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手稿》书评

出版日期:2015-12
ISBN:9787550263809
作者:[荷] 文森特•梵高,[美] H. 安娜•苏 / 编
页数:416页

灵魂之火有谁知

恐怕没有第二个画家像梵高一样,同时为爱与不爱艺术的人津津乐道。他的《星空》被不断戏仿,妆点各种场合;以《向日葵》为题材的影视、图书层出不穷,似是梵高的另一个名字;生前仅卖出一幅作品,梵高和高更一样被视为艺术家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典型;与高更微妙错综的关系、割耳的疯狂、精神分裂、自杀之谜,都充满坊间奇谈的神秘诡谲。似是而非的线索,反而让读者更难了解真正的梵高。二手的资料,终究难敌真实的接触。《梵高手稿》的问世,像是一个迟来的正名,透过梵高二十余年间的书信和绘画,读者有幸见证了梵高醉心艺术的那些年真实的生活印记,个中细节甚至颠覆了“疯狂”的刻板印象。抛开画家抑或精神病人的名片,梵高其实是个与你我无异的性情中人,所不同者,仅仅是对绘画的痴迷,如同我们投身别的爱好。他的成材之道颇有值得借鉴之处:比较他25岁立志初时的稚嫩作品,到后期色彩与线条的成熟应用,似是1000小时法则的完美范本。梵高凭着一腔热忱日以继夜地钻研绘画技巧,游走各处采风,兼以勤练习、擅总结,画技突飞猛进。作为一个非学院派画家,梵高对于规则和流派的态度非常冷淡,有些流派固有可取之处(譬如梵高欣赏印象派的丰富变化),但他决不愿被规则束缚。梵高总结道:“对线条和色彩来说,我们在接触到事物的本质时,更能领会到规则、原理或者普遍真理,而不是这些人(印象派)。”他的感悟近似于灵光一闪的顿悟,往往是沐浴自然间,满涨的激情喷薄而出,忽然笔走龙蛇。强烈的情感让他浑然忘我,“你画的时候根本不觉得自己是在画画,有时就是一笔接一笔地流淌而出”,工具和技法都显得无足轻重了。 尽管梵高早期下了很多功夫在观察上——看河流瞬息万变的颜色、田野的四时变化、光线在缝隙间捉迷藏、劳动人民肢体动作的细节——他热衷于从富于生命力的物象中汲取灵感,尽可能真实地再现看到的情景。但渐渐地,梵高融入了更多的感受,完成了一个画师到艺术家的转变。绘画有别于摄影之处正是这种不求精准、饱含热情的生命力,梵高确定了自己的方向:不画“经过简单观察与分析后的客观事物”,而画“感受到的事物”。梵高一直在寻找的也正是能让他倾注感情的事物,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美。他画满面尘灰的农民、底层工人,画街边破旧的小摊、流浪者休憩的咖啡馆,画冬季萧瑟的树木、海边荒凉的滩涂,画一丝微弱的阳光、一抹黯淡的春色,甚至对镜画下自画像,解读着容貌下内心的投射。他爱着这个世界,同等地热爱大自然的荒芜与富饶,同样地欣赏贫穷和富裕的人身上的闪光点,也坚持着那个不被认可却执著于艺术的自我。绘画是他表达情感的方式,让他由内敛变得奔放。小小的斗室,如何能囚禁梵高想要无边无际驰骋的心?足迹踏不到的地方,自有艺术替他企及,正如那片斑斓热烈的星空。“用绘画来表达情绪的过程,简直太美妙了。”由是,我们也得以踏足梵高的世界。对梵高的种种尚无定论的猜测,或许能从他的绘画、他的书信中觅得解答。譬如争论最甚的梵高是否真的自杀,梵高最后的几封书信中并无意欲轻生的迹象,相反,梵高迁居韦欧后被当地美景感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他还将医生加歇引为知己,在后者的治疗下,身心状态俱佳。这一阶段创作的《加歇医生的肖像》堪称梵高代表作之一,庆祝小侄子出生的《盛开的杏花》也充满喜悦,倘若真如梵高所言,绘画是他情绪的映射,那梵高自杀说大可斟酌。又如梵高与弟弟提奥的关系、与高更的关系,梵高是否色盲,都能从手稿中窥见大段直白的文字。毋需过多猜测,梵高是个感性的艺术家,也是个有着平凡爱憎的普通人。梵高说:“人的灵魂里都有一团火,却没有人去那儿取暖,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囱上的淡淡薄烟,然后继续赶他们的路。”可是梵高的这团火,并不因无人眷顾而自甘湮灭,梵高不断地给火添柴,耐心等待。他可能不知道,百余年后还有人往来不绝。他们未必懂得借火取暖,兴许只是驻足围观,但梵高应该不会介意吧。一个用全部热情讴歌生命的人,渴望有人顾盼他灵魂之火的温暖,哪怕片时。他说:“为对绘画的艺术感所知甚少的人画画,一直都是我的愿望。”自是夙愿得偿。——乙未年读《梵高手稿》

你对美的赤子之心弥足珍贵

寄了束花香给你,世界绚丽多彩,密斯托拉风疯狂吹着,你的悲伤穿过我,眼泪划过你心底,美划过这个世界。看了这本书,文字更动人地让人感受到你对世界的爱,才感受到你对世界浓烈燃烧的热爱。书信总是能真挚不文饰的流露出一个人真性情。

