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同情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1
ISBN:9787508020501
作者:(奥)斯台芬.茨威格
页数:461页

内容概要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从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但他的作品中以传记和小说最为著称。
1881年11月28日,茨威格出生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里。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十六岁便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诗作。1899年中学毕业,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德国和法国文学,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1900年曾去柏林学习过一个学期。他有意识地深 入社会底层,了解一些遭人唾弃的卑贱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1903年获博士学位。
茨威格早期的诗集《银弦》(1901)和《早年的花冠》(1906)、小说集《埃利卡·艾瓦尔德之恋》(1904)等,受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缺乏内容和新意。
从190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创作上渐趋成熟。除了《泰西特斯》(1907)、《海滨之屋》(1912)和《化身戏子》(1913)等剧本外,他还发表了小说集《最初的经历》(1911),由有声望的莱比锡岛屿出版社出版。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茨威格在《柏林日报》(9月19日)上发表《致外国友人》一文,表明自己忠于同他们的友谊,以及来日和他们携手重建欧洲文化的愿望。第一次大战期间,欧洲许多知名作家都未能摆脱狭隘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影响,唯有少数人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反战立场,茨威格便是其中之一。
茨威格经历了战后的灾难:饥馑、寒冷和通货膨胀;对他触动最深的是社会道德的沦丧。此后的二十余年是他的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一方面是传记著作。他的《三大师》(1920)论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斯陀耶夫斯基。接着,他撰写了《罗曼·罗兰》(1921)。其他的传记著作有:《同魔鬼作斗争》(1923,记述三个患精神病的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自画像的名手》(1928,记述卡萨诺瓦、司汤达和托尔斯泰),《精神疗法》(1931,记述发明催眠术的奥地利医生墨斯墨尔、所谓“基督教科学”创始人玛丽·贝克和著名精神病学者弗洛伊德),《玛丽亚·安托万内特》(1932)和《玛丽亚·斯图亚特》(1933)等。这些著作表达了他对于以自由精神和人道主义为中心的西欧文化的尊崇。
另一方面是小说。《心的焦躁》是他唯一的长篇小说,作于1938年。这一时期的中短篇包括:《恐惧》(1920;1925年改写)、《马来狂人》(192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1922)、《月光胡同》(1922)、《看不见的珍藏》(1927)等等。他作品的基调是现实主义的,他最擅长的手法是细腻的心理描写。他尤其着重选取资产阶级社会中妇女的不幸遭遇的题材 ,揭露“文明人”圈子的生活空虚和道德败坏,谴责对女性的不尊重和对人的善良品质的残害,赞美同情、了解、仁爱和宽恕。他努力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描写道德败坏给人带来的情感上的痛苦,揭示个人心灵中种种抽象的美德,甚至让已经堕落的人身上闪耀出道义的火花,他的目的是要改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4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茨威格不得已迁居英国。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
1942年2月23日,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杀。他在去世之前,完成了《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录》,这是他一生的历史,也是他那一代人的历史;这是对昨日的世界,亦即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沉沦的资产阶级世界的回忆。他死后发表的《象棋的故事》(1941),是他的最后一篇小说,沉痛地诉说了一个心灵和才智遭到纳粹摧残的人的经历。
茨威格一生写过、同情过许多人的不幸遭遇,他的不幸遭遇自然也得到一切反法西斯的人们的同情。

作者简介

