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禁城》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 北京紫禁城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302197775
作者:刘畅
页数:360页

具体而详细

估计这个要列入给我家孩子以后的阅读书目了。打开这本书真是惊喜,几次在图书馆看到都没有借,这次借回来了。数字非常详细,写得很细,我喜欢这种具体的东西。我觉得有价值。而且水平很高,的确算得上此类书里比较好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值得收藏

该书有难度,新手须谨慎

3月开始在MOOC上修中国古代建筑史(下)这门课程,听课、做笔记、画图、实地考察、考试,忙得不亦乐乎。忙活完以后觉得不甚解渴,所幸顺藤摸瓜找到了中国古建筑系列丛书,迫不及待的入手北京系列的五本,一个月刷完《北京古建筑地图》三册,畅快!于是又急急的撕开塑封包装的平平整整的《北京紫禁城》。之前听过刘畅老师的课,刘畅老师的课富有韵味,每次听课都是一种享受,例如”瓦木石扎土,油漆彩画糊“,”差一寸不问用,差一尺正合适,差一丈用得上“,”齐不齐,一把泥“,娓娓动听,生动有趣。在阅读之前,我满以为该书也是富有趣味性的,我甚至假想这是一本按照时间展开的故宫建筑史,中间穿插五行八作之类的基础知识,辅以掌故传说。翻开以后立即傻眼了,简直是兜头一盆冷水,完全接不上招。当然,主要原因是我的段位不够,仅凭一门课的学习知识储备实在单薄,还不能消化这本书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想写一些东西,为该书的完善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也为同好选书提供一个借鉴:1)书中出现大量专业词汇,有些段落读起来犹如天书,可惜书后没有像《北京古建筑地图》那样提供一个名词解释的清单;2)图文并茂,但是文和图匹配程度欠佳,甚至出现文在第一页,图在第三页的现象,另外不少平面图没有标识各建筑物的名称,不便于读者寻找;3)错别字是小事,但是出现的频率略高,和刘畅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不相宜;4)重研究性,轻趣味性。这本书的定位似乎有问题,该丛书赫然写着”中国古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而实际上该书可以看做一本论文集,它的受众起码是准专业型读者——能够大致画出故宫平面图,知道它可以分为哪几个院落,对每个院落里大大小小的前殿、后堂、后罩楼、耳房、侧殿等的名称、方位有大致的认识,甚至对典型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有一些的了解。在这种前提之下,刘老师的重点放在知识性上——通过文献和实测数据发现一些掩埋在紫禁城六百多年历史尘埃下的若干营造旧事,他预设你知道步架、藏式回廊、读得懂清朝大臣的奏折,你可以耐下性子在枯燥的测量数据中发现规律,对故宫在技术层面上如何规划营造之类专业问题感兴趣。我理解刘畅老师,我也真切的认识到,创作和发现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中国古代建筑关心的重点不是阳阳五行、龙脉风水、康熙在哪间房子选秀又在哪间房子困觉、龙生九子摸龙头还是摸龟头可以带来好运——这是风水先生、阴谋论者、以及率领百十号人攻占各大景点的导游们的营生,可以博呷着冰镇可乐,怀揣尼康佳能的游人们轻松一笑。然而,知识缺乏脉络、结构等联系只是信息的浮华堆叠。对做学问的人而言,要扎实严谨就得从数据和史料出发,捋起袖子量数据,到故纸堆里阅读文献,像在漆黑的夜里捕捉零星的萤火。知识是傲娇的,非大智慧不能降服。做学问装的就是高贵冷艳逼!不少古建筑爱好者对该学问有着真诚的兴趣,但囿于有限的专业知识,乍然应对这样过于专业的普及类读物,恐怕会望而却步,知难而退,是不是和该丛书的目的背道而驰了呢?依照刘老师的学问和见识,应该不会把这种难度的boss设置到科普类读物中。或者,这是总编的失误?文化欣赏不能等同于文化消费,鉴赏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需要读者付出努力的过程,像星夜攀爬泰山,有陡峭的十八盘,寒冷的南天门,猛烈的山风,所幸一路的汗水、疲惫和腿肚子转筋会在领略到日出东方之壮美的一刻烟消云散。住则星级酒店,出则飞机的士,登山则索道轿夫,游赏则苹果尼康一顿猛拍,然后在微信微博上发一个自拍照和景点照的组合,这是现在中国文化消费的一个典型套路,从这个套路出发,山还是那样高傲,水还是那样静默,太和殿的威严华丽、颐和园的非凡气魄、四合院的朴素大方还是走不进匆匆旅人的内心。道不远人。学问知识不应该束之高阁,供人瞻仰,普及知识也是学人的使命。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在学海博浪之余回过头来,为后来人造一叶扁舟,让我们这个民族离彼岸近些、更近些。

