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方世界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5-20
ISBN:9787544712378
作者:[美]约翰·克劳利
页数:580页

内容概要

约翰·克劳利(John Crowley,1942- ),美国小说家、纪录片剧作家,自1993年起执教于耶鲁大学,教授乌托邦文学和小说写作课。著有十四部长篇小说和三部短篇小说集,1992年获美国艺术文学院文学奖,2006年获世界奇幻终身成就奖。
克劳利的写作专注于时间、 空间、记忆、虚构历史等富于哲思的主题,文体以典雅宏深著称。长篇代表作《他方世界》(1981)、《埃及四部曲》(1987-2007)为他在主流文坛和科幻奇幻界奠定了崇高地位。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克劳利是与托马斯·品钦、菲利普·罗斯、唐·德里罗、科马克·麦卡锡同等重要的美国作家。

书籍目录

第一部 艾基伍德
第一章3
从某处到他方─长饮─无名─名字与号码─城市老鼠─一见钟情─年轻的圣诞老人─海岛─通信─假装─人生短暂,抑或漫长─大牌既出─朱尼珀家
第二章24
哥特风浴室─跨越异境─索菲的梦─误入歧途─虚拟卧室─有围墙的花园─房子与历史─德林克沃特医生的建议─乡间宅邸建筑─与此同时
第三章41
古怪的内部─是他─陌生的幽暗巷道─称之为门吧─无穷的可能性─转过屋角─把故事告诉我─一切都有了答案─她说:不见了
第四章63
杜鲁门的西装─夏屋─树林与湖泊─鼻尖碰触─快乐岛─象牙塔内的人生─来去无踪─若生为鱼
第五章79
幸运的孩子─最终顺序─你能找出那些脸吗─零星窗口─能看见什么─近在眼前─树林里─一路上─忠言─如何
第二部 北风哥哥的秘密
第一章105
隐退与活动─好主意─注意事项─最大的愿望─可怕之事─爱情选集─黎明前的黑暗─八月的最后一日─奇异生活─无从追赶
第二章136
罗宾·伯德的课题─世界末日─北风哥哥的秘密─唯一的游戏─冬天的唯一优点─世界的晚年─无惧的猎食者─责任─收获─支配
第三章156
时光飞逝─肯定的危险─山丘上─可可与面包─精灵孤儿─最小的大牌─公平而已
第四章171
与牛顿的共识─给圣诞老人的信─多一人的空间─势必付出的礼物─旧世界之鸟─露西与莱拉克─小与大─冬至夜─四面八方
第三部 老秩序农场
第一章197
阻挡闲人─家乡的消息─乔治·毛斯听说的事─乔治·毛斯继续偷听─医生的朋友─布朗克斯牧羊人─几点了─俱乐部会议─想象的天空
第二章217
老秩序农场─蜜蜂或海洋─有翅膀的信差─折叠式卧房─西尔维与宿命─角门
第三章239
丁香花与萤火虫─那是个秘密─书本与战役─古老地形─山丘与溪谷─逃跑的神情─美丽姊妹花
第四章262
记忆之术─一种地形─觉醒─不归之途─时光的缓慢坠落─公主─布朗尼的家─盛宴
◆第四部 黑森林
第一章283
一段时光与一趟旅行─雨天的困惑─那就是命运─特务─逆袭─揭露秘密─荣耀─时机未到
第二章304
辗转反侧─黑婆─第七圣─耳语廊─正面朝上─一团乱
第三章324
阶梯顶端─时间的女儿─孩童翻身─虚拟书房─春天依旧─让他跟随爱
第四章344
还会有更多事─有事─爹爹叔叔─肯定迷路─黑森林─战争爆发─意外的接缝─由东向西─西尔维?
