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第一部)》书评

出版社:中国国际电视
出版日期:2006-8-1
ISBN:9787799815084
作者:易中天

从易教授一段颇有问题的讲解谈引用史料的一个问题

http://gc-daniel-0318.spaces.live.com/blog/cns!B6826F6CF83C99E!1336.entry从易教授一段颇有问题的讲解谈引用史料的一个问题国庆期间在朋友这里看了“百家讲坛”讲解三国的节目录象,其中易教授在讲解曹操打宛城部分一战张绣的时候,对于“张绣复反”这一段的讲解,我有些不一样的看法。按照易教授的说法,曹操出现了两个得意忘形的错误,导致张绣复反:一是和胡车儿套近乎,让张绣对自己的安全不放心;二是霸占张绣的婶婶,让张绣很没有面子。确实,这两个原因可以从“惺惺相吸,爱惜人才”和“英雄爱美人”两个方面表现出曹操作为一个豪杰的风流本色,也可以体现出他在创业早期,缺乏斗争经验和考虑问题不全面的不成熟时期那种得意忘形。我也可以理解,“百家讲坛”是个科普节目,目的是引发大家的兴趣,而不是专门的学术研讨会,不必百分之百的严谨,但是在这里易教授似乎忽略了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问题,而这也正是我想问的问题:这两个记载来自不同的资料,而且是矛盾的资料,那么像易教授在节目里这样的合在一起讲,合适吗?这两个原因其实是两个记载,两个记载分别来自《三国志》的正文和裴注,而裴注引的是《汉晋春秋》。我说它矛盾,至少有两个方面:1,《三国志》尊曹,《汉晋春秋》尊刘;2,《三国志》正文记载是曹操先想害张绣,计谋败露,张绣复反,而《汉晋春秋》记载是曹操非常信任张绣,而张绣还是复反了。两个记载有这样的矛盾,所以应该不适合放在一起引述。尤其有意思的是,我提到的后一个原因,对于曹操的描述,完全反映的两个不一样的性格特征。尊曹的《三国志》正文关于这件事的记载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卸磨杀驴的“狠心曹操”,而《汉晋春秋》却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颇有英雄气度的“真诚曹操”。而且,尊刘的书里却把曹操写的这么有义气,应该是更可信才对。可其实我恰对这段最怀疑。《汉晋春秋》成书在东晋,却能如此生动的记载三国时期的故事,连陈寿都没有记载的张绣复反的详细过程都能叙述出来,也就是易教授在节目里讲解的那样,一个漂亮的瞒天过海计。我倒觉得,《汉晋春秋》里描述的越生动,那么这个记载也就越可疑。据我所知,陈寿的时代还有机会见到亲身经历过三够国后期的人可以得到第一手或者第一手与第二手之间的材料,并且陈寿写书的原则是拿不准的史料一概不要,以“精”为原则,宁缺毋滥;而裴注的原则却是以“全”为主,包罗万象。那么,《汉晋春秋》成书是在东晋,习凿齿其人离开那个时代少说也有一两百年,他生不逢其时,又不见其人,他的书里写的必然都是他听说的和抄来的。但是以我的阅读范围,关于一战宛城这段经过,似乎没见过更早的像《汉晋春秋》里描述的这样的记载,也就是说,我所看到的资料里,关于一战宛城,《汉晋春秋》是第一个提到张绣这个“瞒天过海”计的。所以我只好怀疑习凿齿的这段是杜撰的。12:30:06 | 添加评论 | 发送消息 | 固定链接 | 查看引用通告 (0) | 写入日志 | 文化

预设立场不可取

作为半娱乐节目,总体还不错,好在生动有趣。但缺点也是明显的:易中天在分析史料的时候所采取的态度,远没有择取史料来得客观公正,偏向预设一个立场,然后把所有资料都围绕这些预设立场进行解释、甚至是强加解释。而正确的做法,是依据最可信资料,做出尽可能客观的解释。如果没有标准或说简单的客观解释,就必须给出几种可能性的解释供大家选择。最显而易见也最不客观的,就是对诸葛亮的评价。基本上就是事先预设“这是一个大好人、大贤人、大忠臣、甚至大圣人”的立场,然后把其一切行为都围绕这个立场进行解释甚至附会。相比之下,对曹操的评价还算客观公允。当然,这也源于预设立场恰好比较适当。还有另一个明显不可取之处,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路。乍看起来似乎有些新意,有些道理,然而细细思索,就会发现大多不过是些陈腐而机械的附会之谈。试问,在马克思发明阶级斗争理论以前,又有哪个是为了阶级利益而生存甚至是战斗的?又有哪个是为了本阶级而去消灭了其他阶级?不过是随遇而安、见机行事而已。非要让每个人都顶着阶级斗争的大帽子,累也累死了。用阶级思维代替经济思维,用阶级理论代替生活伦理,是马教系统培养出来的学者们最常、最喜欢犯,甚至是趋之若鹜的,一种常规谬误。

