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出路

出版社:胡舒立、 谢力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3-01出版)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13619769
作者:胡舒立,胡舒立 编,谢力,谢力 编
页数:43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刘晓光看来,幸福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感觉,房子跟幸福肯定是相关的。即使自己感觉很好,但如果没房子住,那肯定会感到不幸福;如果有了房子,而且感觉又很好,那肯定是更加幸福了。 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表示,自国家实行房地产调控政策以来,所有的调控文件都在强调努力支持保护鼓励老百姓自住型需求,没有一次说老百姓自住型、改善型首次置业的需求应当受到抑制,说调控就让老百姓没房子住了是没有道理的。在2012年稳增长中,相对于出口、消费及其他行业,对稳增长贡献最大的就是房地产业,并不能因为房地产业有了一定的波动或者异常就需要调控,在过去十年中,中国老百姓生活最大的改善就是住房条件的改善,相当于三分之一的家庭搬了新房。当然,虽然大多数人改善了住房条件,但还有20%~25%的困难群众没改善或者改善很小,这就需要建保障房。同时,这种改善刚达到群众的基本需求,还要进一步满足他们的改善性、舒适性需求,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 房产税对抑制房价有用吗 当市场质疑现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行政色彩太浓,呼吁市场化的手段尽快推出时,有学者表示,“未来的房地产调控方向是以房产税等经济手段来逐步替换‘限购令’这样的行政手段。”也有不少学者指出,房产税可以转嫁给买家,并不能调控房价,并且推出房产税的计划已经提出多年,其初衷主要是为地方政府增加税收,而不是调控房价。那么推出房产税就能抑制房价吗? 刘晓光认为,出台房产税的目的不是为了抑制房价,但肯定会对抑制房价、抑制投资有所限制。在重庆推出房产税试点后,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在,重庆对独栋别墅和高档公寓征收房产税,所以重庆的别墅与高档公寓销售肯定会受到影响。据他猜测,将来可能会对高档房产征收房产税,并不会对所有的房产都征收。房产税征收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国家肯定会很慎重,也肯定会有一个系统的征税方案。下一步,估计国家会在上海、重庆试点的基础上,继续在其他城市进行试点,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铺开。 陈淮认为,房产税不是政策是制度。在试点中,房产税只对新购房产进行征税,但房产税的最终目标是对增量和存量都要征税,而且会以合理的生活面积范围设置起征点。

