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书评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9867059345
作者:伊麗莎白‧柯斯托娃

另類深入的歷史旅遊材料,不過不是本好小說

當時買這本《歷史學家/The Historian》是在誠品,張定綺翻譯的中文版和Elizabeth Kostova的英文版並列。我先翻了英文版,看不到一個chapter,覺得大概不會有心情看完整本原文,再翻張定綺翻譯的中文,其實已經算翻得非常不錯。於是拿了中文版回家。雖然書腰上寫出盛大的推廣閲讀活動,我並沒有興致參加,也沒有回家上網搜尋相關資料。今天長輩暫時囘臺北,我也把書看完了,才提起精神找找相關書介。也是如此,今天才知道,這本書價值200萬美元預付金、200萬美元電影改編費、220萬美元市場推廣費、33個國家地區版權、兩個月內六次印刷,銷量915,000冊。我不是受推廣影響,而是看這本書名對胃口,還有,夠厚,所以帶回家。我愛看大部頭的厚書,並不怕故事很長,我只怕它“醜戲拖平”。這麽厚的一本書,一層套一層說故事,裏頭的寓意發人深思,但仍有很多地方顯現得太過拖戲。做為“小説”來看,其中的劇情安排和敍述如果要正面的解讀,是屬於緩慢的步調,可以逐漸入戲。睡覺前看一段,很容易就在大量的形容詞前睡着了。其中不少所謂“細緻”的敍述安排,其實多餘。感覺上明明是“小説”,卻足見作者當初一開始就將此書以“可以改編成劇本”的方式在描寫。沒有小説應有的精煉動人,卻有繁膩的不必要敍述。我的意思是,有的形容詞是可以引人入勝,在文字前重現畫面的。而這本書,至少中文版,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或許因爲作者的歷史研究背景、所以她極重視過程的抽絲剝繭返複曲折。但其敍事手法卻沒有那麽高明,以至於很多部分令人覺得冗長—尤其是堆砌景致的形容詞。這本書追尋的主角,不死的卓九勒,在最後出現時,他說的話才終于點出這本書堆砌多時的重心。他說:「爲了永遠保存我的歷史,我就做了歷史學家。」p.457卓九勒稍後並邀請羅熙“自動自發“加入他的研究:「歷史的痛苦是純粹的極致。你可以擁有所有歷史學家夢寐以求的東西:歷史將成爲你的真實。我們一起來用鮮血洗滌我們的心靈。」它問的其實還是這個問題:“歷史是什麼?歷史到底是誰的歷史?“一個文明的滅亡不代表一段歷史的滅亡。歷史不會滅亡,它會“被採取“一種方式記錄下來。記錄此文明曾經存在和如何滅亡的過程—只要留下一些蛛絲馬跡,歷史學家都會想辦法找出更多材料加以驗證。但是歷史難道是由歷史學家的喜惡和決定研究的主題作爲出發基準和材料的取捨準則?不僅是被選擇保留下來的歷史,還有我們學習到的歷史,以及我們以爲真實的歷史。歷史是什麽?羅熙死前承認:「我想把他塑造成一個──偉大傳統的一部分。」這句話裏羅熙便“選擇“了“歷史“被記錄的“方向”。卓九勒以建立圖書館藏書—包含手抄本和絕版印刷的方式來保存他眼中的歷史。他並且挑選精英歷史學者作爲圖書館(他的歷史)管理員。對於一個不會死的人而言,所謂的歷史是什麽?