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何处》书评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530215612
作者:土家野夫
页数:224页

野夫怒向不平处

野夫,理着平头,小眼睛,眯成一条线,眼神里像是看透了苍凉的人世。柴静说野夫“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这形容恰当极了。读野夫的文章,亦常觉文字中充斥着冷眼旁观世界的冷峻,又漫洒快意恩仇的血性。野夫在大陆出版的文字,并不算多,但野夫的文字却字字是胸中块垒难消后,千锤百炼打磨出来的。从《乡关何处》到《身边的江湖》、《1980年代的爱情》再到诗集《丘陵之雕》,每一个字像是蘸着孤愤的邢余之人,在控诉一段历史、一段家族百年忧愁兴亡。读后,常令人如鲠在喉,呜咽难语。读野夫的文章,缘于在网络上无意看到一篇章诒和的推荐文章。现在想来,章诒和和野夫一样,同样经历过坎坷不平的人世,亦时常发端幽微,刺透世事常入木三分,故读野夫曲折的人生如遇知己,不足奇怪。章诒和盛赞野夫,通篇诚恳虔敬,令人信然非常。《乡关何处》只有区区十几篇文章,都是些怀人之作。野夫笔下的人,都像是逃脱不了人世的厄运,凄惨悲苦,,冥冥之中野夫似乎在书写一段共和国家族的苦难历史。从《江上的母亲》、《坟灯》到《大伯的革命与爱情》、《生于末世运偏消》,野夫像一个背着一囊拼命抢救出来的前朝历史,深怕被篡改,所以在云南大理,那座云雾缭绕、松涛如怒的高山庭院里的夜晚。满怀孤愤的写下这段为人所不知的家族遗恨,写下那么多乱世之人的飘零、坎坷。野夫像个前朝遗孑,古文功底深厚,擅长古体诗,文字中常充满古风,尤其是《庄子》、魏晋文人的文章典故,常出现在其文字中,恰到好处,读来余韵非常。在现当代作家的文章中保留这种风格的可谓少之又少,近年被陈丹青推崇的木心,算是一个。陈丹青深受木心风格影响,文字中亦常流露古风。想来野夫不仅文字充满古风,其为人、处世,或许也像他的朋友所说的一样,诗酒飘零,礼失求诸野,野夫他们便是传承此脉隐隐约约的飘零一代。第一次读野夫,是在大三准备考研之时,彼时常觉复习枯燥乏味,便翻来一两篇文章来读,野夫的文章像是一记惊雷打破了那个沉闷而枯燥的长沙夏天。一字一字读完一篇,常沉重唏嘘。透辟的文字、冷透的人世,如此沉重的文字,是近年少读。那年长沙的夏季,燥热如往常,野夫的文字和窗外那些休憩时默默的盯着看,浓郁的快要炸裂似得芭蕉、窈窕杂树,一起刻入了脑海。而后的日子,野夫的《乡关何处》常携身边,偶尔翻看,抓开一页便可接上前面的叙事,只因自己的那段时间、野夫的文字,常会在字里行间,记忆逆转翻腾,直戳胸口。去年野夫出版新作《身边的江湖》和半自传体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 。《身边的江湖》延续了野夫一贯的风格。有江湖的地方就是躲不开那么多畸人轶事,这是江湖的味道。然而野夫笔下的每一个人、每一段事似乎都是命运的弃子。悲愤哀愁、穿梭文章之中。像是一页页被油彩覆盖的历史慢慢剥离,散透着血腥、令丑恶更加昭著,令美弥足高洁。毕业至今,亦有漂泊,身边除了携带野夫的书之外,也常常搜索看看,有没有野夫的新作、新消息。这也许是我阅读狭窄,只能期盼几个曾今打动我的作者消息的缘故。或许也是心事渐沉,在深夜偏爱这些锥心泣血的文字,冷得令人颤栗。