无真英雄,遂“三足鼎立”成矣…

非常感谢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他让我们从历史、文学、民间三者之中,观赏、评析三国这段史事,较完整、客观地再现了当时环境、事件、人物,启迪我们清晰地认识自己祖先及历史足迹。尤其难忘记的是易先生的幽默、诙谐,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多次把那难懂的词汇解释的妙趣横生,通俗易懂,久久不能忘怀。虽然,易先生一再地强调历史形象并不等于历史真相,但是,在他的麾下依然又是一个鲜活的三国。当然,我这幅篇章不仅只是为了夸赞易先生而来的,主要的还有我对三国的评论。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又历经两汉皇朝,中国的封建王朝制度已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可是为什么却又在东汉末年形成三国鼎足的现象?使之中国又再次分裂呢?难道是封建文化的差异,还是另有缘由呢?人说三国是个英雄辈出、人才济济的年代,一代奸雄曹操,“仁义”之君刘备,少年英雄孙权,雄姿英发的周郎,鞠躬尽瘁的诸葛等,《三国演义》把这些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然而,叹惜的是,众多英雄之中没有一位真英雄,因此,才出现了分庭抗衡的现象。也有人会说,一国不容二主,一世不容二龙,因为他们都是条龙,必须要各自为王,其实不然,占山为王虎威风,仅是三只土霸王而已。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这是造成三国鼎足的根本原因。我们都知道宋太祖即将攻下南唐,后主派人求饶,宋太祖说了这句话:“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而南唐李煜我们知道的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这样一个儿女情长,毫无政治理想抱负的一个纯情词人,最终也未能逃脱赵匡胤的毒手。而曹、刘、孙假设一方有此雄霸中原的野心与壮志,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可见,三人之中没有一人有此心胸意境,遂“三足”成矣。三位的人生定位 曹操的《述志令》可窥一二:“举为孝廉时,一心只想当好一个郡的太守;征召都尉时,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后来担任兖州刺吏,击败黄巾军,讨伐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平定刘表,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周文王三分天下有二,依旧尊奉殷王朝,而现今,我也没有夺取帝位之心,要说野心,我也只是想当个齐桓公、晋文公而已。就这还是一步一步,一点点慢慢滋长起来的。”这就是曹操,生平一世也没有立下要做皇帝的决心,也有人会说,《述志令》正是他的奸诈之举,看似让出了皇帝赐奉的三县两万户,而实则他的三个儿子一人一个州,且都是战略要地,每人五千户。曹操占了大便宜,这不也说明曹操无雄心,无力挽狂澜的真本事吗?他在拿着这些功德与汉献帝交涉,要求加官进爵、荣华丰禄,如其有真英雄本色,怎奈在意这些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建安风骨”之称的曹氏文学的代表者曹操,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吗?现在却和一个傀儡皇帝讨价还价,这正说明了他不是自立门户,是在利用大汉王朝政权谋取自我私立而已。曹操晚期被封魏公,所有的政治实力、待遇实质与皇帝相当,他辅助下的汉献帝只是一个摆设,此时独断专行的他仅只是无皇帝之名而已,当时,曹方就有人劝进其自立为帝,然而曹操却引孟子语:施于有政,是益为政,若天命在我,吾为周文王。可见曹操并没有称帝、称霸的野心,而的确曹操在世之年,至始至终都没有称帝。他仅是独揽大权、霸占荣耀富贵的一个飞扬跋扈权臣而已。千古名言:“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即出之曹操之口。