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退食录(上下)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1
ISBN:9787200035735
作者:朱家溍
页数:900页

书籍目录

序/王世襄
我怎样干上文物工作的
碑版鉴订问题举例
从旧藏蔡襄《自书诗卷》谈起
元人书《静春堂诗集》序卷
宋高宗付岳飞救书和批答
大米和小米
从旧藏沈周作品谈起
清高宗南苑大阅图
关于雍正时期十二幅美人画的问题
来自避暑山庄的一件画屏
《国子监敬思堂补植丁香图》诗卷小记
旅擅佛像和复制品的下落
清代画珐琅器制造考
牙角器概述――《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
元明雕漆概说
明代漆器概述――《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明代漆器卷序言
清代漆器概述――《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清代漆
器卷序言
清雍正年的漆器制造考
雍正年的家具制造考
龙柜
漫谈椅凳及其陈设格式
铜掐丝珐琅和铜胎画珐琅
故宫所藏明清两代有关西藏的文物
王世袭和他的《漂饰录解说》
读《说葫芦》说葫芦
顾二娘制菌砚
故宫藏禁毁书录
足本《唐音统签》全帙
两种《全唐诗》
《崇帧历书》与《新法历书》
萧山未桐轩先生
萧山未氏宗谱
未文端公遗札
未文端公遗像诗
敬跋父母遗墨
我家的藏书
《凡将斋印存》序
《明式家具研究》序
《中国古代家具》序
《旧京返照集》序
《明清帝后宝玺》弃言
《朱子遗墨》序
《国宝》导言
《西安碑林全集》序
《帝京旧影》序
《北京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区卷》序
《清代后姬首饰图录》序
《两朝御览图书》弃言
《故宫藏珍本图书丛刊》序
《华夏诸神》序
漫谈假古董
研究清代宫史的一点体会
关于清代宫史研究及原状陈列的几个问题
明清宫殿内部陈设概说
太和殿的宝座
坤宁宫原状陈列的布置
咸福宫的使用
太监往谈录
清代外官生活方式
关于毓祟穿的盔甲
慈禧听政为什么要“垂帘”
清代皇帝怎样避暑
清代皇子对皇帝的称呼
清代礼俗杂谈
禀报的规矩

《红楼梦》作者对建筑物描写中的真事和假语
对《我的前半生》部分史实的订正
德龄、容龄所著书中的史实错误
为影片《倾国倾城》订正史实
为电影《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答窖问
为电影《谭嗣同》答客问
堂会戏
记恭王府堂会戏
清代内廷演戏情况杂谈
升平署时代昆腔七腔乱弹的盛衰考
清代乱弹戏在宫中发展的史料
开平署的最后一次承应戏
《万寿图》中的戏曲表演写实
清代的戏曲服饰史料
乐善园和三贝子花园的有关史料
漫谈叠石 ―
北京城内旧宅园闻见录
博多勒噶台亲王府
北京步军统领衙门的遗址
旧京第宅
什刹海梦亿录
要保护山水和文物古迹
回忆陈垣、沈兼士两位先生
忆朱益藩先生和他举办的赈灾书画展览
记溥西园先生
我与张伯驹道兄
我所知道的于善浦
一个参观者对故宫博物院的印象
我青年时代经过的院庆
有关易培基冤案的一些情况
观真迹展览小记
故宫博物院的国剧同乐会
闲话《青石山》
杨小楼的《湘江会》
杨小楼的《夜奔》
学余随笔
余叔岩的一组珍贵舞台剧照
梅兰芳年谱未定草
梅兰劳与昆曲
梅兰芳的歌唱艺术
梅兰芳谈戏曲舞台美术
李世劳印象记
《京剧谈往录四编》序
提倡文武昆乱不挡
我说票友
忆偶虹兄
抢救保存第一
再谈京昆的抢救保存
释北京方言“包桩”“找牢”“龙汉”
饮食杂说(一)
饮食杂说(二)

作者简介

