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下雨的星期天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544278603
作者:[法] 菲利普·德莱姆
页数:112页

内容概要

菲利普·德莱姆,法国细微派大师。
1983年,他发表了《第五个赛季》,由此获得了公众关注。1990年,他凭借小说《秋天》夺得了阿兰·傅尼耶文学奖。1997年,德莱姆发表了他最重要的作品《第一口啤酒》,包括35篇短小的散文,所描写的全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1998年,出版《一直下雨的星期天》

作者简介

法国的村上春树、百万级畅销作家菲力普・德莱姆力作,开创法国风味的“细微主义”
-------------------------------------------------------
夜晚融入微光,一切都是流逝的往昔
异乡人的孤独、异乡人的甜蜜、异乡人的忧伤
走得过整个欧洲,走不过暗夜里的巴黎城
-------------------------------------------------------
必须住在巴黎。
因为他在家乡失恋了。
因为他是家族中唯一在巴黎工作的人。
因为每走过巴黎的一处,就像是购买了一片森林,一片精神森林。
·
但他仍是别人生活的注视者。
喜欢乘坐夜间地铁,其实哪儿也不去。
谈了恋爱,却因为难以彼此分享的日常习惯而分手。
他没有狗,没有花园,没有汽车,能服从他的,只有他的摄像机。
·
当日星座运程的预测中既没有幸运,
也没有灾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心里没有悲伤。
他只是没有悲伤地坐在你身旁,在那个一直下雨的星期天。


 一直下雨的星期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挺不起眼的一本小书,才100页的厚度,三万字。我喜欢看翻一翻就能看完的一百页小说,尤其是法国小说。其中的那种气氛,你说不出来的感觉——淡淡的。法国小说里,我写出这几个字又想删除加个定语,在我读过的法国小说里,无论喜怒哀乐,都是淡淡的,而且,更多的时候,是淡淡的哀伤,如果说读着他们的故事能想象一种表情的话,我觉得是——苦笑。在这本书里,我好像看到自己……读完心里酸酸的,想哭……一个人漂浮在一个大城市中,那些类似于故事中的艾莲娜的人,认为或者猜测我过的不错,在体面的地方,有着还算体面的工作,应该就是很体面的生活。时间久了,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样把自己并不体面的真实讲述给他们,展示给他们。然后,我习惯了一个人,隐藏在人群中。不太跟别人谈到真正的生活,也不太擅长和人聊天,和应该很熟悉的人,也是点头之交,见面问声好而已,有时候打好腹稿去接触,最后还是不能按照预想的剧本演出自己想象的状态。然后,开始觉得真的是日常生活最难分享。为什么活着活着棱角没有磨平却变得更加尖利了,与人共处一室变成了一个艰难的课题。放假,好像令人更加无处安身……所以假期,我也选择了一个不起眼的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别处”,过几天切切实实感觉到“他乡”的生活,觉得把日常抛得好远好远了,可是一下火车或者一下飞机,那扑面而来的熟悉的日常就让自己一下子切换回日常的状态。假期和旅行到底带给我们多少休息和所谓充电之类的东西呢?不过是偷走了几天时间,好像把那几天从生命中拿掉我的生命也不会不同。还有,看展览。那简直是现代人的缩影!吃饭时,咔嚓——朋友圈。看电影时,咔嚓——朋友圈。听音乐会,咔嚓——朋友圈。似乎,我们需要的不是吃饭看电影本身,只要给我们一个美食广告的照片,一个票根,一个演出前观众稀稀落落还未坐满全场时的照片,比那演出本身更加重要。不是“看”,而是“看过”。我们做了多少只留下手机里的照片而没留下心里的照片的愚蠢事,只是为了告诉别人我过得还不错,挺充实。薄薄一本书,勾勒出多少现代人的孤单和艰难,以及虽然孤单虽然艰难但是习以为常到觉得没什么,和挺不错的那种生活。
