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疴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
ISBN:9787806098325
作者:冉云飞
页数:496页页

内容概要

冉云飞
四川省作家协会作家。一九六五年生于重庆酉阳,一九八七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著有《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庄子我说》、《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尖锐的秋天:里尔克》、《陷阱里的先锋:博尔赫斯》等十数本专著。曾获奖十数次,有作品入选高中语文阅读教材。

作者简介

余杰:山坳上的中国教育——评《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
余杰
1949年以来的半个世纪,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失误,获取了太多的教训。有的失误是能够弥补的,有的失误却正在并将长期地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巨大障碍。有人指出,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问题,教育方向所造成的恶果短期是看不出来的。越是一时看不出来,积累下来的问题就会越多,隐藏着的恶果也就必然越大。为什么一方面是教育本身已经危机重重,另一方面却是人人都采取鸵鸟政策、避而不谈呢?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近十年以来,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放弃了“社会良心”的角色、放弃了现实批判的使命,心安理得地以某一方面的“专家”自居。即使是许多身居高校的教授,也对当下教育的状况漠不关心。他们不仅失去了“知识分子”的基本功能,而且连一个普通“公民”的职责也没有尽到。当我在1999年的春天、20世纪最后一个春天读到朋友冉云飞的力作《沉疴》的时候,仿佛是听到了斧子砸开冰面时凛冽的声音。这种声音我已经久违了。
《沉疴》一书,有三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展示中国当前教育的现状,从小学教育到中学教育,从大学教育到师范教育、成人教育,从宏观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针到微观的师资力量、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等,几乎“一网打尽”,但又重点突出、有条不紊。材料的丰富与立论的准确相得益彰。例如,作者在分析考试制度时,从“杀人的分数”入手,一直深入到中国人国民性中鲁迅先生所说的考试的“遗传症”上面,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中国教育的病根在于“整人压制人、把人当奴才使唤”,可谓剥皮见骨、鞭辟入里。第二条线索是纵向梳理中国的教育发展史,将病根追踪到中国漫长的专制时代,正如朱总理所说,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伸,那么,当下教育的危机和弊端,也跟传统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条线索是横向对比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作者时时以西方教育的传统和现实为镜子来比照中国教育的传统和现实。这面很管用的镜子果然照出了中国教育的种种问题。例如,在分析中西教育的文化哲学背景时,作者指出,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始终是人本主义教育占主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教育则是以教化为要求,把人当作驯化工具。显然,如果没有对西方教育思想的深刻领悟,是很难建立起这一参照系来的。全书三条线索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精彩之处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真正的教育,是解放人的教育,是把人引导向更加自由的境界的教育。早在2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教育者“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要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陶行知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是现代的国家,如果是现代世界的一个国家,那么它的教育,便不能不顺应着时代和世界的教育趋势,而伴随着竞进”。70多年以后,我们再读到陶行知的这几句话,简直要羞愧而死了。冉云飞在《玩乐的权利与身心健康》一节中痛切地描述了中国少年儿童被剥夺起码的玩乐权利的悲惨境遇。联合国《儿童权利保护公约》郑重告示:玩耍是儿童的权力。然而,我国公布签署该公约6年之后,并没有几个家长和老师把它当作一回事。中小学生的正当玩乐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个中学生把爱情流行歌曲《最爱你的人是我》作了如下的改编:“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让人忍俊不禁,却又觉得无比辛酸。本来,孩子应当在游戏中长大,通过游戏获得知识和身体上的训练,并且能够从中学会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也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具有“健康体魄、农人身手、科学头脑、艺术兴味、改造社会精神”的现代人。但是,枯燥的教材、繁复的内容、陈旧的教学法、巨大的升学压力,让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也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最多成为掌握了某种技能的工具。作者总结说:“不把人当作一个活物来看,不把人当作千差万别的个体来对待,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一个必须长期清算的顽疾。”读到这里,稍微有点良知的人,哪能不痛心疾首!所幸,领导层已开始重视这些问题,最近对中小学生的“减负”,反映一些举措正在出台。
《沉疴》其实讲述的是一些“常识”。然而,这些常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受到了遮蔽和掩盖。申明这些常识,意义比发明一种新的教育方法甚至还要重要。教育的问题并不是太复杂,一说大家都明白。但是,大家谁都不去捅破这层纸。冉云飞自己说,他写作这本书是站在一个“公民”的立场上,这种表态让我很感动。他不是居高临下地以“专家学者”的姿态发言,而是意识到了作为现代公民的责任与义务。他在书中多次强调,“应从小给学生进行尊重个性,尊重个人,尊重创造,发展潜力,尊重其权利,知晓其责任的公民教育。”他尖锐地指出,当下的所谓“德育”教育,充斥着假、大、空、死的知识,高不可攀的榜样、不着边际的好人好事,已经与当今大力推进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思想资源严重冲突。只有重视“公民”教育,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国民来。而公民教育应当贯彻这样的一个原则:尊重个人的发展与自由,尊重个人的人身权利等方面的权利不受侵犯。
《沉疴》是一本由一个有良知、有热血更有理性的普通的中国公民所写的书。它值得每一个有良知、有热血也有理性的普通的中国公民阅读。
摘自2000年第4期《博览群书》