《故宫退食录》一书按性质归类分为十二组,大致是:一、在故宫工作与碑版书画等的鉴定,二、珐琅、牙角、雕漆、书籍等器物的研究,三、先世遗泽,四、书序,五、清宫礼俗,六、有关宫廷生活的作品(包括影片)正误,七、宫庭和贵胃演戏情况,八、四时府邸园林,九、记先贤,十、有关故宫博物院诸事,十一、京剧及一些名演员,十二、方言及饮食。内容多,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宝库。记琐闻于备掌故之外,还多有风趣,是这本《故宫退食录》一书的一大特点。书中涉及的门类很多:书法、名画、碑帖、法琅、瓷器、掐丝法琅、漆器、木器、图书、古砚、古建筑、明清室内装修陈设、园治、明清历史、戏曲史、饮食等等,篇篇开卷有益,非常耐读。


 故宫退食录(上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本文将会充斥各种无益八卦,无兴趣者不必看了。 作者高祖是咸丰年间做到大学士的朱凤标,做柏俊的同考官,柏俊被杀,自己也被革职。不过马上又起复了。是醇王奕譞的老师,谥文端。父亲哥哥都在民国时做过故宫博物院的专门委员。 本书收集了朱家溍大部分的随笔性文章,因这些文章是朱家多年来在故宫“退食之暇”写的,故名《故宫退食录》。书中涉及门类很多,如:书法、名画、碑帖、珐琅彩瓷器、铜胎画珐琅、漆器、木器、图书、古砚、古建筑、园冶、明清历史、戏曲史、饮食等等。文中丰富的文史知识使读者获益匪浅。(zz自香港商务网站本书介绍) 文物:碑帖、漆器、家具、瓷器。看他考证两本宋拓九成宫鲁峻碑年代品相,虽不知碑帖奥妙而能有所了解。旧藏的蔡襄自书诗卷为国宝一件,抗战时以35000元卖给张伯驹后,成为后来八件给故宫的捐品(包括游春图、陆机平复帖等等)。最初为大内藏品,民国后被盗出卖到琉璃厂,家里5000银元买到后又被仆人盗出销给古玩铺,被老板看出是朱家藏品压价到600元买到,之后又联络另外两个古玩店老板去跟朱先生之父商谈,最后以1600元销回,不再追究仆人责任。这也算当时常见的商业道德,在陈中孚的书里时有提及,因为买卖双方都以文人雅士自居,不屑在这类俗务上占人便宜。 书画碑帖常人现已不易寻觅古人真迹,作者于是讲了很多牙角器漆器家具珐琅瓷的知识,不过略显枯燥,再加上没有图版配合,盼望尽快解封去潘家园看看东西。值得一提的是漆器部分讲得很详细,分门别类,可以作入门书。还说我们中国传统上就主要用漆器而不是硬木做家具,用紫檀黄花梨什么的也不是地位高低的象征,李鸿章那么大的官自己都不用。 说内有雍正题字的十二幅美人图并非雍正妃像,是因为内务府档案上能够查到这些画的裱作记录,但上面没有正常应有的“某妃喜容”“主位喜容”等等字样,因此肯定不是妃像只能定为美人图。这类考据很多,可以看到使用原始档案加上宫廷制度对书画鉴定的重要性。 书中还收集了一些给自己给朋友的书序,比较多的是王世襄。五六十年代,王先生用周末时间到各家去拍老式家具,又去市场上看漆器残件,《髹饰录解说》和《明代家具研究》,都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有后来的成就,不由景仰万分。很奇怪的是他跟张伯驹解放后才因为唱戏认识、文革后才有深交,不过颇有相见很晚的意思。作者还回忆了朱益藩(琉璃厂信远斋匾题字者)在自己11岁那年办的赈灾义展,参展书画文物达近千件,有皇宫内府和其他六十几家藏品,堪称是中国第一次以个人力量办的艺术展览。对易培基盗宝案的回忆引出黄宾虹过眼后两件画作变真成假的花絮也挺有趣。 旧宅:因为家境的关系,住过的名宅不少,从内务府大臣、左宗棠京宅、宣统皇后父家,一直住到冯国璋旧宅、僧格林沁王府半座,这种大宅院又跟北京平民住的小四合院格局稍有区别,可以对照邓云乡的老屋介绍看,会对京城宅院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看这类书还有个好处是能够发掘游览地,比如北海旁边原有座弘仁寺,那里供奉着一座据说是印度优填王时代(约周穆王时代)雕刻而成的旃檀佛像,可惜后毁于火。