也以高速摄影的方式再现了一个创伤的演变过程和一个创伤的愈合过程。
  •     我觉得是打垮小说和新小说的新小说
  •     太难看了,就这姿势水平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新新小说哦呵呵呵
  •     最喜欢的作家的小说里最喜欢的一本。
  •     向前半本致敬
  •     比较典型的法国新小说,电影镜头式的语言以及近乎相机效果般的情境还原。读的时候很好奇艾什诺兹能给出多少种场景进出变化的可能性,但最终发现比较贫乏。
  •     在书包里了
  •     你以为冠以一个所谓“新小说”的派别,就能掩盖你精神空虚,叙事枯燥的事实啊
  •     伪记录。顺带祭一下Collins.
  •     我以为干净完满的小说就是应该这个样子!
  •     冷,硬,爽。艾什诺兹的小说发生器是一个巨大的虚假的机械,从它的精密的伪足、组件和齿轮出发,一幅不定型的迷宫图纸逐渐展开。单独的意义和情节碎片并不表现什么,然而在重组变形的时刻,它们会跃迁为一种世界观、一种宇宙起源论。
  •     和一些句子非常非常有共鸣,所以很喜欢这本书!
  •     其实有性格描写啊,如果不是在描写,那这本书又在干什么呢..
  •     形式化,担忧很多句子充满想像力。适合跳跃阅读`
  •     很牛逼啊
  •     这个很少有人读过吧,呵呵
  •     靠不寻常的耐心才读下来的精彩之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