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 十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229004187
作者:王晋康
页数:345 页页

敬畏上帝

09年刚出版时买下的王晋康的小说,是一个关于天花病毒治疗方法的科幻小说。我虽然每年都订科幻世界,但实际上买回来都是堆着等有空再看。所以这本小说也就待了很久之后才被我翻出来重读(当然是在我强迫自己至少一礼拜要看一本书的情况下才翻出来的)。小时候想要学医,就是因为想要当一个治疗AIDS的医生。小时候的想法太天真,长大后才知道那样很困难。但是看了这书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书中认为,AIDS等病毒性STD肆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天花等强致病毒的真空。因为缺少强大的竞争对手,所以它们为了生存也变得肆意妄为起来。在最初治疗埃博拉病的病人血清中,过了10年检测出了AIDS,在那时,AIDS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所以也许这种治疗手段可行:以散播低毒致病菌或致病毒的方式,让大部分人群具有免疫力,从而可以和病毒等微生物和平共处,以微少人群的代价换来群体的安稳。但这样做必然会受到伦理委员会的强烈排斥——试想:让你杀了一个人去救十万人,你愿意么?科学发展特别是医学发展,是为了让个体过上更舒适的生活,还是为了让种族持续繁衍呢?这样的悖论还是不要多想了。看了别人的书评,都是从文学作品角度说的呢……

“天花”情结

这本书是典型的王晋康风格,而且你会发现王老的“天花”病毒情结很重,从《生死平衡》中的中医对外星陨石带来的天花病毒的治疗,到《十字》中的天花病毒恐怖袭击,从中可以看出王老对天花病毒出现所谓真空状态的一种忧患意识,而且我觉得王老是个很喜欢生物和生命科学题材的硬科幻作家。很喜欢书中的那句话“上帝憎恶完美“。

群体与个体

“上帝只关爱群体,不关爱个体,这才是上帝之大爱所在”这是王老师本片的内核,所以无论是“低烈度纵火”还是“非洲角马迁徙”都在为这个观点所服务,可是谁去做那个牺牲的个体?文中借由妹茵的口作者表明“人类不是上帝,没有确定某个物质有罪的权利”,那么梅茵也不是上帝,她也没有剥夺马医生性命的权利,在我看来梅茵是一个自视盛高,披着圣女的外衣的恶魔,她可以用自己虚假的爱情和女性的身体去欺骗一个爱她的老实人,她也可以对着她曾向世人宣布她爱的孤儿们投毒……这个的价值观我无法认同。没有个体的存在哪有集体的存在?我们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物种,我们更是有思想有尊严有理性的人。 以上的想法,郁积于胸,作者的价值观难以接受,直到后半段,情节发生了180度大转弯。“梅茵的病毒”其实就是疫苗?虽然在医学上名字也许不同,但是其研发目的和实际达到的效果就是疫苗。那么“教父”的顿悟在哪?梅茵的神圣在哪?“上帝关爱群体不关爱个体”的思想不就是我们种牛痘,接种疫苗的初衷?那么这篇科幻作品所提出的新颖见解,就不那么新颖了。这本书读完还是有些失望的,可能是之前的期望太高。还记得读王老师的短片“母亲”“泡泡”等,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尤其是“母亲”,我想它将会是烙印在心中的永恒的经典。但是这部长篇却没能创造辉煌。但是,不管个人感受如何,还是要给四星。因为这是一本有诚意的书,纵然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也仅是个人观点),但是本书的立意、思考的视角、医学的科普、文字的魅力都还是令人折服的。不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它都使我停下来思考,而这恰恰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如果中国能多出几个像王老师、大刘、何夕这样有诚意的作家,少几个……(为了社会和谐,不罗列了)这样只为销量的作家,那么中国人的整体水平会大大增加。