前半部讨论尺度研究

此书的前半部在介绍故宫建筑尺寸设计、尺寸验算的讨论。例如计算出特定的营造尺,比如“体仁阁”的设计逻辑,例如步架的需要出现1/4的尺寸设计等等。营造尺的计算和尺寸设计的讨论,看来不算“知识普及”吧。这个知识已经比较专门化了,《中国建筑史》都不会讨论这样的专题。

逆时代的力量

《北京古建筑五书》“北京建筑五书”是指前不久出版的《北京天坛》、《北京紫禁城》、《北京颐和园》、《北京四合院》以及《北京古建筑地图》,最后这本分上下两册,下册还在编修,尚未付印。他们的作者,我都认识:王贵祥先生是带我进入建筑史门槛的老师之一;刘畅、贾珺是我的师兄,我跟着他们做过古建筑保护的工程项目;《古建筑地图》年轻的编写者们都是我的同门。看到这5本有点儿厚度、白白净净的书,我像是又回到了当初读建筑史专业的时候,熟悉的内容、熟悉的作者,都让我迫不及待把每一本都翻看了一遍。我最先看的是相对比较浅显的《北京古建筑地图》,它在版式上就与其他几本不一样,略窄,小巧。拿着这本小厚书可以很方便地在北京城里寻访古建筑,拆下腰封,展开之后出现的是北京旧城全图,图上点出了302处1949年以前建成的老建筑,其中就有我以前住的院子。内文先是简要地讲了古城规划史及北京城建筑风格的变迁,再把北京旧城的内外城分成了16个片区,各区内所选的古建筑依次编号,详尽介绍了这些较为完整、重要的老建筑的情况。编写者们几乎把这每一处古建筑都去到了,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有地图、交通图、详细地址,保证了读者能在偌大的北京城里找到每处古建筑;大部分古建筑院落画出了平面图,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了布局与功能;又讲了老房子的故事,谁曾经住在那儿,发生过什么事儿,清清楚楚;同时,还以表格的方式列出了旧城内719处尚存或刚刚毁去的老建筑。《北京四合院》也举出了14处著名的府宅和名人故居,那种“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的情景是我所熟悉的,作者贾珺汇总了前人研究之后,从历史、建筑、人文、心理各个方面讲出四合院“从施工建造到装修布置,从风水选址到栽花种草”的奥妙,并且勾勒出了北京人住在四合院里的精神境界。他还写了《北京颐和园》,解说了这座皇家园林从清漪园重建为颐和园的变迁,很难得地也写出了几代帝王是如何在园子里游玩与生活的,这与园林的设计密切相关。《北京天坛》相当中规中矩,王贵祥先生展现了非常扎实的建筑史研究功底,尤其“祈年殿是如何建造的”一段,则以这个圆形平面的独特建筑把古建筑的大部分术语与知识要点从下到上讲解了一番。看似老生常谈的《北京紫禁城》其实最深奥难懂。作者刘畅1992年到1998年曾在故宫古建部工作,然后他带着这许多年积累的经验,回到学校念了博士,如今他已经成了副教授,还是扯不断与故宫的联系。这本书就是他对故宫的建筑尺度、营造技法多年的研究成果,里面的历史故事、史料引述是献给非专业读者的糖衣,复杂的尺度计算推演才是真正的炮弹,他的研究成果可能会把中国古建筑的尺度研究带入一个新的境界。5年多以前,他已经开始着手写这本书了,我曾经帮他整理过紫禁城的几张长春宫的样式雷图纸,那时他几次非常激动地给我讲解他对故宫建筑尺度的想法,我似懂非懂,笑而不能答。这次再看,不得不拿出纸笔对着书随他演算,惊叹于他清晰的逻辑和扎实的古建筑功力。让我评价这几本书,很难。我学建筑史,只是因为好奇,想多了解点儿中国的古建筑为什么会设计成这样,可心不踏实,读了几年都是马马虎虎,毕业之后,不钻研不复习,本来就是个半吊子,加上中国古建筑酷似一门外语,有自己的术语和表述方式,好多专业知识已经变得稀里糊涂。这种水平,怎么敢在他们面前班门弄斧。作者们在学术上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我了解;他们在这套书上倾注的心力,看都看得出来。我自己就住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学过几年建筑史,故宫、天坛、颐和园,玩过,测绘过、勘察过、调研过,一遍又一遍。本以为就算没弄得很明白,我至少是看全了,但书中提到的建筑、景致还是有不少地方是不仅普通参观难得一见的,也有我未曾看过、以前忽视了的,重新又勾起了我的兴趣。