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510048845
作者:[英]吉尔·内尔姆斯 主编
页数:600页

内容概要

编者吉尔·内尔姆斯(Jill Nelmes),东伦敦大学电影学高级讲师,教授从本科到研究生的一系列课程,学术研究的重点包括性别与电影以及剧本创作。她是威尔士联合教育委员会媒体研究专业的监审员,近两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剧本创作学并供职于洛杉矶电影界。关于本书其他撰稿人的情况,请见书中专页的详尽介绍。
译者李小刚,1957年8月出生,曾任职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1996年至今,任《世界电影》双月刊副编审。主要论文、序跋和导读多篇,散见《电影艺术》《青年文学》《文艺报》《世界电影》等报刊。发表的主要译文(含电影剧本)约50余篇,散见《世界电影》1994年至今各期。编著有《希区柯克经典悬念电影小说集》《九十年代世界流行影片》《鬼眼:世界经典恐怖电影小说集》《万事由来》(含合编)等。另有译著《权力伙伴:克林顿与希拉里的美国》《美国与东亚:冲突与合作》《基因突变》《游侠》等十余种。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关于电影研究
第1章 电影研究再发现:一些新的出发点
第二部分 电影作为社会公共机构:行业、技术和观众
第2章 电影制作的行业背景
第三部分 走进电影的文本研究
第3章 电影形式与叙事
第4章 关于电影的作者身份
第5章 类型理论与好莱坞电影
第6章 明星制与好莱坞电影
第7章 观者、观众和反应
第四部分 其他类型形式
第8章 纪录片形式
第9章 动画语言
第五部分 电影、身份和再现策略
第10章 性别与电影
第11章 同性恋电影
第12章 种族、民族和电影:非洲裔美国人电影
第六部分 电影、国家地位和民族身份
第13章 英国电影
第14章 印度电影
第15章 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蒙太奇电影
第16章 法国新浪潮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全球顶尖电影学者亲撰导读,世界知名高校指定必读经典
「编辑推荐」
•重视基础,梳理经典电影理论与研究观念
•提供新知,紧跟时下最前沿的观点与方法
•独辟视野,以新角度对电影进行独立思考
•个案分析,最细致深入的理论研究实战示范
•资料汇总,针对每章议题精选片单及参考书目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导读课本,自1996年初版以来,深受海外高校推崇。书中各领域专家对电影研究的理论重镇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与检视,从最经典的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论,到曾掀起思想怒潮的女性主义电影和酷儿理论;从好莱坞大片垄断全球的成功之道,到各民族电影为争取立足之地的奋力挣扎。
全书各章节皆配以丰富、精彩的个案研究,囊括120余幅电影剧照,并对关键术语与概念设计了方便详尽的边注,而章末精选延伸阅读、推荐片目及网络资源,则为有志于电影研究的读者提供全球视野、指明深入方向。
「专业领域权威专家推荐语」
一个学科和一种媒体的故事该怎么讲呢?这问题是《电影研究导论》面临的挑战。经过对旧的和新的、本土的和全球的、广为流行的和不大为人所知的大量影片进行详尽分析,本书每一篇文章都令我们感叹电影这种媒体的威力和神奇。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电影学者尝试和提出过的概念工具和关键问题,以及今天仍在进行中的关于电影的性质、功能和价值的探寻。《电影研究导论》对当今已成为一个研究客体的电影所具有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敏锐而又细致的扫描,将形式与内容两者连缀成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
——比尔·尼科尔斯,美国电影历史学家与理论家
因为由多人著述,《电影研究导论》更像是某种散点透视的小百科:既梳理变化过程,又突出检视方法;虽美英电影为主,仍兼顾其他重要国度;以理论范畴区隔,却无处不渗透工业考量。作者们试图规范电影学术,打通形式、类型、明星等媒介元素与身份、性别、国族等文化概念的藩篱。于是,在历史与当下的张力之中,“电影是什么”的原始母题获得了新的解读。
