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马戏团

出版日期:2016-7-1
ISBN:9787208139148
作者:ABC小强
页数:240页

内容概要

ABC小强
曾任《看电影》编辑,自由撰稿人。号称“影评人”却很少写影评,更喜欢写一些围着电影打转转,胡思乱想、强词夺理的小气文字。相比“电影反映品味”,更相信“电影反照个性”。理想是用电影统一世界,可惜一没纲领,二没计划,又懒得付出行动。只求世上多些好片,少些烂片,因为时间宝贵,要好好浪费。

书籍目录

第一场:我不是影评人
奶味相投——我和《宋飞》没必要说的故事
我不是影评人
从天堂到电影院
第二场:听小丑说冷笑话
魔幻手机
搬家奇遇
治病
Before Saorise
硬盘帝国
穿玛西娜T恤的男人
电影侠J
开往电影天堂的大巴
与布努艾尔对谈
影迷的葬礼
第三场:海扁蜘蛛侠
鞋子
方法派影迷的自我修养
片尾字幕
电影碗2010
冷门片
高考
电影梦
剧透者
《都灵之马》攻略
丑人多作怪
第四场:南方公园的学术纳粹
那件事
伍迪•艾伦创造了一切
奥斯卡有什么了不起
裸替
宿醉神话与伟大的悲剧
玩具
《雨果》不是西科塞斯拍的
植入广告
劝架
电影院
猩猩哲学
女性史诗电影
后记

作者简介

《胶片马戏团》是一部用电影编写而成,却不关乎电影,或者其他任何事情的书。
它集合了幻想、呓语与强词夺理,它充满着毫无意义的胡诌八扯并引以为傲。
它攻击陈词滥调和至理名言,不是为了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只是想看着别人摔个狗啃泥。
它感情用事,要么是极端的喜爱,要么是极端的厌恶,没有中间地带。
它没本事让你在光影中感动,也无法丰富你的精神世界,从它的字里行间看不到智慧与悟性。
它只是一本闲书,你看了,如果愿意的话,你笑了,再无其他。