第五部 记忆之术
第一章363
英雄觉醒─不为人知的悲伤─列出年份─最初─第二─第三
第二章384
不是她,是这座公园─从未、从未、从未─没关系─西尔维与布鲁诺的结局─你走了多远─最后一滴酒─不存在之地─前方与后方
第三章409
分秒不差─大海捞针─十字路口─乱七八糟─缓缓转身─拥抱自己
第四章433
虚无换取所有─远见─永远─三个莱拉克─期待清醒
第六部 精灵议会
第一章457
冬天─五十二─高举火把─窃取题材─擒纵装置─商旅─新发现之地─即将结束
第二章483
惊奇一场─从他方而来─议会─尚未结束─带着鳄鱼皮包的女士─尚未失窃
第三章505
很远吗?─只是在假装─她面对何方?─太简单─另一个国度
第四章525
差异的风暴─小心脚下─家务事─怀表与烟斗─无人之境─五十二张牌
第五章548
她的祝福─这么大─更多,更多得多─只有勇者─很近了─让位、让位─走或留─留下─名为“故事”的土地─一场守夜仪式─真正的礼物─她在这儿、她在近处─很久很久以前

作者简介

◆《西方正典》推荐作品,哈罗德•布鲁姆称之为“被遗忘的经典”
◆美国艺术文学院奖、世界奇幻终身成就奖得主约翰•克劳利代表作
◆科幻小说俱乐部“50年50部最佳幻想小说”
时光缓慢坠落,
一个大家族走过循环的道路和季节,前往他方,
留下这部贮藏着旧日灵光的史诗。
《他方世界》以空间为核心元素,建构出一个与精灵有牵绊的美国大家族的秘密往事:七代人居住在一栋偌大的房子里,在时光变迁中静待故事终结、前往他方的日子。在精灵的主宰下,隔阂、欲望、失落、蒙蔽贯穿于家族史当中,但与此抗衡的是义无反顾、生生不息的爱。
全书布局宛如精美复杂的建筑,多重立面隐藏其中,随着认知角度的变换而徐徐展开。它像怀旧、感伤的爱情故事,又像原始自然力量与当代人类文明对抗的隐喻,是预言般的反乌托邦小说,也可能是蓄意模糊虚构与真实界限的元小说……作者隐晦地承袭了维多利亚时代以来有关精灵的文学艺术传统,又摒弃其芜杂荒诞的形态,结成这部借他者反观人类自身的上乘之作。
《他方世界》是一部重要的美国小说,足以媲美《百年孤独》和纳博科夫的《阿达》。——《波士顿评论》
《他方世界》和莎士比亚、刘易斯 •卡罗尔一样神奇,仿佛浑然天成……约翰•克劳利的文笔瑰丽恢弘,在世的英语作者当中,能与之比肩的文体家屈指可数,且多半是诗人。小说家里,唯有菲利普•罗斯一贯保持克劳利那样的水准。——哈罗德•布鲁姆
这本书,难以言传:是耀眼的疯狂,还是宜人的清明,抑或兼而有之。应该告诉每个进入本书世界的人:你离开时的大小会跟进来时不一样。——厄休拉•勒奎恩


 他方世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你相信这世上有精灵吗?这本书里也没有答案。麻瓜在汇聚的时候风逝瓦解,看不见他方。我们,都不是属于书里描绘的圈子,即便作者用了美国真实的地名,但他方就像五星连接交汇的十字路口,那是路口。而你永远找不到。故事里没个人对那股神秘的存在都讳莫如深,说些不着边际的话。那是诗。每个人都不免沾惹上惆怅,因为他们有命运。一切都已注定,他们说。初读这本书就感觉仿佛书里吹出一股初夏的风,微凉又清爽,有花香,有树语,书的封面便长出葱葱的叶来,攀在手上。我忽然感觉书的风格也应分季节,这是春末夏初的书,仿佛浅草旁边的露珠,静静听着风吟鸟语。它被遗落了,仰望着森林。而我是寒假读的,于是就生成了一种反季节的调和,也盎然有趣。我不想把这部书冠以神秘主义的大名,它够隐晦、神秘,但它又是那么懒散、慢节奏的一首诗,它够瑰丽,够晶莹,更像一部童话。我欣赏精灵的存在,我相信他方的大门(尽管已经关闭),我臣服命运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在编写自己的他方世界。剧终。
  •       读到一半时我终于察觉,这可能是个陷阱,是个骗局。从读第一页起,我就知道《他方世界》里并没有“奇幻”,至少不是《魔戒》和《冰与火之歌》那种奇幻。但后来,我发现《他方世界》甚至不是一个小说。对这样一部“作品”来说,“奇幻”和“小说”都只是面纱。我是说,我开始怀疑全部的文字都是修辞,这个“作品”可能是哲学命题的游戏,或是后现代主义写作的新尝试。等我花了四个月的时间读到最后一页,我不由得赞叹这居然还可能是一个梦。  就像我昔年细细阅读普鲁斯特,我知道有无数个故事在发生,却无法勾勒情节。掩卷沉思,我什么也说不出。我想对别人复述情节,却因为前言不搭后语而显得滑稽可笑。