这个“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狂傲不逊的奸雄也有满足之时。刘备戎马一生,东奔西征至43岁,没有争得一块根据地,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可见一生的坎坷,然而始终不愿寄人篱下,此气固然令人敬佩,现今看来,也是仿效的好榜样。然而,仅凭英雄气概,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曹丕逼汉献帝禅位以后,刘备便急不可待地建国称号,即蜀汉王朝,这完全是 “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的一种表现,且看东吴的孙权政治实力如此的雄厚,基业如此的稳固,却迟迟犹豫再三不肯称帝。你刘备在汉中仅得益州一块根据地,且刚夺权与刘璋,关羽失荆州战死、张飞亡,政治、军事都处于不稳固状态,却安然自得地过着帝王的生活,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匡扶汉室、誓杀曹贼”仅是招揽人心的口号,喊喊而已。在得知关羽阵亡的消息以后,竟然集结兵力兴兵伐吴,什么“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完全呈鲁莽之勇、意气用事,哪有雄心壮志一统天下的豪迈与气魄,殊不知“主不可以怒而兴师 将不可以愠而攻战。”的道理。项羽不是因为有妇人之仁会自勿于乌江吗?所以,后来刘备彝陵战败,遂病亡矣,可料之事,不足惜矣。如果刘备真英雄,此时就应该屯兵于汉中,养精蓄锐,待天下有变时而侍机图谋中原,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至于孙权就更加没有鸿志之心啦,且看鲁肃当年曾对孙权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年仅十八岁的孙权政治老道地“哈哈”而过。臣子已为其谋划帝王之业,而做君者无心,岂能统一大业乎?其实相比着曹操的篡权,刘备的假仁假义,孙权是最坦荡的一位,孙权没有发表过豪言壮志,没有宣称过争霸争王,他更像一个准备好的待嫁闺秀,等待着一统天下的“白马王子”下凡。北方称帝,西方建国,而我方军事实力又可抗衡与两国之间,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为什么不称帝呢,因此,孙权最终的称帝是时世助推,无心插柳柳成荫,可谓是碰巧,撞了六合彩。看其战略规划曹操起兵初期采纳的是谋士毛阶的政治谋略:“奉天子、修耕植、畜军资。”可见,曹操一开始就是以尊奉天子而兴兵,这就为其以后的人生目标以及身份定位的轨迹铺下了伏笔。再后来有又荀彧的“奉主人、秉至公、扶弘义”的理想做纲令,这一策略是完完全全地把曹操推到了君臣从属的关系上。毛阶的谋略有“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含义,有等天下打完以后撤了他的意思在里面,也就是说现今的“奉天子”是进攻的策略,曹操可进可退。然而,荀彧是以自身的宏远志向向曹操提出的这一纲令,他有一种寄托在里面,他寄希望予曹操是治世能臣,是有能力而且是有着对汉室王朝同等忠义之心可信赖的志友。这一点可以在荀彧阻止曹操封魏公时对董昭说的一番话窥之:“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可惜的是,曹操权势膨胀的私欲之心达到了极点,怎一个荀彧阻止得了?有此不难看出,这两项政治策略好似为曹操服务,而实际上都没有为曹操定出或者是提出逐鹿中原,建国定乾坤的社稷之道,荀彧更是在借用曹操,借曹操的身躯抵挡四方割据,换取汉室江山的复兴。而曹操呢,一方面打着旗号是平定判乱,维护汉室江山,领正义之军,另一方面自己从中鱼翁得利,而这个利有多大,能得多少,这是曹操也未能估计到的,是在随着战争的兴败,局势的转变,能捞多少就捞多少。刘备是在三者之中最没有策略纲令、莽莽撞撞的一位,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何来战略规划与雄心大略呢,终其半生都是在瞎忙碌,桃园结义得关羽、张飞,然两位都是猛将,能协助其逃生,能拼死以殊战,然而无谋臣制定政治纲令,所以说刘备大小战争历经无数,战胜者也不少,但是却始终找不稳自己的根据地,得手的又滑落了下去,引易先生语“无英雄之地,无英雄之路”,正所谓“群雁高飞靠头雁”,刘备亦是无头的苍蝇----乱飞,况手下部将乎?今天看来,这也是刘备的悲哀。也有人置疑,不是有诸葛亮吗?