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導演失業日記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9571349374
作者:魏德聖

内容概要

台南人,一九六九年生。
雖然因為拍了一部叫《海角七號》的電影,
忽然聲名大噪、廣受矚目,
但其實也曾經失業,
每天騎車到台大旁的三十元咖啡店,
寫著一本不知何時才能順利開拍的劇本。
第一次誠實地寫日記。
不過誠實的人容易自卑,
所以偶爾精神會分裂成一隻自傲的魚。

作者简介

電影《海角七號》賣座破億,創下近年來國片票房記錄,觀影人次突破以往,許多相關話題也隨之而生,其中導演魏德聖的自傳《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意外成為影迷一窺導演人生風景的重要作品。
在這本自傳中,當年卅四歲的電視編導魏德聖,將失業半年間的日記集結。面臨房屋貸款、妻子難孕、劇本無著及製片環境惡劣等生命難題的年輕導演,每天提著電腦,從永和騎車過福和橋到公館的咖啡館,坐上一天寫著出路未卜的劇本。 日記的字裡行間夾雜著面對現實的無奈、不甘,及尋找理想的掙扎、反省;以一篇實錄、一篇小說(自比一條金魚、即副書名由來)輪替寫成,虛實交錯而有趣。


 小導演失業日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黃金魚將】一條搖頭擺尾的黃金魚,苟活於寵物店的水族箱裡也好,掙扎在男人家的石槽裡也好,總是尊嚴滿滿地遊來往去,並且自始至終,從未忘記自己祖輩的理想——回到大海。它是男人石槽裡成對魚群的唯一例外,獨一無二,用它自己的話說“舉世無雙”。它競逐過其它種群的母語,為生存挑撥過魚群之間的關係,更為追求大海而奮力挺身地躍出水面,跌落在陽臺地板的夾縫裡,竟然又頑強存活。它作為一尾魚,比人類還絢爛地活。在魚類的眼裡,人類舉動的細小情節也是龐大的事件。男人偶爾細心,將受傷的黃金魚放進一隻潔白的瓷碗。它回歸後,對其它魚這樣說:“那個餵食的男人其實就是上帝,我剛剛從天堂而返,天堂是純淨的白色,很白,白到什麼都沒有。”其它魚類便覺得黃金魚將飽富學識,經歷豐富,對其景仰起來,從某種程度上說,黃金魚的中心地位也由此奠定。這個給它在石槽中帶來不小影響的經歷,只是源于男人一個苦悶下午的無聊舉動。黃金魚為了維持個體在魚群內生存,挑釁、背叛、調唆、殺戮,無一不為,得到了王者稱謂,在人類的世界裡,這叫作“功成名就”,然而它卻感到疲憊落寞悲涼地一無是處。在一群細小幼齒毫無威脅的孔雀魚來到之後,它像釋懷了一切,越過穿進水面的虹光,它看到了二十六層不可期遇曼妙的風景,在空中留下一道清爽的弧線。皆空。【撒母耳】我們回到了正題,這個男人。他是臺灣在家默默待業,追求文藝享受的普通一員。他大概不胖不瘦,年齡四十,出門的時候像個小市民騎個機車,在各個頗為廉價的咖啡館或綠草漫過腳踝的河邊尋思創作靈感。很長一段是時間內,我覺得這樣“苟活”的人生普普通通,渺小得不值一提。做無望的期待,描摹未知的理想。而他,給我一點一點,逐漸變化的欣喜與感動。拿一台筆記型電腦寫作,並不帶電源,充滿電全力衝刺式寫作兩三個小時。將每一天的進步或停滯不前用紙筆收納,馨軟也好,愁苦也好,總歸是有血有肉地度過每一天。他是社會上一個小小小小的人物,他在木質桌角敲打一個關於三生世界的壯麗史詩。在他的筆下,荷蘭人是美麗的蝴蝶又是掠奪的蝗蟲,漢人兼具迷途鯨魚和群鬥鯊魚的特質,而西拉亞人是溫馴的鹿。無視也好,鄙視也好,這個男人都溫軟地接收,然後再暗地裡百般努力,怎麼也是屬於悶騷一類。書的宣傳單上寫的是小導演如何如何艱苦,出門只在三十五新臺幣的咖啡店裡寫東西。但我個人覺得,在潔癖的老婆和丈母娘之間夾縫生存才要更加堅韌。幾口小米酒,口含餘香又醉臥三分,讓人覺得就像是巷口的鄰居,親切自然;拿起電腦,又像將疊嶂的史料書籍文藝理論通通搬進大腦,操縱歷史流淌中的人物,好像天神,威武壯氣。我在他渺小的世界裡,體會到了巨大的幸福感,存在感,真實感。【小導演究極日記體】我聽說,他後來寫了部電影,叫《海角七號》。
  •     失業小導演的大志業/果子離.如果連自己都不願意投資自己,還怎麼要別人投資你?~魏德聖這個人,有才氣而無財氣,有骨氣而無運氣,有堅持,有理想,有直有諒有多聞,但觥籌交錯的本領從缺,圓滑妥協的能力不足,常常和機會失之交臂,常常和成功擦肩而過。這位在朋友眼中集倒楣、失意於一身的有為青年,趁著失業賦閒,窩在咖啡廳寫劇本,並把這段期間的所思所感,從真實人生到異想世界,以日記體裁整理成《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一書,時報出版。他署名小魏,從作者自介到廣告文宣到內文,都未寫出本名,或許心想,既為小人物,既然潦倒失意,名號報出來無人聞問,不如不說。他是電影導演魏德聖,拍過《七月天》。看過「純十六獨立影展」的影迷,對這部作品當不陌生。──七月,燥熱多雨的季節,浮躁無語的心情。父親死了,諸事不宜,棺木擺在大廳一個多月,家裡負債累累,主角少年去賭場工作。這部背負家庭債務的少年輓歌,讓小魏負債一百多萬,外加新居房貸,債務背負得更重更沈。男兒當自強,不過賺錢不易,在上一個案子和下一個案子之間,動輒出現空檔,這叫失業,勵志書或人生導師稱之為待業。於是,小魏每天騎機車到台大旁的三十五元咖啡店,在嘈雜的環境猛寫三個劇本,把王家祥的小說《倒風內海》改編為三部曲,以荷據時期的台灣為背景,原住民、漢人、荷蘭人,三個角度,每個角度各寫一部,呈現那個時代。寫劇本成為無業的遁辭,沈潛再出發成為吃軟飯之餘的安慰,雖然這些劇本,不知道民國幾年才有機會(甚至悲觀點不知道今生今世有沒有可能)找到足夠的資金開拍。據說這三部劇本在朋友間風評不錯,我們有理由好奇,有必要盼望,並且集中念力發功發想,天佑本片如願開拍。這麼說,是因為小魏在日記裡不時的表達對台灣歷史、對傳統人性的觀點和省思,見解不俗,想法獨到,顯露出「我思故我在」的善辯性格,表現出「我有話要說」的強烈意圖。比如,小魏說,原住民是鹿,漢人是鯨魚,荷蘭人是蝴蝶。在台灣的漢人是鯨魚,馳騁大海,看似威風,但只能浮出水面仰望天空,無法像蒼鷹俯瞰大地,所以前進後退,過去現在未來都只能在海洋。鯨的眼界,鯨的局限。小魏又說,許多人批評台灣是海洋國家,如今海洋性格蕩然無存。小魏不苟同,他認為台灣完整的保存了海洋性格,因為人類的海洋性格就是海盜性格,海盜正是不擇手段絕處逢生的族群。而台灣人就是絕處逢生的典型族群,為了生存而自私短見,但生命充滿爆發力。若問為什麼要寫歷史故事,尤其累人的台灣歷史故事?小魏會告訴你說他喜歡。他討厭城市,寧願活在四百年前的世界,如有前世今生,希望前生能經歷劇本所寫的那個時代,與單純相愛、單純殺戮的人一起生活。──「想像自己全身赤裸地行走在大地;想像自己為品嘗愛人的身體而苦練琴藝;想像自己擲標、射箭、撂倒獵物;想像自己砍下兩顆異族人的頭顱;也想像另一名紋身戰士手裡揚起了我的頭顱...那個野蠻的世界單純多了。」那個野蠻的世界單純多了。但是單純的世界一去不返,文明國度的野蠻卻如影隨形。不得志的小導演只好見賢思齊,在傳記裡和潦倒至極的大畫家梵谷相濡以沫。小魏始終以英雄自許,只不過這樣的英雄「無法被認同與欣賞」。在自怨自艾中,小魏想起採訪過的原住民,聽他講述當年參與霧社事件的英勇事蹟,那才是真正的英雄啊,相比之下,自身的遭遇,事業的挫敗,何其卑微。小魏想通了,做不成斷頭英雄,可以扮演關鍵性的無名英雄。轉念一想,人,又活了過來。能導能演的戴立忍在書序說,他曾問小魏,不惜血本,用三倍於短片輔導金的規模拍片,值得嗎?小魏回答:「如果連自己都不願意投資自己,還怎麼要別人投資你?」這句話帶種夠帥。懷才不遇的人滿街走,能投資自己的卻不多見。套「天助自助者」的格言模式,上天投資自我投資者。憑高度的自省和堅持,小魏能不能發,不知道,但肯定不會讓影迷、讀者失望,因為他敢賭注,他是敢從水族箱躍出、下墜的黃金魚。(2002-11-12)【後記】小魏沒有沈寂太久,他後來耗資兩百多萬元,拍出五分鐘的試看帶,準備籌資兩億,拍攝《賽德克巴萊》這部氣勢磅礡的史詩電影。二○○四年初,他將短片上網,向大眾集資。《賽德克巴萊》描述霧社事件中賽德克族人莫那魯道的傳奇事蹟。「日本人比濁水溪的石頭還多,比森林的樹葉還繁密,可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魏德聖彷彿透過莫那魯道的陳述,宣示自己拍片的決心。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咦?~
  •       小人物的蛰伏,幽默、无奈、茫然。困顿中的突破全因耐心等待。       看着这个“小导演”十年前的自嘲和思索,       看到他也曾被反锁的倒霉经历,       看到他跟丈母娘之间产生的传统社会的婆媳问题,       看到他以献身的方式取得购买笔记本的资金,       看到他回忆中学男体育老师挺着八个月的身孕要求他们跑完一万米,       看到他人生最大的耻辱和记了一辈子的大师名言,       看到他抓着门边把手一个人迎风掉泪……       导演必须是会讲故事的,       导演必须有一种煽动观众的能力,       看完这个会讲故事的人的蛰伏日记,我终于被煽动出了两个想法:       A.冲到花鸟市场,捞一缸子鱼回来养,里面必须要有黄金鱼将、盖斑斗鱼,然后搬到26楼,把他们养在阳台,用DV24小时监控。       B.点开电驴,下《海角7号》       实在是跟水中的小动物们不熟,我想我还是跟驴子比较熟。
  •     黄金鱼都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真的只能做咸鱼。。。
  •     那可要好好读读。
  •        对于能拍出《海角七号》的导演,我一直都是很崇拜的,甚至觉得他的心应该很宽大。可让我很没想到的是在看完这本《小导演的失业日记》之后,魏大哥身材矮矮的,长得不帅的一副脸庞,骑着一辆电动车,漫无目的地在宜兰的街道上溜达着。当然他心中的大志气还是很让人敬佩的。对自己未来孩子的想象和担心。真的希望他在拍完那部电视剧之后可以很放心的去生一个孩子。应该会是个女孩吧。
       在历经了这么久的时间里面,他写了三个剧本,然而在海角七号里面似乎没有找到任何跟这三个剧本有关的东西。可是可是似乎这才是很多剧本的变化。又或者这三个剧本也会有机会出现在其他的时间背景下。我相信。
  •     是的!拍的比 海角七号 还要震撼!可惜大陆票房!宣传不给力!若是跟最近宣传猛烈的一些好莱坞一样 应该会创造奇迹吧
  •     还行吗
  •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用了半年。这本书一直放在我办公桌的抽屉里,在工作的闲暇扫上几页。我读书很慢,这本书也很耐读。
      当初买下这本书当然是因为魏德胜和《海角七号》,而小魏导演不但没让我失望,还给了我更大的惊喜,如推荐此书的陈丹青和梁文道一样。
      这本书包括两部分,《小导演失业日记》和《黄金鱼将撒母耳》,即魏德胜自己的日记和他的鱼缸里的一条黄金鱼将的日记,两个故事互相穿插,随着日期共同发展。
      在《小导演失业日记》里,魏导记述着自己失业在家创作剧本的那些日子,描述着见闻,感悟着生活。言语中有着不少的调侃和抱怨,嬉笑和怒骂,读起来很快乐,让你很自然的就进入了他的世界。从电影中就可以了解到小魏是一个很有情怀的导演,在书中的文字里你能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坚持,对亲友和故土的浓情,以及对假恶丑的厌恶。
      《黄金鱼将撒母耳》其实就是一部小说,魏导以日记的文体,以一条鱼的视角和口吻,描述着鱼缸中鱼儿们的世界,惟妙惟肖,隐喻着如今人类社会残酷的争斗,让人唏嘘不已。
      读完这本书,随着魏导创作出了《赛德克.巴莱》的剧本,自然会更加期待这部电影。也许《赛德克.巴莱》不会掀起像《海角七号》那样的风潮,但我相信这会是一部好电影,因为魏德胜是一位有情怀的导演。
  •       我一向喜欢流畅的文体.
      我又较劲.
      向来读不顺的一直盯着也要读清楚.
      但晦涩的描述性的文字我向来记不得.
      看的时候也痛苦.
      有时候会生气,为什么不描述的直白一点.
      或者更好看一些.
      
