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

出版社:中国图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9881734136
作者:吕楠

作者简介

《被遗忘的人》1989-1990年
吕楠的三部曲之旅是从拍摄精神病院起步的,从1989年开始,吕楠前后走访了38家精神病院和上百个患者家庭。每拍摄一个精神病人,只要条件和情况允许,吕楠都会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了解病人的身世、家庭背景和病情,并作记录,采访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小时。通常接下来的拍摄会再花一至两个小时。
有一次,吕楠在北京安定医院拍摄,在一间病房外面,遭遇了一个强壮的病人,吕楠本能地用手护住头,就在这时,那个病人却向他伸出一只手,要和他握手。在这一瞬间,吕楠被病人的友好和善良深深触动,此后,在吕楠的心目中,再也没有精神病这一概念,在他眼中,精神病人和所有的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正常的感情。
吕楠在拍摄中发现,精神病人在“文革”中一度被当作是没有远大理想的人群对待,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语录曾经被用来作为精神病人的治疗手段。他在四川一家精神病院的墙上看到一条标语:“没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就等于没有灵魂。”那个“魂”的云字旁被人抠掉了,变成了“没有灵鬼”。
陶世茂,22岁,是四川一个偏僻农村里惟一的大学生。寒假回家时首次发病,杀死母亲,打伤父亲。极度恐惧的家人便把他关进石头房子里。每天为他送饭的是最疼爱他的85岁的奶奶。
采访完患者的家属,吕楠提出要见一见患者,患者家属用杠子为他抬开压在石头房子顶部沉重的石块。吕楠下到石头屋子里,和病人聊了一会天。在此之前从来没人敢下去,但吕楠却发现病人非常正常。只是因为石头屋子里面太暗,环境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吕楠才回到屋外。
患者的父亲和奶奶满面愁容地坐在石头房子前。吕楠和石头房子里的患者商量:我希望别人知道你在这样的屋子里,你的手能不能伸出一点来。患者照办了,于是,吕楠拍下了这张照片,这只从狭小洞孔里向外徒劳挥舞的手比出现完整的病人像更令人震撼。
在谈到精神病院拍摄时,吕楠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是“尊严”。广西一家精神病院的重病者病房,全身赤裸的女病人站立在铁栅栏做成的铁门背后,双手搭在铁栏杆上,病房外的近景坐着一个老年女病人。照片旁的说明文字写着:重病者病房里23岁的女病人住院超过一个月,但她从来没有离开过13号病房。
吕楠说:“她可以坐在那里,也可以站在那里,也可以趴在那个上面,她可以在房间里的任何地方,而且事实也是如此。但是我要让她的尊严显现出来,只要她是歪七扭八地靠在这个门上面,我就不会拍。”
吕楠对女病人说道:你能站过来一点吗?病人按照吕楠说的靠近门站着。近景的老年病人本来也在病房外坐着,但是偏离画面,吕楠看见了,希望把她也加进取景框:如果不加进来,可能会有两层歧义,一、会让人觉得这家医院所有的病人都是关在房间里的,其实病房里的病人只是比较重的一个;另外,画面上没有老年女病人出现,房间里的人就太强了。
吕楠叫老年女病人坐过来一点,更靠近画面中心:“很多人慢待摄影,他们有一个事先虚设的前提:世界是为摄影师准备的,你‘咔嚓’一下就行了,没那样的事。你必须要调整,但是这个调整不能违背真实,调整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够,但不能过。如果画面里没有关在房间里的女病人的话,就没有力量,老年女病人不过来,我也没法拍,我等她过来了,就开始拍,拍了五六卷,直到院方很客气地把我请出医院。”
吕楠对待所有的病人都一视同仁,即使是丧失行动和语言能力的病人。在一张照片旁边,吕楠写道:“天津的一家精神病院,她不会说话,是警察三年前在大街上捡的。她有破坏欲,医院不能为她提供衣服和被褥。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她都是躺在地上,确切地说是躺在自己的尿和屎的混合物上。这些脏物一星期才会有人来打扫一次。拍照半年后,她死于这家医院。”面对这样的病人,吕楠按下快门的瞬间也是她挺直身子坐在没有床垫的床上,而不会是歪歪斜斜躺倒的样子。
吕楠在很多照片旁边都有简短说明,写下了病人的姓名、家庭、住院前后的基本状况。以前,别人问吕楠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照片说明,吕楠也讲不明白,直到看到桑塔格在《旁观他人之痛苦》里对摄影家萨尔加多的作品提出了批评。桑塔格这样写道:“这些照片以孤苦无告的蚁民百姓为焦点,却又把他们打回孤苦无告的原形……他们的姓名在图片说明中一律从缺,拍摄人物照却不列出对象的姓名,等于是在有意无意之间与名流文化同流合污,同时助长了对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摄影口味的贪婪需索:只授予名流姓名,而将其他人贬降为他们的职业、种族及惨况的代表性样本。”吕楠发现现在可以很地好回答这个问题:我写下说明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把他们的苦难当作他们的职业。
也有例外,画册里有一张拍摄于北京一家精神病院的照片,小女孩怀抱一只玩具熊猫,目光与镜头对视。吕楠在照片旁边用简短的文字写道:女孩,11岁。由于缺少儿童病房,中国绝大多数儿童患者只能同成年人住在一起。这些成年人不仅不会照顾他们,有时还会打他们。
画册上原来有小女孩的名字,但是在画册制版的当天晚上,吕楠考虑再三,还是把女孩的名字划掉了。吕楠担心女孩以后痊愈了,不愿意让人家知道她以前的经历,有名字就会带来麻烦。
耗时两年完成的《被遗忘的人》虽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吕楠并没有强调病人的痛苦和惨状,而是以极其克制的拍摄手法,真实再现了精神病人的生存状态:“我拍完了精神病院以后,才理解病人的想法:医院外面才是精神病院呢。里面倒像教堂,像寺庙,像修道院,宁静至极,安静极了。”


