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书评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50265062
作者:短痛
页数:296页

蓝的不一样的蓝

作者,描写痛很在行!我们总错以为未来是条看不到尽头的路,其实回忆才是!真的,深夜的微风拂过,吹干了树,也煽动了脑海的那根弦,发出了那么点或悲伤或哀痛或喜悦或快乐或平静或躁动的声响。但是,回忆总归只是回忆,回忆的好与坏,我们皆该全盘接受。你不能在回忆里现实的活着,而在现实里回忆的活着。这样就容易跟自己过不去,容易陷入一种可悲的自我打造的玻璃牢笼里,看似透明不存在,实则已经将你困住。一旦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就容易悲伤。而回忆里和现实里的孤独更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不能掌握你的人生,不能决定你活着的态度。每个人都有个情绪原点,当你暴躁悲痛或者异常欢喜,终究会回归到这个情绪原点。所以,不用一直沉溺在孤独的回忆中,这很致命。因为消极的,让你看到蓝都是不一样的蓝,那不是天空湛蓝的美丽,而是别样异常的蓝(可理解为忧郁的蓝)。回忆过后,要面对现实的发展,前方,仍旧是一片晴朗天空。比较喜欢书中《恋味记》。讲述的是两年前姐姐搬出去后,我就有了自己的生活。因为不会做饭,吃的都是垃圾食品,于是每次站在体重秤上,总有一种我是一块铁块而秤是吸铁石的感觉。后来姐姐失恋后,又搬回我的住处。于是我过上了健康饮食的生活。姐姐说,食物和人的关系很有趣,那是一种能量的转化。有时候吃太多,反而容易被食物吞食。而肥胖就是贪心的证据(电影<千与千寻>里千寻的妈妈和爸爸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了),贪念撑大,变成猪。想要减肥,就要对食物怀有敬畏之心。每一餐像是一生,你要自己体味你舌尖上的味道和口感。这样,食物也能好好温暖我们的胃和愉悦我们的心情。我喜欢这种感觉。姐妹之间相处的动态,食物的温暖随着文字就散发出来了。因为,真正的做菜,就是倾心而为,吃的人,是感受得到的。姐姐,是在真心的做菜!生活,只要寡一分生气的马脸,少一汪易怒的情绪,缺一块过于敏感脆弱的心,所做之事皆是朴实妥帖,如此便能踏实的生活,每一天皆是喜欢的一天。如此,孤独的孩子,便能提着温暖的灯笼照亮前方依旧晴朗大道!

没有孩子不孤独,没有孤独不需要被关注

孤独这个词,在这个流行歌曲盛行的年代,似乎已经被嚼烂至无味了,而作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剖了孤独与青春的关系。或者用解剖还不够真切,应该是耐心地切割,按着时空的纹路,细腻而小心的割断筋骨,最后烹饪出一顿佳肴。读者在享受故事盛宴的同时,也亲眼目睹了料理的全过程。好像一个孩子在说“你看,我又把玻璃杯打破了” 又好像是一个孤独的老灵魂用一张冷淡的面孔告诉你,所谓的青春不过就是衰老的过程,而孤独,是假想敌,也是唯一的武器。我想,大概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孤独的,也没有任何一种孤独是不需要被关注的。我想,这并不是一本需要推销的书,也许它从作者下笔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有了一个属于它的位置,无论好坏,就那样赤裸裸地立在那里,谁也不能欺哄,谁也无法回避

【书评人俱乐部】光

林亦霖这本书的名字挺美,孤独的孩子,所以一直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像一道菜,听着名字顺溜,吃起来感觉却不怎么好。90后的我们,生活条件大多比我们的父辈要强,物质极大的丰富,便开始追逐一些自己年龄承担不来的东西。比如情感、比如名利。在糖罐子里生活久了,就忘掉糖的味道,就开始找理由要颓废,要放弃。这是很难容忍的。生活就像白天和黑夜,而在某种意义上讲,黑夜也是白天,月光就是阳光。虽然不能说生活史一帆风顺的,但是也不完全是多灾多难举步难行的。看着文章中出现字眼最多的就恋爱,然后就是失恋。我倒现在也没明白,他到底爱过几个人,失恋过多少次。这是生活,生活的确不易,可是不应该积极乐观么。就像孤独的孩子,至少他还有着灯笼,虽然灯笼易碎,可依然有着希望。书中很多文章是阴沉沉的基调,也有很多是个人的事情,是一个人的幸福另一个人的悲痛。觉得这样的故事,藏在心底就好,就像一道伤疤,反反复复提及,不仅伤害自己,更重要的是伤害了别人。青春的基调应该是向上的,乐观的。我们的那份爱恋,在成熟之前,过早地绽放,只能徒增伤悲。而书中的例子也足以说明。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烦恼少了,精力都花在情感上。八卦谁谁好了,满足自己身体心理。觉得真的有点不负责。很久以前,我们学过,我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同父辈比,我们可以看更多的书,做更多的事,更加安稳不用操心。可事实却让人惊心。很多人不懂得爱惜自己,情啊爱啊挂在嘴边。从前一切都很慢,说爱一个人是一辈子;现在跟着感觉走,有着对象,却还愿意一见钟情。当然人非圣贤,但是责任却时时应在心头。我们可以说爱,爱国爱家,当我们爱一个人时,理应谨慎,绝不是随便一言便可放弃。当然,书中关于姐弟的感情,生活的艰辛确实打动我,可过多篇幅的爱恋让我不舒服。我们是明天。是明天。90后已20有余,爷爷们在这个年龄时,他们还在保家卫国;那些英灵的鲜血不可白流,就让心里有那么一些位置留给他们,留个别人。少点不成熟的爱恋,多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像一束光,要照到心底,要照得透亮。