如果你活了歷時千嵗,你或許也會如同卓九勒一樣,對歷史和所謂歷史的真相感到驗證的興趣。這是書中這個吸血鬼之所以為吸血鬼的關係。以文學角度而言,這個說「我滿有學術傾向」的卓九勒,並非真的只是吸血鬼。他是個見證歷史,甚至在歷史中扮演呼風喚雨主角的大君。他存在于作者身為歷史學者的渴望:“我多麽希望見證並且記錄一切歷史的真相。“選擇以一個愛讀書的吸血大王作爲這樣不死人的歷史學者身份,是很值得稱許的寫法。可惜著墨實在太少。語言的鴻溝,一直是歷史等世界上各個學者對於收集了解全面訊息最大的敵人。在這本書裏,一再重復出現的語言障礙—尤其是東歐國家之間的語言障礙,造成他們追尋答案的困擾,倒是描寫的挺突出。劇情中穿入的愛情讓人覺得太多餘也過於僵硬。用過份詳細的信件描述來説故事則顯得荒謬—儘管父親和父親的指導教授都是歷史學家,寫信的内容會非常詳細,以信件交代那麽多細節的方式還是顯得愚蠢。更何況寫信的人和說故事的第一人稱女主角口吻都如出一轍,根本沒有令讀者得到閲讀小説中,“角色的經營、人物的刻畫”的樂趣。就算裏頭有不同的人物出現,説話的口吻卻差不多,很容易令閲讀停頓。就小説描述方式而言,我覺得這是個一敗塗地的手法。細節的描述部分,有說是“維多利亞風格”的描述,實話則是因爲裁縫無法將綫縫直和整齊、所以用蕾絲的花俏掩飾不夠幹練的綫條。加上書本到了後面有很多讓人感覺“很趕”的句子。不僅缺乏潤飾,錯字多起來,結局的場面也顯得潦草隨便,簡直是不知如何收尾的人寫的東西。尤其是最後描寫卓九勒的死亡,實在令人倒胃:「先是前仰後翻,再度露出他那張宛如刀削斧鑿的蒼白面孔,然後向前仆倒。再向前仆倒,最後碰的一聲摔在石地板上,發出像骨頭被扔到地面脆裂的聲音。他在地上抽搐幾下,終至完全靜止。然後他的身體化爲塵土,化爲烏有,就連他古老的衣服也在他周圍迅速腐朽,在令人眼花的強光裏枯萎。」p.594真是夠了!!我想若不是因自己對中歐歷史及中世紀歷史特別感興趣,這麽厚的書或許不會讓我花那麽多時間閲讀。另一段貫穿本文,阻撓作者在東歐各國之間來去的“當代”背景,則是冷戰時期的歐洲歷史,書中往來各國之間的不便利,也是此書鏡中取景好看的部分。對我而言,此書最大的閲讀樂趣,既不是她試圖描寫的吸血鬼追尋,也並非小説裏堪稱簡陋的架構,而是此書對土耳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等地的歷史、地理、宗教、文化的驚人知識和生活場景重建。它甚至可以用來做深度旅遊的參考書。當然,會這樣去批評,大概也是因爲書腰上過分渲染的書評所致。其實其中也有不少有意思的文字。「歷史上的可怕時刻都是真實的。時隔數十年,我現在懂得這個他始終沒能告訴我的道理。只有歷史本身能讓你相信這樣的真相。一旦看到真相—真正看到—你就再也無法掉頭不顧。」p.44「我成年後常有機會體驗時間帶給旅行者的特殊禮物:渴望重遊舊地,費盡心機回到一度邂逅的奇景,再次體驗發現的狂喜。有時我們甚至會尋找某個本身並不特別值得稱道的地方—我們要找到它,只因爲我們記得它。如果真得找到,一切當然都不復舊觀。」p.79「有人信任我,把可怕的東西交給我,讓我很感動。」p.83「大學周邊那些友善而單純的基督新教的教堂能提供多少協助,我還相當懷疑:他們看起來就像是擋不住不死族。