作者们以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把古建筑和它们的所处的环境琢磨得很透彻,扎实地研究了大量文献资料,又在许多方面做了前人不曾做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很有创建的观点,让我感叹“我怎么没想到”、“原来是这样啊”的地方不少,绝对不是讲讲段子就算了的“哄骗蒙式”科普。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将前人的生活形态与古建筑、园林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有的段落让人有身临其境游园建屋的感觉,明明白白地说清楚古建筑为什么如此;而从建筑的角度,又清晰地解释了怎么做到的,从台基、梁柱到屋面,不错过任何细节,从建筑又到建筑群,布局与规划,设计与景观的配置,每一步都有着等级、哲学,透露着古人的世界观,又重新印证和补充了历史研究。在文字上,这套书没有一点儿故弄玄虚的意思,作者们尽可能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加上各种各样的图示把古建筑知识传达给外界。问题不能说是没有,有些图片、图纸的配搭、比例,出现的位置,我觉得还有改善的余地,《古建筑地图》一书的信息量很大,难免有错漏,可似乎也仅此而已。“北京古建筑五书” 是个开始,不久将会出版讲述北京旧城区以外古建筑的《北京古建筑地图》下册,据说“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统系列丛书”后续将会扩展到北京之外,出版第二批、第三批,这些图书的出版是种尝试,由象牙塔里从事建筑史研究第一线的学者们写出人人都能看懂的读物,试着在严肃的学术与好奇的读者之间架设一个桥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大家能够读懂古建筑,明白古建筑的妙处,唯有懂得,才会珍惜,其中包含的想法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及时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一旦对古建筑有了了解,设身处地明白了古人的苦心孤诣,就会发现中国传统的建筑是地理、数学、物理、化学与艺术的结合,设计与营造照顾到了气候、光照、通风各个方面,几乎将木、砖、石这些材料的空间建造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即使就现代生活来说,古建筑也都是怡人的。每个开间,基本上没有功能限制,它们自由灵活,有许许多多改造再利用的实例证明了古建筑可以胜任很多现代功能。对老建筑的种种抱怨,比如,年久失修,只有公共厕所、没有独立卫生间,取暖不便、耗能巨大,深究起来,这并不完全是建筑形式和空间上的问题,而恰恰是缺乏维护与关注造成的,修好老房子,提供必要而完备的基础设施,仍然能让人非常舒适在其中地工作生活。可是,在建筑行业里,搞古建筑研究绝对是一门效益很低的工作。坚持搞这项研究的学者们,比以往要更加耐得住性子。“北京古建筑五书”的问世就很不容易。这几本书的某些片断早就在专业杂志上局部刊登过,大部分书稿的内容早已写好,却只能放着,没有机会走出学术圈,找不到合适的出版机会。没人觉得印出几千册关于中国古建筑研究的书会能卖得出去。《古建筑地图》的想法在学校建筑历史教研组里提过很多次,之前也对北京城的某些地段或建筑进行过多次调研和普查,可工作却一次次因为缺乏经费无法继续。现在,它们能够浮出水面得益于一家啤酒企业的斥资千万的倾力赞助。出资的原因除了希望抬升品牌的文化形象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怀有一种传统文化情结,而这家公司在接洽这个项目的时候,才意识到,有这么多人在很困难的经费条件下从事建筑史研究。我不想为一个企业说太多好话,但必须得承认,他们做了一件特别好的事儿。在四处大拆大建、地产经济风起云涌的时候,能够有心扶植这“逆时代的力量”就已经太难得了。