传奇的人,古典的文

第一次读野夫的文字,感觉就像在毫不知情下误食了芥末,呛得眼鼻喉辛辣,两眼不知怎么就流下泪来。这是怎样的江湖?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江湖人啊。我们还是太嫩,身边的世界,身后的江湖。虽然真实存在,但是,就像你不打开那罐不知是芥末的芥末,永远都不会知道,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这样的江湖。我最早听说野夫是那本《80年代的爱情》,当时出版的时候,也曾经在我们读书的小群体掀起一个小高潮,而我不了解这个人,这个书名听起来像一部烂俗的言情小说,也就没有过多关注。今年《乡关何处》再版,突然想了解一下这位作家,是不是真的如我所想,写的是怀旧系的言情小说,没想到柴静的一个《序》牢牢的抓住了我的心。读他的文字,真的像柴静开篇:野哥带你去看江湖。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柴静说,野夫的笔名取自唐代诗人刘叉《偶书》: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可是我读他的文字,脑海中总是出现另一个人的侧影,他豪气冲天的吟唱:老夫聊发少年狂……酒酣胸胆尚开张……没错,他的文字,里面透着古典。或者说,他也是一个古典的人,古典,是苍凉的命运并与之搏斗,天长日久留下的气质。他写的那些人、那些事,多少都带着一种“宿命”的气息。让你明白,即便是如今这个年代,也有人“生之多艰”,命运坎坷,绝非小说中的情节,这样的人,你还怀疑他会写出矫情的言情小说?他下笔之用力,让所有的小儿女私情瞬间遁走,那80年代的爱情,亦是如此。野夫这个人,有爱亦有恨。什么事情,都给人用力过猛的感觉。年少时向女生示爱,被拒绝被羞辱,竟然由爱生恨,说要让她爱上,然后在抛弃她。说句实在话,这种事情,在今天看来,仍旧惊心动魄,更何况,那是“让我们歌唱”的80年代。我们大概就算遇到这样的事情,心里想一想,也绝对不可能像野夫那样,认认真真的去爱,轰轰烈烈的去恨。故事的结局,并不符合当初他的爱恨,可是足见其人性情。柴静把野夫描述的太美好了,可是读了他写母亲、写外婆的文字,却觉得一切正常。父辈给的骨血渗入了这几位女性人格因子,那么美好的外婆,她带在身边的孩子,应该都差不了。小时候,我是信命的。后来,我又不信了。长大之后,我觉得,人的一言一行,人的品德、人的行为,都是命运的指向。一个努力、乐观的好人,怎么可能活的一世潦倒?然而,读野夫写的江湖,我再次对自己的人生观产生怀疑——也许,这世界也许真的有一种玄而又玄,我们这辈子都惨不破的东西,叫“命运”。他没有写入狱的原因,也没有写自己的婚姻,多少有点缺憾。就像看一个人,不够立体。在网上搜到一些相关新闻,了解了一些,也明白了,为什么野夫的书,台版先火,而出的这些再版,好像也有阉割。成年以后看人会很客观,不会认为一个人纯白无暇,也不会认为一个人十恶不赦。我并不会因为我喜欢他的文字就一边倒的支持他,却始终相信,一个成年人一定要为自己所做的负责。不管怎么样,他的确很传奇。他的文字,也许比起他本人来,还算不得传奇。