我認爲那些坐落在市區的綠草坪上,外觀方正、氣派的新教教堂,踫到歐洲吸血鬼一定束手無策。它們只會燒女巫—只夠對付鄰居。」p.141「這部分的世界如果沒有拜占庭,簡直無法想象。而且,羅馬尼亞幾乎無處沒有它的痕跡—每座教堂、壁畫、修道院,我認爲甚至在一般老百姓臉上,都看得到它。在某種意義上,它在那兒比在這兒更貼近你的眼睛,因爲這裡的表層還是沉澱了大量鄂圖曼統治的殘餘。」p.180「我只是想研究一個還沒有被我父親佔領的學科。」p.180「照片裏的父親…如果照片有彩色,他抹了油的頭髮在陽光下應該呈赤銅色;我知道那顔色,因爲他曾描述給我聼。我認識它依賴,我記憶所及,他頭髮一直是白色。」p.244 不是高明的寫法,不順暢,但還是能令人感動。「油壺之鬼。古希臘和希臘悲劇裏,有時會用油壺盛裝人的骨灰,你知道,無知的希臘民衆相信,如果油壺未經適當的儀式埋葬,就會產生吸血鬼。」p.300 其實我對這段描述很感興趣,不過作者似乎不願意著墨,沒多久就忽略過油壺之鬼的傳説。「做得很好,年輕人。我從所有的臉上看得出,你沒有冒犯任何人,所以你大概沒說出什麽内容。但你在講臺上站得很挺,直視聽衆的眼睛—這麽做你就會有前途。」p.305「我家就跟布達佩斯全城一樣,正處於重建狀態。」p.305「我知道我已經把該讀的東西都讀完了,但我就是停不下來。我在我的學院圖書館的一角用工,有點躲在書架後面的意味,因爲我不想看到其他瘋子猛K他們自己的筆記的德行。」p.316 這讓我想起自己瘋狂K書的模樣和心情,是很恰切的描述。「身為土耳其人,我連他們的學術會議都參加不了。全世界最痛恨鄂圖曼帝國後裔的國家,就屬保加利亞了。」「噢,羅馬尼亞也在盡力而爲,迎頭趕上呢。」p.402「最上面一本繪有一幅令人驚異的耶穌基督像—起碼看起來像是基督–一隻手拿一個圓球,另一隻手拿一根權杖,他臉色晦暗,滿是拜占庭式的憂鬱。」p.469我喜歡她用“拜占庭式的憂鬱“在這裡形容耶穌像。「我無法想象被這麽多憤世嫉俗的觀念包圍,在無時無刻受到監視的環境裏成長。」海倫聳聳肩「感覺並不那麽可怕,因爲我不知道還有別種可能。」p.480「我們走上狄莫夫唯一的街道,很多人從住宅或穀倉走出來,跟我們打招呼—主要是老人,他們的體型大多因辛苦勞動而嚴重的變形,婦女長著奇形怪狀的羅圈腿,男人背脊向前彎,好像永遠扛著看不見的重擔。」p.513「全世界凡是有畜牧業的文化都有各自的風笛。」p.520「爲了永遠保存我的歷史,我就做了歷史學家。」p.457「這都是與你的世紀有關的歷史作品。那是個很好的世紀—我迫不及待想看到它其餘的部分。在我的時代,當政者要除掉惹麻煩的壞分子,一次只能對付一個。你們做這種事的效率好太多了,打破君士坦丁堡城牆那尊可恨的大砲,跟你後來選擇定居的國家前幾年仍在日本的神聖烈焰相較,真是想去不可以道里計。」p.556「我覺得日落將至,外面的世界裡仍然有光明與黑暗,我要振作起不斷衰退的精力,直到最後一分鐘仍然做我自己。如果在生命、歷史、我自己的過去之中,有任何的善與好,我都要請它們助我一臂之力。我用我過去全副的生活熱情,向它們求援。」p.561http://sweetobject.com/2006/08/28/406