编辑推荐:

作者不仅为我们呈现了紫禁城建筑的发展脉络,更通过诸多实地的测绘数据,加以分析,很真实地还原了古代建筑工匠的规划思想以及工程算法。并从历朝历代紫禁城的变化,推测出了皇帝的规划意图,令人耳目一新。

清华版《北京紫禁城》读感、新趣

新网购清华版新书《北京紫禁城》,读后有感小叙如下:       书内有不少建筑体形分析图、样氏雷绘图样、建筑照片等,图绘和平面分析图看起来都很新颖、有趣,看得进去啊……尤其对一些宫内重点古建做的个例分解,读来很好但不解渴;大家看后交流下吧:)       网格分析和“图说营造”读来新颖,尤其欣赏“雨花阁”那节:作者对“藏式”的解说,和相关、相近的同类建筑的比较,以及宫内外“六品佛楼”的结构和装饰,分解的比较到位详细,三视图及平面实测数据的分析,更让读者对这类古建的了解。铜鎏金瓦件照片也很少见,抄录则例也很详细,让我们看到了仅仅镏金瓦件这类活计的构成、准备之复杂、精细……       看来作者在92-98年宫内古建部工作期间,积攒了不少珍贵资料啊,为日后读研、教学打下了实在的基础……会进一步关注他的著作的!摘要: 新网购清华版新书《北京紫禁城》,读后有感小叙如下: 书内有不少建筑体形分析图、样氏雷绘图样、建筑照片等,图绘和平面分析图看起来都很新颖、有趣,看得进去啊……

几处失误

图片标题误植:p.220 “北京故宫坤宁宫室内空间示意图”应为沈阳故宫清宁宫p.272 “漱芳斋前殿明间正中天然罩”似为葆中殿内景(漱芳斋西配殿兼重华宫东配殿)图片标题可商榷处:p.315 “寿安宫前殿外景”,“前殿”二字似多余p.330-331“东西六宫正殿室内空间及陈设示意图”,该图为储秀宫内檐装修、主要陈设现状示意图,而储秀宫正殿为光绪朝另改,内外檐装修、用途均已改变(太极殿、长春宫、钟粹宫的清后期改造与此类似),标题似不应笼统描述示意图细节错误:p.230-231 养心殿后殿及东西耳房应为卷棚顶,屋顶无正脊错字:p.338-339 “佛”字均错另,书中很多图片过小,费眼神,不免遗憾。

好书

图文并茂从明太祖建南京城说起,还原紫禁城的原貌。有华润赞助,有1000万的巨款就是不一样。立马决定把剩下的四本,以及新出的民居五书,装饰五书全部买了。500多块大洋啊还有一本北京古建筑地图的下,在网上死也找不到。


 北京紫禁城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