于是,我决定写下对一些片段的印象,而不是写一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的文章,因为前者至少可以保证痴人说梦的真实与沉迷。  一、题目 原著的题目是《LITTLE, BIG》,中文译名《他方世界》是原著里一个角色小奥伯龙在大城里当编剧时写的电视剧本的名字。台版的译名是《最后的国度》。就中文译名看,《他方世界》在诗意和切题上更胜一筹。但是,《LITTLE, BIG》才是真正的名字。读书时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克劳利要用little,而不是用small,当然,little也有“小”的意思,但little和big并置,不像是反义词,不是“小与大”,而是“少与大”。究竟是什么“少”,什么“大”,这就像填空题,答案有许多。这一玄妙的对比只是书中无数个正反命题中的一个,当然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如果让我给出一个答案,我会说,这个“作品”最终说出的东西是非常少的,只是一个“故事”而已,但这个世界却足够大,而且可能不止一“重”,就像物理学里的“维度”,超出主人公史墨基的想象,也超出读者的预料。  《他方世界》里有许多这类的反题,就像对希腊哲学的图解,比如他写精灵对过去的事情不记得,但能够预知未来,而人类则恰恰相反;比如一般童话里有安全的城镇和危险的森林,而克劳利则反过来把大城写成是危险的地方。这些正反命题与“作品”密切相关,也体现了克劳利的游戏和趣味。  二、故事 “故事”是这本书的核心。 这里的“故事”是“tale”而不是“story”。因此,书中的“故事”其实是童话、传说、神话、传奇……总之,既是“过去的传说”,也是“未来的预言”,而不是指一个有情节的事件。 在书中,Drinkwater家族和Mouse家族,以及精灵们从一开始就频频提到“故事”,直到书的末尾将“故事”结束。他们喋喋不休的谈论着诸如“故事已经开始了”“这一切不过是一个故事”“故事需要一个中间人”“这是故事安排好的”“故事有开始、过程和结束”等等,但就是从不说出这个“故事”是什么?意味着什么?作为读者,查出“故事”的真相成为驱使我不敢放过书中任何蛛丝马迹的不竭动力。等到读完最后几页,我也并不能清楚的知道答案,而且我沮丧地发现,《他方世界》的所有情节就是谈论这个“故事”,同时书中的人物活动本身又构成了这个故事。说的更明确吧:《他方世界》是一个关于“故事”的书,这个故事就是《他方世界》本身。怪不得作者克劳利曾在访谈中“不负责任”的说,“《他方世界》知道自己是一本书”。这就像曹雪芹写了《红楼梦》,却在《红楼梦》里说,这是他抄录《石头记》而成的。但《红楼梦》如此安排,只是作者的游戏,《他方世界》则是读者的游戏,因为不读到最后,读者不会知道,关于“故事”的《他方世界》就是“故事”本身。 但是,“故事”究竟是什么? 克劳利在访谈中说:“我在尝试创作我所理解的故事,创作古老的童话故事的变种,并让它们呈现新的形态。因此,你读它们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知道自己存在于一个童话故事当中,正如角色也不知道这一点。” 这句话非常重要,他使我恍然大悟:“故事”首先是tale,书中有很多tales,如果足够熟悉西方文学传统就能辨识出来。我能辨识的出的很有限,譬如有史诗里返乡的尤利西斯,有希腊悲剧里的“天命”,有王子(奥伯龙,仙王)和公主(西尔维,仙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有莱拉克被“换婴”,有“the city”(大城)隐喻的危险森林等等。我相信我未能辨识出的西方文学与文化原型还会有更多,这些“tales”构成了克劳利所说的故事,也是《他方世界》很多情节背后的起源。 但“故事”不仅是这些,对读者而言,我在阅读时不断地问自己:我是否还能像童年那样,再次相信我也是一个故事的角色呢?是否相信精灵、神仙、鬼怪的存在呢?《他方世界》的主角之一史墨基,意即“smoky”,也就是烟雾、虚无的象征,他始终不相信精灵世界的存在。史墨基是凡人,也就是读者。因为他不相信“故事”,所以才会在“故事”里失去个性、重量、身份和一切。在书的末尾,他似乎要相信了,要和众人一起踏入精灵国土了,他却死了,“他有了自己的故事,让它结束吧。他无法前往那个大家都要去的地方,但已经没关系了,因为他一直都在那里。”(p570)史墨基从《他方世界》中隐退,和手捧书本的读者融为一体。