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起点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22009230X
作者:叶永烈
页数:412页

内容概要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教授 。1940 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 岁起发表诗作,19 岁写出第一本书,20 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 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为“ 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红色历程;长卷《“四人帮”兴亡》以及《陈伯达传》,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此外,还有长篇自传《华丽转身》、采访手记《出没风波里》以及《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以及记述美国“9·11 恐怖袭击事件”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等。

书籍目录


序 章 追 寻
红色“福尔摩斯”出了好点子
《往矣集》记述了如烟往事
“恒昌福面坊”原来是块宝地
毛泽东、董必武投来关注的目光
美国发现中共“一大”文献
在苏联找到了俄文稿
第一章 前 奏
出现在奥地利的神秘人物
列宁委派他前往中国
“马客士”和“里林”名震华夏
《新青年》“一枝独秀”
蔡元培“三顾茅庐”
群贤毕至北京大学
初出茅庐的“二十八画生”
大总统的午宴被“五四”呐喊声淹没
“新世界”游艺场蹿出黑影
骡车载着奇特的账房先生去天津
第二章 酝 酿
鲜为人知的“俄国共产党华员局”
来自海参崴的秘密代表团
乔装“新闻记者”访问李大钊
三益里的四支笔投奔陈独秀
渔阳里石库门房子中的密谈
张东荪和戴季陶抽身离去
陈望道“做了一件大好事”
添了一员虎将——李达
作家茅盾加入了“小组”
陈独秀出任“小组”的书记
第三章 初 创
“S.Y.”和它的书记俞秀松
新渔阳里6 号挂起魏碑体招牌
刷新《新青年》,与胡适分道扬镳
跟张东荪展开大论战
《共产党》月刊和《中国共产党宣言》
穿梭于京沪之间的“特殊学生”张国焘
“亢慕义斋”里成立了北京小组
罗章龙和刘仁静加入北京小组
第四章 响 应
“毛奇”和新民学会
蔡和森从法国给毛泽东写来长信
“何胡子是一条牛”
湖北出了个董必武
陈潭秋、包惠僧加入武汉小组
山东的“王大耳”
水族青年邓恩铭
斯托诺维奇在广州找错了对象
北大三员“大将”南下羊城
陈独秀在广州建立小组
周佛海其人
周恩来赴法寻求真理
赵世炎加入旅法小组
第五章 聚 首
维经斯基圆满完成来华使命
伊尔库茨克的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
张太雷出现在伊尔库茨克
共产国际“三大”在克里姆林宫举行
密探监视着来到上海的马林
尼科尔斯基之谜终于揭开
“二李”发出了召开“一大”的通知
15 位代表聚首上海
“北大暑假旅行团”住进博文女校
查清中共“一大”开幕之日
第六章 成 立
法租界贝勒路上的李公馆
中国现代史上划时代的一幕
一番又一番的激烈争论
密探突然闯入会场
子夜作出紧急决定
大东旅社发生凶杀案
匆匆转移嘉兴南湖
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
陈独秀返沪出任中共中央局书记
中共“二大”在上海辅德里召开
国共携手建立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的主题是国共合作
第七章 锤 炼
有人前进,也有人落荒
王尽美积劳成疾,心力交瘁
李大钊从容就义绞刑架
张太雷血染羊城
李汉俊遭捕后当天即被处决
邓恩铭“不惜唯我身先死”
何叔衡沙场捐躯
杨明斋死因终于大白
马林死于法西斯屠刀
陈独秀凄风冷雨病殁江津
陈潭秋被秘密杀害于新疆
沦为巨奸,陈公博千夫所指
卖国求荣,周佛海呜呼狱中
维经斯基花甲之年病逝莫斯科
李达在“文革”中蒙难
董必武“九十初度”而逝
毛泽东离世震撼世界
陈望道脱党又重新入党
“栖梧老人”原来是包惠僧
张国焘冻死于加拿大养老院
车祸使刘仁静丧生
终于找到尼科尔斯基的照片
尾 声 中国共产党历程

作者简介

不论你的政见如何,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九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不过只有五十多名党员。然而,如今它已是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政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并且深度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当初是怎样诞生,成为一个众所关注的话题。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本书作者以“地利优势”,在沪作了长时间细致采访,又专程赴北京及嘉兴南湖访问,历经十余年考证,以客观的笔调,创新的“T”字型结构,即既以写横剖面为主──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断代史,也写纵剖面──中共“一大”代表们的后来命运,娓娓道来中国共产党之由来……
★共产党如何在中国横空出世?
★当时的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国内国际形势?
★陈独秀、李大钊为何没有出席中共一大?
★中共一大代表中的两名外国人是谁?
★共产国际援助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中共一大代表们后来的命运及结局如何?
……