前言

结绳记事    古人为了要记往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以后看到这个结,他就会想起那件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第一财经唯一的一档日播电视政经评论节目《首席评论》年终梳理了一遍自己的“结”,就有了这本《大国出路》。它算是节目下的蛋,但价值却超越了节目本身。    《首席评论》有三宝:新闻事件,核心人物,独立见解。    《大国出路》有三宝:纪传体、大历史观、财经视角。    媒体不做假,但是做选择。《大国出路》并非按照节目的时间顺序组织内容,而是根据相似的主题来组织,如果从修史的角度看,就是从编年体改为记传体。关于中国经济整体走向问题,2012年首席评论一共做了6期节目,主题分别是中国经济何处去?中国经济如何转型?中国改革何处去?叩问2012中国经济?中国经济还会降速吗?稳增长的迷途,在最后成书中,编者从中整合成《中国经济如何转型?》《稳增长的迷途》两期,汇入《2013中国经济的快与慢》这个章节。全书共分为《2013中国税制的增与减》《2013中国外交的攻与守》等一共18个章节。这种做法解决了新闻事件时效性已过的问题,重点强化了它的政论价值。经过这种组织,节目中常出现的“嘉宾立场不代表本台观点”实际上就变成了“被选嘉宾观点就是本台观点”。媒体的独立见解更直接了,“我注六经”变成了“六经注我”。    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大国出路》的取舍贯穿着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    当时有价值,后来被验证,未来更有价值的内容是首选。2012年初,厉以宁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要保证经济增长质量,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要经济增速不低于6%都可以接受。2012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用“持续健康发展”代替了此前的“平稳较快发展”验证了这个说法。这个变化还将更深刻地影响中国2013年的经济。那么,这个话题就一定要选入。    当时激辩,现在依然存疑,将来仍将是热点的话题优先收录。2012年lO月,雷士照明控制权之争草草收场,但企业创始人与战略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与企业控制权的纷争永远不会在中国这片投资沃土上结束,还会有更多的雷士照明,还会有更多的施耐德。这时候,对照看看核心当事人吴长江的说法一定很有借鉴意义;任志强谈房产反弹,抛出“两年后房产反弹,不买是傻瓜”的论调,引起轩然大波,那我们更有必要收入《大国出路》中,让时间来证明他;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路径一直飘忽,听听IMF副总裁朱民、农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结合美元和日元的历史来谈可能思路会更清晰。    对媒体而言,财经角度不是指话题的属性,而是看待问题的方式。温州立人事件与民间金融放开相关,魏桥电厂孤岛求生与国家供电体制有关,这类天然的财经话题不用说。“推迟退休年龄”、考研试题泄密这类社会话题也同样用财经的眼光去审视,把现象背后的产业链条揭示出来,所以我们会问“民间资本救得了铁道部吗?”,所以我们会问“官员财产公开真那么难吗?”相信看《大国出路》,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会不一样。    信息时代令人反讽的现象之一是,一条爆炸性的信息获得了全部的注意力,其他信息反而被遮蔽了,我们以为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宽了,但经常是更窄了;要让舆论力量转化为真正的社会进步,就要沉下来。全年260期节目化为17个章节58个问题,这就是《大国出路》对2012年海量信息过滤之后的沉淀。这就是我们不停地追问的那个结——何为大?何为国?何为路?    答案,第一财经。    李经衡    第一财经频道副总监    2013年1月4日

