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四合院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1
ISBN:9787300169668
作者:刘莲丽
页数:245页

内容概要

刘莲丽(现名刘镰力),1941年12月生于北京,从小在北京的四合院里长大。那里曾经有她慈爱的父母,朴实的爷爷,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还有亲如一家的左邻右舍。正是四合院里浓浓的亲情,祥和、宁静的氛围,陶冶了她的性情,使她受益一生。196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工作,下过干校,1973年进入北京语言大学执教,曾任汉语水平考试中心主任,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胡同 小街 四合院
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
四合院里的童年
胡同里的豆汁
白塔寺庙会
但愿忘却的事情
我的小学和那条街路边的糖果摊
帝王庙——我曾经的母校女三中
春日圆明园
往事悠悠
我心中永远的四合院
永远的悔
忆儿时
心中旧事
谁弄坏了父亲的笔
我家来了解放军
小炉匠记事
她走了
那一夜
小松子的母亲
小妹
人生何处无青山
兰姐的婚姻
长安夜话
挑灯闲话
幼儿母语学习趣话


鸽子
天边的胡杨
从雪山大漠吹来的风
忧伤的山楂树
婚礼上的舞狮人
一个北京人的反思
柳霞的中国情
湖畔的孩子
异地风情
记一位华裔留学生
一弯新月
一代天娇林徽因
美国友人李又安
出家以后的李叔同——弘一法师
《红楼梦》中的佛学意识

作者简介

著名作家梁衡,诗人屠岸倾力推荐
走近老北京人的生活,聚焦“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透视北京城半个世纪的政治、社会变迁。
本书以数十篇美文构成,描写北京的四合院、庙会,胡同、豆汁摊、帝王庙等带有老北京烙印的风景和民俗,回忆作者在四合院几十年的生活经历,描绘了她的许多邻居和亲友,这些人大都是“小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各自不同的遭际和命运,构成了一幅文学人物的“清明上河图”,读来令人十分感动。本书不仅让读者领略到四合院的风情与魅力,还折射出北京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经济、社会的变迁。


