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都受伤了》章节试读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10824210
作者:苏绚慧
页数:256页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的笔记-第60页 - 表达与拒绝都是权利

如果你曾经历到因为被拒绝而被责打、斥骂、羞辱、排挤、推开、批评,那不是因为你的错或你不好,而是那些人没有办法或没有意愿学习一种不会有伤害的拒绝。
过去,幼年时,当你被拒绝了,总是掺着痛:被责打的痛、被斥骂的痛、被羞辱的痛、被排挤的痛、被推开的痛、被批评的痛……
因此,在你的经验来说,被拒绝=被伤害=痛。
即使身躯长大了,也因应这社会的许多规则而学习适应着,但难以覆盖、敉平的,仍是害怕被拒绝的感受。当拒绝发生时,就仿佛过去的记忆再次重现,就仿佛心中再次经历被责打的痛、被斥骂的痛、被羞辱的痛、被排挤的痛、被推开的痛、被批评的痛……
于是,你因着拒绝,而好痛。
那是过去当你是孩子时,不断的历经那些会让你痛的拒绝所累积的记忆,所累积的情绪。所以你害怕被拒绝,也害怕拒绝别人;你害怕受伤,也害怕伤害别人。
但亲爱的,不是这样的。拒绝,就仅仅是拒绝——因为限制而拒绝,因为不能够而拒绝,因为能力不及而拒绝,因为无法同意而拒绝,因为彼此不同而拒绝,因为不同需要或没有那个需要而拒绝。
有很多因素促使拒绝发生,但那不是为了要使谁痛,或让谁受伤。
被拒绝而失落、受伤
如果你曾经历到因为被拒绝而被责打、斥骂、羞辱、排挤、推开、批评,那不是因为你的错或你不好,而是那些人没有办法或没有意愿学习一种不会有伤害的拒绝。拒绝,仅仅是拒绝;是一种每个人都可以有的权利,是一种对于生命的尊重。
若有人因为拒绝你而伤害你,那是他们错了。他们仅仅需要说明拒绝的原因,与无法给予或同意的限制,而不需要因为要立刻摆平谁的情绪而恐吓、斥骂、羞辱、攻击。
但不幸的是,我们,包括所有的父母,都曾经在幼年时经历过没有获得安抚、陪伴、理解与说明,而突然被伤害的拒绝。以至于我们或多或少都存放着那样的模式,害怕拒绝会伤害别人,同时又以非常粗暴的方式拒绝了别人。
如果你愿意做出改变,那么开始还给自己与别人一个权利──我们可以拒绝。并且在赋予人这个权利后,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选择与决定。不要认为“拒绝=拒绝我=不喜欢我=伤害我=痛”。
这个公式,太伤害人,也太伤害自己,并且让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一个压抑真实感受、压制自主权利,破坏彼此真实关系的情况中。
若是你真的成长,也成熟了,那么请你开始这个行动:不以我的喜好与需求,控制他们,不允许他人拒绝;又不以他人喜好与需求,让自己被控制,不允许自己可以拒绝。不将他人的拒绝解读为攻击与伤害,也不把自己的拒绝解读成是攻击与伤害他人。
拒绝,仅仅是一种意愿上的选择,仅仅是每个人需要的权利,也是要尊重的权利。
拒绝也是一个选择
说一个小故事。在我聚会的教会有一个大约五岁的小女孩,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台湾人,她所受的教育是西方式的,家庭成员之间有清楚的界线,可以表达自我的需求,同时尊重他人。
有一天,她在教会遇见我的二表哥。二表哥在教会和孩子们的关系很好,他很懂得如何陪孩子玩,所以这个小女孩一见到我二表哥,便非常开心的跑到他面前,问他说:“我们来玩,好不好?”
我的二表哥因为担任执事的工作,必须要开教会的长执会而无法抽身,所以二表哥回答:“我很想陪你玩,但不行耶!因为我要去开会,等开完会,看看可不可以陪你玩,好不好?”
小女孩听后,又问了一次:“我们一起玩,好不好?”
二表哥再度表示遗憾与抱歉,但希望开完会如果他们还能相遇,就可以陪她玩。
那小女孩听后,说:“真的不行吗?”
