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收藏中国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508664302
作者:[美] 谢林·布里萨克,[美] 卡尔·梅耶
页数:551页

内容概要

谢林·布里萨克,艺术史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获奖纪录片制作人,美国《考古》杂志特约编辑,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民族》《军事历史季刊》等报刊的撰稿人。

卡尔·梅耶,历史学家,任教于耶鲁和普林斯顿大学。曾长期担任《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驻外记 者和社论撰写人,《世界政策杂志》编辑。他写过14本书,包括有关文物非法交易的《被掠夺的历史》《艺术博物馆》,与布里萨克合作撰写过《阴影下的竞赛》《国王拥立者》。
译者 张建新,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长期从事中外文物、博物馆交流工作;曾就职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作为美国梅隆基金会研究员,赴美考察过美国博物馆管理运营;目前就职于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译著包括介绍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发展历程的《商人与收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建记》 《让木乃伊跳舞——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变革记》等。

书籍目录

译者序
作者按语
拼音变化注解
序言:通往中国之路蜿蜒盘旋
1 游戏规则
2 太平洋序曲
3 血色蹊径
4 胶水桶
5 龙门石窟之殇
6 宾州大学套住唐皇骏马
7 为明朝痴迷
8 铁轨上的艺术
9 瓷器泡沫
10 洛克菲勒家族的浪漫
11 满清官员
12 加拿大与中国的幽会
13 绘画的力量
14 天国衣裳
15 鉴赏家
16 美国中西部眼中的山水
17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马拉松
18 敌国财产
19 角逐金牌
20 大收藏家
后记:长城上的希望之门

作者简介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西方来到中国,从洞窟、宫殿和画商的密室里搜刮艺术珍品,盗走了雕塑、家具、瓷器、书画等大量国宝。敦煌壁画、龙门石窟、昭陵六骏……这些稀世珍宝现存何处?在盗宝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华尔纳、卢芹斋,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幕后黑手”?两位作者通过查阅私人文件、历史档案,以及主要人物的回忆录,详细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这段时期,以美国人为首的西方收藏家是如何想方设法获得中国艺术品的一段历史,这些文物最终催生了中国古董市场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也激发了中国人依靠艺术市场促使国宝回归的努力。