乡愁的组成

乡愁的组成——伊人何在,《乡关何处》很多时候,离乡的游子都有一种“近乡情更怯,莫敢问归人”的愁绪,余光中讲乡愁是一种烧痛,郑愁予说是哒哒的马蹄,老舍先生记忆里的是北平的冬夜的冷与暖,而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则是水乡那不能忘却的能照亮起童年回忆的月光……乡愁,人们之所以能将他们年少时离开的地方当做自己的寄托,是因为她承载了那些故人、故事——离家万里,那些记忆却变得愈发的清晰,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在的自己,也是因为从前的我们经历过那些与故人相关的回忆。乡愁的组成,无非是那个地方和那些人。回忆残酷的过去,能够面对今天的现实;而回忆故人的点滴,则在珍惜自己人生的每时每刻。在野夫的笔下,那些故人、故事都透着湖汉人的起起伏伏、大开大合,那深深的江湖味,仿若是薄酒一杯对月邀、乡愁半句泪双行的诗篇,他将那些听上去颇有些传奇色彩的人的故事写的活灵活现,又将这其中深埋的遗憾、苦痛和错误,都化作了一种释然的况味,让人心头堵上了流不出来的泪,闷闷的、酸酸的。读过《1980年代的爱情》和《身边的江湖》的读者,应该对这本精装本都有些熟悉,承载了土家野夫一贯的风格,《乡关何处》本身,也由人和人的故事构成,他们穿行在上个世纪的时代篇章当中,显得风尘仆仆,却又因为野夫的叙述,有着老照片般泛黄的鲜活,这些人的故事,有些已经定格,有些却依旧在继续……读者仿佛能够通过他的叙述,触碰到那些人物的衣角,看着他们在人生的旅途当中奔波与劳碌,被这个巨大的时代所碾压,这种夹带血肉的苦痛,透过他们披着的麻木的外衣,被野夫的语言一层层的剖析和解读。有永远关心自己孩子、却不想再加重自己儿女负担的母亲,有错过了一生的感情和生活的大伯,被政治风云变迁影响了家族命运的幺叔……他们被时代的洪流冲击,却又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许是适应了命运对他们的捉弄,又或许正视这样跌宕起伏的安排,在作者的笔下,我们都一直在见到他们淡然的眼眸——无论人们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他们都能够对酒当歌。在他们的故事当中,我们见到了许多“活在当下”的理由,也见到了人与命运之间最为无力的对抗,与其让这命运捉弄,不如嘲弄那无涯的苦痛,游走于江湖之中,自当一种磨练而已。伊人何在?乡关何处?伊人何在,乡关何处。By 林怿2016-5-23 22:52:43写于御庭园

诗酒江湖漫姓名

在中国作家之中,野夫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半是源于其个人带有传奇色彩的悲情过往,一半是由于其血脉中带有的土家族的蛮荒与巫风余韵,或许就是这一半悲壮一半凄凉糅合成野夫的写作风格吧。在他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最多的总是冷冽。作者笔下的都是自己身边亲近之人的故事,他那从祖辈流传下来的悲情命运,浸润了生存的每寸空间,外婆的坎坷,母亲的悲情,大伯的无奈,自己身世的起落,都让这些故事读来悲愤莫名,让人不禁感叹个人在制度、组织、体制之下的渺小与微弱,相比人性的恶,个人的生命简直短暂如一瞬,相比制度的存续,个人的拼搏努力几乎为零。在所有这些悲剧中,无法回避的是对于时代与制度的描述与诘问,但是更多的也是对于造就了这些悲剧的起因的追寻,虽然野夫笔下的世界太过于悲惨而壮烈而远离我们的认知极限,但是这些平时我们很难遇到的事件、文字确实激发人们去回望去反思那个年代,到底是因为制度激发了人性之恶,还是人性之恶引出了制度呢?现时代流行民间修史,盖因为微小人物的处境变化更能体现出时代之中的颠沛之感,我想野夫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因为在他笔下的个人历史无疑都是浓墨重彩而又不乏沉重的。个人认为相比亲人的几篇,他写下的几位老友的故事更加精彩,文字近似于白描,笔墨纤浓得宜,情感控制得度,无论是幽人苏家桥抑或畸人刘镇西,都读来令人击节赞叹感到一种魏晋名士之风,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古朴幽远的得适安闲与随遇而安。这种态度与他笔下的烈烈风声糅合在一起,形成的是野夫独特的情绪与文字。读野夫的文字无法回避的就是对于他的文字风格之争,热爱者有之,痛斥者有之,不得不承认作者的风格很奇突,确实也与平时我们所见的或冲淡或圆滑的文风不同,难免显得感情过于外露而语言稍嫌粗砾,但是在文字中细品,还是能感觉到作者的古风余韵与内心的愤怒哀伤的,他的文字总是会让我想起一位故人,曾经生活在川藏边境的玉龙雪山脚下,秉承着少数民族的遗风,他写下的诗歌总是给人大巧不工之感,与野夫的文字似乎殊途同归,或许因为他们血脉中所独有的因子承载着那片土地的爱与恨,并最终诉诸笔端,所以写下的文字也有烈风扑面之感,非兼具一些诗意与豪情之人不能领会。或许这样的文字让人读起来会有不适感,但是这却是这个时代不可缺少的兼具诗意与快意的文字。

