氍毹印象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0852554X
作者:钮二可(编)
页数:381页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变革、繁荣时期(1949——1957)
第二部分 创新、发展时期(1958——1963)
第三部分 现代戏为主时期(1964——1966)
附录 各地剧团演出精品戏单

作者简介

《氍毹印象》收录了从1949年至1966年之间的京剧、昆曲老戏单,按照建国后戏曲的几个发展时期分为三个部分。此外,还附录了各地剧团演出的精品节目单,总计400多份。


 氍毹印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戏单原本是具有广告、预告性质的演出说明书,但保存、搜集戏单却成为了一部分戏曲观众在看戏之外衍生出的另一种爱好,钮二可先生(本名钮季冬)就是这样一位以看戏和收集戏单为乐的京剧爱好者与收藏者。季冬先生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喜欢上了看戏,及至读中学时,所在的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号召学生勤工俭学,对口单位恰是广和剧场。基于此,在勤工俭学期间,钮先生不仅观看过马连良的《十老安刘》、《春秋笔》、《清官册》,赵燕侠的《十三妹》、《追鱼》,吴素秋的《董小宛》,李万春的《剑峰山》等一批名角的好戏,更使他对集存戏单产生了兴趣,钮先生收集戏单也正始自于此。但遗憾的是,“十年浩劫”使他的收藏损失殆尽,这也令钮先生感叹不已。2003年退休后,钮先生有了充足的时间,这使他得以“重操就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戏单的收集和整理之中。十年间,钮先生寻找、购买戏单的足迹不仅遍布北京的报国寺市场和潘家园,更拓展到了孔夫子旧书店等网络商铺,由于钮先生爱戏、懂戏、熟知历史,又精通于根据纸张的类型、新旧、纸张油墨气味等鉴别旧戏单的真伪,因而他入藏的戏单堪称戏单中的精品,当然,正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为收集这些戏单而付出的财力、精力以及此中的辛苦,我想只有钮先生本人心中最为清楚,“事未亲躬”的局外人恐怕很难会体味到其中的艰辛。尤为可贵的是,钮先生并没有把自己的收藏视作私产和升值投资,2013年4月,钮先生在自己的收藏的2000余张戏单中精选出400余张,自费编印了一本“内部发行”的戏单集,无偿赠送给身边的朋友及国内的同好,此举动感动了许多相识与不相识的戏友和同好,这本戏单集也在广大戏迷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此,《京华时报》专门刊发了题为《钮二可每张戏单都有故事》专题报道,一时求购者络绎不绝。源于这本戏单集的初版是内部发行的印刷品,无法公开出售且印数有限,钮先生遂与五洲传播出版社商谈,将选编的《氍毹印象》适当作以调整,定名为《氍毹印象——京剧、昆曲戏单集(1949-1966)》正式出版发行。《氍毹印象》的问世,于收集乃至京剧史论研究领域,均是一件难得的幸事。钮先生以一己之力完成这一浩大而系统的工程,也使笔者对这位身处戏曲“行外”且为“草根”的古稀老人充满了敬意。诚然,戏单的第一属性是演出的说明书,但戏单却是一个时期戏曲舞台演出实况的忠实记录者,因而,旧戏单对于过去曾现场观摩过某一时期或某场演出的观众来说,无疑会有一种“氍毹寻梦”和又见故人的亲切感受,更会引起他们对往昔的无限追忆和感怀。与此同时,戏单对青年的京剧爱好者来说,旧戏单也具有通过实物或影印件进一步直观立体地了解认识逝去时代中京剧舞台上演出盛况的作用,我想这应当是《氍毹印象》能够在新老戏迷中产生极大影响的主要原因。《氍毹印象》中收录了很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比较罕见的演出戏单,这是该书与之前公开出版的戏单集有所不同的一个特点。如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元帅授勋、授衔后的文艺晚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元帅们观看的一场《甘露寺》,是由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二团和马连良剧团联合演出的,但对这场《甘露寺》的演出阵容历来众说纷纭,而这次可以视为“内部演出”的戏单即在钮先生入藏之列并被收录于《氍毹印象》之中,在这张弥足珍贵的戏单上并没有明确标识“元帅授勋”的字样,但钮先生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考证,最终得出是年9月27日由总政治部主办组织演出的《甘露寺》正是在授勋晚会上演出剧目的结论,进而通过戏单还原并匡正了这场演出的整体整容。