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32763962
作者:(法)菲利普·克洛代尔
页数:206页

内容概要

菲利普•克洛代尔,法国当代最优秀、最才华横溢的作家之一,龚古尔奖评委会成员。
菲利普•克洛代尔的作品,题材各有千秋,长篇、短篇一应俱全。但都有一个核心思想,即人文关怀精神,因为“写作既是一种人道主义,也是无限贴近人类的方式”。主要作品有:《灰色的灵魂》(雷诺多文学奖)、《布罗岱克的报告》(中学生龚古尔文学奖)、《调查》(南锡图书馆奖)等,已被译介成多国语言,介绍至世界各地。

书籍目录

一部乔治•奥威尔式的伟大小说。
——《读书》
我把《调查》当作一则末世寓言来读,它展现了我们生存现状中的异化现象。如同文中的调查者,我们终有一天会跟随众人的脚步,做着和别人一样的事,拒绝反其道而行之,不再对自己的行为提出质疑。
——弗朗索瓦•布吕斯内尔,资深文学评论
菲利普•克洛代尔描绘了一个冰冷的世界,人类蜷缩在自己的思想中,疑惑为什么自己会走到目前这种地步:受制于一个没有灵魂、没有良心的世界所制定的条条框框。
——《巴黎竞赛报》

作者简介

一家大型公司接连发生20多起自杀案件。“我”奉命前往公司所在小镇调查真相。但调查工作却屡屡碰壁,整个小镇处于怪诞的氛围中,小镇上的居民对“我”怀有莫名的敌视,似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但所有人都没有姓名,只是以职业代称,比如:警察、守卫、侍者、负责人等等……调查本身已经变得没有意义。“我”越陷越深,逐渐丧失了自我,最后被关在一个罐头里,消失于无形。


 调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笑,是为了不死《调查》的诞生有两个理由:一个是始于二〇〇五年左右的法国公营和私营大企业的自杀潮。许多员工和干部都在他们上班的场所了却生命。这乃是为了控诉他们的工作环境,以及领导对他们精神上的痛苦及怨言无动于衷所致。所有这些与工作直接相关的自杀行为恰是人类历史上的新现实。我在想应该尝试去理解这个主题,就这个话题作一次文学上的调查。但与此同时,身为作家,我也在不停地自我拷问小说文体的有效性:“如今写小说还有什么作用呢?十九世纪初创造出来的小说这一现代形式是否仍旧是一个称手的工具,能用来描写并理解我们生活其间的这一日益荒谬的世界呢?”因此之故,我对自己已经用了这么多年的这个工具再也无法相信起来。我既非记者,亦非社会学家,更非历史学家。我只不过是一个作家,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并不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智慧,但其感受性、直觉和想象力或许会多一点。作家有点像地震仪,能记录社会的波动状况,它的恐惧,它的快乐,它的怀疑。所以,正因为当了作家,我才会自问是否还值得去写小说,才会动笔写了《调查》。我选择了一个人物,把他派到企业去调查一系列自杀事件。这个人物身上的种种不幸均源自于是我创造了他这一事实,我能随心所欲地摆弄他。我让他疲于奔命,我让他经受种种磨难,我和他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而且,我尽可能地推迟他能真正开始调查的那个时刻的到来,当他终于面对面地遇到有可能可以回答他的那个人时,他却再也没有力气去听那个回答,如果说真有回答的话。你也看到了,这部小说表明了小说家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拥有无上的权力,而且,他还尝试着运用各式各样的文体,最开始是现实主义小说,然后成了奇幻,然后又成了闹剧,反哲学,形而上学的故事,就是为了寻觅到生存的真相。这部小说应该作为寓言来读,它讲的是自杀,是我们的生存,讲的是上帝日益愚蠢,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创造的究为何物,但也讲了工作的世界,讲了我们建构起来又将之捣碎的这个经济机械装置,就像卓别林《摩登时代》里的那些齿轮。对默片的征引也让我可以这样说,《调查》毫无疑问在我截至目前所写的小说中受电影的影响最深。有许多地方参引了雅克•塔蒂、伯斯特•基顿、卓别林、科恩兄弟或特瑞•吉列姆的《巴西》对宇宙的理解。文本的建构也能从电影的剪辑,拍摄,比如说焦点的选择、变形与否,以及布景的搭建中汲取养分,因为最终,在这本书里,一切都只不过是布景,一切都只不过是人为的机巧:虚假的城市,虚假的企业,虚假的旅馆。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某人梦中的产物,不管是调查者,还是造物者。噩梦这一概念很重要,但那是一种荒唐的噩梦,因为尽管调查者的不幸遭遇具有悲剧性,但它们仍然应该让读者发笑,就像让我发笑那样。从这个视角来看,我觉得《调查》背后隐匿着的文学原型,并非像该书刚出版时许多批评家所认为的那样是卡夫卡,而是伏尔泰的《天真汉》,也就是说那是个非现实的故事,主人公是个天真无邪的人,遭遇了世界的种种残酷,他所经受的那些悲惨凄恻的波折起伏可使公众发出由衷的笑,那是一种令人既觉恐惧,又觉解脱的笑。因为在我们那支离破碎到极点的生存面前,若剔除自杀一途,除了笑,还能干什么呢?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感冒休假日中的福利,satire,ridiculous,hyperbole,有人说像卡夫卡,是的,像卡夫卡~
  •     实在太难读
  •     还不错
  •     3.5
  •     作者极力描绘一个调查员在超现实世界中的不安与困顿,并不时提醒我们它的反常。1.个体隐藏在职业背后,直至消失;2.没有什么非得如此,我们觉得应该如此只是因为习惯了如此。
  •     图书馆 这是科幻吗
  •     现代文明的困顿,温暖的末世寓言
  •     万籁俱寂
  •     也許就是作者毫不掩飾的無恥的操縱使讀者無所適從吧 回看自己所處的世界 如果有一隻“上帝之手”的話 它一定表現得足夠隱晦 隱匿在一切日常活動中 一切使人感到毋庸置疑 如果說人的感官知覺是一個箱籠 把世界幽囚其中 也許這籠子對付日常生活已綽綽有餘 甚至相當廣闊 一間看不見邊緣的牢籠 裡面的囚徒有的生活得相當舒適 而人的侷限 生命的非連貫性 一切冷酷的觸及的謎團 卻屬於人類(還有其他存在)這艘船上的所有成員
  •     后面有些乱了,超现实,看了绝望。
  •     确实很像卡夫卡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