诸葛亮的“隆中对”的确是正确地分析了天下形势,为刘备制定了所谓的统筹规划、战略方针目标。但是,这实际和荀彧给曹操制定政治纲令颇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个“隆中对”是诸葛亮的宏志,他不是刘备的。并且“隆中对”又是建立在先三分,后还都中原,这一计策我认为本身就是缓兵之计,也就是在说目前的形势是统一不了天下的,你刘备是打不过曹操、孙权的,占山为王吧。此时寻求安定之所是刘备急需的,“隆中对”恰好可以协助他夺得荆州,至于后面的步骤,那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幸运的是,诸葛亮遇到了刘禅,“政有葛氏,祭则寡人”这道意旨使得诸葛一展才华,而不像荀彧当自己的政治理想破灭之时也是自我生命终结之时。曹操、刘备占据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拼了命地战场撕杀换回来的,而唯有孙权独享父兄基业,三国之中也唯有鲁肃是在孙权继位之初就已经为其制定了战略国策,力助孙权称帝,等待时机,图谋中原。只因孙权是守业者,而非创业者,虽然有此策划,但却不能实施。然而我们还是看到了孙权联刘抗曹决心,大获全胜保江东基业的正确决策。东吴这边实质是三易其主,两代治业,到孙权这时是以“人不范我,我不范人;人若范我,我必范人”的态度与外界势力对持,引易先生语:自孙策去死以后,选孙权继位,就已经是为江东地区做了既定方针:“保江东、观成败”。也就是说孙策非常清楚自己的历史使命是打江山,而以他江东集团的力量,能打下的江山也就是这么大了,下一步要调整政策,变进攻为保守。因此,孙权这边是不会再主动攻击别人的,只有当别人打他的时候,他出于自保会打反击战。况且在其内部又有两股力量,一股为投降派,一股为抗曹派,内部的不统一,又怎能齐心夺天下呢? 时代的不允许三国形成于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各方诸侯雄霸一方,虎视眈眈地盯着汉王朝。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正式地认为汉王朝灭亡,或者是揭竿而起取代汉王朝,就连野蛮之师董卓也还是供奉了一个汉帝,特别是那些官臣志士,更是不承认汉朝的灭亡,根本就不认为是该改朝换代的时候,在他们的心中当下依旧是汉朝的,谁匡扶汉室,我就与他并肩作战,谁另立山头,我就站在对立面,讨伐之。因此,袁氏兄弟的下场也就不难解释。三国之中,刘备、曹操可是借此发了横财。刘备,自诩为“刘皇叔”,“匡扶汉室”的口号走到哪里,喊到哪里。其实我们可以想一下,假设刘备打了天下,灭了曹操,降了孙吴,他会恭奉当下的汉室之子为汉帝吗?恐怕刘备不会有如此高的民主觉悟吧。他的目的也不过在假借口号为自己拉拢人马,但是他又不能宣称是自己称王,因此一副假惺惺的面孔,打着汉朝的旗号,骨子里做着判逆的事情。如果说曹操是汉贼,是篡权,那刘备是虚伪,正面称大王,背后骂娘。先不论其他,曹操还扶起了汉室,还位于汉献帝,而你刘备做了什么呢,一生的口号,结果在汉献帝被废以后,立即做起逍遥王来。而曹操其性格决定做事的方式,他是三国之中唯一一位敢说真话,勇于说真话的人,他不喊什么口号,举什么旗帜,直接就立一个傀儡皇帝,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大权独揽。他也成功了,一批批奇志多谋的人才投靠与他,先不说是为曹操还是为汉皇朝,至少这些人都认可了这个皇权,他们认可这个汉朝。甚至曹操到最后无法分清手下谁是在帮汉朝,谁是在帮自己,也难怪死在他手下的奇才无数,留下这千古骂名。如果曹操没有这个举动,但凭自身的才智,是不会有如此成就的,虽可独霸一方,但想遗留千古做三国的争议奸雄,恐怕难矣。孙权,前面写到他并没有图谋的野心,也没有制定图谋的政策,至始至终是在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是唯一的没有假借汉朝之名“偷、窃”名、权、利者。他也认可汉皇朝,甚至于始终处于迎奉的姿态,等待着汉皇朝的聘书。无奈的是“将军迎曹,欲安所归”?假设曹操有当年刘邦打项羽时的气度,“未得天下,先分诸侯”。孙权绝不会联刘。所以,当时的天下,曹、刘、孙都无统一天下之心,无吞并独霸之心,无坐到芸芸众生之上,宇宙之巅之心,曹操是谋利、刘备喊口号、孙权守业。同时汉朝又并不是真的名存实亡,它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是三国之中成功的人都在举着它的旗号做自己的事,拿着这张挡箭牌,从中捞油水。