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施与人者,天必与之,”格言集上的这句箴言,每个作家都可以心安理得地以下述的含义予以证实:“讲了很多故事的人,必有人讲故事给他听。”通常人们总以为,在诗人的头脑里,想像力运转奔驰,一刻不停,诗人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库存里不断地杜撰出形形色色的事件和故事。这种想法,其实是最错误不过的了。事实上,只要诗人观察和谛听的本领日益增长,接连不断地总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事件需要他去复述,那他根本不必杜撰,只消把这些向他涌来的人和事予以再现就行了。经常试图解释别人命运的人,定会有许多人向他叙述自己的命运。
这本书里发生的事情也是从头到尾几乎原封不动由别人以书中复述的形式说给我听的,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最近到维也纳去,这一次因为事务庞杂,弄得我疲惫不堪。晚上我到市郊的一家饭馆去吃饭,满心以为,这家饭馆早已不是时髦酒家,问津者想必寥寥无几。可是我刚踏进门去,就懊恼地意识到我估计错误。在近门的第一张桌子旁边就有个熟人站起身来,用各种手势表现出他真诚的快乐。当然,我并没有报以同样的热忱。他邀请我在他身边坐下。如果说这位热心的先生是个令人不快或者招人讨厌的人物,那是不符合事实的。他只不过是死乞白赖硬要结交朋友的那种人。他们像孩子集邮那样孜孜不倦地积攒朋友,因而对他们收集的朋友当中的每一种样品都怀有特殊的骄傲。这个心地善良的怪人是个知识渊博、办事干练的档案管理员,这个职务反倒成了他操的副业。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则仅仅限于这样一种微小的满足:碰到报纸上偶尔出现的每一个人名,他都能怀着虚荣心,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口气补上一句:“他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或者“啊,昨天我还跟他见过面呢”,或者“我的朋友A君对我说,而我的朋友B君认为”,就这样一口气顺着字母表把他的朋友挨个介绍。在他朋友们发表的新戏初次公演的时候,他总是忠实可靠地鼓掌喝彩,第二天早上准给每一个女演员打电话表示祝贺。他绝不忘记每一个朋友的生日,报上发表的使人不悦的评论他总瞒着不让朋友知道,而赞扬的评论他便出于好心关注一一寄给朋友。所以,他不是一个令人不快的人物,他是真心诚意地对人热心。要是你偶尔求他帮个小忙,或者让他那把朋友熟人当作纪念物收藏起来的珍藏馆增添一件新的珍品,他就会感到无比幸福。


 爱与同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实际上是大学时看的这本小说吧,由茨威格的一本中篇集开始疯狂迷恋这个极具刻画能力,且总是隐晦的描述人类最难懂的复杂情感的小说家。而这本《爱与同情》更是记得当时看了两遍。实际上现在已经不太记得具体的情节,只是当然懵懂之时,这本书如当头棒喝,让人不断思考。“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从来没有过一个作者可以将人的内心微如细发的描述在文字上而毫无冗余缺失。他的观察透过他的文字,一点一点的敲开你的心,轻轻的,温柔的,一点一点的慢慢透露着,等到你开始领悟的时候,背后的现实就好似一把冰冷的匕首插入你的内心,撕裂你,让你同他一起挣扎。所以就如别人所说“如果不曾经历,那么就请阅读”,致这位伟大的灵魂刻画大师!
  •     大背景是名誉高于一切的时代(好在当代的大背景有个人主义的趋势)医生对同情下的定义说得实在但生活中面对弱者人更多的处在两极端定义之间的状态 甚至我觉得这不是自己选择的因为 天性般的同情心背后是一种个体软弱以及个体执着全文出彩的地方时主角在酒吧瞌睡的2分钟里做的梦境 ps:故事很好 但是不是很能享受这种写作风格哦 真的像作者自我评价的那样 文字没有一点多余的 就像画着格子的像素画 没有真正的留白同时逻辑清晰 每一个段落在说一个东西 加之情节紧凑使得贪心的我 几次冒出想跳过长篇叠加性描述的段落内容
  •     作者对书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真是细腻和深入,深有借鉴的意义。故事的情节也很曲折,不落俗套。读后让人对,爱和同情,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有感于世俗观念,对人性选择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唾弃男主角思想的摇摆不定,以及做事半途而废,最终导致这场悲剧。有感于书中医生的伟大而无私的同情心。学习了同情的两种不同的内涵。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太小 没懂 还想再读一遍
  •     茨威格,最近的最爱。前段时间结束一段感情,而此时,似乎特别喜欢感情细腻的作品。茨威格的爱与同情 *爱情的焦灼* ,是在KINDLE看,版本有很多错别字,但完全不影响。下次买个实体书值得细细读。 书,讲的是一个军官,因为同情,与“贵族”的身体有缺陷的女儿相识,做朋友。他认为的友情在女生眼中是美好的爱情,是让自己有勇气慢慢热爱生活,走出家门,拥抱人生,想要改变,战胜自己的爱情。在两人完全不对等的信息中,一人进,一人退,由于同情又不敢过于后退,最后贵族女儿自杀。 茨威格的伟大,在于他描述各种情感,情感波动时,大段大段的,但又够味,实在酣畅淋漓。
  •     对人心理的描写很细致
  •     大四的深秋,一口气看完,从下午一直看到晚上九点多,然后揣了一百块钱出去觅食,神情恍惚中,钱包不翼而飞……
  •     此时此刻 别有一番风味
  •     不论是哪种同情,都泛滥在我们生活里。而许多时候我们以为那就是爱。或者那就是爱!