 胶片马戏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胶片马戏团》:以逃避影评的方式折射影迷的生存状态《胶片马戏团》是一本电影评论集,书的版权页标示的很清楚,但是,书的第一个标题,却叫“我不是影评人。”这是什么原因?其实将心比心,有一度时期,我也混迹于网易、搜狐、新浪的影视论坛,对此深有感触。其实当初上论坛的时候,考虑的是什么在论坛上最容易找到话题,最后思前想后,想到电影论坛可能容易找到话题。写影评的,几乎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是“影评人”,我想这原因是因为电影本来就是一个虚构出来的影像,如果对着这些虚构的影像进行第二次的语言叙述的话,那么,你这个影评不是“虚上加虚”,还有哪一点真实的成份呢?所以,电影评论连它的制作者都觉得是一种文字游戏,千万当不得真的。那些号称“影评人”的大珈,最后都想方设法从写影评的角色来一番“大逃杀”,如果在网上搜索一下,你会发现他们都会说一句“我不是影评人”,好像影评人相当丢人失份似的。《胶片马戏团》的作者曾经在《看电影》杂志当过编辑,在这样的部门里工作,被锁定在“影评人”的嫌疑是相当大的,所以作者在书中开宗明义,首先要声明自己不是“影评人”。关于《看电影》杂志,我也算一点接触。其实,我还是比较喜欢影评的,为什么会这样?想想自己的根本原因是当初看电影的时候看不懂,还有看过电影之后,会在心里产生疑惑,必然喜欢与同好交流一下,记不记得小时候看过电影,一定会在教室里与同学模拟一下电影里的情境,其乐融融?其实这就是潜伏了写影评的动力。我看过电影之后,多少有一点不明白之处,会奇怪这部电影挺打动人的,而另一位影片却毫无所感,为什么同样的二个小时的电影给人的感觉却不一样?就需要找别人的分析来释疑解惑。影评就这样被找来当成自己的辅导老师了。我当年在网易电影论坛写评论的时候,论坛上潜伏着不少的《看电影》的编辑,有一天,《看电影》编辑部主任发来了一封邮件,让我写一个专题,围绕“电影中的屁股”展开特稿写作,当时我很惊讶,难道我写的评论真的是庸俗不堪,只能划一个关于“屁股”的综述稿给我写吗?心里便有一些不高兴,一拖再拖,把《看电影》的这个约稿给拖没了。我从没有订阅过《看电影》,倒是订了几年的《电影艺术》,我偶而也在网上搜索一下《看电影》里的综述稿,看后只感觉到惊心动魄。因为这个杂志非常喜欢做一种打破横向联系的专题,把所有的电影拆散开,然后把里面的相关元素重新组合,形成专题,我想前面的那个“屁股”专题,估计是这个杂志已经把其它能写的脸面上的东西都组合尽了,最后只剩下屁股还没有写上一笔,便生出了这个匪夷所思的主题。这种文章的写法是非常困难的,它注重的是看电影的广度,然后要在记忆还没有退却的情况下,将电影的相关元素合并同类项。强大的逻辑归纳能力与记忆能力,是写这种专题的基本功力所在。我自问干不来这么活儿,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能干这个活的作者表示由衷的敬佩,所以,我对《胶片马戏团》这本书很好奇。《胶片马戏团》的作者文风,鲜明地烙印上《看电影》杂志的风格,作者自称“很少写影评”,但却被称为“影评人”,那么他究竟写了什么?这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首先,我对书的标题“胶片马戏团”产生了破解的欲望。这是什么意思?在书中,我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第130页作者写道:“如今,走在最前沿的先锋派影迷已经从‘看经典’进化到‘看冷门’。最开始还寻找‘被忽视的佳片’,很快就变成‘被忽视的烂片’亦可。与之相似的各种奇怪标准让看电影变成了马戏团,如同《象人》的‘畸形人表演团’。”我想,作者书中的标题意义已经比较明确了,就是把电影当成一种杂耍来看待,不是注重于电影本身,而是注重追踪电影的过程。实际上,《胶片马戏团》全书围绕的是看电影过程中各种人物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往往与电影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作者没有把它的笔墨注重于电影的影像本身,而是放在了这种影像在个体身上的折射与反映而已。这种反射与折射,在作者的笔下,是很大胆无忌的。作者在《看电影》开辟的专栏所体现的这种汪洋肆恣风格也得到了读者的热烈回应。我想这主要原因是一般正襟危坐的电影评论,往往难以给没有看过电影的读者留下什么阅读进去的入口,没有一个人会读一篇没有看过的电影的评论的,但是,《胶片马戏团》的作者写的不涉及新电影,而是展示各式各样的看电影人的生活状态,便让他的文章具备了不设防的低门槛特征,读者可以畅通无阻地走进文章了,就像我过去看《读书》杂志,往往从倒数着的“读者来信”看起。在《胶片马戏团》里,我们能够看到的电影爱好者的生存状态,几乎基本都罗列进去了,我大致地罗列一下,主要有:一是看盗版。电影迷看的电影大多数是盗版,作者以调侃的笔触,对盗版渗入到影迷之中的普及程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调侃,其中最深度的一篇是《影迷的葬礼》,这篇文章用讣告的形式,把一个迷踪于盗牌电影世界的影迷的生存状态揭示得体无完肤,这名影迷在作者的书里有着一个独特符号,他的代名词是“穿玛西娜T恤的同志”,这个人物在书中的不同场合,多有所表现,但他在三十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死的原因就是因为投入在盗版上的精力太多,体力不支。作者的讽刺确实是毫不留情,尖刻犀利。二是看电影太滥。有的影迷把名片看完了,便去找冷门片,这样有何意义?作者作了尖刻的讽刺。