 被人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虽然还没看,不过看了介绍还是挺有感触的,虽然我不是精神病,但我在精神病院呆过,我记得我对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女病人挺有好感,她很少说话,或者说很少说话,她经常莫名其妙地笑,时而又面无表情。我常常觉得她的笑容和面无表情透着一种凄凉,我甚至有种为她画几张速写的冲动(可惜我已经出院了而且医院不允许带笔并且我的绘画水平还不到家)。病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有病,因而他们对于家人把自己送到这个地方感到非常不解和痛苦,我经常听到或看到病人因为不能出院而嚎啕大哭,却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他们好受些…………
  •     http://ks.cn.yahoo.com/newspic/ks/529/5/ 配注释的一个比较完全的版本《被遗忘的人》1989-1990年吕楠的三部曲之旅是从拍摄精神病院起步的,从1989年开始,吕楠前后走访了38家精神病院和上百个患者家庭。每拍摄一个精神病人,只要条件和情况允许,吕楠都会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了解病人的身世、家庭背景和病情,并作记录,采访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小时。通常接下来的拍摄会再花一至两个小时。
  •     图片地址: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40702994/这样一幅冲击人心灵的黑白摄影在中国今天,具有特别的感染力,画面中的那个盲人不只是那个精神病院里的“那个盲人”,而是来自更多双看不到希望的眼睛,来自社会底层更多的无助的表情,来自更多的人们心里的那份悲凉,来自更多的对公义呼求的渴盼,强权欺压从流氓、牢霸、城管、警察到一个体制一个政府,如同病毒蔓延,而申诉的路途遥遥,而真相的指望茫茫,而冤屈的泪水如注。读《诗经》,也不过如此。有人说,我们要共建和谐社会。有人说,他们欺负我。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很显然,精神病院是一种反乌托邦的现实残骸,它把现实世界一切的非正常都收刮到一起,好像这个世界排泄掉精神病患者就变得正常了,就被治愈了。他们却忘了,一切的疯癫虚妄恰恰是这个所谓的正常世界的终极产物
  •     在方所翻完的
  •     horrible 感情匮乏中
  •     one of my fav
  •     震撼震撼震撼
  •     在这样一个社会,被遗忘的是大多数人,正常人如是,何况是这一群人,活的毫无尊严。看完很震撼,我们要做的还太多太多
  •     2009 shanghai, moganshan
  •     纪实类。各种精神病患者。看起很心酸,有些值得细品。印刷质量好,所以贵。方所阅。
  •     最终的问题是视觉媒介能否抛开文字,撞破图像的极限到精神世界? 苏珊格批评萨尔加多不在图像后留孩子的名,但她忽略了人也拥有选择是否想被他人记住的权利,这是大多人道主义者所看不到的终极窠臼,就像契诃夫小说《带阁楼的房子》里,姐姐为了女性同胞的权利义正言辞,到末了却因妹妹与自己理念不同的人交往而戕害其外出自由一般。
  •     :无
  •       http://ks.cn.yahoo.com/newspic/ks/529/5/ 配注释的一个比较完全的版本
      
      《被遗忘的人》1989-1990年
      
      吕楠的三部曲之旅是从拍摄精神病院起步的,从1989年开始,吕楠前后走访了38家精神病院和上百个患者家庭。每拍摄一个精神病人,只要条件和情况允许,吕楠都会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了解病人的身世、家庭背景和病情,并作记录,采访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小时。通常接下来的拍摄会再花一至两个小时。
      