      魏先生有着小人物里的幽默.
      这种幽默是由扎实的生活里来.
      他写的时候未必是想开玩笑.
      但他的抱怨,有时候天马行空的胡思.
      确实让人看着想乐.
      
      所以听人家讲,有时候生活就像演A片.
      看得人是爽了,可是处于其中的人并不一定快乐.
      
      在有时间限制的条件下工作.
      我是第一次.
      所以我特意想看一下同类的人.
      会有怎样的境遇.
      但其实大家真的差不多.
      自己的东西还得耗尽自己的心神.
      旁人永远也帮不上忙.
      
      我更喜欢他创造的黄金鱼将.
      鲜活,生动,贫嘴,又哀伤.
      竟然让我想养几条鱼了.
      好像他描述过以后,就变成真的了.
      黄金鱼将与他自己的生活相辅相承.
      一个看似失败落破前途未卜的男人.
      却会成为一个饱满鱼世界里的上帝.
      
      人类也许确实是上帝所造中最失败的物种.
      我同意这一点.
      对于信仰,我也同意.
      
      里面那个祖父没有遗像,全家人演戏拍照的那个场景.
      莫名我就哭了.
      觉得那个画面是人世间最悲伤的场景之一.
      
      一个人成功了.大家会想知道他曾经蜇伏时的样子.
      而后说,看,这个人就应该成功的.多不容易.
      但其实大部分人,也许一辈子就是这样了.
      他们也需要希望.
      
