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诗选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532950719
作者:[德]歌德
页数:150页

内容概要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作家、思想家、科学家,西方精神文明的卓越代表。早年曾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坚人物,后赴罗马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研究自然科学,1788年回到魏玛,与席勒共同铸就“魏玛古典主义”,为德国文学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威廉•麦斯特》等影响深远。
欧凡
本名陈家鼐,1937年生于江苏南通,后随家人迁至台湾台中。青年时代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留学,学习数学和物理。1976年底回到北京,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笃嗜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现代诗歌,翻译诸多英、德、法等文字的诗文作品。出版有诗文集《回音壁》,散文集《柏林苍穹下》,译著《巴赫曼作品集》(合译)、《温泉疗养客》(合译)、《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等。

作者简介

《歌德诗选》精选歌德最富代表性的抒情诗作及《浮士德》中的经典诗作,带领读者进入诗人与创作融为一体的一生:充满浪漫情怀的少年时期,臻于成熟和沉稳、追求古典精神的中壮年时期,以及充满恬适和沧桑感、向往东方古文明的老年时期。


 歌德诗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歌德不仅属于德国,也属于世界人民。他的许多诗篇久为各国人民所乐于传诵。他的一生可说是出奇地丰富和多彩多姿,他的诗歌之所以特别吸引人,正是出于它们和生活中多彩多姿的一面——它又以爱情生活作为主干——的互相点染。我们不难看到,贯穿歌德一生的有两条主线,一是创作生涯,一是爱情生涯。这两条主线虽然各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却时时交融在一起,特别是他的创作精力常常有赖于爱情的激扬和润泽而得以焕发青春、不竭长青。这也正是他在爱克曼《歌德谈话录》中所说的“再现的青春期(wiederholte Pubertät/repeated puberty)”的所指。也正因为此,他写成于各个不同的爱情生涯时期(歌德一生经历了对至少八位女性的爱情)的抒情诗含有丰富的自传色彩,也清楚地传递着一种可以概括他一生的精神:自我的不断寻觅。本书中所选的80多篇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也以呼应这精神为主旨,分成四个部分:(一)早期诗作(1770—1786):突出表现诗人的浪漫情怀,在作品风格上则可以体现他汲取民歌和民间叙事诗以建立民族文学的努力。(二)中壮年时期作品(1786—1810):这一时期内歌德在政治和文艺思想上都臻于成熟和沉稳,和席勒共同铸就了“魏玛古典主义(Weimarer Klassizismus)”,为德国文学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了完成了几部主要的作品(诗剧、部分小说和自传)外,诗人重新构思了《浮士德》,决定把它分成第一、二两部,并在1801年写完了第一部。在这期间进入诗人生活的两位重要女性是意大利的福斯蒂娜(Faustina)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克丽丝蒂安妮(Christiane Vulpius),前者也是他的抒情名篇《罗马悲歌》的缪斯。罗马之旅和与席勒的二度订交是他在这时期所经历的两次重焕青春。罗马让他真正体会到了古典精神,他还在那里扩写了《浮士德前传》(Urfaust);席勒1789年在耶拿大学成为历史学教授后精研了康德的伦理学和哲学思想,后来又把它们传递给了歌德,它们在二人文学创作的追求目标和表现方式上都起了很大的影响。(三)后期及晚年诗作(1810—1832):歌德的创作精力似乎从来没有衰减过。席勒的去世(1805)和自己的儿子奥古斯特在解放战争(指反抗拿破仑的战争)期间及获胜(1814)后所蒙受的耻辱都曾使他短期落寞,但他都从潜心写作中恢复。