最后,我认为其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性格也是造成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之一。曹操没有豁出去的肚量,没有置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刘邦当年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他手下的各路人马都是坐山观虎斗,作壁上观的态度,然刘邦就能承受得起,当真项羽不划楚河汉界,我就逼死你刘邦怎么办呢?因此,刘邦非常豁的出去,所谓“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刘邦就是这种人。曹操不能,曹操牵肠挂肚,在曹操的攻打战争之中,易先生曾提到他有三个半途而废,且都是在节节胜利之时,如果在此刻环境下振奋英姿、一鼓作气,历史真的就要重写,但是,没有,遂令全军撤退。后,易先生引法正曰:“内有忧逼”,而实际上曹操确实回去处理自身的政治地位,可见曹操谋其小利。刘备虽有仁义,但是他适用于和平年代。东汉末年四方割据、群雄逐鹿,谁能平定天下,谁能统一,谁就是对的,没有任何错误之分。所谓历史就是人来书写的,特别在当时的君主专政制度下。仁义,在当时就是婆婆妈妈,在某种程度刘备是一个凭着一股仪气闯江湖的“老大”,关羽、张飞如有韩信之才,岂会跟随刘备。孙权一生充满着矛盾,就像自身内部集团的势力一样具有着双重性,猛虎犹豫,还不如蜜蜂一蜇,也就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才造就了他的成功,曹操忙着平定北方,忙着自己的晋升权利,刘备忙着找自己的根据地,没有人来跟孙权闹,因此,孙权的时间都用在了徘徊、犹豫之上。也有人会说,他不是做了联刘抗曹的决定吗?那是曹操没有给他吃定心丸,他是在保命。他忙着稳固自家的政权统治,他忙着拉拢任一方抗衡另一方,他知道自己打不过任何一方,因此,他守着中立,牵制着另外两方,不让任何一方势力强大,而在这种夹缝中生存,如果自己不想被其吞掉,这是最智慧的体现。然而,如果从统一天下划分,那么它的这种性格体现注定三分天下。三国形成的原因或许还有很多,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我也仅是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而已。那段历史是无法抹灭的,忠、勇、义、智只要我们用心的读,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书评?自娱自乐而已啦~

01 2015.07.12周瑜 器量颇大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最离谱的 诸葛亮空城计 子虚乌有 侦察队 神箭手 围城几天借东风 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妖人 主要功绩 促成了孙刘联盟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 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才能值得怀疑关羽 是不是跟曹操要貂蝉啊?曹操 空城计 收麦子 城外 树林 吕布害怕 不甘心第二天又来 结果第二天树林里果然有伏兵历史形象 陈寿的《三国志》 裴松之的注民间形象不是没有意义 空城计 不欺售欺 以不欺骗来欺骗02 2015.07.12至少在北宋的时候 曹操是不讨人喜欢的为人奸诈 篡汉 宁肯我付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三国演义》里理直气壮 而且还不是就事论事 毛宗岗 此亦孟德之过人处也别人都是干了这个勾当 还假惺惺奸诈 被逼出来的 大环境如此 许攸 官渡之战 问粮草温情 张绣叛乱 长子曹昂死了 丁夫人跟他要儿子 赶回老家去接 织布 不回来 我对不起她 改嫁了吧 没改嫁 别人也不一定敢娶临终的时候 自己做过最大的一件错事 子休跟我要妈妈可怎么办?残忍 杀了许攸 总瞎BB 换做是我 我也会杀吧宽容魏种 不顺 谁背叛 魏种是不会背叛的 结果也跑了被俘虏了 放了 该做什么官还做什么官吧主簿陈琳 檄文 箭在弦上 不得不发报复心极强边让 文化人 瞧不起曹操 祖父是个太监 汉朝天下就是被太监搞坏的杀了 好几个文化人逃了 逃不掉又回来求饶求饶就不杀了? 