  •     没有前言与后记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在上初中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认真地给我们传授读书的方法时坚定地表示前言是一定要读的,而且必须认真得读,它会帮助我们认识一本书、理解书的内容。大致意思是如此,至于有没有用阅读分析专用的“主旨”、“中心思想”这样的专用词就记不得了。只是我从此便记下了这一并不是最重要的建议(其他通通不记得)。我是一个看书很慢的人,出于思维不敏捷再带点阅读障碍,仅仅是看一篇前言我就可以看很久,便因此失去耐心。我一边想迫不及待地去阅读正文,一边被意识强迫地继续阅读前言,真是一个不愉快的阅读体验。目前我读过的书极少,法国文学更少,而恰巧读过的法国小说都是精巧简短(没有前言)的。《一直下雨的星期天》是近期让我最有耐心、读得最快的一本书。整本书仅有107页,每一篇“章节”平均仅有两页(最多四页)。事实上它根本没有张掖,可以说作者仅靠着一些“片段”来组合成了一个故事。就好像一名不负责任的导演随意地记录了几个生活素材后蒙太奇成了一部生活记录片。但谁说纪录片就不能是艺术了呢,对于在视觉上“美”的刺激可以靠滤镜和拼贴来修正,那我们本书的浪漫的法国作家靠着一些漂亮的名词、将主人公生活中具有“艺术性”的事物写在了一起。他写大男人施皮兹韦格先生的心思,写得像一个患有性格障碍的流浪汉,一个因为屡次收到挫折的“精神流浪汉”。我想暂时暂时称之为这样的人为“精神流浪汉”原因是他们的兴趣多变、目标不定,同时拥有诸多理想和打算,而没有一个真正的计划,也未曾努力过。施皮兹韦格先生因为体面而住在首都巴黎,对自己的家乡并没有特有的温情,甚至会觉得家乡的人称呼自己的名很可笑。每一篇都是施皮兹韦格先生的生活段落,每一篇都展现了这位先生的性格特点——我的本意是“性格缺陷”,但我相信有那么多的人都与施皮兹韦格先生拥有同样的“缺陷”,那样的话,缺陷就不足以为缺陷,便成一个“特点了”。而我,终于要说出口了,我与故事中的这位法国农村汉子居然拥有相似的“性格特点”。施皮兹韦格先生看不清事实的真相,他总自以为“很有想法”地为一件事思考出幼稚无聊的结论,他总为自己莫名的行为想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为自己产生的遗憾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还总为自己平庸的人生感到担忧:要不要在死后捐献人体器官?自己在死亡后会有人为他打扫墓碑吗?就像这样,还会没头没脑地关心着离他很远的、无需他来处理的事情——因为他确实没资格触及到。令人感到同情的是。施皮兹韦格先生这些自言自语式的评价与思考对他的人生毫无帮助,“思而不学则殆”这句中国的老古话居然还能套用在这位法国人身上。真是同一个物种啊,在精神上,也不光是人与人,与其他的哺乳动物也是拥有相似特点的。而作者菲利普·德莱姆似乎很擅长于在细枝末节处添上一笔社会通病:在意别人的目光、喜欢找借口、虚伪的谦虚。似乎这些缺点总会被一些人头头是道地归结为地域性的特色,然而我觉得事实上,人类除了人种、外貌这样的物理特征外,不应该依靠地域来分类,心理学上的气质类型才是真正的大类。每一篇章节都写出了施皮兹韦格先生的一个特点,但每一篇都隐约地提示了读者多虑的施先生其实还是个潜在的“浪漫主义者”。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作者集合了主人公“艺术性”的生活片段。施先生虽然似乎无所事事,但也会有些俏皮的爱好——在这一点上,我总觉得他表现得想一个正在求学的少女:对彩票表示轻蔑、会在咖啡馆里沉浸书里其他主人公的身份、在每一年都会套着新的羊毛衫混在学生堆里买文具——他居然觉得皮肤被羊毛衫扎着的触感很舒服!他还会给自己一个假期用来在清晨五点起床去散步并且在看到童年订阅的旧期刊《丁丁历险记》时,会无比地怀念(但他并不打算买下,因为摊主只愿意卖出一整年的期刊)。不能不提,在他被突然夸奖时的暗自喜悦还伴随着羞愧的心情,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见识:大直男也是可以拥有“少女心”。每一篇故事都是无关的,然而在故事的中篇作者自然地加入了施皮兹韦格先生的一段恋情。爱情似乎总是一本故事的重点,而我们阿尔诺·施皮兹韦格先生的爱情故事仅持续了三幕。作者用了七页描述了他爱情开始的契机,却只用一个段落草草结束了这段平和的爱情体验。真的很平淡,但依旧还能读出浪漫,施先生生活在一个信息科技还未被普及的年代,因此他与女友杜芙尔的约会宛如一场由小说改编的黑白老电影——多么简单!