      
      
  •     天地就在一线之间,改编也要把握住度。。。
  •     唔,另外,我也觉得这是赢家通吃、马太效应的现象,和他一样才华横溢一样郁郁不得志的人想必还有很多吧,但是,只有他的《小导演失业日记》才能卖得这么好。
  •     改编是搏斗,不是崇拜。
    说得好!
  •       看完这本书有一周时间了,这本书并不耗脑子,读起来也流畅,我慢慢地看,4、5天也就翻完了,但总提不太起兴趣去写书评。
      
      直到读到《南方周末》上的一篇《龙应台的“伤心笔记”》时,对比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心态,才觉得有意思起来。
      
      魏德圣在《海角七号》以后已经享誉华语世界,这时候出版的《小导演》一书,展现他未成名时的生活状态,也许是励志,也许是圈钱,但在我看来,却呈现出了亚裔文化背景中那种浓厚的渴望成功的心理氛围。
      
      《龙应台》文中说道:“你如果早上到一个学校的操场上去散步,有的人拉着一条狗去遛,有的人在练习跑100米,有的人练习5000米,那悠哉悠哉遛狗的人碰到那个跑5000米的不会觉得自己平庸,因为他根本在做不同的事情;跑5000米的那个人以他的速度跑,旁边冲过一个跑百米的人,他也不会觉得自己平庸,因为他的目标不一样。平庸与否,其实完全要看你把目标设定在哪条轨道上。”
      
      也许你觉得《龙应台》文所说的很对,可是不幸的是,不平庸不代表成功,尤其是我们所定义的成功——被大多数人所承认所传诵所津津乐道的成功。我们中的许多人其实并不平庸,但是想到达到我们所定义的成功,却仍远远不及。按《黑天鹅》中的说法,这样的成功,其实是小概率事件,是被概率大神所宠幸的的幸运儿才能获得的。我相信,每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的一定不止那几个人,但是却只有那些最幸运的人才能获得。活着的人还有机会继续等待,直到概率大神垂青,不幸的人则在那之前死去。
      
      所以,基于从小到大买彩票概率大神从未垂青过我的这个事实来看,我最好还是趁早打消获得成功这种类似于摸彩票中大奖的念头,换个思路,其实只需要达到不平庸的程度,并且努力使自己生活幸福就好了。幸运的话,成功会作为意外的惊喜降临到我的面前,假如没有这样的幸运,我也能平安喜乐地度过我的一生。
  •       看到魏导的这部日记体的自传,也算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那段时间刚来到武汉,刚从上海过来,距离自己主动失业也有两个多月。这本日记记录了他失业追逐自己梦想的那几个月,仿佛自己此时的心境。下午在优酷上看了赵忠祥对魏导的一段专访,越来越感动,真正的强者不需要过多的解释或者言语上的激励,平实的叙述里透露出他的坚持和希望,这份发自于内心的强大和执着。无所畏惧。
      既然你觉得自己就是跟别人不一样,走一些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又会怎样呢?楚楚、名字很长、咏春甚至包括老兵回忆的心斋,哪一个在达到天空的高度之前没经历过这些寂静坚忍成长的日子呢?
      相信梦想一定会开花,到达天空的高度下的彩虹那端。
  •     好吧,我整篇文章中最精华的一段是摘抄别人的。。。。。。
  •       昨天访问完回来,从大东边坐地铁,需要漫长的时间。
      好在我路过读易洞,随手买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魏德圣的《小导演失业日记》。
      赋闲在家,连颓丧都不得不豪壮一点,和同行聚会曲终人散总是最后一个人走,
      骑着小破摩托车,在咖啡馆里写故事,多少个日子写不出一句,
      而有时,小外甥女无心的一句,就是苦苦等待的结局之语。
      和我的生活有那么多相似之处,我看得亲切极了。
      
      其中一段他写改编一篇特别棒的小说成剧本。
      小说写得太好,气场太强,他发现自己深陷进去,完全被征服,
      恨不得一字一句的还原在剧本上。
      但是这样不行,这不是改编,只是COPY。
      于是他丢开小说,只选取自己记忆最深刻的部分来编织,
      剩下的空间,任由自己来想象,回忆,那种模糊感反而是好的,
      因为,那一部分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
      
      这一段我深有感触。
      一个再好的作品,粗粗的看过,你最有印象的部分,其实就是作品的灵魂。
      作品的枝干,作品的骨髓。
      就像是一条浸透了水分的毛巾,太沉重了,你并不需要那么多汁液,
      尤其是充满了气味和色彩的别人的生命的汁液。
      改编的过程就是拧干那条毛巾,拧得越干越好。
      然后,将毛巾浸泡到你自己的那一盆水里,
      让它慢慢湿润,舒展,饱满。
      
      这才叫改编。
      改编是搏斗,不是崇拜。
      
  •        小导演的失业日记。最初听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一个现在回忆起来略有阴影的地方,一位不太喜欢的老师推荐的,当然也不是对着我,是对着她的学生,理由是学建筑的人应该多看看,不论是那些有美丽风景的书籍,还是那些关于各种不同生活的回忆。而这本书正是她当时在看的,虽然我一直没有品出那会她说的那种苦中作乐和世俗狡黠。她是那段时间里面一个很不好的回忆源头,没法否认的是,这也和自己有很大关系,走不出自己,自然也走不进别人,再欢喜的时光也不是毫无悲苦,再黯淡的空间也留有几丝明媚。至少至少,那时候,我那么靠近建筑,那么靠近那些闪耀着灵感的人们。
      
       怀着梦想,有时候真的不是那么梦幻。多一份执着,多出来的并不是可能,而是折磨,越发的渴望,也越发的绝望,但却不忍心放弃,虽然也许环视着周围,拥有梦想,坚持梦想,根本也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至少,不能当饭吃,无法提供生活的支持。尤其,当成功和收获并非仅仅只是来得很晚,而是根本不来的时候。所以,那群梦想家也有一个名字叫做疯子。疯狂的想逃离平庸,不甘于纷繁生活,甚至对于活着也不去关心,就只一颗心那么偏执着,癫狂着。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小导演魏德圣,比如梵高,比如他书里的那些人,比如那些知道和不知道的人们。光芒来临之前的心机等待,光芒到来之时的迷惑迟疑,光芒褪去之后的破落颓废,太多太多叙说的权衡。
      
       梦想,也真的不是一个美好的事物,虽然名字很美。这个世界总是这样,那么拥有着最美好的名字的总是那么折磨着人。比如爱情、比如幸福、比如家庭、比如财富、比如名誉,和很多很多。渴望着追求着的卑微,得到着拥有着的彷徨,挽留着不舍着的挣扎,总是那样折磨人心。以前以为未获得的时候是最痛苦的,因为那份未知和未知中的投入,只是才知道,所谓代价并不仅仅只是付出努力,还有继续。而最令人失落的时,巅峰之后的离场。大起迷惑人心,能承受不迷失的不多,而大落更加考验智慧,能懂得不执着的寥寥。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能够闲适,能够漫然,只是一种期盼,和很多很多付出之后才能做到的艰难。
      