作者比喻成一个体育迷不去看奥运会大赛上的项目,而跑到山沟里看一群小学生的业余比赛,寻找偏僻的冷门片就是此类奇怪心态。其实这种搜括各种偏僻影片的影迷,都是有志于电影事业的青年,只有弄通电影的水有多深,才敢自己出手去从事电影工作。所以作者在本书中揭示出的怪状只属于影迷的特定的圈子,一般观众是不会如此的。所以本书讽刺了影迷的生存状况,但并不具备普遍性。玩物丧志、因迷成痴,会产生一种光怪陆离之感,但这种感受如范进中举一般,其讽刺价值只是圈中人的自我感觉,就像范进的形象只会在知识分子的脑海里产生。这也导致了本书的尖锐讽刺,能够领会的只能是一个具有同等痴迷于电影的影迷,圈外人,只会觉得作者写的全是火星文。三是批评艺术片。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作者对所谓的艺术片很为不屑,只要逮着机会,便对制作艺术片的世界级导演进行调侃一番,包括他们的私生活的放纵淫糜,他们电影里的无意义细节,以及一些艺术评论对他们电影的过度阐述,而且,他还让这些电影大师,穿越一般地来到自己的身边,进行面对面的现身说法式的调侃。而在作者讽喻那些曲高和寡导演的时候,则亮出的商业片中的一些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电影,来嘲弄艺术片的故作高深,拿腔作调。作者的这种心态,其实代表了最普通的观影人的心态,因为大家走进电影院,不过是看一场热闹而已,非要分析出深刻内涵,正是作者所要挖苦的目的。在《方法派影迷的自我修养》一文中,作者幽默地调侃了艺术片看不进去,最后每一次都要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里找到能够看下去的动力。总之,作者在这本书中以嬉笑怒骂的笔锋,透视与解析了影迷们沉醉在影像中的各种原生态,这里面也有作者度身定做的成份,所以人们都说:讽刺知识分子最厉害的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一旦在抨击自己行业的同仁时,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自己的痴迷与怪状“代入”到同类人物中去,从而产生精准击打的效果。《胶片马戏团》一书,游走在影评的边缘,对影迷的生存状况进行了通盘而全面的扫描,同时,也通过影迷的各种反应,折射出电影在他们心态与生态中的巨大影响,因此,严格的意义地讲,这仍是一本影评书,只不过它更多的是烙印上《看电影》杂志包孕万“像”而又碎片化“像素”这样的电影杂志的风格罢了。
  •     世间的文章分两种,写给别人看的和写作以自娱的,前者自然希望能够把想说的内容清楚地传递给读者,而后一种因为是私人性质的,他人看得懂或不懂都不是写作者需要考虑的。手头这部ABC小强的《胶片马戏团》便属于后者,具有浓厚的私人笔记的特质。尽管据说其中的多篇曾作为专栏文字在期刊杂志上发表过,但难掩其小众的气质。作者ABC小强,真姓实名皆不知,自由撰稿人一枚。自言“喜欢写一些围着电影打转转,胡思乱想、强词夺理的小气文字。”不得不说,这是实话,读过《胶片马戏团》就知道作者不是假谦虚,无怪乎有豆友撰文说看不懂,不知所云。当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文字背后依然有逻辑和价值存焉,所以我们还是能够从此书中读出些。毕竟,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有其大众性的一面,不论作者如何小众,如何文艺,依旧难逃大众艺术的羁绊。游戏文字和游戏人生一般,其实是看透之后的玩世不恭。作为《看电影》杂志的前编辑,作者却自称“我不是影评人”。因为写影评和写书评一样,门槛太低,无论是网络还是传统媒体都是一抓一大把,鱼龙混杂。特别可恶的是,其中不少是“收红包的影评人”。在这样一种畸形业界的模式下,人们便开始寻找“靠谱”的影评人。于是乎,外国的和尚好念经,外国的月亮比较圆。那些名气大的外国权威影评人被一一抬出来,成为标杆,成了电影圈的特殊阶层,只要他们金口一开,便一众响应。结果从一种异化跌入另一种异化,迷信权威的选择,让影迷丢失了自我。在ABC小强插科打诨般地调侃安德烈巴赞之余,他还是给未来影评人指了条出路。影评人要具备非凡的鉴赏力,会甄别和解释电影的好与坏,为碌碌大众推荐值得一看的影片。这正如各类文学评奖的必须,在汗牛充栋的书籍里,觅得一两本佳作以飨读者。还有一点亦不缺,便是影评的启发性,让被忽略的细节得到重视,为不理解的观众提供答案。奥斯卡奖和诺贝尔奖一样,都是国人心心念念的,但又是集聚酸葡萄心理的集中营。《奥斯卡有什么了不起》也是典型的爱恨交织的文字。一方面揭露了奥斯卡的拉票和炒作的传说,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它的权威性和公众的号召力。而“植入广告”也是近年来争议颇多的话题,ABC小强借《美丽人生》男主角圭多之口,历数众多经典电影中我们不易察觉的植入广告,如《E.T.》中,小男孩用来引诱外星人时扔在地上五颜六色的糖果,就是好时公司的花生酱糖,影片之后,此软糖销量上升了65%。作者总结道,同为植入,创意广告接受度更好,因为他们温柔、体贴、花样繁多、前戏够足,而那些粗鲁、突兀、招式陈腐、挺枪就入的硬植入,除了骂声什么都赚不到。总体来说,这本书的文章大多不那么正经,有的似呓语,有的似梦话,天马行空,又感情用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但它不说陈词滥调,让人多少读后会有新鲜之感。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乱七八糟的
  •     一般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