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的真实王朝》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耶稣的真实王朝章节试读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214051929
作者:(美)詹姆斯·泰伯
页数:262页

《耶稣的真实王朝》的笔记-第209页 - 保罗的挑战

到了公元150年……这一句意思搞反了

《耶稣的真实王朝》的笔记-第162页 - 君王驾崩

约西弗斯形容罗马的钉十字刑是惨死之最。可怜的受刑者在刑架上挂着几天等死。按他的记述,公元70年罗马军队包围耶路撒冷期间,俘虏被钉十字架的人数达到每天500人。因为要用木材制作这么多十字架,附近树林被砍伐一空。
钉十字架的“科学原理”是,钉子要钉的能使流血量降至最低,否则受刑者会因失血过多立刻昏厥,几分钟之内一命呜呼。因此钉子不是从手掌部位,而是从小臂的桡骨和尺骨之间钉入,这样可以使手臂牢牢固定在横条木上。如果从手掌钉入会支持不住身体的重量,如果从手腕钉入则会导致血管破裂。
脚的钉法是从跟骨钉入。脚跟骨是脚部最大的一块骨头,钉这里与钉小臂一样,不会引发大量出血。
钉十字架而死是慢慢的死,可能拖两三天。受刑者要被剥光衣服,承受地中海烈阳的煎烤,致死的原因包括休克、疲劳、肌肉痉挛、脱水、失血,以及最终的窒息与心脏衰竭。
臂与腿钉钉子的角度差异,可能导致死得比较快或比较慢。臀部下面有一块叫做sedecula的木头,可以稍稍托住身体的重量。如果因故要速死,可将受刑者的腿打断,导致身体向下垮,过不久就会无法呼吸。
耶稣是在上午9点被钉上十字架的,由于当天是犹太教的逾越节,日落之后要吃逾越节筵席。大祭司让罗马兵打断受刑者的腿加速死亡,《约翰福音》说:“免得尸首当安息日留在十字架上”(《约翰福音》19:31)。兵丁们来到耶稣面前,他显然已完全没有了生命迹象。一名兵丁用枪扎他的肋旁以便确认,耶稣并没有反应。

