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沉浮录 3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511008127
作者:董桥
页数:260页

内容概要

董桥,福建晋江人,1942年生,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历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苹果日报》社长。他的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出版文集《双城杂笔》《这一代的事》等三十余种,深受读者欢迎。

书籍目录

方召麐求生拙之趣
书房阶前的花影
汇丰那张黄花梨圈椅
竹雕笔筒辩证法
布政司老家的深深庭院
萧美人蒸出来的文化
“江山如梦月如灯”
没有故事的字
泛起岁月的风采
脂砚斋里的刘旦宅
案头清供老葫芦
“佐我翰墨惟汝功”
琉璃厂里的小玲珑
好古谭荟
所罗门王的石榴园
旧时的月色
张秀那一手闺秀小楷
容颜不老的青山
从雍正的近视眼说起
两般彩笔,一样风情
张志鱼害死旧版《辞海》
回归石头记
玩骨董,玩学问
“何可一日无此君!”
“不必拘谨,坐下讲话”
旧美术,新语言
假雪芹害苦了真专家
说秘戏图
无言是上策
文字减价战
女法官的忧虑
“我辈有主矣!”
甜蜜蜜叔叔
杜鹃花开在山坡上
Professionalism,Stupid!
听听那古老的声音
“声音与愤怒”
在那小山坡的焦土上
遥想当年《京报》
不得教人养小叔子
落日余辉里的老听差
梁铭彦爱读武侠小说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中国可以发问
话里的玄机
总书记与王丹谈心
拆掉李鸿章的旧宅
陈滋英看不厌兴旺发达
阅报三题
遗失了梁启超之后
英国大选杂念
假洋鬼子与小红卫兵
衙外琐语
阿尔巴尼亚青年的琴声
太平山顶有一块蟾蜍石
让年轻人犯一点错
“完全正确,大人!”
与司徒先生闲话偷闲
听那波利尼西亚的海韵
董、陈的六朝烟水气
过客达达的马蹄
向往张信刚的文化中国
非常文学的回归
回归十日谈
乱吞唐三藏的人参果
毁掉她花样的年华
“是对是错,吾爱吾国”
步周德熙文化之叹原韵
……