【书评人俱乐部】窥一角敏感孩子的内心—评《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

看书名其实多少有预感,这是一本有着敏感易碎心灵的书,翻开书,第一篇就把我打动了,非常独特的叙述手法,崭新而又不突兀,文笔功底也很棒,里面流露出的敏感孤独,也多少让身为独生子女的我产生了共鸣。看完第一篇我立马去看作者简介,发现作者竟然是91年,他的听力只有常人三分之一,初中毕业,自学考取东南大学日语大专,做过了很多职业。看了他的简介再回去看第一篇,又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对里面的“我”的近似病态的不安和敏感更多了些理解。整本书由17个故事组成,篇幅有长有短,有的是以第一人称,有的是转述其他人的故事,都是与爱情相关的,很多种现代爱情的形态,有的好不容易在一起却又分开了,有的兜兜转转又找回了彼此,不过也许是因为作者的敏感与孤独,故事的结局以不太圆满的为多。最让我惊艳是第一篇,也就是书名的《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 ,里面会有一种时空错乱感,就像他在一开头说的:活着就是走上了一条不断创造记忆有不断修正记忆最终留下虚假记忆的路。我们常常会无意识地去美化回忆,就比如我自己,高中时喜欢过的男生,记忆里他有着最帅的侧脸,但是让我具体回想细节,我却发现早已记不清了。也许他其实长相平平,只不过是当时的我情人眼里出西施再加上时间对记忆的美化罢了。这篇文章里描写的一段一男一女的对话也很戳中我的内心:“我想待在你身边!”“为什么?”“不知道。”“那我们要待在一起多久?”“先待着,待着待着慢慢就知道了。”明明就是很任性的我想和你待在一起,却宛如最动听的爱的告白,如果能跟某个人有这么一段对话,百炼钢也能变成绕指柔吧。这段话里其实还隐藏另外一个小故事也一起写在第一篇中,看了也是蛮心疼的。另外最让我意外的是倒数第二篇《冷男》,本以为是要推崇相对“中央空调暖男”的新类型模范冷男,看到最后却是360度大反转,但是又没有明确说明,也是现在很流行的开放式结尾,全凭个人想象~相较这两篇,其他文章就略显平淡了,整体基调都是偏低沉的。看完这本书,很心疼作者的敏感脆弱,多少能理解他,从小就有病痛,家庭也算不上幸福,别人对自己好的时候,总会有马上就会失去的感觉,但是希望他能找到让他安心的人,或者说自己能强大到给自己安全感,然后写出安稳的文章来,不需要让人感伤疼痛或是同情,而是能让人感到温暖与幸福。

【书评人俱乐部】青春,最孤独的成长

孤独,在我的人生里好想一直存在,无处不在。跟身边的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观点上没有共振,观点跟想法上得不到理解与支持;跟父母的交谈总是在一些争执中戛然而止,跟爱人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这些状况,在我的生活里,我把它们归于孤独。总是一个人思考一些事情,一个人去消化一些事情。虽然周围欢声笑语、亲朋好友围坐一团,我仍旧觉得孤独。短痛,看名字,心情不由得凝重。生活中不会有长痛,但是短痛也是一种伤害啊。但在《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这本书里,我并没有仅仅看到了痛,我也看到了治愈。青春,本就是一个骚动的年纪,关于人生、关于感情、关于爱,关于恨,关于想念,关于回忆,在青春里,我们经历、我们受伤然后愈合。短痛的这本书是一本短片小说集。短痛是一个患有听力疾病的人,这点伤残可能就是导致他的青春与同龄人有着差别,他比别人自卑、惶恐不安、敏感。在这本小说集里,短痛的语言是在《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这篇文章里,我想这盏灯笼应该寓意在独孤的成长之路上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却那么脆弱容易破碎。因为身患耳疾,所以不愿接听别人的电话;因为耳疾,总是敏感的认为父母的每次争吵都是因为自己,所以总是害怕听到开门与关门声,这道门的开启也将给他带来平静或者惶恐;因为孤独,所以希望被关注,作者写到为了赢得父母与亲人的关注,一遍一遍演着哗众取宠的戏码,一个孩子,为了温暖,做出了不符合这个年纪的事情,看了让人心痛,可是人生如戏,谁不在演,生活好坏,全在演技。做为一名八零后,我总是觉得九零后的恋爱观是过于开放的,不能长性,总是会被一刹那的心动而改变一段人生轨迹。如果在某一个瞬间、某一次相遇与一双另自己怦然心动的眼睛,那么也许会产生一段火花,一段恋情。在《傻念头》这篇文章里,我却看到了一个心智比较成熟的九零后,一见钟情对他来说只是当时的一个傻念头,也不会为了一瞬间的事情去改变一个人生轨迹。我很喜欢《出轨的男人》这篇小说,“其实有些爱啊,不是淡了,而是算了”这句话让我感慨颇深,两人从相识到相爱再到结为夫妻,成为两个亲密无间的亲人是因为我们的心很近;慢慢的当生活中出现争吵分歧后,我们的心会离彼此越来越远。这种距离,让我们产生了敏感多疑疲惫不堪的情绪,到了最后,爱也许还在,可是我们已经不想跟那个曾经相爱的人靠的太近,因为会累。作者除了描写了自己的父母、初恋情人、友谊,还运用了轻快幽默的语言描写了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姐,在文中可以看到,姐姐的出现还是给他独孤的青春年代带来些许的快乐的。这种快乐让他对姐姐的感情犹如维生素与人体不可缺少,维持生命。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行字说这是一本看了会痛的书,也许真的像做外科手术一样有种蚀骨般的疼痛,但是挖去病灶,却也有了青春的重生。看《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这本书,让你痛,却在痛中成长。

快马青春,刀下留人

看到序名的时候,有一下子内心被击中的感觉。一开始知道短痛,是看到他发表在one一个上面的文章——《列车诗人》,读的时候人刚好在火车上,看着这篇故事,到最后竟忍不住泪流满面。这是一个在很用心写字的作者,可以看出一字一句都是很认真的斟酌写出来的,这年头真的很难得了。之后便是赶紧搜索了作者的书,没想到刚好有一本新书要上市,于是立马就下单了。书很干净,很文艺,拿到之后就忍不住读了。说起来,大学四年,图书馆倒是没少去,可全贡献给小说了。所以其实对于读书,我也算是很有经验的了。可那天读短痛的书却不一样,一口气熬夜给读完了,畅快淋漓,当时心里就两个字,作者到底什么来头啊,这么会写。真羡慕会写字的人啊。看着书里的故事,我不由也想起自己的故事。快马青春,有许多爱情可不就是如此,或许等好多年后,再提起,也只能泪流满面了吧。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在这样的社会,谁又不孤独呢。也只希望,岁月刀下留人吧。愿岁岁年年之后,所有人一切都好。

