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1
ISBN:9787020096664
作者:[瑞士]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页数:195页

内容概要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1921-1990),瑞士著名剧作家、小说家。1921年出生于瑞士伯尔尼州科诺尔芬根一个牧师家庭。先后就读于苏黎世大学和伯尔尼大学。毕业后曾在苏黎世《世界周报》任美术与戏剧编辑。1946年开始职业作家生涯。1956年创作的喜剧《贵妇还乡》使他享誉世 界文坛。他被誉为“是二战后德语文学中罕见的天才,是与毕希纳、卡夫卡同样璀璨的流星”。
迪伦马特对于他的时代来说总是冲击力太强的,但这个混乱的世界迅速赶上了他。那就是他的作品一直流传的原因。他的讽刺中那种净化人心的力量因而显得更为重要和有益——特别是因为这种力量来自于迪伦马特的朋友们始终熟悉的他那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彼得·布鲁克
迪伦马特是战后德语文学中罕见的天才,是与毕希纳、卡夫卡同样璀璨的流星。
——汉斯•迈耶,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
迪伦马特改变了我们测量世界的方式。你甚至可以说他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他是文学的巨人,他的作品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大陆。
——《法兰克福汇报》
迪伦马特用喜剧的手法再现当代社会的种种残酷、畸形,“他的荒诞,他对不可改变的世界状况的哄然大笑出自更为深刻的判断……因为他总是严肃地对待世界”。
——《图书和教育》杂志

书籍目录


隧道
抛锚
坠亡
阿布•夏尼法和阿南•本•大卫
史密斯
女预言家之死
附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迪伦马特善于采用悬疑、荒诞的手法讽刺、批判社会现实。《抛锚》从迪伦马特富有艺术特色、极具审美价值的中短篇小说中精选了七篇,既包括享誉世界的《隧道》《狗》《抛锚》等名作,也有首度翻译成中文的杰作《坠亡》《阿布•夏尼法和阿南•本•大卫》《女预言家之死》等。
革命者认为可以通 过政治改变社会,并且相信自己掌握了能改变社会的政治法则。反抗者却认为,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怪胎,只有通过对这种怪胎的认识才能对此加以补救。而我的艺术就是这种反抗的一种表达方式。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抛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在阅读迪伦马特之前,因为《诺言》和《法官和他的刽子手》被归为推理名著的缘故,我一直先入为主将他想象成一个类似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家。然而,一旦真正阅读他的作品,这个巨大的误解就不复存在。翻开《抛锚》,我便被迪伦马特的黑狗迷住了。《狗》的情节充满神秘的暗色调。我遇到一位布道者,他的布道无可挑剔,可与他形影不离的一只巨大的黑狗却使他布道的效果打了折扣,而布道者却对黑狗视而不见。我逐渐被布道者吸引,来到他的住处,并与他的女儿相爱。布道者的女儿是父亲虔诚的信徒,但对这只无名的黑狗非常恐惧。终于有一天,布道者的女儿告诉我,她的父亲也开始害怕这只狗,请求我杀掉它,可是我却来迟一步,布道者已被黑狗撕碎。女儿失踪三天后,在深夜寻到我的住处,而那只黑狗,像羊羔一样跟在她的身后。