《耶稣的真实王朝》的笔记-第146页 - 耶路撒冷最后的日子

最早讲述最后晚餐的并不是任何一部福音书,而是使徒保罗写给希腊城市哥林多的信徒的《哥林多前书》,约在公元54年写成。保罗说他传给信徒的是“从主领受”的:“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掰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11:23-25)
基督徒熟知的这些圣餐与弥撒中要诵念的话,在《马可福音》、《马太福音》、《路加福音》中都重述了,字句只稍有改动。这段话概括了基督教信仰,是基督教福音的根本:全人类因耶稣舍身流血而赎罪得救。按保罗所说“从主领受”而传诵的耶稣最后晚餐上说的话,是史实的可能性有多高?说来也许令人意外,但其中确有应该追究的问题。
犹太教徒的每一餐上都要分食面包与共饮酒,并且要祝福面包与酒。但是,吃人肉饮血确是犹太教徒绝对没有的事,连象征地做都不可能。《律法书》很明确的禁止食用血,不但以色列人不可,所有人都不可。代表全人类的诺亚及其子孙是最先被上帝严禁“吃血”的(《创世记》9:4)。摩西也曾叮嘱:“凡以色列家中的人,或是寄居在他们中间的外人,若吃什么血,我必向那吃血的人变脸,把他从民众剪除。”(《利未记》17:10)耶稣的弟弟雅各后来也说,外邦人要归服上帝,必须遵守不吃血的“禁戒”。(《使徒行传》15:20)。这些禁令都是针对动物的血,虽然没有说到禁吃人的血,这却是想也不用想的事。“喝血”既然是这么严重的忌讳,耶稣不大可能用这样的象征意义。
那么这一番话从何而来?如果最先传述的是使徒保罗,而他其实不是“从主领受”的,那么来源有事何处呢?最与之类似的是某些希腊罗马式的法术,俺一份古希腊纸草纸的记载,有一种爱情魔咒是由男性对着一杯酒说出咒语,这杯酒就象征埃及冥神奥西里斯(Osiris)为求女神伊西斯(Isis)爱他而奉上的血,伊西斯喝下他的血是象征与他合而为一。另有一种古文献中说,这酒变成了奥西里斯的肉。象征地“吃肉”、“喝酒”乃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一种融为一体的魔法仪式。
保罗是在小亚细亚城市大数(Tarsus)的希腊罗马文化之中长大的,不是在以色列境内成长的。他从未见过耶稣,不曾与耶稣对话,他与耶稣的关系是凭“异象”而来的,不是凭与耶稣的接触。十一使徒在耶稣死后商议找人递补犹大的缺,坚持人选必须是从约翰施洗起至耶稣被钉十字架期间曾伴随耶稣的人中选取(《使徒行传》1:21-22)。单凭异象与听见声音的资格是不够的。
另一个证据更有趣。《约翰福音》记述了最后晚餐,但对于耶稣设立圣餐却只字未提。假如耶稣的确在最后晚餐时开创了以饼象征身体,以酒象征血的圣餐,约翰怎么可能遗漏?约翰只写耶稣坐下来吃晚餐,无疑是很平常的一顿犹太教徒的晚饭。饭后他离席站起来,取了一盆水,就为诸门徒洗脚,再用束在腰里的手巾擦干。这是示范“夫子”与“主”当为仆人的榜样。然后耶稣便说自己要被出卖,约翰接着写犹大突然离席出去。
《马可福音》的神学概念与保罗的很近似,作者是在保罗记述最后晚餐后10年才写的,因为受保罗言称“从主领受”的影响,添上了“吃我的身体”、“喝我的血”的部分。《马太福音》与《路加福音》都是完全以《马可福音》为所本的,而是《路加福音》是毫不掩饰的保罗拥护者。追根究底,起源显然都是保罗。
若想解开这个疑问,必须有某种独立的、能说明耶稣追随者原始行仪的资料,是基督教的文献,但必须是不曾受保罗影响的。1873年在君士坦丁堡一所图书馆发现了这样的资料《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时间可上溯至公元2世纪早期。希腊文原标题Didache意思是“教诲”,是早期基督教徒使用的一种“指导手册”,可能是专为将要受洗的人而写的。内容包括许多道德教诲与训诫,也有讲述洗礼与圣餐的部分。其中有以下这段出人意料的祝谢酒与饼的礼仪:
关于圣餐礼要按以下祝谢。首先是祝谢杯:“感谢父神赐予您的孩子大卫的神圣葡萄汁,您教我们从您的孩子耶稣而知道。愿荣耀永远归于您。”然后这样祝谢饼:“感谢父神教我们从您的孩子耶稣晓得生命与智慧,愿荣耀永远归于您。”
注意其中没有提到酒代表血或者饼代表肉。这却是早期基督教圣餐礼的记录!这段文字也令我们想到《死海古卷》中描述的神圣弥赛亚的段落。在这里只看到颂扬耶稣的大卫世系的弥赛亚,赞美他带给使徒生命与智慧,显然这些重新耶稣的人对于保罗倡导的仪式一无所知。
还有一点很重要,按犹太传统,应先祝谢杯,然后才祝谢饼。《十二使徒遗训》就是按这个先后次序。保罗所说的最后晚餐中,耶稣确实先祝谢饼,然后拿起杯来祝谢,与犹太传统相反。先后次序乍看也许不是多么重要,可再对照一下《路加福音》的记载,基本是按照保罗所传述的方式记录,但是先有一杯酒,然后是饼,之后又有一杯酒!饼与第二杯酒代表耶稣的:“身体”与“血”。至于一杯酒并没有说是代表“血”。耶稣先祝谢杯之后说的是:“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等神的国来到。”(《路加福音》22:18) 这先祝谢杯的传统是保罗版未出现以前的原始记录,四福音书中仅《路加福音》留下一点痕迹,到《十二使徒遗训》被发现后得到证实。
按这个观点,最后晚餐有其历史意义。耶稣此时告诉最亲近的诸门徒,在神的国到来之前,他不再和他们一同进餐了。他知道犹大这天晚上要引发事变,让他被捉拿。他的希望与祈祷是:下一次与诸门徒同席,按犹太传统祝谢杯与饼,是在神的国已经到来之时。