思想、故事和情节,矛盾综合体——读《十字》后感

很久没正儿八经地用读后感这种很严肃很靠谱的方式来写一篇文章了。小学的时候经常看部电影就写观后感,看篇故事就写读后感,所以后来开始写书评时就不大愿意用这个方式,自然而然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写作方式才是自己愿意,也更有发挥的空间。而这次在看完王晋康老师的最新科幻长篇《十字》后,所写的这篇小文还是用上了读后感的名道。一来是因为作为我从小开始科幻之旅时影响颇深的重要作家,自己内心对王老师是十分敬重的,所以下笔时难免有点诚惶诚恐;二来是这部小说在我阅读后发现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所以在开篇特别说明,本文仅仅是就事论事,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将阅读后的心得体会付诸笔端,仅此而已。极左和极右的马屁精、愤青、缺乏思考能力的生物,一概G-U-N-gun,滚!这部小说是今年SFW“中国科幻基石丛书”发行计划中的第一册,从装帧到内页上来看,这部书还是充满诚意的。封面设计和整体效果我想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王老师所有长篇小说中最好的,甚至超过了几年前出的那套王晋康SFW版“精选本”。所以我一度认为,如果王老师的《蚁生》的内容不是那么敏感的话,我想也这本小说也应该原计划由SFW出吧。小说讲述了一个横跨几十年波及世界范围的故事,背景是恐怖主义危险的和平世界。王老师借用恐怖袭击再次将“个体和群体的利益划分”这种古老的哲学命题摆上台面。一个华裔科学家为了要纠正人类在科学发展上的盲目和冒失,在美国、中国、日本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关于故事小说本身首先是故事,不是教材,不是哲学书,更不是布道用的小册子——里面一一记录你应该做什么应该不做什么。科幻小说离开故事性后我真的不知道该属于个什么样的范畴。自然,谈《十字》还是从科幻故事本身开始说起。公正地说,这部小说并不新颖,走的还是老路子,典型的王老师的传统路线,是一部王氏风格很浓厚的小说,如果说其中有什么超越或者突出的地方,作为王老师的粉丝,我很不好意思地告诉大家,的确没有。路线中规中矩,同样的哲学家+科学家+大陆婚姻伦理剧的范呈现在大家面前。不过,我还是欣喜地发现了王老师所尝试新的写作手法和场景设计。如果非要说新,这部小说中王老师采用的那种类似好莱坞编剧常用的大尺度范围的场景刻画以及不同时间、地点的分镜头的处理,是整篇小说中看上去有点像大片的感觉,但是隐隐约约地觉得还是却了些什么?《十字》似乎想走大片的范,而最后我却认为这种大尺度的故事背景有点生硬,3D技术没运用到家,做出的效果像素低分辨率不够,高清整成了模糊。圈内有点年龄的科幻迷朋友应该对王老师的作品都很熟悉,阅读着科幻从上世纪90年代过来的朋友更可能是对王老师的作品如数家珍,所以王老师对故事的不擅长并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同样地,在《十字》中的所有故事虽然生动、有血有肉,但是你会发现它们都似曾相似。王老师的故事至今依然保持着最为中国传统的科幻写作风格,这一点,我们同样在潘家铮院士和童恩正、郑文光等人的作品中看到了。他们是经历过特殊年代的知识分子,而在上世纪80年代的“科幻浪潮“到后来90年代的成熟期这样一个时间跨度中,他们的作品中依旧保存着浓厚中国风格。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风格不是指内容和小说背景,而是指文章的语言、对白、甚至是承上启下。有点类似小学语文课本里面的故事,同时存在的一个好处就是使得科幻改头换面具有了科普的功能。《十字》中这种场景很多,比如法庭的辩论,自由论坛的辩论,比如梅茵第一次遇见张景栓时,利用张的嘴把那些科学知识像教小学生一样的教给金副局长。这些桥段的设计实际上对构建故事而言,能增加饱满程度但却精彩有限,更重要的一方面作用是用来阐述小说中的科幻内核。这种大篇幅大规模的介绍科幻内核和思想的做法,就学生目前涉猎的科幻作品而言,的确是中国科幻的一大特征。国外的作品在科幻草创期到黄金时代之前,这种方式还的确存在,但是后来貌似就不盛流行了,而脱胎于科普文学的中国科幻创作却继续把这样的传统保留了下来,宛然成为了自己的一大特色,作家把眼光放在科幻的内涵和对科幻内涵背后的哲学思辨,而忽略了故事本身,在科幻文学中而言,这也许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特殊国情。而到历史的车轮进入到21世纪时,这种特色的唯一薪火继承者貌似就只有王老师了。只有王老师还依旧坚持着这种浓厚科普味道的科幻创作,也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所以,《十字》的故事性上讲,流畅完整前后呼应,是一篇完整的具有小说应该具有的所有要素的完整文学作品,除此之外之外,读者猎奇所好的精彩没有,充满悬念的桥段没有,甚至读后念念不忘的桥段更不会有。所以在阅读这篇小说后你实际上是在看一个人的思想而非读一篇文章,所以有部分人就不要寄希望能在《十字》中看到江洋和路依依上天打怪时的提心吊胆,也不可能看到江洋和林澜两个暧昧得想撞墙的粉色桥段,就算《十字》里面的感情戏份十足,是实话,看后的感觉——还是觉得自己老老实实看那些文中的哲学对白比体会这种言情戏要好很多。关于人物人物过度的纸片化也是很多朋友一直对王老师写作颇有微言的一大理由。同样,《十字》中的人物也全都是纸片。感觉上每一个人物说话的语气,做的动作甚至是心理活动都多次出现在王老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设定一个演员表,主演A、B、C、…你可以发现所有的人物都是那种类似压制车间出来的。王老师作品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女性通常来讲都是主角之一,而且都是那种蕙质兰心的那种,不管学历高低,最起码长得暴漂亮,身材巨好。《十字》中的梅小雪和梅茵无疑都是笔下的成功美女的典范。纸片化的人物不仅反应在美女上也反应在那些帅男身上,和王老师以往的作品一样,男人中的正义一方阳刚,说话充满了超人的感觉,内心懦弱的你从谈话都能看出来。而那些跑龙套的就基本上是道具了,不管是首相也好总理也好,科学家也好还是部委要员也好,他们的出现基本上就起个道具作用。《十字》中的人物是为王老师“上帝只关爱群体而不关爱个体,这才是上帝大爱之所在”的中心思想服务的。就算是主角,通过行为和思想反应了一定的个性特征,但是说话还是太做作了。不管是主角也好还是龙套也好,对白显得有点生硬和做作,我不知道有没有朋友发现这个问题。以上所述,可以得知人物——并不是《十字》所着意要展现的,这里没有任何一个个性鲜明的,让你久久不能忘记的虚构人物,不要抱有太多幻想。关于桥段我想公正地评价王老师这部小说中的某些桥段,实在是比较雷人。例如梅小雪防止其他小朋友偷听墙根这个桥段应该是最雷人之首,多大点的孩子啊?就知道这些了。汗!另外,对与梅茵和俄罗斯科学家斯捷布什金、梅小雪和薛愈的两端爱情故事都写得很不上道,尤其《十字》开篇描写梅茵在俄罗斯的故事,读起来感觉怎么那么别扭。有朋友甚至是善意地看玩笑地说,不如在豆瓣或者SFW的BBS上提个建议,发动读者来找《十字》中雷人的地方,再来评个Top10。我想如果真的要评的话,那个听墙根的桥段肯定上榜,另外就是发现了天花后梅茵开车会去的路上的桥段,还有就是政府和地方对整个事件的反应,总之漏洞还是太多。故事展开的背景太大,漏洞也就不足为奇了。王老师似乎像着意营造一个类似好莱坞声影俱全的世界,让人在不同的分镜头中来回切换,来体会到这种惊险和刺激。但是尽管有着这样的良好动机,但是最后小说呈现出来的依旧是王老师一贯的风格。其实这个故事应该和迈克尔.克莱顿的《恐惧状态》一样的,应该是一部科学惊悚小说,但是王老师和克莱顿的风格差异太大,使得这部小说注定成不了科学惊悚,只能是科学哲学。而文章中的教父、“十字”组织,本身作为文章中最具有神秘气质的元素不管是登场还是谢幕,还是最后的薪火相传完全不酷,一点也没有黑社会的气氛,和前面那种看上去有点神秘有点悬念有点推理有点谍报版的八卦气氛严重不符。如果换成西德尼.谢尔顿或者迈克尔.克莱顿来写,《十字》估计又是另一个模样了。当然任何事物都不能十全十美,我们也不能要求王老师这样也做到那样也做到,如果那样就不是我们最初尊敬的那位王老师了。关于科幻内核《十字》所要阐述的科幻内核就是关于群体和个体的优劣划分。里面提出的那种类似低烈度纵火法的办法,保护人类群体的确是一个亮点。同时文章中保持了王老师一贯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使得这部小说在故事之外,我们有另外的东西可以品尝。这部小说看上去更像是一部科普作品,里面大段大段的阐述一些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同时里面对一些地方特产,例如女体盛也做了详细介绍(个人觉得对女体盛详细得有点太O了,全文中很多和内核无关的详细介绍都可以适当控制一下,显得紧凑一下)。如果不单单看一部小说的话,我想这部作品所蕴含的科普知识的东西还是的确让人受益匪浅的。这种科普性质的写作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读者跟随作者一起看到文章的这个科幻内核是如何诞生的,你甚至有机会可以看到作者的这个“鬼点子”是如何诞生的。因为为了保证它的思想严密性,作者肯定会或多或少地把和这些内核有关的七七八八全都扯出来,你幸运的话就可以看到了。关于人文主义尽管王老师的作品,单从小说的角度上来讲,欣赏价值并不高,但是在科幻小说他是难得几个能够把科幻技术和人文关怀两者融会贯通的作者之一(另外三个,何夕、韩松和刘慈欣)。王何韩刘四人的科幻小说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科幻小说,尽管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但是在我看来,目前能超过这四个人的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还并未出现,要达到这四个人的高度还需要很长一段距离。韩松的人文主义更像是建议宇宙主义的基础上,他像个神,看着地球,他总是在以造物主的心态来感悟人类社会;大刘的作品中人文关怀相对最少,尽管他能写出《三体》这样的硬科幻,但是也能写出水娃和和平视窗这样深得民心的人文情怀来;而何夕基本上就和林夕等价了,走得就完整一文青路线,文艺风格下的何老师写的技术流科幻都能让你茶不思饭不想,纠结无比。而王老师的范就是亚里士多德,要很苦愁深恨地做思索状。《十字》中所体现的这种哲学意味浓厚的人文思索,也是阴沉灰暗的,一面是人性,一面是自然;一边是感性,一边是理性。在王老师“上帝只关爱群体而不关爱个体,这才是上帝大爱之所在”的中心思想中,本该是矛盾的个体和群体的矛盾挣扎没有被着意表现,所以在文章中我们看到其实推动故事发展的的主线,就是那个“十字”组织借以弱毒天花所要推行的计划很清晰,但是人性在理性和感性的抉择面前的矛盾和挣扎却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应有的精彩得到削弱。单从这个角度上看,这篇小说比《蚁生》稍逊一筹。关于技术核心《十字》中的技术核心无疑是很棒的。不管是基础的科学理论还是基于这些科学理论上所提出科幻设想都是很棒的。这里还是毫不吝啬地给王老师赞一个。众多专业精英保驾护航的情况下,这部小说中的技术含量也就可见一斑,这也足以看到王老师的匠心,为了避免以往被找硬伤的尴尬,所以这次就干脆提前先预审,从技术上讲,无懈可击。唯一让我存在疑问的是文章对于传染防护工作的描写让我有点胆颤心惊。毕竟那些是天花病毒不是流感。整体而言,技术是很棒的,所探讨的采用的低烈度纵火法的疫苗措施也不得不说是一个绝妙的点子。最后,实在想说的是,结尾收得的确不那么“大师”。作为中国原创科幻的大师级人物,公开发表过的王老师的每一部作品我都仔细看过,但是却真的认为《十字》的结尾是所有小说中最突兀的。其实所要表达的意思我还是理解到了,意思就是“十字”组织还是后继有人。这个象征意味颇浓的结尾收得的确有点突兀而且茫然,茫然得你完全抓不到方向,电影都开始打字幕了,最后显“谢谢观赏”时,你才醒悟过来,哦,看完了。就像任何一部作品缺点和有点并存一样,《十字》也是一部矛盾的小说。写下以上的文字,我只是希望把自己的读后感受像卖猪肉一样摆在台面上,由看官自己决定,择善而从之,对大家的阅读提供一丁点的一家之言,就足以。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切不可完全以我的意见来左右你自己的阅读感受,毕竟阅读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综上所述,想来,这部《十字》满分5分的话,打个3.5分应该算是公允的。当然,作为今年“中国科幻原创基石”的主打,这部长篇小说还是显得诚意十足,不管是页码上的量,还是内容上的质来看,都是国内长篇原创科幻中少见的诚意作品。我一直在思考,假如每年原创基石能有8-12部充满诚意的长篇科幻,那对中国科幻事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整体评价一下

