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7-1
ISBN:9787550242232
作者:林欣浩
页数:528页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60页

笛卡尔的时代,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在欧洲掀起了一场哲学大战。像在哲学的童年里一样,哲学家们也是一群小孩,问题无论巨细,都喜欢辩论一番。他们通过书信往来和出版书籍的方式,超越了空间的限制,热情参与到每一个哲学问题的辩论中。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33页 - 第三章

奥古斯丁解释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但是为什么会允许世间存在丑恶,关键在于自由。上帝给了亚当夏娃和人类自由意志,所以也必须让人类有作恶的可能。上帝是善的,而上帝的善表现在上帝对人类的行为要进行公正的赏罚。
但该推论却和教义相矛盾。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页 - 全书

1. 一个“人生意义”只有唯一答案的世界,是不是很可怕呢? 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啊。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4430-4431的标注 2016-01-08 14:15:09
2. 萨特提醒我们,既然有选择的自由,就要承担选择的责任啊。而且萨特还强调,不能逃避选择,哪怕是什么都不选,你也是在选择,也要承担责任。因此自由多了并不是好事,反倒因为责任的增多给人增加负担。这是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一个根源,也是很多人宁愿选择盲从偶像、盲从权威的心理动机之一。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4267-4270的标注 2016-01-08 13:39:33
3. 因此,自由(即权力)和责任是相伴的,自由越大,责任越大。人们趋利避害,都想只占有自由的好处(当不负责的大人),又想逃避随之而来的责任(当自由自在的小孩)。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4266-4267的标注 2016-01-08 13:39:17
4. 实际上我们可以说,哲学到了这里,画了一个大圆,又回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了。我们现在又什么都不确信,唯一确信的只有“我存在”了。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4222-4223的标注 2016-01-08 13:23:58
5. 前面说过,形而上学已经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了。过去的哲学家们——如理性主义者,如康德——都相信存在着某种先验真理。这些真理先于人类存在,它们是世界的本质。这世上是先有的先验真理,然后才有了万物和人类,所以万物的本质先于万物的存在。 但既然这样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那么先验真理也就没有了。它们没了,那最先出现在这个世上的,就剩下人的存在了。 因此萨特有一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4214-4218的标注 2016-01-08 13:23:01
6. 所以我的观点是这样,我们不能说某个理论“不符合科学理论”,就认为它是错的。但假如我们认为“科学方法”指的是“以经验主义为标准,以实用主义为目标,允许别人检验,反对独断论”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相信科学,就可以说:如果某个理论的论证过程“不符合科学方法”,那么它就是不可信的。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3983-3985的标注 2016-01-07 22:41:07
7. 所以这事成了这样:我们反对独断论,坚持怀疑主义,结果在我们坚持怀疑主义的同时,我们又犯下了新的独断论。从逻辑上说,怀疑主义的问题就是那句老话:这怀疑一切的原则本身难道不应该怀疑吗?恰恰是因为怀疑论者没法怀疑这个原则,所以对于那些不可证伪的事物的怀疑,这个行为本身就成了独断论。而我们自己却没有办法再避免这种独断论了。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3948-3951的标注 2016-01-07 22:05:54
8. 所以怀疑论者以为自己是谨慎的、中立的,但是怀疑论者对可疑的事情采取了不相信的态度,本身还是一种独断的选择。按照詹姆斯的话说,怀疑论者觉得“与其冒险步入谬误,倒不如冒险丧失真理”。这和盲目相信有什么区别呢?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3946-3948的标注 2016-01-07 22:03:57
9. 波普尔于是说,我们在开始“观察”经验之前,不可能不带着目的。人在开始观察之前,一定要先有一个目的,有一个明确的任务,才能开始观察。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3925-3926的标注 2016-01-07 21:54:58
10. 科学有什么用处?科学的实用之处在于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换句话说,科学的用处在于预言。人在利用科学预言的同时,其实就是在证伪。“对人类有用的预言”就意味着人类有能力证伪。假如一个理论因为条件所限,难以被证伪,说明这个理论现在也没条件能在实践中用上。那我们就可以不用管它的真伪,先把它放在一边。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3918-3921的标注 2016-01-07 21:51:33
11. 从这个角度说,实用主义是证伪主义很好的补充,可以让证伪主义免去讨论那些因为条件所限、难以被证伪的理论。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3917-3918的标注 2016-01-07 21:50:57
12. 假如你接受这一点,那么可以听听我个人给科学下的定义: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可以被证伪的理论。 说白点就是,科学就是我们在一堆科学假设中,挑出一个能够解释已有的实验和观测数据,而且表述尽量简单,而且还可以被证伪的理论。这个理论就是最“科学”的。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3897-3900的标注 2016-01-07 20:18:12
13. 更简洁地说,形而上学的目的是找到终极真理。可是证伪主义却说:凡是终极真理,都是毫无意义的命题,不值一提。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3768-3769的标注 2016-01-07 15:23:34
14. 因为影响历史的因素太多,不可重复实验,因此波普尔认为,科学只能研究局部的社会问题,如某条法律好不好用,某个政策价值如何。因为只有局部问题才可以反复验证。而那些执掌全局的宏观理论,都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3760-3762的标注 2016-01-07 15:18:13
15. 可以随时“纠错”而不是“多数说了算”,这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3749-3750的标注 2016-01-07 14:58:36
16. 证伪主义有点像是科学理论上的进化论。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3683-3683的标注 2016-01-07 14:35:59
17. 人们追求所谓的真理,只是因为人们需要合乎真理去征服世界。所以尼采说:真理就是一种如果离开它、某种生物便不能活的错误。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2792-2793的标注 2016-01-03 00:16:53
18. 这不是巧合,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深受印度佛教的影响。据说他的书桌上经常摆放的是一尊康德像和一尊佛像。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2550-2551的标注 2015-12-30 00:45:12
19. 这就是说,最伟大的艺术品反映的是“生命意志”的真相。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2542-2543的标注 2015-12-30 00:43:15
20. 除了苦修禁欲之外,叔本华还给出了另一个方法:欣赏艺术。他认为,人在欣赏真正的艺术的时候,内心是非功利、不带欲望的,也就脱离了生命意志的控制。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2539-2540的标注 2015-12-30 00:42:54
21. 叔本华也不看好爱情。在他看来,爱情是生命意志为了引诱人们生殖下一代所行使的骗术。为了爱情而结婚是非常傻的行为。既然是骗术,那么爱情也不会持久,早晚会幻灭,追求永恒的爱情是徒劳的。因此,如果非要结婚的话,还不如出于功利目的结婚的好。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2517-2519的标注 2015-12-30 00:39:44
22. 叔本华打比方说,满足欲望,就好比施舍给乞丐一个硬币,维持他活过今天,以便把他的痛苦延续到明天。叔本华还引用一句法国谚语,说明人们无止境的欲望:“更好是好的敌人。”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2504-2506的标注 2015-12-30 00:35:31
23. 休谟的回答是,不知道就不知道,没关系。我们能得到的经验就是眼前的生活,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面前的生活都是幻觉之前,我们就照着自己平时的经验正常生活下去就可以了。我们没必要也没能力去无限地怀疑世界。反正想也想不出结果来,就别想了吧!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1644-1646的标注 2015-12-25 23:34:58
24. 因此休谟认为,我们所谓的“我”,不过是一堆经验片段的集合而已,并没有一个独立于经验的、实在的“我”存在。 笛卡尔认为“我”是超越了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实在是太天真了。在休谟看来,“我”不过是后天学习到的一堆经验片段而已。真正有没有“我”呢?同志们,对不起,咱不知道!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1639-1642的标注 2015-12-25 23:31:51
25. 因为孩子最后问的“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正是形而上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研究“人为什么不自杀”,其实就是在研究“人为什么活着”。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978-980的标注 2015-12-07 23:43:10
26. 笛卡尔其实也有点崩溃。都怀疑到这份上了,还有什么是真实存在的呢?想来想去,笛卡尔还真想到一个。他想,不管我再怎么怀疑,“我怀疑”这件事是确定的,它肯定存在吧?那么,只要有了怀疑的念头,就说明“我”肯定是存在的——“我”要是不存在就不会有这些念头了。 这就是名言“我思故我在”的意思。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859-861的标注 2015-12-01 23:23:04
27. 在那个时代,欧洲的每个人都面临着如下的处境: 首先,身边每一个人都可能告发你是异端分子。教会经常到各地去布告宣传,鼓励人们检举异端分子,检举有奖,知情不报有罪。教会还会手把手地教人们怎么分辨异端,怎么偷偷搜集他们的证据。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607-609的标注 2015-11-21 17:19:32
28. 历史忠实地履行着诗人海涅的那句名言: 在他们开始烧书的地方,他们最终会烧人。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您在位置 #606-607的标注 2015-11-21 17:19:05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06页

现在我们的哲学事业已经有了原则:我们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各种怀疑,这样才能保证它真实可信。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原则。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34页 - 第三章

上帝之子死了,虽然是不合理的,但却是可以相信的。埋葬以后又复活了,虽然是不可能的,但却是肯定的。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因为荒谬,所以相信。
换句话说,信仰这种事用哲学来论证,本身就是荒谬的。我们相信的不是它的字面意思,而是这句话的荒谬性。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89页

我们为什么要学哲学?前言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了:我们学哲学是想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回答了这 个问题,我们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观。 但问题是,我们享受科学的成就并不需要学习物理知识。科学家造好了各种高科技产品(比如手机),得出了各种实用的结论(比如“饭前要洗手”),我们只要 拿来直接用、直接遵守就是了。就算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笨蛋,也不妨碍他成为科技成果的受益者。 关键是,哲学和科学一样,也有现成的产品呀! 那就是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当邻居大妈默念“人的命天注定”的时候,她信奉的是宿命论和决定论;当朋友在酒桌上劝你“赚钱有什么用,钱再多早晚也是一个死”的时候,他讲的是虚无主义;当人生感悟型的散文告诫你“当下最重要,活出你自己”的时候,它其实就是萨特的代言人。 实际上,整个哲学史上那么多学派那么多说法,其中凡是和普通人有关系的观点,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通俗版、谏言版、人生感悟版、心有戚戚焉版。 我们不需要了解真正的哲学理论,就已经在“享用”哲学家们的思考成果了,并没有什么精妙的哲理是独独藏在哲学著作里,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的。你想,假如这世上存在一种让人易于接受的,又能给人带来好处的道理,人们没有理由不把这个道理改写得通俗易懂,然后拼命到处传播呀。 每个人天生都趋乐避苦。那么假如哲学书中真有什么对人类有好处的人生道理而大众却不知道的话,这不就意味着只有我们才是全世界最精的人,而这世上其他所有不读哲学的人都是比我们笨的傻子吗? 这不大可能吧。 我的意思是说,就像我们享受科学成就最好的办法是买个新手机而不是去学《电子电路》一样,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个对自己有好处的人生观,那我们没必要学习哲学,只需要从各种世俗的人生观中选一个就好了。你不信那些现成的答案。你怀疑它们。祝贺你,你被苏格拉底附体了。为什么苏格拉底宁愿死,也不愿放弃怀疑?为什么我们放着现成的快乐不享受,非要亲自学哲学?因为我们是人,不是动物。人和动物 的区别在于人要思考。而怀疑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思考成果的检验者。怀疑最大的作用在于能避免独断论,这样才能引导我们寻找正确的答案,免得我们轻信一切未经证实的结论。所以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当年的苏格拉底那么招人讨厌,却能被后人奉为圣贤。因为他的怀疑是理性文明的开端和标尺。所有的思想都要因他的怀疑诞生,最后还要能经得住他的怀疑才算合格。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14页