       欣慰的是,那样的一路上,至少至少做的仍然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怀着希望带着憧憬的时间里面总是开心的,多过沮丧和绝望,好过麻木和乏味。就算是撒母耳最后一跃注定是跌落和死亡,只是对着彩虹,也许会有奇迹出现。
  •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家养伤,无聊至极翻开了魏导这本书。读者读着仿佛像在读自己,有些地方让我想起了往事不禁潸然泪下,甚至让我有了勇气和灵感把自己之前藏在心里的难过事情写了下来。我很佩服导演在那么枯燥的日子里承受着压力去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一步步去实现它。生活不是电影,没那么多精彩,平淡和困苦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当你不得志时,当你正为自己的处境而苦闷时,这本书也许可以让你找到一丝心灵的慰藉,告诉你这是一个过程,一个搁浅的过程,你要学会慢慢适应并努力改变。就像他所说,这本书是给每一个还在等待的人,然后让你知道,你并不孤单。当现实和理想冲突,是活在现实还是理想里?还是寻找一个平衡之道?夹在中间有时候会苦闷,会愤怒,会神经质,但最终只要还有事情做就好,在为自己的信仰而活就好。
  •       1、P134:“那些来跟片想学我创作、学我导演的人都是笨蛋……自己的头脑不去开发,来开发研究我的头脑干什么呢?……真正的跟片是来学习拍片环境的。跟片,一部,最多两部,够了……接下来就是你怎么利用环境来展现自己的想法……”
      ——杨德昌的智言
      2、P152:“她总是怪我从来没送过一朵花给她。可是送花算是哪一国的浪漫呢?一个男人捧着一束鲜花送给女生的画面简直像头驴……我的浪漫表现在嬉笑怒骂之间,我是成熟的,成熟的浪漫是分享生活,随性的生活,不是简单的节日所能控制的。”
      ——很难把见到的那个瘦瘦低调的男人和这些文字联系起来,如果真能融合,真是平静之下的浪漫激流啊
      3、P156:当我走到街下的路灯时,我不小心打了个喷嚏。他妈的!竟然停电!……他妈的!竟然在我打喷嚏的同时停电!这让我有一种体会……人在倒霉的时候,连打喷嚏都会害到别人……
      4、P167:我赤裸地坐在地上想着刚才发生的事……还好没死,要不然光溜溜的身体吐舌头,多难看的死相;还好没死,要不然人家可能会以为我是因为不得志寻死,我的父母一定会为这原因难过一辈子;还好没死,要不然我怎么跟上帝交代,我是在做试验时不小心死的;还好没死,这样死去太窝囊了……
      ——这一段真是严重的悲喜闹剧,有着强烈的画面感和浓烈的心灵愉悦。阅读的好处就是可以不拘一格的将本来就很倒霉的事情,用自己的方式想象出好几种不同的方式在脑海中呈现出来,以别人的苦为自己的乐,O(∩_∩)O哈哈~
      5、P197:我的脑子里仍然挥不去外公那不经意瞟了一下的眼神。
      ——~~~~(>_<)~~~~
      6、P238:既然这是一场生命的赌注,所以不管是粉身碎骨或是重获自由,我决定体会当下。
      ——黄金鱼将的英雄壮举
      
  •        本书其实是一本作者的生活日记,记录了2种角色心态的日记。一种从鱼(黄金健将)的角度,抒发自己的情感——斗狠、骄傲、怀有大海的梦想;一种从人的角度,抒发平凡人的无奈——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妻子丈母娘一起的生活。作者不管是鱼还是人,都不断的压抑忍受无所作为的日子。
      
       我比较喜欢黄金健将的故事——从一条鱼的角度来阐释自己。从一条鱼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生活。一直被固封在小小的水槽里,终身都无法游向广阔的大海。黄金健将怀有远大的梦想,多次尝试过跳出水槽,多次差点丧命,最终还是不得不生存在狭小的水槽中。它有时安于现状,有时胸中澎湃。在矛盾纠结中,过着不好不坏的日子。有过不择手段求爱,有过见异思迁。把一个活脱脱的小市民的形象贯彻到一条小小的鱼的身上。让人对它既爱又恨。
      
  •     《龙应台》文中说道:“你如果早上到一个学校的操场上去散步,有的人拉着一条狗去遛,有的人在练习跑100米,有的人练习5000米,那悠哉悠哉遛狗的人碰到那个跑5000米的不会觉得自己平庸,因为他根本在做不同的事情;跑5000米的那个人以他的速度跑,旁边冲过一个跑百米的人,他也不会觉得自己平庸,因为他的目标不一样。平庸与否,其实完全要看你把目标设定在哪条轨道上。”
    -----
    这段很不错。
  •     8月号上市啦?
  •     你最有印象的部分,其实就是作品的灵魂。
    我觉得最有印象的,应该是读者感同身受的部分,所以不同人的改编,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成功的改编至少需要把握作品的灵魂
  •      一部作品打动你的段落,通常都是与你心灵相通的,至于其他的部分,有时候就是爱屋及乌
    赞一个
  •       小导演又一次失业了。他也会彷徨,也会迷惑,也会自卑,但只是很短的时间,就自我调节了。被逼无奈,穷的叮当响想回家借钱,终究是没法向母亲开口又回台北了。但敏感体贴的母亲把钱贴到了他衣服里。没钱没工作,每天接送老婆上班,回到家跟岳母同处一室,那种感觉想必也不仅仅是尴尬了。为了方便写心中梦想的剧本,需要买台笔记本,不得不想出“献身”这招问老婆要钱。为了怀上孩子,多次人工受孕还是失败,面对老婆的痛哭无奈。多可怜的小导演,多卑微的小导演,多真实的小导演啊。骨子里的骄傲和执着支撑着他,有时真像个愤青哈哈。他还是锲而不舍的完成了梦想中的剧本,别人说什么都不重要,这是他的梦想。
      
      黄金鱼将也是另一个他。它知道自己拥有高贵的血统,令人尊崇的祖先,它梦想大海,梦想乘风破浪,它不甘于窝在小小鱼缸或池塘,和低等鱼类们醉生梦死。但他跳不出去,他也不知道跳出去会怎么样。一次努力后发现池边的恐怖丑陋的鱼尸,于是,还是安稳待在鱼池里吧。渐渐它开始有了爱情,为了爱情攻起了心计。尽管它不屑于这些低等鱼类,但它非常渴望沟通,所以每天都给爱人讲故事。它很聪明,扬长避短,统治池子里的小小世界。但在和外来鱼种艰难的斗争中,它也低等鱼类身上看到了英雄,找回到勇敢和超脱。于是,它孤注一掷,纵身一跃,飞向了外面的世界,寻找它向往的天堂。终于,它看到了美丽的天空,它觉得一生没有白活。美丽抛物线的尾端并没有交代,黄金鱼将的故事到此为止,也许世人只看到路边的鱼尸,为如此漂亮的鱼儿惋惜,却不知它这一跳,纵身一搏,鲤跃龙门!
  •     就說要這樣的活過
  •     就像人人都有一把骨头,可是每个人都不一样!
  •     改编如此,写影评、书评也一样
  •       不管是不是魏德圣想借《海角七号》的势头赚一笔,我都坚持买了这本书
      小导演给我们来了个平行蒙太奇,黄金鱼将代他说出自己的感受
      魏德圣真的像极了电影的男主角,这部自传式的电影多少给中国影坛注入了新鲜空气,虽然有轰轰烈烈至死不渝的爱情,却只是化为淡淡的背景,主角是平凡的小人物们,他们也只是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忙乱着
      我们的小导演也是,从默默无闻到现在所有的经历,也许都是我们每个人必需经历的,他不是想抱怨,更不是想说明走到现在这一步有多不容易,这只是一种倾诉
      世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人在倾诉,都有人像我一样,敲击着键盘,写下那些自己的话,我们渴望别人的理解,渴望别人来看看我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也是能拯救一切的英雄。正是如此,有的人拼命地写博客、上论坛,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存在感才会得到加强,存在于自己的世界是不足以满足内心的欲望的,小导演也是,《海角七号》给了他一个跳板,有出版商愿意给他发书了,能够让大家都有理由去看看他的世界,仅此而已
      挣扎和痛苦都是生活给我们的礼物
      
      
      
  •       刚一拿到这本《小导演失业日记》时兴致并不高,以为是应了《海角七号》的种种热潮。事实上,这本书早于2000年就已在台北付梓出版,讲述的自然是与海角毫无关联的过去。说是漠不相关也不可能,人生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不暗含着关联。对于魏德圣来讲,坚信与等待,困苦与磨难,似乎都是迎来海角奇迹的漫长前奏——他导演了10年来台湾最卖座的华语电影。
      
      接下来的魏德圣,顺理成章地成了很多投资方关注的焦点,他也终于可以实现心中梦想——拍摄以台湾历史上著名的“雾社事件”为主题的《赛德克巴莱》,这部曾因资金不足、题材冷僻而搁浅的影片,一直成为他无法忘却的心结。他希望不单单从历史本身, “而是站在信仰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
      
      面对终于行将开拍的这部影片,他所背负的已不仅仅是3.3亿新台币(5倍于海角)的巨额投资,还有《海角七号》所带来的巨大声望。甚至有投资商劝他保守一点:“你可不可以不要一次拿那么大的案子出来,你再拍个《海角八号》不可以吗?你已经考100分了,接下来你要考101分吗?”但所有投资按预计中到位,吴宇森要做监制,李安要做后期,徐若瑄可能加盟,一切步伐都进展顺利。
      