影响极坏 一场叛乱陈宫 因为曹操杀了边让那些人 看不下去 跑到吕布那儿的奸诈的一生 最后归于真实当时的遗嘱 格式 功绩 检讨一下自己 埋在什么地方曹操的 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唯大英雄能本色 是真名士自风流可爱的奸雄03 2015.07.12家境好 出身门第是不好的既无三徙教,又闻过庭语。 家教不好小时候表现也不好 飞鹰走狗 四处游荡 不务正业叔叔不喜欢我 说我中风你也信 从此不信他的叔叔偷新娘子 有贼 宾客都跑出去了 袁绍钻进灌木丛 出不来 贼在这儿 一下跳出来了男孩子 调皮捣蛋一点儿的好桥玄 命世之才 才艺过人 文学家武艺过人 爱读书 尤其喜欢读兵书 又很狡诈 乱世当中 平定天下的人桥玄介绍许劭 鉴赏家 不愿意发表评论不正当手段 没有记载 估计是 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大笑到大喜 小说的肤浅两种解释 客观环境 主观意图大笑 做一番大事 至于什么头衔 无所谓嘛曹操 笑 大气 刘备 哭各个方面都不太讲究 不在乎西征 打马上前 我就是曹操 跟你们一样 不过就是多了些智慧祭奠桥玄 不拿一只鸡 我就会肚子疼 现在肚子应该不疼了吧曹丕 那个谁生前喜欢驴叫 去祭奠的时候 一大群人学驴叫当时的风气比较开放出身不好 想当一个郡守 后来国家动乱 当征西将军每次胜利就裁军 因为实力强大了 就有人来攻击我人臣之极了 但是必须在这个位置上坐着想成为齐桓公 晋文公假如国家没有我 不知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了权力不让 让出去 你们是要来害我的 妻子不能保全 皇上也不安全虚的东西 我是可以让一点儿出去的写这些的目的就是让那些说假话的人无话可说04 2015.07.12曹操 二十多岁 洛阳北部尉 管理首都的治安打死了蹇硕的叔叔 原因:①一鸣惊人年纪轻 出身不好 名声不好(调皮捣蛋) 形象不好崔琰 接见匈奴使节 自己在旁边拿刀站着 使节说魏王一表人才 旁边那个是大英雄使节的话 是不是也不会跟魏王的人直接说这些②严明法纪形势所迫 性格使然随便的性格 但是骨子里还是很严肃的③碰巧被整了 升你一级 调到偏远山区去然后再弄回来 当个闲职尽职尽责 但是感到大汉王朝江河日下 最后辞官了闭门读书能臣的条件看时世 看政局 看人主 即便前几个都具备了 也要看上边的心情汉文帝 贾谊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有条件的 曹操那个时候是不具备的再出山 天下已经混乱不堪了05 2015.07.12董卓招募他 发现不是长久之计 跟着董卓 祸国殃民 自取灭亡在财团的资助下 起兵 当时包括刘备等人在内 都有财团资助的 袁绍 盟主①四世三公②形象好③因为反对董卓 名声大噪袁绍 没政治头脑 董卓就是他给弄来京城的士人集团跟宦官之间的矛盾宦官之所以得势 是因为皇帝宠信 皇帝死了 他们也就失势了而且没必要把宦官都杀掉 应该胁从不问的嘛结果这两边两败俱伤 董卓渔人得利联盟不思进取 曹操自己单干募兵 屯田 掠地天下大乱 成就事业 一是实力 二是正义黄巾军 家属跟着 能打仗的收编 家属种田战争 经济实力的支持 政治的延续 要有正义的旗帜奉天子 修耕植 蓄军资生产建设兵团无本万利 地是人家丢下的 地租高其他人没远见 有粮食就吃 剩下的就扔了 没吃的就人吃人没有战斗力而且开始“窝里斗”06 2015.07.12帝国制度 皇帝 国家的元首和象征董卓 废立 立威 控制中央政权士兵 晚上便装出城 白天 军装回来发现士大夫也是可以忽悠的 但是废立之后 整个阶层强烈反对大开杀戒之后才成功 成为人民公敌袁绍 另立 但是原来的中央政府还在 你这就是搞分裂 窃国大盗啊 还跟曹操商量 这个时候可不是儿时的玩伴了袁术呢 更猛 自立汉室天下已经不行了 袁家最有资本代替 我还是嫡出 最有资格传国玉玺在手袁术 天下大乱 大家都想当皇帝的时候 他先说出口袁绍 先另立 时机成熟 再取而代之 稍微高明一点儿后来曹操已经具备了条件 还是不敢称帝孙权《劝进表》 这小子是要拿我在火上烤啊07 2015.07.12挟天子以令诸侯 别人说他的 他们集团内部 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绍那边 皇帝接来的话 什么事儿还得请示 而且董卓立这个的时候 我是反对的 我再去接来 岂不是打脸曹操接来 做人情 以前先帝御赐的 是时候还给您了还东西 不是送东西皇帝用起来也是心安理得袁绍反应过来了 想要皇帝 肯定不给啊曹操还把大将军的虚衔让给他 没什么意义天下大乱 谁能指挥得了谁 无非是要一个面子 没有实惠让他杀了杨彪和孔融 跟曹操也有过节 不是现在杀 也不是你让我杀我就杀奉天子 顺从民意 大公无私 降服诸侯弘扬正义 招揽英雄给曹操带了个帽子 也是紧箍咒 晚年野心膨胀的时候 荀彧和毛玠就没有好下场了衣袋诏 这个事件 历史上有疑问 但是起码说明皇帝还是有用的而且接来皇帝之后 人才纷纷前来投奔 官位是国家的 人才是自己的 08 2015.07.12曹操 奉天子 政治资本 屯田 经济基础征张绣 投降了 得意忘形 收编了张绣的婶婶 还给贴身侍卫送礼是不是要杀我啊?