——杨远婴,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看过研究电影的书不少,专门介绍电影研究的方法和争议的书看得倒不多。记得以前看过一本《电影理论新发展》,帕特里克·富尔赖写的,薄薄一本,我买的时候心里还在琢磨,这么薄就能把理论的新发展全部介绍完了?后来看完才知道,就是个一家之言,其实说的是结构主义对一些后起学说的回应和修正。大概作者觉得,只有结构主义才称得上电影理论吧。这本书的格局就大家子气得多,基本上把电影理论界比较关心的热点话题都介绍了一遍,谈电影行业、谈电影叙事、谈作者、谈类型、谈明星、谈观众认知、谈电影的性别和民族策略。每个部分都详细地罗列了对这个论题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的观点,各有褒贬,有辩论,也有赞同。我最喜欢的地方是,这本书的每个章节都是由不同作者撰写,最大程度上保证立场的多元化与视野的开阔性,不会被一种学术立场所垄断。我觉得这本书展示出的这种态度很难得,尤其为中国学术界所欠缺。其实有自己的学术立场很正常,要成一家之言,就得有自己的坚持,三天两头地变山头,那肯定要不得。而且我老师以前也说,你一辈子能把一门本事学通,就很了不得,别总是贪多求全。这都是正理,但潘光旦也跟费孝通说过,学者总希望自成一家,但求之太亟,则不免把通达之门堵上,最后以至于擅专、偏狭、武断、抹杀。不是把学问当做研究对象,倒更像是当成自家的财产,容不得他人再来染指、再来解释、再来研究。这些其他的解释和研究,在他看来,不是错误,便是多事!大有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匪气。这就是所谓我执,学者一旦陷入我执的状态,就希望一切皆自我家出,一点容不得别人的声音。我听闻过,也见识过某些老师,拒绝发表学生的论文,理由是这种研究方法我不认可。一些研究电影史的老师就觉得电影理论是幺蛾子,声称凡是论文里用女性主义观点的都给不及格。研究电影产业的觉得我的方法论是科学的,就鄙夷缺乏量化工具的其他电影研究。据李幼蒸自己说,当年李泽厚就堵着他的论文不给发表,因为李幼蒸是搞结构主义的,跟李泽厚路子不同。李泽厚说没这回事,不发表的原因是嫌李幼蒸外语太差,翻译得不好。总之争了半天。我经常跟热爱电影的朋友聊天,有时候大家说到电影研究问题,学术立场的区别也很明显。有些朋友是大卫波德维尔信徒,就觉得搞文化分析的电影理论都是邪路歪路。也有些搞电影符号学研究的朋友,就看不上巴赞,当然一起否定的还有现实主义的主张和立场。我还是要强调,学术立场的分别和争论,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有争论才有发展。但很多时候基于偏见的论断,则意义不大,最后无非沦为口水战。比如我知道不久前张维迎就360起诉QQ的案子,写了篇文章,说反垄断法就是一场闹剧,反垄断法对民企的惩罚跟重庆打黑没什么区别。张维迎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水平肯定很高,但谈起反垄断法,各种偷换概念甚至压根儿就概念性错误的问题,则比比皆是。比如他说反垄断法的基础是完全竞争,但现代反垄断法早已不再用完全竞争作为政策基准,而是用有效竞争。当然,如果你的目的一开始就不是奔着讨论研究,而就是为了打击别人,那么当然可以完全无视别人的理论发展,只拿过去的理论来当靶子进行抨击。所以我会推荐这本书,无论你是持什么样的学术立场、反对什么样的学术观点,这本书都能系统、全面、历史性地为你介绍这些研究方式的过去、发展和新观点。如果你了解之后,依然对这种研究方法表示质疑和反感,那至少,你是基于对它的认识而做出的判断,而并非基于偏见下的武断。当然,这本书本身也没有做到对所有观点都事无巨细、一视同仁地详细介绍。每一个章节的作者同样有着他们自己的学术立场,他们也会各有侧重地去介绍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但作为一本导论,它毕竟对所有的研究方法做到了全面、完整、客观。虽然未必不偏不倚。每一位对电影理论稍有兴趣的朋友,我都希望大家能心平气和地读一读这本书。不敢说一定能开拓眼界、改变你的固定偏见,但至少,没准能让你对你以前厌恶的某个立场和观点,发生一点不同的看法、了解到它不同的一面,那一面可能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差劲和不堪。如果真能这样,这本书何尝不是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呢?