在结尾之前,黑狗无疑象征着人性罪恶之类的东西。虽然黑狗每天跟随布道者布道,晚上与布道者同睡,但布道者选择无视它,也不肯给它取名。名字意味着合法性,意味着对归属的承认,没有名字,就意味着黑狗无法被赶走。布道者用忽视罪恶的方式歌颂的所谓真理,注定是脆弱的,当他发现这一点,对黑狗产生恐惧时为时已晚,他的死宣告了对剔除人性的真理世界的追求的彻底失败。如果小说以布道者的死亡作为结束,似乎一切都清晰可辨,可问题是小说没有如此结束,黑狗与失踪的女儿同时出现了。失踪后的现身,似乎预示着这个曾经父亲的信徒可能发生了一些转变,但这一点我们无法确定。我们同样无法确定为何黑狗跟随着她,他们是达成了和解,还是她无法摆脱呢?既然羔羊在圣经中是对耶稣的指代,那原本象征着罪恶的黑狗呈现出羔羊的面貌又意味着什么呢?迪伦马特将结尾放在了这种模棱两可给未来蒙上的阴影之中。为何迪伦马特认定布道者必然失败?《阿布·夏尼法和阿南·本·大卫》给出了部分解释。犹太教神学家和伊斯兰教拉比被关在同一间监狱,在长久的对峙中,两位智者逐渐摆脱了《圣经》和《古兰经》的外在形式,从不同的宗教中揣摩出同一个伟大的上帝来。随着囚犯增加,监狱不断扩建,成为一座巨大的迷宫,这座最原初的监狱早已不为人所知,连监狱管理员也一同被世人遗忘,以致犯人和管理员都不得不靠向外围监狱的管理员乞讨为生,但外围的管理员也被遗忘,只能再向更外围的管理员乞讨。五百年后,其中一位智者被释放,他发现自己入狱前的思想被后人认作经典,可他本人却被当成可耻的冒充者和异教徒。最终,这位智者回到监狱,与另一位智者享受他们在迷宫中的自由。监狱是权力的产物,监狱的逐年扩建,象征权力体系的不断完善,这种权力的壮大与完善,导致了人们对真理的逐渐遗忘。阿布·夏尼法和阿南·本·大卫对终极真理的参悟,相当于革除了各个教派护卫者的权力,他们的思想也就必然不会被权力的把持者们接受。布道者接受并传播的真理,必然是被扭曲的真理。《阿布·夏尼法和阿南·本·大卫》揭示了真理在权力的囚禁下被遗忘的事实,而《抛锚》则把真理的衰变过程展现出来。一个推销员因为车子抛锚,误打误撞住到一位老法官的家中,并参与到由退休的法官、检察长、律师发明的模拟法庭游戏中。担当被告的推销员原本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罪过,但在法官和检察长娴熟的诱导下,推销员强烈的认定自己犯有蓄意杀人罪,心甘情愿的接受法庭判决他的虚拟死刑。法官等人庆祝游戏圆满成功,轻松的从游戏切换到现实,推销员却无法自拔,在自己的房间里上吊自杀,永远留在了游戏之中。法官、检察长和律师,他们是典型的经由专业知识体系培训出的人。经过数十年的法庭经验,他们自认为在对法律知识了如指掌的同时也掌握了人性的公式,因此他们总是充满信心,即使面对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即使此人从不认为自己有罪,他们也可以通过娴熟的技巧创造出罪恶。法官们的老态似乎暗示了一个知识体系的垂垂老矣。当一个知识体系越来越习惯于用经验生产观点,现实是什么就开始变得无关紧要。问题已不在于当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所有的问题看起来都像钉子,而在于当你手里有了一把锤子,所有的问题就必须是钉子,而且钉子必须存在。当这些问题显露,便是一个知识体系衰老的迹象。宗教是权力,知识是权力,政治当然更是权力,迪伦马特总是冷眼观望着真理与权力的关系。在真理和权力的较力下,人们最终走向何方?迪马伦特的看法显然非常悲观:命运就像一辆没有司机的列车,冲向没有光明的地心。
