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

出版社:kubrick
出版日期:2009年7月
ISBN:9789881799487
作者:李維怡
页数:360 pages页

内容概要

李維怡.北京出生,香港長大。這十年主要在香港從事紀錄片創作、錄像藝術教育、市民規劃運動,現為影像藝術團體〔影行者〕的藝術總監,認為藝術創作應該屬於所有人,一直努力學習如何將藝術從殿堂想像拉回人民生活的空間。
香港中大文大學新聞及傳播系畢業,後又同校主修人類學獲社會科學哲學碩士,現為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的兼任導師。2000年意外獲得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首獎,散文、小說與詩歌散見於《字花》、《文學世紀》、《明報》、《捌a報》。這幾年與不同的市民一起共同創作一系列人文關懷的紀錄片,包括有關灣仔利東街人民規劃運動的《黃幡翻飛處》、有關2005年反世貿抗爭的《沉重而絢爛的十二月》、有關紥鐵工人罷工的《紥草根.鐵生花》、有關貨櫃車司機生活的《Dog and Butterfly》、有關行將消失的嘉咸街市集的《嘉咸.女情》等等。
寫作是我的守護精靈,生活到了某個地步,便寫一些,以作疏解、反思之用,沒有特別著急,故第一本書還是計劃在2009年夏天才出版。

书籍目录

董啟章序 : 寫也難, 不寫也難
7
陳智德序 : 兩種自由與白色灰燼
19
感恩禱文(代序)
28
蹲在屋角的鬼
38
那些夏天裡我們的蛹
62
石頭無法丢落地平線
159
花鬼
160
失物
170
黑夜飛行
180
剝皮豬, 豆腐龜與發瘟雞
184
一啖砂糖
200
風景速寫.一
208
紅花婆婆
210
聲聲慢
232
間奏
252
鵝們
254
夢馬
268
笑喪
270
微笑.默念
322
跋(鳴謝及其他相關的囈語)
324
附錄 : 危險時刻的小說寫作 - 與張歷君筆談
327
自由的滋味
360
作者簡介
362

作者简介

內容簡介:
「……行路難 行路難多歧路 今安在……」
《行路難》是古代「知識份子」李白借樂府民歌的體裁以言志的詩歌,在思考書名時,詩中的片段便不知從何方突襲,以極速進佔了我的腦海。於是,關於書名,便不再作他想了。
而在這個民歌消逝、影像爆炸的幻影都市裡,這本《行路難》希望立足於市井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同時貫穿香港過去二十年的社會事件,以致未知的未來,企圖穿越創痛造成的空白間隙,以見證社會體制在小人物身上輾過的痕跡,還希望尋找掙扎者與反抗者留在迷宮中的紅線。
人生是與現實的對辯和搏擊,書寫亦然,你與我、愛與恨、進與退、走與留、美與醜、輕與重、個體與社群、插手還是旁觀、堅持還是妥協、真實還是虛幻……各種對立其實都是一體兩面。筆耕無非是把自己綁在椅子上,全力注視這個恐怖又美麗的世界,在世上各種兩難與尷尬之中,不斷做出不無難堪的抉擇。寫完之後,帶著這些思考面對實際的人生,則又是另一場修煉了!
書中盡是十年來所見所聞,大家亦可當成一種我城的口述歷史般閱讀,而小人物的口述歷史往往血痕斑駁。是故打開這本書,很抱歉大家無法不沾染到一些血污或眼水鼻涕。然而,假如這些能呼喚你內心那些瘀血的共鳴或陣痛,那麼,這個口述歷史的主人公,可能也包括了你--即使你從來不認識我。
這正是因為,我們事實上,是活在一個互相關聯的世界裡。
目錄:
董啟章序
陳智德序
感恩禱文(代自序)
蹲在牆角的鬼
那些夏天裡我們的蛹
石頭無法丟落地平線
花鬼
失物
黑夜飛行
剝皮豬、豆腐龜與發瘟雞
一啖砂糖
風景速寫.一
紅花婆婆
聲聲慢
間奏
鵝們
夢馬
笑喪
微笑.默念--致我的天使們
跋(鳴謝及其他相關的囈語)
附錄:危險時刻的小說寫作(對談:張歷君、李維怡)
自由的滋味