 红色的起点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应该历来是世界注目的焦点,但是也同时是我们口耳相闻置身其中与我们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的一个政党,在94年的风雨历程中走过了艰辛与坚持,背叛与渴望。相对于今日的辉煌,有多少人了解建党之初的情况?我想叶永烈先生的这本书为我们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这本书胜在资料翔实、考据清晰,叙述全面,这同样也是作者传记文学的写作特色。在写作本书过程中,作者深入采访了大量当年历史的亲历者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力争拿到了第一手的新鲜资料,同时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最终创造出了这样一种兼具吸引人眼球的纪实性与事实准确的考据性的写作文体。这样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有贴近历史的即视感,也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深藏在历史中的真相。同时这本书的写作结构也很有趣,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大的召开,同时也为我们集中展现了1921年前后,中国的、世界的以及共产党人的发展历程,而在最后一章中,则是以历史人物命运为线索,为我们交代了一大参与者的命运浮沉。前一部分侧重历史的瞬间,为我们描画了决定历史的瞬间,而后一部分则布满时代的沧桑,从两个侧面为我们描绘了当时的历史画面,并且让我们了解到在那个时代,先驱者是如何暗夜中坚定的寻找到光明。而回看这段历史,也是让人感慨万千的,在当时风雨如晦内外交困的中国,有多少人在努力寻找着中国的出路?又有多少人前赴后继的追寻着真理?而如何才能救中国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让人迷茫的问题,与现时代强大的中国比起来,那个时候的祖国似乎有很多条道路可以走,又似乎没有一条走的通,就是这样的环境下,却有一群人,他们散于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身世经历,却能够同时认准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并且坚定的走下去,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同志”情谊,因为共同的理想,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即使将近百年之后的今日,看罢依然会觉得热血沸腾,我想这本书在探究史实总结党史之外的意义也是为我们展现了一段热血之旅,让我们的青年在今时今日依然能够感觉到爱国的力量、青年蓬勃的力量以及强权暴政也无法压制的信仰的力量。这本书的文字通俗易懂,观点不偏不倚,厘清历史疑点,力争为我们还原出一个最精确而又真实的红色的起点,我想不论是如我一般想一窥历史真相的普通人,还是对于历史有所论证的学者学人,这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     这本《红色的起点》是“红色三部曲”的第一部。去年读了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和第三部《毛泽东与蒋介石》,现在阅读这本第一本,颇有回到起点,追溯中共兴起的源泉之感。这本书是经作者叶永烈先生精心打磨而成。1988年冬,作者开始着手准备这一题材的创作,1990年5月完成了初稿,1998年6月完成了二稿,2014年6月24日完成了这个定稿。可以说到此为止,作者总算完成了这个题材写作的定本。近几年来,叶先生陆续完成了中共党史写作题材方面的相关著作的修改。从中共的创建开始,一直写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期间他间或又写作出版了《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陈云全传》等著作。他的关于中共党史题材的这类纪实文学作品都是资料详实,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现在可以不夸张地说,叶先生现在是中共党史纪实文学领域的第一支笔。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领导核心。不管你对中共如何看待,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党员人数达到八千六百多万,绝对是世界第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已经有九十多年。要了解现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一个政党,起初只有五十多个党员,为什么能够发展成为数量这么庞大的政党,其中的秘密在哪里?了解一个政党,很有必要观察一下它的成立历程,特别是它的诞生过程。叶先生的这部《红色的起点》就是全景式为读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始末,从它的前奏、酝酿,到初创、响应、聚首,到最后正式成立,一一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和其他类似的建党史著作不同的是,在这本书中中,作者添写了中国“一大”代表及与中共“一大“有关的重要人物的从”一大“召开后到去世这段时间的人生的重要的人生轨迹,这样的写作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作品增添了历史的纵深感。在这本书的尾声部分,作者大致勾勒了中共的发展历程,也使得一些读者对中共的发展有一个框架式的了解。在这本书中,作者借鉴了学术界最近的考证成果,加上自己长时间的细致采访资料,使得这本书的很多论述是站得住脚的。在这本书中,作者为读者解答了很多历史问题,诸如,陈独秀、李大钊为何没有出席中共一大?中共一大代表中的两名外国人是谁?共产国际援助的真正意图是什么?等等。这样的纪实长篇作品,在我看来,近乎信史,是非常难得的。它生动地再现了中共早期领袖人物的命运起伏,还原了很多建党过程中的细节。再加上叶先生的文字功底了得,整部作品写得生动活泼,可以给读者带来不少阅读上的愉悦感。鲁迅先生把史学大家司马迁的《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我看来,叶永烈先生的这部《历史的起点》可称为“有韵的建党史”。