  •     自1815年以来,瑞士这个奇怪的国家,就再也没有被牵连进任何国际性的战争之中。即使是如两次世界大战这样重构了现代文明状况的重要事件,也都并没有让这个永久中立的国度,真正遭受到战争所带来的折磨和考验。而这种一贯颇为中立的立场,则使得瑞士在随后而来的冷战局面里显得额外地中性:在那个几近坍塌,被核子阴云所笼罩的世界舞台之上,瑞士就像是一名躲在幕布旁不愿登场的演员。他置身其中,冷眼观瞧。他对上演的悲喜剧有着一份独特的清醒意识,他对战争的诡谲和人类命运的脆弱有着冷峻、严肃,并不失幽默的反思。而最能代表战后瑞士,以及这个奇怪国家的作家,就要数作家迪伦马特了。出身于瑞士伯尔尼州的迪伦马特,是个彻彻底底的瑞士“土著”。除了成名之后的旅行和讲演以外,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内都没有离开过瑞士。然而,他的作品却都毫无疑问的都指向了更为庞大的政治世界。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戏剧作品,都在保留着文学智性和技艺的同时,表达了对生命存在、现代技术(战争技术),以及——对威权政治的荒诞,等等这些现代性核心命题的探察。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迪伦马特其实并不陌生。作为《诺言》和《老妇还乡》作者的迪伦马特,是一名以终结侦探小说叙事结构为乐的侦探小说家,也是一名融合了布莱希特、斯特林堡和卡夫卡风格的经典剧作家。然而,这还并非迪伦马特的全貌。想要理解迪伦马特,就必须将他看作是一位旁观者。一个以喜剧的方式,去严肃地探讨权力、正义和个体生命关系的旁观者。在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抛锚》(郭金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3月)中,《坠亡》是最能体现迪伦马特在政治讽喻和叙事技巧这一双重维度的作品。在《坠亡》中,迪伦马特虚构了一次苏联的政治局委员会的会议。他替小说中的主角以英语字母从A到P的顺序(中间跳过了字母J)排列,并同时暗示了权力等级的阶梯关系。在他们之中,有翻译了“里尔克和史蒂芬·格奥尔格的”党内理论家G;有“原先做过音乐家”,事实上“是个唯美主义者”的秘密警察局长C;也有在瞌睡之前,会大声叫喊“打到党的敌人”的开国元帅H。在这次会议上,国家最高统治者A提议(亦或是命令)委员们解散政治局,这被其他委员们看作是A为了实行独裁,进行政治清洗而打出的政治子弹。而当字母们逐个登场,委员们互相攻讦的时候:一个发自于最高统治者A的命令,却最终导致了他自己的意外死亡。在小说的结尾,政治局的座次被重新排定。这座国家机器依旧凭借着字母代号恢复了运转。而在《抛锚》当中,迪伦马特同样触及的是一种事故或意外的致命特性。这种致命性指向的不仅仅是“偶然”施力于生命个体的“突然死亡法”,更是豁开了这样一条荒诞的裂缝:当世界政治的铁幕和战争机器所潜在的短路并存而来的时候,舞台上的主角——人类,究竟应该摆出怎样的一副嘴脸?是如《抛锚》中的主角,在狂欢夜中迎来自己的审判呢?还是如统治者A那样自设了圈套而并不自知呢?迪伦马特作品的核心技巧之一,就是使用结构性的意外突转,把叙事指向了初始维度的逆向。这种突转的能力,在迪伦马特这里,甚至变成了一道关于“事故”的命题。在《抛锚》里,迪伦马特这样写道:“具有威慑性力量的不再是上帝、正义、第五交响乐里的命运,而是交通事故、错误设计导致的决堤、因一名实验室操作员心不在焉而引发的一座核电站爆炸、调试错误的孵化机。”在人类走过20世纪下半叶的时刻,谈论正义、伦理和理性,就必须将不可预测的卡壳、阻塞和抛锚纳入不可预知的相遇里。而这种状况,在迪伦马特看来,则毫无疑问地应在核武器及世界政治的讹诈与吊诡的语境中予以正视、考量,并且,予以文学形式的抗争。