原谅我的词不达意,无法描述自己的想法。

关注了出这本书的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在书上市的时候公众号发了文中的一篇文章《年轻的爱,是个善良的哑巴》。老实说,我虽然很喜欢很认同,但是也没有那么深的感触,随手一转发。半夜里,我接到了认识十来年的一个姐们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她哭得泣不成声,说看了这篇文章她感觉自己的心不停平静,需要找个人倾诉一下。她对我吐露了她读大学那两年的故事。(我们是小学初中高中同学,大学没在一个诚实读,蛮远的)那个故事很长,笼统的说就是和文中的故事差不离。她几乎是哭着跟我打了两个小时电话,最后我托我一定一定给她赶紧来一本这书。后来我也确实送了她这本书,她再次来了电话,言辞间满满不相信这本书是个90后的男孩子写的。一直以来,“疼痛”“青春”“孤独”在我们这些被现实打击的透透的人看来都是无病呻吟,充满了矫情和可笑。在她的强烈“安利”下,我花了两个晚上读完了这本字不算多的书,确实想说点什么,不过原谅我词不达意。其实我除了爱你,也希望你爱我我努力准备丰盛着自己就是为了有一天可以自然地站在你的身边沉默着欢喜真的,不管是男孩女孩,与其去抱怨外在的一些条件自己达不到,对方的要求太高等等,不如去努力充实自己。毕竟真喜欢你的人,不会去刁难你,他(她)们想要的,也许只是因为大家都有,自己没办法说不要。试问又有几个人真的能不去看别人有什么,最多不过就是:人家住大别墅,没事,因为是你我住小房子也高兴人家开豪车,没事,你在身边我骑自行车也高兴人家婚礼盛宴,没事,爱人是你我吃个饭闹一闹也欢喜可是年轻的爱是个善良而执拗的哑巴,想要做好一切,努力成为更好的人,但偏偏不会说话。我们竭尽全力都是为了给对方更好的自己,偏偏又无法那么真实而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心意。这本书的作者只是告诉你这个残酷而清醒的现实,究竟怎么做还是要靠自己。我写不出什么赞美的话,只是希望我的姐们,或者说更多看到产生共鸣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好的状态去迎接以后的生活,以后将要面对的一切。

贫瘠又富有

认识短痛,从诗开始。我想这真是个会说花言巧语的人。那些话看着就让人心动。后来,看到他的拍的照片。没什么特定的主题,又感觉这些照片诠释了他的人生态度。比如烟,比如酒,比如天气,比如她和他的狗。我想这个人挺有趣的。再后来,看到他的文。我想这个人表里不一啊。说得了情话,当得了哑巴。一个人的文字风格大概与这个人的经历有关。看过他的自述,很多人觉得像太宰治,包括文风。不过毕竟他是日语专业,接触过日本文化自然会受影响,我必须得承认他文字底下那种娓娓道来的日常的舒适感,但与太宰治不同的是,他或许失望,但毕竟没那么绝望。以及,依旧有那么几句话语难以摆脱源于诗的韵脚,却比诗更深刻。对,我看出孤独。我也认为每个人都孤独,所以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地窥视着整个世界,好像置身事外,又发现身临其中,有些尴尬,有些嘲讽。孤独的时候每个人是一样的,像个孩子。有些感同身受,我想这本书可能会有。