后记

美国经济学前沿问题    对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监管的影响    ——来自媒体视角的实践与观察    作为一个记者,我从2006年开始从事与财经有关的报道工作,近七年的报道实践,让我体会到,美国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对我们的金融监管体系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金融监管的起点问题    2006年,我被SMG派到香港工作,之间经历了2006、2007、2008、2009四个年头,正好体会了一个经济顺周期(pro—cyclicality)的变化,一次顺周期的风险。在这四年里,香港经济在CEPA的带动下,于2006年开始快速上行,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到达顶峰,随后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进入自由落体式的快速下行,正好是一次非常典型的顺周期的风险。在2008年的上半年,央行行长周小川来香港参加一次活动,我记得他特别谈到了中国内地的金融改革,现在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金融监管的改革,他说十年前,也就是1998年,中国大陆连看懂公司财务报表的人都很少,在那种情况下金融改革的推进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推动得非常慢的,我记得他还特别用英文解释了水到渠成这个成语(warer COmes,channel formed),也就是说,中国的金融改革其实到了2000年之前,还没有水到渠成。    那么,中国金融改革、或者说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历史原点是什么?在哪里呢?我认为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最近,我仔细看了周行长出的一本书《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在这本讲话集里,我们发现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在2008年、特别是在2009年深刻反省金融危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准确地说是完善起来的)。当然这只是我的观点。不久前,周行长在财新峰会上用十点来总结了中国十年来的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工作,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当时,我有一位在现场的同事问我,你觉得周小川当央行行长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我当时稍微想了一下,回答说有两点,一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二是BASEL3在中国的落实。而这两件事,真正得到推动的都是在2009年之后。    没有人民币的国际化做推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    先说一下人民币的国际化。我记得我在香港工作的时候,大陆对香港有一个提法,叫做“人民币国际化的桥头堡”。这点我个人的体会是很深的,2006年我刚到香港时,人民币兑港币是被低估的,人民币没有港币值钱,但是,几个月之后人民币就快速升值,两者汇率开始倒挂,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现在看来,当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带动到与美元挂钩的港币贬值,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2006年底2007年初,当时的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来香港金管局,说明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信用卡计划,刘主席还特别在他的演讲中说道。大陆的银行业监管长期以来是没有或者说缺少“guidelines”,而香港的这些指引对于大陆的帮忙是特别大的。这里我想说的是,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改变了人民币长期以来被低估的状态,让人民币汇率在国际收支中趋于合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棋。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让中国的金融监管与IMF、WORLDBANK真正地联系了起来。2007年IMF在其年报里,把中国的汇率体制分类从“传统固定盯住安排”,改为了“爬行盯住”安排,随后我们在报纸上也常常在人民币的问题上读到了peggecl这个词。按我的理解,不知道对不对,只有人民币国际化了,对人民币的监管才有意义。因为只有人民币国际化了,各种国际金融监管的法律、条约才可以被引用到中国国内来,中国的金融监管工作才有可能与国际的金融体系相适应(匹配,match),只有这样才可能让中国的金融监管工作产生透明度。这确实是周行长任内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又不是一下就能实现的,用周行长的话来说是到了2000年还没有“水到渠成”。大家知道,1997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香港当时不惜动用外汇储备来与国际对冲基金“对赌”,最终虽然在表面上“赢得”了胜利,但是事实上让香港的金融自由度下降了。而大陆在那个时候之所以避免了这一风险,完全是因为人民币国际化没有“水到渠成”。然而,这事还是让中国金融当局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放慢了,大家都非常害怕在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出现像韩国、泰国那样的情况。