多么文学!多么艺术!一个认真的略有偏执的施先生总算为自己争取了一段认真的爱情,但也由于太过于“认真”和“成熟”,他与杜芙尔最终还是避免不了爱好与生活方式的冲突,在“交谈了很久后”沮丧地道别了。看!连分手的原因都带有点“哲学”的味道,而并非常有的那些小肚鸡肠的琐事。他习惯地评论他人,同时又为别人对自己提出的看法而懊恼;他的有些话会很有道理,但他绝大多数的结论都很荒唐;他会迷信运势,但似乎又很关注科学;他沉浸在自己虚构的理想生活,比如他钟爱的侦探小说里会一直下雨的星期天。我不必完全遵守老师的指导,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前言或导读,即便是“前言”也可以与后记一起置在书末阅读。我读“施皮兹韦格先生”就像在读我自己,因此才会为这仅有107页的小说写出这篇长评。即便我的理解会偏差,我当然也不会着急求证:反正我已经不需要做阅读理解了。
  •     怎么读《一直下雨的星期天》这是一场主人公一点儿都感觉不到痛苦的孤独,孤独的痛苦是我们这些人才会去咀嚼感受的。在这个略带些麻木的意味里,主人公自得其乐,恰到好处一点点的乐,一点儿也不是饕餮的。他因此而获得了自由,就像连生死都已是奈何不了这个平静的人。唯一令人有些不适的是他一场无果的感情生活,为什么非要写他的性呢,这么个平静的人如何去从事血脉贲张的性生活,是为了要写出他并不是一个变态的人吗,而按照我的理解,他就应该是一个性冷淡的人,不是因为生理缺陷,他没有任何的生理缺陷,就是一个平静的,有着略微性冷淡的人,只有这样,才能配得上他那像是走钢丝般、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近乎于不可能完成的孤独。 文艺不一定全会带来快乐,读得进才是正道公众号:怎么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喜欢读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ps.为什么都说翻译的不好呢,我觉得翻译的挺好的。
  •     通俗版的米兰昆德拉,逼格版的安妮宝贝。
  •     把他乡当成故乡。偶回故里时虚荣心短暂的满足是否抵得过独居异乡时存在感的消亡?
  •     一个无聊的人,一段无聊的生活,断断续续看了两个月,最后也是跳着看完的。不过一开始对主人公的一些生活习惯介绍还是蛮能引起共鸣的。
  •     2015-51
  •     小,薄,贵,短。 很法国的一本小书,读完以后……心里空荡荡的。
  •     “过几天就要下雪了。”
  •     本来想趁一个下雨的星期天看的,结果今天想起来就拆开看了,看到简介才发现之前看过他另外一本《第一口啤酒》,极力推荐的一本书,很适合学习写作的人看。这本书作者刻画的男主角某一部分的性格和想法和我自己很契合,读起来挺有意思。以前有老师说,写书最好的是法国作家,其次是英国,然后是美国等,虽然不知道有没有理论依据,但是看了一些外国作家的书,发现其实有点道理,法国作家对于生活、社会、人物心理刻画很写实,平朴里面又有些刁钻,但又挑不出什么毛病,还让人津津有味的同时,可以反省自己。
  •     走走停停方才是人生。短短术语,将平淡说明。
  •     平凡不能再平凡的生活片段。
  •     地铁。即使人们什么都不说,也自有一种方式坐在别人旁边,或站在支撑杆前面,孑然一身而又与人共处。施皮茨韦格先生乘坐夜间地铁,其实哪儿也不去。 20160814。
  •     书的作者是号称“细微主义”“法国村上春树”的菲利普·德莱姆,桃子闲的蛋疼百度了一下“细微主义”,满篇显示德莱姆,所以我严重怀疑这个派别就是他自创的,而且只有他一个人(大笑脸),难道畅销书作家都这德行? 桃子只给这本书三颗星星,一颗扣在故事结束过于敷衍,一颗扣在“法国村上春树”的笔法并没有那么细腻与大胆。这书读起来像在看《楚门的世界》,整个就在偷窥别人的生活,更过分的是还偷窥了别人的心理,让我不自觉的与主人公施皮茨韦格融为一体,大多数的心理变化都会让人产生共鸣。 那种极力摆脱异乡人的感觉,那种极力融入大城市的感觉,那种独自逛博物馆、独自逛高级菜场还要作出很文艺的感觉,那种只能靠讽刺别人隐藏自己的感觉,那种只能交个短暂的当地女朋友……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桃子陪你玩”读完整书评