生活的苦难从来没能力把我击倒,我只是累了,想躺下休息一会

我不看“青春疼痛文学”的,我觉得这种东西和“非主流”,“B机”一样,都是某个年代特定的产物,然而过了没多久,就被时代淘汰了,只剩下那一抹淡淡的乡土气息(而且一提到此类小说,饶雪漫那张大妈脸总是梦魇一般浮现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我从不觉得大妈矫情,真的,有大妈这张脸,青春多痛苦,都不为过)。之所以我会去读一本标语赤裸裸地写着“一本看了会痛的书”,就一个原因,同事们赞不绝口,还说有人赞许他写的像太宰治。对于这样的评价,我想只有两种可能,一他们没读过太宰治,二是他们没读过短痛。说短痛像太宰的人,多半怕是只看了《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这一篇文章。这是一篇我很喜欢的文章,悲伤,不作,不矫情。“我们总以为未来是条看不见尽头的路,其实回忆才是。”这句话在《孤独》中出现了两次,开头一次,结尾一次。我喜欢这句话的意境,这让我想起今年戛纳的入围电影《Youth》中的金句“未来总是很近,回忆却很远。”有意思的是,在《Youth》中,说出这句话的是一个功成名就,行将就木的导言,而短痛,则是个平凡的小镇青年,估摸着,没我大。在很多同龄人的眼里,未来是光明的,性激素过剩让人总是油然而生出不必要的野心,和对未来过分美好的预期。在我所知道的现实中,未来是无趣,最不浪漫的事情。大部分人,不,是所有人的未来都可以概括成四个字“像别人一样”。向别人一样地结婚,向别人一样地生子,像别人一样的老去,有些人幸运的避免了前面几点,仍然无可奈何地走向那个终点,像别人一样地死亡。回忆却深不可测,我很难想起自己最早的记忆是什么时候,是母亲的子宫,医生的双手,亲人的容颜?母亲看我第一眼是什么样的表情,如释重负,欣喜,欢愉,亦或是……怨恨?童年如短痛那样,甚至更为悲惨,你是会怎么做呢?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想起一两个感人温存的画面而感动的泪流满面,还是在凄寂的夜里,因为那些来自父母冷漠的言语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呢?我不知道哪部分记忆才是最重要的,是被我记住的那些,还是遗忘掉的?我能记住公交上抢座位的大妈,却记不住第一次约会时,初恋的脸。遗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记不起那些儿时的玩伴,逝去的亲人,以及自己的梦想。关于遗忘,和成年人的争执,书里有这么一句话“大人并不是无法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只是忘记了幼年时的需要。”我喜欢这句话。这本书提炼了两个点,孤独和痛苦,这不对。这不是一本青春小说,对一个正在青春期,不堪荷尔蒙折磨,看爱情保卫战都能痛苦青年来说,试图和全世界作对的青春期少年来说,孤独正式所有痛苦的源泉对一个饱受痛苦的人来说,孤独才是摆脱痛苦最好的方法。“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是叔本华说的,也因此,我一点也不短痛选择了孤独感到遗憾,很难想象,一个人的生命中还有什么事情比流于庸俗更可加可怕。在《孤独的少年》里面,作者写了一件父亲在外面鬼混不回家,之后爹死娘嫁人,主人公又抢了哥哥的女朋友。以上这些狗血事件,在文中却都只几句带过,淡淡的,好像理所应当的样子。真正让我感触的,是那些梦魇一样挥之不去的细节。那异常可怕的关门声;从不想接听,也没有勇气回拨的电话;为了母亲欢心哗众取宠的表演;父亲写错名字之后,那叹息般地关门声;以及和“心头肉”一起,看的那场曾以为永远不会来到的日出……短痛不像太宰,但是太宰有一段话来形容短痛却正合适我伪装早熟,人们就传说我早熟。我伪装懒散,人们就传说我是懒汉。我伪装写不出小说,人们就传说我不会写小说。我伪装说谎,人们就传说我骗子。我伪装有钱,人们就传说我款爷。我伪装冷淡,人们就传说我冷漠。然而当我当真痛苦的禁不住发出呻吟时,人们却传说我是伪装成痛苦的。仍然会有人觉得这样过于敏感了“生活能有多痛苦?只要你够坚强,什么样的痛苦都无法将你打垮。”他们总这么说。“没错”我总是这么回应他们“生活的苦难从来没能力把我击倒,我只是累了,想躺下休息一会。”

画外音与话外音的白描

看似孤独的背后,有着意想不到的当头棒喝,画面感区别于镜头描写的方法,以臆想的意象与情绪化的笔墨雕刻环境与幻境的反差。

短痛里的文字

已近不惑,其实已不喜看青春小说,那里面洋溢的青春气息或者是别人青春里的精彩,会刺痛我自己除了学习就无其他的、苍白的、甚至连自己理念都没有的过往的青春。原来,人真的是自私的,就像王云超在《日落通天苑》中所言,甚至自私到连和自己过往有关的事物都不想看到。可是,谁让短痛为自己的文集起了一个好名字呢!就算是年近耄耋,想必更是心如赤子,所以才会有老人如孩子。而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也正在回归赤子吗?在这样一个看不出阳光、看不出是雾霾还是阴天的冬日,独坐陋室一隅,听着2015年那些流行的歌曲,那些流行的心情,让自己随着短痛的文字走入孤独、离开孤独,怕也能惊醒孤独的金乌吧?一个1991年出生的先天听力有缺陷的人,自考日语大专文凭,一路打短工,现为手机店业务员……有人批判他把自己的名字取为“短痛”,但是假如仔细看一下我刚才说的他的经历,你就会知道,这是一个具有乐观精神的九零后对自己并不如意的人生发出的呐喊或者是讥讽,在他看来,生理疾病算什么?没有固定工作又有什么?只要还有一颗乐观的精神、不停止追求的脚步,那么一切都将是短期的苦痛!短痛的文字自有其一番意蕴,“我们总错以为未来是条看不到尽头的路,其实回忆才是”。于是,我们看到了《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无疑,一个习惯于安逸生活的人是不可能有如此感慨的。童年里的家庭、青春里的友情爱情,古往今来感慨的人还多吗?或是幸福或是悲惨,都只能是一种回忆而已!而这种回忆,至死方休!只是这种“休”只是代表那个生命失去的人不再回忆,但是和他相关的人、能够看到他文字的人,又岂能逃得掉他的回忆呢?所以,所以,欲说,欲说,道不尽,道不尽!短痛不是一个专业作家,只是闲暇时间在南方的一个小城里,让湿润的空气伴自己用文字释放心情。他自然不会堆砌华丽的辞藻,甚至故事我们看起来都没有多少出奇之处,可是谁又能否认普通人的生活里本来就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和精彩、七折八曲的故事呢?“我有点儿恨他,有点儿想他,有点儿想那年的自己”,瞧,就算是不华丽,就算是不雕琢,却以诉尽一切!世界本身就是故事会,如何将自己的故事从这场故事会中放飞,不是想想就可以的!所以,我还是喜欢短痛用文字展现出来的他眼中的自己的、别人的、虚构的这些故事!原因无他,只因这是一个平凡生命的DIY的世界!生命都萧瑟的冬日里孤独的孩子啊左手提着易碎的灯笼带着列车诗人澡堂的阿丑嘘还有些怪物右手带着年轻的善良的爱还有十一朵玫瑰和一朵百合嘘前方暗处隐约的曼妙是叫梦二的女孩吗是她羞涩了一天的萧瑟吗

华而不实

看过后,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不算是太值得入手,青春文学的书太多了。个人见解,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看法。

致短痛

这本书的风格跟作家的笔名一样,他把所有的青春缩影成文字,谁没有过刻骨的爱情,和那些感动过的曾经。短痛把自己低微到尘土里,才开出了花,让我们灵魂产生共鸣,给我们留下了庞大的想象空间。对于新的作家我非常支持你。