笛卡尔的二元论。
反对者:唯物主义一元论(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一元论。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38页 - 第四章

必须用暴力解决的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25页 - 第三章

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
1、两者都信奉上帝,都相信会有救世主来拯救他们。但是基督教认为救世主就是耶稣,而犹太教不承认耶稣是救世主,认为救世主还没来。
2、两者都信奉《旧约》,但只有基督教相信《新约》。
《旧约》和《新约》的区别在于,一个记录耶稣降生前的故事,一个是之后的故事。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06页 - 第十一章

现在我们的哲学事业已经有了原则:我们的结论必须能经得起各种怀疑,这样才能保证它真实可信。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原则。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91页 - 奇怪的论调

为什么我们放着现成的快乐不享受,非要亲自学哲学?
因为我们是人,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要思考。而怀疑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思考成果的检验者。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74页 - 异端的权力

马丁路德是如何崛起的?作者的叙述真是风趣啊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0页 - 《哲学家们都干了什么》摘录

哲学家们都干了什么●精彩文字摘录
1、“芝诺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说人的知识好像一个圆圈,知识越多,圆圈的周长就越长,就会发现自己越无知。”
2、“按照犹太教的传统,男性要行割礼(切除包皮),这事就记录在《旧约》里。《旧约》说,割礼是上帝和人立约的证据。基督徒也相信《旧约》,自然也应该行割礼。”
3、王尔德说过:“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
4、“在这座城中,住着人类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女数学家、哲学家希帕蒂娅。她曾经在哲学的故乡雅典学习过,在当时就拥有很高的声望。她和父亲一起校订的《几何原本》成为流传到今天的《几何原本》的主要来源。在宗教冲突激烈的时代,她不带宗教偏见,教着包括基督徒在内的各种宗教学生。据说她的外貌非常美丽,当时很多人追求她,而她一律以“我已经嫁给了真理”而回绝。”
5、“对于文明来说,一国的兴亡不可怕,可怕的是焚书,是毁掉学校,是用暴力消灭言论。而让人民获得幸福的方法,就在于千百万文弱书生舍去生命保护一本本书、一张张纸。 敬字惜纸,这不光是书呆子的任务,这更是文明之路。”
6、“历史忠实地履行着诗人海涅的那句名言: 在他们开始烧书的地方,他们最终会烧人。”
7、作家伊拉斯谟说:“许多男、女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异。”
8、“怀疑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思考成果的检验者。怀疑的最大作用在于能避免独断论,这样才能引导我们寻找正确的答案,免得我们轻信一切未经证实的结论。”
9、《易经》的“道”,对应的就是安德罗尼柯的metaphysics。《易经》的“器”,对应的就是安德罗尼柯的“物理学”。于是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先生在看到metaphysics这个词后,联想到《易经》,把metaphysics翻译成了“形而上学”。
10、“形而上学”的中文译名也很棒,称得上是中文翻译史上最棒的译名之一。 中文典出《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11、“二元论有一个比较庸俗的用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躲避痛苦。按照二元论的观点,我们的精神世界是独立的,那么外部世界对我们的影响仅仅在于感官体验。其余的精神体验都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活动。”
12、笛卡尔说过:“不管多么荒谬、多么不可置信的事,无一不是这个或那个哲学家主张过的。”
13、“哲学史上有个不难理解的现象,生活越是困苦的哲学家,他的学说就越关注个人幸福。反之,生活富足的哲学家,学说更容易脱离现实。斯宾诺莎就是典型的前者。”
14、“科学得出的真理顶多是一种概率真理。科学家不断做实验,顶多是把科学理论正确的概率提高了一点,却永远不能保证科学理论绝对正确。”
15、“我们的出发点是,哲学是门没有唯一的最终的正确答案的学科,每一个哲学大家的观点都是有道理的,都值得学习和了解。”
16、“黑格尔的历史通向绝对精神。他认为宗教比自然科学更高级,哲学又比宗教高级。最后,绝对精神会通过哲学完成自己的发展,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17、“用术语来说,当我们看到一个现象的时候,光孤立地看这个现象,那样的层次会比较低。假如我们找到这个现象的反题,再把正题和反题合在一起,分析正题和反题之间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从而观察到它们的合题,那我们看事物的能力就能提高一个级别了。”
18、“生命意志的概念比一般的生物欲望还要宽泛,还包括没有生命的事物在内。叔本华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背后都有生命意志在驱动。小到磁石相吸,大到星球运行,背后的本质原因都是生命意志。”
19、“对于人来说,生命意志主要表现在人的生存欲望。中国儒家主张用理性的人伦纲常来克制男女私欲,这在叔本华看来是不可能的。因为他认为人的求生欲望来自于物自体,比理性更本质。”
20、“在康德那里,这个世界的基础是井井有条的理性。 在叔本华这里,这个世界的基础是无法控制的生命意志。 因此康德对世界的看法是乐观的。 叔本华对世界的看法是悲观的。”
21、叔本华打比方说,满足欲望,就好比施舍给乞丐一个硬币,维持他活过今天,以便把他的痛苦延续到明天。叔本华还引用一句法国谚语,说明人们无止境的欲望:“更好是好的敌人。”
22、王尔德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
23、“欲望除了能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痛苦,还有一个坏处,会带来自私和竞争。生命意志就是不顾一切也要自身生存着的意志。在生命意志的驱使下,每一个生物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争去抢。人和人之间会因此互相伤害。物种间也是这样,比如一个物种吃另一个物种。”
24、“叔本华也不看好爱情。在他看来,爱情是生命意志为了引诱人们生殖下一代所行使的骗术。为了爱情而结婚是非常傻的行为。既然是骗术,那么爱情也不会持久,早晚会幻灭,追求永恒的爱情是徒劳的。”
25、“叔本华认为,应当增强自己克制欲望的意志力。 所有需要克制的欲望中,首要的是性欲。”
26、“我们的很多行为受到性欲的驱使,性欲满足的目的是为了诞生新的生命。而新的生命又意味着新的痛苦。所以叔本华认为,生殖行为就好像人和生命意志签订的卖身契。”
27、“叔本华认为,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就是生命意志,基督教鼓励的赎罪精神就是要求人们去克服生命意志。所以基督教比其他宗教在欧洲更受欢迎,因为它认识到了生命意志的悲观主义精神,而其他宗教都是乐观主义的。”
28、“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欲望的确是生活的主题。我们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安全感,为了有更好的物质享乐,为了和别人攀比,才会去忍受无穷无尽的艰辛劳动和在各种挫折中的垂头丧气。大部分人这一辈子活着,为的都是满足各种各样的欲望。我们也同意,欲望是永远不会被满足的。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欲望,不满足就会产生饥渴感。”
29、叔本华不信任朋友。他说:“凡是对敌人保密的事也要对朋友保密。”他甚至刻薄地说:“患难朋友并不是真朋友,他不过是个借钱人。”
30、“尼采把人分成了强者和弱者。强者体现了权力意志,他们的特征是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勇于牺牲、善于创造。弱者相反,特点是胆小、保守、善妒、虚伪。”
31、尼采说:“迄今为止用来使人变得道德的一切手段都是不道德的。”
32、“尼采认为,基督教道德是典型的奴隶道德,本质是伪善的。基督教鼓励人们变得谦卑,其实就是鼓励人们做弱者。 所以尼采大喊“上帝死了!”意思是,他想去掉上帝。如果没了上帝,人们也就不需要无条件地遵守基督教道德了。”
33、“超人是尼采对人类的一种理想,在尼采眼里,整个人类历史里也很少有人能成为真正的超人。”
34、“在尼采看来,人类的知识,如形而上学、科学理论,都是理性的,可是作为世界本质的权力意志是非理性的,因此这些理性知识也不是真正的真理,只是权力意志构造出的假象而已。”
35、尼采说:“真理就是一种如果离开它、某种生物便不能活的错误。”
36、我们知道,自由经济强调的是竞争,强调胜者为王,只有这种价值观才能充分发挥自由经济的优势。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大价值观就是“成功至上”。我们在电影、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价值理念:商场上、政界里,都是大鱼吃小鱼,能够不惜一切代价打败弱者的人,就是胜者,就能被社会承认、尊敬,拥有很高的社会声望。换句话说,社会认为这样的人是“善”的。而失败的人呢,只能被人鄙视,所以美国的电影里“loser”这个词可以用来骂人。换句话说,弱者是“恶”的。
37、“推崇成功是现代社会和过去的基督教社会最大的区别之一,是西方社会价值观最大的变革之一。”
38、尼采说妇女是猫、鸟、母牛,是男人的“一件危险的玩物”,说:“男人应当训练来战争,女人应当训练来供战士娱乐。其余一概是愚蠢。”
39、“在叔本华的年代,女人主要的任务是结婚生子,因此在叔本华看来(以现在的价值观看,颇为无耻),女人并不具备真正的美,她们的美是用来诱惑男人产生性欲的,她们是生命意志的帮凶。所以女人一旦生了几个孩子,完成了生命意志的任务以后,也就不再美了。”
40、“克尔凯郭尔说,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也有选择的责任。有些人随波逐流地活着,拒绝作出自己的选择,那种人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不叫真正的活着。真正活着的人,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
41、克尔凯郭尔则认为,理性和信仰是对立的,必须要抛弃理性才能信仰。相反,“如果有一天人似乎成功地使基督教变得合理了,那么那一天就是基督教寿终正寝的日子”。
42、“对于有性生殖的动物,交配是这么一回事:雄性交配的成本很低,几分钟后就没自己的事了。雌性不同,成功受孕直到生出下一代,在这段时间里都不能再重新受孕。所以在生殖这件事上,雄性和雌性相比,雌性是稀缺资源。也可以这么说:雄性个体要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最优的策略是寻找尽可能多的未孕雌性交配。雌性个体的最优策略,则是千挑万选,寻找基因最优秀的雄性交配。”
43、罗素的名言是:“三种单纯又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话广为流传。
44、“可以随时“纠错”而不是“多数说了算”,这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
45、“证伪主义的政治观,最关心的不是谁制定的政策,而是无论谁制定的政策,都不能成为绝对真理。不管是美国总统下的命令还是全世界人民投票的结果,都要给别人留出修改、推翻它的机会。”
46、“在理性的领域里,面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等形而上学问题,要么去求助心理医生,要么就没有答案了。 这就是本书的结论。”
47、“形而上学走不通,形而上学的问题都没有答案。”
48、“萨特提醒我们,既然有选择的自由,就要承担选择的责任啊。而且萨特还强调,不能逃避选择,哪怕是什么都不选,你也是在选择,也要承担责任。因此自由多了并不是好事,反倒因为责任的增多给人增加负担。这是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一个根源,也是很多人宁愿选择盲从偶像、盲从权威的心理动机之一。”
49、萨特有一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
50、加缪最有名的观点是,世界是荒谬的。
51、“真正的人生,故事忽然开始,忽然结束,不一定有矛盾冲突,也未必有高潮和结局。 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感到世界荒谬。”
52、“我觉得唯一的办法是和大众的做法一样,自己给自己找到人生意义(虽然是虚假的)。用西西弗的比喻来说,我们只能在推石头的时候哄自己说这么做是有意义的,并且乐在其中。 这个哄骗自己的借口,就是人生意义。”
53、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54、一个无神论者在面临死亡的巨大恐惧的时候,有时,求生的本能会让头脑拼命地给自己寻找活下去的理由。这个理由,也就是每个人的人生意义。
55、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对这个问题的消除。”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53页 - 第五章