作者简介

《英华沉浮录3》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英华沉浮录 3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这几个晚上得闲,购得董桥先生的《英华沉浮录》六卷。下班后回家焖碗饭,小炒两个青菜。拿起书边吃边读。坊间盛传董桥先生“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我固然还不懂英国散文的渊博与隽永是个什么滋味。从董桥先生的文章看来,学界那些沉浮往事与飘散酒香,呼之即来招之既往,演而化之,素笔一描就熔铅入稿,力透纸背。信手拈来之间透着一股阅遍古今,纵浪大化自适其适的古风。至于明清小品的情趣灵动大概从第一篇《春寒说酴醾》中可窥一斑。他有点像张岱,又有点像周作人,从文学界到植物科,用五百灵韵小字,上穷碧落下黄泉,为一朵花小做考证。得其乐也。说起自己的文章,他说:“游鱼沉浮,从心所欲,十足老民国游戏笔墨的风情,我看了又静又闲,《英华沉浮录》出版社重印不重印出版社定夺,我不管,省心。”董桥主张文章贵在精简没有多余的字。“文章要老而没有皱纹”,他欣赏这样的无名小文:“家有小园,十亩之间,中有池,占其半焉。余闲居多暇,构轩其上,题曰水哉。每客至,则与立而望,坐而嘻,饮食、盘桓、高卧而不能去也。”——尤侗《水哉轩记》。说这样的文字“看似一白如水,其实修了半辈子才修得这般造化。”先生留洋多年,英文学造诣极高。对英文也喜欢读简洁的,诸如: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这些连形容词也吝啬的英文。从学源上来讲,董桥先生说有幸自己的早年能与民国的老文人共处一世,见其面,读其文,览其事,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学问的富足与世情的风霜。董桥先生是报人,用文字入世也藉着文字出世。他说“只会读书,疏离了江湖,那是可惜了。”究其半生,董桥先生是在江湖与文心之间,沉浊飘逸,苦心经营,在临去秋波那一转间,悟得人生禅境与世事般若。这些我大可不管,只消在这样的时刻,在晨起的朝晖与暮归的青灯下,静静地去读,去领略。会心处偶有一笑,得其趣味,念其真容,即使读到伤心处,眼泪也是带着笑的。读董桥的这几个夜晚,我是不寂寞的。身边缺个真心人与之分享,倒是个遗憾,不过也好,这样就能写在这里,给大家过目了。苏轼说,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有首歌叫《花开到酴醾》,我想,大概也能形容渐近晚年的董桥了。
  •     我素喜秋,而一场雪秋就老了。时光如雪,瞬时就染白了岁月的须发。要不是胡洪侠编《董桥七十》,我都不知道董桥先生都七十了。如今已是董桥说的“门扉斑驳,树影婆娑,石阶上冷冷清清飘着几片落叶”的季节了,也罢,秋老正好读董桥。初读董桥源于大学,一晃一切都成为了泛黄的旧岁月,他的文字大多都淡忘了,倒是记住了“桂花巷里桂花香,老树蛙声有池塘”的景致,这么多年了,一直久久于心。董桥的“旧时月色”,说的本不是月亮,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个四个字,我总是想起张爱玲说的油纸包过的月亮。近读李渔《闲情偶寄》,说“此君”指竹,正不得其出处时,有幸得《英华沉浮录》煌煌六卷,读其中的《“何可一日无此君”》篇,短短一句话就得其出处,使我明悟:晋朝王徽之寄居空宅,便令种竹,说是“何可一日无此君!”自此多称竹曰“此君”。董桥居香港多元文化之地,他早年有古典文学的熏陶,后又有西方文化的浸染,因此董桥文章,既有古典风韵,又有欧美风情。在东西文化中他可以随意穿梭贯通。董桥说“天气是文字的颜色”,他的文字如水,可以:在天为雪,在地为霜。董桥文章大有气象,何可一日无此君!启董桥先生的《英华沉浮录》卷一,第一眼就看到唐寅的“岁暮清淡无一事”,不由心下一皱,于是想去看庭前落花,潭底池鱼。好的文字不仅仅是肉做的,而且是可以让人的心长皱纹的。提到唐寅,突然想到明小品,明小品我最早是因为看周作人的小品文才喜欢明小品的。对周作人,董桥有一个极其精准的论述:“周作人的小品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甘草,笔下尽是知性的沧桑和冷幽的世故,白话文熟得都散发出文言的清芬了”这是极精准的;他在文章中常夹杂着英文,我原来感觉总有些别扭,到现在才明白那是因为那个位置只有英文才能尽其意,也是为了精准,他是在汉语不能全其意的时候来用英文补充的。他又说周作人“做文章成功,做人失败。前者是性情使然,后者也是性情使然。”说到底,文章与性情、学养、阅历分不开,文字是小气象,气韵是大境界。前面说了“韵”,然后说说“气”。董桥写钱锺书故居被拆,文章之间竟无一丝愤怒之气, 只说“作家的寓所是文学的堂奥:门外窗外的声声色色都会传进书案上的字里行间”言语自明,其意自现,就一句我就服了。可见文章是要有修为和气度的。读董桥,不必山光水影,即使无灯无月也无妨,他总有一丝属于自己的光亮和色彩。董桥不仅仅是旧时的月色,也是我们那阶前的花影和岸边的水声。