      相比而言,这本失业日记更像是所有故事的前传。从这些前传中,更容易找到风光背后的另一面。当年的“小导演”魏德圣,像是搁浅在海滩上的一只海星,等待着若有若无的浪潮,会当击水或是永久沉寂。书中埋有两条线索,左右对照,一是作者以日记体书写创作剧本的经历;另起一线,作为一条名为“黄金鱼将”的鱼自言自语,讲述与人类相似的江湖世界。
      
      两条线的情绪与心态也在相互映衬。不惑之年,魏德圣凭借《海角七号》迎来意外的掌声,不能不说是大器晚成。而那条“黄金鱼将”,最终选择了从水槽中纵身一跃,“不管是粉身碎骨还是重获自由,我决定体会当下。”像是在说他自己,在绝境期待新生。
      
      看过电影海角的人褒贬两端,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掌声的意外——成名总是太过偶然的事情。《海角七号》的大热逃脱不了的是台湾的现世背景:经济萎靡不振,失业,自杀事件频频发生;政治上蓝绿之争不断,“总统”贪污腐败,传统道德受到严重挑战。这样的时刻,珍视纯真与温情,坚信努力付出,让一切不可能都成为现实,人们正是凭此心态度过艰辛。这个“圆梦”的电影,无疑抚慰了很多人受伤抑或波澜不惊的内心。
      
      面孔消瘦、浓眉小眼的他开始频频出现在报端,身处复杂的台北,却尽量希望保持本性的单纯;他觉得得奖的心态是一种奴化的心态,就像水族馆里头的海豚。
      
      在对媒体谈及《海角七号》的创作时,他曾表示,“我要在这圈子找到音乐人,不是明星但是曾听过他的名字,目前正处于瓶颈期。这种人是很可怕的,满身都是力量但找不到地方可以打,曾经是媒体追逐的焦点,现在失去舞台,但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创作力,我想召集这种人来做一次的爆发。”他在寻找演员,也像在寻找相似命运的人,这些潜伏已久的演员恰恰和魏德圣在某种意义上颇有共鸣,虽然故事不同但对于角色情绪的理解想必深有体会——人都是在一次次看似消沉实则并不气馁的经历中,寻找和这个世界最恰当的相处模式。
      
      魏德圣出生于一个开商铺的家庭,这种商人的敏感让他自小就有观察他人的习惯,而且细致入微。毕业之后,他最初作为闽南电视剧的助理,后来成为杨德昌的司机之后,才开始幸运地学到“真知”,一路努力做到副导演,被杨看好的这位年轻人甚至力邀蔡琴成为他片中的女主角。这时的他,大多接手的依旧是一些短片,但已经透露出做这行的潜质。导演陈国富也找到他策划《双瞳》,这也是他职业生涯中革命性的转变,做完这部影片之后,他下定决心,要拍摄一部“史诗性”的大片。细细来看,这个路数和大陆导演贾樟柯有几分相像,对方在完成了故乡三部曲和三峡好人之后,也终于决定触及晚清,访问尘封于典籍的历史。
      
      《海角七号》反应出的不仅是台湾现状,更多是一种微妙的变化:传统与现代,原住民与移民,本土音乐与流行音乐,交融共生于现世社会。在刚刚创作完第二篇故事时,魏德圣决定休息一下,此时心里忽然有了一个总结,“我们台湾人是绝处逢生的族群,就像是在混乱的水沟里所冒出来的一撮花草。也许又小又丑,也许为了生存而自寻短见,但是生命里却充满了爆发力⋯⋯有人说台湾是海洋性的,但如今海洋性格已全然不见。我对这番话持反对意见,我认为台湾才是海洋性保持最完整的。我认为人类的海洋性格就是海盗性格,而海盗正是不择手段在绝处求生的族群。”
      
      这种对民族性格的思考,也许才是唤起台湾无数人共鸣的真正原因。苦闷是外在遭遇的不幸,信念却是来自内心。在困顿中等待突破的魏德圣,用这样一部影片鼓励每个还在等待的人。魏德圣一连沉寂了10多年,甚至开始不断质疑自己:是我笨到学不乖吗?——像一个孩童般喟叹生活的无奈。但幸运的是,他总是轻易地沮丧,又很快地振作,像弹簧一样愈挫愈勇。
      
      在漫长的沉寂岁月里,魏德圣也并非如人想象中坚强果敢。带着郁郁不得志的困顿,他始终在思考生与死的问题,这种感觉在他归乡、见到老人时尤为明显,会不自觉地想象自己老了的样子,孤单但不凄清。“一辈子想做的事情就这几件,如果做完了,就算离开这一行也无所谓;但如果做不到,那么留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反复阅读《梵高传》,借由不如意的生命来安慰自己,并期待破蛹成蝶。他甚至不断给梵高写永远不会寄出的信,在一封信中引用了自己看过的小说中的一句话,“倦怠是人类最大的罪恶,但是倦怠和闲暇只有一线之隔,没有闲暇,天才的头脑怎么能显现出伟大的火花呢?”
      
      “我要让每一个看完剧本的人,都成为400年前的台湾人。”他终于在闲暇中写出了剧本的结尾:我假想这26层的高楼是15世纪的葡萄牙商船,而我是站在甲板上一个发现岛屿的士兵。借由这本蕴藏已久的电影,对这个岛屿重新展开认识。
      
      人人都知峰回路转,可通向人生拐点的路却似乎永远漫长无边。某专栏作家曾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回顾过去时形容道,看见了“年轻的自己”远远的、速度很慢地骑过了面前。“算命的说我有发达运,不知道我能不能等到那一天。”这些描述似乎同样适用于任何在等待的人。
      
      西方有一句格言,life is a journey,翻译成中文,正所谓“人生旅途”。正如《海角七号》并不离奇的剧情一样,生活有时平淡得无以描述。而一旦梦想照进现实,你便能体会,那段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经历,可能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光。
  •       名人也有普通的生活,失业照样过得精彩。我真是越来越喜欢这个看似瘦弱的狮子座男人勒,睿智幽默,温柔又有很强的爆发力。他的故事真是太妙勒。两条线,一鱼一人交替进行。导演说这本书是送给等待中的人们,可是“黄金鱼将撒母耳”注定勒这不是平凡人的故事,哪怕是等待也是巨人的蛰伏吧。看完,让我对他后来的成名充满敬意。不知道那台湾三部曲的命运,是否已经变成胶片,很期待能够看到电影。。
      
  •     对这个导演感兴趣,是看了一次凤凰卫视对他的访谈,觉得他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为梦想而活的人。在德芭彩虹书店看到这本《小导演失业日记》,也很感兴趣。看到柏邦妮也喜欢,开心!
  •     我错了。。我这就去买。。对手指
  •     沒甚麼感覺,但很心酸。
  •       看过《海角七号》和《赛德克巴莱》的人相信都会喜欢这本书,它会让你追溯到这些优秀电影诞生背后的点滴缘由。我就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一口气读完。
      
      从《海角七号》起,知道了台湾导演魏德圣,从《赛德克巴莱》起,对这个导演充满了敬意。《赛》被许多人评为华语世界讲抗日的最好的电影,我深表认同。它是类似于好莱坞的大巨制,但是又有深深的民族情感,还有许多不按牌理出牌的情节。
      
      这本书,是《海角七号》以前,魏的日记。当时的他还没有出名,出于怀才不遇的时期。我看过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里面也有类似的情感时期。但是,魏的文笔之间多了一些幽默,自嘲还有对自己真实人生的解剖。他的力度在于能够跳出自己来看自己。甚至在文章里还有一个平行的黄金鱼将的故事,将自己在鱼缸里养的鱼拟人化。开始的时候,我不喜欢这样的布局,总觉得鱼有什么好写的。可是随着日记的推进,鱼的故事反而越来越精彩,让人想一直看下去。导演真的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一个鱼缸里的几条鱼都可以写的那么好看。
      
      还有就是文中对于台湾原住民的情感真挚动人,对亲人的感情也是朴素真挚的。也让人明白了《赛》剧的由来,真的是导演的一个很深的情节。最后鱼的故事里看到了彩虹,在《赛》里面也是一个贯穿其中的主题。
      
      还有生活和事业上的苦闷,也让人仿佛感同身受。文中还提及到他为了试验《赛》里面原著民选择的自杀方式——上吊,自己在家尝试差点掉命的情节。让人感慨有才华干出一番事业的人真的有点疯狂!
      