但雍正年间有一座复制像,立在原来的贤良寺,当年是供外官觐见时临时歇脚之处,辛丑年议和李鸿章也是住在这里。可惜1993年又把贤良寺拆了,估计庙内文物不会妥善保存的。如果能找到那座木雕像可就真的发财了,呵呵。另外很多旧宅旧园都有所介绍,虽然现在原址基本上什么都看不到了,然而其中介绍的叠石法移树法夯池法等等都可供复古者参考。 影视:挑刺的本领真是比我强的太多了,茶馆都能看出毛病来:平民之间问候时,除非长幼辈才用请安的礼节,否则即使东家伙计都只是抱拳拱手作揖,所以王掌柜见秦二爷、松二爷见王掌柜、大德子连请三个安的段落,可能都是有问题的(之所以说可能,是觉得老舍先生也不该犯此类生活错误,也许是风俗随着时代变迁而两位先生的观察不是同一时刻上?)。《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自己是顾问,仍能挑出一二十处细节错误;《倾国倾城》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片子是闹着玩的”(不过倒是知道里面的慈禧是梅兰芳干女儿卢燕,赶忙看了一遍,还发现年轻时的狄龙跟个小白脸似的,特象苏友朋);《甲午风云》,很多地方不尊重历史(那么早就敢挑主旋律影片毛病,胆子也太大了);其余等而下之,无法认真挑刺了。被表扬的只有一部《谭嗣同》,只有几处小错,不伤情节。类似可挑错误的还有些回忆录,比如德龄写的《瀛台喋血记》《御香缥缈录》《清宫二年记》、容龄的《清宫琐记》,前两部完全是小说家言不足为凭,后两部可作为回忆录看到,不过仍有不少错误。溥仪尽管做过皇帝,但在《我的前半生》里也颇有不少问题,如说慈禧最初是个宫女、颐和园石舫为挪用海军军费所造、载振曾被考虑作为继承人、宫内四十八处太监、太监敲竹杠方法等处,作者都给予了订正。戏曲:尽得故宫文物之便,从升平署档案可以了解到昆腔弋腔在光绪初年还占据过半市场。自己是票友,攻扎靠武生,与杨小楼及其门人关系甚密。也曾学过余派老生,只是后来嗓子吊得太高成了武生嗓子没法继续了。戏曲在书中占了很大篇幅,其中根据内廷档案所做的清代戏曲服饰评论、记录的梅兰芳关于戏曲舞台美术的谈话、编制的梅兰芳年谱、对梅余杨三人当日盛况的回忆,都是颇有价值的。对康熙六十万寿图的戏台节目解说颇详细,可参阅。找到一个作者自己唱的单刀会新水令,不由令人感慨。 饮食:吃过谭家菜的,自然口味挑剔得很。按照这样的标准,现在的馆子无法再吃也是必然的了。张中行是平民口味,能饱就行,好吃更好;邓云乡是小资口味,馆子虽差,勉强可吃;沈宏非可能是新派口味,没吃到老年间的做法,现在挺不错,所以更符合大 众需求,起码我们现在日子过得还不坏。可是看现在这两篇说吃的文章,鱼翅非吕宋黄不能满意,乌参要吃一个盘子装俩的,服务要到位;大席面是家里的谭家菜最善,解放后进了饭馆味道就不好了;几个著名山东馆子是日复一日衰落下去。唉,典型的遗老心态。
  •     这是我对朱家溍先生和王世襄先生的统一评价。虽然两位的《故宫退食录》和《锦灰堆》似乎都写了不少吃喝玩乐相关的逸闻趣事,但细细看下去,就能体会到这玩乐之事里也浸淫着不为人道的苦功夫。朱家溍点评电影那么从容自在,信手拈来,这得对清宫档案熟悉到何种程度才能做到呢?王世襄说家具的十六品八病那么清楚明白,这得看了摸了多少家具呢?同样地,王世襄写大鹰獾狗那么生动,朱家溍讲玩票经历那么丰富,他们得下了多少功夫,花了多少时间在这上头啊。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只在一门一科有所钻研,而是诸多门类都拿得起放得下,王世襄所说国家派出专家组鉴定一级文物时,朱家溍乃是瓷器玉器青铜器以外一切门类的主要负责人一事,正是他们的大杂家身份的最好证明。俩位通过深厚的兴趣与持续的努力,摸着的已经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因此才能够一通百通,多专多能。也因此让人敬佩他们的学问与成就。不知在如今这社会,是否还能有这样的大杂家出现。