  •     英华沉浮录也是和当时的时代并存的,一本书的存在和一个人的灵感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政治的影响分不开的,就像红楼梦一样,也是塑造的是一个当时年代的府第贞女!所以说英华沉浮录就是1995年至1997香港的局势下的一个宿影,颇有时代意义!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总觉得董老的文笔还是适合谈谈故去的红袖添香英伦沉浮,谈政治时事有点违和,虽然文字还是一样好啦,但我还是喜欢读他谈淘旧书遇故知的旧人旧事
  •     这本后半部分开始就挺无聊了。这套剩下的三本没兴趣再看。
  •     卷三主题分两部分,前半写古董,自然喜欢;续谈政治,多涉港人之事不甚了了,偶尔笔触文革及彼时人物,似略有趣,前后皆写于九六至九七年间,故不能离“回归”大背景
  •     今年新年的收获是读了这套书
  •     3.5 读书这天看到董桥封笔的消息,又开心又郁闷。那天晚上听Club For Five唱的那首《送别》,声音很美,但太优美,外国人总是唱不出那诗词的忧伤。“此去山青水綠,珍重千萬。”
  •     关于英文和中文的用法
  •     然则文章也是文字琢成,若干涩无光,那是字之堆砌,不成篇章,写来做什么?最紧要是琢字成章,是方是圆都不露镌琢之痕,却显见镌琢之妙,既可榴开百子,也能太璞自全;最后若然浮出那么一丝古艳,想必更妙!
  •     似乎比一和二要好多了这一本写的
  •     董老写政治色彩的文章很无趣,有几篇干脆跳过去了.
  •     专栏文字能写成这样,相当不容易,以往总觉得他太雅致,现在大概年纪大了点儿,觉得雅致是的,太倒比较少。
  •     记不得是读第几遍。好文章都应该是短短的。意犹未尽。常读常新。
  •     这一本和前两本不大一样,前面都是写文玩珍品的收藏,看多了有点腻,后半部分写香港回归的一些时政问题,反而不及之前两本谈文论友好看。
  •     古玩喜欢,政治太多
  •     现在终于看得进去了
  •     这本是李敖附体了么,不过相对还是温厚本色
  •     前面将近一半写骨董古玩,几次提到王世襄先生和他的作品,亦写到赏鉴和把玩骨董的乐趣和道理。后面大半主要写政治,为香港回归时期的大背景下的社论,偶尔夹杂对“文革”的评论。
  •     前半本讲古玩谈文化,后半本说97回归。董建华又中枪。中南海的影射很有闪枪的味道。
  •     据说这套简体版到底还是有删节,但是即便如此,里面批评的文章还是十分大胆。如今年岁渐长,我也愈见胆小起来了,要是如今有媒体批评政府公文文辞问题,恐怕也没几篇可入眼,也许外交辞令尚有几篇不坏的,而针对国内的语文简直惨不忍睹。兴许法不责众,由此也终于没怎么见到直面说谁谁谁该提高自身修养的。这样的媒体到底还太软弱,但新中国实在比香港年轻得多了,“也许我们的后代会有不一样的生活”。就这一点说,回归后香港人的焦虑,也未必没有到,这不仅关系到香港人的未来,也是全体华人的未来。
  •     喜欢《英华沉浮录》,之前无意中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推荐这套集子,说是董桥入门的不二之选,实在偶获珍宝。
  •     15年前的香港,文人不免都要评论下时政
  •     前半部分谈古玩:那些在库房里落灰的,流落海外的,无言是上策;后半部分谈香港回归前展望:等来的未必是归人跫然的足音,还有过客达达的马蹄声。
  •     略逊于前者。
  •     了解了一些人,一些事,好看不累
  •     对第三册着迷得很。
  •     前半部分讲骨董,后半部分多政论,还是对董桥的政论更感兴趣些
  •     前半本多寫古玩,後半多評時事。前半寫書畫篇幅不多,但最近正巧接觸這方面多,對於“中國畫家素養越深畫境越淡,,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追摹平淡天真、古林原拙……”深以為然。說葫蘆的那篇,一解之前對“蟈蟈匏籠”名字的疑惑。文中多次提及王世襄,對震旦發生的詭異事件仍感神秘。
  •     前半部分还是写古董古玩,明式家具,收藏臂搁,仍然好看,尤其是一篇《假雪芹害苦了真专家》讲六十年代一幅曹雪芹画像引发的红学家之间的笔战,最后追根溯源竟然是两个为生活所迫的人,见红学兴盛杜撰的伪作,读来饶有趣味。后面部分大多是以香港回归为背景的社论,没有前面好看。
  •     还是讲时政有意思。
  •     休憩198th,这部选本让我乐呵的打算对董桥好点,他的水准固然不算顶尖,还是颇有可取之处的,开头一部分是古董家具之类,中间是不带火药味的笔战文,质量都不错,只是看董桥的人怎么一个个的写书评都那么矫情呢,都那么酸呢,谁关心你看的时候喝不喝清茶炒不炒菜啊,八嘎
  •     关于家具竹刻之类的,没什么兴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