《梵高手稿》

“为画画献出了一半理智,那又怎样呢”从来没有过仅从文字就感受到一个人对一件事物如此强烈又疯狂的热爱,越看越心碎,感觉就要热泪盈眶。P12-P13换羽期对于鸟儿来说,就像我们人类面对逆境或者不幸一样,是痛苦的时期。你可以选择停留在痛苦中,也可以由此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值得张扬的事,也不是一件可以调侃的事,正因如此,你才需要藏起来。好,那就这样吧。如果你能体谅一个人献身于绘画研究,就要理解热爱读书和热爱伦勃朗一样神圣,我甚至认为这两种热爱相辅相成。所以你追求的是什么?人的外表是否能反映他的内涵?人的灵魂里都有一个团火,却没有人去那儿取暖,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囱上淡淡的薄烟,然后继续赶他们的路。那我们要做什么?给火添柴,“你里头应当有盐”,不管多焦躁,也要耐心地等待,等到有人想要来访,在火边坐下来——待在哪里,我怎会知道?任何信仰上帝的人都能等到这一刻到来,或早或晚。P48应该这么说,好的教养规范应该是关照到每一个人,基于每个有正当追求的人的需求,对每个人都有意义,有益处,而终极需求是为了使人民和谐共处而不被孤立。P50艺术是善妒的情人,需要我们投入所有的时间与精力。可一旦我们真的全心投入了,她却转身而去,唯留追求者的苦涩,除此之外,我一无所获。好吧,我能做的,只有不断地尝试,战斗不息。P51像我这样的人,没有权利生病。你必须理解我的艺术观念。人必须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有可能触碰到艺术的本质。我渴望的和我追求的难以企及,但并不是我好高骛远。我只是想画出能够打动观者的画,无论是画人像还是画风景,我所要表达的,并不是无病呻吟的忧郁,而是发自内心的哀鸣。简而言之,我希望人们这样评价我:这个人深刻而敏感。不要在意那所谓的粗鲁吧,你懂得,或许正是它成就了我呢。谈论这些听起来有些夸夸其谈,但这正是我想要倾尽一生精力想要做的事。在大多数人眼里,我是怎样的人呢?无足轻重?古怪?还是格格不入?一个现在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总之就是一个低到尘埃里的人。倘若一切果真如此,那我愿用我的作品来表达一个怪人、一个无名之辈内心的所思所念。这一切更多基于爱而非怒,更多平静而非激情,这就是我的理想抱负。虽然麻烦缠身,但我的内心是宁静的,纯净而和谐,宛如乐曲。在这破旧不堪的小屋,在这肮脏无比的角落,我能看到油画或素描。就像被一种无法遏制的冲动所驱使,我的灵魂朝那个方向飞去。这种感觉日益强烈,杂事越多被抛开,就越是如此,我严重的画面就变得越清晰。艺术需要不顾一切的执着和持久的观察。所谓执着,不仅仅是要身体力行,更要在别人说三道四的时候坚持己见。因为我现在对艺术和生活有了广博而自由的理解,而生活的本质就是艺术。若是有人要拔苗助长,艺术就变得虚假而刺目。我觉得,很多现代绘画作品是有着以前的大师作品中所未见的独特吸引力的。P59对自然的感受和热爱,迟早会在爱好艺术的人心里产生共鸣。画家的职责是全身心地投入自然,激发他所有的智慧,将他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在作品中,以便被别人理解。在我看来,以销售为目的的创造是最不可取的,只会让爱好艺术的人反感。P60实际上,我只不过就是一个爱自然、爱学习、爱工作,特别是爱人类的人啊。P79只要我拿起笔画画,世界上就再也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P98我常常觉得自己无比富有,当然不是指金钱方面(尽管我现在贫穷,但也许不会一直如此),而是我有幸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可以为之投入全部身心和灵魂,而这份职业又能给予我启发,赋予我生命的意义。我的心情是多变的,这不用多说,但是一般来说,我能保持内心的宁静。我对艺术有着强烈的信仰,坚信艺术如激流,将人带到极乐之境,不过,人本身也需要付出努力。我想不论怎样,一个人找到他自己的事业,真是莫大的福泽,我怎能觉得自己不幸呢?我的意思是,就算身处困境,人生灰暗,我也不愿意也不应该被看成一个不幸的人。P119我的计划不是要救自己,也不是要避免太过情绪化或者太多困难——对于活长活短,我并不关心。并且,我也没有医生的本事去引导自己身体力行。因此,我不在意这些事情,继续我行我素,但是有一件事是明确的:我必须在有限的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我并不急于求成,因为这样做显然不可行,但是我必须要平静而沉着地继续创作,尽最大的可能有规律地、全心全意地去画画。我在世上唯一的顾虑就只有对这世界未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活在世间三十载,我还亏欠它一些可以流传后世的素描和绘画作为纪念品,不是为了某些特定活动应景作乐,而是为了在画中表达纯真的人性。因此,这就是我的目标,专注于这个想法,就可以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变得更简单,也使我免于误入混沌的歧途,因为我的一切作为,都是出于这个愿望。P134佐拉说:“作为艺术家,我要活得畅快淋漓”——“渴望生活”,毫无保留,没有思想的禁区,天真如孩童;步,并不是像小孩,是像一个艺术家——带着善意,发现生活的真谛,我会竭尽全力。现在,所有道貌岸然的礼节,以及对什么是“正常人”的设定,真是迂腐至极,荒唐至极。一个人自以为无所不知,一切也皆如他所愿,然而,人生之境遇好坏参半,这才能让我们有所敬畏,敬畏那超越人类,比人类更崇高、更伟大的力量存在。一个人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渺小,不能意识到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他就大错特错了。P136有时候我会考虑要不要成为一个思想者,但是我逐渐意识到我并非天生擅长思索。不幸的是,出于偏见,大家却认为一个想把每件事情都思考清楚的人是不现实的,把他们看成白日做梦。这个偏见在社会中被广泛地推崇,所以我常常碰壁,因为我渴望交流,不能满足于自言自语。我一点也不反对思考,只要我可以同时画画就好。我对生命的规划就是,尽我所能地创作更多的素描和油画,那么当生命结束的时候,我希望可以带着渴望、爱与深思回看往事:哦,我本可以创作的画啊!但是这并不排除尽力做到所有可能之事,如果你愿意这么想的话。你会反对我这么做吗?出于对我或对你自己的考虑?提奥,我郑重声明,我宁愿思考四肢和头部如何安置在躯体上,也不愿意去计较我自己算不算个艺术家,更别说是优秀的还是拙劣的艺术家。我想到你,你宁愿去想飘着灰色云彩的天空和泥泞乡村笼罩的金色边缘,也不愿将自己置于烦人的问题之中吧。P156如果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点儿自信的话,那也是因为我付出了太多的努力,所以我必须坚信会从中有所收获,这工作不是完全徒劳无功的。况且,我才不去理会主流艺术评论家们日趋流行的那一套陈词滥调。P164任何说着“噢,任何事都应该顺其自然”的人,做出的努力都太少了。那也叫足够?根本不够,即使你天生就懂很多东西,也要至少付出三倍的努力,才能从本能的发挥到达理性的创造。P220人们很难对大的趋势做出绝对精确的预测。所以最好暂且不考虑。但是如果进行精细的分析,人们可以发现本世纪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人往往是逆流而行的,他们开创了自己的天地。不管在绘画还是文学上,你都能发现这样的人(我对音乐一无所知,但我猜情况也是如此吧)。从微不足道之处做起,持之以恒,积跬步而至千里,个人魅力胜过财富,重创新而轻毁誉。P229我也一定要画下繁星闪耀的夜空以及柏树或者成熟的麦田,这里的夜色特别美。我对工作的热情丝毫不曾减退。P280幸运的是,我的心不再渴望任何丰功伟业,所有我在绘画中想得到的,只是熬过这一生的一种方式。P286我变得越丑、越老、越病态、越穷,就越想用安排巧妙、生动明艳的色彩来报复这一切。P305这里还是冬天,让我继续画画吧。如果这只是一个疯子的作品,那可真糟糕。我也没法子。P350这不正像是不幸和疾病之于我们吗?与其靠着我们模糊的想法和对幸福的渴望,去追求平静、健康的生活,难道遵循伟大的命运安排不是更好吗?我不得而知。P387我为自己的事业付出了所有,还为此搭上了一半理智——搭上就搭上吧。