  •       八十年代初,自由之风吹遍了中国的各个文化领域,电影也不例外。创作者与学者们对电影革新的欲望变得空前强烈,在积极探索电影创作新表现的同时,对电影理论也展开了一轮轰轰烈烈的讨论,其中包括钟惦棐的电影与戏剧分离,张暖忻、李陀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陈犀禾、钟大丰的影戏说、谢晋、郑洞天对导演影片的思考、周传基谈电影与声音的关系等等。他们的电影理论探索虽还停留在创作本身,但对新知识的渴望已经万众睢睢。八十年代是一个断裂的时代,整个电影界呈现出一种破旧迎新的态势,迎新的同时又体现着兼容并包的气魄,不设限的允许各种新思想、新理论渗透进来。    时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书记的程季华1983年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讲学,他意识到有必要将西方电影学界的理论介绍进入中国。于是从1984年开始,影协以每年一届的频率牵头创办了五期“暑期国际电影讲习班”(持续到1988年),邀请了若干北美电影高校及电影资料馆的学者前来中国授课,其中包括为大家所熟知的尼克·布朗、大卫·波德维尔、伊安·卡普兰等等。比尔·尼克尔斯是第三届讲习班的教师之一,授课题目为“希区柯克影片的心理分析”,他谦和与幽默的态度吸引了课上的许多中国青年学者。    这些青年学者对他的进一步熟悉来自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于1976、1985年分别出版的上下两卷《电影与方法文集》(Movies and Methods: An Anthology)一书。这本书是美国电影专业本科生的必读书目之一,编者正是比尔·尼克尔斯。在学习了这本选集之后,书中的数篇文章被中国的电影学者翻译和介绍,其中包括《经典电影的指导符码》、《电影符码的分节》、《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黑色电影”的某些视觉主题》、《反对“缝合式体系”》、《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图腾与电影》、《约翰福特的<少年林肯>》、《风格、语法和电影》、《结构主义——符号学》、《迷人的法西斯主义》、《早期电影理论批判史》等等。这些文章陆续被发布在80年代的《当代电影》、《世界电影》、《电影文化》、《电影艺术译丛》等期刊上,其中的一些还被收录进后来出版的《外国电影理论文选》、《电影理论读本》等书。文章中的方法很快被中国电影学者运用于具体文本的批评实践,译者也成为了今天电影理论界的各种大拿(崔君衍、李迅、周传基、陈犀禾、戴锦华、李幼蒸、鲍玉珩……)。比尔·尼克尔斯在选集中不仅精挑细选了大量居于理论前沿的文章,并且在每一篇的开头都写下了自己的按语,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的领会这些在当时看来颇新、也颇为艰涩的电影理论作品。这些文章与尼克·布朗的那本电影考研参考书《电影理论史评》、罗勃·科佩兰德对达德利·安德鲁《主要电影理论》的书评一起,成为八十年代末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理论界的经典著述。如果说《电影理论史评》和《主要电影理论》的那篇书评提供给中国读者一种对于电影理论史的普及与介绍的话,《电影与方法文集》则由于它的详尽性给出了具体可行的读解电影文本的批评方法。在尼克尔斯的这本选集中,体现了对电影理论兼容并包的胸怀。其中收录的不只有美国理论家的研究成果,也包括法国“电影手册派”、英国“银幕理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后殖民电影理论及导演研究等等在内多种角度的文章。那些还没有中译本的作品同样迷人和重要,如让- 路易斯· 康莫利的《电影/意识形态/批评》、克莱尔·强斯顿的《女性电影作为对抗电影》等等,在今天读来仍然毫不过时。    好像有点跑题了……虽然说的都不是本书的事,但因为比尔·尼克尔斯过去积攒下的信用度,使我们可以对他的这本新书《电影研究导论》报以期待。《电影研究导论》仍然是一部兼容并包的理论合集,它内容涉猎之广之丰富性一脉相承了编者过去的格局,它在提供新角度的同时,也没有将已经“过时”的“宏大理论”打入冷宫。尽管本书的定位是一本“导论”,其中的许多问题并未涉及深入,但它提供的方法和角度对于今天中国电影学界的研究仍显得新颖与开阔,其中不乏许多可借鉴之处。比尔·尼克尔斯同时也是一位纪录电影的研究学者,他的其余信息可参见单万里老师的这篇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7160c0100bgvp.html
