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大传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514343644
作者:[英]罗莎蒙德·巴特利特(Rosamund Bartlett)
页数:400页

内容概要

(英)罗莎蒙德•巴特利特
牛津学者,俄国文化史专家,在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其《安娜•卡列尼娜》最新译本被列入“牛津世界经典丛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因其深刻的见地和优雅的文笔享誉欧美。

书籍目录

年表
(1)
引言
(1)
第一章祖辈:托尔斯泰家族和沃尔康斯基家族
(9)
第二章贵族的童年
(25)
第三章沦为孤儿
(42)
第四章青年时代
(51)
第五章地主、赌徒、军官和作家
(62)
第六章文学的角斗士和悔改的贵族
(87)
第七章丈夫、养蜂人和史诗诗人
(110)
第八章学生、教师和父亲
(133)
第九章小说家
(160)
第十章朝圣者、虚无主义者和农夫
(188)
第十一章教派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和宗教圣愚
(220)
第十二章长老、变节者和沙皇
(258)
后记布尔什维克的元老
(313)
注释
(341)

作者简介

★ BBC.塞缪尔•约翰逊奖入围作品
★ 牛津学者巴特利特"托尔斯泰逝世100周年"献礼之作
★ 随书附托尔斯泰各个历史时期珍贵照片及其年表、家族树、英文原版资料出处
★ 全方位还原托尔斯泰的真实一生
★ 更精良的内容,更简洁的篇幅,更亲民的价格,尽在托尔斯泰大传全新修订版
1910年11月,列夫•托尔斯泰伯爵客死在俄国一个偏远的火车站。弥留之际,世界很多媒体的记者云集于此。晚年托尔斯泰眼中的贵族家庭生活已腐朽不堪,他最终决心离家出走,却在途中病倒不治。
托尔斯泰身处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这个俄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而又令人着迷的时期。无论是同时代人还是评论家,都将他奉为世界文学巨擘。托尔斯泰毕生都在反抗,他背叛文学成规,否定传统教育,打破家庭桎梏。巴特利特这本独具一格的传记,重新解读了这位迷人而又骇人、睿智而又乖戾的时代巨匠。