我爱梵高

笔记Van Gogh(1853-1890)。梵高书信、画作、珍贵手稿(1875-1890)。从某宝买《星月夜》数字油画,两年未下笔,无颜以对。虽自认为艺术感知力低下,但一直对《星月夜》“耿耿于怀”念念不忘,说不出理由,就是喜欢。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种喜欢并非从众,只是碰巧它也被大众喜欢罢了,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之前读过丰子恺《梵高生活》,印象不深,豆瓣只给了三星,打算得空重读。几乎一气读完这册手稿,沉浸于其中不得自拔,可谓心潮澎湃亦不夸张。最大的感受和反应: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文森特梵高。我竟能坦然接受你的自杀。上百句的摘抄已经赤果果传达了我的爱。据说爱上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我做到了,丝毫不惋惜你的死,因为那是你的选择——即使你病着。这是一则有点激动的读书笔记,激动得写不出来。大概我的内心也住着一个疯子吧,被另一半自己管着逃不出。艺术家,也是劳动者,梵高坚信并实践着这一点。有没有艺术评论家将其归类为无产阶级画家呢?一个全神贯注于用心感知和描绘自然和劳动者的画者,这样的疯子应该多一些。于专注的绘画外,梵高也并不无情,他盼望与朋友相见,怀恋北方的家乡,想念妹妹妈妈家人,只不过他无法分身。虽与牧师父亲关系紧张,但梵高身体里终究还是流着牧师的血,贫困流浪般的生活并没有夺走他的信仰。他同情且敬佩那些播种者、矿工、伐木者、拾荒者……并寄情于他的第一生命画作中。至于他的死,不愿妄加揣测,上帝认定37岁死亡就是不正常吗?引言疯狂的天才艺术家,原始冲动,癫痫病,性病,持枪自残不治身亡,善于思考富有智慧,自学成才,早期作品看不出天赋异禀,彷徨思索与脾气暴戾,热情洋溢和哀痛欲绝。人生奥德赛。在他身上,艺术上的成熟总是与那些卑微职业所激发的强烈职业道德感并存。“画家就得努力工作,像鞋匠那样”,“我还是孜孜不倦地在我的画布上耕耘,就像他们在自己土地上耕耘一样”。绘画画画是我唯一愿意做的事。(1881)我喜欢画树。油画才是我事业的开端。(1881)虽然他们是穷人,但他们愿意为我当模特,让我感激不尽。(1882)我太热爱绘画了,不愿意为其他事分心。(1882)走向绘画的顶峰一直以来就是我的梦想。(1882)所有颜色调和的实质即灰色。(1882)不管我的画什么时候会变得好卖,我都不太在意。对自然的感受和热爱,迟早会在爱好艺术的人心里产生共鸣。以销售为目的的创作是不可取的,只会令爱好艺术的人反感。实际上,我只不过是一个爱自然、爱学习、爱工作,特别是爱人类的人啊。(1882)在我身体里跳动的是一颗画家的心。(1882)我沉浸在画画中,无法自拔,一刻也不愿放下画笔。(1882)用画笔来表达情绪的过程,简直太美妙了。我特别喜欢秋天的黄叶,那是绿色榉木树干和人物的绝妙陪衬。(1882)我的志向无比明确,那就是全力以赴地画画。真正的生活中劳多逸少。所以我一定要努力描绘真实的状态。(1882)我太热爱水彩,所以永远不会放弃它。可以用中国式的留白突出光线的效果。(1883)我常觉得自己无比富有。我有幸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可以为之投入全部身心和灵魂,而这份职业又能给予我启发,赋予我生命的意义。就算身处困境,人生灰暗,我也不愿也不该被看成一个不幸的人。(1883)我的理想是画更多的模特。推手推车的男人们、挖掘者、伐木工人、拾荒者、刨土豆的人……(1883)我渴望交流,不能满足于自言自语。我一点也不反对思考,只要可以同时画画就好。我对生命的规划是,尽我所能创作更多素描和油画,那么当生命结束时,我希望可以带着渴望、爱与深思回看往事。(1883)我特别想用深入的细节,去重现它的性格。我才不会去理会主流艺术评论家们日趋流行的那一套陈词滥调。(1884)夏天不太容易描绘。夏天的风景,让人琢磨不定。春天有嫩绿的幼麦和粉色苹果花,秋天有罗兰的色调衬托着枯黄的叶子,冬天则有皑皑白雪和万物黑色的剪影。(1884)《吃土豆的人》:我特别强调的是生命,我所画的是凭记忆所作的写实画面。但在这幅画中,我放任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何等荣耀。一个农村女孩在我眼中比一个淑女更美,她打着补丁的蓝色胶外套和裙子,被阳光、风和天气赋予了最精美的阴影。描绘农民的画,就不应有优雅的香气。(1885)在尼厄嫩画的那幅吃土豆的农民是我最好的作品。(1887)我在工作上多么善变,所以对果园的热情不会一直持续。还要画像日本浮世绘风格的素描。也一定要画下繁星闪耀的夜空以及柏树或成熟的麦田,这里的夜色特别美。(1888)我现在尝试把画面精华部分画得更夸张,其余之处故作含糊。(1888)用日式眼光去看事物,就会对色彩有不同感受。(1888)(对镜自画像)无论如何,都不同于照片。这一点就是我所理解的印象派最独特的地方:它不平淡乏味,你所寻找的相似比摄影师追求的那种真实更深刻。(1888)我常常画得太快。比起冷静的笔触,难道我们追求的不是热血沸腾的激情吗?要是再有人说我画太快,那就告诉他那是因为他们看得太快。(1888)画画的权利,画画的理由,是我仅有的东西。看看我为此付出了什么:一副破旧不堪的躯体和神魂颠倒的心智。我几乎敢向你保证我的画会越来越好,因为这是我仅有的。(1888)幸运的是,我的心不再渴望任何丰功伟业,所有我在绘画中想得到的,只是熬过这一生的一种方式。