1,新书,抢一回沙发。2,了解中国科幻发展史的都应该清楚王晋康的地位——90年代的中国科幻王晋康时代。一直以来,王晋康为中国科幻献上的,都是一片苍老的秋叶。他始终站在比较高的角度思考种族的生存,生命的意义,人类的未来……说他站在上帝的角度看人类,确实言过其实。毕竟,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倒是可以说,他是以一个老者的身份来审视我们和我们的世界,时而冷峻刻薄,时而温情脉脉……要知道,这样的一位老者,对于年轻的中国科幻,是多么宝贵。3,《十字》,是王晋康相当成熟的作品。整本书,是他的“低烈度纵火”思想的具体阐释。早先,在《临界》,《善恶女神》等作品里都提到这样的思想。而《十字》,具体想象了这种思想的可行性;假设了大众对这种思想存在的不同认识,以及可能带来的结果;还通过对主人公的考验,以及和恐怖活动的对比,较深地揭示了这种思想在伦理道德上的困境与矛盾。可以说,这种思想已经相当系统了。除此,小说在写作方法上也有不少成熟表现。王晋康的小说,在叙述上,中国当代文坛,恐怕无人能出其右。他的故事曲折,同时选取最合适的切入点。此外,恐怕最重要的是,他对悬念的使用极有分寸,该露什么,该藏什么,真相什么时候知晓,知晓后如何往后继续推进……他都能把握适度。不过,也有失败的例子——就是《生死平衡》。真相被颠覆太多次,读者完全失去判断力……当然,也许,那本书只是个试验。好在《十字》不是。《十字》的线索相对集中,一些支线与主线的拼接构成悬念。不过,更扣人心弦的,恐怕还是人物命运的转折与发展。比如,梅茵由于秘密研制和传播天花病毒被送上法庭,尽管杜律师的辩护很漂亮,出人意料,但我们恐怕更想知道,梅茵何去何从……还有,《十字》的整体结构也好——刚才提到了,线索相对集中。王晋康以前的长篇,大都独立线索太多。这样的好处是能尽量发散开去,全景式描写,带有史诗的色彩。《类人》就是这样的例子。不过,应该说,《十字》处理得更好。小说主线分明——梅茵背负着十字教义的经历。其他支线,形态简单,都能有效地汇聚过来。同时,小说中还有一条平行线索,就是恐怖分子齐亚·巴兹的经历。这条平行线索被有意地隐含在主线背面,节点式地展现,为主线服务。于是,小说主线的起伏,事关重大。在这里,梅茵和齐亚·巴兹的第一次会面,明线与暗线的交汇,铺陈做得很漂亮,始终笼罩在大场面里。再有,人物。王晋康一直不太擅长写人,总有面具化之嫌——小说里的学生一定是天真不经事的,妈妈一定是温和感性的,日本人一定是精明能干的……不过,这次还好。梅茵这个人物写得很细,不再是宏观上对人物的简单概括了。同时,我以为,其实《十字》里有个相当出彩的人物,就是赵与舟。这种明显被我们教育给毒害了的人,思想扭曲,心理变态,要想写好——而不是单纯写得变态——确实不容易,作者几乎冒着被同化的危险。4,提几点不足。第一,法庭上,梅茵公然承认在蛋糕里下毒后,听众的反应未免太整齐划一了,一下子就触及到了矛盾所在。又怎么会这么容易呢?可能大多数人,一时都会反应不过来……第二,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说中对女体盛的描写,和百度百科里对女体盛的介绍,存在着大量雷同。第三,其实这一点比较无聊……就是有个叫张军的人物,在第21页时是沈阳人,而到了第214页则是哈尔滨人……