 托尔斯泰大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你可能没有听说过陀思妥耶夫斯基,你也可能没有听过说契科夫,你甚至连高尔基的全名都说不出来,但是你总能够说出一个俄国作家的名字,而他的作品你可能连封面都没有看过,但是你总能够说出那个名字:列夫托尔斯泰。关于托尔斯泰的评价实在太多,对于一个当代的读者来说,他充满了一种神性。我们说他的《战争与和平》是很牛逼的,我们也说他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充满怜悯的,我们甚至还可以把《复活》政治化得让这本书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是,大家更加清楚的是,这么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散尽家财,客死他乡,而且是死在一个火车站。于是乎有人把他神话了,他成了反抗旧制度的先锋,他成为了文学的巅峰,他成为了一个又一个政治人物的工具,以致读他作品的读者都忘却了托尔斯泰是一个人,他只是一个被文学和病魔困扰,出走远方,却被死神召唤回家的人。《托尔斯泰大传——一个俄国人的一生》将这个一生带着传奇却又平凡的男人的故事梳理了一番,通过不同的角色来讲述这个男人的故事。托尔斯泰过着的是一个俄国人熟悉的生活,显然,无论是他的才华让他的生活带着光环。正如大家所熟知的,他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与很多俄国举世闻名的小说家一样,托尔斯泰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哲学思索者。他正是在一些作家和哲学家的影响下日趋成熟,思想观念也在这样的时候成型,最终用自己的文字撰写了属于自己脑海中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是一名伯爵,作为贵族的他,对农民有着怜悯与愧疚。他甚至痛恨自己的出生在这样的一个阶层,觉得自己与农奴制同流合污,认定自己的一生已经拥有了无法摆脱的耻辱。可是他至少要感谢自己的阶层身份,也正是这样的一种生活背景让他能够看清楚俄国当时的状况,也让他能够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财力来建立学校,来传播知识,让他觉得属于俄国重要组成的阶层拥有一定的生存环境。他的小说注定是带给他最多快乐的东西,但是个人认为,不必多赘述小说的内容和思路,这应该是作为一名读者应该去了解的事情,通过阅读他的文字,窥探他的世界。他选择在自己的道路上截然而止,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育世界上去。这与乡土时代的中国的士绅有一些相似之处,他们衣锦还乡或者有所成就之后,开始建立学堂,教书育人。当然,二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至少说明了一点,知识分子在认为人事国家的核心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方向都是类似的。托尔斯泰除了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一位有想法的教育者之外,还是一位被去除教籍的宗教信仰者。不过他在自己的哲学世界中难以走出,以至于走向了极端的虚无。在信仰中,他发现,农民一直是他的前行同伴,而他从自己曾经的歉疚之中慢慢走出来。当然作为一名背负盛名的知识分子,他总是要有一点和政府之间的瓜葛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国民性质的知识分子。他也着实发表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言论,也一度成为地下畅销书作者之一。可是对于人们来说,他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一种抗争。而与政治相挂钩的小说家,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小说家。或许对于托尔斯泰而言,死于火车站也是一种理想的归宿,而他或许还是失望于自己死于火车站,毕竟目的地还没有达到。
  •     上一次看一位伟大作家的传记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传》,比起那本将近600页的传记,《托尔斯泰大传》还真不算“大”。然而,读起来,真是前者更是艰难,所谓的“大”还真是那么回事,300多页我读了两个多月,不好意思,现在还没有读完,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俄国人的人名比哥伦比亚的人名还难记,虽然看前面的时候做了笔记,但是最后发现笔记的人名我也弄混了。算了,反正也搞不清楚了。这就是我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信心看《战争与和平》的最大原因。托尔斯泰,我们中国人有时管他叫“泰翁”,在中国人的心中,其成就堪比“莎翁”。他写的作品复杂,作家的人生也正如一部巨著。“大传”的时间线从托尔斯泰的祖父辈一直到他死亡,时间跨度一个世纪之多。罗莎蒙德·巴特利特定义自己这本托尔斯泰传记为“一个俄国人的一生”,高晓松在自己的节目里曾经提到俄罗斯这个民族,是嗜血的,而且是极难琢磨,极度残忍的。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些词汇可能放在形容日本人身上,还比较具有接近感。因为写日本人的书太多了,而且本来历史上发生的几次事件都让我们无法不去分析这个民族,但是俄罗斯民族显然关注的并不多。虽然有那么一段时间它是我们的“老大哥”,可是对于古拉格、斯大林,大清洗,这些,在一段历史时期都被淡化,我们国人知之甚少,所以,俄国人对于我们是很陌生。选择托尔斯泰,是因为19世纪60年代不仅是著名的大改革的10年,而且也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处在创作的巅峰时期。选择托尔斯泰,更是因为他作为一名俄国人见证了农奴制的衰弱,经历了整个俄国社会最深刻的一次阵痛。托尔斯泰虽身为贵族,但是灵魂又贴近土地,终其一生,他都是在对“人”做出自己的思考。托尔斯泰从年少时期就开始写日记,好多书里的情节和感悟都是来自日记。他的日记,更像是一部微观的俄罗斯历史,从宏大到微观,从微观再回到整个俄罗斯民族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样本了。以前,听过普希金因为和别人挑战致死,那个时候很不能理解,但是通过托尔斯泰一生中无数次的“提出挑战”,对于俄罗斯这个民族的好斗,也可见一斑。越是文弱书生,越是孔武之力。只是现在我们来想,一位伟大的作家就这样死于非命是一件很浪费资源的事情,不过,在那个年代,更应该看出俄罗斯民族对生死的态度。托尔斯泰其人虽然品德高尚,但是并不受人欢迎。经常会在文学家的聚会中主动挑起事端,他甚至喜欢冒犯别人,这在年轻的时候尤为突出。想想俄罗斯这个民族,虽外强中干,有的时候,它的实力并不像它表现出来的,但是,这的确不是一个温顺的民族,他们的确喜欢挑起事端,虽然在冷战中败北,但是依然有着想要充当老大哥的意愿。托尔斯泰作为一名作家,他很伟大,但是作为一名男人而言,又是何其自私。我们比较熟悉的段子就是,托尔斯泰和苏格拉底都娶了悍妇,前者因为婚姻导致的最终结局是老年离家出走,孤独的死在一个小火车站内。