  •     文/鬼脚七敲键盘之前一算才发现,我真正走入电影专业,也不过才四五年的时间,而这四五年的时间在周遭其他专业背景的人看来,给我贴上标签最多的不过就是“学电影的”,不过在这个标签之下,究竟是在学什么,恐怕就难以说出一二了。另外一个现象在于,每每和朋友聊天,他们总爱提出的问题在于“有什么好片推荐”,我相信这是每一个电影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都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而这也是一个,至少对我而言,最难以回答的问题。问题的难点在于,我既无法明确的定义“好电影”,也无法通过对方所罗列的好电影去推测他/她的口味,其实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这本书的根本观点,电影研究是什么。因为从最宽泛的角度来说,任何对电影的评论都是一种研究,电影媒介本身的特徵带来了这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平民化的参与效果,好莱坞有名言“任何人都有两个职业,一个是你本来的职业,另一个是影评人”。那么既然如此,电影研究还要怎么搞下去,还能怎么搞下去,我大概是怀着这样的期待去看《电影研究导论》的。回到题目,既然电影研究已经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那其中的大道小径总需要有人来指点,哪条便捷但行者甚众,哪条坎坷但人烟寥寥,虽然“电影研究是什么”或者“好电影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已经比巴赞当年用做书名的终极问题“电影是什么”简单浅显了很多,但是对于仍然尚显年轻的电影研究学科来说,还是研究者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却还是没有答案的。《电影研究导论》给了极为细致的导览图,用以说明各条路途的方向和可能性,无论是电影研究是作为工业和媒体研究(第二章)、形式研究(第三章)、某种偶像化的研究(明星和作者,第四、六章)、或者是时兴的类型研究和文化研究,万般法门,各取所需,只不过各种不同方法论的共同目的,都还是去试图接近那个“是什么”的核心命题,我以为,对于电影研究者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值得搭进去毕生精力的事业了。容我再用佛法作比,达摩苦禅能成佛,孙悟空杀生也能成佛,路子不一样而已。于电影研究来说,有时候目见不同“门派”学者们互掐,实在觉得舍本逐末,而对于普通电影研究者,尤其是初学者来说,这种乱象也实在是一种困惑。《电影研究导论》在这儿的指引性尤其有用,清晰乃至有时候让人略微觉得繁琐的细致梳理,对不用视角和方向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整理和介绍,详细的延伸阅读资料和参考片目,对于一个大多数时候懒于自己亲力亲为去搜索资料的人(例如我)来说,不免也是一个相当好的工具。当然,全书由多位欧美学者共同编著,在行文和风格上有各自差异,但是并不影响我们一览电影研究的学科全貌,反而以此获得更多的入口去参考电影学术研究的发展轨迹的当下状态。祸福其中,大概读者会各自有体会。说到底,一本“导论”最重要的任务,一是告知此路通向什么,二是告知行路需要什么,《电影研究导论》两者皆备,可堪其表。而对于电影研究来说,正也是有了“导论”才成其为学科,而不只是一盘自说自话的散沙。对于像我这样还在蹒跚而行的研究者来说(如果这也算是“研究者”的话),此书不必是卷不离手,但必然是枕边常备。低头赶路太久了,需要抬头再看一眼全景图,明晓前路,才续前行。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封面赞,女神
  •     封面有我女神,就冲这点就给
  •     终于看完了。
  •     只看前7章。由于不同的人写每章质量良莠不齐,有些是有点水。其实不管通俗还是难,这本关于studies的introduction其实应该是关于how的,而不是把重点放在what上,讲完了how,然后给研究的案例,看看我是怎么运用的,不就行了。那个关于低俗小说的观众与反应研究做的超级牛逼啊!p205-213
  •     导演必读,深入浅出,案例经典易懂。
  •     半年内都不想看到提到“符号学”“结构主义”的书了,哪怕是提到这么一个名词而已…以及,真的非常难得能看到关于性别的部分…
  •     太尼玛专业了,有些地方还很枯燥。
  •     简直业界良心啊!每每看到都激动不已。土老师是我偶像,讲真_(:з」∠)_
  •     假期自补系列05:也是与《电影艺术》一样厚的入门读物,一人负责一章节地写作,整体偏向理论多一些,但不是晦涩型的,可以配合《电影理论读本》继续深入。新鲜观点也比较多,简单地做了点笔记,以后有需要再回过头来研究。
  •      到这种大众传播的份上,特别是网络媒体使人人成为自媒体的时代,明星早就不是一个人了,而他们又不单纯是个东西,那么“明星”究竟是什么呢? 《电影研究导论》第六章“明星制与好莱坞电影”专门阐述了明星这种东西。虽然是学术研究的入门性文章
  •     真导论,有几章真是看的难受
  •     关于电影,我知道的实在是太少了。看完这本书后,我知道得更少!
  •     入门级读物,没有收藏价值,不过影印版应该很适合用来学习英文专业名词
  •     为了封面买系列
  •     对电影入门了解的书
  •     教材
  •     已经不适合我读了,但为了这封面页必须买啊
  •     探讨了电影研究的多个方面,野心很大
  •     第一章比较有价值。区域电影案例开始无语。搞理论跨到史论是弄哪样?
  •     【补签】力荐。
  •     后浪电影学院047《电影研究导论》全球顶尖电影学者亲撰导读,世界知名高校指定必读经典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