二表哥心里不舍拒绝,但因为职责所在,只得再度说:“对啊!现在不行。”
小女孩听见后,就挥手说:“好吧!那bye-bye。”没有生闷气,也没有表现出怪罪或失望的表情。当然,更没有像许多台湾的小孩一样开始哭闹,或是抓着不放。
说穿了,就是不以任何情绪来威胁或操控他人必须要满足与符合需求的行为。
二表哥很感慨地说,到底人家是怎么教的,可以把孩子教得如此“懂事”。
我听后,觉得孩子不是“懂事”,而是在他们的家庭文化中,他们可以将表达与拒绝都视为一种权利:我有权表达需求,但他人也有权拒绝给予或满足。
表达与拒绝
在台湾家庭,许多人从小到大的家庭经验中,既没有权利表达自己的需求,也没有权利拒绝满足他人。我们的家庭界线常是混淆的,弄不清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与完整的个体,总是相互剥夺与相互干涉。
我们家庭的氛围与权威,常塑造出父母有绝对权力决定孩子的生活与作息,当孩子要表达需求时,他必须得到父母的给予与同意,如果父母开口说“不”,常常换得的是没有异议的服从。不然,你就是不懂事或者不是一个乖孩子。孩子一旦被制约了必须服从,他就会慢慢变得不可为自己的需求表达。若是让父母为难了,他会有罪恶感,觉得自己真是一个坏孩子、不乖的孩子、差劲的孩子。
但他那些不被满足的需求呢?消失了吗?还是去了哪里呢?
这些未满足的需求,会开始形成怨念,在心里盘旋:为什么我无法得到满足?你们并不是不能给,是不愿意给,因为你们不爱我。如果你们爱我,就会满足我。
于是,这孩子慢慢的把被拒绝的经验诠释与解读为伤害:“因为我不重要,所以我无法得到我想要的。因为你们不爱我,所以你们才会伤害我。”
慢慢的,拒绝成为一种难以愈合、也无力招架的“伤害”。
这样的演变,是因为父母先将孩子的需求表达视为一种“麻烦”与“问题”,先羞辱了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的行为,当孩子表达需求,就视作“鲁莽”、“吵闹”、“不乖”、“不体贴”。
孩子在需求无法获得满足的情况下,又遭到攻击与羞辱后,便会在内心慢慢的藏恨,恨父母的拒绝与攻击。
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若是压抑得住这种恨意或愤怒,便会成为一个害怕拒绝别人的人。因为在他的认知中,拒绝是一种伤害他人的行为,他受过这种伤,他会害怕伤害别人,让别人也受这种伤。不仅如此,他会非常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因为表达自己的需求会给别人造成困扰,甚至可能会因此让自己受到羞辱与伤害,这是一种危险,绝对不可以做。
若是压抑不了这种恨意或愤怒,这样的孩子会开始“讨”,用各种情绪的张力与强度“讨”自己觉得被亏欠的。无法忍受任何人的拒绝,若他人拒绝了,他便会跟你拼了:“你算什么?竟敢拒绝我?”这样的孩子无法忍受一丝一毫他人的拒绝,他人的拒绝意味着伤害他的自尊,藐视他的存在。他的伤痛会一触即发,成为猛力的敌意与对抗。
你一定不陌生,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就在你我的身边,甚至曾是你或我。
拒绝不等于自私
我们的文化,将人有“表达”与“拒绝”的权利都视为一种“自私”,因此剥夺人表达的权利,也剥夺人拒绝的权利。我们变得要讨好别人而活,要以讨别人开心或欢喜,来确保我们是主流价值中的好孩子、好人。
但久而久之,我们无法在关系中健康。若在关系中表达需求,这是自私,是一种羞耻的表现,于是要迂回,要回避,要假装没有需求。若在关系中要拒绝满足他人,我们也无法安心,因为恐惧自己自私,恐惧自己不够好,恐惧自己会不会伤害他人的想法,盘桓不退,好挣扎、好困扰。
如果,我们可以不再被过去早年的受伤经验制约,可以重新标定“表达”与“拒绝”都是关系中的权利,我们就可以还给自己与别人尊重,不会总是在关系中斗得两败俱伤,也不需要再争个你对我错。
许多人在关系中正处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不允许另一个人的拒绝,也不允许自己表达;或是不允许自己拒绝,也跳脚于另一个人的表达。
关系回到真实
回到真实,在这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完全全满足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完全全没有自己的需求。如果我们可以试着理解,身为凡人,别人有限,我也有限,我不夸大他人是超完美,也不夸大自己的超完美,我们才能以合理的眼光看待自己、对待他人。
这样的真实,必须回到成人的能力与世界中,还原事实,接受事实,不再以幼年无助无力的角度与眼光投射他人的巨大,也不再将自己停在一直等待他人来无限满足的小婴孩位置。
其实,我们都是人,就是一个平凡与不完美的人。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的笔记-第32页 - 不是要做好人,而是做真实的人

我们以为,只要当个好人,就不会被指为坏人,也不会再被批评活着却没有对他人有所贡献与帮助。我们因此被制约,要为了别人的需要而活,要为了别人的舒服而活,要为了不让别人不悦与怨怼而努力。
有一天,在电话中和好友聊了一阵,好友突然跟我说:“你真好,听我说这么多,陪我这么久。”
我回答:“不,我没有好,听你说或陪伴你,不是因为我是好人,而是因为此刻的我想要听你说,陪伴你。”
她说:“为什么这么说?”