这个段子连我写东西的时候都不知道用过多少次,但是却在阅读这本传记时候有些汗颜,以讹传讹真是害死人。其实索菲亚并非那么不堪,嫁给托尔斯泰的时候,她还是个孩子。她的文学造诣也很高,不仅自己能够写质量比较高的文字,还能担任托尔斯泰的编辑,将复杂的手稿誊写为规范的稿件。有了她操心庄园的一切,打理一切,才能让托尔斯泰心无旁骛的写出史诗级巨作《战争与和平》,所以,那种以偏概全的结论是很不负责任的。诚然,索菲亚的觉悟没有托尔斯泰高,但是与此相对的是,托尔斯泰一家的现实生活,是索菲亚需要去操心的。不管一个人有多么高尚的觉悟,都没有资格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觉悟来做出选择和生活。其实,对于托尔斯泰成为这样的一个人,妻子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苛责,或许都是后世的一种八卦行为,也有可能是当时泰翁的一位挚友,也是自己书稿的经纪人,因为和索菲亚矛盾至深,后来所放出的言论。事情过去那么多年了,罗莎蒙德•巴特利特的视角更为客观,在这本传记中,并非要为索菲亚正名,而是尽量客观的描述了历史尘烟中的一切。虽然,托尔斯泰成为了俄国人的代言人,但是这位代言人并非高大上,并非完美的人物。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流连妓院,身为农奴主强迫自己庄园的农妇发生关系,另外,他好赌,曾经输光自己大部分家产,让屠格涅夫都心生厌恶,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年老竟然成为了俄罗斯民族的良心。想一想人真的很复杂,人也不是恒定的,正因为糊涂过,所以才能更加清醒。泰翁的一生,值得我们好好阅读,我尽量坚持阅读剩下的一小部分,看他的传记,真的是件工程啊。
  •     “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 却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这或许是中国诗坛九十年代最著名的诗句,帕斯捷尔纳克的伤感和犹疑印证了俄国人的写作与生活的冲突,也勾勒出了特定时代俄国作家们的群像。托尔斯泰的一生,都要去面对这样的冲突。一方面,在写作上,他以高于生活的审查方式,不断认识、修正和发明自己。他始终按照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按照某种文学流派的标准去写作。在我们熟悉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之外,他还写了《忏悔录》《天国在你们心中》《你信仰什么》《到底怎么办》《生活之路》等大量宗教作品,托尔斯泰早在十六七岁起开始写日记,以后一直坚持到晚年,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二分之一。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正如书中序言:   “托尔斯泰的传记作者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理解一位真正高于生活的人。托尔斯泰在十六七岁开始写日记时就带着这一任务,而且从未放弃过,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尤其如此。托尔斯泰一直试图通过他的创作了解自己,无论是利用小说人物这一公开途径,还是借助带有几分私密色彩的日记。”   托尔斯泰对写作是认真的,但又明显不同于福楼拜。《托尔斯泰大传》中,虽然你会读到这样的描述,“他总共写了32稿和9个不同的开头,才终于对准备寄出的稿子感到满意”、“彼得大帝题材小说的第一章,他总共写了互不相同的17稿”、“他(托尔斯泰)为阐释自己的思想殚精竭虑,写了足有2000多页稿纸,才最终于1887年8月完稿”等描述,但是这种认真,显然不仅仅出于“写作的全部才能,在于字眼的选择。准确就是力量”的福楼拜式偏执,对于托尔斯泰而言,写作几乎从来不是审美的,他甚至不认为自己的《战争与和平》作品属于小说,他认为那是认识自己、认知真理的工具。   另一方面,晚年的托尔斯泰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自己生活的思考中去,比起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他更多试着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比起文学而言,他甚至终生都在“寻求一种经得起理性审性的宗教。他寻求一套清楚而直接、能够指导日常生活的准则。”“寻求那种与宗教和道德原则相符的生活,让生活中的更多方面符合自己的宗教理想”。可是他的宗教理想实现了吗?   “1901年,被俄国宗教院开除教籍的托尔斯泰离开莫斯科的住所,回到了故乡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白发苍苍的托尔斯泰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远离了贵族集团的社交应酬,穿最普通的衣衫,头戴草帽,腰系皮带,完全像一个农民,在田野上干着粗重的农活。然而,孤独的托尔斯泰注定不为世人理解。沙皇早就厌倦了他“放弃专制统治”的规劝,革命领袖也不需要他的“人道主义”。1908年托尔斯泰80寿辰时,列宁甚至写信嘲讽他为“歇斯底里的可怜虫”。   正如梭罗朋友陈林在梭罗死后说:“我对他(梭罗)的思想,一直没能很好地理解。例如,为什么他特别在乎当一名作家?为什么他把那么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思考中?他为什么会使许多人对他不满?他为什么对河流、森林、天空等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注意着许多不寻常的事物,我以为。”生活中的托尔斯泰是个赌徒,是个色鬼,是个精于赚钱的作家,甚至是个善于利用贵族阶层权贵周旋的投机者。但他始终“注意着许多不寻常的事物”,在种种标签之外,可以说“他终生致力于追寻自我完善的理想”,追寻自己的内心去生活。   悲剧这样产生了:82 岁的托尔斯泰,在一个严寒的冬天,为了永远躲开吵吵闹闹的妻子,怀揣着69卢布,在黑夜之中离家出走了。他坐上一辆又慢又冷的火车,漫无目的地行驶。但他没走多远便突然得了急性肺炎,不得不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休息,7天后,一代文豪在这个偏僻荒凉的小站上撒手人寰。(文/玟涛)博客:http://blog.sina.com.cn/wentao326公众号:玟涛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一年阅读两遍的书籍,因为托尔斯泰留存下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因此他的传记能够特别详实地还原人物的点滴生活和思想,也正因如此,在读过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后,了解到他本人的思想变迁,特别有共鸣和感触。尽管我和他的出身有所差异,但同样因为生存无忧而进入到人生意义的探索当中,他走得很艰难,这种艰难让我感同身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