《十字》——典型的王晋康风格

http://www.ybhk.net/read.php?2431.昨天,王晋康签名版的《十字》邮寄到,昨晚,入睡前在床上看到了一半。早晨起来,发现充电台灯还亮着,书合上了。于是索性在床上把书看完了。2.看完后,我只能说这是一部王晋康式作品的典型代表。3.关于十字组织的思想,其实很早就有不计其数的作家介绍过。我最早接触此类思想是郑渊洁的《老鼠医院》,短篇,一个名为金石的灭鼠工作者自愿被基因改造后变成老鼠,把人类的医院介绍给老鼠,帮助老鼠建立医院,最后导致了老鼠的灭绝。这看起来是太极端了。大禹治水在于疏导。十字组织的思想的危险性不言而喻。但是书中一开始,只是隐讳地提到了十字组织,以及其思想。比如,在梅茵去俄罗斯“窃取”天花病毒的时候,书中没有清楚地介绍十字组织的思想。而梅茵对天花病毒的低毒化则是在在法庭审判中提到的。之前,并没有交代。从这个角度看,十字组织其实只是赞同疏导性思想。也许是因为天花病毒消失后的真空依然存在,直接播散天花病毒与恐怖组织没有任何区别。所以主人公采取的是“低毒化播散”。人类的行为对地球进行改造,并非是罪恶。人类是一个懒惰的物种。使用工具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懒惰。无数的科幻小说描绘了人类越来越懒惰后的生活,但是我想人类只会更加有效地改造自然。没有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人类不可能释放原子核深处的能量。这种能量的释放对人类是好还是坏,那就不是人类自己能评价的了。如果有一天人类能够把弓箭射到月球上,制造出《三体II·黑暗森林》中的水滴,谁知道拿东西会不会用来毁灭人类呢?4.王晋康的作品风格很独特。我总结了好几条。第一条就是人物称谓混乱。在《十字》中体现得很充分。一部第三人称记叙的小说,作为描述者,对人物的称呼应该是基本固定的。略微的变化,也要涉及到该段文字正在描写的人物。比如对梅茵,第三人称就写梅茵就可以。牵涉到小雪的时候可以用“她的梅妈妈”这样的第三人称描述。但是王晋康的作品中,此类称呼会突变。比如金明诚,其实一贯而用其名字称呼即可,但是书中从金明诚、金副局长、金县长、金副市长……这类官衔称呼变化得很多,而且如果是用来表现其官职变化,那么在有的地方又突然变成了其名字……孙景栓的名字也在小孙、孙总这类名词之中变化。在王晋康的过去的作品中也有此类现象。我不知道这样写从文学上讲是不是合适,反正这是王晋康风格。一眼既可以看出。王晋康在写作中估计是投入到了故事中。比如书中人物称呼孙景栓为“孙总”,王晋康在描述的时候估计也是心里在用这个称呼来称呼他笔下的人物的。第二条就是女性描写的细腻。王晋康的作品中有很多是以第一人称来描写女性。这部作品没有用第一人称。可以理解,因为梅茵不是整个故事的各分支的全部记叙者,无法用第一人称表现阿富汗山区的情节。一个成功的作者的优点在于能够塑造不同的人物,尤其是和作者自身差距极大的人物。很多作者写作,其实是在写自己。很多人为什么写日记很容易,写随笔很容易,但是进行文学创作则障碍重重就是这个问题。大刘在《三体II·黑暗森林》中描写的作家的创作状态是存在的。大刘坦言他自己没有那个境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王晋康是不是这样的水平我反而不得而知,对王晋康个人和他的作品看的不深入。但是我知道郑渊洁不是,郑渊洁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其实千篇一律。皮皮鲁其实是郑渊洁自己的化身。而鲁西西的个性,其实不如皮皮鲁深刻。第三条,结局比较完美吧。这个完美不是说特别的那种完美。《十字》中最后吉吉断了四根指头难道完美吗?我说的完美只是一种,所有人正面人物都友好地聚集,牺牲者都大无畏地牺牲,事业和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这是王晋康式完美。《十字》的确展现了这种剧情上的完美。十字组织的理想在中国得以初步实现;梅茵等人,最后也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虽然最后有一个自杀式埃博拉袭击);罪恶的反面人物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和结局……王晋康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这样的结尾。这样的结尾并不是最完美的,但是是比较完美的。《蚁生》中的结局也比较完美,女主人公生活得比较好,最后有一个神话式的众蚁朝拜,这样的结局也许是王晋康式结局中最不完美的结局了;《泡泡》则是典型的王晋康结局;《终极爆炸》也是王晋康式结局……另外,王晋康作品中,日本人的形象比较好。5.王晋康的字不咋样……他在扉页上的签字如果不告诉你是“王晋康”这三个字外,几乎无法辨认……能辨认清楚的只有“2009.3”这个日期落款。