 我心中的四合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我心中的四合院》这个名字,有时候会让人联想到老北京胡同游指南大全,但实际上,它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散文集。作者刘莲丽,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生于北京,长于北京,成就于北京。题材迥异的作品统一在作者优雅的妙笔之下,从容婉转,细腻清华,令人回味无穷。本书重点聚焦了一批小人物的命运,这些人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构成了四合院生活的核心。因为有了他们,北京才不仅仅有都城的威严,也有了生生不息的朝气。家国天下兴衰成败,自然有岁月沉淀的厚重力量;而街长里短笑语悲歌,却能直击人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自成格调。刘莲丽笔下的四合院,没有苍天大地的叩问,没有振聋发聩的议论,往昔细事,纯出趣味,别有风致。往事中固然有欢喜与悲愁,却不至于惊天动地,真实得一如正在进行的生活,无论发生什么,都要继续。细细品味,竟有“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之美。屠岸在为这本书所作的序言中特别提到作者“惊人的”“记忆的精确性”。数十年前的人和事,娓娓道来,鲜活如昨。我以为,除了惊人的“记忆的精确性”,作者还有同样惊人的“耐性”。不同于凌厉的笔锋裹挟出的酣畅淋漓之气,作者细密绵柔的叙事,宛如展开一幅早已淡入时光化作烟云的生活长卷,不疾不徐,慢条斯理。看似平淡如水,实则作者心中早有格局,不过不急于展现而已。这样的散文可以当得起“形散而神不散”的评语,若涓滴细流,潺潺不绝,终有江海阔大之势,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者。
  •     “快餐主义”盛行的今天,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以貌取“人”,读书亦如是。在挑选图书的时候,被第一眼选中的图书,要么有着夺人眼球的书名,要么有着华丽精致的装帧。因此,《我心中的四合院》一书,乍眼看去,很难激起读者强烈的兴趣,几乎第一时间便将之归类为老北京四合院的前世今生之流。然而耐心看完其中的一两篇文章后,读者便会惊奇地发现,相较于书名,其内容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完全可以称之为第二眼“美女”,而且是越看越耐看的那种书。此书是一本散文集。书里面没有多少天下情怀,有的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寻常百姓事,内容可以说甚是“接地气”。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作者在书中描写的人物,不是那些众所周知的北京城名人,而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如西屋奶奶一家、郑大伯、南屋二姨、今蓉姨、湘婷姨、小炉匠……作者将这些小人物在四合院里的酸甜苦辣娓娓道来,构成一幕幕或悲或喜的传奇。其中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却多了许多“烟火气”,倒也让人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者讲述的事件也都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其中既有老北京人特有的经历,如逛庙会、喝豆汁等,也有所有人年少时都曾经历的事件,如拿零花钱买零食、弄坏了东西不敢承认、养各种小动物等。这些事件带来的感受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真”这个特点,而正是这份真实,彰显了人性的善与美。因此,即便是那些曾经不愉快的片段,也因为其中充满的善而让人感到一丝温暖。此书也是一本回忆录。书中内容可以说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一生的剪影,讲述了这位老人曾经的笑与乐、痛与悔。书中的很多情节看似陌生,却又隐约带着一丝莫名的熟悉感,如拿着少得可怜的零花钱,跑遍大街小巷买零食时甜到心底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仔细想来,那种不可理喻的心情不正是自己也曾有过的年少情怀吗?这些似曾相识的情节,都代表着我们回不去的旧时光。当然,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差别,很多读者可能无法完全体会这位老人的诸多感慨,却并不影响对此书及其内容的兴趣。正如此书序中所提到的,作者在捕捉童年的情绪和感觉时具有“异乎寻常的精确性”。就是这种对细节的精确记忆,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隐秘的猎奇心理。如据说是东北军阀二小姐的南屋二姨、千里寻夫的湘婷姨、一直无法接受儿媳的西屋奶奶等,这些发生在特定时代的特定故事,对生活在当前时代的我们来说,既遥远又陌生,却又因其百分之百的真实而对我们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整本书都是围绕四合院展开。书中各色人物云集于四合院,在四合院中过着百态人生,可以说,四合院是整本书故事和情节的发生地。但又不仅仅如此,因为虽然到如今作者曾经居住的四合院已经不复存在,但作者仍将其视为她心目中真正的家。其中的缘由,是因为四合院给作者带来的心灵上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即便曾经的四合院已经消失,但它却永远存在于作者的心中,正所谓“吾心安处是吾乡”。遇见一本好书是一场美丽的邂逅。虽然此书的书名和外表一样平淡朴素,但其内容却能给人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此书讲述的是最好的“他们”,展现了我们不曾参与的年代、不曾参与的人生,是一场人生剧的盛宴。因此,这样一本好书,这样一位第二眼“美女”,是我们不能错过的邂逅。