《浮士德》第一部和《威廉•迈斯特》及《诗与真理》(自传的大部分)都写成于他知命之年的前后。1814年后他有了重访故乡法兰克福的可能,同时他又重燃早年对东方诗歌所怀的热情。他影仿(笔者杜撰之词,指不严格地模仿)14世纪波斯诗人哈菲兹(Hafiz)的叠忘体诗歌于1819年结集出版,其中织进了他的一段新爱情。(他于1814年返乡之行期间与玛丽安妮•威勒莫相识,1815年传奇性地终止了交往。)他把这段时期称为他的第三次重焕青春,但承认稍纵即逝。在他妻子克丽丝蒂安妮去世(1816)后五年,他又对在玛丽安温泉(Marienbad)结识的比他小55岁的乌丽克(Ulrike von Levetzow)产生了爱情。这段为时两年,也是他一生最后的一次爱情(严格说是单恋),最后也和他的第一次爱情经历一样以悲剧告终。他写于这期间的诗篇在1827年和《激情三部曲》一起以“玛丽安温泉悲歌”为名出版。(四)《浮士德》(前传、第一部、第二部,约1770—1831):《浮士德》的写作贯穿了歌德的文学的一生。除了第一部是中壮年时期的产物外,《浮士德前传》和第二部都跨越了两个创作期。《浮士德前传》在歌德从事写作生涯之初(约1774)便已动笔,但一直拖到1786年旅居罗马时才经过大幅修订和改写完成,而且在1790年出版时他还是把它看成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为它题了一个“浮士德:片段”的书名。更有甚者,他还毁去了手稿,直到19世纪末人们才发现一份修改前的初稿复件。这份最初以散文形式写成的原始稿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它包含了大部分歌德早年努力搜集、整理民歌和民间叙事诗的成果,被誉为是“狂飙突进”时代隐伏的真正杰作。自责良深的歌德结合了他的第一次爱情悲剧的女主角弗里德莉克(Friederike Brion,被弃而终身未婚)和当时在法兰克福盛传的一桩罪案的女主角玛格丽塔(Susanna Margareta Brandt,因杀死自己的私生子而于1772年1月被斩首示众)塑成了《浮士德前传》的故事主干“葛丽卿悲剧”中女主人翁葛丽卿的原型。有学者认为剧中的对话诗和歌唱的表现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歌德此后60年中所写的抒情诗都没有把它超越。至于《浮士德》第二部,诗人从罗马回到魏玛并开始和席勒密切合作(约1794)起便开始重新构思,其后在1800年和1806年都断断续续写了一些片断,但主要部分还是在1825年后,也就是他的最后一次失败的爱情之后才尽全力把它写完,等到1832年与他的全集陆续出版时,诗人已不及亲见了。这样的划分当然难尽如人意,可说是不得不为的权宜做法。《浮士德》被单独列出,不仅是因为它的创作贯穿了诗人的一生,任何一部分都不能归属到某个特定的创作时期,也因为它在歌德的作品中居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大约从第一、二部交接处开始,诗人的许多中心思想,例如源于古希腊神话和屡历自我更新的生活经验(特别是读哈菲兹叠忘诗所经历的第三次短暂的重焕新春)的变形观念、和谐统一的宇宙观(诸自然世界的和谐统一)和美学观(古典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和谐统一),以及捕捉短暂生命(海伦和浮士德的儿子欧福良、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是其代表)的体会等都在诗剧中一一展现出来。想进一步了解歌德就无法绕开这第二道门。我从读大学时便开始喜欢歌德的诗,并且随兴随缘地译出一些,其中有些也刊在各类刊物上。五十多年来我虽然读、译不辍,也一直鞭策自己努力向学界先辈们学习,却始终不敢妄言心得。我深知译诗之难,要做到传情达意是多么不易。我所能做的,也只是在情、韵二字上多加留意而已。这次在朋友们和山东文艺出版社的鼓励和帮助之下,我才不揣谫陋地把一些旧译和新译的18首诗编集成这一小册。我衷心希望它能使读者们借以略窥歌德诗歌艺术之殿的宫墙,也希望它能为我带来与诗友们切磋的机会。欧凡二○一五年春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轻盈,古典。
  •     歌德的诗温煦柔和,情意绵绵,读时如饮醇酒,初觉唇齿留香,然后从食道到胃,再到全身都温暖起来。若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树阴照水爱晴柔”
  •     隽永
  •     歌德的诗意象都很美 语言轻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