老王告诉你一些科学之外的知识

如果冲着小说来,还是算了。情节设计得几乎波澜不惊,没有特猛烈的高潮,也没有设计的悬念,只是陈述、叙述、讲述。如果冲着观点来,非常欢迎。老王告诉我们该如何直面科学的存在——它本就是一个不完整的自然解释体系,不过占据了目前的主导地位罢了。它铁定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该如何看待它,遏止它的泛滥,老王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老王,强者。

达摩克利斯之剑

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并不怎么看好。因为跟大刘的《三体》相比,它太平淡了,想象力也不够。但我读到后面,真的为文章里面的思考所震撼。中国的科幻刚起步,虽然各方面都还很弱,但硬科幻里不乏佳作,唯有软科幻实力不足,像《十字》这种哲理思考型的更是奇缺。《十字》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非但指出了科学发展中的真空现象,也指出了中国软科幻的真空现象。如果说希腊神话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还有马鬓吊着,那我们头顶的这把剑几近悬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十字》的意义远超《三体》。在此向王晋康老先生致敬。(ps:《3T3》也要出来了,黑暗森林法则的终解也要出来了,估计大刘会受到《十字》的影响,其哲理思考一定会很精彩,期待ing!!刘睿奇啊,你离我们太遥远了,所以在我和毛看完一系列科幻小说及拥有亿万星辰的时候,只能看着星星对你表示怀念了~~~)

三分之二的精彩

在流感时期看这样一部描写天花复活的科幻,感慨尤为特别。小说承继了王晋康科幻的一贯风格与思想,偏执的科学狂人拯救世界,低烈度纵火应该病毒的挑战。前面三分之二都很精彩,从主角梅茵入狱开始,时光刷的一声到了2018年,小说变得垃圾起来。书中有人说,梅茵的一生堪称完美。恰恰是这完美的一生毁了整部小说。不是我喜欢看悲剧,喜欢看美好的东西被撕裂。而是《十字》这样的结局,把它前面通过献身、孤独、牺牲等营造出苍凉与悲壮气氛,全给破坏掉了。如果把小说情节改为梅茵死在监狱里。薛愈和梅小雪继承遗志,终于力挽狂澜,告慰梅茵英灵,真实得多,也感人得多。

完美的结构,但是并非完美的故事

王晋康先生这本《十字》,其结构堪称完美。两条主线,一条是以梅茵女士为主,而另一条在齐亚·巴兹。两条线里面又有各自的人物和情节,每一个情节都得到了相应的交代,甚至只漏了一面的某个“阿拉伯叛徒国家”的送病毒者也得到了交代。王晋康先生在这本书上面下的力气非同一般,感觉从整体的结构而言,很完美。这也正是以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才能给我们带来的完美感受。厚重而朴实。但是,呵呵,但是,感觉从内容上而言,有一些我的看法。首先是所要表达的大背景。无疑,十字这个组织的宗旨也是作者要表达的,是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书后刘慈欣先生的推荐中也能看出。但是,不得不说,其表现手法并没有让人有太多的敬畏感。维持大自然的平衡,人类不要太多的干涉,驳斥科学万能论,这个也算是老观点了,没有在老观点的更新的、更细的挖掘。《三体II》中,刘慈欣先生对于费米悖论的解释,以及罗辑在最后近似疯癫的解释出这个观点,让人对于宇宙产生了深深地敬畏。但是可能是表达方面的问题,感觉“十字”这个组织,进入的门槛太低,也没有显示出其足够的神秘的性质。其次,是其科幻的内核。我对于理工科的理论知之甚少,初中学了一点,现在也就是还记得欧姆方程等几个公式,还记得E=MC^2。但是,王晋康先生这个“减毒天花病毒”我是听过这种观点的。早年的牛痘,其实就是一种弱性的天花病毒,那么人类患上了这种弱性的病毒,具有免疫了,自然就排斥了强性的病毒。只是这个观点,王晋康先生过度追求“科幻”中的“科”,反而失去了其中的“幻”。最后,还想说说剥离了科幻的故事情节性问题,不过到此为止吧,虽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棒,但是我还是读的很顺畅,谢谢王晋康先生。为了买您这本书,还买了一套沙丘,换了本签名版,呵呵。