 谁在收藏中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更喜欢穿梭在另一个视角,从社会生活,文物考古的角度,穿越回那个时代,品味那个时期历史,感慨历史的真实。历史没有必然,都是偶然;历史没有对错,只是选择...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我一直坚信每一处古迹,每一件古物,都有自己的命运和归宿。只要能妥善保存,即便是脱离原境,也该庆幸因为他们的存世总有一天会遇见。而那些不可逆的伤痛始终还是要归结于乱象的历史、风骨尽失的主流社会人,而不是几位收藏家和文物商人。
  •     中信是家神奇的出版社
  •     原著是一本涵盖海外中国艺术收藏的全方位简史,即使中信的翻译不够专业仍能被许多精彩纷呈的故事吸引到。
  •     難得
  •     翻译水平实在是太差,毫无文学功底,连高中生水平都没有
  •     很有启发价值的一本书,了解历史更有利于思考未来。“掠夺还是保护?”这始终是最具争议的话题,而公众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将影响相关工作的发展。
  •     首先我是对这本书的评价四星,而不是这个中文版翻译的肯定;作为一个外国人眼里的关于中国文物、文化、人文的理解解读,书中一系列的名字、资料、书目都将是一棵庞大的树干分枝出的无数的绿荫,都值得我们更深的研究;难忘两幅壁画之殇,但是如同书里所述,那些大名鼎鼎的名字,都没有把收藏当成是一种投资;国外从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认识和欣赏人类文化艺术的精品,并充分认识其价值以及不可再生性;一个国家的强盛与伟大,只需看他的博物馆 书店就好了;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还有太远太远的路了
  •     可能之前还没人遍查西方的史料和馆藏,为美国那些收藏中国文物的大佬著书立传。读完有以下几点印象深刻:1)西方对于圆明园掠夺事件和八国联军进北京的解读跟中国历史课本完全不同;2)写收藏的书里绕不过几个美国富豪的名字,但是高盛创始人之子 Paul J. Sachs 居然是以研究员的身份被书写;3)原来 JP Morgan 差点全部买下末代皇室的收藏,即中国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之和;4)好想进一步阅读有关古董教父卢芹斋的故事。
  •     其实主要就是讲清末至四九前的中国文物外流,这里面的故事其实并不新鲜,撑到所谓百年只不过点缀了一些前些年拍下拒付之类的民族主义段子还有些指桑骂槐地影射中国兴起的需求让盗贼集团大肆盗窃西方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译者是父女档,对文学和图书出版应该没什么概念,不知道Xanadu原型的元上都离圆明园四百多公里、没翻出霍桑的通译、把利特尔布朗和霍顿米夫林连成了一家……
  •     不是很好看。。。。
  •     我从未在马匹、游艇、汽车或是其他愚蠢的奢侈品上浪费过钱财,我的唯一嗜好就是那些瓷器,那是我唯一不在乎花钱的东西。……这些美物永远给我自己、我的朋友和我的妻子带来欢乐,随着孩子们长大成人,他们也会欣赏那些美物。
  •     很明显不是行内人写的,如果把跟中国无关的内容去掉,砍剩一半就差不多了。佩服最早期到中国冒险的传教士,佩服花几个月到敦煌的冒险家,虽然同时他们也是掠夺者。如果有一个月时间,得好好到美国来趟博物馆游。大都会、克利夫兰、弗利尔……等我。
  •     1、为什么放弃传统的引用注释的方式而选择加粗引文的第一句,真的无时无刻不在干扰读者阅读,而且加粗的还不是重点;2、这不就是八卦嘛 还以为是波澜壮阔的文物迁移故事
  •     叙事的方式挺好的,翻译好渣,不如直接读读原版省事
  •     有关本书内容的翻译。原著所附“索引”对中文读者用处不大,因此予以舍弃。 翻译者和出版社怎么能替读者决定是否保留索引呢? 本来对这本书还感兴趣,但看完译者序,彻底不想看了,还是去找英文原著来看
  •     书中说到各种文物被敲碎再回外国复原,20世纪初何尝不是中华的重构。 内容上而言,谈到怎么猎获过程的,就前边几章而已。后边书的大部分就是各种无用的八卦,而且最后一百页是各种年表…叹气。最后说一下 另外这种翻译,简直渣到爆。(对,译者注里译者自述说是父女合作翻译,女儿是散养的很惊人。没错,真的是给自己立flag)
  •     好多朋友都说对这本《谁在收藏中国》感兴趣,我负责任地给你们拔个草,我只能给到最多两分,很不建议买。首先这俩作者一个记者一个编辑,学术能力真心是不够;其次翻译是一对父女翻的,读起来很不顺畅,水平存疑;另外内容方面,几乎都是拾捡的道听途说的传闻、笔记碎片、传记,鲜有深度分析,引用出处也没有标识,十分可疑。弃!