反叛了得意可以 千万不能忘形啊!!!曹昂 曹安民 典韦死了败了 自己作检讨 不推卸责任又去征讨 撤退 贾诩说不追 败了 回来又说去追不是溃退 肯定是后方出事儿了 曹操肯定自己断后你去了败了 曹操就走了 来了个不如你的将军还有一次是张绣跟刘表结盟 谋士说你不应该去打打了的话 结盟更稳固 反而不好 不打的话 时间长了 自己就乱了 不听 败了打乌桓 侥幸胜了 回来 给我调查 谁反对来着人人自危 结果嘉奖 你们反对 是长远之计 胜利了褒奖别人 失败了检讨自己!!!张绣来投降 曹操这儿政治上有优势 投靠他 有理实力弱 咱们过去 雪中送炭 有利曹操胸怀大志 投靠过去 不计前嫌 安全热情欢迎 儿女亲家 贾诩 洞悉人心人性 一开始在段谁谁那儿 特别敬重他因为怕我 如果我去张绣那儿 对我的家人特别好因为在张绣那儿 我会帮他联络张绣 有自知之明 这种人 牛逼!!!09 2015.07.13官渡之战 第一阶段 白马吃紧 大张旗鼓攻打延津调虎离山 直到白马受不住 而且袁绍一定拿老百姓出气 屠城带着老百姓走 遇到刘备和文丑 东西丢在路上 下马休息禁受不住诱惑 来抢东西 杀出来 一个措手不及第二阶段 退守官渡 很务实 拉长地方的补给线高丘 射箭 曹操这边 发石机不想打了 荀彧 贾诩都劝他接着打 袁绍倾巢而出 不是你退他就让了智慧 勇敢 用人 决断 都超过他就是因为你总想万无一失 所以还没赢往往决定于主帅的意志是否坚定!转折阶段①刘备开溜 海轮上的耗子 最先知道船要沉了在许昌附近骚扰 被打败了 假意去联合刘表 跑了②许攸叛逃 三种说法 家人为非作歹 奇袭许昌建议不被采纳 贪财但不能得到满足统一起来 不被重视了 火烧乌巢 ③张郃反水张郃主张去救乌巢 郭图反对说应该借机去抄了官渡官渡如果那么容易打下来 早就打下来了 结果失败了郭图说张郃高兴 证明自己正确了 结果反了决胜阶段就简单了 集中兵力反攻 袁绍哪边军心散了 就这么愉快地结束了随军带着书 摆谱 不实用!!!袁尚 袁熙 公孙康 打了的话 他们就团结了 不打 自己就窝里斗了袁绍的谋士 田丰 我们发展壮大自己 同时几股力量骚扰曹操 不出三年 他疲于奔命 自己就完了 倾巢出动 万一失败了 。。。狂妄自大!10 2015.07.13失败原因:不正义 天下大乱 民不聊生 皇帝刚刚安定下来我们在北方取得功绩 应该向皇上报告 曹操不让 那就是阻塞言路他就处在政治劣势上 到时候我们师出有名 而且运动战 持久战 把握大郭图 马屁精 知道袁绍好大喜功 吧啦吧啦一丢缺点政治上失利道义上 恃强凌弱 失理战略上失策指挥上失误中了调虎离山之计 增兵延津进军官渡 补给线拉长奇袭许昌的建议不采纳 派重兵进攻官渡 丢了乌巢袁绍 见事迟 反应慢 而且优柔寡断曹操趁机 就知道袁绍有这个毛病 小儿子高烧 不出兵 而且不能知人善任 谋士都有毛病 窝里斗 同意战争的和反对的 打小报告 自己那几个儿子 一人一个州 肯定打起来啊 喜欢袁尚 长得帅 荒唐!表面上风流儒雅 风度翩翩 和蔼可亲 宽以待人骨子里 猜忌别人 嫉妒别人 刻薄 狭隘田丰 胜了 我还能活命 做个反面教材败了 我必死无疑 打曹操 比自己风光 都是比自己强的人 他就看不上曹操 胜利归功于别人 失败归责于自己袁绍的老婆 老公一死 把小老婆都杀了 还毁容 到地下还勾引我老公11 2015.07.13精于谋略 善于用人用什么人袁绍 模仿四公子 只学到了皮毛 只见名士 抬高自己的声誉不过也好 没坐吃山空曹操 名至实归 更重实际曹操没那么好的政治资本 本身条件有限对于名人 帮忙固然好 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 实在不行 帮闲我也要来给我装点门面也是好的 只要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好卞夫人 没有把孩子教坏 已经不错了珠宝首饰 只要中等的 好的 贪婪 差的 虚伪德才兼备 唯才是举发生冲突的时候 首先取的是才 而不是德非常时期 太平盛世 可能更注重道德一点儿吧重用清官 不避小贪丁裴 能抓老鼠又爱偷吃的猫 留着他还是有用的招降纳叛 尽释前嫌甚至就连吕布 都是想招降的抓大放小 不拘小节文聘 哪儿有脸早早地来见你啊 