所以,当时中国的金融监管力度主要是放在了增加储蓄率上,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内地的储蓄率上升了49.9%,现在依然处于高位,这其实是金融政策的导向所致,因为当时普遍认为抵御金融风险的一个好办法是增加外汇储备。如此之高的储蓄率其实后来就是人民币得以升值的一个大前提。当时储蓄率这么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国际收支经常性项目,一直保持顺差;资本项目又长期不可兑换,外资到了中国要换成人民币投资,结果就是储蓄率越来越高。到了2007年、2008年,中国的储蓄率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但也恰恰是因为这种情况,人民币的国际化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或者说是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看到中国央行在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时,运用传统经济学原理、货币工具时(之前货币工具的任务非常单一,就是控制通胀),也日渐娴熟,包括推出人民币产品、人民币结算离岸中心的建设,再包括推动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重组之后在香港上市,让巴塞尔协议在中国得到落实。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人民币开始稳步走强,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精力和任务都放在解决这庞大的储蓄率上。外汇储备量过大,2008年时已经到达了1.95万亿美元,当时对实体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像上面我提到,人民币升值对内部与外部造成的压力都非常大,为了保住出口、抵御住热钱,让人民币不至于升值过快,央行不得不释放较大的流动性来做对冲,这一方面让外汇占款居高不下,另一方面,:M2在2008年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GDP的160%。当时有不少人都认为,这已经形成了一个风险敞口,风险很有可能从这一点上爆发。经济过热将引发通胀,成了一个焦点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居高不下的储蓄率是推高通胀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种情况与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情况类似。当时我们作为媒体一个报道的角度就是,中国会不会像日本那样进入本币连续升值的通道,因为以本币升值来解决通胀的问题,是非常常用的办法,而当时从表面的情况来看,央行也正在这样做。有人就担心人民币一升十年,最终经济垮掉。现在看来,在风险没有到来之前,所做的许多担心常常是错的,因为风险到来之前,大家识别风险的技术主要是历史经验,这就造成我们预测的方向性错误。    2008年金融危机促进中国金融监管手段加快国际化    但是在这个时候,谁都没法意识到一个顺周期的风险正在形成,中国等新兴国家在国际收入中的高顺差、高储蓄率,让美国陷入了双逆差、财政贸易的双赤字境况当中。但是,美国还是依靠美元的国际地位和金融创新(特别是房地产泡沫及相关衍生产品),创造出了“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ce)。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效市场假说的忠实实践者,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只要市场充分竞争,就可以获得合理价格,政府应该完全从市场离场。我们看到,事实上当时国内的金融监管其实与美联储采取的许多措施是有一致之处的,唯一的差别就是,中国金融的创新是不足的,但这也不足为怪,由于有国际收入顺差的保证和高储蓄率的担保,金融业从实体经济中获利的机会很多,金融创新反而显得多余。而美国呢,与中国相反,难以从实体经济中获利的金融业,金融创新则是他们赚钱的必然之选。在这点上,中美两国的禀赋(END0wMENq、)是有差别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当时我还在香港工作,看到了香港市场跟随美国股市一齐“自由落体式”地下坠,我的报道也主要集中在雷曼迷你债上。就是在那个时候我采访了任志刚先生,那时已经到了2008年底2009年初,当时大陆宣布推出四万亿的刺激计划(其实这一计划也是跟随美国推出的),我问任总裁,香港会不会推出类似的措施?他说,应该不会,理由是,政府干预市场表面上见效很快,但是对于未来会发生什么,难以预测。不难看出,任先生事实上还是支持有效市场假说的,相信市场自己的修复能力。但是,大陆央行在这一时点上,金融政策已经发生转向。最近我看周小川行长新书里的文章,发现他其实是特别提到了金融刺激政策之后的“moral haz-ard”(道德风险)。如他所说,四万亿进入到市场之后,中国大陆出现了无数的,noral hazard,有很多可能比美国还要严重。但是,央行当时也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且认为在危机来临时,必须“出手快、出拳狠”,事实上,这项政策当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09年中国经济先于其他经济体快速复苏,但是“道德风险”如期而至。    问题是,为什么央行的policy maker 明知有moral hazard存在,还会这么支持这一政策呢(当然这事实上是财政政策的安排)?在金融危机之前,对市场不干预,或者尽可能少干预,尊重古典经济学的市场规律、相信市场存在理性人,是决定中国金融政策的主导经济学观点。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特别是格林斯潘离开美联储之后,情况变了。顺周期风险带来的Minsky mo—ment,让人们意识到了animal spirits(动物精神)不仅存在,还有可能成为主导风险的原因,比如羊群效应。表面上看,金融风险来自于实体经济,但是实际上,金融风险在金融创新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可以脱离real economy自行产生,这次的金融危机就是这样。