希腊哲学传播的曲折道路:
首先,希腊哲学家被基督徒驱逐到叙利亚。
然后是“百年翻译运动”。
然后希腊哲学到了西班牙。
希腊著作:拉丁文——叙利亚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拉丁文。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22页 - 第二章

我只知道对于知识来说,宽容永远代表着光明。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6页

在咱们的印象里,雅典人都是整天高谈阔论的书生。其实不是的。包括雅典在内的希腊各城邦搞的都是全民皆兵制,特别鼓励公民锻炼身体,所以才会有流传至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62页 - 第六章

对于文明来说,一国的兴亡不可怕,可怕的是焚书,是毁掉学校,是用暴力消灭言论,而让人民获得幸福的方法,就在于千百万文弱书生舍去生命保护一本本书、一张张纸。
敬字惜纸,这不光是书呆子的任务,这更是文明之路。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20页

亚历山大不但重视希腊文化,也同样重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在这点上,亚历山大不像是征服者,更像是一个知识分子。在他的鼓励下,收藏图书成为一种风尚,图书馆遍地兴建。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51页

假如我们翻开英国的学术史,我们就会发现,这简直就是“跟欧洲大陆对着干”的历史。英国人和欧洲大陆不一致是有传统的。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90页

并没有什么精妙的哲理是独独藏在哲学著作里,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的。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14页 - 形而上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61页 - 第六章 神们自己

哲学的传承浸满了鲜血。我们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国家、民族是最重要的,亡国灭族是最可怕的事。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站在文明史的角度去看,亡国并不一定是最可怕的。雅典亡国了,反而播下了希腊文化的种子。在中世纪的基督徒看来,穆斯林是最可恶的人。但正是他们的敌人让西方最精华的文明保留了下来,最终让基督教的神学家们也视之为珍宝。对于文明来说,一国的兴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焚书,是毁掉学校,是用暴力消灭言论。敬字惜纸,这不光是书呆子的任务,这更是文明之路。怀疑是哲学的核心精神。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9页 - 第一章

芝诺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说人的知识好像一个圆圈,知识越多,圆圈的周长就越长,就会发现自己越无知。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06页 - 理性主义

五个公理四个公设,这些最基础的东西也是最重要的东西。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27页 - 唯我论

唯我论和目的论能赋予人生一种特殊的美,能给予我们一个理解人生的全新视角。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38页

有句俗话叫“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其实还可以说一句话:“必须用暴力解决的问题都是解 决不了的问题”。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33页

更具体地说,上帝是善的,而上帝的善表现在上帝对人类的行为要进行公正的赏罚。既然要赏罚,前提是人类必须拥有自由意志,必须有能力自己选择善还是作恶,否则人类就不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75页

在讲路德大战教皇前,我们还得再花点时间说说路德的那个时代是个什么样子。
那时的基督教会里,不少人都热衷于赚钱敛财。原因之一是,有点教士是从世俗贵族转行过来的,把奢靡之风也带了来,以至于作家拉斯谟说:“许多男、女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异。”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20页

当我们把人生痛苦万分感官体验和精神体验这两类以后,就会发现,还有什么痛苦是不可忍受的?想象一个除了死亡之外你最害怕的东西——被囚禁?被鞭笞?被凌辱?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54页 - 第七章 名利场