十字读后感

昨天晚上花了6个小时,读完了《十字》,总的来看是一本不错的哲理科幻,对于其中的医学的东西由于外行无法进行评段是否有硬伤。但是,感觉里面对于感情的描写都很突兀。好像忽然之间两个人就走在了一起,中间没有任何的交代。像薛愈在找到小雪后,小雪刚开始是恨薛愈的,说他是一个白眼狼,是叛徒等等,但是忽然之间就表达了爱慕之情,这中间好像缺失了很多的东西。作为哲理科幻小说,里面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的:上帝只关爱群体而不关爱个体,这才是上帝大爱之所在。敬畏上帝,敬畏自然,虽然在小说中提到刻在十字上的铭文有些变化,但我认为这是一个东西。正如书中提到的那个森林大火模型,森林在几万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也没有因为森林大火而被毁灭,而依然郁郁葱葱的生长着。上帝和自然在调节着这些平衡。那个所谓的森林大火问题其实跟什么水利啊,政治啊,都是类似的。低烈度、高频次的小火可以降低神林火灾的损失。想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社会积累的矛盾越多,如果短期内爆发就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如果不断的解决一部分小的社会矛盾,这样出现社会动荡的概率就会小一些了。没有人类前,上帝管理着这个世界,而且管理的很好,依照关照群体的策略;人类出现了,不断的用科学来挑战着上帝的权威,人类关心的不是群体,通常是个体。我认为归根结底还在于人类,人类总是贪婪的、懒惰的,存在着欲望,希望获取更多的东西,而付出更少的东西,尤其是在不伤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但是,当时表面上来看是达到目的了,但是上帝依然管理着这个世界,他依然依照关注群体的策略管理世界,但是重点关注的群体将不在是人类。人类与其他的群体在上帝眼中都是平等的。任何一个群体的损失都将会影响这个世界的平衡。期待所谓的和谐世界的出现。

论十字

豆瓣很昂三,没有9分的说……大家可能在读完《十字》之后觉得硬的不彻底,软的有点僵,其实,我本人觉得晋康终究不是为了这种问题来写这一文章的,晋康恐怕是围绕着人性人权与生物进化的关系,这一大主题来进行的有力探讨,他用一篇很发人深省的《十字》来展现,这本书,我用了很久,诚然,里面有消极怠工或者没有时间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我是在消化,在吸收,在去明白什么是“敬畏上帝”、什么是“上帝关爱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因此,虽然我是算在了9分(……)一栏的,但是如果不得空的童鞋千万就不要浪费时间了……

生死平衡的再版

基本上是从生死平衡扩展来的。小说情节前半部很精彩,最后的结局不够悲壮。英雄悲壮的人生更能烘托气氛,参考流浪地球。

病态的人生

这本书我强烈地不喜欢梅茵。这是多么病态的人啊,为了达到自己信仰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养女。这一个,就是唯一的一个,你伤害了一个,就伤害了全部,如果你不重视个体的生命,那么对于你保存人类的目的,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了。

技术槽:低毒活菌株的可能性(外三则)