读者如果也相信精灵的存在,那么也就和史墨基一样,有了自己的故事。也就会“一直都在那里”,在哪里?在“故事”里。 所以,《他方世界》的核心的确是“故事”,它教化读者回归童年,回归我们曾经能和天地万物草木鱼虫对话交谈的时代。   三、名字  没有哪部书像《他方世界》这样给角色的名字取得如此明目张胆,连一丝修辞上的遮掩都不需要。对中文读者而言,只要翻开人名表,只要有高中的英文水平,就能清晰的知道这些角色名字是什么含义。 男主角史墨基就是smoky,所以他像轻烟一样飘忽、虚无、没有个性,拙于决断; 故事主要发生的别墅叫艾基伍德,就是edgewood,所以这座房子位于两个世界的边缘,是沟通代表人类的“the city”和精灵国土之间的门。 更令读者毫不意外的,则是Drinkwater家族的那些亲戚们的名字,诸如bush、bud、bird、berry、flower、hill、lake、noon、ocean、stone、weed、wood等等一类。他们是人类,但更是大自然。因此,在《他方世界》的末尾,当所有的亲戚们一起经过edgewood进入“新的”国土后,宴会开始,这些“人物”纷纷现出原形,他们变回了狐狸、鹳鸟、鹪鹩、洋槐树等动植物。女主角黛莉•爱丽斯,也就是daily alice,则“她在这儿,她在近处,爱丽斯的微风这么说,穿梭在宾客间”(575),随即“像曙光一样翩然而至,眼泪如同泛着晨间气息的露水”(576),显然,爱丽斯不是动植物,而是风、晨光与露水等我们“日常”能看到的东西。最后,众人“来到岩石里、田野中、溪流中、树林里,前往世界的四个角落,他们的王国刚刚诞生”(576)。我们迅速辨识出,他们成为了金、土、水、木,并前往春、夏、秋、冬四个角落,成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与此同时,我们会怀疑,既然如此,他们真的抵达了一个新的世界吗?还是说,他们一直在这个世界,只是换了模样?  四、他方世界 《他方世界》这个名字告诉我们,有一个世界,在人类的“他方”。 就像《魔戒》里,精灵们离开中土世界抵达阿门洲,这种与现在相对的“他方”在各国的各类神话传说里比比皆是。《他方世界》里也的确有一个精灵世界,在drinkwater家族早期成员那里,他们甚至还拍到过精灵的模样。但是,书中的另一个角色霍克斯奎尔则明确的说出了真相:  “不,没有两个世界,她用奥卡姆的老剃刀就可以杀死那个理论了。世界只有一个,只是有不同的模式而已。他方世界是可以融入这个世界的,根本不必增加无谓的实体。它只是另一种模式而已,它是虚构的。”540  没错,他方和现在是合一的,他方世界只是修辞,世界只有一个。这并不难理解,就像我们童年时和蚂蚁说话,和鱼儿聊天一样。大房子edgewood之所以是沟通两个世界的门,并不是说人们穿过房子就可以升天入地,它只是隐喻。在最后,克劳利尽管很写实的写出了抵达精灵世界的具体位置是“一对石头门柱,柱子顶端有两颗圆球,像两个石橘子”(569)。但其实他真正写出的是,他们仍在原地,他们只是象征性的、修辞性的穿过了石头门,他们仍然留在这里,但这里已经不是“过去的”这里。改变的不是空间,而是时间,因为精灵们是用时间而非空间来标记刻度的。  我想象,就在这一刻,在史墨基倒下的一刻,在“故事”结束的一刻,家族的人们纷纷现出原形,变成了美丽的新世界。  五、中国 等我想起为书中关于中国的句子做下标记时,书已经读完了一大半。其实,书中多次提到中国,或者说中国元素。但事实上,这些和中国基本没有关系,只是一种东方化的、神秘主义的假托。 但这几处假托很重要。 在霍克斯奎尔与艾根布里克的对话中,她说:“中国人相信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一座神仙的花园,不比你的拇指尖大,在那座伟大的山谷里,我么每个人都是永远的王。”(475) 身为中国人,我们熟谙《列仙传》《博物志》里的一些神话仙话,我们也记得神仙的花园往往在葫芦里、天庭上、深山中,我们很少找到内心的神仙花园,也不敢在其中僭越称王。这段话或者是克劳利的虚构,或者是借鉴了明代心学“人皆可为尧舜”的说法。但不管怎样,在《他方世界》里,这段话实写了艾根布里克的帝国的本质,也侧面告诉读者,进入精灵世界的通道表面上是edgewood,实际上可能就是读者的心灵。 《他方世界》后面又写道:中国天堂跟假想世界有个共通点,不论用何种方式抵达,都是出自你自己的选择。(假想世界)一点一滴的侵入,掳获一个建筑师的想象力……入侵红胡子腓特烈的梦境……(540) 中国的天堂,不就是梦吗?