  •     朱家溍先生是故宫著名的老专家,明清各方面真可谓样样精通,其实,从朱老这本文集的目录所涉就能看出,朱老2003年病逝,不知以后在文博界还会不会再有这样的大家了!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因为是退食录,我就真的专等饭后消食看了……
  •     读了感兴趣的一些文章,老爷子确实是博闻强识。看惯了清宫戏,这部书是正本清源的一个好选择。
  •     经典
  •     清宫典故常识必读书。
  •     有的事,是要世家子弟才说清楚
  •     很好
  •     对于爱逛博物馆的同学,这本书中有用的信息非常多。
  •     晚清史料
  •     这是一个人,一辈子在故宫工作,退休后写的书,书中不乏专业术语。但是闲情中我看到了家学的渊博
  •     开眼界~
  •     2002年11月9日 广州图书馆
  •     这是一部朱老的自选文集,包括本专业和京剧、美食等内容,比较全面,可惜我不是搞文博的,前面的专业文章看不大懂,戏曲一块比较喜欢,季老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平实不煽情不夸张,这也是人格的魅力。不像很多人,甚至包括名家喜欢自吹自擂。
  •     友人相送~
  •     “我们先拿了钥匙,到同乐会门前,先喊一声“开”!然后拿钥匙开锁,这是从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时遗留下的习惯。据说凡长久未开的房屋,可能会有狐蛇等物居住,需要先惊动惊动,让它们躲开,免得和人相遇,并非迷信。”还听过一说法,在故宫工作好几十年的人进门会先退后一步,年轻人一般就是抬腿就进~
  •     见识这东西真是嫉妒不来啊
  •     好几年前读过,现在都忘光说什么的了。。。为的是这个作者买的这本书,就记得看的时候很有意思,书放下就全部忘光,自己真的不是做学术的料啊。。。
  •     对京昆,对清代文化,对北京文化的感觉大不一样。
  •     长知识
  •     故宫专家,同时也可以说是清史专家
  •     作者功力不浅。该书讲述文物、历史,娓娓道来。值得一读。
  •     好
  •     老玩家
  •     生活而成学问
  •     挑着看了上册中的几篇文章,不得不说,作者很经历丰富,知识渊博,书的内容也很不错。唯一不足:讲画、讲文物、讲故宫陈列,怎么可以不配图呢?……那繁复的花纹,讲究的陈设,我哪能想象的出来……
  •     作者是家中长辈的好友,所以久为仰慕,真正的仙风道骨,出世脱尘的人物.所以书里一则一篇,平实无华.
  •     #消夏#非累世簪缨之家不能作此语。
  •     信息量太大了,看了N天也只是走马观花
  •     当年借图书馆的.也先是从北京青年报知道先生的.写的挺好.
  •     差点买到了。。
  •     眼界这种事儿啊…
  •     都是干货
  •     朱四爷的一生是传奇的、令人称羡的一生。这套书讲了关于文物考古、关于宫廷旧事、关于票戏、关于京中小吃乃至民风民俗,很有趣。
  •     大家之作
  •     太博学了,我只看自己感兴趣部分。力荐。
  •     2003病逝
  •     知道了不少好玩的事
  •     朱先生这本书的信息量之大不亚于锦灰堆
  •     2012-08-29
  •     缺乏足够文物知识对于阅读此书只能泛泛翻阅
  •     7年前在理工大的图书馆随手翻阅,甚有兴味儿。借出以后,在bench上看,过瘾。
  •     下册看老先生吐槽,老开心的
  •     只挑了戏园子的章节来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