本评论负责讨论技术内核。故事文笔什么的请参见其它评论。0这部小说的核心技术内核就是所谓的”低烈度纵火“设想。我第一次在老王的作品里读到这个想法,是《临界》一文;本书可以看做是这个设想的发挥。在森林火灾控制里,这个设想的实施是通过纵容、甚至人工引发小规模火灾来清除森林易燃物,防止大火;在老王设想的地震里,则是小震释放应力避免大震;而对于此书,则是通过制造低毒性的、可传播的活菌株,试图以此在人群中造成自然免疫。其效果类似于疫苗,但是因为这个菌株能够自然繁衍传播,无需人工接种。对于火灾控制,美国现在确实一定程度地允许森林火灾自然发生,同时偶尔还会小范围地制造人工火来清除林间可燃物(英文称为 prescribed fire)。也确实有一些物种的生存是依赖于火灾的,比如若无火灾对高大乔木的伤害,林下小树苗往往长不起来。问题在于,绝大部分的火灾本身就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而人工火成本高昂、对规划者和执行者的要求也极高,产生的烟雾还是附近居民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还有机械方法直接清理易燃物的招数。几种策略各有优劣,目前是共同使用。对于地震,问题是地震的震级成指数增长,一场7级地震的能量需要上百次5级地震才能释放掉。也因此有时流传的”小震多了,大震就不会来“的说法并不靠谱,小震释放应力没错,但释放掉的量一般不足以对大震产生明显影响。人工诱导上百次5级并非不可能,但难度远比老王设想的要大。对于传染病,就是本文的主旨。1 这部小说用了相当篇幅来阐述一个观点:病原体演化在大方向上是会越来越温和的,因为宿主死掉对病原体反正也没好处。而但凡毒性大发作,都是人类瞎捣鼓的结果。但这个想法太过天真,因为这个场景里并非只有一种病原体和一种宿主。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对于病原体确实不是什么好事情,很快会把宿主杀/筛光,然后自己完蛋。一般采取这种策略的病原体实际上都是从别的宿主来的,初来乍到不适应环境,过些日子就算不消亡也会慢慢变温和。这一点老王没说错。但是另一个极端——温润如玉通常来说也不是好策略。病原体毕竟是寄生体,需要攫取宿主营养,需要传播。但不对宿主造成伤害,哪来的免费营养?不给宿主带来症状,哪来的广泛传播?(体液传播倒确实不需要症状,但体液接触的难度有点大,若不是人类滥交如此,换别的动物未必能成。)更关键的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双方博弈,而是一个公地悲剧。寄生在宿主身上的可不止一种病原体,你当谦谦君子,别人可能已经大手大脚把宿主吃空了。最后宿主死了,别人拿到大把的营养物质、繁殖了大量后代、传播了大量新宿主,你却什么都没得到。再说了,你怎么着也是个外来的寄生体,是不受宿主待见的。”老老实实过日子“并不能保证你免受免疫系统攻击,而为了抵御攻击,要么去反攻免疫系统,要么靠人海战术拼命繁殖自己的后代。无论哪一种都会对宿主造成更大的伤害。当然,这伤害并不是"有意"的。但无论如何,后果是那些最”善良“的菌株都没了,最恶毒的菌株也都没了,剩下的是中等毒性的传染病病原体,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都不太弱,对宿主的伤害也不太强;但不可能向着温和的方向一路前进永不回头。当然,对不同类的病原体,这个中间值也是不一样的。兔粘液瘤病毒当年引入澳洲的时候致死率接近100%,现在已经回落到40-50%,并稳定在此值;野外种群可以找到高达七八十和低至二三十的病毒株系,但都不成气候。(致死率是取回病毒后在实验室中未接触过该病原体的兔子品系上测定的,因此澳洲兔子本身的免疫力演化不会干扰这个数值。)回避这个冲突的办法倒也不是没有。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典型的”划江而治“办法:前者住在大肠里,后者住在皮肤表面,靠食用人类不用的营养物质为食,双方没有资源冲突,只要不越界就相安无事,但要是越界了还是会产生一番厮杀。而白蚁的披发虫(可能也包括动物线粒体)则采用”利益挂钩“办法,它们没有水平传播,只有垂直传播,也即病原体只能传给宿主的后代,传不给别的个体。这时候对病原体而言,宿主的后代当然是越多越好,双方利益一致,就逐渐变成纯粹互利合作的关系了。2 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病原体的毒性之所以如此,并不是没理由的。那么,如果我创造了一种低毒性的病原体,凭什么认为它们就能打败自然界原有的病原体,独霸江湖呢?凭什么认定它们能够在自然界里传播开来并稳定存在呢?就算稳定存在下去,凭什么保证将来它们不会重新突变出更大的毒性呢?就算它毒性不变,那又如何保证原有的病原体不会发生突变、改变抗原特征,从而使低毒病原体的免疫效果失去作用呢?类似的事情其实已经发生在吃油菌身上了。嗜油细菌一直是治理海洋石油污染的重点方向之一,可是实际效果一般远不如实验室里的效果好,原因之一就是人工改造过的嗜油菌虽然效率更高,但养尊处优太久,丢失了好些性状,在野外恶劣环境中经常打不过野生菌。实际上现在有观点认为,人工添加嗜油菌没什么意思,不如多加点其它营养物质,大力扶植天然的嗜油菌。如果考虑到这些问题,那么低毒病原体方法比起疫苗实际上就没有什么优势了。老王声称”它们在自然界有较强的生存能力,能够排挤原来的强毒病毒,形成低毒的优势种群“,这完全是想当然,”较强的生存能力“不像主角光环,想安就安,它是完全和病原体的传播能力、繁殖速度、致病能力等等挂钩的。本来低毒病原体设想中应该是一劳永逸的,但实际上它会因为种种不可预见的因素失效,要命的是你还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失效,得持续不断地惦记着检测它。疫苗的生产和制造早已工业化了,流感疫苗半年一批地流水制造,低毒病原体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而如果达到了,它又和疫苗有什么成本区别呢?至于文末说的低毒病原体比疫苗的免疫应答更快,坦率地说我想不出任何科学上的理由。我觉得这完全是为了情节而编出来的优点,就算低毒病原体真的拥有更快的应答,那疫苗也可以轻易把这个优点学过来。而法庭上说低毒病原体能使人获得终身免疫力,这也很莫名其妙。反正最后病人会痊愈,那凭什么疫苗做不到的你就能做到?但至于缺点,那可就是麻烦多了。疫苗往往是死的,就算活的也只有有限繁殖力,不能传染;【此处纠正。我原先认为减毒活疫苗按设计不能传染,发生传染属于回复突变等意外事故,但后来发现脊髓灰质炎糖丸的减毒病毒不但能传染,而且人们一定程度上指望其通过传染来达成人群免疫效果。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7520544的综述认为,对于已知的减毒疫苗,传染的可能性带来的危害并不显著。】低毒病原体可是能传染的活体,这就意味着它要在人体内大批量地繁殖啊!病原体的传染几乎全是靠数量堆出来的(体液传播依然除外,寄生虫也除外),一种细菌或病毒疾病要能传染给别人,首先它自己通常得繁衍到天文数字。这对人的伤害绝对大于普通的疫苗。而且,低毒病原体还是没有选择性的。我们知道很多人群不适合或者暂时不适合打疫苗,但低毒病原体它在乎吗?过敏者、孕妇、婴幼儿、正患其他疾病者可以选择放弃疫苗或择期再打,低毒病原体可选不了。书中说低毒病原体的实际死亡率是百万分之一,这我绝对不信,连流感的死亡率都比它高不知道多少倍呢(一般估计是万分之一左右)。而突变导致毒力增大啥的可能性就更没法算了。(PS:流感和感冒是两码事这还需要再强调吗……)3 简单总结:低毒病原体可能是一个有点价值的方向,但比起疫苗来没有整体优势,反而缺点甚多。可能会有个别的几种疾病,使用低毒病原体是有意义的;但指望它改变整个免疫医学的研究方向,绝无可能。说起来,现实中倒确实是有一个人工"低毒化”的例子,不过这个例子恰恰是疫苗造成的——在广泛接种白喉杆菌疫苗之后,这种细菌的杀伤力急剧下滑。原因很简单:白喉杆菌的首要杀伤武器是白喉毒素,它会破坏人体细胞使其释放营养物质,但是并非必不可少。正常的菌株产生的蛋白质中,光这一种毒素就占了5%。现在我们的疫苗专门针对这个毒素,促使身体产生大量抗体把该毒素一网打尽。这时,花费5%的资源去产生一种毫无用处的毒素,对于细菌而言就太不划算了,因而它就主动放弃了毒素的生产。如果能顺此思路,控制条件来操纵自然界的病原体毒力演化,恐怕比人工强制投放低毒菌株要靠谱得多,也更符合老王那个诡异的“顺应自然”思想。当然,说低毒病原体的价值有限,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疫苗实在是太成功了。托马斯·刘易斯骄傲地宣称免疫疗法是“医学”,而大部分其它的高科技玩意只不过是“半拉子医学”。想对疫苗动手,实在是吃力不讨好。疫苗也不是没有问题的。疫苗做掉了天花,基本剿灭了脊髓灰质炎,还有效地控制住了白喉、百日咳、腮腺炎、风疹,这些都是急性传染病,要么干掉宿主,要么被宿主干掉,很难形成拉锯战。这些疾病的策略都是闪电战入侵,得胜之后就立刻撤离,不与免疫系统僵持纠缠。这些疾病也是最容易被疫苗一次性地防住的。可是其他病原体却并不都是这样三板斧。一方面,像流感病毒和肺炎链球菌这样的病原体导致的群体性疾病,通常都有大量各不相同的株系组成,前仆后继,第一波感染过去了,第二波接着上。由于株系之间差异太大,很难造出一劳永逸的疫苗。另一方面,像艾滋病、昏睡病、疟疾这样的慢性病,则相对而言安于慢工细活,依靠压制宿主的免疫系统和不断改变自己的表面抗原,赖在身体里不走。这两样都是在长期对敌斗争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晓和免疫系统搏斗的种种花招,因此即使强化了人体免疫系统,往往也是望尘莫及。面对这样的疾病,目前还是只能依靠其他非免疫的手段。(艾滋和疟疾的疫苗都有进展,但我对最后的结果不是很乐观。)——正文到此结束,以下内容是不技术的私货,如果只想看技术槽,就别看下去了——4 关于思想实验。文中举了一个杀一人救十万人的思想实验,这个实验本身当然是火车变轨实验的变体,没啥新意。但他试图用这个思想实验来证明主人公的行为是合理的,这就可疑了。因为现实中没有这么单纯的行为能够符合思想实验的要求啊……救人的办法有很多,你怎知道释放低毒天花、死一人救十万人是唯一的办法?要是有不死人的办法呢?思想实验是我们用来讨论道德困境的,但它决不能用来证明我们现实决策的合理性。5 关于“上帝的规则”。文中说:“关注群体而不关注个体确实是上帝的规则。”准确地说,这是自然界的规则。对人类不应该适用。动物没有文化,一切以基因为载体。而基因的存在形态是种群基因库。那么,只要无损种群,个体的价值很小。而人有文化,个体承载的价值非常大。6关于“上帝的医学”。文中说“角马社会中也有医学的,那是上帝的医学,是自然淘汰。……个体时刻处在死亡的危险中,但种群就整体而言与病原体的关系是稳定平衡,有起伏,但不会太剧烈,不会因某种原因突然崩塌。”稳定平衡是一个太过理想化的观点。自然界种群数目剧烈起伏和崩塌的事情实在太常见了。至于自然的医学,能塑造出一群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动物,这倒是没错。问题是,你只看见活下来的,看不见那些被淘汰的。如果我们用自然淘汰法处理人类社会,那么活下来的人可能生机无限,但那些被淘汰的人里面也许就有很多高尚的人,聪明的人,乐观的人。也许那些少长些大脑、多长些免疫系统的人更容易活下来。什么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怎么着都得牺牲点什么东西。至于牺牲的是啥,你选吧。————————————————最后一段自我纠正一下。”上帝的医学“并不一定能塑造出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动物。实际上,这更多的是捕食者的贡献。放任疾病自流的话,世界并不会分成”健壮的人“和”死人“两类,而会分成”健壮的人“、”病怏怏的人“和”死人“三类,而且中间那一类恐怕要占绝大多数。并且,由于病原体的不停演化,这不是一劳永逸的行为。中间那一类将会永远存在下去。但是,直接病死掉的角马我们看不到,病怏怏的角马都被猎豹吃掉了我们也看不到,最后看到的都是健康的角马。若无猎豹,我们看到的景象就大概近于非洲饥荒的场景。至于这些健康角马占总数的多少,为了良心安稳起见最好还是别去想。如果想移植自然的医学,最好连自然的捕食者也一并拿来。若嫌这样执行起来困难,不妨考虑采取人工手段,规定主要生命指标五条不及格者直接安乐死或者冷冻。这就是《3000年乐园》嘛。

