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8,
ISBN:9787203051084
作者:乔晓光 主编
页数:290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前言

中国亿万劳动妇女为主体创造的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群体文化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地域特征最鲜明、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历史积淀最深厚的活态文化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生产方式,由于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历史使广大劳动妇女群体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剪刀是她们从事艺术创造与文化传承的主要工具,她们通过一把剪刀代代相传,传承发展着中华民族由图腾原始社会到今天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一个举世无双的历史文化活化石博物馆。虽然纸的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但中国民间剪纸作为民族本源文化与本源哲学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学、美学、艺术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与人类文化学等多学科价值。黄河流域远古华夏部落集团地域的服饰剪纸,是一部图腾古史文化的活化石。长江流域至今仍然存活着的苗族服饰剪纸,就是一部完整的苗族历史。从民族文化的整体来看,作为民族文化的广大劳动妇女创作的民间剪纸,体现着整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文化意识、感情气质和心理素质,体现着整个民族的精神,体现着人类文化基本的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体现着由此而升华的混沌化分阴阳、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本源哲学体系。民间剪纸的艺术形态,体现着由中国本源哲学体系所决定的艺术体系、造型体系与色彩体系,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凝结的结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民间劳动妇女之中被誉为剪纸能手、艺术家和艺术大师的代表作者大都是从小就跟妈妈学剪纸,由熏样起稿,再到随心所欲的感情抒发,几十年一直到老,具有极其深厚的剪纸艺术功底和创造性的风格面貌。那些心灵手巧、心地纯净、感情真挚、心态平和、艺术气质好的中青年妇女的剪纸是那么纯净利落,走线匀称,阴阳布局妥帖优美,引导我们进入她们的艺术境界和她们的纯净心灵。她们由中年到老年,一般由小剪刀过渡到大剪刀,由于她们一生的生活阅历丰富和艺术素养较高,不再着意一剪一剜的工艺技巧,她们重在表现自己情感和艺术气质与艺术风格。她们拿起大剪刀和整张的大红纸不画样子,胸有成竹、大刀阔斧地剪出外轮廓,那种简练概括、气势雄厚、大气磅礴、回转流动的生命力量,为人展示了最高的艺术享受。她们是主宰宇宙世界的造物主,她们的每一幅剪纸都是宇宙的造物之神在创造着自己心灵中的原生态一一中国本源文化与本源哲学的生命世界。中国民间剪纸包括剪纸与刻纸两部分,剪纸足以劳动妇女为主体的剪刀艺术,刻纸足以男性为主体民间艺人的刻刀艺术。中国农耕自然经济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生发展,在较发达地域出现了市井文化和脱离半脱离农业生产的以男性为主体的民间艺人和民间剪纸艺术大师,他们适应新的民俗生活与市场机制的需要,以多层刻纸为主的镂刻与彩绘技艺,各家高手走刀流利、细如发丝、栩栩如生、真切如微的高超绝技,令人叹绝。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原生态民间剪纸创造者,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大的艺术群体,其中艺术能手、艺术家和艺术大师辈出。世纪之交,由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农耕社会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向商品经济的急速转型,亿万劳动妇女放下了剪刀,中国民间剪纸如“一夜春风雨打梨花落”,广大农村星罗棋布的这个中国本源文化活化石博物馆正在急速消亡。中国一代剪纸艺术妇女长者的消逝,就是几千年的民族原生态本源文化的断裂。因此,中国民间剪纸是亟待我们抢救保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放下剪刀的中国劳动妇女重新拿起剪刀,自觉地承传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的中国民间剪纸,是全社会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民间剪纸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目的所在。