  •     有趣 有趣
  •     细腻又有些忧伤寂寞的情绪,游走在巴黎的施皮茨韦格先生。
  •     @苏州诚品
  •     记得却又仿佛遗忘
  •     很多人都是施皮茨韦格先生。
  •     矛盾体的人生边走边抱怨边大笑
  •     看施皮兹韦格先生就像在看自己。
  •      为了颜买下的书,封面是当真漂亮。可是,不知是自己的心绪,还是这书本身的原因,觉得重复而琐碎,一个生活的注视者,略显得缺乏实感,不过也是一种生命状态的呈现。法国的村上?是翻译的原因吗,比村上差多了。单薄了些。
  •     原来还有一种文学叫做细微主义文学,整体描写天气新闻总之一切与逻辑无关的事情,以及主人公的无病呻吟。如果要拿他和村上春树媲美,村上还是比较老练的,至少村上描写性爱也是很细微,细微到你觉得前面几百页的吹牛逼都是值得的。工作稳定,收入客观的有为青年,住在法国的上流街区。过着都市人的生活,这些优越感也抵挡不住,由于早年的失恋的不平。这个社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大家都吃好穿好,显示出一种富态,但也失去了爱的能力。不知懂怎么去爱,不知道怎么去狂欢。而如果有人问你怎么了, 你的唯一解答方式只有“没什么,让我静静”
  •     叨逼叨
  •     你如何打发一个一直下雨的星期天,顶多街角点一杯口味一般的黑咖啡。
  •     淡淡的感觉真好
  •     很多地方都很有同感,尤其有一章是写关于关注和被关注的,感同身受。
  •     细腻,不算腻人,恰到好处
  •     就像在看另一个自己 在自己的世界里踽踽独行。
  •     #Philippe Delerm法国细微主义文学代表# “在其平庸的表象背后,隐藏着他逐个删去的其他渴望。”春天,一个人的用餐依旧有着不紧不慢的精致,窗前栗树遮住孩子们的奔跑、跳房子游戏和旱冰道,但他可以猜出来。夏天,离开巴黎是为了重见巴黎。秋天,短袖衬衣外套着单色套衫,施皮茨韦格先生享受着挑选文具清单上小物件的幸福。冬天,施皮茨韦格先生不再等待什么,过几天就要下雪了。
  •     漂泊的异乡人,过着孤独平淡的生活,即使是在巴黎。
  •     1、很有质感的文字,这种质感就是所谓的诗意吧。2、每个章节都是独立的,短小而精致。
  •     一个小资先生的生活碎片,正如第四页的开头:施皮茨韦格先生独身。独身和细腻的心思一向互相鼓舞。
  •     生活在大都市里异乡人的孤独与彷徨。孤独仿佛是悄无声息潜入我们呼吸的空气中。
  •     不留痕迹的琐碎的惆怅与欢愉里 有你 有我 有施皮茨韦格先生
  •     社会,生活
  •     在书架上看到,日常生活才最难彼此分享
  •     额,没读懂…
  •     孤独而自得其所的施皮茨韦格先生。雨天的巴黎。孤独是辛辣而自享其乐的小雪茄,是独自坐夜间地铁看人世万象,将满满录像带的都留下来,夏天独自去北方的海岸在冷风里吃冰淇淋。单身得有情趣,碎片化的生活与情绪。
  •     细微主义文学
  •     因为今天是一直下雨的星期六。
  •     “从没见过这样潮湿的三月,如此冰冷而凄凉”
  •     实在是不适合看这类小说
  •     阿尔诺·施皮茨威格先生,是个活在“别人眼里”的孤独的单身汉,他一边努力向着“城里人”靠近,一边又享受着由自己支配的“自由的”生活,也许他会一直活在别人眼里,一直平淡寂寞下去。 作者通过准确的心理描写及各种比喻拟人来显示主人公的卑怯心理和伪装出的淡然,主人公其实并不真正的快乐,有些反讽也令人叫好。 正如他自己说的,“我是有记性,因为我没有回忆。” 其实对这本书一见钟情,是因为他的书名,哈哈
  •     高密度文字,细节哲学大师啊
  •     在施皮茨伟格先生身上找到了共鸣
  •     (110)新经典1013 下雨天看很不错
  •     读的是一本旧书 上面有之前读者勾画 遇到勾画的句子 会不自觉地多读两遍 发现这几句写得确实是妙 越读越喜欢
  •     还不错说,不一样的调调
  •     题目应该叫,一个单身汉在巴黎自我感觉很良好的杂事集。
  •     这个学期再也不看书了!等我考完托福! 我会不会枯竭……
  •     2016年第39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