      在获得那么多荣誉之后,失业的小导演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大导演。当时的心境恐怕已无,但是,这忠实的记录,让人不会忘记过去。也会让读者有所启发。挺好!
  •        这本书还真是日记啊!而且里面还穿插着一条鱼的故事。既然是失业,要么感觉到茫然和失落,要么会努力寻找工作,但是作者在前三十多页,一直在叙自己家庭的生活。
      
      P38那段关于作者母亲的描述,自己感觉特别熟悉,因为老妈就是那样的,也许所有人的老妈都是那个样子吧!
      
       作者一直都在坚持着,想着各种办法让自己的梦想继续,买手提电脑,去咖啡店写,回到台南的家里写,游历台南的历史建筑等等,作者一直在让自己坚持着。当写不出东西的时候,作者会彷徨,会着急,但是会想办法让自己继续下去;当来了灵感时,则全身心地投入。作者没有因为自己的坚持得不到回报而自暴自弃,只是偶尔自嘲和抱怨一下。
      
       P156页,作者描述的自己在台湾大停电时,由于自己忘待钥匙而被锁在门外14个小时的故事真的是太好笑了,尤其是在一群小"流氓"的帮助下,进门刚5分钟,就听见室友开门的声音,这一段真心搞笑啊,哈哈!
      
       作者在整本书中穿插的那个黄金鱼将的故事和自己的日记贴合的真是天衣无缝啊!
      
       作者的剧本获得了朋友们的好评,却依然是个每月进账挂零的丈夫,而人工受孕失败的则更是打击着作者,此书就此打住!
       不过作者的坚持还是获得了成功,拍摄了《海角七号》这样的卖座电影,而后还拍摄自己梦寐以求的台湾史诗电影《赛德克巴 莱》,也许这就是坚持的力量吧,不知道他想要孩子的愿望是否也实现了。
      
      [总结]:本来期望这本书讲得是个励志的故事,期望看到作者如何战胜困难,赢得成功的,但是书中记录的都是作者生活中的细碎之事,不过读来感觉非常真实,却没有励志之感。读完后,仔细与自己的目前的生活作比较,却发现平淡生活中的坚持,闲暇中的不倦怠,才是真真正正英雄的写照。
       成功前的黑暗总是那么漫长和漆黑,几乎让人感到绝望;但是信心与坚持的力量是这黑暗中的一丝光亮,引导我们继续努力。既然漫长和漆黑的黑暗不可避免,让自己认真“感受”和“享受”一下又有何妨呢?
      
      
      
      
      
  •        一个半失业的编剧、副导演,人近中年,被生活搞得晕菜,每天疲于应付丈母娘和老婆,有朝一日成了台湾最卖座电影的导演。奇迹。
      
        一条不知名的小鱼,受困于龌龊鱼缸,看着亦敌亦友的鱼们先后归西,虽然历经磨难,孑然一身,整日处于晕菜状态,但是一直自认乃“黄金鱼将”,勇敢地跃出鱼缸,投奔自由。这是又一个奇迹。
      
        这就是红透半个地球、执导电影《海角七号》的导演魏德圣的日记集《小导演失业日记》的两条主要线索。如果你是《海角七号》的影迷,那么一定要找一册《小导演失业日记》来看,它是恒春音乐会的一个注脚。如果你暂时遇到麻烦,那么一定要找一册《小导演失业日记》来看,它告诉你,你就是那条最棒的鱼,除了一天到晚晕菜和游泳,还可以做出很厉害的事,厉害到吓坏你自己。如果你乏味、寂寞、无聊到只不过想找一个剧本来读,那么一定要找一册《小导演失业日记》来看。看完了,会忍不住说,怎么会有日记写成了剧本的样子?如果你只不过想找一点有意思的文字看,那么一定要找一册《小导演失业日记》来看,它真的很有趣——那些令人晕菜、昏头的事情,被娓娓道来,仿佛是在议论、嘲笑别人,而非自嘲。
      
        和魏德圣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些在电影圈里响当当的名字。“魏大圣”曾经做过杨德昌的副导演,为陈国富导演、梁家辉主演的《双瞳》做策划。如今,很多人,一定愿意以与他的名字并列为荣。曾经,他失业,他为了几块钱斤斤计较。
      
        奇迹每天都在发生,奇迹就在你我他的身边。“魏大圣”用无比坚强的意志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剧本,就像恒春海滩的那个闲杂人等组成的摇滚乐团,最终奏出了发自内心、令人感动的旋律。
      
  •     我实在太喜欢魏导了。薄薄的一本书,分了三次读完,用手机拍下很多段落,可以随时重读。起点一次分两说。“起”为等待,要抗要捱不知多久,“点”为机遇,坐盼东风稍纵即逝。所谓厚积薄发,一跳跃龙门。喂!你写的是本失业日记诶!这么口吐莲花妙趣横生的像话嘛!
  •     最后一句,经典
  •     我眼中的大导演 嘎巴地
  •     其实,无论一个人多么不平凡。他也会有平凡失意和家长里短。书中是侯德圣失意时期絮絮叨叨的生活琐事穿插着他自喻的那条鱼。也可以见得台湾人骨子里幽默随性的一面。
  •     h bv
  •       两条线互相交织,一条是男人自己,一条是男人买来的鱼。
      人有人的梦想,鱼有鱼的追求。
      能成功的人,总是能熬得住各种磨难,这并不非要放到电影界才特别感人。成功的时刻原因或许不一样,在未成功时的心情却大同小异。内疚,怀疑,烦躁,颓废;自信,自恋,自我安慰,看高看远。
      尽管我连小导演都不算,可不管是魏德圣还是伯格曼,他们的心情我都有,或者有过。每每读到这种一样,内心总是热浪奔腾。除了电影,我的生活真是什么都有。除了电影,我的生活真是什么都没有。
      
      关于台湾。台湾的历史与政治。因为自己在写的一个短片剧本,最近才开始关注。看到魏导多次写到自己是一个400年前的汉人,和他如何在伟大的《賽德克•巴萊》中倾注甚多的民族感情,十分感慨。诱发了更多的好奇。
      
      1. 台湾岛上最早的居民,是什么人?什么民族?
      2. 汉人跟台湾岛的关系以及发生关系的时间。
      3. 中华民族概念的定义及由来。
      4. 中华民族,汉族,华夏族三个概念的不同,和它们的单复数属性。外加炎黄子孙,华侨华人华裔,中国人等概念。
      
      据我自己不小心查证,我祖先不是汉族,而是鲜卑族,跟北魏孝文帝一族。不过经过长期汉化,鲜卑这个民族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些零星的姓氏。关于古代和历史,我又产生了以下疑问。
      
       5.古代历史,是以民族为单位而分分而治的吗?政权是靠民族而统一的么?
       6.古代历史,作用于现代政治吗?
       7.近现代历史中,台湾的遭遇是什么?
       8.关于台湾的主权问题,最具争议的点在哪里?
       9.台湾人1949年以后的政局变化?1900年以后的?
      