人生何处不江湖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如果不是读了野夫的《乡关何处》,我想我永远也无法体会到这两句诗的含义,准确的说,我无法体会到“江湖”这两个字的含义。野夫飘零的身世,多少听说了点,但读他的作品,还是从今年开始。读完他的《1980年代的爱情》,哭过两次,我恐慌和羞愧于那般细腻的情感,我也恐慌和羞愧于自己生在这个缺乏细腻情感的时代。读完“江上的母亲”,我对野夫的钦佩之情已油然而生。这一生,我应该不会佩服大富大贵夺目奢华的人,当然也不甘于毫无探求之心只作庸人之辈,如今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此类人:他们饱经风霜,腥风泼雨,历经贫瘠潦倒,于生命绝处归来,内心平静无澜,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安然于世。我知道他们内心是苦的,比起如今的波澜不惊,他们依然有从前酒醉难眠失声痛哭的日子。只是文字传达出的内心里的那份练达和静好,足够我一生艳羡了。这样的作家,我暂时能想到的,应该只有杨绛,算上野夫,以及今天读完之后,想到还有一位,龙应台。这世间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惧怕“真”这个字。一旦你用了真情,动了真心,怕是什么也都要低下头来的。文字也害怕真实,惧怕真心。一旦作家抱有一颗真心实意去写作,那么作品本身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战胜他们的。相比写作本身,他们更看重内心的感受,他们表达了,他们知足了。往往,情到深处,大多也都是好的结果。那一片真情真意,多能够被人看到读到领会到。我没有想到过,野夫的文字那么平静。书中的故人,跟他大都相似。他们历经江湖事实,却安于一处默默无闻苟活于世。他们胸中装有万千江湖的活在山川中,僻壤间,无人问津,不求知晓。人有时最大的痛苦,还来源于想要被了解。所以那句,遇见爱,遇到性,都不稀罕,最稀罕的是遇见了解,才被那么多人喜欢。两个相爱或者不爱的人,都可能是因为了解,两个好朋友或者不好的朋友,也可能是因为了解。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看似光鲜的时代里,我们内心其实都太孤独了,我们相比物质和自由,可能更需要爱和温暖,更需要那致命的了解。“一个人若能懂我,一定是我能够爱上他的致命的原因。”这句话我也同样问过一个朋友,我问他为什么喜欢那个女孩,他说,那个女孩懂他。可是相比野夫,或者野夫笔下的那些“故人”来说,我们显得太过浅薄了。“幽人苏家桥”,从他的青春时代开始,就早早放弃了他在尘世的一切有为,选择了隐没在一个“故乡三百万人,可与言者几近于无”的山川里。不管他此生经历多少风云变幻,也不管他内心每天如何波澜起伏,他依然可以每天生活在没有人说话的山里,每天信步大街小巷。他把孤独融化在心底,生命里,每日每时咀嚼玩味,甚至,如果没有了这份独有的孤独和沉默,他恐怕活着也没有滋味了吧。人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度,值得我去追寻。面对世事无常,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被世俗和外界环境所干扰,可以悲恸,可以狂喜,但无碍于自己独立于天地之间,养浩然之气。每个人都是苦的,哪怕他一生默默无闻。仅仅岁月这把刻刀流下的痕迹,足以让一个人饱经坎坷。有时候我泪流不止,全是因为我想到这些的原因。 我经常想自己,小学的时候,在一个学校,初中的时候,在另一个学校,高中又换了个环境,大学换了城市,工作换了公司,身边地点、人物、事件的不停变换,已经那么多那么多了,然而人生好像才刚刚开始,剩余的几十年,还不知道会有怎样更多的变换和经历。所以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哭得不成样子。对她的一生,我了解的不多,我出生她就老了。可是她这一生,经历了多少岁月和人事变迁,甚至切实的跨越了两个不同的时代,这一生她背负了多少记忆,然后就这样同万千人们一样,悄然无息地离开了。