对未来!

一直觉得从纯科技的角度预测未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反而,去探讨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以后的人性,这个问题会让我们无从下手。没人知道明天的流行又是什么!所以我个人偏爱对人性的发展揣测的文章。【十字】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当面对真实的情感和人类的发展时,我们该如何选择。该开始觉得女主角很让人费解,但渐渐明白了,那是另一种境界的诠释,站在了全人类的发展角度。话说,中国还真是一个没有办不成的事的国家,我们已经习惯了依赖权威!所以,我一直坚信,房价降不下来是因为国家没有真的想降!

习惯性批判

从朋友手中拿到这本书。老王一直以来给我一种感觉,就是他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往往很鲜明,鲜明到不惜牺牲故事情节发展来表达主题。这更像是一个学者写报告而不是小说家写小说。而在某些他不太适应的叙事上,他并不体现的那么笨拙(比如描写感情和性),而是用一种反常的笔触(不像他以往那种厚重的笔法)去描写,这往往起到的效果是令读者觉得文章中的某一部分与其他部分脱节了。比如在描写感情时,老王会用一种类似骑士爱情的解释方式,这往往和现行人们的感情思路有较大偏差。这也是造成了老王小说美中不足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十字》与《三体》系列对比来窥视老王和大刘的叙事方式和写法不同,那么得出的结论是:在主题思想上,大刘和老王不相上下;但在叙事表达这个关键环节上,老王不如大刘会渲染和有力度。大刘的小说适合在星巴克喝着咖啡看,而老王的小说适合自己在家一边品茶一边看。


 十字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