      我查读了一些资料,与一些人交谈,得出了一些结论和感想。隔壁的台湾妞说,对政治没有信心,是你们中国人非常典型的特点。我不置可否。可以延展的是,我对哪里的政治都没有信心,欧洲也是,美国也是。从前我甚至是根本在生活里逃避它的。
      
      对于许多国内外,一接触台湾人,就把自己和对方置于对立,愤恨对方“台独”而气得不行的某些爱国青年。我十分理解。但是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某些词汇只要你换个角度思考,它们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10.教育在成长中的意义重大,人的思维会被限制在长期单一的观点输入中吗?
       11.台湾人受到的历史和政治教育跟我们一样么?
       12.对于台湾问题,台湾人怎么想?为什么会这样想?
       13.依据我们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验,如果有人管我们叫“中独份子”,这人是不是有毛病?
      
      历史不能决定政治。政治决定此刻的历史。
      政治的宗旨是谋取利益。所有事物均将被用在为此宗旨服务的事情上。同时加以美化。包括教育。
      
      我没有把自己所有的结论和想法都写出来,不过他们全在这13个问题的答案里。或许每个人的答案会不一样。希望思考这些问题能打开一些人的思路。
      
      政治是很贱的。我不打算去挑战它。
      但我真想去日昌吃顿大餐呀!
      
  •     刚花了两天看完。这是从图书馆借到的最感兴趣看得最快的一本。
  •     我同楼上
    一部作品打动你的段落,通常都是与你心灵相通的,至于其他的部分,有时候就是爱屋及乌的心理
  •        魏德圣走进来,黑T恤,小个子,偏瘦,头发不多,看上去有些拘谨。他边坐下边笑嘻嘻地和大家打招呼,那笑容立刻让人联想到他的自传《小导演失业日记》中,引用的丈母娘的评价:“丈母娘说我喝完酒之后很可爱,总是会安安静静地一直微笑。”几乎所有的好酒的男人都自称爱酒但不酗酒,但如果近距离接触魏德圣,你一定会相信这个男人不是在说谎。那副无框眼镜下面的一双不大的小眼睛里,流露出的是无比干净而清澈的光彩,你会惊喜地断定——嘿!就应该是这个人拍出了《海角七号》,没错!
      
      《海角七号》
      
       尽管《海角七号》已经成为历史,但聊起魏德圣,避不开这部电影。
      
       焦雄屏曾将台湾本土华语电影划分为六个时代:“政策电影世代”、“台语片世代”、“健康写实世代”、“三厅电影世代”、“新政策电影世代”和“新台湾电影世代”。仔细回顾就不难发现,这六个时代分别都从不同方面反应出台湾在不同时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在魏德圣的上一代,既以侯孝贤和杨德昌为代表的“新台湾电影时代”,他们用冷静的视角,并借助政策上的放开,完成了对台湾本省人以及外省人之间矛盾的理性剖析,他们利用电影把双方的伤口重新掀开,呈现给对方细细观看,让双方胸腔之中那憋闷多年的一口怨气得以释放。但双方的矛盾并没有因此悉数化解,那份感情上的纠葛依然存在。
      
       现在回过头来看,《海角七号》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它完成了一个超越,这个超越并不仅仅是对台湾电影在艺术以及商业上的超越,更大的意义是,它代表了出台湾一代人对另一代人在本土观念以及价值观上的超越。《海角七号》这样一个看似清静平淡的故事,背后若没有一股潜在的无形力量的支撑,不可能取得如此惊人成绩。魏德圣用“台风效应”来解释这一无形力量:“一个小台风不会怎样,但要是两个小台风并在一起,就会变成一个超级台风,就是说一部电影再加上一些社会情绪以及媒体舆论,就让《海角七号》变成这个样子。”
      
       而我们说魏德圣代表了一种超越,第一是因为魏德圣在《悲情城市》时隔十几年之后,在几乎处于真空状态的台湾电影大环境之中,再次凭借本土题材引发了一股“社会情绪”;第二则是问题的重点,台湾蓝绿阵营均对这种情绪表示认同和赞赏。能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魏德圣用一种极致的感性外壳包裹了一个极致的理性内核,达到了对极端情绪的转移和释解。
      
       《海角七号》本身讲的就是一个关于超越的故事,既爱的超越——爱可以超越身份、超越族群、超越仇恨。片中一句台词让这一主题表露无遗:“我是战败国的子民,贵族的骄傲瞬间堕落为犯人的枷。我只是个穷教师,为何要背负一个民族的罪。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我只是个穷教师。”在新片《赛德克·巴莱》中,他的叙事角度在历来台湾导演中同样是空前的:“我们为什么要反抗?以往要么是很传统的台湾人抗日的角度,要么是以原住民造反的角度,可从来没有人以战场的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情。”不能把一个族群所犯的错误泛泛地强加每一个个体身上,反之,也不能把一个个体的错误泛泛地强加到一个族群上,这正是魏德圣的力量之所在。
      
      
      我是台南人
      
       《小导演事业日记》中,魏德圣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魏德圣带着他的短片去新竹参加一个放映会,结束后搭一个“著名影评人”的车回台北。途中“著名影评人”获悉魏德圣在写“雾社事件”的剧本后,沉默了一会儿,说“台南啊……台南人喔……台南人蛮讨厌的,台南人是没落的贵族,但是那种贵族的骄傲却一点都没有改。”魏德圣气极了,“台南从史前到近代开发都是台湾的开场,怎是一句‘没落的贵族’就能带过啊……我当年决心写雾社事件就是看不惯到大家都以同情、弱势的眼光来看待原住民,甚至许多原住民本身都这么看待自己,才决定重现雾社事件的真实场面及思想来唤醒原住民的骄傲的!如今这句‘没落的贵族’一句话,更是扎痛了我的自尊,我非得把这梦想中的三部曲写出来不可!”下车之前当“著名影评人”好心推荐他投资方时,他抢过话来了一句:“我得等写出来再说……我是台南人!”到最后气都没消。
      
       很多人在讨论魏德圣的蓝绿问题,通过这个小事件也不好下结论,但我们可以起码可以得出,这个自尊心强烈的本省人爱台南,爱他的家乡。他想要做的,第一是要改变外省人的眼光;第二就是要“唤醒原住民的骄傲”。魏德圣这两个愿望是互为因果关系,对于整个台湾大环境来说都是善意的,不存在矛盾。而他历尽艰辛写出的三个剧本,分别以本土人、汉人、以及荷兰人的视角来描述郑成功来之前,荷兰人来之后的台湾,每一集的结尾都是郑成功的到来,加在一起几乎讲述了台湾文明的形成史。魏德圣值得称道一点就在于此,他能以一个本省人身份,在复杂的情绪中开辟出如此理性的思维以及豁达的胸怀。
      
       在《海角七号》中,魏德圣几乎融入了所有可能融入的南台湾符号,海风、沙滩、红树林、孩子……而那群朴实的恒春百姓,虽然生活中也各自面对着诸多的困扰,但人性并没有因此扭曲,始终保持着善良单纯的品质。他开启了中国电影现代浪漫主义题材的第一缕曙光。而在《赛德克·巴莱》中,他将讲述一个关于原住民另一种不同的浪漫故事,“《海角七号》是对爱情的浪漫,而这个是对信仰的浪漫。我的肉体被你打败,但我的灵魂不朽。我那肥美的猎场虽然被你占领,我知道我永远抢不回来,可我死后天空之下的肥美猎场,你永远抢不走!我发起这个事件,是要向祖先证明我的英勇!将来我可以通过彩虹的顶端到我的祖先面前,告诉他说我是一个勇敢的灵魂!”说到这里,魏德圣两眼发亮,声音颤抖。
      
      
      电影之外的魏德圣
      
       《海角七号》虽然委婉动人,但开头的那句“操他妈的台北!”,多少能看到魏德圣性格中不平静的一面。在生活里,魏德圣更是毫不掩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台湾小市民的言行习惯。他的自传中大量出现脏话,其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有一次他和一帮朋友去山里,原住民小孩上来跟他用日语打招呼,他感到很吃惊,说我不是日本人啊!那小孩说他看起来很像日本人,他问为什么?书中接着那句话把小孩的答案以及他的态度都表达清楚了——“‘色色的。’妈的。”
      