并不愿一个小孩孤独

“关门的瞬间更是异常可怕的,关门声响的大小,决定了我这一天的情绪。声音太小,我会觉得父母是冷漠而失望的;声音太大,我会觉得他们关门的动作里跳动着愤怒与蔑视。我的整个童年都是通过关门声音的大小来与我本该最亲密的家人沟通的。”——短痛《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读到这一段时,我仿佛进入到一个另人喘不过气的空间。许多的我们,都是成长自这样的环境。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父母与祖辈之间,不知道如何沟通,怎么去说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如何道歉,如何亲密。我曾经在心里面责怪过我的父母亲,无数次懊恼残缺的童年,可是,当我成为母亲之后,才了解到,让家温暖,让一个孩子得到守护,是多难的事情。短痛的这本书,我读了两遍,读到很多刺痛我的句子。有时候难受得甚至想吼他:“你才20来岁,你懂什么是生活的艰难!”可是我吼得越大声,说明我越想隐藏内心的不安。在短痛的17个故事里,我成了一个不知所措,恼羞成怒的大人。他是很冷峻的作者,并不肯跟读者啰嗦,一个字一个字都谨慎地用,没有废话和道理,连写得美一点都不愿意,只是冷冷地把事情说给我们听。按照之前的阅读习惯,我总是希望从书中得到很多安慰。在描绘美丽或凄凉的场景中,看主角们说着动人的情话,他们的每一个句子,都是金句,都可成为范例。短痛任性地抛弃了这些外表的装饰,让一个故事清晰地从众多词汇中浮现出来,读起来干干脆脆。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像是妈妈对待青春期的孩子,总想从他口中听到更多的话,哪怕只是唠叨呢!多说一些不好吗?那些你在火车上遇见的,与你在人海中餐肩而过的人,某一次背叛或误解,某一次怦然心动,都可以说得冗长缓慢。我追问着故事的结局——完全就是一个心急如焚母亲的样子。读第二遍,我开始放下焦虑,尝试着和解,这才体会到阅读这本书的痛快。才感受到作者的天赋、叛逆和骄傲。他会成为很棒的内心孤傲的作家。可是我并不愿你孤独,当你一只手提着灯笼走在黑暗里,我想牵你的另一只手,带你走到明亮的地方。

健康的孩子,老实的作家

作者叫短痛,我不喜欢这个笔名。因为总是觉得它不太像个名字。而且有点过于随意了。不过,短痛大概背后有什么寓意,才取了这个名字,但你的寓意不说,读者也不会知道。假如有个流行作者叫长痛。短痛大概可以说,他写的不如我,因为人人都知道,长痛不如短痛。可惜没有谁叫长痛。翻开他的文字,我觉得写得不错,很老实。老实,在我这里绝对是个褒义词,要超过文笔优美啊、思想丰富啊,种种。我常常建议写作者不要故作幽默,不要卖弄,要谨慎地抖机灵和耍小聪明,因为那些,统统是妨碍一个作者走得更远的东西。我几乎不看90后作者的虚构作品,就是因为其中充斥着卖弄,刷存在感,唯恐读者觉得他不够萌,不够幽默,但在短痛这里,他表达得非常克制。虽然偶尔也有,但是不多,这就很好了。也可能跟他并不太幸运的少年遭遇有关,让他活的不如他的同龄人那样轻松。谈孤独,谈易碎,这些不是一个健康的孩子该有的情绪。不过要是去读他的文字,你反倒觉得这个人还蛮健康,至少,在心理上,看不到很扭曲很阴暗的东西。有些作者,看起来很阳光,很帅气,但打开书页之后,其中充斥的猥琐和扭曲让人侧目。所幸短痛不是。他也就是写些问一位美女有没有男朋友,人家说没有,他说我也一样,也没有男朋友这种。你会发现,他很健康。像他写《出轨的男人》,在开头时,伏笔埋得就有点浅,让人怀疑这也许是个误会,故事终了,果然,老婆以为老公屡次在外面开房,其实只是他们吵架后老公没有地方去,所以去了酒店。但短痛并没有给故事一个和好的结尾,而是留下结尾的不圆满。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这恰恰是短痛的健康之处,如果是现实,故事可能反过来:老公实际上已经有外遇了,但老婆因为舍不得他,宁愿给自己好多站不住脚的理由,告诉自己一定要相信老公还是对自己有爱的。现实中,人类会令很大苦恼的事情发生,又因为无法割舍而牵绊着。而短痛小说所写,则洁净得多,更像是童话。现实的世界,比小说龌龊多了。我挺喜欢他的《恋味记》,这种故事也是简单清新型的。如同少年时期的初恋,还有欲说还休的娇涩。在今天的都市生活里,可能十之八九的人,碰到这种情形,大概不会问什么有没有男朋友女朋友,先睡了再说。而短痛小说里,“我”和谢爽后来的那段对话中透露的青涩,则是让人缅怀的,还像是八九十年代的校园爱情,会因为一个男生没有告诉姑娘他有女朋友,然后姑娘暗自喜欢了他,并在偶然察觉真相后感到落寞,这是短痛书中健康清新的情绪。作为写作的同行,我对短痛有期待,期待他不要陷入忧伤的情绪里。毕竟,一个如此的年轻人,如果陷入了忧伤,未来那么多年就很难不随波浮沉了。命运总会用更大的苦难去冲击有可能走得更远的人。如果他真的能走远,会发现,先前的巨大忧伤只不过是一曲简单的热身。要坚强,要健康。

一口气读完 心里递进的惊叹号

罗大佑的《你的样子》被05年超女张靓颖翻唱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默默自己练着这首歌,对这首歌的歌词再熟悉不过了。而被拎出来做书名,一开始就无法不吸引我的注意。但忌惮于青春文学小说和电影的千篇一律、颓废萎靡,这几年很少翻动这块的文学作品。有朋友推荐就先在网上看了几篇,整个气质莫名的吸引着我。最一开始内心是带着有偏见的心理预设在往下看。当看到第一个撞击我的金桔时,我的偏见渐渐收敛,当看到第一篇《孤独的孩子》越往下越多金句撞击出来后,我完成了态度上的180度扭转,我暗暗叫着一定要支持这个作者。看到网上已经可以买到新书时,第一时间买了,一晚上时间什么没干就赶着读完了,带着一种无法拒绝的宠爱,挪不开眼睛。晚上睡不着,很多书里的语句在脑子里跳着,很多过去的人刷刷刷在脑袋里刷屏。。。这个年纪,容易被这些少年老成的人击中。流畅的语言节奏,一气呵成的读下来,惊奇的发现一个91年的孩子已经思考地这么深刻。你会感到,在人与人的感情交流中,他一定付出了真心,用心的换位思考,用心的去看,看到痛,看到仁慈,看到面具下的遮掩,看到无奈,看到悲凉。看过短痛文字的人无不陷于感动与震撼之中。为作者开心,越往后看,为他揪紧的心脏会慢慢松开,他把自己成长为很好的样子。也为自己开心,这一碗酸辣味的鸡汤,略带苦涩地喝完,不知不觉地疗愈。