(1888)在一幅画里我想表达一些让人温暖的东西,像音乐一样。我想画出带着某种永恒感的男男女女。肖像画——表现模特思想和灵魂的肖像画——才是我认为最应该去画的。(1888)我时常觉得,夜晚比白天更生动,更富于色彩。《夜间咖啡馆》里,我尝试去表达——咖啡馆是一个让人毁灭、发疯犯罪的地方。(1888)为什么我还认为自己是个印象派,是因为它不宣称任何事,也不需要你承诺任何事,就如同和朋友一起,我无须为自己解释。(1888)我变得越丑、越老、越病态,就越想用安排巧妙、生动明艳的色彩来报复这一切。(1888)自然仍是我的源泉。(1888)为对绘画的艺术感所知甚少的人画画,一直是我的愿望。(1889)不管怎样,不论发生什么,不论身处何处,画画总是能让我长时间投入其中,也许还可以为我谋些生计。我常太过沉迷,过分专注,以至于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笨手笨脚。(1889)(蛾)如果要画它,就意味着我不得不杀死它。这样美丽的生物,杀死它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1889)柏树的线条和比例如此之美,像埃及方尖碑一样。连这绿色都如此与众不同。(1889)画人物能教会你简单扼要表现绘画对象。(1889)让妹妹有一个小的作品集会让你和我都很开心。我应把我最好的作品画一些小尺幅给她。(1889)我确实该继续临摹一些画,等这个系列足够多足够全面,我就把它送给某个学校。(1889)对我而言,临摹米勒的画更像是把它们翻译为另一种语言,而非模仿。(1889)大幅的白色杏花盛放在蓝天下。这也许是我迄今最好、最细心的作品,作画时我感到很平静,下笔也没有丝毫犹豫。(1890)伤感温柔,但又明朗、睿智——很多肖像画就该这么画啊!我很希望能画出这样的肖像,让一个世纪以后的人们觉得如同看到魅影一般。我并不打算以照相般的相似来表达,而是通过情感的表达,使用现今的知识和对色彩的理解来诠释并凸显人物个性。(1890)(杜比尼的花园和黑猫)是我最深思熟虑的一幅油画。(1890)坦白讲,画家只能用画来说话。(1890)摘抄男孩们把油渍弄到了寄给你的画上,你要原谅他们啊。(1876)艺术真的是滋养现实生命的必需品。真正的艺术,是用心性和灵魂加上才智创造出来的作品。文字和作品就是艺术家们的生命与灵魂。(1878)有一种人不是总能确定自己要做什么。我如何能成为有用的人?我身上能闪光的特质又是什么?没有爱的人,毫无生活可言。情义被唤起之处,生命得以重生。(1880)痛苦的挣扎像是分娩中的阵痛,痛苦之后会有欢乐的结果。(1880)自然和真正的艺术家是心有灵犀的。(1881)我能做的,只有不断地尝试,战斗不息。(1882)像我这样的人,没有权利生病。我的艺术观:人必须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有可能碰触到艺术的本质。我只是想画出能打动观看的画,无论是画人像或画风景,我所要表达的,并非无病呻吟的忧郁,而是发自内心的哀鸣。我希望人们这样评价我:这个人深刻而敏感。虽然麻烦缠身,但我的内心是宁静的,纯净而和谐,宛如乐曲。艺术需要不顾一切的执著和持久的观察。生活的本质即艺术。(1882)(买彩票的人)把这当作对现实悲惨境遇的反抗或暂时忘却。(1882)天空倒映于湿漉漉的路面上,很有情调。(1882)我还是很喜欢冬天的。(1882)当人们郁闷时,沿着空旷的海岸漫步,欣赏着灰绿色的大海卷着长长的、层叠的白色浪花,该有多美好啊!(1882)看那草地,你还以为春天依然遥远,空气里却时不时有暗香袭来。(1883)无论在类型或特征上,清贫的村民是最值得同情的一类人。或许我也难指望能再活很多年。如果一切都没事的话,大概是六到十年。我愿意接受这个长度。如果这些年总是劳累过度,一个人很难活过四十岁。活长活短,我并不关心。我不在意这些事情,继续我行我素。在世上唯一的顾虑就是对这世界未尽的义务和责任。为了在画中表达纯真的人性。我的一切作为,都是出于这个愿望。(1883)任何说着“噢,任何事都应顺其自然”的人,做出的努力都太少了。(1884)我投入越多,就越觉得农村生活让人着迷。(1885)我发现女仆往往比女主人更有趣、更美,而工人也总是比绅士更有意思。(1885)人的眼睛里有教堂没有的东西,尽管教堂庄严雄伟,但人的灵魂,无论是潦倒的乞丐或者街头妓女,在我看来都耐人寻味。(1885)(沙滩)那里不算热闹,但也不凄凉,只是美。(1888)我对乡村生活尤其偏爱,生长于乡间,零星记忆的片段和对播种者及谷束所象征的永恒的渴望,让我着迷不已。(1888)我从未感到厌倦,尽管环境有时让人心烦意乱,密斯托拉风和蚊子。(1888)法国南部真的很美。(1888)我无法忍受寒冷。(1888)南方的美在于葡萄园。和麦田一样,令人愉悦。(1889)收割者就是我之前画的播种者的反面。但在这种死亡之中,没有什么是悲伤的,它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所有一切沐浴在太阳美好的金色光芒中。(1889)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要再见见我的朋友,再看看北方的乡村。(1889)橄榄树极有个性。(1889)我看起来多多少少还像个津德尔特的农民。只有农民对世界的贡献最多。其他人呢,只有在有了所有必需品之后,他们才深感有画画、读书之类的必要。我绝对比不上农民。(1889)最近我总是想起父亲。(1890)加歇医生说我的病复发的可能性很小,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1890)