  •     刘莲丽笔下的散文美——《我心中的四合院》序 屠岸刘莲丽同志把她多年来创作的散文收集起来,有四十篇,按不同内容的类别,编成四辑,准备出版。她把这些散文都给了我,我认真地阅读了,有的读了好几遍。我深深地感谢她,是她使我获得了一次领略散文美的珍贵的艺术享受。斯蒂文森写《一个孩子的诗园》时是35岁。莲丽写多篇回忆童年的散文时,已经50多岁,60多岁。她的记忆力的精确性,更加惊人!她60多岁时写《忆儿时》,记下了她一岁半至两岁半吃奶时她与父亲的一次感情交流,竟如此清晰!她还凭记忆写小宠物,猫会学鸟的鸣叫,会帮助人打蚊子,兔在临死前会对着人流泪。这些都不是向壁虚构,而是保留在记忆中千真万确的细节。莲丽在捕捉童年的情绪和感觉时的“异乎寻常的精确性”,使我惊叹不已!莲丽的散文,文字清新,语言流畅。简洁是褒词,我却说她的散文洁而不简。繁琐是个贬词,我却说她的散文繁而不琐。说不简,无贬义。莲丽的叙说有许多细节,虽然经过剪裁,依然针脚细密。读她的散文,使我想起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或者萧红的《呼兰河传》。文中的细节来自她惊人的记忆力。《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论及斯蒂文森的儿童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时说,他“表现出一个成人在重新捕捉童年的情绪和感觉时的异乎寻常的精确性。在英国文学中,这些儿童诗是无与伦比的。”我觉得这几句话也可以用来说明莲丽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把“无与伦比”赠给莲丽,也不为过。细节,是文学作品构成的要素。没有细节,就没有形象。小说是虚构的作品,细节靠作者从生活中择取,改造,拼接。散文一涉虚构,便丧魂失魄!散文中的细节,全凭作者的记忆。莲丽散文中细节之所以动人,是由于她记忆的百分之百的真实。这些细节,成为莲丽散文的灵犀。在她回忆童年的篇章里,北京的四合院,白塔寺庙会,锦什坊街,豆汁摊,帝王庙……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她文章中活生生的构件。她描写北京四合院的文章,写得生动具体,可以与叶圣陶写苏州园林的文章媲美。但莲丽的文章又有不同处,那就是她在写建筑和环境的同时,还写了与环境融合在一起的众多的人物。莲丽用她一枝生花笔,描绘了她的许多邻居和亲友:西屋奶奶,郑大伯,小生子,鲍老太太,二土哥,东屋大姨,西屋叔,孟大伯,连生,今蓉姨,南屋二姨,奇勇哥,球哥,兰姐……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他们大都是“小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各自不同的遭际和命运,构成了一幅文学人物的“清明上河图”。一个社会阶层,一个时代侧面,一种制度下的悲剧和正剧,呈现在读者面前。始终是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没有狂呼和呐喊,没有说教和布道,但褒贬自然呈现,发自肺腑的抑扬直叩读者的神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陈述,比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更加深入人心“。莲丽的散文贯串着一条思想主线,那就是人性的弘扬。性善还是性恶,争论延续了几千年。应该说,在人的天性中,天使和魔鬼始终在搏斗。我们期望善占上风。莲丽以向善的目光,时时发现芸芸众生中不灭的人性的闪光。在探索人性问题上,莲丽时时作自我反思。她小时候弄坏了一支金笔,却使她的表哥奇勇受了冤枉。她自责了几十年。终于,莲丽向奇勇说出了真相,诚恳地道了歉。但奇勇却把这件事彻底地忘掉了。莲丽说:这“也就使我永远地惆怅下去”。这与鲁迅写《风筝》散文的心情如出一辙。莲丽在《永远的悔》中写到,她因女儿有病,为求医求药四处奔走心力交瘁,忽然想到自己的母亲也为自己(莲丽)有病而百般操劳,自己却从未为母亲有病而费心奔走。这使她产生了永远的悔。她说;“我今天关心我的女儿,希望她长大以后不要报答我,她只要将她的爱施于她的子女就够了,因为面对母亲,我不配享受任何报答!”读到这里,我只有喟叹!这该是世上最沉痛的人性大悟的自责!莲丽除了回忆性散文外,也写其他类型的文章,但都以散文风格写成。我称之为散文化影评,散文化书评,散文化文学评论,散文化人物小传等。她的《关于歌词》,是对中国歌词从古到今发展变化的研究论文,但文字平易亲切,没有枯涩乏味的名词术语堆砌。她写林徽因,写李叔同,着墨不多,但人物的主要特征突现,使我想起了鲁迅的《太炎先生二三事》,可谓知人论事。她写《红楼梦》中的佛学意识,言简意赅,发人之未发,不似论文,胜似论文,却尽收散文之美。对莲丽,我不会说溢美之词。凭我的语感,“溢美”带有贬义。对莲丽笔端流出的散文美,我衷心欣赏。对她的评价,我都根据自己真实的感受。如果我说了赞美的话,那也是出自我的肺腑。莲丽的散文成就,将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占它应有的位置。我认为,这是无可置疑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记得去年去首都图书馆听刘老师的讲座,好感人,回来之后买了这本书看,太精彩了,好书都被埋没了
  •     文字很好,老北京的旧时光铺面而来
  •     走进老北京人的生活,透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     写人的部分还可以。
  •     很美,很感动
  •     “正是四合院里古朴的京城文化,浓浓的亲情,天地人和的无穷意趣,使无数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人,永远对它梦魂牵系”————在胡同和四合院仍作为市斤小民的生活空间的时候,北京仍是极好的,多的是家族邻里的趣味盎然,充满生机。大时代的起伏跌宕,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都在这独有的空间形式里孕育出历史感。
  •     之前去首图听得刘老师的讲座,那天到场的人很多,是我去听讲座到场人数最多的一次。刘老师讲的也十分生动。回来就决定买这本书了。几乎每一篇都很感人,透着胡同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让我也更加了解老北京人的胡同生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