我的自白

我为什么要写作 —— 快马青春,刀下留人。一,“也许这是我唯一能与这个世界好好说话的方式”童年里,因为患有耳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听力时好时坏,与人聊天时,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的情况时有发生,发生的次数越多,就越慌张,越自卑,越不愿与人发生对话。但表达与交流的欲望随着年纪愈发强烈,所以更多时候我是一个人捂着耳朵在卧室里与自己聊天,我想,这大概就是生而为人的本能。经过治疗,听力好转,但这样自我对话的习惯留了下来。入学以后,我时常在去往学校的路上跟自己聊天。与自己聊天,听起来有些荒唐与神经质,但我猜,这确实是我写作的起点。我生活里的自我对话,并非是类似于精神分裂的那种分为A/B 两个人格的对话模式。而是自己幻想出一个听众,然后开始一场松散又漫无目的的闲谈。我说,他听。听众的对象可以是平日生活里因羞于表达而难以掏心窝说话的亲人长辈,也可以是关系密切却志向不同的好友,甚至可以是只匆匆打过一个照面的陌生人。这样私人又荒谬的心理游戏,陪伴了我整个少年时代。因为这是我当时唯一能与这个世界好好说话的方式。我想,表达的欲望确实是人的本能。所以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在各种环境里以各种看似与写作毫不相关的模式进行着写作这项平凡而必要的思考与表达的方式。二,可写作到底是什么呢。1. 对我而言,写作是茶。能消化生活中的油腻,能融化记忆里的酸涩,更能解人性的渴。不同时期的不同写作过程就是不同种类的茶。有些茶,香而顺口,一饮而尽,神清气爽,提神解乏。而有些茶,浓而苦涩,要慢慢尝,几口之后,才会明白,苦也值得。因为苦,才有了回甘。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回甘的过程。2.写作是镜。写作是全身镜,可自恋,也可自省。听起来可有可无,但试想镜子消失了,每个人都无法知道自己的模样与身形,似乎就难以找到自我对照的准确坐标了。写作是显微镜,是对记忆的一直辨认。在回忆与回忆的延伸里,不经意地拾起一粒腐烂到几乎无法辨认种类的果子,剥下果肉留下种子,把种子埋进故事里,仔细地培养,耐心地观察,直至这个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回头再看一眼这个大树的全貌时才想起某年某月我们也曾在树下谈笑乘凉。写作是望远镜,让人跃出现实逻辑里的距离,钻出思维的高墙。有时一抬角度就发现流星,一语中的。有时反复观测也只看到满天繁星,可那份百转千回里却是字字珠玑。如果漫长一生是一首叙事长诗,那写作大概就是这首诗的韵脚。如果琐碎生活是一锅浓汤,那写作绝不是味精而是虔诚调味的文火。如果热血青春是一首流行歌曲,那写作就一定是这首MV里的最美的长镜头。回到一开始,写作对我而言就是一种自我梳理,自我探索的过程。有些作家说,写作是一种自我治疗。我不确定他人是如何治疗的,反正我是哪儿痛就打哪儿。对我来说,写作就像是一个按摩正骨的盲人师傅,在一片黑暗里,按准痛点,一记下去,反复几次,淤血散了,错位的关节正了,气也就顺了。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不同的痛点,二三十岁肆意享受着 快马青春,四五十岁只想喊一句 刀下留人。青春快马,那写作就是鞭子,让马儿跑得更猛也更可控。岁月如刀,那写作就是一声呐喊,刀下未必留人,起码记录下了那些青春。三,关于写作与标签这个年代的人似乎愈发热爱给各种人与事物贴上单一化甚至极端化的标签,从早期的嬉皮到后来的雅痞,从小清新到文艺青年,本身这些标签在一开始被发明的时候并没有极端的褒奖之别,但似乎任何一种标签立得越久,就越容易陷入污名化的境地。好像热爱诗与歌,写作与阅读就是文青,好像长发铆钉加呐喊电吉他就是摇滚,好像梦想开一家咖啡馆就是岁月静好的女人。可我想说的是,在我眼里的文艺青年不是一个标签。文艺的重点在于——美。青年的重点在于——学。所以我以为所谓的文青不过就是一种美学抑或是学习美的过程与态度。这是一个每个人必然经历的过程。此过程或长或短,或自知或不自知。而写作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从不自知缓慢摸索进入自知的过程。