 沉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中国教育的历史渊源以及现状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批判。他说,中国教育的病根在于“整人压制人,把人当奴才使唤。”又说:“奴才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核心,传统教育是专制教育的病根……统治者通过权力话语,再借用儒家正统的思想,就使其残酷专制的统治合法化,这就是中国教育最终的必然使命。”他在书中呼吁,我们的教育“应从小给学生进行尊重个性,尊重个人,尊重创造,发展潜力,尊重其权利,知晓其责任的公民教育。”而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正走向冉先生所呼吁的背面。从一入学开始,我们的教育就开始压制个性,压制思想,压制创造力,无条件地剥夺学生客观和主观的合法权利,使学生无限的潜力流产于无形。归根到底,我们的教育不过是政府从心灵上约束公众的帮凶,是奴化的教育,往死地奔跑的教育,是祸国殃民的教育。惟其这样的教育,才使中国的民智徘徊于茫昧,甚至堕入更茫昧,才使中国的学术严重滞后,并且继续倒退。学生们一方面接受着僵化的毫无生命力的所谓知识,一方面抛弃自己作为学生的使命,大玩“校园政治”,把上学看作一种职业,把校园当作将来游刃有余驰骋官场的实习地。这就难怪有着“兼容并包”传统的北京大学,到了余杰的眼中,竟呈现出如此可悲的现状:“北大的名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治上频频出风头而获得的,而不是因为学术上的杰出成就而获得的。”冉云飞的书已经出了好些年,与此相类的书不知出了多少本,可是我们的教育非但没有丝毫改善,反倒一日日地坏下去。可见,学者和文士的力量是极其单薄的,知识的力量也不是短期也彰显出的,改良社会,包括教育的权杖,事实上牢牢地握在政客的手中,这就难怪校园政治是如此的有市场了。政客手中的权杖,自然可以为教育造福,但同样可能给教育造成灾难。很遗憾,我们看到的恰恰是后面一种情况。先别谈什么权力的约束和制衡,这在我们的社会,在可以看见的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过是当权者的一张空头支票,无权者的一个黄粱梦想。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跪下来,祈求青天大老爷的横空出世。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没达到预想中的深度
  •     我竟然读过冉匪的书...
  •     中国缺的又不是批评的声音。
  •     雜文;教育;全面而深刻的批判
  •     此文集关怀面广,论述十分详细.而冉匪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目标---制造既有体制,秩序的维持工具,及其所塑成的士人人格的辟析与批判,更是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     比较学术化,引用很多资料来说明事情。
  •     谈得很全面,年代较早,很多讨论现在看来是有些浅了。
  •     題目好,用心好,語感不好。2013年8月22日。
  •     教育, 此刻犹如沉痛的枷锁。 冉匪将这把枷锁翻了好几个翻让大家看清楚,然后跟狱卒说,其实你们应该把枷锁打开,却殊不知这枷锁这是狱卒的本意。
  •     2010-08-04;看完冉匪的《沉疴 中国传统教育的危机与批判》,引用资料太详尽了,有很多民国时期的教材。冉匪对当代教育的分析,在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振聋发聩。遗憾的是,最近几年教育这个话题逐渐被房地产和医疗取代。其实,教育才是未来的希望,但教育却被制度束缚。等待吧,等待制度变革那一天。
  •     看得出作者为写这本书搜集了很多资料,但是同样的道理翻来覆去地讲,没有耐心读下去了
  •     醒。 世 恆,言
  •     无法用语言形容当年首次阅读的震撼,冉氏这本书值得每位父母研读(其实个中问题不独中国父母存在)这本书较大的问题类似鲁迅文章的弱点,指出问题却不大提如何改进,缺乏指导性改革方案╭(╯^╰)╮
  •     沉疴
  •     乃们不觉得很拖沓吗。。。
  •     用理性主义责难中国文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