给理性主义者来了一个下马威的洛克,气宇轩昂地站在泰晤士河的入海口,遥指海峡对岸大喝一声:还——有——谁——对岸还真有人接招,他叫莱布尼茨,德国人。笑色。。。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页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全新修订版)
林欣浩
第一章 哲学好讨厌
2016-04-23
在被告人是否有罪这个问题上,陪审团是负责裁决的主角。法官才是陪衬,只能做做解释法律、引导庭审、剔除非法证据、维持法庭秩序之类的“服务”工作。
2016-04-23
保证每个案件的裁断都符合大众的道德观。这能避免法律人士凭着专业优势玩弄法律条文,避免由于法官个人好恶左右案情,也能用来对抗失去民心的恶法。
2016-04-23
按照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记录,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一一驳斥了所有控罪,发言雄辩有力,用词通俗易懂。
2016-04-23
芝诺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说人的知识好像一个圆圈,知识越多,圆圈的周长就越长,就会发现自己越无知。所以苏格拉底这个当时雅典最具智慧的人,就是认为自己最无知,乃至于他觉得自己的回答无足轻重,必须通过向其他人问问题的方式来求知。
2016-04-23
关键在于苏格拉底那永远质问的劲头
第二章 少年国王
2016-04-23
这底比斯圣队非常有名,最大的特点是所有士兵都是一对一对的同性恋。这支部队都是恋人兵,打仗的时候谁都不肯后退,战斗力超强。
2016-04-23
秦始皇敏锐地发现,国家统一的关键在于文化的统一。虽然他的手段残暴,但是他成功了。
2016-04-23
王国维说:“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我们说,可爱的皇帝没有能耐,有能耐的皇帝不可爱。
2016-04-23
孟子比亚里士多德小12岁。
第三章 使徒行传
2016-04-23
宗教要求信仰,哲学要求怀疑,两者相悖。
2016-04-23
奥古斯丁
2016-04-23
曾经祷告说:“给我贞洁,但不是现在!”
2016-04-23
王尔德说过:“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
第四章 上帝之城
2016-04-23
站在君士坦丁的角度看,《西卜林书》里说得没错。10月28日这天,确实是“罗马的敌人”马克森提乌斯被灭了。
这场战斗以后,君士坦丁当上了罗马皇帝,由于在关键一战中的基督启示,君士坦丁开始信仰基督教。第二年,君士坦丁颁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这条命令保护基督徒不再受到迫害,并且鼓励基督教的发展。
第五章 异教徒
2016-04-23
公元415年,一伙基督徒冲进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分馆,毁掉了大量的书籍。
2016-04-23
哲学在欧洲就这么绝了。
2016-04-23
幸亏这一切没有发生。幸亏罗马帝国的势力有限。
2016-04-23
首先是对于基督徒的宽容。阿拉伯人并不像后来的基督教十字军那样,对异教徒进行血腥屠戮,而是对占领区的基督徒非常宽待,允许他们保留信仰。唯一的“歧视”是,伊斯兰教徒可以不缴税,而基督徒要缴税。
更重要的宽容是在文化上。
公元830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建立了一个叫作“智慧馆”的机构。这座智慧馆有着当年亚历山大图书馆“收集全世界的书”的雄心壮志,而且它还是个学术和教育机构,招揽最优秀的学者、教师和翻译家来此工作。
最重要的是,这里没有种族和信仰的限制,包括基督徒在内的各教各族人民都可以在这里贡献自己的智慧。这段时期,被称为阿拉伯世界的“百年翻译运动”。
第六章 神们自己
2016-04-23
有讨论就有分歧。基督教神学家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斥责对方是异端,展开了激烈的学术辩论。这辩论可不轻松,要知道异端在当时是很严重的罪名,不小心被人打成了异端,是可能会被判火刑的。
2016-04-23
哲学的魅力如此之大:1215年罗马教皇的使节还禁止在学院里讲解亚里士多德。到了1260年,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就已经成了每个教会学校的必修课。
2016-04-23
不过到了晚年,阿奎纳经过一次神秘体验后,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写不出来的。与他的神秘体验中获得的启示相比,他写过的作品“都是稻草”。《神学大全》写到一半就不写了。
2016-04-23
世上万事万物都要有另一个事物作为它的原因。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最初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上帝。
2016-04-23
经院哲学家想得挺好,他们用哲学去证明宗教,为的是让宗教也能符合理性的考验。但是别忘了,怀疑是哲学的核心精神。
当神学家们试图证明上帝存在的时候,这不也就意味着上帝有可能不存在吗?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基督徒绝不能质疑上帝的存在。那么可以说,当神学家们把哲学引入到神学的一瞬间起,他们就已经开始背离自己的信仰了。
2016-04-23
经院哲学家们会讨论“一个针尖上到底能站多少个天使”“一个生来就有两个头的怪物,应该被当作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接受洗礼”之类无聊的问题。
2016-04-23
托马斯就说过:“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2016-04-23
哲学的传承浸满了鲜血。
如果不是无数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在兵荒马乱中怀抱着哲学典籍夺路逃窜,如果不是哲学家们从一场场烈火中抢夺灼手的纸屑,如果不是千百万在历史上未留名的学究呕心沥血地翻译整理,我们今天就不会触摸到那么多哲学瑰宝。
2016-04-23
敬字惜纸,这不光是书呆子的任务,这更是文明之路。
第七章 群魔
2016-04-24
原因之一在于对宗教的虔诚程度不同。中国人对待宗教有更多实用主义的倾向,信宗教大多是为了要点好处。而且佛教说的是因果报应,就算你不信佛,多做好事也可以有好报。不像基督教讲人有原罪,光做好事没用,你不信仰基督不受洗就进不了天堂。中世纪的教会认为,刚出生的婴儿如果没来得及受洗就夭折了,那也是要下地狱的。
2016-04-24
诗人海涅的那句名言:
在他们开始烧书的地方,他们最终会烧人。
第九章 奇怪的论调
2016-04-24
哲学和科学一样,也有现成的产品呀!
那就是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当邻居大妈默念“人的命天注定”的时候,她信奉的是宿命论和决定论;当朋友在酒桌上劝你“赚钱有什么用,钱再多早晚也是一个死”的时候,他讲的是虚无主义;当人生感悟型的散文告诫你“当下最重要,活出你自己”的时候,它其实就是萨特的代言人。
2016-04-24
你不信那些现成的答案。
你怀疑它们。
祝贺你,你被苏格拉底附体了。
为什么苏格拉底宁愿死,也要怀疑?为什么我们放着现成的快乐不享受,非要亲自学哲学?
因为我们是人,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要思考。
而怀疑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思考成果的检验者。
第十章 童年的终结
2016-04-24
我所生活的、所感受的这个世界无比真实,但是,到底怎么能严格地去证明它是真实的呢?你要是非说一切都是幻象,这谁也驳不倒你啊!
2016-04-24
笛卡尔还真想到一个。他想,不管我再怎么怀疑,“我怀疑”这件事是确定的,它肯定存在吧?那么,只要有了怀疑的念头,就说明“我”肯定是存在的——“我”要是不存在就不会有这些念头了。
这就是名言“我思故我在”的意思。
第十一章 理性主义
2016-04-24
自然界里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几何图形都没有。但是几何规律却又无处不在。
这意味着,欧氏几何囊括了复杂的自然现象,本身又是超越自然现象的。
第十二章 形而上学
2016-04-24
这个词的含义也可以引申成“物理学之后的学问”。也就是说,形而上学研究的是那些高于物理学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
2016-04-24
中文典出《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的这句话很精彩,也很好理解。“形”,就是有外形、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东西。《易经》的这句话,是下了两个定义。
第一个定义是说,超过我们感知之外的那些无形的东西,是“道”。“道”,就是“道理”的“道”,指的是“道理”“概念”这些抽象的东西。老子说“大道无形”,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定义是说,我们能感知到的那些有形的东西,是“器”。“器”是“器具”,就是指“东西”“物质”。
2016-04-24
我们现在所说的“形而上学”,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是用理性思维去研究那些能统一世间一切问题的“大道理”。就像笛卡尔希望的那样,要寻找到一个能高于客观世界、统领一切事物的真理。
2016-04-24
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研究“人为什么不自杀”,其实就是在研究“人为什么活着”。
2016-04-24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在哲学里又称作“本体论”。
“哪些知识是真实可信”的问题,在哲学里又称作“认识论”。
第十三章 二元论
2016-04-24
“二元论”。心灵一个元,外界一个元,一共二元。这两个元是相互独立的、平等的,虽然可以互相影响,但谁也不能完全决定另一个。
2016-04-24
唯物主义,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我们的精神世界不过是大脑生理活动的结果。换句话说,精神是从物质中产生的。这种观点就叫作物质一元论。当然,相应的也有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外面的世界不过是我自己心灵的产物罢了。
2016-04-24
按照二元论的观点,我们的精神世界是独立的,那么外部世界对我们的影响仅仅在于感官体验。其余的精神体验都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活动。
2016-04-24
我们遇到的所有痛苦都可以分成两类:感官上的和精神上的。
2016-04-24
在客观世界里,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再牛的人都无法保证自己永不受苦。而在精神世界里,只要意志坚定,我们自己就是王。
第十四章 唯我论
2016-04-24
假设我们只停留在“我在”的阶段,我们只能确认我自己存在,外界的一切存在不存在我不知道,这就叫“唯我论”。
2016-04-24
唯我论还可以和目的论结合在一起。
简单说,目的论就是认为世间万物是因为某种目的而存在的。比如“世上有苹果是为了给人吃”。
2016-04-24
假如我是这世界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那么很容易想到,或许这些幻觉都是为了我才创造出来的吧。
2016-04-24
笛卡尔一生都保持着早晨不起床、躺在床上思考问题的习惯,常常一赖床就到中午了。
2016-04-24
笛卡尔25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带着一个仆从在北欧乘坐一条船旅行。船员看他一副富人的打扮,随从又少,私下商量要谋财害命。他们没想到,博学的笛卡尔能听得懂他们的语言。这时笛卡尔突然拔出剑,强迫船员把船划到岸边,安然脱险。
不光勇敢,笛卡尔还很有风度,据说有个人因为争抢女人要找他决斗。笛卡尔只说了一句话,就消除了那情敌的敌意。笛卡尔对他说的是:
2016-04-24
“你的生命不应该献给我,应该献给那位夫人。”
2016-04-24
笛卡尔说过:“不管多么荒谬、多么不可置信的事,无一不是这个或那个哲学家主张过的。”
第十五章 寒冬夜行人
2016-04-24
用18世纪的作家莱辛的话来说:
“人们谈到斯宾诺莎,就好像他是一条死狗。”
2016-04-24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还暗示过斯宾诺莎,只要他声明下一本书献给路易十四,就可以得到一笔丰厚的养老金。斯宾诺莎回答说,我的确需要金钱,但“我只将我的著作献给真理”。
2016-04-24
这个东西绝对存在,那么它肯定不能依赖别的物体存在。
斯宾诺莎把这种东西称作“实体”。
实体的特征是,这东西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不依赖外物存在。这意味着,外物也不可能摧毁实体。否则的话,实体的存在就要依赖于“外物不去摧毁实体”,等于还是依赖于外物了,对吧。
既然实体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外物也不能摧毁它,那么实体肯定是永远存在的。用类似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证明出,实体是无限的,是唯一的,是不可分的,是善的。