正如很多读者不约而同的会想到庄生梦蝶,他方世界与当下世界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梦与非梦的关系,从梦中看非梦,和从非梦看梦,二者并无区别。既然如此,那么白日梦也可以算数喽。书中的中国元素,就是这样提示了进入他方世界的真正途径。  六、时间与空间 如果说《他方世界》里真正讲了一个“奇幻”的故事,那就是艾根布里克与精灵之间的“战争”。这个故事发生在书的后半部分,大意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的转世艾根布里克,为了完成“预言”而与精灵开战。他们的“战争”带来了一场漫长的冬天,人类损失惨重。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个隐喻,是作者在批判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用理性和工业驱散了古代田园牧歌的美好,破坏了精灵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我错了。果然克劳利不可能这么庸俗和左翼。这根本不是一场战争,漫长的冬天也是“故事”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书中写道:“古老世界观和新世界观之间的差别在于,旧观念里的世界是以时间为架构,但新观念里的世界则是以空间为架构。宇宙的主体就是时间。”(325、326) 因此,对精灵们来说,艾根布里克的出现只是为了带来冬季。冬季过去,才会有春天。Underhill太太对艾根布里克说,“我们需要一个楔子,而你刚好就是,必须先有个冬天之后才能有春天,而你就是冬天。”《他方世界》的主体情节甚至可以概括为,精灵们如何迎来一个新的春天、新的循环,这就是最重要的那个“故事”。这个故事有开始,也有结束。但这个故事结束后,春天来临,新的故事还将开启,书中明确写道奥伯龙和西尔维作为仙王和仙后,他们在未来还将有“上千个故事,而且离结束还远得很”(574),我们还可以说,《他方世界》只是一个故事,这样的故事过去有无数个,未来也有无数个。 这种“时间叙事”一旦通晓,就可以解释书中很多看似平易的书写。特别是全书的最后,作者交代了edgewood的颓败与消失,他写道,最初它成了“一栋由时光建成的房子”,很多人还能找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子“原本是由时光构成,现在则由天气构成”,人们渐渐找不到了。这不是房子物理形态的“消失”,而是人们在心灵观念上的“遗忘”。于是全书结束于一段优美而伤感的散文句子:世界比以前老了,连天气也已跟我们记忆中不同。这年头已经再也没有像我们记忆中那样的夏日,再也没有那么洁白的云,那么芬芳的情操,那么茂密而满载着承诺的绿荫,一如我们的记忆,一如它们很久以前的模样。本文刊于《文艺报》,此为原稿
  •     倘若有一本书,用梦魇、预言、巫术、精灵、仙境串起了文字的一呼一吸,那么依照当下的审美趣味和评判标准,它会立刻被剔除出严肃文学的领域,即便幸免于难,也会被看作伤感的钩沉索隐,或是猎奇的无稽之谈。在哈罗德•布鲁姆等主流文学评论家的激赏之下,约翰•克劳利的《他方世界》逃脱了这个命运,然而对于读者来说,要穿越它那如印象派乐句般闪烁不定、伏线千里的意象和象征,捕捉超自然事物背后蕴藉的深意,绝非易事。《他方世界》的存在语境是19世纪下半叶的新浪漫主义传统。彼时对精灵的迷恋已在文艺作品中持续发酵了几个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和诗作里频频出现精灵与仙境,演绎着作家对更替世界、人类与他者的关系的思考。唯灵论、神智学、神秘主义的影响力此消彼长,到了世纪之交,关于精灵的公开信仰终于喷薄而出,甚至一度进入学术研究领域。这样一个迷离之中透着异样光彩的时代,正适合克劳利开掘他一向痴迷的主题——世界表象之下的世界,历史表象背后的历史。那个时代热议的话题——“精灵是否存在”是《他方世界》中德林克沃特家族七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他们在信与不信之间的挣扎摇摆,看似轻巧随意的细节,无一不指向小说与新浪漫主义的密切联系:家族中第一位通灵者瓦奥莱特的仰慕者里,有叶芝、J. M. 