一部恐怖又优美的文化之旅

这本书——《历史学家》The Historian是我一次很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介绍然后下载了电子版在手机上看了一半并在时隔近一年之后于海洋大学的图书馆里面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单行本花了两天半的时间把其读完的一本集合了惊悚悬疑和知识的畅销读物。(好长的一个句子啊~O(∩_∩)O好久没有写这么长的句子了)伊丽莎白·科斯托娃——这位44岁的女作家的处女作《历史学家》尚未诞生就获得200万美元预付金,这比起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作者在出版其成名作之前辛辛苦苦写了几本名不见经传的小说要成功得多了。这本书的写作历时十年,也就是说,这不是一本粗制滥造速成的小说。所以,当中这本书在三个月之内仅在美国境内就售出了1000万册也不足为奇。 然后被翻译成了三十五国文字,畅销全球。这些显得顺其自然。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抛开书背上的光环来看这本书本身。我想很多人看到书名——历史学家,不会把它和吸血鬼或者是小说什么的连在一起。这是一个极度学术化的名字。我想作者本身也不想把悬疑恐怖之类的名词作为粗鄙的迎合大众口味的卖点。而这也恰恰是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可敬的是,我们的译者坚持尊重原文,把The Historian老老实实地翻译成“历史学家”,而不是什么“吸血鬼故事”之类莫名其妙的名字。“大象无形,如果仅用高远的境界来对其解释,未免使其远离了人生。先哲此等妙论,也许是在绵邈的想象中描述理想的远景,但感性于人,犹如鱼之于水、鸟和天空,高妙的哲理也许更可能出自生活中的具体辩证。真正能做到大象无形,何其艰难。只是对其所包含的启示,其对形式与内涵的辩证强调,能在当前的文学中有所传承,就已满足。”(原文链接:http://www.yuedu.org/thread-8959-1-1.html)这部小说实际上是在用一种哲学讨论的方式来讲述三代历史学家的故事,夹杂着亲情和对宿命的回归。故事并不是相当复杂,女儿、父亲、以及父亲的导师三代人宿命般踏上了追踪吸血鬼的旅途。期间的漂泊人生和学术化的哲理思考随着情节的推进深入。科斯托娃的文字充满了想象的张力,但又不得不说她是一个严肃的作家——对史实的严肃。这使得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不去相信,相信那种经历和那种体验。与传统的惊悚小说不同的是,她的文字并没有在刻意地渲染恐怖,她只是在用客观的史学笔调挖掘读者心中的想象。传统的悬念小说或是恐怖小说的手法通常是激发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和好奇心。而在阅读《历史学家》的过程中,你将回到对常识和熟知事物的陌生感当中去。她带领你重新来看历史,重新去解释事实和想象。总之呢,这本书会带给你非常新的感受。“我亲爱的、不幸的继承者:    不管你是谁,想到您在读我不得不留下的信,我非常遗憾。我为自己感到遗憾----如果这信到了您手里,心安理得是我有了麻烦,也许是死了,或者更糟。”  作者简介:伊丽莎白·科斯托娃,1964年出生于美国康州一个书香世家,在童年时就开始创作小说和诗歌。她在耶鲁大学获得英国研究学士学位、华勒斯小说创作奖;后在密歇根大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霍普沃德小说创作奖。她于1989年在保加利亚遇到后来的丈夫乔治,两人于1990年完婚。

不以為然的一本書

看完以後 有點失望! 拿達文西密碼的標準來看待這本書的話 讀者會很失望。 作者對於歷史的考據所有提到 可是缺乏更多的證據支持 並且 作者也美化了吸血鬼!以及 作者沒有交代為什麼得要吸血三次?當作小說看不夠精采 當作歷史書看不夠精確 過於膚淺

其实没能看完

大概故事正式开始的时候就弃了,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自己文笔的问题。就一本悬疑小说而言,故事框架不错,叙述啰嗦不抓人。同类型的书有很多精品,不建议大家读这一本。喜欢吸血鬼题材的,可以先看吸血鬼小说的开山之作《德拉库拉》。

剧情,剧情到底是什么

故事的节奏很慢,很慢,甚至慢的感觉不到他有什么东西要叙述。故事的悬疑,这故事有悬疑吗?从开头就让你觉得铁定有个吸血鬼存在了。故事中的危机紧迫感是在感觉不出来,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作就是如此。故事到底想要说什么?剧情,剧情到底想要说什么?历史的真相吗?还是别的什么?这本书估计只适合铁杆吸血鬼的粉丝们了。对于我的要求,离得太远。幸好没花钱买。

历史学家

写吸血鬼故事的小说多了,这本估计算是比较早期的,也比较出名的但或许因为对书籍的爱好跟以往有所不同现在再看这类小说,并没有太多的感觉这本历史学家应该说是比较好的,但也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感触纯粹只是消磨时光的书籍

緊張刺激又深具內涵的懸疑驚悚小說!

一位殘暴. 但又深具歷史人文素養的吸血鬼. 吸引許多優秀歷史學者的追逐. 與相互纏鬥 .... 這本書. 從開場便讓讀者進入懸疑扣人之境. 且一路在肌膚寒毛不時豎起中. 難以釋手地跟著主角涉險追逐. 且更重要的是. 它又是極富內涵的作品. 不僅豐富了我在中世紀西洋史的部份留白. 也增添許多東歐至土耳其一帶的人文地理知識.... 難得有這麼不凡的通俗小說. 比看完一部精彩驚悚電影更加有味道. 你怎能不推薦呢!?