第十六章 双星
2016-04-25
由于这场争论是哲学界的一件大事,所以哲学家们给这两派学说分别起了名字。
笛卡尔、斯宾诺莎代表的数学家派,被称为“理性主义”。
在归纳法里,最重要的是实验数据,是观测结果,它们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和证据。这些东西可以用一个词来统称:经验。
所以洛克代表的科学家派被称为“经验主义”。
2016-04-25
理论名称 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代表人物 数学派哲学家 科学派哲学家
研究方法 演绎法 归纳法
优点 严谨 产生新的知识
缺点 不产生新的知识,公设未必可靠 结论不能保证绝对正确,永远有出错的可能
第十八章 巨匠与杰作
2016-04-25
牛顿的第一身份是科学家,自然,在哲学上他倾向于经验主义。牛顿热衷于做实验,他的成就也都来自于实验,因此他有一句名言:“我不发明假说”。潜台词就是,理性主义者们那些坐在屋子里空想出来的假设,哥们儿我是不同意的。
第十九章 机械论
2016-04-25
是不是人类的思想、感情也会符合运动规律呢?是不是我们头脑中的一切意识其实都不过是物质运动的结果呢?
用物理学来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这种观点就叫作“机械论”。
2016-04-25
机械论也有弱点。
虽然人们可以通过实验证明物质能对意识产生严重的影响(比如脑萎缩会降低人的思考能力,打一棍子可以让人立刻昏厥,喝酒、嗑药可以让人产生幻觉),可以证明人类不能靠思想意念去改变物质,但是也仍旧不能严格证明意志完全由物质决定。
第二十章 决定论
2016-04-25
决定论的意思很简单,既然世间万物都可以用物理规律来解释,那么每一个事件之间必然要遵循严格的因果关系。如果人的意识是完全由物质决定的,那肯定也得服从严格的物理定律。那么,整个世界该如何发展,该走向何处,都是由自然定律决定好了的。就像人们根据力学可以预测星辰位置一样,人们也可以根据自然规律来预测未来所有的事件。
一个支持决定论的证据是,在20世纪之前,人们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随机数。
2016-04-25
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一旦我们接受了最严格的决定论,那就意味着人类没有了自由意志。因为我们的意识是由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决定的。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又是由物理定律决定的。所以,我们头脑中的每一个念头,在前一秒钟已经被决定好了。如果我们这么一环一环地回溯回去,那么我们一生中的一切所思所想、我这本书中的每一个字,您看这本书时在头脑中迸发出的每一个念头,其实都是在几万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的那一瞬间就被决定好了的。且不说这想法很诡异,关键是,那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啊?
2016-04-25
决定论者会说,你感受到的自由其实只是一种错觉而已。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个选择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既可以选A,也可以选B,没任何人干涉我们的选择,所以我们觉得自己是自由的。但是无论你事前怎么犹豫怎么思考,最终你必须选择一个答案。哪怕你说我不选,或者我两个都选。总之,只能有、且只有一个结果。决定论者会说,如果让时间回到你未作出选择的一刻,让你重新思考一遍,那么你的思考过程不可能变,依旧会得出同样的结果。
所以,你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这感觉本身也是被因果律决定好的。连你试图反抗因果律这行为本身,也是被因果律决定的。
2016-04-25
部分决定论。他们认为我们不能控制事物,但是可以控制我们自己对待生活的方式。所以这个学派提倡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2016-04-25
斯宾诺莎是用类似于几何的逻辑一步步推出哲学体系的。这意味着,他相信世间万物之间都有着严格的逻辑关系。这也会导致决定论。
同时,斯宾诺莎认为世界是一个实体,世间万物以及我们自己都是实体的一部分,也就是神的一部分。那么人类就没有自由了,因为人的意志也是实体的一部分。
但斯宾诺莎又说,我们还是有追求自由的方法的。假如我们被动地按照必然律活着,那就成了必然律的奴隶。所以,我们应该用理性去领悟事物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我们在整个实体中的处境,也就实现了自由。更进一步说,当我们认为自己和万物是同一个实体的时候,就相当于扩大了我们自己的范围,世间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属于我自己的一部分,这世界对我们的限制也就越来越小乃至于无,我们也就越来越自由。
2016-04-25
唯我论把人看得最大,可以安慰人。机械论和决定论把人看得渺小,也同样可以安慰人。
第二十一章 暴风雨
2016-04-25
休谟认为他之前的经验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都有根本缺陷。
2016-04-25
那就是双方讨论的问题超过了人的经验范围。
2016-04-25
洛克不是有“白板说”吗?洛克认为人的经验是从后天的客观世界而来。在洛克之后还有另一个英国的经验主义者贝克莱,他则认为世界上没有物质,人的经验都是心灵中的观念。
这两个观点一个唯物、一个唯心,谁也说服不了谁。
2016-04-25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就算我们怀疑一切事物,“我”这个概念是怎么也怀疑不掉的。换句话说,“我”的概念可以超越一切事物。
2016-04-25
休谟认为,我们所谓的“我”,不过是一堆经验片段的集合而已,并没有一个独立于经验的、实在的“我”存在。
2016-04-25
我们永远没法证明自己是不是生活在《黑客帝国》式的虚拟世界里。那该怎么才能安心呢?
休谟的回答是,不知道就不知道,没关系。我们能得到的经验就是眼前的生活,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面前的生活都是幻觉之前,我们就照着自己平时的经验正常生活下去就可以了。我们没必要也没能力去无限地怀疑世界。反正想也想不出结果来,就别想了吧!
2016-04-25
休谟想,有什么知识是切实可信的呢?
他找到两种。
第一种是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比如几何学,它自身是不矛盾的,完全符合逻辑规则,而且不依赖经验存在。我们前面说过,在现实世界中观察不到任何严格的三角形,但是我们仍旧有三角形这个概念。三角形不依赖外物存在。
自然,像斯宾诺莎、莱布尼茨这些人的哲学体系,因为根基是可疑的,所以不在休谟的承认之列。
2016-04-25
第二种可靠的知识是我们自己感受到的经验,摸到什么、看到什么,这些都是可信的(当然,还是那句话,这经验是不是来自于幻觉我们先不管)。
2016-04-25
我们去图书馆随便拿起一本书,问这些书中包含着数和量的抽象推论吗?包含着关于实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的推论吗?如果都没有,就可以烧掉,因为里面只有诡辩和幻想。
2016-04-25
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争论来看,人类仅有两种获得知识的办法,一个是靠演绎推理(而且还没得到新的知识),一个是靠经验。休谟把其中最不靠谱的——理性主义者们的那些公设都给去掉了。剩下的除了经验之外,还留下了纯粹靠演绎推理能成立的知识。
第二十二章 哲学怪兽
2016-04-26
假如我们接受这世界是符合决定论的,那么我们可以相信这世上的确存在着因果律,但我们却永远无法把它们找出来。这并不能推翻决定论,不过可以让决定论陷入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在决定论的世界里,科学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十三章 谎言的衰落
2016-04-28
亨利四世被“绝罚”后,立刻叛乱四起。亨利实在扛不住了,无奈之下,不得不千里跋涉来到教皇的住所前求饶。贫民出身的教皇拒绝接见他,亨利就在大雪中站了三天三夜(一说还没穿鞋子),然后教皇才出来让他吻了自己的鞋,宽恕了他。
这个例子经常被提起,用来证明中世纪教皇的权威。但是有些文章忘了说故事的后半段:
亨利四世是个很厚黑的家伙。回去以后一看没什么事了,嘿嘿一笑从怀里掏出一个小本儿来:谁当初背叛过我,我都记着哪。没过多久,亨利四世把当初背叛他的人都给灭了。稳定了局势后,他立刻翻脸再次讨伐教皇。
2016-04-28
面对第二次“绝罚”,亨利四世啥事也没有,直接带兵杀到了罗马。教皇只能从罗马仓皇出逃,最后凄凄惨惨地客死异乡。
当然,这时候教会势力还很强盛,后来继任的教皇又把局势扳回去了。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嚣
2016-04-29
在这个世界里,人类是一种非常可怜的生物。人类永远无法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面目。人类所感受到的这个世界,都是通过人类心灵中某个特殊的机制加工处理过的。
这个负责加工的机制,我们起个名字叫作“先天认识形式”。
世界的真面目,起个名字叫“物自体”(也被译作“自在之物”)。
人类感觉到的世界,也就是“物自体”经过“先天认识形式”加工后得到的东西,我们把他(们)叫作“表象”。
2016-04-29
不是心灵去感受经验,而是心灵加工经验,心灵生产了经验。
2016-04-29
有一个最常用的比喻,有色眼镜。
这个比喻说,假设每个人终身都必须戴着一副蓝色的有色眼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必须都通过有色眼镜的过滤才能被人看到。那么所有人看到的就是一个蓝色的世界,而世界真实的面貌是人永远看不到的。
在这个比喻里,有色眼镜是先天认识形式,事物原本的颜色是物自体,人类看到的蓝色的世界,是表象。
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眼镜都是相同的,不会有人不一样。因而,戴着眼镜其实不会妨碍人类的正常生活,连物理研究的结论都不会影响。反正颜色只是人类自己起的名字而已,戴眼镜者根本没法察觉到自己的异常。
还有另一个比喻,假设我们人类都是电脑。
电脑只懂电脑的语言,不懂人类的语言,对吧?那么怎么能让电脑接受人类的命令呢?我们知道,电脑在出厂的时候,就已经在BIOS中写进了代码,这样电脑才能接受一些简单的命令,才能安装操作系统,才能进行更高级的活动。
这个BIOS就是先天认识形式。我们人类的世界就是物自体,而电脑能理解的命令是表象。外界的任何命令都必须先经过BIOS的处理,才能让电脑把物自体的表象显示出来。所以电脑能理解到的永远都是一条条程序命令,它不能理解人类世界的真实面貌,但它也不是和人类世界完全分离的,可以通过BIOS的中转和外界保持相关性互动。
2016-04-29
科学家只能研究表象世界,因此科学家的研究对象都是带有因果律的。
那么,人的自由意志又在哪儿呢?
我们自己的意识就是物自体啊!
因果律只存在于先天认识形式里,并不存在于物自体中。物自体是自由的,我们自己的意识也是自由的。
换句话说,康德让人的意志受到了先天认识形式的严密保护,因果律不能穿透先天认识形式去控制人的内心意志,所以人仍旧是自由的。
2016-04-29
当然,这也意味着作为物自体的自我意识,是没法被我们察觉和把握的。也就是说,科学是永远无法研究人的自由意志的。
2016-04-29
第一个证明是,我们有感觉对吧,而“感觉”暗含的意思是,我们感觉到的是“我们之外”的东西。不用人教,就知道自己有意识,自己的意识之外还有一个世界。这“之外”两个字,就说明我们有空间概念。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没有空间概念,我们的感受就是一片混沌,连什么感觉是属于自己的、什么感觉属于外界的都不知道。自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也不可能再去学习空间的概念。所以空间这个概念是先于经验的,而且是每个人必有的。
第二个证明是,人类可以想象不存在物体的空间,但是不能想象不在空间中的物体。这说明空间是不依赖外界经验存在的概念。
同样的道理,时间概念也是先验的。
2016-04-29
康德的解决方法是,他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完全不可知,另一个部分则可以用理性把握。不可知的那部分因为永远不可知,所以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只要我们在可把握的世界里生活,理性就又恢复了威力。
这样,既没有破坏休谟的理论(想破坏也没那能力),又让人类重新信任理性,重新踏实了。
第二十五章 王者之风
2016-04-29
黑格尔说,一个判断并不是世界的永恒真相。
他认为,世界不是容不得矛盾的,而恰恰相反,到处都是矛盾,矛盾就是世界的本质。
2016-04-29
矛盾的双方可以共存,但是处在互为差异、甚至互相冲突的动态之中。事物的正题和反题会发生强烈的冲突,这个冲突的结果并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而是正题和反题最终化为“合题”达到了协调,升华了。
前面说过,有一个正题就可以找到它的反题,因此新的合题产生之后,它的反题也随之产生,这样就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又要有新的冲突和升华,再产生新的合题。
因此黑格尔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自发的、抑制不住的。