这也是我想要学会宽容的原因,比我年纪长的,他们一定经历曲折,饱尝艰辛,比我年纪轻的,未来依然有万水千山等他们爬行翻越。毛姆说,“把自己见过的每一个人,都想象成最后一面,对他们就会宽容的多”,做到这些很难,所以生活需要思索,痛苦和纠缠都不应该是人们所追求的,它更像是人生的调味剂,在你虚荣,忘我,迷失的时候,它便出来调剂,让你找回本心。“宽容比自由更重要”,这也是我喜欢胡适的原因。野夫这一辈子,过了半生,这半生非常人所及。他的经历,我望而却步,他经历中那些真情真意,却让我垂涎不已。一个人拥有了这样的此生此世,何患以怎样的方式生活于世。或许我终能体会到一些,那些经历了大风大浪的人,如何选择平静地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不争不抢,安稳度日。我羡慕野夫的江湖,那才是一个真正的江湖。甚至我羡慕他生存的那个时代,痛苦那么多,哀恸那么多,却情也那么多,爱也那么多。野夫作为一个江湖男儿,却有这样细腻的心,他切肤的感受了所有人的爱,母亲的、外婆的、朋友的、爱人的。他才是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人,他能从一个阔别多年的“瞎子哥”黝黑的皮肤上,看到漆雕的光芒。“在一个英雄气几乎荡然无存的末世”,他遇见了一个又一个带有英雄气概的人。他领略了经过了参与了他们的人生,他何尝不是一个“英雄”。“畸人刘镇西”,哭得我最惨。被迫于生活背着木头工具箱往返于无数县镇的时候,他的工具箱里永远放着《楚辞》,这是他跟那些江湖手艺人文艺的不同。有好友到家做客,没有钥匙开门,他手持斧头,砍断门锁,偕同友人破门而入。这种气概,如果不是野夫写,恐怕只有历史故事中有了吧。人一旦拥有了此生不变的风骨,不管他处于何时何地何身,依然一身凛然正气。面对生活的窘迫,他可以忍耐生存,但是他一生不低头。野夫南下海口的时候,他邀请野夫和一位朋友去他家里喝一杯。野夫跟朋友到他家的时候,发现桌子上只有两副碗筷,他喃喃云他们全家都先吃了,就想看着野夫他们喝酒聊天,一家便足矣。后来他们全家合唱给野夫喝酒助兴,送行。我感动的,是刘镇西的深情,我羡慕的,也是野夫一生当中拥有的这样深入骨髓的情义。就是这样的情与义,让他无论经受多少磨难和坎坷,依然能够笑对尘世炎凉。刘镇西在眼睛已经基本看不见的情况下,还用鼻子顶着纸面,勉强而又倔强的读野夫在狱中写的诗集。野夫劝他不要读了,他坚持要读。他不时狂笑如疯子,不时嚎啕似孩儿。野夫的经历多是不幸的,可是仅他拥有“故乡”这一件事来看,他是幸运的。并且他的故乡里,有他的故人,他的故情,故义。而我们呢,或如野夫说得那样,故乡于很多人来说,像是必须被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遗忘,便难以飞得高远。起码是我自己,时常感到自己无路可退。所以在一心想要飞高望远的路上,我的亲人遗失了,我的朋友走散了,那时的“我”也没有了。野夫还有在经历喜怒悲欢和爱恨情仇后平静地活在小镇上的幺叔,野夫还有永远行走在世界的边上,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的故友李如波,有将他从利川送到恩施、坐货车到武汉,火车到湛江,颠沛到海安,万里相送的幽人苏家桥。“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却有一个囊中羞涩,过家门不入的人,送了他万里远。野夫的这些故人,如他所写,也许真没有改天换地的本事,但飘风泼雨的杀将过来,确实都成了一粒煮不烂锤不扁的铜豌豆。这里不仅有真情,更有大义。野夫说,尘世间的际遇,他也略显一点奇特。朋友和书,也会走丢一些,散佚一些,但留下的绝大多数,都是要白头偕老互送花圈的了。他还说,“迷失于这个时代的同道,往往只能拿文章当街头暗号;仿佛前生的密约,注定我们要在今世扺掌,然后一起创世;或者再次站成人墙,慷慨赴死。”“窗外是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我在生活,我还将生活下去。”——鲁迅“人生何处不江湖”,野夫有他的江湖,江湖亦有他的传说。