巴里、阿瑟•拉克姆等人的身影;老奥伯龙将精灵照片夹进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隐射了维多利亚时代之后以孩童和精灵为题材的摄影作品,以及精灵研究者将进化论作为理论支撑等史料。书中关于精灵的典故和传奇故事的经典模式俯拾即是,难免会有人误以为它是奇幻小说,其实两者相距甚远。当代奇幻文学的内核是凭借幻想进入异质空间、与异类生命接触;而在《他方世界》里,这一切不过是狡黠的外壳,克劳利意欲呈现的是对幻想本身和虚构写作过程的实验性反思:幻想充满了歧义和不确定性,它是被边缘化的历史,是被历史遮蔽的另一种可能性,但也可能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反讽,让相信并追寻它的人物/读者在其虚构特质面前纷纷落败。我们跟着德林克沃特家族走过名为“故事”的土地,苦苦思索仙境与精灵是否存在,最终将幡然醒悟:原来他们只是沿着作者预设的道路,自觉地朝故事终点走去的虚构角色。根据这种带着元小说意味的写作特征来看,获得过世界奇幻终身成就奖的克劳利颇像该奖项的头两位得主——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在他的文字迷宫深处,幻与真的边界以摧枯拉朽之势破溃,随即令人晕眩地重组。克劳利将幻想从以往有关精灵的文艺传统中剥离出来,成就了一部关于小说的小说,也像文学先辈一样成为作家当中的作家。借着精灵所代表的超自然力量,克劳利还多次暗示了“变形”母题,结尾处更以史墨基床头的奥维德《变形记》点题。从本质上说,《他方世界》正是一部优美深邃的哲学版《变形记》,是赋予“转化”这一抽象概念以实体的无穷无尽的故事。细细探寻的话不难发现,书中包含着许多相互矛盾的元素,种种不可调和的两极,在故事那貌似漫不经心、实则井然有序的推进过程中均巧妙转化到对立面,对世界与人心的复杂做出了模糊多义的诠释。小说开头处,布兰波博士提出大世界中套着小世界的理论,他的后人一代代地推导、验证该理论,最后真相揭开的一刹那,小与大的内涵从物理层面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小即是大,大即是小。克劳利抛出古老的二分法,然后不动声色地将其搅乱,其用意也许可借C.S.刘易斯对中世纪宇宙观的评论做总结:“当大小不再有意义时,人就不可能再渺小了……关于大小的最终标准就在我们的大脑中。”除了小与大之外,对立元素还包括过去与未来、记忆与预言、真实与虚构、梦境与现实、内与外、正与反……小说极富延展性,因此这份清单可以在读者的遐想中无限延伸下去。二元对立的消解,不仅构成了《他方世界》的重要主题,也完美地外化为它的文学形态。在这部作品中,古老的传奇故事与现代的反乌托邦小说结合得天衣无缝,轻盈如诗的细节与宏伟复杂的格局遥相呼应。最为有趣的是克劳利对时间与空间所做的异常复杂的陈述,他借人物之口提出了一个带有空间理论色彩的观点:“旧观念里的世界是以时间为架构,但新观念里的世界则是以空间为架构。”时间上的循环与空间上的往复,让这部创作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小说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气质,同时又令人惊讶地具有了前瞻性。小说的叙事时间从19世纪末延绵至20世纪末反乌托邦式的时代,漫长而庞杂,不时出现跳跃和闪回,却自始至终位于四季循环的清晰框架之内,暗示了小说与神话的平行关系。与之相对的是,克劳利对空间的描述带着更鲜明的后现代感。他让家族创始人约翰•德林克沃特缔造了故事主要发生地的景观——艾基伍德与大城(即纽约)。此人的身份是学院派建筑师,也就是说,他秉承欧洲的建筑与美学传统,塑造着美国近现代乡村和城市空间。欧洲民间传说中的精灵和仙子现身于纽约底层社区的穷街陋巷,化身为有色人种、少数族裔,向书中注入一股旧大陆的神话和记忆向新大陆迁徙的暗流,展示出辽阔而神秘的文化移植图景。约翰•德林克沃特修建的艾基伍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宅邸,20世纪前的各种建筑风格在这里并置、交叉、重叠,他的新英格兰大家族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甚至有自己的隐士屋(夏屋)和隐士(老奥伯龙),使得艾基伍德成为新大陆的阿卡狄亚。最终,艾基伍德变成了“一栋由时光建成的房子”,一个时间与空间交汇的场所。阅读《他方世界》宛如进行虚空中的一场战役,拼力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也未必能穷尽字里行间尚未说出的话语。然而一旦投入其中,“从开启的边界跨入异境”,这本书必将永远翻转你心灵的地形,就像故事中那盛夏的长风永远缠绕在林际线上。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失醉,在悠扬的安魂曲和广袤的黑森林中