也就是说市场失灵了怎么办?而在2009年,人民币的地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人民币2005年汇改之后的浮动汇率机制已经形成,并在2007年获得了IMF的认可,到现在朱民已经可以出任该组织的副总裁了;同时,人民币透过香港也打开一定幅度的自由兑换的口子;再就是中国已经成为WT0成员近十年了,最后就是上文提到了中国的外汇储备倍增;人民币国际化其实已经是“水到渠成”了(可能最后的一个屏障就是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了)。但是就是像在1998年遇到了亚洲金融危机一样,这回又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机。顺周期的风险不但让“大到不能倒”、“自由落体式的下坠”等等事件被重视,也让才把国际上的各种监管体系、guidelines引进到中国、并让中国金融监管改革面临新的挑战。王岐山副总理就指出,金融监管的很多规则,是外国人,特别是发达国家制订的,发展中国家在其中的发言权比较少。但是王岐山副总理也从来没有说过,这些规则就不该由发达国家来制订,因为那些没有金融业的国家根本就不会有规则。而这一点在我们国内媒体的报道中却通常被忽视了。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次危机也给了中国的金融监管者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与国际金融监管一起变革的机会。2009年,BIS国际清算银行开始准备出台BASEl3,中国人民银行对此的反应速度是非常快的。其实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不久,周行长就已经在不同的场合指出了之前的BASEI.1和2中的问题,特别是在资本充足率上规定不足导致了风险。另外一点,我特别想提的就是,逆周期的问题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得到了重视。这也就是周小川行长多次提到的“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其核心就是“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s”(逆周期资本缓冲)。具体来说就是,这回的危机本身就是一次顺周期的风险,经济好的时候,大家拼命跟进投资,没有理性判断,把对投资标的的投资标准完全让渡给了评级机构,当一些次级债被包装成了金融衍生品,又被评级机构打了高分之后,投资者们就盲目投入;而在危机爆发之后,这些评级机构又一夜之间把这些产品评级调低,大家又开始盲目抛售,造成“自由落体式的坠落”。这种顺周期的风险,可以说是最大的金融风险。宏观审慎的政策,或者说逆周期要做的就是规避这种“动物精神”、羊群效应带来的风险。这种监管思路,我们看到明显地从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中走出来了,但是,也没有跌入到另一个极端(凯恩斯主义,或者比较流行的克鲁格曼主义),而是开始使用行为市场假说的某些理论,来理解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就是说,金融监管你不能是“市场原教旨主义”,像格林斯潘那样,一切听由市场;另一方面,也不能回到极端的指令经济,为了规避风险,自我封闭起来。而要在顺周期中寻找逆周期的监管路径,要在金融市场的具体交易行为中,寻找监管的新办法。我这里特别想举两个周行长常用的例子。一个是工具箱的例子。就是说,央行的货币政策好比一个工具箱,里面的东西最好还是多一些,你不要因为有了新的好的就把过去的扔了,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就又用上了;另一个例子是“滤波器”的例子,他说,目前我们的电视画面,每秒显示是25帧,随着技术的提升,我们可能已经可以做到了每秒显示600帧了,那么是不是就应该把电视机的显示改为600帧/秒呢?当然不行,因为那样我们就看不到了。所以他说需要有个滤波器,他还比方说,当市场在“自由落体式的坠落”时,中国股市采取的涨停板、跌停板的抑制交易的手段就是一个“滤波器”式的方法。    2010年初,中国率先在全球银行监管上适用BASEL3协议,要知道美国到现在为止还在抵制BASEL3。目前,中共的十八大刚刚开完,在十八大报告中专门有一段提到了要继续金融改革。周小川行长也在不久之前在新浪网主办的金麒麟论坛上就此发表了讲话,我们也做了直播,他的讲话现在还挂在央行的网站上,大家可以去看。我就不重复了。我想到的一个问题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央行采用的是用高储蓄率对抗亚洲金融危机类的危机;而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是用快速落实BASEL3来对抗类似次贷危机式危机的。然而,下一个危机会不会是上两个危机的重复,还是上一个危机的新变异呢,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Adapt:Whv success always starts with failure?))。这个书名让我想到了两件事,一是它让我想到了一位香港同胞的后裔,他是MIT著名的经济学家叫Andrew Lo,他的父母全是香港人,他开创性地为世界经济学界带来了“adaptive mar-ket hypothesis”(适应市场假说),我在想这会不会成为中国央行监管中国金融机构下一个理论起点呢?另外,它还让我想到,1998年、2008年的两次危机带给中国主要是监管手段的收获和丰富,中国央行或者说中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其实和这本书名一样,在两度危机中获得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及监管水平国际化的巨大提升。周小川行长五年前在香港讲话时还表示“我们在金融理论和金融监管的实务中常常还显得不自信”(非原话,凭记忆),但是随着人民币进一步的国际化,将来必然会进入SDRs的篮子,中国金融监管技术则已经在先进的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之下,与世界前沿水平具有了共生性。中国央行正在全球金融市场的监管中,发挥着与自身经济体地位匹配的作用。    第一财经北京采编中心  周鑫