真实的梵高

我曾经以各种方式临摹过梵高的作品,但当我认真读完这本书以后,觉得自己的拙劣的绘画水平是对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不敬。对于许多人来说,文森特·梵高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疯狂的天才艺术家。他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如同荒野孤魂的一生在生前并没有华丽的绽放。《梵高手稿》书名虽然是手稿,但包含了梵高的精心挑选的书信、罕见的画作手稿与草图。对于一个天才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天资过人,梵高并不算是天资过人的,因为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天才,若想激发他生命中天才的元素都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的,而且他也是这么做的。是的,他就是一个艺术天才,但这可曾想过这个艺术天才是如何成就的。在孤独、无助、贫穷、失意、失恋、不被理解以至于最后自杀,成就了伟大的梵高,天才和疯子同时在他身上体现了。此书与市面上讲述梵高的其他书籍不同,并没有作者对梵高主观的评价,除了每章序言是编者简要的介绍以外,其余文字均为梵高的书信。绝大多数书信是梵高写给一直在经济上支持着他艺术创作的弟弟的,朴素简洁的文字中透露出梵高这个自学成才的艺术家对文学艺术的看法。随着书信日期顺序,描绘了梵高在开始艺术创作以来的生活环境以及状态的变化,也记录了他绘画思想理念和技术技巧的进化过程。人们评价他是个疯子,但我并不这么认为,书信流露出的是这位伟大艺术家对艺术的热情洋溢,以及他艺术创作生活的不易。书中没有的对梵高的介绍、评论,完全由读者自己从梵高本人书信中体会,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完本书,或许你也有自己对梵高的那份独特见解,这是我觉得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艺术是滋养现实生命的必需品。因为真正的艺术是用心性和灵魂加上才智创造出来的作品。”--文森特·梵高

梵高:你必须“亲身”接触他!

梵高(1853年~1890年)1.何为真正的艺术家:梵高和干将、莫邪贡布里希在《论艺术和艺术家》中说: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好吧,艺术家也分很多种。国内丰子恺、蒋勋这些艺术家均试图去诠释梵高,但无法抓住他的神韵,在他们笔下,无一例外地,梵高的形象都是温吞、符号化的。梵高应该是给人危险感的艺术家,所谓的“不疯魔不成活”,用血和肉来铸就精神艺术。丰子恺和蒋勋理解不了梵高的精神内核,虽同为共事艺术,却毕竟是两个世界的人。丰子恺的漫画是以国画为底蕴的,留白、简洁,透着一股中国老派艺术家的悠然自得、顺其自然。可梵高偏不。他跟自己过不去,揪着抓着仅余的那点生命力,恨不得把命搭在最后一幅色彩浓烈的乡村油画上。蒋勋就更不用说了。曾经看过一张照片,他盘腿坐在书案旁,书房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他的旧书稿、毛笔字等。实话说,晃眼看去,我把他错认为某个面容苛刻的小老太(无意冒犯)。你再看看梵高作画时是什么样,那么就更好理解了:他们不是同一种意义上的艺术家。其实,中国的艺术不全然是悠然自得。也有色彩浓烈的神话传说,其中也不乏有一些早期艺术家。中国古代有不少关于铸剑的神话传说,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便记载了干将和莫邪的故事:干将是春秋时吴国人,是楚国最有名的铁匠,他打造的剑锋利无比。干将与其妻莫邪奉命为楚王铸成宝剑两把,一曰干将,一曰莫邪。由于知道楚王性格乖戾,特在将雌剑献与楚王之前,将其雄剑托付其妻传给其子,后果真被楚王所杀。其子成人后完成父亲遗愿,将楚王杀死,为父报仇。到此为止,这个传说仅是两把神剑及其铸剑师复仇的故事,到了后来,故事慢慢演变了,铸剑师跳进剑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神器达到人剑合一的境界。这个传说确有其事的话,那么干将和莫邪这两位铸剑师便是早期的艺术家。艺术家不拘为一格,可以是画家、文学家、诗人、音乐家等等,艺术家应该是广义的概念,铸剑师也是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便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剑,可以说是精妙绝伦的工艺品。(不然,难道你说同一性质的雕塑家不是艺术家?)“艺术家”的潜台词,即为奉献自我在艺术中。这两位铸剑师奉献自我,将自己的血肉揉入作品中。当然,并不是艺术家就得牺牲血肉,这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意象: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将自己的鲜明特征融入作品,并一生为艺术奉献自我。到了画家这里,梵高将其解释为:“画家的职责是全身心地投入自然,激发他所有的智慧,将他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在作品中,以便被别人理解。”在这个层面上,梵高和干将、莫邪是精神同一的艺术家。丰子恺和蒋勋不是,所以他们理解不了梵高,更遑论诠释梵高。2.梵高是更具有真实感的艺术家读梵高的信,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毛姆笔下《人性的枷锁》中那些渴望成为艺术家的文艺青年们,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来到巴黎都有着文艺梦,有人过后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家,但大部分人只不过空有不切实际的梦想穷其一生追求着自身能力之外的艺术浮华,身上透着一股无能为力的悲剧性力量。这种人身上总有一股莫名的力量,驱使他们全身心扑在事业上,让个人生活从属于整个艺术事业。作者还提到他在布列塔尼曾遇到过的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家,原是证券经纪人,直至中年幡然醒悟后抛弃妻子,只身到巴黎风餐露宿地习画。这就是毛姆后期作品《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这些艺术家给人一种梦幻、不真实的感觉。但梵高不一样,他是活生生的。当梵高说,我要成为一名艺术家时,那决心是非常坚定的。不为生计所迫,亦非追名逐利,他是找到了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他说:任何说着“噢,任何事都应该顺其自然”的人,做出的努力都太少了。那也叫足够?根本不够,即使你天生就懂很多东西,也要至少付出三倍的努力,才能从本能的发挥到达理性的创造。从早期的素描到阿尔时期色彩浓郁的油画,从1875年到1890年的书信,你可看到一个真实的普通人如何通过努力、不断地练习成为独具自我风格的画家。这个过程非常有真实感,你知道梵高可以是你身边任何一个人,只要他够努力、有目标、有追求,还有那么一点偏信邪的偏执。梵高的真实感还来自于具有“泥土”气息的那些画。作为外行,很难说得清楚梵高的画最具价值之处在哪里,是“粗犷,甚至刺眼的”绘画风格、浓郁的色彩还是本人从半路出家学画到死后被世人永远铭刻的传奇一生?丰收可以这样说,梵高将劳动者纳入为艺术的对象,并使之普及。虽然前人也这样做过,但是尚未如此深入人心。他的艺术主题:吃土豆的人、丰收、收割、矿工、穷人和钱等等,不要说西方艺术,包括中国绘画,到“五四”之前都是很少出现在艺术的视野中。同时,他画笔下的农民是“原汁原味”的。给弟弟提奥的信中,他多次引用一些评价。比如,对米勒画的农民最准确的评价:“他笔下的农民看起来好像是用他们耕种的土地画的。”德拉克洛瓦评价保罗•韦罗内塞:“他画白皙美丽的金发裸女时,用的颜料就像街道上的烂泥。”这些就是他的艺术目标,他认为描绘农民的画,能让人闻到培根味、烟味、蒸土豆味,那才叫绝妙!他也不太在意真实的颜色,他更愿意创作像老历书一样单纯的图画。他说:“我很希望能画出这样的肖像,让一个世纪以后的人们觉得如同看到魅影一般。因此我并不打算以照相般的相似来表达,而是通过情感的表达,使用现今的知识和对色彩的理解来诠释并凸显人性。” 描绘一个人,农民也好,旷工也好,他舍弃了大量的细节、真实的色彩,却抓住了神韵特征。欣赏梵高的画,大多数人都会有同感,他的画里的农民比例不对、细节粗糙,但你会被浓得化不开的色彩一下子怔住,你会觉得农民就该是这个样子的。正因为如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梵高是更具有真实感的艺术家。3. 你必须“亲身”接触他!1883年10月28日,梵高写信给弟弟提奥,说:“作为艺术家,我要活得畅快淋漓”——“渴望生活”,毫无保留,没有思想的禁区,天真如孩童;不,并不是像小孩,是像一个艺术家——带着善意,发现生活的真谛,我会竭尽全力。想必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的书名便是出自于此。如果说十年前我因读不懂梵高,所以读不懂《渴望生活》这本书,那么现在我因读懂了梵高,却对这本传记有了更深地隔阂。作者以再现梵高生活的主题写一本历史小说,我全然能接受,但这绝对不是一本传记,而且它利用世人对画家的习俗理解活生生地将梵高隔远在一个普通人无法理解的高度。他再现的是任何一个画家,而不是活生生的梵高。读欧文•斯通的传记,你全然忘记了梵高的画!作为艺术家的梵高,好比其画笔下色彩斑斓的油画,他具有独一无二、不从大众的鲜活人生。梵高身上对生活的热情、对艺术的执着,是炙热、不可触摸的,但你又必须“亲身”接触他!这种热情如果经过任何后人所写的传记来接触,那么好比透过隔热玻璃来观察,你感受不到那份炙热。你要“直接”接触他,读他的书信、欣赏他的画作,这才是后人接触、理解和认识梵高的正确方式。熟悉梵高书信的读者肯定知道,在给弟弟提奥、妹妹、拉帕德、高更的众多信中,梵高基本把他的每一幅画都用如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过,用什么色彩,近景是什么,远景是什么,用素描、水粉还是油画,通过画他想表达些什么,他不厌其烦地叙述这些。吃土豆的人早期作品《吃土豆的人》,他谈过不下十次!对弟弟提奥,他说:“我特意尝试去创作出那些吃土豆的人的样子,他们坐在一盏灯下,把刨过泥土的手伸进盘子里,取他们亲自从土地中刨出的土豆,他们凭着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何等荣耀……说到《吃土豆的人》,我确信如果镶上金色的画框,一定会看起来很棒。不过就算是挂在墙上,用成熟的小麦纸裱上,看起来也会很不错。”对拉帕德,他说:“说到我的工作进展,我还在画吃土豆的人主题,正试着把你之前看到的那幅版画画成油画,满是污垢的简陋农舍里不同寻常的灯光让我很是着迷。”夜间咖啡馆关于油画《夜间咖啡馆》,梵高描述得更仔细,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梵高创作这幅画时的深意:“这房间的血红和暗黄,还有中间的绿色台球桌,四盏柠檬黄的灯投下橙色和绿色的光。冲突和对比充满了每一处不同的红和绿之间——紫色和蓝色的空荡荡的房间里,昏昏欲睡的懒汉们。又比如,血红和黄中带绿的台球桌,就和精致小巧的路易十五绿的柜台、柜台上摆放着的一束粉色鲜花,形成了对比。在暖炉一样的房间,站着身穿白色的房东,他从一个角落打量着其他地方,灯光使他看上去变成柠檬黄和亮绿色……在我的《夜间咖啡馆》里,我尝试去表达这样一种感觉——咖啡馆是一个让人毁灭、发疯、犯罪的地方。”只有读他的书信,欣赏他的画作,你才能如此“亲身”接触梵高。而不是深陷在传记作家精心架构的语言漩涡里。