涉及此类“内部演出”的戏单,在《氍毹印象》中还有1957年2月,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组织内部观摩的《铁公鸡》、《坐楼杀惜•活捉三郎》、《滑油山》、《探阴山》、《孝义节》、《朱砂痣》、《马思远》以及1957年5月间厉慧良演出《野猪林》(与毛泽东同志同年同月在政协礼堂招待苏联的伏罗希洛夫元帅观看京剧晚会的演员、剧目完全相同)等戏单。又如《四郎探母》是京剧传统戏中艺术成就最高,同时也是命运多舛的剧目之一,在20世纪的京剧演出史上有两次《四郎探母》可名垂史册的荟萃演出,一次是1947年9月12日,在上海中国大戏院被称作是“杜寿义演”的名家荟萃的演出,另一次则是1956年9月1至3日,因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成立,分别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9月1、3日)和中南海怀仁堂(9月2日)演出的一次大“合作戏”(前场有李万春的《八蜡庙》和裘盛戎的《锁五龙》)。其中9月2、3日分别在怀仁堂和音乐堂演出《四郎探母》的戏单也被钮先生收藏并收录在书中。2日在怀仁堂演出时,饰杨宗保的姜妙香临时换为叶盛兰。通过戏单不难看出,9月3日在音乐堂演出的演员安排与传世录音中名家出场的先后顺序完全一致。再如,言慧珠与俞振飞于1957年2月23日至3月4日在上海人民大舞台曾创下了连演十天的辉煌记录,钮先生辗转从哈尔滨、上海等地购得了言、俞在大舞台连演十天的这四张戏单,并按时间先后顺序编入书中,从这四张戏单也可以间接看出,在“反右”斗争前,言慧珠、俞振飞在沪上的风光无限以及京剧演出市场的一度繁荣。此外,《氍毹印象》中还收录了1956年梅兰芳率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时,在日本配合演出分发的演出说明书。像这类涉外演出的演出说明书,在《氍毹印象》里还有1960年李少春等访问拉美、1962年俞振飞、言慧珠作为艺术指导率上海青年京剧团杨春霞、李炳淑等赴香港演出以及1963年北京京剧团访问香港的演出说明等等。除此之外,《氍毹印象》中还收录了周信芳、盖叫天、尚小云、唐韵笙、奚啸伯、黄桂秋、关肃霜(鹔鹴)、童芷苓、李玉茹、王玉蓉、梁小鸾、高盛麟、王金璐、高百岁、言少朋、张春秋、张少楼、王奎升、曹艺斌、叶蓬、马玉琪、艾美君等数代京昆名家在全国各地的演出戏单。这些戏单的汇聚与出版,不单为今人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为京剧曾经辉煌的过去留下了印记与足迹。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戏单必将呈现出它因尘封而具有的历史意义与史料价值。《氍毹印象》中选编400余张戏单的起止年限恰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统称为“十七年”(1949-1966)的特定历史时期。关于这一段历史,历来为戏曲研究工作者所重视,同时也有各自不同,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观点及论述。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戏曲乃至文艺政策的研究而得出的不同观点,固然应当尊重,毕竟这也是“百家争鸣”的表现,但很多研究者每每仅从文件、文章、访谈等文献着手,忽视当时京剧舞台演出剧目的真实构成,这就显得未免过于简单,而使论述片面和主观。所谓“论从史出”,“十七年”的京剧演出史同样应引起研究者以及爱好者的重视,《氍毹印象》所选录的戏单固然只是“十七年”中京剧、昆曲演出史中的沧海一束,然这400余张戏单所记录下的演出剧目、编导以及主配演职员却为今人在一个侧面提供了回望“十七年”京、昆演出的一个缩影,从而为研究京剧历史的发展与演进提供了真实而可靠的历史依据,这也正是《氍毹印象》在京剧史研究层面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与价值。(《中国京剧》2014年第3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