拍剑东来还旧仇

这是我读野夫的第二本书了,照样文笔简练却大气磅礴,悲壮之余还带点自嘲。其实这本《乡关何处》本应放在《身边的江湖》之前读,野夫写罢亲人便开始描述旧友。因先阅读了《身边的江湖》觉得野夫的朋友各个性格鲜明,带有点魏晋古风,千金散尽却有能力还复来,宁愿在这尘世中潦倒终身,干一些常人不大理解的事。那时觉得,这样的生活真是快意啊。早知野夫生平经历坎坷,起起落落之间早已抛却“名心”,身边的朋友都如此了得,更何况野夫呢?然而在这本书里,野夫的抒情竟然比《身边的江湖》更加深切了。他写母亲、外婆、大伯、幺叔,写童年时身边的人,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的,可是总让人掩卷长叹,涕泗横流。那时年轻的我,还不谙命运的颜色,以为只要插紧锁钥就可以阻挡无常的脚步。以后在熟知大伯的往事之后,尤其在身经自己的坎坷后,我方才明白,冥冥之中似乎真有某个神秘的力量,在暗中编织着个体生命的运数。人在这样的社会中,如同等待植入软件的机器,终有一些莫测的程序员,在随心所欲的决定你的命途去向。你甚至会在一些失梦之夜,隐约听见那些黑暗中的狞笑。大伯与王冰松的爱恨离别,都葬身于那段腥风血雨的特殊年代,都沉默于情敌罗某的阴谋中。神仙眷侣般的生活被战火波及,直到两人风烛残年才能共同回首,心里的那条疤一次次的被时间鞭挞,隐隐渗出血来,竟自无法愈合了。一生不娶的大伯就在利川县里孤独老去。那个时代的人是不幸的,在野夫的笔下,是蘸了多少血泪啊!还有刘镇西,别号“畸人”真是妙哉!“畸于人而侔于天”,在这人世间孤独无匹,却与天道完美契合。他因为同情“右派”言论被劳教三年;因为敢于说真话有获刑八年,满腹才华只能屈身监狱,但是他就是这样一个睁眼瞎,每天却拒绝策杖;他独自像明眼人一样横行于闹市通衢,而且总要高唱着自己所谱的歌曲,旁若无人的行走在他的江湖生涯中。他娶了一位贫苦的村妇为妻,没想到妻子竟然还有两个儿子,历经磨难才逃到母亲的家中,期盼找一点吃食。于是他花了一个月的工资请他们吃饭,而且还羞赧地抱歉,自己的经济实力不能承担起他们的抚养职责,但孩子们每个月可以找他打一次牙祭。妻子与他没有共同语言,而且总是干预他的爱好,本想离婚了结,但念及妻子一人孤苦伶仃,除了他就再没有依靠,于是下定决心与妻子相濡以沫......一件件小事却映射出刘镇西的善良,孤绝还有那个时代避免不了的悲苦。野夫笔下的人物不会有赘述,有限的篇幅却字字泣血。不管是亲人、朋友,抑或是自己,都卷进了那场狂暴的漩涡,在里面转圈碰壁,摸爬滚打,流的血和汗都卷了进去,再也看不见了。而野夫的笔,或许可以让这股涡流一点一点地展现在我们,后世读者的眼前,如同狠狠地揭开自己旧年的伤疤,和着血肉,给心灵一种真实的震撼。现在再去评论或者抨击从前的那场灾难可能政治上不被允许,但是最起码可以把当时的人物事情都慢慢地讲述出来,留给后人评判。


 乡关何处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