今天散步的时候格外想你,我想你会同意——梵高

时至今日,有人将毕加索和梵高加以对比,大致结论是,毕加索是一个高明的善于经营自己的艺术家,梵高是一个不善营销自身价值的落魄者。此言不无道理。尽管如此,我仍然会选择并长此以往地热爱我的梵高。他不善经营,因他将自己的一生只用来了经营艺术。他穷困潦倒,但他的心灵始终丰盛葱茏从未荒芜。相较于灵魂悬挂在虚无中身体奔走于荒漠中的现代人,梵高的一生反倒是在实相中真切存在的。 很多评论认为,梵高是对世俗憎恶的。《梵高手稿》中的编者也有类似的言论。这样的印象在我看来未免失之偏颇,尤其当我们认真品读梵高的亲笔书信时,字里行间对生活的热爱扑面而来。正如欧文斯通的传记所言——《渴望生活》,梵高是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的,以用力过猛来形容都绝不为过。当然同时,编者也非常公允地指出:“梵高是一个善于思考又富有智慧的人,能用三种语言雄辩而有力地表达自己。”这一点是毋庸辩驳的。作为举世公认的大师,梵高的画作主要依靠自学成才,抛开狂热不辍的练习,如果没有极高的悟性,梵高绝不会有后来的成就。《梵高手稿》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一部分是梵高各个时期的画作。作为通读过《渴望生活》和《亲爱的提奥》这两本书的人,我仍要竭力推荐《梵高手稿》这本书。在极其精美的纸张和考究细致的装帧中,梵高的笔迹和大量的画作一一相应呈现,恰似在纸上翻阅大师的心灵,真切的感动就在这一瞬间蔓延开来,氤氲不去。“一大片草木丰茂的绿地,橡树围绕,鲜花丛生。前一天夜里一直下雨,土地都湿透了,春天的嫩草清新鲜绿。”“早晨去特楠格林的路上真是漂亮,栗树、晨曦和明亮的蓝天,映照在泰晤士河水面,草格外地绿,周围回荡着教堂的钟声。”对,这就是梵高描绘风景的文字,绝不比他笔下惊心动魄的景致逊色。在给弟弟的书信中,梵高细细地将自己的眼中所见对亲爱的提奥娓娓道来,如此细腻又如此动人。正如他随后所言:“情义被唤起之处,生命得以重生。”当得知弟弟的孩子诞生并被取名文森特的时候,梵高兴高采烈地给孩子绘制了一幅《盛开的杏花》作为礼物,他的表述是“大幅的杏花盛放在蓝天下”,翻页之后,我们就会看到这幅画作,在我看来,尽管他的向日葵和星空震撼夺人,但这幅画中,一树洁白的杏花在雅静的蓝色背景下的绽放,瞬间,生命的清新和温情满眼满心。“好的教养规范应该是关照到每一个人。”梵高如是说。他将自己的遭际比作鸟儿的换羽期,既然是痛苦时期,那么这就“并不是一件值得张扬的事,也不是一件可以调侃的事。正因如此,你才需要藏起来。”他将他人的轻慢与漠视这样理解——“人的灵魂里有一团火,却没有人去那儿取暖,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囱上的淡淡薄烟,然后继续赶他的路”,所以,他选择耐心等待。只有在“我相信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颜色”。因为只有在拿起画笔的时候,才是他最为幸福的时刻。“亲爱的弟弟,我深知我想要什么。”揣想对提奥如此真挚表白的时刻,在梵高的眼中,一定是如他描述的这样的画面——“灯芯草条编的围墙和两树盛开的桃花。粉色映衬着闪亮如洗的碧空,云朵洁白,阳光明媚。”亲爱的文森特,与你远隔千万时空,但这一刻,我想说:“今天散步的时候格外想你,我想你会同意。”尽管,此段话的作者是:梵高。