  •     把瑞士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扔在一堆世界文豪如福克纳、海明威、塞林格等人之中,他的小说可能不是最好的,但要是把这帮作家都拉到高考考场里答数学题,那迪伦马特肯定得分最高。他擅长此道,常将逻辑、结构、格式和数字的美感带入小说之中。让迪伦马特享誉文坛的并非是这些各具美感的小说,而是他的剧本。他的戏剧代表作《老妇还乡》和《物理学家》是剧坛的保留剧目。《抛锚》则是他创作成熟期写的一系列短篇小说合集,精彩程度不亚于戏剧。其中最具迪伦马特特色的是短篇《坠亡》,这篇小说奇特之处在于它有十几个主角,却没有姓名,全由字母“ABCD”来承担叙事功能——几十个字母轮番上阵,挑战读者的记忆力和耐心,稍不留意就会弄错人物。这是作者故意为之,小说是在他在1967年访问苏联后写成的。大意是某国的最高统治者A想要独享大权,解散议会和政治局。他召开大会,B至Z一齐登场,他们都是该国政要。会议上,几派得权者明争暗斗,相互利用,每人都想挤走他人获得权力,同时也担心自己随时被踢出局。这样复杂且无主角的小说读来费力,但迪伦马特却为每个字母安排了鲜明的个性:阴险狡诈的B,徇私枉法的E,投机钻营的F,阿谀奉承的N……除了人物个性鲜明,布局结构严谨稳妥,几十个字母交叉叙事丝毫不乱,将最高权力机构的斗争写得生动有趣——这种叙事形式和结构安排是迪伦马特小说中最突出的特色,他不爱抒情,也不留恋诗意,只是构建一个小说世界等待读者进入,他不想感动读者。当然,他也有自己的主题——批判极权。极权关涉人类的命运和灾难,属于迪伦马特关心的主题之一。与许多小说家一样,迪伦马特对人类的命运和生活追问得最多。他最关心的主题大概是犯罪,还写过几本犯罪小说。不过迪伦马特的小说与普通的侦探小说不同,他关心的不是血腥和暴力,而是犯罪中的道德困境。《抛锚》既是这本小说的书名,也是其中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位洋洋自得的纺织业代理商途径乡村时汽车抛锚,夜宿退休法官家中的故事。小说里没有杀戮情节,甚至没有真正的罪犯,只是从人的心理来剖析“罪恶”,过程却远比暴力场景更引人深思。纺织业代理商名叫特拉普斯,正开着昂贵的斯蒂贝克派汽车回家。这辆车是他晋升纺织品总代理人后所买,之前他只是个推销员。前一任总代理人死于心脏病发,刺激他的原因是妻子与特拉普斯有染。车抛锚之后他住进一位退休法官家中。法官与另两位退休辩护人、检察官每遇到新的住客总要玩个游戏,在晚宴时召开模拟法庭,审判来客的罪行。特拉普斯初觉荒谬,坐定之后,辩护人立刻暗示人人有罪,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交代,由辩护人像法庭抗辩,获取减刑。但在饭局当中,法官和检察官一再探究他的动机——为什么要与上司的妻子偷情?为什么暗自向公司另一同事透露私情(是同事告诉上司从而引发心脏病)?为什么在上司去世后再未幽会过他妻子?法官住在幽闭的乡间,在宽大的住宅内,丰盛的晚宴持续了一整晚。随着一道道菜上桌和一瓶接一瓶的红酒,特拉普斯的态度逐渐转变——起先他深觉荒谬,丝毫不认为自己有罪,后觉自己动机不纯,大概有罪,最后主动坦白所有细节,最后要求“法庭”判决自己死罪——在这荒诞的法庭内发生的荒诞故事,让人心生恐惧,揣测特拉普斯是否路遇妖怪,最终被处以死刑。但让人吃惊的是,模拟法庭真属模拟,而特拉普斯却在第二日上吊自杀了。这是法律之外道德的力量。近年人们好像忌谈道德,仿佛一提即会被打上“站在道德高地”的标签。道德是评判人类文明生活的重要维度,它也决定了人类的命运和灾难,值得反复讨论。不过这么说来,人类的生活好像脆弱不堪,极权、自然灾难、战争和杀戮,由外干涉它;而道德、秩序和习俗则从内安排它。快乐好像是火柴盒里的蚂蚁,要越过重重庞大的火柴棒,才能找到空间生存。小说家迪伦马特关心的就是火柴盒里的蚂蚁。人类的生命力如此旺盛,而生活又如此可悲。他不得不警惕得看着阻碍蚂蚁生存的火柴棒,防止它们滚滚而下,压塌蚂蚁最后的生存空间。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自成一体的大陆。” 贪食。饕餮。与罪。
  •     书比较难懂。《狗》及《隧道》都是看了他人分析才明白的。《隧道》自己理解仅到了“人一旦陷入某种环境后难以脱身,且变得麻木,最后无能为力”的程度。《抛锚》很精彩,警醒人们麻木的神经。《坠亡》未免太写实点了吧!