内容概要

胡舒立,现任财新传媒总发行人兼总编辑、财新《新世纪》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被美国《商业周刊》选为当年的五十名“亚洲之星”之一;“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专栏作家”和“亚洲最值得关注的十位女性”之一。2011年,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全球最具影响力百人榜。带领的财新传媒团队作为“独立媒体的先锋”,获得斯坦福大学颁发的2011年度肖伦斯特新闻奖。谢力,现任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第一财经电视总监、宁夏卫视编委会办公室主任、东方财经频道总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理事。

书籍目录

序一未来之路 序二结绳记事 一、2013中国经济的快与慢 1、中国经济该如何转型 2、地方“四万亿”能确保稳增长吗 3、中美会携手走出经济困境吗 二、2013中国税制的增与减 1、减税的春天会来吗 2、加班费征税合理吗 3、房产税开征还有几道关 4、税制改革是缩小贫富差距的主要路径吗 三、2013中国地产的限与放 1、中国房地产真的会崩盘吗 2、楼市真的会触底反弹吗 3、合作建房是破解高房价良药吗 4、房子真的会影响幸福吗 四、2013中国外交的攻与守 1、中美对话存何变局 2、习近平访美有何深意 3、普京会将中俄关系带入“蜜月”期吗 4、内贾德访华能解决伊朗困境吗 五、2013中国法治的进与变 1、官员财产公开何时不忐忑 2、谁养大了青岛黑帮 3、天价铁路宣传片中的黑洞究竟有多大 4、春秋航空“黑名单”合法吗 六、2013中国人口的生与老 1、养老困局如何突围 2、延迟退休真能解决养老问题吗 3、二胎生育权可以转赠吗 七、2013中国金融的废与改 1、民间借贷是高危创富吗 2、民间资本救得了铁道部吗 3、中国银联会消失吗 八、2013中国制造的增与减 1、“中国制造”能走出困局吗 2、雷士股东内斗伤了谁 3、诺基亚为何成为没落贵族 九、2013中国创造的奖与罚 1、茅台申请国酒商标合适吗 2、电商“三国杀”是集体作秀吗 3、陈光标卖空气是忽悠公众吗 十、2013中国股市的爱与恨 1、2013年牛市行情会出现吗 2、创业板退市能解决股市乱象吗 3、海外中概股还会遭“空袭”吗 十一、2013中国外部的危与机 1、欧元走到尽头了吗 2、俄罗斯入世是中国企业机会吗 十二、2013中国货币强与弱 1、人民币会进入贬值通道吗 2、人民币与日元直接交易能双赢吗 十三、2013中国信用真与伪 1、方舟子打假韩寒错了吗 2、方舟子打假蒋方舟成立吗 3、考题泄密谁之过 十四、2013中国能源的争与留 1、核电,是天使还是魔鬼 2、气候资源能国有化吗 3、电价便宜的奥秘 4、伊朗战争会随时引爆吗 十五、2013中国企业的生与死 1、妖股疯狂背后的迷雾 2、唯冠真的咬了苹果吗 3、少林寺缘何成为“名利场” 4、归真堂上市该谁说了算 5、公司高管婚变伤了谁 十六、2013中国食品的真与假 1、“乳品质量最好时期”真的会降临吗 2、“毒胶囊”里还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3、明星虚假代言几时休 十七、2013中国非洲的计与谋 1、一体化能加速非洲发展吗 2、非洲真的是淘金场吗 3、非洲能留住新生代吗 4、非洲是投资天堂吗 5、非洲是投资危地吗 附录1第一财经介绍 附录22013首席微语录 附录3《首席评论》2012年节目播出目录 跋:美国经济学前沿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监管的影响

编辑推荐

《大国出路:2013中国经济大趋势》编辑推荐:一场席卷全球的变革,一次经济版图的分割。大国之间的力量博弈会如何主导世界未来?2013,中国周边环境还安全吗?2013,中国经济还能高速增长吗?2013,中国改革会步入深水区吗?第一财经《首席评论》2013年度巨献,只用一本书,让您认知中国经济的真实成长!

作者简介

《大国出路:2013中国经济大趋势》内容简介:回顾逝去的2012,中美俄三个大国的领导层换届,从欧洲到美国再到东亚,弥漫全球的债务危机依然持续,全球地区局势不安定因素也时刻加剧……如此种种都在考验着崛起中的中国对于未来的判断与抉择能力,大国未来如何,大国出路何在?《大国出路:2013中国经济大趋势》试图从立足现在,回望过去,推测未来之中为您找寻答案。


 大国出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只想问一句:明明是第一财经编的,连序都没有胡舒立的影子,胡舒立在哪里?还挂第一编者?挂羊头的书不管内容如何首先缺乏诚意,这些专家的观点也就是观点,而没有给出如何产生这些观点的路径。48元,抢钱的说。谢力不给力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帮朋友买的,个人感觉质感很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