梵高手稿里的天才密码

梵高手稿里的天才密码读《梵高手稿》文/方木鱼梵高是一个熠熠发光的名字,但每个人对梵高的理解显然是不一样的。一位画家,或者一个科班出身的美院高材生,和一个每天只知道为生计奔波的商人、小贩,又或者一个痴狂的梵高迷恋者,对梵高的认识显然是不同的。但,至少你的认识里,应该有以下关键词:向日葵,星空,色彩,印象派,天才,割耳,疯子,自杀。未读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他们以全彩版《梵高手稿》的形式还原了一个天才的,性情的,挣扎的梵高。从梵高早期青涩的作品开始,一路看着他如何成长,如何困惑,如何用生命作画。这本书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梵高那些色彩鲜艳火辣,笔触动感连续、宛如波浪般的特色,更让我们通过那些私密的信件和原始的手稿,了解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鲜活的梵高。有人说,梵高生前没有卖出去一幅画,有人说,梵高生前只卖出去一幅画。这样的境遇,像极了梵高在一封信中描述的情景:人的灵魂里都有一团火,却没有人去那儿取暖,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囱上的淡淡薄烟,然后继续赶他们的路。没有人在意梵高心中的那团火。但无论怎样,梵高一生困顿,却始终不曾怀疑自己。梵高在去世五天前写给弟弟的一封信里这样说:坦白地说,画家只能用画来说话。在给妹妹的信里,梵高这样说:我变得越丑,越老,越病态,越穷,我就越想用安排巧妙、生动明艳的色彩来报复这一切。原来,他是在以一种自己的方式对抗永恒的时间时间,对抗这个并不宽容的社会,对抗令他穷困的境遇。其实梵高是有过沮丧的,对艺术创作的极度癫狂再到令人噬心的不认可,梵高的精神世界是有过波动的。他也曾对自己的作品得不到别人赏识深感苦闷,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他正在努力,希望自己能同其他一些画家“干得一样好”。天才在未破茧成蝶之前,丑小鸭在变成白天鹅之前,他们也曾有过和我们一样的迷茫。大多数人认为,梵高是一名浪漫的艺术家,在情感冲动下成就经典。但是卢伊藤在研究了大量梵高掏心掏肺的书信后,却揭示出一个相反的事实,他说:“他绘画谨遵步骤,花费很长时间润色精炼,并为每幅画写一段结语。很多人认为,他在画布上随意挥舞,但如果你看到书信的手稿,就会发现他在不断修改。”读过这本珍贵的《梵高手稿》,我宁愿相信,这才是真是的梵高,这才是真实的梵高的创作境地。哪里有什么天才,只不过,他比我们更敏感,更用心,更耐得住寂寞。<图片1>