同时,这种变化不是无序的,而是有方向的,这个方向就是较低级的正题和反题不断变成更高级的合题,也就是事物不断在向高级形态变化。
变化到最后是什么呢?
就是黑格尔的终极真理,黑格尔给它起个名字,叫做“绝对精神”。
2016-04-29
之前的哲学家错就错在认为人的理性世界和客观世界是对立的、矛盾的两个事物。
在黑格尔看来,矛盾的东西是统一的,因此人的理性和客观世界之间虽然是矛盾的,但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可以通过不断地辩证统一,最终成为一个合题。这样,人的理性经过辩证运动后,就能和客观世界合为一体。
2016-04-29
换句话说,理性经过不断的辩证,就可以完全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理性就是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理性。
所以说,宇宙的本质是精神,而且是一种理性精神。
这个理性精神,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2016-04-29
黑格尔认为,整个“运动过程”才是终极真理。
2016-04-29
黑格尔说世间万物的发展一定要符合绝对精神,因此他的绝对精神观是决定论的,他认为历史不是人类创造的,也不是个别事件的堆砌,历史有自己必然的进程,我们人类只是历史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
就算拿破仑那样的伟人,其实也是绝对精神的工具。并不是拿破仑自己要征服欧洲,而是绝对精神要利用拿破仑来推进历史的进程。所以黑格尔表面上赞扬的是拿破仑,其实是在赞扬绝对精神。
我们知道,黑格尔的历史观后来被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变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也认为,历史的进程是有方向的,不可逆转、不可阻止的,但是可以预测的。
2016-04-29
用术语来说,当我们看到一个现象的时候,光孤立地看这个现象,那样的层次会比较低。假如我们找到这个现象的反题,再把正题和反题合在一起,分析正题和反题之间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从而观察到它们的合题,那我们看事物的能力就能提高一个级别了。
第二章 悲观主义
2016-04-29
生命意志是个什么东西呢?
简单地说,是一股永不停歇的力量。这股力量驱使着万物去运动,去发展。
比如人和动物的食欲性欲,比如植物破土而出的欲望。
2016-04-29
人的求生欲望来自于物自体,比理性更本质。
2016-04-30
意志是个充满欲望的君王,但是它头脑糊涂,只知道发布命令,不知道该怎么去更好地达到目的。理性是个头脑清醒的老臣,它虽然对君王的命令有意见,但是限于身份,只能偶尔劝谏君王,大部分时候都是在用它的聪明才智去满足君王的欲望。
理性不是没有用,只是实现意志的工具而已。
2016-04-30
休谟说我们的理性根本无法认识这个世界的真相。
康德点点头:休谟说得没有错,我们的确无法认识物自体,可是我们生活在表象的世界里。在这个表象世界里,一切都先经过先天认识形式的加工。而先天认识形式我又用理性给分析得清清楚楚了,那表象世界还是被理性统治的呀。
所以在康德看来,理性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统治者。没错,理性确实管不了物自体,但是物自体也不影响我们的世界呀。
叔本华说,不,物自体能影响我们的世界。不仅能影响,而且影响力超大,我们用理智控制不了。
在康德那里,这个世界的基础是井井有条的理性。
在叔本华这里,这个世界的基础是无法控制的生命意志。
因此康德对世界的看法是乐观的。
叔本华对世界的看法是悲观的。
2016-04-30
叔本华说,生命意志是邪恶的,是痛苦的源泉。所以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痛苦。
2016-04-30
因为满足不了欲望,人会痛苦。满足了欲望,人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欲望,还是会痛苦。
2016-04-30
更好是好的敌人。
2016-04-30
如果人满足了全部的欲望,而且没产生新的欲望,人会幸福吗?不会,人会感到空虚和无聊,这也是痛苦。
2016-04-30
所以快乐只是暂时的,痛苦才是永恒的。人生就好像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不停摆动的钟摆。
这种情景就像王尔德说的:“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
2016-04-30
因为最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在努力审视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而且艺术是感性的、非理性的。我们前面说过,叔本华认为,人如何能认识物自体呢?就像用感性认识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对吧?
这就是说,最伟大的艺术品反映的是“生命意志”的真相。
所以虽然欣赏艺术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但是可以让我们把握到这个世界最本质的真相,超越生命意志,获得暂时的解脱。
2016-04-30
叔本华强调非理性的欲望比理性对人的影响更大,这和后来的弗洛伊德心理学强调潜意识的观点很像。但现在的心理学一般认为,潜意识虽然会影响我们,但没有叔本华的生命意志那么无孔不入,人类理性的控制力还是很强的。
2016-04-30
固然欲望会给人类带来种种痛苦,但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悲观是人生的主题。这只是世界的一面罢了。
第六章 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
2016-04-30
形而上学和自由意志的矛盾。
2016-04-30
如果存在一个能指导一切、包括指导个人行为的终极真理,那不就意味着个人的自由都被束缚了吗?
假如我们没有自由意志的话,那我们不就是木偶了吗?
第七章 科学新发现:理性的反击
2016-04-30
科学发展的第二个影响是,随着科学的触角越来越广,机械论和决定论必然重新抬头。就像前面说的,随着科学成就的增加,人们相信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甚至有人提出来,以后没必要有哲学这个科目了。哲学问题不过都是人的心理活动而已,以后哲学只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就足够了。这种用科学代替哲学的想法,被称为“科学主义”。
第八章 人猿星球
2016-04-30
误解二:生物的后天努力可以改变基因。
这种观点叫作“拉马克主义”。我们都知道“用进废退”的说法,如果我们总用左手工作,那么左手就会比右手更粗壮、更灵敏。拉马克主义认为,这种“用进废退”的现象会影响到下一代。也就是说,以前的长颈鹿因为够不到高处的树叶,就使劲地伸脖子,把脖子伸长了,它生出的下一代的脖子也就变得更长。
达尔文的进化论则认为,长颈鹿并不是自己把脖子伸长的,而是每一代新出生的长颈鹿因为基因的变异,脖子有长有短,脖子较短的长颈鹿很难生存下来,都死了,只有长脖子的基因才能留下来。久而久之,长颈鹿的脖子也就越来越长了。
拉马克主义同样给进化论加入了一种“生命意志”的味道
2016-04-30
关于拉马克主义,目前还有一些新的理论,认为部分性状的后天改变是可以遗传给下一代的。
2016-04-30
那么雄孔雀的尾巴呢?这玩意儿纯粹是累赘!
这个疑问乍一看的确是对进化论非常有力的攻击,所以达尔文说:“每当我凝视雄孔雀的尾羽,总感到一阵恶心!”
解释是,进化中除了生存选择外,还有生殖选择。
2016-04-30
无论是天性自私论,还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全都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我们为何成为这样”和“我们应该怎样”等同在一起。
2016-04-30
把进化论的观点和道德连接在一起,是思维混乱的表现。
第九章 科学倒打一耙
2016-04-30
哲学家们觉得,欧氏几何中的图形不存在于任何一个日常事物中,但是却可以概括世间的一切平面形状,这不是表明世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秩序吗?但是非欧几何的出现说明,欧氏几何并没有什么超然的独特性,不过是我们对世界众多描述方式中易用的一种罢了。因而哲学家们对先验理性存在的信心也就降低了。
2016-04-30
首先说狭义相对论,我们看看两个最直观的结论。
第一,光速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在前进的自行车上打手电筒发出的光速,和我们站着不动打手电筒的光速一样。
2016-04-30
第二,说一个宇宙飞船接近光速,飞船之外的人去看这个飞船,会发现飞船的时间变慢了,长度也缩短了。然而飞船内部的人却没有感觉。
准确点说是这样,相对论说的是,两个运动状态不同的观测者,在看同一个物体的时候,他们看到的这个物体的时间、长短、质量都是不同的。
2016-04-30
广义相对论的意思是说,当空间中存在物质和能量的时候,空间就会受到影响而弯曲,质能越大,空间弯曲得越厉害。引力就是这种空间弯曲产生的。
2016-04-30
相对论的发现也正好证明了休谟怀疑论的正确。休谟说,无论我们过去看到多少重复发生的事件,我们也不能断言这事件在未来一定会再次发生。无论太阳升起过多少次,也不能肯定明天太阳一定会再次升起。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是抬杠。
2016-04-30
物理学家观测一个电子,越是精确地确定其位置,就越无法确定它的动量;越是想更精确地测定它的动量,就越测量不到它的位置。这并不是因为科学家的观测技术不行,而是由严格的理论决定的。这个规律叫作“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或者“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2016-04-30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2016-04-30
然而量子力学说的是什么呢?在量子级别的世界里,没有决定论,也没有确定的因果律。科学家们对于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只能预测出一个概率,只能说大约、可能在哪儿。物理学成了一门缺乏确定性的学说。
第十章 寻欢作乐
2016-04-30
43岁时,罗素又认识了著名诗人艾略特。罗素跟艾略特是一点儿没客气,艾略特生活困难,罗素一面接济艾略特,一面和他老婆(D)搞到了一起,还给人家买真丝内衣什么的。我想,罗素的接济不会出于龌龊的理由,他大概觉得帮助朋友是友情的伟大、挖朋友的墙脚是爱情的伟大,互不冲突。
2016-04-30
50岁的时候,罗素让一个比他小22岁的剑桥老师(F)怀了孕,因此选择了和她结婚。
此时,在罗素继承到伯爵爵位之前,一直深爱罗素的A终于同意和罗素离婚。
2016-04-30
然后在80岁的时候又和H结婚。
第十二章 逻辑实证主义
2016-04-30
剔除到最后,只剩下了两种命题。
一种是重言式命题,就是类似于“桌子是桌子”这样的话。这样的话当然是绝对正确的,可是这样的话不包含任何有用的信息,不过是文字游戏而已。之前的形而上学家们找到的那些所谓终极真理就多半属于此类。因为重言式命题绝对正确,所以就会被误以为是终极真理。这些终极真理一点用也没有。
还有一种命题,是类似“这朵花是红色的”之类描述片段经验的命题。虽然是新知识,但是无法形成普遍真理,也就无法回答哲学问题了。
其他的哲学问题,特别是形而上学问题,全都是没有意义的伪问题。要么违反了种种逻辑规则,要么无法用经验去实证。
2016-04-30
维特根斯坦发现,原先用逻辑去分析语言的想法太天真了。
2016-04-30
维特根斯坦发现,语言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逻辑分析上。同样的一句话,说话的情境不同,说话人的语气、表情、手势不同,常常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换句话说,每一个情境都给语言制定了不同的规则,语言得和规则结合在一起,才能显示真正的意思。而这规则又是没有逻辑可言的。
维特根斯坦揭示的,其实是理性思维和现实的矛盾。
2016-04-30
逻辑实证主义的理想很好,要坚持绝对的理性、绝对的正确,可是最后发现,这个绝对的理性却得不到任何有意义的结论,连一个普遍的理论都得不出来。可是另一方面,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有灿烂的文化,有日新月异的科学知识。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理性根本无法担负从总体上解释世界、指导生活的任务。
维特根斯坦建立的逻辑实证主义,又被他自己亲手毁灭了。
可以说,维特根斯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能够提出两种截然不同又都对哲学史影响深远的理论的哲学家。所以我们前面才说,他是史无前例的双倍哲学家。
第十三章 实用主义
2016-04-30
尼采说,真理和谬误其实全是虚构的。区分真理和谬误的关键是真理实用,而谬误不实用。
2016-04-30
比如美国的司法采用判例法。意思是,过去类似的案子是怎么判的,这回的案子就参考着判。或许有人认为这过于儿戏了,难道国家制定的法律不是最大的吗?但判例法认为,一次性制订的司法是很难完善的。那么我们就通过每一次的审判,来不断纠正、完善国家的法律。你看,这不正好和实用主义者的真理观吻合吗?
2016-04-30