  •     看过的最薄的,却让我目瞪口呆的好故事,大家都说《抛锚》好,我最喜欢《隧道》,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绝望。
  •     伟大的迪伦马特!几乎我喜欢的所有小说家,都能在这本小集子里看到影子。伊恩麦克尤恩,博尔赫斯,卡夫卡,科塔萨尔,艾柯,契诃夫……只能以这种罗列的方式表达对迪伦马特的赞美。
  •     几篇中最好的就是《抛锚》,其他只有零散的杜松子酒吸引人
  •     上个世纪出的小说集没有收入这一本的几篇是有道理的 不是不好 而是跟他最好的那些比起来逊色太多了
  •     迪伦马特有着我最珍视的文字品质,“冷静”。
  •     略有些烧脑,《女预言家之死》有意思,神话悲剧中的八卦推理剧。
  •     迪伦马特真的很厉害啊…对人性、社会、政治的洞见让我觉得自己真是蠢钝如猪。抛锚也太适合改编成剧本了!!
  •     在医院里煎熬着读完了。怎么说呢,真心看不下去。故事情节铺垫得相当差劲,比起看过的其它基本短篇集差距实在有些突兀。不想废话多做评论了。好在十块钱买的,就当认字了。
  •     作家的名字极为酷炫。《坠亡》显然是非苏俄作家写的苏俄式小说,不过还是很喜欢啊。
  •     看完狗一股莫名其妙,看看评论这么高就明白是自己看不懂其中的隐喻,索性后面的都放弃吧
  •     喜爱程度:抛锚>狗=阿阿>史密斯>隧道>女预言家之死>坠亡。可见此人热衷戏剧性,对苏俄有偏见,还对一些精巧细腻,质感温柔如吊带裙的描写有迷恋,其次是潮湿、模糊如清晨的描写,兼有希望与噩梦
  •     最喜欢标题作抛锚。读得太艰难了时刻对自己智商产生怀疑……译后记说《女预言家之死》写的是人类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战胜邪恶……我现在怎么什么都能看出悲剧与荒谬感来了
  •     读起来没有听梁文道讲的时候好,难道是版本不好,还是悟性不够。
  •     迪伦马特真会异想天开。荒诞,黑色幽默充满着整本小说
  •     荒唐疯癫的背后,留下了一处处现实的残酷和伤痕
  •     就爱这种需要智商和用心才能读懂的小说。 《女预言家之死》之精彩令人叹而观止。
  •     迪伦马特擅长用寓意的方式,他笔下的角色都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人物,他可能是一类人,甚至是一些更为广大的概念,比如《阿布·夏尼法和阿南·本·大卫》象征了两大宗教的历史恩怨,《女预言家之死》女祭司和先知象征着人类的幻想与理性。探讨着人类最为深刻且具有哲理性的问题。只好不断的惊叹作者的强大!
  •     悬念迭出,有种智商碾压的感觉,所以不可以一目十行地看,《坠亡》最赞,看出一身冷汗,也推荐《抛锚》,假戏真做了。
  •     前几篇还可以吧
  •     《狗》极为期待与恐惧并存;《隧道》装着做着合情理的现实让人恐惧想逃避;《抛锚》欣然认罪、赴死,对制度规则的讽刺;《史密斯》晕眩,密不透风,憋闷;被侮辱智商系列 木哈哈 棒!
  •     短篇小说,梁文道介绍然后读了,真心不错,虚拟出的法庭,最后真的找出杀人凶手,蛮不错的
  •     七个中短篇,其中《抛锚》、《坠亡》、《女预言家之死》都是杰作。
  •     看不太懂其他短篇。
  •     前边几篇不够成熟,后边很好
  •     比起迪伦马特的戏剧,更喜欢这些小说。
  •     故事都很好看,一个聪明,敏锐的作者,所以有时候像一个气打的太足的轮胎
  •     每一篇都很精彩!Marvelous!两位神学家那篇太震撼了妈的,让我想起特德姜的巴比伦塔那篇。后三篇我智商下线看不懂。但不得不感慨,俄狄浦斯用一万遍也都新鲜。
  •     《抛锚》 我实在太喜欢迪伦马特啦!