我又回答:“如果我是为了做好人来满足你,那么我不是出于真心,我只是想符合我要做好人的规则,或是满足我认为自己是好人的期待。但此刻我的陪伴,是因为我在此刻真心关心你,也真心想关心你。但也许下一次,我无法关心你,也关心不了你,那么我会真实的告诉你,我真的做不到,无法在那一刻关心你。这无关于我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是因为我是我,我是流动的,我是变化的,我是活在当下的,我是真实的。”
朋友于是理解的说:“确实是如此,要因为真心想关怀而陪伴,而不是为了要当好人而不得已的陪伴。谢谢你此刻的真心。”
停止贴上好人的标签
我们长久以来,从小到大,总是要经历被人丢来许多情绪与伤害,当我们无法承接,没有能力承接时,便会被责怪:自私、只顾自己、没有用、养你做什么……于是,我们习惯性的产生愧疚、自责与自我批判,强迫自己不要感受自己,压制自己的感受能力,然后要求自己应该要去符合那些将不属于我们的情绪丢向我们的那些人,尽力的讨好与满足,好避免再有愧疚、自责、冲突的不舒服情绪。我们以为,只要当个好人,就不会被指为坏人,也不会再被批评活着却没有对他人有所贡献与帮助。
我们因此被制约,要为了别人的需要而活,要为了别人的舒服而活,要为了不让别人不悦与怨怼而努力。
只要他人说一句:你不是好人、你怎么这么坏、你怎么只顾你自己、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就像被下了紧箍咒,动弹不得,只能屈服。
如此,你虽然可以避免被攻击,避免被贴标签,避免被隔离与排挤,但你因此活得越来越麻木,越来越不认识自己。你选择与自己远离,遗弃自己,把自己视为没有感受的躯壳,失去对自己的感觉,也失去对自己想法的认同,更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走向哪里。
为了拿“好人”的奖牌,你付出不少代价,却仍是在收到一句“你不好”的评论时,一切前功尽弃。你仍然被打回你“不是好人”的炼狱中,反复的折磨着自己,为什么一切如幻影般消逝得无影无踪。
你假设,只要自己当了人家口中的好人,就有人会爱你、肯定你,但你没有看见的是,你想要交换的东西——那些别人的在乎与肯定,不是你可以控制得来的。
拒绝也是一种权利
请还给自己自由,也还给别人自由。
还给自己可以自由选择付出与否的权利,也还给别人可以自由选择回应与否的权利。
当你可以接受“拒绝”也是一种权利时,你才有能力拒绝,也给别人拒绝的权利。不把别人的拒绝视为伤害,也不把自己的拒绝视为伤害。
停止夸大别人的伟大,也停止夸大自己的伟大;停止漠视别人的主体,也停止漠视自己的主体。
在这世上,人都一样,有无助,有脆弱,有失落,有恐惧,有各式各样的困境与压力。停止想象你要拯救谁离开黑暗,也停止想象谁该拯救你离开黑暗。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片黑暗,都有自己内在真实的处境。
我们能做的,是相互扶持,真心关怀一时片刻,但过了这一时片刻,你仍是你,我仍是我。你替代不了我的生命,我也替代不了你的生命。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