后记

中国民间剪纸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工作,夜以继日地进行了一千个日日夜夜,这里面付诸了很多人的努力和心血,也倾注着更多人对民族文化母亲河的关爱,所有参与民间剪纸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人员都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工作的。民间剪纸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内涵以及乡村劳动妇女和剪纸所构成的人生故事深深感动了每一个人。民间剪纸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也是认知民族无形精神、认知文化人民性的过程。民间剪纸的普遍性和多民族性,为理解中国无形文化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照。民间剪纸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也促进了中国无形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传承、普及,增强了社会对民间剪纸无形文化价值的了解。我们预感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个活态文化认知时代的到来,在全球一体化背景的今天,也预示着古老的民族文化基因再生与创造发展时代的开始。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及新闻媒体和国内诸多高校的支持。感谢陕西、山西、贵州、云南等文化遗产地政府、文化部门及民间剪纸传承者的支持。感谢山西人民出版社对“申遗”工作的支持,感谢美国福特基金会对“中国民间剪纸原生态保护与教育传承”项目所给予的资金和文化项目管理信息方面的大力支持。感谢教育部对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学科建设和文化遗产社会参与事业给予的全力扶持。感谢2002届、2003届研究生班、助教班同学作为志愿者做出的辛勤努力。感谢生活给了我们一次向人民学习的珍贵机会。

内容概要

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从1986年开始,近20年时间考察黄河流域、长江民族、民间艺术,关注民间习俗文化和民间社区文化传承现状

书籍目录

序言作为无形文化的中国民间剪纸作者简历·作品高凤莲高金爱潘套九郭佩珍倪友芝王安丽库淑兰林  桃林邦栋邵梅罕程建礼蔡兰英白凤莲张花女王继汝祁秀梅王老赏曹佃祥白凤兰王兰畔金雅贞苏兰花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序言
作为无形文化的中国民间剪纸
作者简历·作品
高凤莲
高金爱
潘套九
郭佩珍
倪友芝
王安丽
库书兰
林桃
林邦栋
邵梅罕
程建礼
蔡兰英
白凤莲
张花女
王继汝
祁秀梅
王老赏
曹佃祥
白凤兰
王兰畔
金雅贞
苏兰花
后记