  •     1
  •     每个踽踽独行于世的人内心最隐秘最腐烂的人性,都在这位灵魂刻画大师的笔下暴露无遗。此书阅读过程中我至少六次连连摇头,叹息这位运气不好的男主角命运的悲惨,这所有的折磨与审判都是其每次的错误选择带来的恶果。
  •     大学时代印象深刻的一本书,从第一页读起就没停--感觉写的情节紧凑--多年后还是会想起这本书--其实爱情没错--同情也没错--真实有时候很伤人--怎么办--在焦灼痛哭或者是开心沉醉中,我们必须向前走-必须成熟--
  •     他的长篇比回忆录好看啊!
  •     无论是爱还是同情/都要慎重/糖亦作砒霜/不做滥情的人
  •     真 细腻...
  •     同情这种东西,真是很柔软的感情。其实很多时候冷漠一点会少很多麻烦,但人性的光辉也就不复存在了吧。这个结局也算在预料之中。挺不错的的一部小说呐。【啊,我也不知道想表达个啥。】
  •     适合女士看
  •     非常好
  •     
  •     关于爱,同情,感激与赎罪。排的进我大学以来看过的最精彩的五本长篇之一。最重要的是,它解决了我心中长期以来的一个疑问:爱与同情,到底是同一种东西吗?
  •     Sacrifice or be ruthless
  •     非常牛的心理描写。 我对男一号得知自己被没有经过允许而被爱上时的心理变化吓到了。性别差异会影响对待感情的态度。
  •     一口气看完 心情舒畅 本能地抵触心灵的焦灼 同情心泛滥这种错不会犯第二次
  •     "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     这是我读的茨威格的第一本小说,之后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的作品。
  •     这样的同情必须建立在一颗美好善良的心灵上。
  •     茨威格实在是太会写了
  •     作者对书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真是细腻和深入,深有借鉴的意义。故事的情节也很曲折,不落俗套。有感于世俗观念,对人性选择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唾弃男主角思想的摇摆不定,以及做事半途而废,最终导致这场悲剧。有感于书中医生的伟大而无私的同情心。学习了同情的两种不同的内涵。
  •     在大学图书馆偶然翻到的一本小说,浮世经典。
  •     每看几页心情就得激流澎湃一次
  •     一本很难忘记的书
  •     让人深思的书,很多年仍无法忘怀那份沉重
  •     一個健康的男子和一個患病的女子,天長日久,是不可能永遠晴朗無陰翳的,即使再賣力氣再體貼也是徒勞。遭受不幸容易使人感到受辱,老受痛苦容易使人偏頗不公。債主和負債人之間總有一種難堪的關係,不可消除,因為一方註定了要扮演施捨者的角色,另一方註定了要扮演受惠者的角色。
  •     对同情的注解把我的心都要震碎了
  •     和《万物理论》里打球的感觉好像
  •     外国作家就是心思缜密,想的真多
  •     同情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伤感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 只可惜,不是所有人能够分得出爱和同情的区别,也不是所有人能分出这两种同情的区别。
  •     : I521.45/4154-21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