       虽然有时有点急躁,但感情上却极为细腻。夫妻俩和丈母娘住在一起,对于丈母娘老一辈的一些琐碎行为魏德圣有时很难理解,可每当气急的时候,又会想到“老人家每天一个人待在家里,附近路都不认得。”等到有一天丈母娘回老家小住,他把她送到公交车上之后,“我想到她孤单一个人守在屏东家里的画面,我想到她每天一早为自己死去的丈夫进香的画面……”这个男人居然难过得想哭。
      
       魏德圣在写《赛德克·巴莱》的时候,曾差点把自己给吊死,因为雾社事件里好多不愿投降的人都是上吊自杀,他忽然突发奇想“上吊会很痛苦吗?”于是就把脖子挂在晾衣架的棉绳上,刚开始没松手试了两下,觉得没啥事,于是就把手松了,心想受不了的时候马上再抓也不迟……结果要不是最后关头努力挣扎,几乎自杀成功。用他自己的话说:“好险的一段莫名其妙的自杀。”
      
       从《小导演失业日记》这本书里,你还能领教到这个男人在创作技巧上的非凡天分。原本就是一本记录自己生活琐碎杂感的日记,不具备很令人满意的观赏性,但魏德圣却杜撰出了一缸养在自家阳台上的鱼的世界,这些不同鱼种之间的相互猜疑、权利争夺、阴谋实施,以致互相残杀,一方面映射了魏德圣当时的生活以及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则是台湾历史及社会环境形成的魔幻寓言。这样一来,整本书相得益彰,思想性可读性倍增。
      
       最近半年来,魏德圣经常造访大陆,上月先是参加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然后又北上京城,参加了这次由李行带队的首届台湾影展。谈到对这边电影市场的了解,魏德圣表达了这样一个看法:“我前阵子来你们这边参加一个论坛,看到一个竞争的状态,就是主流瞧不起非主流,非主流要干掉主流,这是不应该的嘛!本应该互相拉扯长大的,怎么会是商业才是正统的?或者是商业都是为了钱不入流,作者论才是电影?……为什么要互相遗弃?以前台湾电影就是这样垮掉的,不要再重来了!那个蛮痛的!”
      
       很显然,对这边的情况,魏德圣还不是很了解。
      
      
      (原载于《电影世界》2009年8月号 转载注明出处)
      
      
      
  •     改编是搏斗,不是崇拜。
  •       “
      
      妻子曾跟我提过:“将来我们如果真的有了小孩,在家里我和他讲客语,你和他讲闽南语,国语和英语让他上学时再来学就好了。”
      “好。”我说。
      “我每次回屏东,听到小孩子讲着标准的客家话,我都觉得好感动。到你台南的家,听到小朋友说闽南语的样子也是好可爱。”妻子说。
      
      
      我曾经幻想我的父母死去之后(我知道这是很不孝的想法),我们三个兄弟,三个家庭是否还能和平相处,是否还能常常见面,是否还能介入家庭排解纠纷。我们家三个兄弟彼此话不多,相处也不甚热络,但我们确实是彼此关心的,就担心少了一点联系的动力。如果父母都没有了,那我过年过节该不该回家?如果该回家,会谁的家?
      
      
      如果人的命入草芥,那为何要努力?如果努力播种收割的结果还是不免一死,那为何要努力?为了子孙?可是子孙了解吗?他们又为何要为了死去而活着?
      我矛盾为何一定要生个孩子。
      
      
      ”
      
      
      确实是台湾情结了。背着笔记本到三十五块的咖啡店里写出来的3个大剧本,票房过亿的他的海角七号,他活着,都是。
  •     在失业期间看的书,关于等待总会有所回报。
  •       这本书分两条线,一个是这个主人公的失业日记。
      还有就是他养的金鱼为主人公的日记。
      开头,觉得金鱼不靠谱,专挑小导演的看。挺有意思的。
      看到最后喜欢上了那条金鱼了,太个性了。
      知识最后的自杀有点伤感了。喜欢小金鱼!!
  •     上了,LS你太遲鈍了
  •       当初的坚持 现已令你很怀疑 很怀疑
      你最尾等到 只有这枯枝
       ——《葡萄成熟时》
      
       魏德圣终于还是等到了。所以新版再序,他底气十足 “而等待,确实是会有所回报的。”试问没有《海角七号》,如题名般,他还是个落魄的失业小导演,这本自传压根都不会到我手中。
      
       成名后,有记者问Wentworth Miller,如果没有《越狱》,40岁高龄还在儿童剧场当群众演员,会不会觉得很悲哀?Wentworth露出招牌式的笑容说自己无怨无悔。这个命题本身就无解,因为他已功成名就。
      
      【黄金鱼将】在以颜色决定强弱的鱼类世界,最具谋略智慧的战神
      
      【撒母耳】先知,在没有王的年代的无冕之王。现实中每月入账为零的失业小导演。
      
       英雄总是孤独的。黄金鱼将是,文森特 梵高是,被女教友称作“撒母耳”的导演也自觉自己是一孤胆英雄。所以他会极富想象力地描画黄金鱼将在方圆有限的鱼槽中如何运筹帷幄,收服人心,也会在崩溃边缘写信给早在天国的知己梵高先生诉苦。欠了一屁股的债,半年没工开,还被老妈逼着借钱贷了一层天价的楼。怕是日后到了阴间见到阎王爷,被问到为啥要投胎时会回答:不好意思,楼还没供完。
      
       撒母耳困顿归困顿,但骨子里燃烧着不灭的热情——对台湾浓郁的情意结。在桥下发现了河水中所浮现的一块小沙洲,形状像极了台湾岛,下午便特意绕远路带妻子看看桥下他的伟大发现——美丽的台湾。妻子不以为然,他却将自己的举动称为“成熟的浪漫”。
       台湾!台湾!四百年前荷兰入侵的史诗三部曲中绝处逢生的海盗性格,海角七号中被日本统治半个世纪后与日本微妙的情感关系,台南的乡野风光,原住民的淳朴善良,这所有的所有都是撒母耳作为骄傲的南部人,作为骄傲的台湾人所不能割舍的。正是这浓浓的情谊,才让身处26层高楼的撒母耳,仍能想象着自己是名水兵,坐在葡萄牙商船上,第一个发现了对面的台湾,兴奋大喊“啊!美丽之岛!”
      
       或许只有真正活在理想中的人,才拥有纯粹的快乐。
  •       魏导要有新作了!
      这是我在魏导下部新片《赛德克‧巴莱》的官方部落格看见的文章
      
      今天是2009年的2月14日,是西洋的情人节,也是海角七号在中国大陆首映的日子,终于,走过几年辛苦的耕耘,2008年我们获得丰收,直到12月12日海角七号在台湾下片,我们累积了五亿三千万零三千九百三十四元的票房,感谢台湾观众对海角七号的支持,因为这样的支持,让我们有了拍摄下一部片「赛德克巴莱」的机会。
      
      终于,海角七号也顺利在中国大陆上映了,这代表着海角七号的工作告一段落,而新的责任与使命也开始了,现在我们要专心投入「赛德克巴莱」的筹备,对我们来说,这是一部比海角七号要更艰难,成本也更高的电影,但这是魏德圣导演计划了十二年的电影,是个非说不可的故事…
      
      我们期待得到更多的支持,期待我们想要做好一部电影并且毫无畏惧的心被看见……
      
      谢谢曾经走入戏院看海角七号的你,谢谢你为我们带来的彩虹……
      关于更多「赛德克巴莱」的电影拍摄历程,请上我们的电影官方部落格http://blog.sina.com.cn/weibale
      
      .................................................
      
      
      台湾原住民的其中一族『赛德克』族,他们语言中的『巴莱』是「人」的意思,「赛德克‧巴莱」是指「真正的人」。
      
      这部片讲的是台湾日治时期,赛德克族不满日本统治起而反抗的故事!
      
      我想这会是很好看的电影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