一些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党在西方国家兴起。他们不搞武装革命,也不想消除阶级差别,而是搞工会,搞社会福利。不像马克思那样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从小地方一点一点改良,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比如资本家对工人压榨得太厉害了,国家就制定法律保护工人。垄断企业影响市场竞争,就制定反垄断法律限制垄断企业。工人购买力下降,就设置最低工资,增加社会福利。实际上,马克思当年为了维护工人阶级利益提出的很多要求,大部分都被资本主义国家接受并且实现了。如今这种改良式的资本主义在西方颇受欢迎,这可以让我们看到实用主义在西方的用处。
2016-04-30
罗素反驳实用主义的时候说,圣诞老人存在比不存在好。照此说来,圣诞老人是真实存在的了?
2016-04-30
我可以反驳说,假如我们确实相信圣诞老人存在,那么在圣诞节夜晚飞行的飞机就有危险。圣诞夜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检测圣诞老人的行踪,甚至要求全世界的飞机停飞。这还会引发物理学上的困难——圣诞老人是如何在一个晚上给全世界的孩子都发礼物的?如果以此为证据,我们就必须改变物理学上的时空观。那么,是改变整个物理学实用呢,还是认为圣诞老人不存在更实用呢?因此,最实用的结果是成人不相信圣诞老人而孩子相信,这正是西方社会所遵守的。
第十四章 终结形而上学
2016-04-30
符合客观经验的就是正确的科学理论,不符合的就是错误的科学理论。
这个科学观,叫作“实证主义”。
2016-04-30
这个理论叫作“概率真理”,说科学家不可能找到绝对真理,但起码能不断提高科学理论为真的概率。
2016-04-30
最经典的反驳是“亨普尔悖论”。
我们刚才说了,概率真理认为,我们多发现一只乌鸦是黑色的,就可以增加“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设为命题A)为真的概率。
但是,“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为“所有不是黑色的东西都不是乌鸦”(设为命题B)。从逻辑上说,A和B这两个命题是等价的。那么按照概率真理观,每发现一个不是乌鸦且不是黑色的东西,就可以增加命题A为真的概率。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作为研究乌鸦的生物学家,这个人不需要观察乌鸦,而是坐在屋子里随便看,每看到一个不是乌鸦且不是黑色的东西,都在为“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个课题的研究提供贡献。更荒谬的是,当这个生物学家发现一个红杯子的时候,这个观测不仅增加了“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为真的概率,还增加了“所有的乌鸦都是白色的”为真的概率。
2016-04-30
有一种社会观念,认为历史的发展轨迹是必然的,这种观念叫作“历史主义”,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持这样的观点。
波普尔不同意这样的看法。
历史主义的逻辑是,既然自然社会存在规律,那么历史也应该有规律。我们历史主义者像科学家一样揭示了这个规律,人类按照我们揭示的规律奋斗就可以了。但证伪主义认为,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所有的理论都可能是错的。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历史的必然规律”。而且科学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难以预测的。就比如在牛顿时代,没人能够预测相对论的出现,也没人能预测牛顿理论将会在哪里出问题。因此,预测未来的历史规律,一劳永逸地设计一种绝对正确的政治制度,也是不可能的。用钱穆先生的话说:“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要求下生长。”
2016-04-30
波普尔因此主张应当建立“开放社会”,要求执政者能够广泛接受意见,赋予大众质疑政策的权利。因为执政理论和科学理论一样,永远都可能是错的。必须要不断地接受证伪,才能保证理论的正确。
2016-04-30
证伪主义的政治观,最关心的不是谁制定的政策,而是无论谁制定的政策,都不能成为绝对真理。不管是美国总统下的命令还是全世界人民投票的结果,都要给别人留出修改、推翻它的机会。
2016-04-30
在这种制度下,无论谁被民选上台,也不会给世界造成太大伤害。
2016-04-30
历史主义的另一个问题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所涉及的因素太多,我们无法设计实验,让历史大事件重复发生。因此,哪怕是对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很多解释也是无法证伪的。
第十五章 实用主义的科学
2016-04-30
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假设过一个类似的场景。他说,假如天文学家们观测到一颗星星的运转和用牛顿定律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会怎么办?他们不会怀疑牛顿,他们会认为有一颗未知星球干扰了这颗星星的运动。于是他们就计算出那个未知的星球,但是星球太小了,普通望远镜观测不到。于是他们就申请一笔资金,花上三年时间造了台天文望远镜。结果他们没发现那颗星球。他们还是不会怀疑牛顿,会认为是一个宇宙尘埃挡住了未知的星球。于是他们又申请造了一颗卫星去发现那个尘埃。要是没发现那个尘埃,他们会认为是宇宙中的磁场干扰了卫星的仪器。要是还没发现磁场,他们就会提出更多的理论……直到人们把这件事整个都忘了为止。
2016-04-30
换句话说,为了一个独立出现的异常数据,我们应该推翻一个被验证了成千上万次的成熟理论,而用一个更复杂的全新理论取而代之吗?
2016-04-30
奥卡姆剃刀”大致的意思就是,当两个学说都能准确解释同一件事的时候,我们选择更简单的那个。
不为别的什么,就只是因为它简单。
2016-04-30
科学不是追求真理的吗?那么奥卡姆剃刀是怎么回事?奥卡姆剃刀能证明车库里的隐形龙不存在吗?没有,它只是当作隐形龙不存在。
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我们选择科学理论的原则竟然不是哪一个更接近真理,而是哪一个更简洁实用。
2016-04-30
有一次上课,波普尔对学生说:“拿起你们的笔和纸,仔细观察,然后记下观察的结果。”
结果学生们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写什么,不知道老师叫他观察些什么。
波普尔于是说,我们在开始“观察”经验之前,不可能不带着目的。人在开始观察之前,一定要先有一个目的,有一个明确的任务,才能开始观察。
动物也是这样。比如观察一个环境,动物不会无目的地观察,而是要带着某种目的去观察:去找吃的啊,去寻找可以躲避危险的地方,等等。这一点用进化论可以证明,假如动物不是带着目的去观察世界,那就是一种浪费精力的行为,这种行为就会被淘汰掉了。
所以波普尔认为,先有观察后有理论是错的。应该是先有理论(即先提出问题、设定目的),再有观察。
2016-04-30
所以怀疑论者以为自己是谨慎的、中立的,但是怀疑论者对可疑的事情采取了不相信的态度,本身还是一种独断的选择。按照詹姆斯的话说,怀疑论者觉得“与其冒险步入谬误,倒不如冒险丧失真理”。这和盲目相信有什么区别呢?
2016-04-30
我们反对独断论,坚持怀疑主义,结果在我们坚持怀疑主义的同时,我们又犯下了新的独断论。从逻辑上说,怀疑主义的问题就是那句老话:这怀疑一切的原则本身难道不应该怀疑吗?
第十六章 科学是什么
2016-04-30
我认为有两个原则必须坚持:
第一是经验主义原则。换句话说,理论好用不好用,必须眼见为实,拿出大家都承认的证据来。
第二是实用主义。理论还得有实用价值,不实用的理论再诱人也没有意义。
2016-04-30
有没有科学比不过“非科学”的例子呢?
还真有。比如中国菜。
第十八章 存在与虚无
2016-04-30
萨特那个时代文化语境里的知识分子,指的是对社会、政治、文化、艺术的现状保持关心,并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学者。
2016-04-30
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萨特,但是他拒绝领奖。一个是因为他认为颁奖是一种等级划分,而他拒绝服从等级;另一个是他认为当时的瑞典科学院在评奖时偏向西方的意识形态,这和他心怀全人类并且有些偏左的立场是不符的。
2016-04-30
下面就讲讲萨特“存在主义”(又译“实存主义”)的大致观点。
前面说过,形而上学已经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了。过去的哲学家们——如理性主义者,如康德——都相信存在着某种先验真理。这些真理先于人类存在,它们是世界的本质。这世上是先有的先验真理,然后才有了万物和人类,所以万物的本质先于万物的存在。
但既然这样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那么先验真理也就没有了。它们没了,那最先出现在这个世上的,就剩下人的存在了。
因此萨特有一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是说:你们这些形而上学家们、人类的导师们,说什么人类的本质如何如何,人类的使命如何如何,都是不对的哦。你们说的那些根本就不是什么真理,只有人类的存在这件事,才是最最根本、不可撼动的事实。
2016-04-30
正因为克尔凯郭尔也重视个体的存在,认为只有选择才能体现自己的存在,所以一般认为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的先驱。
2016-04-30
萨特的回答是,你任何时候都有选择的自由,你有牺牲自己生命的自由,你只是没选而已。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强迫每个人都要大义凛然地去牺牲,不,选择牺牲也是一种自由,也可以选择。问题不是你选择了什么,问题是无论选择什么,你都要为此负责任。
2016-04-30
什么构成了“我存在”呢?就是我们人生中的既有选择。你自己选择了出卖良心,这个选择就成了“你存在”这个事实的一部分。你不能说这件事和你自己无关。
2016-04-30
自由越大,责任也越大
第十九章 西西弗的神话
2016-04-30
假如这个世界上有终极真理,那么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里有某种高于一切、比任何事物都重要的东西。那么人的存在就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找到这个最最重要的真理,或者按照这个真理的指导来生活。
这就是形而上学下的人生意义。
2016-04-30
这世上没有终极真理,那就没有什么必须无条件为之奋斗的目的,那么,人到底为什么活着?人来到这个世上也不具备什么特别的目的。萨特就说,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偶然的。
2016-04-30
想给自己的人生找一个目的,祛除虚无主义带来的强烈的不适感。
2016-04-30
假如真的能一辈子都坚信某种人生目的,从来不迷茫困惑(如意志坚定的宗教信徒或者革命者),那么的确不会产生这种荒谬感。
但是,普通人有的时候会突然质疑目的的合理性,进而怀疑人生,进而感到荒诞。
2016-04-30
无论人的存在还是毁灭,都是偶然的,根本不可能遵守好莱坞的故事结构。
真正的人生,故事忽然开始,忽然结束,不一定有矛盾冲突,也未必有高潮和结局。
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感到世界荒谬。
2016-04-30
真实的生活是平淡的。在得知死讯以后,人会因为一时的激情暂时改变对生活的看法,但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决定,人不会长时间保持激情。时间稍微一长,生活又会变成普通的样子。琐碎无聊的生活依旧琐碎无聊。一开始亲朋好友还会对你付出热情的关怀与照顾,但是随着时间延长,热情也会散去,久病床前无孝子,疲惫和厌倦接踵而来。过去让人感到烦躁、无奈、绝望的琐事,会依旧让人烦躁、无奈和绝望。
很多人都想过,在得了绝症之后一定要去做之前想做而还没有做的事。比如,一定要去梦想中的地方旅游。在想象中,这个旅游是人生最后的一次华丽,是对自己一生的犒劳,自己在如画卷的美景中畅想人生,然后心满意足地去迎接死亡。实际上呢,这个旅游当然是挺美的,但一样有平时的劳累、无奈、烦躁,在从旅游景点回到自己城市的路上,和平时旅游回来一样,充满了倦怠和空虚——这就完了吗?我期待了一辈子的梦幻旅游就这么结束了吗?又回到普普通通的生活中?我想象中的脱胎换骨的感觉在哪里?
其他想象中的人生高潮也是一样。
2016-04-30
加缪说,西西弗的胜利在于他意识到了这种荒谬,他从此不再是荒谬的奴隶,而是自己的主人。虽然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是他内心是充实的,所以他可以在荒谬中寻找到幸福。
第二十章 人生的意义
2016-04-30
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2016-04-30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对这个问题的消除。”
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阅读 for Android
duokanbookid:ecaba87245ab417f91ae4c21ff164d0d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23页