《耶稣的真实王朝》的笔记-第159页 - 君王驾崩

根据四福音书的记载,罗马总督彼拉多认为耶稣没有犯罪,而且颇费了一番功夫想开释耶稣,却不敢下令,然后审判耶稣的犹太当权者及其支持群众却极力要求把耶稣钉死。彼拉多甚至提议,按照在犹太节庆释放一名犹太犯人的罗马惯例,将耶稣开释。但群众却反对,转而要求让因犯叛乱罪的另一名犯人——巴拉巴——享受罗马的这项特赦。终于,彼拉多眼见犹太群众高呼“把他钉上十字架”,恐怕生乱,就默许了。并且命人取来一盆水,当众洗手,表示自己与此事无关,并且再一次宣称耶稣是无罪的“义人”。
学者们认为,这类关于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的记述,没有史实依据。这些全都是后来的基督教神学言论刻意要把害死耶稣的罪责归给犹太人,同时也替罗马人开脱,把彼拉多描述成同情耶稣,竭尽所能要救耶稣一命的人。《新约》的四福音书都是在犹太人大决反抗罗马(公元66-73年)之后写成的。提比略大帝在位期间(公元14-37年),反犹情绪盛行。代价惨重的犹太反叛过后,罗马人把反犹情绪煽成不可收拾的大火,如果要在罗马人之中传布新的基督教信仰,就必须切断耶稣与犹太人造反以及不效忠罗马的所有关系。
耶稣死于罗马的十字架钉刑是无可否认又令罗马极端尴尬的事实。然而,如果可以把钉十字架的罪责推给顽固的犹太人,基督教运动也许就可以把其犹太起源和创始者的冤死解释的婉转一些。换言之,可以祛除一些原有的犹太色彩,可以使正在罗马帝国中传布的新兴基督教更多的争取信徒与认同。
确知的事实是,彼拉多本来就以暴虐、残酷、对犹太百姓毫不关心又彻底鄙夷犹太人而闻名。与彼拉多同时期的犹太哲学家兼历史学家压力山大的菲罗曾说,彼拉多“生性不知变通,既固执又残酷无情,以有仇必报与脾气凶暴著称”。
《新约》的四福音书所呈现的彼拉多其人,根本就是没有历史证据的错误。

《耶稣的真实王朝》的笔记-第101页 - 关键的一年

基督教徒与犹太教徒后来都专注于仅只一位弥赛亚的出现。耶稣时代的情形却不是这样,《死海古卷》就是证据。里面一再写到,将要宣布神的国降临的弥赛亚有两位。一位是大卫王族世系的国君式人物,与他并立的还有一位祭祀,也是弥赛亚,是利未支派的亚伦(摩西的哥哥)世系后裔。
这种两位弥赛亚的理想憧憬,成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崇信末时天启的犹太教团体的范本。公元前2世纪的《十二族长遗训》说的很简明扼要:“因为主要从利未支派兴起一人为大祭司,从犹大支派兴起一人为王。”该书一再强调,以色列的救赎将同时来自利未支派与犹大支派——亦即大卫王的支派。祭司弥赛亚受重视甚于君王弥赛亚,而且地位往往也比大卫后裔的王要高。族长犹大本人甚至表明:“因为主赐了我王权,赐了他祭司职,而他将王权安置在祭司职之下。”
大约与《十二族长遗训》同时期的《禧年书》,宣告永恒祝福祭司的祖先利未,以及将要统治全以色列的君王之父犹大。根据这些文本看来,两位弥赛亚的概念曾是犹太教领导权的理想结构。
在《死海古卷》中最古老的基本文件《社会法则》中,爱色尼人构想的未来是有祭司弥赛亚居于“弥赛亚筵席”的首座,与他为伴的是以色列的君王弥赛亚——他们称呼为“会众的首领”或“大卫苗裔”。《死海古卷》里有多处讲到热烈期盼这两位弥赛亚来临。
这类弥赛亚心理从未消除,所以作为利未支派的约翰,与作为犹大支派的耶稣的出现,这在众多预期两位弥赛亚出现证明末时将临的人心中,必然及其莫大希望。

《耶稣的真实王朝》的笔记-第259页

原来如此


 耶稣的真实王朝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