      
  •     读了千遍,依然震撼。我知道这震撼源自摄影师高度的表达克制。其间人的状态呕心裂肺般但镜头却异常温柔,镇定自若。在痛苦面前镜头的平静与充实展露着心怀的豁达,润物细无声无边的痛苦与救赎同期而至,壮美无比!
  •     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21750206/
  •     塌陷的灵魂
  •     板着脸不是因为喜欢板
    想笑但是笑不出来
  •     特别棒
  •     终于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书,很震撼的作品。
  •     黑白的照片记录着中国精神病人的生存状态。
  •     在方所站着目瞪口呆地看完 吕楠的拍摄手法和技巧让人惊叹 但内容本身更让我震惊 觉得自己何其幸运才能身心健全有家有朋友关爱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被遗忘的人在爱中复活”
  •     虽然很多摆拍,感染力依旧很强。既可怕又可怜
  •       其实每个人都想跟身边的笑一笑
       只是因为你钣着脸
       所以他就不敢主动跟你笑了
      
       还是互相拉拉手 彼此来一个微笑吧
  •     心酸
  •     被遗忘的在场。
  •     去过次精神病院,是在某郊区的山中,陪老师看望一位学生时代交情颇深的朋友,第一眼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异样,身体消瘦有点驼背,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些没有自理生活的细节,指甲又长黑,牙齿东倒西歪,再整体看就感觉像是一副强撑起来的躯壳。他说自己状态已经不错了,被批准可以偶尔到医院周边看看风景,憋了些无关痛痒的话后 终于问到什么时候能回去,老师也不隐瞒,反问你可以回哪里去?他竟然笑了一下。我也在想他要去哪里呢,自由对他来说是什么,在外面就算是自由了吗,还不如待在医院吧,至少别人不会把他当疯子,不用担心在情绪不能自控时伤害到别人。可惜他不画画了,老师说他以前在班上是拔尖的,给他买了一套纸笔,都没动过,倒是对隔壁床的收音机很感兴趣。他是渴望与外界联系的,当我知道这一点以后其实有点难过。
  •     厚,居然买不到
  •     好压抑
  •     活得毫无尊严。
  •     悲惨世界
  •     作为纪实影像极具分量。但是“被遗忘的人在爱中复活”的结语,不敢苟同。
  •     封面太吊了
  •     震撼而又无力。
  •     推荐
  •     “我拍完了精神病院以后,才理解病人的想法:医院外面才是精神病院呢。里面倒像教堂,像寺庙,像修道院,宁静至极,安静极了。”
  •     人的另外一种生活状态。第二十一张图片,很难在现代组成的家庭中存在了吧。
  •     我是这个版本。
  •     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11917661/?start=0
  •     是电子版的
  •     “他有破坏欲。”
  •     就像曾经度过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样,我们根本无法在如此宏观的世界里,客观的评判某些事,人就是这样描小和无奈
  •     视角独特
  •     超五星。让我想起第一次去精神卫生中心做心电图的场景。穿着囚服的住院病人在警卫似的人物带领下排队体检。突然有人叫我“小师傅,几点了。”“9点10分”大师傅笑了笑,“不,10点10分”我又看了眼表,“9点10分啊”。等我回头看到手机的时候我发现是我错了,手表上弦的时候慢了1小时。
  •     powerful!
  •     艺术创作始终要警惕创作是什么,这将指向人类行为中最危险的因素——“人”,创作者自己。因为,任何一丝一毫的“创作”都同时意味着升华或扭曲,所以,如果没有强大的理性能量,就必须有广阔的悲悯。否则,任何从现实中提炼出来的所谓创作,都可能因对象的苦难而神化自我。
  •     太震撼了,黑白图片配上简短的叙述就是一个痛苦的人生故事。病人的亲友大概是最痛苦的人,但是面对这样的状况又能如何呢?惊讶竟然在国内出版了。一个比较全的英文注释图集 http://www.magnumphotos.com/C.aspx?VP3=SearchResult&ALID=2K1HRGQK9_P
  •     其实读的是日文版本的。既然有中文版,还是可以推荐给大家看的。震撼
  •     每一个人都很正常,眼神平和,甚至温柔。他们流露出的异样情绪——焦虑,期待,失望,苦闷,常人也有。而快乐,或许他们更多。想起小曾曾师说,法国的精神病院就是另外一个世界,一个独立的王国。中国的却像一个荒凉世界,期待变得更好吧,至少能安放下这些生命。
  •     不知道该说什么,沉重的情怀咩。
  •     一张张面无表情,茫然而安之若素的脸,太有味道的照片。
  •     太残忍了
  •     震撼,震惊。
  •     我不知道看的算不算是完整的,下载过一个压缩包,有吕楠四套作品,这个是我最早接触的。我觉得每一张黑白照片有很多说不完的故事,这不能用同情,苦难或是其他什么有种悲观意味的词来解释。这个群体不是单单是引起人的悲悯之心,而是我们不能遗忘他们,说起来怎么能跟他们划清界限,我们就一定是正常的吗?
  •     
  •     在学校图书馆陈列处偶然看到便打开翻了一遍,放在日本的艺术大学里应该有原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