  •     别有天地非人间
  •     终于读完了,就像梦一样。真是看久了就有感情了,后半本渐入佳境。
  •     只是觉得很美
  •     拔萃在文笔上 有些描写只一句话就美到窒息
  •     这应该是我读的最慢的一本小说了。
  •     挺美的世界,只是有点封闭,需要耐心深入
  •     终于读完这本书,它无孔不入地充满繁复的细节,并在我想努力回忆的瞬间分崩离析。种种意象在故事结尾时回到开始,所有的老人回到童年,按照预定的轨迹再度重启所有征兆与天意。怪异的如我被推荐这本书的大三,7月的微风吹拂着小树林,中心校区的图书馆里像精灵一样矮小和善的男生从书架抽下它,指着一个个名字说这本书多么神奇。而那时候的我渴望得到的东西现在已经紧握手心,不再纯洁沾染了汗涔涔的印记。我的心跳一万次化成了黄金,有了以往不同的欲念有了新的痛苦,呐,美好的回忆。(天哪我押韵了!!!
  •     开头读不下去,结尾舍不得看完。
  •     根本读不下去。。。果然不喜欢美国人的小说
  •     via豆瓣读书盘点2014。作者文字功夫了得,前半部分拟人比喻出人意表,非常灵动。读完之后原文都不记得,而那种感觉印象深刻,主线从未说破,甚至没有在微不足道的配角的口中提到,全凭日常琐事展开,却又非常分明。但是这催眠的功夫也是相当惊人的XD,有两个周末躺在床上看就是睡和读持续交替,文字和梦境混在一起。但结尾欠点力道。翻译也不错(虽然没读过原文)
  •     我觉得主题是爱情
  •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做梦一样。合上书,只记得大概的情节,但不经意间总会闪过某个场景,不知是做梦还是书中这样写。
  •     “技术上我是个私生子”……这翻译呵呵 原作仿佛打通了五官之间的感受体系,以一种奇妙脱俗的气韵安排这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     极美。即便读完就全部忘了,也在心里留下了难以言传的阅读节奏感,久久不息...
  •     我只能说,第一条评论真是垃圾。读不懂就别在这里瞎扯,你连书中人物关系恐怕都没理清吧。这本书我读了两遍,其中一遍还做了摘抄。如果想看科幻的请勿入。可以概括为精灵文学,建议还是先了解背景,要不就反复读,没那个兴趣就别逼逼。这样评论别人最爱的书真的好吗
  •     年度看过的最佳小说。虽然只看了一个开头,强烈推荐。
  •     私心五星,能引入这本书真是太好了。
  •     看的最慢的一本书,也是最难懂的一本书。不知是不是我能力有限,完全看不出哪里够的上这么高的评分。感觉作者挖一大堆坑,然后完全不去填的意思。我承认文字是很美,但是叙事上,完全看不出所以然。。。
  •     心脏因狂喜而怦怦跳,脑袋因强烈的笃定感而嗡嗡作响。笔墨难形的著作……
  •     原来fantasy也能写得这么好。
  •     因为厄休拉•勒奎恩得推荐去读的。十分具有诗意,形式上有别于传统的叙事结构,读得很慢,但又被作者时常闪现的灵光感染。接近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类。
  •     算是跟风收的一本书,读了好几个月吧,中断数次,终于翻完。前期感觉意境很美,越往后越护不住,感觉翻译也护不住了,湾湾腔越来越重,索性成催眠利器了。
  •     简直太好了
  •     书的结构有其精妙之处,处处充满隐喻,不过这个……唔……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不太好
  •     描写精细
  •     书评害死人有木有!?买完以后5分钟必睡!催眠必备。。原谅我欣赏不了大师的优雅......