歷史學家的終極美夢

《歷史學家》是一本顛覆吸血鬼小說的作品,雖然它在排行榜上是否真的把《達文西密碼》給擠下來仍然見仁見智,無疑地,《歷史學家》不能跟《達文西密碼》的專業領域比擬。《達文西密碼》作者的領域是在於密碼學的研究,而《歷史學家》的作者伊麗莎白‧柯斯托娃(Elizabeth Kostova)正如書名所揭示,寫出來的作品當然是充滿濃濃的學術味道,因為主角都是歷史學家嘛!這一本書最令我精神一振的地方是當主角們到伊斯坦堡調查一段,因為我剛好是個很喜歡土耳其的人,所以對於Elizabeth對於土耳其那一段文章敘述特別感興趣,我手邊正巧有土耳其的風土相關書籍,順便查詢了一下Elizabeth寫這本書的功課是否作足了。我手邊的書裡面也講到了穿心魔德古拉(Dracula,本書譯為卓九勒)的史實,但關於他的敘述卻少得可憐,於是我便到網路上去查詢德古拉的生平。這本書寫卓九勒出場的橋段,對伯爵本人的外表描述非常精確,還有伯爵的生平事蹟與貢獻都有非常清楚又符合史實的整合,加上作者豐富的旅行經驗(或者可能是為本書親自到相關場景調查),關於建築物與風土的研究做得十分澈底,但是對於東歐、土耳其的歷史沒有一定了解的人可能會覺得這些繁瑣的考據滿枯燥的,然而,以歷史學家做主角的小說,如果寫得不夠歷史味,這樣真的就沒有歷史學家的感覺了,我想作者並不是沒想到讀者對這種寫作方式可能會有的看法,但她必須連貫「歷史學家」這個主題的精神,否則這部小說就會缺乏專業的力道與貫澈主題的決心了。 這本書的顛覆之處在於德古拉伯爵的歷史定位,我非常反對拿Anne Rice的吸血鬼系列跟《歷史學家》比。Anne Rice著重的是現在對於吸血鬼小說的血腥、死亡、永恆的情慾象徵與重新詮釋,而Elizabeth則是糅合了史實與吸血鬼小說的老梗,但仍不失她自己對於卓九勒真實生平的看法。當然,Anne Rice的《天譴者的女王》功課做得非常好,只是她的主角們並不是歷史學家,所以她也不必這樣寫。通常以史實/名著作為前提的後設小說都會牽扯到故事主線安排的問題,Elizabeth以書信體來架設龐大的故事綱領,一步步吸引讀者踏入她預先設好的陷阱,她想好的架構大致上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她的書信體還是不小心露了一點餡─文學家通常有的冗長、多愁善感老毛病。不過對這個古老而龐大的吸血鬼小說市場而言,文體的浪漫風格也是一種基於賣點的考量。我想Elizabeth應該也設想過讀者看到毫無標新立異的結局會有何看法,但卓九勒之死恰恰是一個極大的諷刺,身為主角的歷史學家們給自己的定位也難逃傳統道德的窠臼,譬如說,知道自己可能就會變成吸血鬼,所以要同伴刺穿自己的心臟,假使卓九勒能那麼輕易被傳統的銀子彈打穿心臟而灰飛湮滅,那麼,歷史不也是如此?事實上,有多少的歷史文獻是基於歷史學家們的道德考量與政治立場而被抹滅的?這一點正是Elizabeth藉卓九勒之死來彰顯歷史脆弱與不可信的一面,她並不是要給讀者一個草率的結局,因為那本來就不是她的重點,她的重點是:人的歷史有多脆弱。卓九勒大可不必危害那些圖書館員或是歷史學家這些整天追蹤他的傢伙,他有無限的時間與永恆的生命去編纂他的藏書目錄,如果他真的存在,那麼當今世界上所有的歷史學家沒有一個可以跟他比中古歷史的學識,他有足夠的能力成為「史上最強歷史學家」,榮膺他的僕人則是卓九勒的一個邀請:「成為史上第二強歷史學家」,這大概是所有的歷史學家夢寐以求的終極夢想,而《歷史學家》中的歷史學者們卻選擇了傳統的道德定位。儘管《歷史學家》不盡完美,但是作者的用功與努力仍然是有目共睹的。


 历史学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