青春不自知,且把风流唱少年

短痛,他是一个人,是一个90后,在南方小城,深夜写字。他的文字经得起反复阅读,越读,越发现这真是一个可怕的作者。那么复杂的人生,那么复杂的感情,只用几段对话,或几句话、几个词,就可以交代得清楚明白。在他的文字面前,再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不是因为他的文字技巧多么高超,语言多么华丽,显得多么能言善辩,而是那些文字里有我们都不得不面对的人生。在强大的人生面前,我们只好缄口不言,自己体会。写人生最好的状态,他只用了12个字:“不期而遇,不言而喻,不药而愈。”(《十一朵玫瑰和一朵百合》)我只能表示向往。写婚姻,他说:“大多数人,会奋不顾身地投降于年龄,寄托于婚姻;最终投降于婚姻,寄托于子女。”(《找个什么样的人结婚?》)似乎的确如此。写年轻时候无疾而终的爱情,他说:“年轻的爱就像是一个善良而执拗的哑巴,想要做好一切,努力成为更好的人,但偏偏就是不会说话。我们竭尽全力都是为了给对方最好的自己,偏偏又无法那么真实而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年轻的爱,是个善良的哑巴》)关于爱情,他说:“要走多远,我们才敢承认,其实有些爱啊,不是淡了,只是算了!”(《出轨的男人》)“爱情,女人输在怀疑;男人输在懒,懒得解释。最终,他们输给了爱本身,输给了时间。”(《我一辈子耍流氓,但我不耍你》)“为了心爱的人做上几道下酒菜,谁说不是最真切的爱呢?”(《恋味记》)“爱是存在过的,它用一秒的误会给我们一生的安慰。并不是我选择了你或你遇见了我,而是爱情在一瞬间随机抽取了我们的缘分,把我们放在一起。它想看一场好戏,于是我们就演一场好戏。戏好,我们就假戏真做;戏不好,就各回各家。一生里总有那么几秒钟会突然心动。那几秒让你觉得人生可能会有另一种可能的存在。但是否要为了一瞬间的幻象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呢?其实那几秒钟不过也只是漫长一生里的几个傻念头罢了。我不相信一见钟情,也不相信意乱情迷。所有感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能维持多久爱就有多长。”(《傻念头》)关于等待:“所有长久的等待都是值得的。但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你等待。你要等的始终是更好的自己。”(《梦二姑娘》)关于承诺:“当初说好要为了彼此‘改变’,却没想到结果是我改了,而你变了。”(《有些怪物》)短痛的短篇故事集——《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里的故事既是现实的,残酷的,冷的;又是童话的,温柔的,暖的。合情合理的现实,因为有情有义的江湖气而温暖。青春不自知,唯逝去而已。重要的是,有肉吃,有酒喝,有泪流,有人陪,便不算白过一场。

读《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

还记得罗大佑的《你的样子》吗?“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心爱)的灯笼,潇洒的你,将心事化进尘缘中,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一开始以为是讲问题少年的书呢?结果发现大部分都是讲青春故事的,初恋啊,爱情啊,兄弟和女友,同性恋啊,亲情、友情、爱情都有,每个故事都像是没有完结,让人很想知道接下来到底是怎么样了?就像《冷男》那章,到底叶开是同性恋吗?也许这么明显的问题作者想留给大家自己想象吧,有些时候知道结果也许过于残酷,不说透也许还有各借口可以编造。“那时候的爱是很不可思议的,只要看到她的自行车,就觉得甜。只要看到她喜欢的明星在电视上出现,就觉得甜。只要她多看了自己一眼,就觉得甜。只要在街上看见路人穿了意见和她同款的衣服,就觉得甜。好像只能在这虚妄世间的所有细枝末节里找到与她有关的一切。而只要与她有关,心里就觉得甜。”初恋的描述太到位了,记忆中就是这样,看到这段的时候,我坐在办公室里一个人痴痴的笑,幸亏是一个人一个办公室,要不别人以为我是疯子呢。有些句子觉得很经典,也很贴近生活,但整体上来讲这本书给人的感觉还是有点颓废,贴合20来岁的年纪吧,也似乎大多数人在青春年少时都经历过那样的颓废和迷茫,“帅、穷、酷”是那个年纪的男孩的标志,而女生就有些“二”了,为什么这样说,从书中就可以看出来,20来岁的姑娘就瞒着家里和男朋友同居,分手时堕胎,和另一个男人谈恋爱,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平凡,仿佛这种行为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为平常不过的行为,可能确实是这样的吧。我就听过一个90后的同事讲过在学校里搞不懂谁和谁是男女朋友,明明前几天这两个人在一起,过几天就换了人,而且还都是同学,朋友。这在我们30多岁的人看来好像有点不能接受啊!难道现在的社会已经成为这样的主流了吗?另外感觉书的名字跟整本书并不是很搭,给人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排版上给人的感觉也不是很好,字太小,有的书页只有一行字。是流行吗?搞不懂

长痛不如短痛 姨妈才是真痛

没来姨妈的日子喝红糖水 简直浪费 没有恋爱的日子看这本书 真的很对看书的时候在听男神回归专辑主打曲欧巴用温柔的声音讲述了一个伤心的故事而孤独的孩子却是用悲伤的故事刺破了冰封的心在这里 分手反而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散了又怎样 各自安好 没有吵架没有抱怨 这样挺好 谁说人生只有一个真爱呢 伊丽莎白泰勒结过七次婚 照样是女神 维尼夫妇都不是原配 过得都是羡煞旁人的生活 流口水嗷 ...当然不能一棒子打死 小时候的青梅竹马 偶遇的一见钟情 不是不可能 不过怎么想也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了 哈哈 所以原来开玩笑的那句过不了就离 现在反而觉得非常实用 互相包容是对的 但将就不下去的时候 就算了吧 人生很短 痛苦应该更短 沙扬娜拉 痛苦快快散去青春会痛 思念会痛 人生会痛 但这才是青春 这才是思念 这才是人生 想开了 就会有新的出路 头发都没有梳开就上班 当然和涂个唇彩喷个香水再出门 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所以下定决心买个姨妈红 涂在嘴上 也许这样姨妈就不会痛了呢

醒来也许才是梦境

说故事的方法有点奇怪,但怪的恰如其分甚至有些可爱。可能是市面上其他的青春故事都太雷同了,所以这本诚实的书,反而显露出独特的气味。主打的故事尤为出彩,一开始看会错以为是个悲伤基调,但一路看下去,没法忽略到任何一个字,我不知道其他人在阅读时有没有和我相同的感受,读了太多生硬故事和柔软鸡汤后,翻起书来一目十行,总觉得很多修辞是妨碍阅读的,但这本书的怪异就在这里,没有一个词多余,一路看到底,发现起初那个悲伤的基调变得有点可爱,主人翁抢了哥哥的女友,开始了一段完全无法预知的恋爱,可直到最后主人翁才清楚过来,一切都是错位的记忆,一切都是虚妄的梦境,悲伤的基调也不再可爱,而是露出可怕的氛围。直到最后才会发现,故事不是悲伤,而是悄无声息的悲凉,可悲凉又在主人翁心里破茧重生,燃起了一点希望,但最后命运里的现实与类似于佛理的领悟,又被了主人翁狠狠的一巴掌。“我怀疑,我的生命其实早就已经走完了,我的醒来,才是躺在病床上的我发的最后一场大梦。”“我们总错以为未来是条看不到尽头的路 其实回忆才是。”喜欢这般如同立在针尖上的话。