梵高和他背后的男人

提奥·梵高是一个普通人,他热爱绘画,不管是天生的还是被他人影响,可专业绘画之路不是每个人都能去走的。世俗之人离不开世俗,为现实所迫,他折衷成为了一名艺术商人,可他又和其它商人不太一样,因为他有一个非凡的精神支柱——他的哥哥——文森特·梵高。文森特·梵高,后印象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及他的画作,人们总是会想到星空、向日葵、盛开的杏花……提及他本人,人们则总会想到疯子、天才、偏执、潦倒之类的词语。作为一个活着的时候郁郁不得志的画家,在自杀身亡将近一百年之后,他的画作陆续以天价售出,其中没有胡子的自画像更是史上售价最高的自画像。梵高的绘画多大胆夸张浓烈,他绘出的是他心中的情感和世界,所以在当时无法为世人接受,即使是在现在,艺术圈以外的普通读者可能也无法读懂他的笔触。他的画作被各种商业之手复制——挂在墙上的装饰画,笔记本的封皮,IMAC的贴膜,马克杯的印画……很难说清这到底是名人效应下的附庸风雅,还是更加开放的人文环境体现出了它的包容。《梵高手稿》一书沉甸甸的,不探讨他的成就,不八卦他的情史,也不嗟叹他的癫狂,而是以一部纪录片的角度,真实、客观的再现了梵高的精神世界,那个活着的时候纠结压抑痴狂的梵高的所思所想和坚持。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梵高存世的画稿和信件,画稿呈现了不同时期的变化,从初学时的素描到中期的水彩再到后期的油画,技法从稚嫩到成熟;信件大部分都是写给他的弟弟提奥·梵高的,少部分写给他的妹妹以及友人。从这些手稿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异常努力的梵高。半路出家,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除了弟弟、莫夫少数几个人,几乎没有支持者,受到很多学院派出身的画家的挤兑和嘲笑,不过他仍依靠对绘画的一腔热忱,坚持大量的练习和思考,在绘画的羊肠小径上蹒跚前行。他的信中有抱怨,有愤怒,有遗憾,有惆怅,不过更多的还是在讲他对绘画的热爱,对自己练习日程的安排,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慈悲和爱。梵高和家人关系一直说不上太好,但是他的心里始终都很珍视他们。从他把画作送给妈妈、妹妹、弟弟来看,他实在很像是个孩子,渴望和家人融洽相处,想表达对家人的爱,却不知道怎么做才合适,所以送出了自己的画稿。作为一个手工者,我十分能理解他的这种心情,自己的作品,不管他人如何看待,每一个都像自己的孩子,即便不完美,也是独一无二的,只想送给会珍惜它懂它的人。我最喜欢的一幅梵高的画作《盛开的杏花》,就是他为了提奥的儿子出生而作,明亮的色调,纯洁的色彩,寓意新生命的诞生,充满生机和祝福。梵高很幸运,没有提奥的支持,就没有后来的梵高,提奥是他一生的友人和支持者。这种支持很容易被人解读成物质上的支持,但是通过梵高的信件,你会发现提奥给予梵高的最珍贵的精神支持——崇拜与信任。从早期梵高踏上绘画之路开始,直至后来精神疾病反复发作,提奥始终默默的忠实的支持着梵高,寄出绘画工具,学习用的画册画稿,金钱;珍藏每一副梵高的来信和习作,并在回信中认真的探讨画作技法,分享彼此对于绘画的观点。世人解读梵高过于依赖提奥,可提奥何尝不依赖梵高?从他们二人的信件中不难发现,他们的交流是心灵、或者说是灵魂的交流,是一方平和安宁的世外桃源。梵高不仅是提奥的哥哥,也许还是提奥心中的梦,是提奥渴望却无法达成的梦想。梵高因为“起步太晚,想迅速的追上别人。”持续近乎疯狂的大量练习,几乎忽视了一切外在的事物,这些可能都是提奥向往却不敢做的,因为提奥无法超脱,所以忍受着世俗的羁绊。哥哥那一份份诉说近况探讨画作的信件和习作填补了提奥的梦想,也许自己没有勇气去追求那条艺术之路,那么在灵魂上陪伴哥哥共同成长,成为他最重要的心愿。提奥为梵高做过的事很多,对外人来说最具价值的大概就是珍藏每一封信件画稿了。梵高在麦田中拔枪自尽没多久,提奥也抑郁而终,埋葬在了梵高旁边。兄弟俩的墓碑在常青藤的如画风景中静默,梵高的手稿被后人整理装帧成《梵高手稿》,等待人们去了解他的世界。文/团团花哚 2015.12.21

我的读写记录

[2016年3月20日 深圳]此时,深圳的雨夜正好符合心意,可以懒怠一回,不用出去跑步。我是在下午的16点22分出门进超市购买绿色的蔬菜,蔬菜是我叫不上名字的一种。还买了泰国进口的橙汁、新西兰的牛奶。最令人开心的莫过于我赶了早市,买到了鲜红的圣女果,挑选果子的时候小心翼翼的,担心捏软了他们,色泽褪去,待超市关门,摊铺上剩下孤零零几粒,怪可怜。我希望它们都能被人们欣赏到,人们带到家里去,和家里人羡慕自己赶了早市,买到了这如此美丽的果子。在回家的路上,头顶上的天空灰蓝灰蓝的,图书馆的窗中可看到西边傍晚的光线。路口一个红绿灯之后,雨点就落下来了。突然性的降临,令人惊讶也有些欣喜。傍晚的风有点大,雨点还未变大,我猜测是东边下起了雨,在风力的作用下,雨点从东边淅淅沥沥的一点一滴穿越云层,摩擦着空气,最后才有幸来到了我的跟前。我哼着snow patrol的chasing cars,在厨房做好了饭,在大厅独自享受晚餐的时候,时间是18点23分,大雨磅礴,我听到阳台上大雨撞击石壁的声音。真是惬意,我喝了一口橙汁,吃着我至今还未知道名字的蔬菜,心想:晚上不用出去跑步了。清洗碗盆,筷子,水槽,我打算给家里打电话。这时候我看到了床边叠堆有了一定高度的书,想到我还没看完阴翳礼赞,便拿起书本看了起来。糊里糊涂的,放下后才开始看梵高的书信。[1876年5月31日 拉姆斯盖特]【这里的洗漱间也很特别,地板已经朽掉,里面有六个水池,男孩们就在那里洗漱,花你的光纤从破碎的玻璃窗投射进来,落在盥洗台上,这也是相当令人感伤的情景。我真想一个冬天都跟他们待在这里,要是那样,我就能真正体会到他们的感受了。男孩们把油渍弄到了寄给你的画上,你要原谅他们啊。】你要原谅他们啊,vincent,你好善良。1876年11月25日 埃尔沃思【早晨去特楠格林的路上真是漂亮,栗树、晨曦和明亮的蓝天,映照在泰晤士河水面,草格外地绿,周围回荡着教堂的钟声。】1878年7月16日 埃滕【我常常想念你,很高兴你在那边一切都好,还找到了让你眼前一亮的作品,艺术真是滋养现实生命的必需品。因为这是真正的艺术,是用心性和灵魂加上才智创造出来的作品,就像那些你知道或可能亲眼见过的艺术家们。对他们来说,文字和作品就是他们的生命与灵魂】1879年8月5日 奎姆 【如果你有时间过来待上一天或一段时间,我会非常高兴。我会给你看更多关于当地人的画,倒不是说这些人值得你坐火车远道而来,而是当地不寻常的风土人情会吸引你,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生动鲜活。我最近去了多米尼 皮特森神父的工作室,他的画是史佛奥特或者霍普布鲁威尔斯的风格,他很懂艺术。他要了一张我的素描,画的是典型的矿工形象。最近常常画到深夜,画下了一些有纪念意义的人和物,我在初次看到他们的时候就很受触动,画下来更加深了印象】:梵高很开心,神父要了一张他的作品。:梵高应该会喜欢乡村民谣。1880年7月 【我必然有擅长的事情,我必有存在的意义!我知道我会成为一个不同的人!】:梵高在1880年7月的这封信中,告知弟弟自己最近事事不顺心,梵高也提笔写了许多,把自己比喻为在笼中无法挣脱束缚获得自由的小鸟。他迷惑,沮丧,他知道自己一定会成为艺术家,是金子一定会发光啊。到头来,鸟儿撞击笼子只是悲伤无比,笼子毫发未损。他需要亲友至深的情感,需要帮助。


 梵高手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