  •     一本需要全神贯注的书
  •     细思极恐,罪恶深植在每个人内心隐蔽之处。
  •     诡怪玄虚 狗那篇挺吓人且细思极恐 我不喜欢迪伦马特小说的这种风格即使它们确实给我留下了印象
  •     哎。难望其项背
  •     抛锚真是读得暗暗害怕。隧道也精彩。都是深刻惊悚。
  •     喜欢抛锚这个故事,另外几个有些看不懂,有种用力过猛不舒服的感觉。
  •     不甚高明。
  •     觉得《抛锚》很适合被波兰斯基拍成电影 《坠亡》拍个封闭空间群戏应该相当牛逼
  •     《坠亡》、《女预言家之死》,复杂奇诡无与伦比。
  •     智商不够,复读来补;建议先看故事简介,再读原文。
  •     经典
  •      终于发现自己最钟爱的写作文风——迪伦马特
  •     小规模的魔幻人性寓言,惊悚奇谲的警世故事,直指人心的哲理话剧,冷酷黑暗的地下犯罪,冷硬讽刺的政治批判,还有希腊神话级别的哲理剧场,七个短篇,风格各异,仿佛压缩在狭小容器内的七个精怪,惊心摄魄,能量非凡。
  •     非常瑞士:在神话,宗教,政治,哲学,道德,以及极丧的(闲得蛋疼的?)西欧市民生活里玩尽隐喻(Why so serious?)。一看作者介绍果然是个剧作家,长的几篇几乎全是剧本嘛。(小说化的剧本真的读得好累。。。)3.5星。
  •     观察角度很独特、深刻。
  •     迪伦马特太厉害了!
  •     迪伦马特后创作剧本的同时也写小说,在故事剧情上他是被奇妙灵感眷顾的宠儿,同时早年前的剧作经验让他在把控叙事节奏上有一套独特的处理方式。《抛锚》后被搬上舞台,当时苦于找不到对困陷“游戏”烦恼中的特拉普斯有足够表现力的演员,他无奈改动了结尾中那个诡异的最后抉择,又由于本书中未加入这段轶闻的注释,大家纷纷猜测这是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罪恶态度愈发的麻木抑或更深刻的寓意。
  •     除了修过一学期黑哲之外就没系统学过哲学,后面几篇短篇大概有哲学知识能更好理解,前几篇倒是通俗易懂些。最喜欢的是审判那篇,佩服作者对人物微妙心理变化的高度洞察力和想象力。至于后面那篇人物名字全是字母的是唯一一篇没看下去的,人物太多字母名又毫无标志性,下次看恐怕做个笔记理理清楚。
  •     都是短篇却很费劲。坠亡没有名字,史密斯没有分段,阿布的材料也不知道是不是建构在史实上,而女预言家之死又是借用希腊神话的背景写自己想写的对抗状态,看着有些混乱但实则作者追捕的,都是在情节上构建一个绝对的语境,用场景逼手下的人物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晦涩是有一些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能理解那种痛快,作者赛高! 从狗看来,其实还是有些起笔的尴尬,感觉就是装作要写下一些什么而又实则自己也不知道要写,或是最后会写成什么样的摇摆状态。 抛锚也好看,感觉最后改成喜剧主角第二天醒了再继续前行更妥帖一些,毕竟只是抛锚嘛,但这这一版的结局还是震撼的。 作者感觉文风题材都很多变,应该是个脑洞很大的人,拥有很充沛很满足的一生,很羡慕。羡慕想要就拼尽一都得到的人,其实到最后,得不到的就像尘埃一样,释不释怀都已经不重要了
  •     短篇小说,有剧本的感觉,却隐喻很多,有点看不懂,也许是翻译的问题,文化差异的问题。排版不好,大段大段的文字,没有分段,看起来很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