亲爱的小孩,愿你未来一直来

我实在是太害怕看现在的青春文学了,一律取个不知所云的书名,哼哼唧唧一大片无病呻吟的内容,空洞、无趣还故作姿态。紧接着一大片小文青,就会抱着书坐在咖啡厅,摆拍100张以后精挑细选其中的一张,点击发送朋友圈,配上一句“岁月静好”,处处暗示的是自己的善良与美好。嗷,这段话我光是脑补一下都要吐了。短痛的这本书,凭良心讲,也是有槽点的。比如推荐语“一本看了会痛的书”,也是很让人心里一惊、背冒冷汗。但抛开这些偏见认真读下来,其实,这是一本不矫揉造作,良心地聊成长、讲故事的书。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眼前一直闪现的,是电影《四百击》的画面。主人公安托万是个13岁的少年,就是你和我曾经的那个年纪,他成长得有点快活又有点辛苦,也就像你和我曾经那样。他被老师责骂、撞见母亲出轨、故作成熟地谈性经历,最终从桎梏中挣脱,一直跑一直跑,终于跑到海边,画面定格在他清澈又无辜的眼神里。这当然不是结束。他还没有长大,等待他的,是海啸一般的未来,一定会重重地打在他身上,直到他长大、变老,最后死去。短痛在书里写的小时候,也差不多也是这样吧。比如他说自己因为分西瓜给大人吃,而被夸奖懂事,其实那是由于他最讨厌的水果就是西瓜。大人们的自以为是,一下子在我们面前淌开来,孩童时的苦闷也随之翻涌起来。我们好像既觉得有点感同身受,又有点好笑。因为时常听到父亲冷淡的语气,而害怕接电话的小孩。面试时用巧思扮演笨拙,博得老师欢心的小孩。这是一个不主流的小孩,好像不怎么纯真也不怎么可爱,但这不就是很多孩子的真实面孔吗?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为了更自如地长大,每个小孩都或多或少扮演着一点角色。而他们也更早就懂得如何挣脱,用更迅速的成长换来自由。我的小时候好像也过得不是很快乐,所以格外明白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那是一种不够安心的状态,就像受惊的猫,总想往夹缝里钻。越长大,也并不能使这种感觉减少半分。所幸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支配能力已经足够,甚至偶尔还能从不一样的视角回味过去,没有可惜,只有庆幸。所以我有点懂作者,他无意间透露的姿态,就是一个牵牵绊绊的小孩,终于长成了自己的模样。现在,他回望过去,哼着《你的样子》,看到好多个孩子的身影,被昏黄的路灯拉得好长好长,映在斑驳的墙面上,他们一齐慢慢地却坚定地,在向前走。而其中,就有他自己的身影。或许,你也能从中,看到你的身影。

多样青春,多样人生

首先大家不要被书名《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吓倒,书名听着如青春伤痛小说一般让人排斥,但只要读者用心阅读书里的内容,你会发现书里是另一面世界,青春的,积极的,引人深思的人生经历。作者文笔很细腻,每一个故事如电影画面一般呈现在读者脑海中,故事拉开帷幕,总有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而故事远没有结局,留下读者自己脑补选择题。不是每个故事都是作者虚构,只有作者有一定的经验与过往,他的思想才会在字里行间呈现。比如篇首如书名一样的题目《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描写自己的童年经历。通过展示小孩子的叛逆与一眼看穿大人世界的世事繁琐而要装作乖巧的个性,引领读者仿佛看到自己的童年,那样久远,却又如昨天发生的趣事一般。最美不过童年,可能会有自身的一两个缺点,可能家庭会给小孩出几个难题,但这都没什么,谁不是从小孩长到少年再成大到为自己负责。长大的青春,有无限种可能。谈恋爱总是伴随着青春一起成长,自己谈恋爱或者看别人谈恋爱,人们谈着怎样的恋爱,处着怎样的人,就过着怎样的青春,有着怎样的人生。《澡堂阿丑》,由于我与阿丑的一段奇幻之遇而相识,很喜欢男人间不拘小节,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豪爽,这样的友谊总是建立的很快。再一次的相遇,阿丑身边多了一位姑娘,作为局外人听朋友的恋爱经历,也能温暖我们的心。爱情是一场恩赐,抓住了,顺心了,踏实地过生活,自己幸福,身旁的人幸福,旁人看着也觉得幸福。爱很简单,爱很温暖,愿大家都能生活在温暖国度。《梦二姑娘》一开始就是一场劲爆的俗气的,兄弟与女人的选择题,时间过去,往事随风,随着梦二姑娘的到来,新的人生开篇。执着的梦二姑娘一直爱着变幻不断的四毛,他背叛,她爱着;他伤她,她还爱着;他结婚,她彻底受伤,黯然退场。可是像很多电影故事一样,结局往往在最后揭开迷底,是后悔,是不甘,还是只能自作自受。等待时间最长的人,不一定就能得到幸福。能等待地只有更好的自己,为自己争取更早的幸福,而不是等错人,耽误自己更是别人的青春。整本书,每篇的小故事读完都意犹未尽,既能品阅淡淡清雅的文字,又能感受不一样的爱情人生。虽然不是每个故事都有好结局,这不才显得真实,生活。本书有一个不足就是字体偏小,页面留有大段空白,这样读起来有点费眼。午后阳光下,悠闲品阅它,也不失为娱乐之趣。


 孤独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