  •     对纳尔逊博物馆的劳伦斯·史克曼以及痴迷于明朝家具的乔治·凯茨印象很好。
  •     有意思的书!原来美国人收藏中国文物有这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华尔纳的探险,洛克菲勒家族的传承,还有那个抱着犀牛青铜樽睡觉的奥委会主席……大开眼界。
  •     文字太干巴了
  •     收藏者,掠夺者,研究者,投资者,文物贩子...... 文章尽可能平实的阐述中国文物颠沛流离,失散至美洲大陆的过程,但它们离开故土,在上述各色人等的参与下,汇聚在一个个博物馆里。 如同被收养的孩子,离开父母家园,又能幸福到哪里去呢。那种为全人类保存文化遗产的高尚说辞,人贩子也运用自如,那又怎样?贩卖人口便不是重罪了么? 读过,惊于数千年文化艺术之瑰丽,叹当年中华之深重苦难,铭刻在一件件外流文物中。 我辈直须自强,方不负先祖。
  •     翻译〇星,原文五星(从本书是大陆这一领域的必读且唯一作品来说我给五星,从内容来说可能还达不到)另外,译者或许可以改书名,但副标题都去掉了不是很妥。封面设计好评,责编智商和译者一起下线了。我可以说我是第一批接触这本书的国内读者,如果不是觉得这本书好,我也不会推荐朋友买原版并且自己也买了。我自己也是译者,我当然理解翻译是很容易出错的,但整本书错成这样也实在太离谱了。。别为译者叫屈,又不是出版社拿着枪逼他们翻译的
  •     此书内容甚好,只是翻译略显粗糙。
  •     一部收藏史,一部文化交流史,一部对中国文物掠夺与保护兼具的想象与拥有东方的历史
  •     从拍卖圆明园青铜兽首为引开篇,以收藏者个人为线索讲述上世纪百年间中国文物流失的过程。比较喜欢两点:一是作者每一章都不惜笔墨地叙述时代背景和收藏者的个人背景;二是思路比较宽,提出的是文物所有权判定、文物返还、以及当今艺术品市场走向的思索,虽然夹带了一大堆私货。读来也有动容之处:如弗利尔“在原属国保护文物”的计划,小洛克菲勒为拿下摩根的中国瓷器收藏而向老爹借钱时写的信,李雪曼与《溪山无尽图》。至于最敏感的一个问题,文物的流失究竟是西方对中国历史的疯狂掠夺还是无意中让文物得以保存免遭战火及动荡环境的毁坏?自由心证吧。另外,此书校对硬伤较多,有一整段文字字体全部印错了,看着很不爽啊……
  •     资料很丰富
  •     201702
  •     准备继续阅读相关书籍
  •     还不错。敢于这么直面历史的人很难得,但是有几个疑问,龙门石窟礼佛图,真的是声称那样,在文物市场看到碎片保护下来的么?据说修复难度极大,那怎么通过碎片就确定是礼佛图?倒像是订购的,文物贩子为了方便凿成碎片运输交易。
  •     前两章还有点意思,后面的内容完全就是收藏家八卦。
  •     2017第7本,0124。读罢掩卷,之后出国旅行的时候一定要把逛博物馆逛美术馆列入日程。
  •     这书做成精装太浪费了
  •     新年读书之80。读书会上提过的作品,对于国宝的海外流失,目前已成为世界性话题,然而国内同类作品较少,也缺乏研究的各种基础。外国人写书,一向有结构散漫的习惯,我倒是也习以为常。关于文物劫掠,走私,保护,其实是判定个人三观的一个好指标,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决定看法。不过客观事实是,目前国外很多个人与学术机构,都不想承认过往的行为。我自己曾在学术中心网站,转载一篇关于文献海外追索建议的学者文章,次月就收到了善意提醒。据说有人认为我们是受官方鼓励,也有人因此产生合作怀疑。可见,有时候文明是要谈条件,尊重是要谈实力的。
  •     站着翻翻我都糟心,莫名其妙的每页标几行黑体字
  •     书是好书,但翻译太烂扣一星。
  •     翻译质量神差
  •     不算艺术史研究著作,只是新闻报道式的作品,但整体可读性还是蛮强的,读之能对西方对中国艺术品收藏的历史。同时介绍了不少中国艺术的收藏家,让人挺长知识的。至于翻译,大体上说得过去,但很明显译者相关知识较为缺乏,且未太上心,有些词谷歌一下,即可得知译名,连伯希和的名都未翻译出来,这是不可原谅的。
  •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     作者算是比较客观的,也承认了美国文物贩子对中国文物的破坏,但就像最后芦芹斋所说,当地人民的不作为也同样破坏了中国文物。
  •     前面几章还算值得一读,后面大半感觉都缺乏深度,无非就是罗列出一些作者能查阅到的人名和琐事,草草翻过…
  •     收获不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