罗马帝国成立之初的文化界,宛如咱们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争鸣的地方常常是在城市中心的广场上。不同学派的人们可以自由宣讲、辩论自己的观点,那是文化人最幸福的时代。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20页 - 第二章

可爱的皇帝没有能耐,有能耐的皇帝不可爱。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71页 - 第七章 群魔

这个结果,其实从暴徒们冲进亚历山大图书馆焚烧书卷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历史忠实地履行着诗人海涅的那句名言:在他们开始烧书的地方,他们最终会烧人。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页

讲哲学史的书也能这么轻松,有趣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19页

二元论有一个比较庸俗的用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躲避痛苦。按照二元论的观点,我们的精神世界是独立的,那么外部世界对我们的影响仅仅在于感官体验。其余的精神体验都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活动。比如说,有人打了我一下。这个事件对我只有两个影响:肉体上的疼痛是感官体验;随之而来的屈辱是心理活动。这也就是说,我们遇到的所有痛苦都可以分成两类:感官上的和精神上的。感官上的痛苦并不难忍受。因为感官体验是相对的,快乐得到得越多,人对快乐就越不敏感,就越难以忍受痛苦。反之亦然。这就好比富翁吃鱼翅不会觉得多快乐,但是饿汉吃一口饱饭就能感到无上幸福。所以只要不是即将死亡,忍受感官上的痛苦总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回报。并且,当我们把自己的心灵想象成独立于外部世界的时候,那么感官上的痛苦就会被归为一些非常简单的精神刺激:疼痛、饥渴之类。当你集中精神专门应对它们的时候,就容易感到麻木且更能忍受。相对于感官的,是精神上的痛苦。这就更不可怕了。精神痛苦不疼不痒啊。在客观世界里,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再牛的人都无法保证自己永不受苦。而在精神世界里,只要意志坚定,我们自己就是王。最不济了,还可以选择当阿Q,通过意淫幻想也可以保证在精神世界里不受伤害。当我们把人生痛苦分成感官体验和精神体验这两类以后,就会发现,还有什么痛苦是不可忍受的?想象一个除了死亡之外你最害怕的东西——被囚禁?被鞭笞?被凌辱?要是殴打就来吧,肉体的疼痛总会终止,要么是你停手了,要么是我麻木了。是饥饿吗?饥饿的结果要么是死亡带来的平静,要么是一顿幸福的大餐。是羞辱?只要我的意志足够坚定,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我可以视一切为粪土。他人的嘲笑和蔑视只存在于外界那一元,和我的精神世界无关,那么又何来凌辱之有?既然肉体的疼痛、饥饿和羞辱都不会伤害我,那贫穷和世俗的压力又有什么可怕呢?更进一步说,二元论能帮助我们的关键是:我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是无敌的,而一切体验归根到底都是精神体验。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外部世界的痛苦令人恐惧,我们不得不一边使出浑身解数躲避这些痛苦,一边还要为了它们可能的到来而惴惴不安。但是,外部世界并不由我们随心所欲地控制。当我们为了趋乐避苦而硬要控制外物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我们物质生活中的压力全部来源于此),一方面我们永远都会遇到失望和挫折。而在二元论的观念下,世界被一分为二:外界和内心。痛苦虽然来自于外界,但真正承受痛苦的是我的内心。因此我们虽然仍旧需要尽力去改变外物,但在客观世界这一元里的得失其实不重要,关键是固守自己的内心这一元,固守住我们获得体验的最后一关。而在内心世界里,我们自己能完全做主,这就让人产生了很大的安全感。举一个例子。传统的对待生活的方式是,我们想到“考试不及格会给我带来痛苦”,那我们的对策就是好好念书,努力考试及格。但辛苦念书会给我们带来肉体的痛苦,对考试的担心给我们带来了很强的不安全感,而且就算考试通过了,人又会自动产生新的欲望和新的焦虑,陷入永无止境的担忧之中。而新的人生观是这样的。我想:不管考试的结果如何,外界对我的这些影响都只体现在我的精神世界里。只要我闭上眼睛,专心驾驭我的内心世界,那么外界发生任何事都不会伤害我。这样我也不用费心念书去忍受肉体痛苦,不用为担心考试的结果而惴惴不安,我不为任何外物所扰,反倒清静自在。这是什么境界?说不好听了,这是阿Q的境界;说好听了,这叫“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这是九阳神功的境界。另外,还有一个跟二元论没关系的时间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强化二元论的安慰效果。我们想,对人伤害最大的其实不是一时的痛苦,而是对未来痛苦的恐惧。这就像打针对于孩子来说,可怕的地方在于排队,在于来苏水味、叮叮当当的针管以及胳膊上的凉意。真正的肉体疼痛与此相比微不足道。我们怕穷,并不是因为我们不能忍受粗糙的吃穿,而是因为不愿意整日生活在对贫穷的恐惧和屈辱中。我们不愿意忍受的是那种担惊受怕的状态。所以,在面对痛苦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感受局限在此时一瞬,而不要顾及那些未到的痛苦。可以这么想:我们自己其实是由无数个时间瞬间组成的。我们的感受只是此一瞬的。而这一瞬的痛苦,前面从二元论的角度讨论过了,并不难忍受。至于未来尚未到来的痛苦,此时并未加诸我身,对我也就没有伤害。假如我们同意人“不可能拥有永远的幸福”这个观点——无论如何最后还有一死呢,那么,这话换个方式来说就是,未来永远都会有我们不喜欢的痛苦在等着我们,这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的。如果能想到这一点,那么对于那些此时并未伤害我,又永远不可消除的痛苦,我们就可以安之若素了。不过,上述这个人生观有一个痛苦解决不了,那就是我们关心的人对我们的负面评价。说白了,二元论可以让你放下压力不好好工作。但是当父母因此伤心的时候,二元论就没办法了。从二元论的角度说,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和我们的精神世界无关,我们可以完全忽视。但是对于我们在乎的人,这点是极难做到的。一旦做到了,我们也就成了完全不关心任何人的冷血动物。实际上,当我们在乎外人感受的时候,就相当于我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于外物。我们既不可能控制一切外物,也不可能让他人的感受总符合我们的意愿。因此不仅是二元论,其他自我安慰的手段,对于我们所关心的人都有些束手无策。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页

这书辽教社出过一版,现已经是第二个版本了,可见受欢迎程度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页 - 哲学好讨厌

从美国的陪审团制度讲起,确实很能吸引人。作者起的标题很很有趣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14页

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30页 - 第三章

在保罗之后,还有很多基督教的传教士把哲学当作传教的武器,这时的哲学被称作“教父哲学”。
宗教和哲学在根上是无法协调的,因为宗教要求信仰,而哲学要求怀疑,两者相悖。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87页 - 异端的权利

哲学和宗教的联合是行不通的。宗教只会把哲学当作获权的工具,一旦取得胜利,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哲学扔在一边。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90页 - 第九章 奇怪的论调

关键是,哲学和科学一样,也有现成的产品呀!那就是充斥在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当邻居大妈默念“人的命天注定”的时候,她信奉的是宿命论和决定论;当朋友在酒桌上劝你“赚钱有什么用,钱再多早晚也是一个死”的时候,他讲的是虚无主义;当人生感悟型散文告诫你“当下最重要,活出你自己”的时候,它其实就是萨特的代言人。实际上,整个哲学史上那么多学派那么多说法,其中凡是和普通人有关系的观点,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通俗版、谏言版、人生感悟版、心有戚戚焉版笑色。。。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61页 - 神们自己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里,希腊哲学不过是一帮穿着白袍子的奴隶主在酒足饭饱之后的清谈罢了。
实际上,哲学的传承浸满了鲜血。
如果不是无数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在兵荒马乱中怀抱着哲学典籍夺路逃窜,如果不是哲学家们从一场场烈火中抢夺灼手的纸屑,如果不是千百万在历史上未留名的学究呕心沥血的翻译整理,我们今天就不会触摸到那么多哲学瑰宝。
我们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国家、民族是最重要的,亡国灭族是最可怕的事。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站在文明史的角度去看,亡国并不一定是最可怕的。雅典亡国了,反而因此撒下了希腊文化的种子。在中世纪的基督徒看来,穆斯林是最可恶的人。但正是他们的敌人让西方最精华的文明保留了下来,最终让基督教的神学家们也视之为珍宝,
所以我觉得,对于文明来说,一国的兴亡不可怕,可怕的是焚书,是毁掉学校,是用暴力消灭言论。而让人民获得幸福的方法,就在于千百万文弱书生舍去生命保护一本本书、一张张纸。
敬字惜纸,这不光是书呆子的任务,这更是文明之路。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41页 - 寒冬夜行人

哲学史上有个不难理解的现象,生活越是困苦的哲学家,他的学说就越关注个人的幸福。反之,生活富足的哲学家,学说更容易脱离现实。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29页 - 第三章

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在斗争中,哲学总是站在弱者的一方。
这是因为哲学讲思辨,讲道理,而只有弱者才会去讲道理,强者不需要讲理。
这也是因为,哲学继承了苏格拉底讨人厌的疑问精神,只有弱者面对强权的时候,才有质疑权威的需要。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3页 - 哲学好讨厌

苏格拉底是怎么死的?人民陪审团为什么要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作者提出的提问耐人寻味,分析也很到位。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27页 - 第三章

按照犹太教的传统,男性要行割礼,记录在《旧约》里,认为是上帝与人立约的证据。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153页 - 名利场

重视个别经验、对独断论充满警惕之心的经验主义,是英国人古板的民族性性格的体现。而试图从万物根本一劳永逸地建立一个大一统理论的理性主义,正是荷兰和法国浪漫精神的代表。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37页 - 理性的崛起-前四章

哲学思辨似乎是从苏格拉底开始,这种质疑的谈话方式让雅典公民投票决定处死了他。他的思想为学生继承并延续。
马其顿王国战胜了希腊城邦。亚历山大大帝的文化政策让希腊哲学著作得以在世界各地传播。之后的罗马帝国延续同样的文化宽容政策。
哲学的思维方式用于宗教的传播。保罗传教。哲学与宗教终究是不相容的。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笔记-第62页

对于文明来说,一国的兴亡不可怕,可怕的是焚书,是毁掉学校,是用暴力消灭言论。而让人民获得幸福的方法,就在于千百万个文弱书生舍去生命保护一本本书、一张张纸。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