 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嘉宾:乔晓光  采访:李红艳  时间:4月11日 地点:雅闲茶艺馆  作为中国民间剪纸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一项展示推介工作,4月8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代表处共同主办的《走进母亲河———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与此同时还召开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探讨中国民间剪纸无形遗产申报与传承保护现状、中国民间剪纸无形遗产传承保护模式探索、中国民间剪纸与当代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等三方面的问题。藉此契机,作为剪纸申报工作负责人的乔晓光教授对此项工作做了一个总结式梳理,经验值得推广,而问题亦不容轻觑。  “以人为本”的传承保护模式  民间剪纸首先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表达了人们普遍认同的生命价值观念和生存需求,它不仅是民俗仪式的象征,也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活态文化。这里的“原生态”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时空存在上的质的问题,它传递一种文化内涵、实现心理所需的文化功能。从剪纸到剪纸,不能理解剪纸的价值,而要把它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和剪纸传承着人的生活阅历、经验联在一起。中国文化不仅仅是古迹、文字承载的,更重要的是靠人的承载,靠一代代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人民承载的。所以,对于剪纸这样的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涉及到了人和人的生活,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传承保护模式,是人的传承,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护和抢救的同时,保存文化基因的活力,具有生命活力的活态文化不可能都成为工艺品或者博物馆里的标本。这次展览就是充分体现了对“人”、对民间艺术创造者的尊重,展览一共汇集了22位有代表性的剪纸传人的作品,其中包括两位百岁老人,一位是林桃老人,一位是张花女老人。除了作品,每一个剪纸传人的1000多字的小传,可以说是目前对于越来越少的剪纸传人惟一的档案记录了。  保护与剪纸相关的文化空间  民间剪纸是一种节日象征的符号;是中国人祈福与祝福的符号;是几千年无数代劳动人民口授心传、约定俗成的活态文化的叙事方式。因此,对于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应当尊重这些文化传统显现出的独特文化空间。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华民族具有普遍性和多民族性的无形文化,民间剪纸和中国传统的农耕生存形态有着广泛紧密的联系,从传统的节日文化到婚丧嫁娶的民俗生活、汉民族及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不同地域的信仰(巫俗)文化,民间剪纸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空间象征和族群生命记忆的功能。只有认知这些记忆,才能真正懂得其作为无形文化的内涵与意义,文化的延续发展才留住了一个民族的“根”。  民族文化空间是与民族传统节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要保护与剪纸相关的文化空间,就应当尊重剪纸能充分发挥功能的各种节日,比如结婚剪喜花、过年剪窗花,还有很多地方的习俗信仰(少数民族多为服饰习俗与巫俗),这些都是最原生态的东西,最能表现生命主题和价值观念,应当给予他们尊重和保护,不要去干涉,尊重生活约定俗成的方式,这样生活会自然的传承下去,我们甚至不用采取过多人为的保护措施。要引导人们尊重民族文化空间,就要消除文化偏见,通过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和媒体的宣传推介,使民间艺术和文化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相符的地位。同时我们也发现,保护民间无形文化,应当更多地在主流文化圈之外去做,和真正的传承人一起去做,以此来影响以往的文化偏见,树立起真正的面向无形文化传承群体的人文精神。  教育传承——文化基因的传递  在普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地区的孩子从小就会剪纸,他们没有见过剪纸大师,但是他们剪得很好,能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想法通过剪刀表现出来,而且很丰富,很有感染力和表现力。我觉得这就涉及到了剪纸艺术的文化基因问题,同时也对剪纸的传承保护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教育传承,它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一个最重要的传承。今天孩子们对本土无形文化的认知,也是未来无形文化传承的一个情感基础。  针对此,我们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发起,倡议把每年的1月1日作为全国“青年文化遗产日”,呼吁青年走向社会、参与到国家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事业中来。另外,教育部和中宣部还启动了一个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把每年9月份定为“传承月”。目的就是在中小学中开展剪纸等无形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工作,使青少年从小认识到民间艺术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人们往往注重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化,而忽略图形、符号等非逻辑思维的作用,其实它们具有相当的普及性。我们都知道,苗族没有文字,但它的刺绣非常有名,而剪纸就是刺绣的底样。苗族服饰最基本的元素应该说是刺绣和银饰,每到祭祀的时候,她们穿着美丽的盛装,沉浸在本民族的庆典之中,而民族的自豪感和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也会油然而生。所以,除了通过书籍文字进行文化教育,还应当重视对孩子进行民间艺术的教育,这其中蕴含着一种潜在的非逻辑发展的视觉思维的认知方式,这或许是发掘创造力、进行教育革命的突破点。  人性化、智慧化推进  虽然我们的工作已经获得了很多经验,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剪纸涉及到人类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及涵盖其中的道德评判,所以对于保护的对象而言,我们如何评判它是否会消失,又如何去界定它到底该不该保护,农民的文化权益我们通过什么措施来保护?对于无形文化的传承,如果脱离了农民的立场,忽略了老百姓的利益,仅仅是为地区形象工程建设服务,就会本末倒置,失去保护的本质意义。  除此之外,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混沌而复杂的问题,不能按照整齐划一的标准去做,搞“一刀切”,而应该采取比较切实和多元的视角,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问题和困境,因地制宜,采取一种人性化、智慧化的推进方式。  剪纸的申报工作已经进行了4年,但这4年时间对于中国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来说是短暂的。乔晓光教授强调“申报是历史行为”,20年前老一辈民间文化工作者对无形文化的普查是过程中的历史,目前的申报工作正在写就历史中新的过程,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不是终极目的,以人为本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赋有生命活力的再生与发展,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乔晓光: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  
  •     申请世界遗产的纸本文件剪纸伟大传人的巡礼最高水平的作品集结为中华民间文化的灿烂而骄傲为伟大的艺术家们渐行渐远而叹息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全书介绍了近20位杰出的民间剪纸艺人的生活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反映出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剪纸艺术形态。这些剪纸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非常值得拥有!
  •     民间艺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