我是跟随刘荆州的现在 我对不起他 也对不起托付给我的孩子啊郭嘉 多次被陈群举报 表扬陈群 不说郭嘉坚守道德底线 要不满朝都是小人不纠缠鸡毛蒜皮的小事儿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有经有权 有些东西是常规的 有些是权宜的 不能认准一个死理12 2015.07.13郭嘉说 谋士要给自己找个好老板 要不然一身知识 学问白费了袁绍不是好老板 只学到了周公的皮毛曹操 没说 应该是个好老板知人善任 唯才是举上下相疑之秋也优势 利用汉王朝的招牌招揽人才劣势 来的人到底是为我服务 还是为汉王朝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队伍成分复杂 自己要表现出宽容 表现出诚意 换来的就是忠诚于禁 征张绣 兵败 收拾青州兵 不是马上去向曹操解释 敌人马上就要来了 解释放在后边 曹公何等英明的人 令行禁止 赏罚分明践踏麦田 自己割头发 髡刑 赏赐一定要赫赫功劳 而且一定超出 你的预期非常会做人情 不做则已 做就一定到位功劳都归于部下 奖励不走过场 实实在在得到好处犯错了一定检讨 过错揽在自己身上检讨也不一定哭丧着脸洞悉人性 洞察人心官渡之战 缴获大量书信 烧了我都没有十足的把握 不仅不清算 连把柄都不握在手里当着你的面没看 直接烧了聪明 随和---亲和力 太随便了没有威望 需要威望的时候 不怒自威跟部下 分寸把握得很好真诚 深沉外边随和 内心深邃

刘备与诸葛的关系

本想听听三国各家创业的艰辛过程,碰巧听到易中天关于刘备和诸葛亮关系的别具一格的解读。姑且抛开易中天对历史的分析,这种隐藏在幕后的政治斗争是值得玩味的。先说三顾茅庐。是刘备先找的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先找到刘备,是刘备只去了三次,还是去了多次,是两人只见了一面,还是见了多面,能抛出这种问题,真是令人耳目一新。要成就一番霸业,流芳千古,这个太难了,不仅自己得高瞻远瞩,果断坚定,百折不挠,知人善任,还需要时机,运气。于是退一步,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是发挥个人最大价值的方式。不过,确实非常佩服诸葛亮的耐心,对比当时其他人,都在20岁左右就开始建功立业,而诸葛亮在26岁左右还能淡定的在家耕地,可见,要想成就大业,光只有努力还真不够,得学会选择,并且坚持自己的选择。再说赤壁之战,作为三国里的三大战役之一,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可是在这之前,刘表刚死,刘备不忍心夺荆州,就被曹操一路追赶,几乎快要走投无路了。在这种情况下,估计很多人会像官渡之战时曹营里私下写信给袁绍的人,提前给自己想好其他退路。但诸葛亮却挺身而出,竭力促成孙刘联盟,不辱使命。这一点真是值得学习,每个人都知道最大的敌人都是自己,但有多少人能身体力行,尤其是在生死攸关的重要时刻。最后再来说说白帝托孤。夷陵之战,刘备不仅败给默默无闻的陆逊,而且还葬送了自己的生命。面对后事,该如何安排,于是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姑且不考虑刘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但临终前能对着一个外人这么说,必定能让人感恩戴德,鞠躬尽瘁。同时也能看出来,伟人也必定是孤独的。刘备入蜀,进汉中,都是和别人在一起,而诸葛亮则是常年驻守后方,承担后勤,就从这点,就能看出刘备是有意防范诸葛亮的。

调侃历史

用一种轻松地态度评读历史,不那么沉重,不需要太严肃,从易老师的言语中认识一个《三国演义》之外的三国,同时也是认识一群不一样的三国英雄。原来曹操也不是那么奸诈,他还可以很可爱;原来诸葛亮也不是那么神机妙算,他也可以很有心机。

老师的推荐书

高二的时候正是百家讲坛如火如荼的时候,寒假老师布置作业就是读易中天品三国和平凡的世界,偶们平度小县城一度出现洛阳纸贵啊,所有书店都脱销了,后来加急购进,我是好容易才买到的,呵呵,回家后还真是认真的读了读,觉得蛮有趣,而平凡的世界似乎是我读的同类小说中最认真的了,哭哭笑笑的看完了的,回想起来,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CCTV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第一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