  •     不是菜,每次遇到这种欧美独有的文化传统加郁闷啰嗦叙述方式所谓的经典,就想把咱们独有的武侠仙侠大部头拿给他们读,估摸对方也会摇头叹息,这么一来,每次顶着大太阳倒乘Brt和APM往返图书馆和家搬运十几二十斤的书,总有那么几部不是菜的时候,心理能安慰一点点,再来,这几个月臂力体力明显见长,摆脱了手无缚鸡之力宅属形象~最后还要说,这书根科幻有毛线关系,奇幻都算不上,顶多魔幻,文笔太墨迹闷骚,催眠好书。
  •     “世界在老去”,时代的想象力在枯竭。然而这本书却像接受了精灵的指点般充斥着巧妙的构思、美丽的文字和无边的幻想。在今天,像克劳利这样相信自己“是游吟诗人与英雄的后裔”的人实在太少了。
  •     这么厚一本,一路下来好平淡,却又能让人挺有兴味读完。
  •     很清新
  •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艾基伍德就像翡翠梦境一般啊。挑个闲适的时光读吧,不然会越读越烦的,嘿嘿。
  •     厉害了这本书。是纯文学,奇幻科幻的读者就不要闻风来读了,标签是误导。而且是纯文学里比较难读的那类,值得反复看的经典。
  •     文字华丽构思精奇但不是一本易读的书
  •     第一次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的小说,笔触缓慢,仿佛被拖进一个与现代文明截然相反的异世界。太多人讲故事,听不过来,也难以理解,直到最后才醒悟他们讲的是同一件事,这个异世界并未脱离现实世界。那些晦涩难懂的人名,最终,才发现隐藏的意义。
  •     媲美百年孤独。也许共时性的叙事方式就是这个故事的一部分。
  •     阅读的过程就是在前往的路上。
  •      只有我觉得读的有点不对劲吗?整个家族对于精灵或魔法之类的模棱两可,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秘密,另一种可能是不是他们的结局已经注定了,换句话说,他们其实就是精灵的奴隶,书中已经说了了,这是一场战争。所谓的模棱两可只是不点破而已。
  •     The things that make us happy make us wise. 带给我们快乐的东西让我们变得睿智。
  •     看不下去呀……
  •     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的看完一本好大好厚的书,然而直到看完我都没有看懂,然而这本书豆瓣评分高达8.7,评论中赞誉一片。直到看到这么一条“我觉得它是一本能将读者群分层的书,认真与草率、知识储备的多与寡,从阅读感受中一望即知”,我想大概是因为我是草率与无知的那一波~~
  •     越到后一半情节越少,红胡子和其他的联系不是很清楚。情节里的隐喻比较多,适合当做散文诗读。文辞非常美。
  •     一直标记为想读 今天终于读完了 译文流畅 挺奇幻 内容前三部分还挺有趣 后三部分就一般了
  •     贴标签害死人啊!!在接连几部高水平的科幻小说的轰炸下彻底跪服后,看到这书号称什么“20世纪最迷的书”“被遗忘的经典”“一部翻转我心灵地形的神秘主义杰作”内心马上澎湃了!!再加上豆瓣8.7的高分!各种大呼优美的评论!译林出版社也还算靠谱!马上乐不可支的买下。然后结果是这一个月每天晚上都能在12点前睡着了啊!!!催眠效果拔群啊!!每次只需翻读5页,妥妥的10分钟睡着啊!!困得牙都不想刷了啊!!内容各种支离破碎既不科幻又不神奇这样真的好吗?!!心理落差太大了啊!!刚开始还生怕前面是我没读懂到后面就会神展开结果读到70%后依然这副鬼样子啊!!我一定要顶住压力给差评!!看在好歹算是一种功能性书籍(催眠)的份上加一星!两星!
  •     Nada de nada................... :(
  •     世界比以前老了,再也没有洁白的云,茂密地承载着承诺的树荫,一如我们的记忆,一如它很久以前的样子。
  •     看的有点迷糊
  •     翻过。
  •     亚马逊特价,看到各方评价也都还不错,买了就躺在kindle里了。每次看到这么多页数就没有信心开始。开始看之后就停不下来了,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平平叙述却不乏味。故事本身定义为奇幻,却跟以往看到的奇幻不一样。真实感很强,就像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一样。2015年最后一本书,今年的读书目标完成。2016请继续!
  •     无韵的诗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