  •     叶永烈先生是我一直比较喜欢的一位作家。叶永烈虽然是以写“红色”题材为主,但他的作品行文客观、语调冷静、内容翔实、逻辑严密,基本都是娓娓道来地叙事,很少有假大空式的抒情。在对史料的使用上也很少人云亦云,都是通过大量的走访、调阅,力图形成第一手资料,即使不能形成第一手资料,也要形成自己的资料体系。所以叶老的书让人读来觉得特别扎实,他都是通过史料告诉你曾经发生过什么,怎么发生的,影响如何,却很少去评价某些历史人物多么伟光正,有一些又是如何矮小黑,就像我很早读过他的《陈伯达其人》,叶老从头到尾没有骂过陈伯达一句,但是读者却会对陈伯达之卑劣恨之入骨,只因为读者会从这本书中知道陈伯达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也就知道了他是什么样的人。《红色的起点》这本书从书名就可以知道,它讲述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本书在1991出版了初版本,之后香港和台湾接连出版了港版和台版。港版的书名为《中*共之初》,名字还算中规中矩;而台版的名字则变成了《大机密》,在宣传上做尽机密状。而除了名字改了之外,港版和台版在内容上一字未易,“只是删去了原卷首语‘谨以本书献给中国共*产*党70华诞’。”(叶永烈 《红色的起点·序》 2014年 四川人民出版社)由此也可见,叶永烈的这本书是可以供持任何政见者,哪怕是持敌对政见者无障碍阅读的。因为本书就是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前后后,这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而这个事件又对当下的中国和世界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这段历史应该让人们知道。本书是从寻找“一大”会址作为切入点的。这个过程作者写得非常详细,甚至琐碎,因为这个过程本就很细碎,连一个会址的确定过程都是如此纷繁复杂,可见这段历史的尘封程度。之后,叶永烈先生用了一个T型结构来构架本书,在书的前半部分,作者的行文是横向的,即分头去写在同一历史时期的各个人物的活动:维经斯基、马林、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等,作者力争把他们都写得很详尽。当然,这种横向里也包含着纵向,比如在写到《新青年》的时候,毛泽东也曾短暂出场。而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则是简要叙述了参加“一大”的与会人员和关键人物的生平及结局。其实对于“一大”,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参加“一大”的人的名字,也未必都能说得全,而至于这些人都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当时为马克思主义都做了一些什么样的活动,最后又为什么会“有人成钢有人成渣”,则很少有人说得清楚。而叶永烈先生的这本书,则让那些在历史书只以一个名字存在的人物一个一个鲜活起来:王尽美,是一个全能型的文人,写诗演戏绘画演奏演讲无一不通,可惜英年早逝;刘仁静,“一大”与会者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也是最后离世的一位,如果不是一场意外的车祸,这位心胸豁达的老人没准能活一百多岁,而且,他还曾是托洛斯基的密友;很多人都知道周佛海和陈公博这两位参加过“一大”的人物后来都成了臭名昭著的汉奸,却很少有人知道周佛海在“一大”期间还走了桃花运,而陈公博则经历了“夜半枪声”的险境……而不论这些人后来都经历了什么,最早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正是这些人。除了这些人物,本书还写了一些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相关的一些事件。比如《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译本,是在两条凳子搭的一个板子上翻译出来的,而译者陈望道的名字如今却鲜为人知了。再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战略构想是用一件衬衫传达给陈独秀的,而传达者马林则正是国共合作战略的设计者。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是高度概括出来的事件,是一些风干了的时间地点人物。但历史也是一些细节,是一些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是一笔一笔地写作,是一句一句的发言,是一个一个的行动,是一日复一日的坚持。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正是这些坚持不懈,才有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正如本书的台版封面勒口上说的那样:“70年前在上海法租界李公馆所召开的中*共‘一大’,虽只15个人出席,却影响深远……”所以,不要小看一个小事,一个小人物,一个小团体,没准,历史正在这些人的推动下发生……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作始也简,将毕也巨。”——这八个字,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简”到“巨”的历程。
  •     红色的起点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伟大时刻的点点滴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