 行路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董啟章在為李維怡《行路難》寫的序文中,把她小說集中的小說就內容分成三類︰成長小說、社會書寫和寓言。然而我們也可以以敘事的技巧來把小說分成另外三類。第一類是以第一身敘事的故事,包括〈蹲在牆角的鬼〉、〈那些夏天裡我們的蛹〉和〈笑喪〉。〈蛹〉是主人翁何宇漫的成長故事,談及成長中的出走與穩定、異質與包容,而〈笑喪〉則是寫新一代知識份子的困惑、困境與成長,也談及敘事者作為旁觀者所發出來的主體認同。然而,那敘事結構更複雜的、敘事認同更難定位的〈蹲〉則較少人談論。那蹲在牆角的「他」之所以出現,往往是與血、死亡和創傷有關,如敘事者自己的母親死時,又或後來她要把胎兒打掉時,她都看到「他」在一角出現。是以我們可以說,「他」是她生命中傷痛的具像,而她則是一個「受傷的主體」,在陷入弱勢處境時體會到人與人之間感同身受。這裏帶出的不只是如董啟章所說「每一個人也是人」的道理,而是進一步說明每個角色都是受傷的主體,因而敘事者能與阿喪感同身受,以致在小說後段她能與Mandy在浴缸中互相療傷。Mandy 以海綿擦著女主角的背,彷彿就是一下一下的把女主角的污垢擦乾淨,把她的傷痛撫平。這種「受傷的主體」在第二類以第三人稱敘事的小說中同樣出現。〈紅花婆婆〉講述一位婆婆想到自修室休息卻被工作人員攔阻的故事。故事是以文仔的視角去看這件事,但真正受傷的主體卻是以前是小販現在變成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傑叔。傑叔以往是賣臭豆腐的,但因為一次「走鬼」的意外,腳斷了,失去了當小販的能力,成為名乎其「受傷的主體」,於是就只好在圖書館上班。本來,按著〈蹲〉的邏輯,傑叔應該最能與人感同身受,但是在圖書館管理的大前提下,他與他的同事不得不運用些許的暴力把紅花婆婆趕走。故事固然在迫問究竟管理是否必然合理,並突顯口口聲聲說合作而不顧是否合理的可笑,但故事更殘忍的是把感同身受,暴露在權力結構和身體暴力之下,並把它撕破。在醫院或浴室這些暫時剝去權力階級的空間,感同身受或有可能,但在圖書館裏,沒有甚麼比管理和合作更高的準則,個體間的關聯顯得軟弱無力。至於〈聲聲慢〉一開始就把角色的狀況推得更遠,在屋村將要遷拆的大環境下,所有的角色都是受傷的。堅持不走的固然被政策所傷;先前堅持但在壓力下簽紙同意離開的心感歉疚;認同不走這理念的中學生小碧因著父親簽紙也受到傷害;連並非居民卻參與其中的社工因著要轉跟其他工作而不能繼續下去而神傷。在瀰漫著將要逝去傷感中,角色雖然面臨相似的處境,但他們的共同體卻因著彼此隱若的出賣,出現了裂縫,最終未能成為一體。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通感或能達到,但要群體建立感同身受的共同體則十分困難。而他們所能擁有的,就只有小說結尾中,大家在雨中觀看家居成為風景畫的記憶。作者雖然善良地把故事停於懸而未決中,不用叫角色面對清拆時共同體土崩瓦解的命運,但把屋村描寫成風景畫同時表達了書寫的困境,那個要保衛的空間注定只能成為記憶中的風景畫,實體將不會再存在。第三類故事就是〈花鬼〉和〈鵝們〉,論者都稱它們為寓言,而我卻更願意把它們看成是後設小說。這兩個故事中都有從群體中分別出來的獨行動物,如〈花〉中的未,如〈鵝們〉中出走去找幫助的瘦鵝。未是為其他同類送行的,見證著暴力與死亡,代表著記念與送行,若這就是作家的形象,那麼一篇又一篇的小說就變成是暴力世界中的輓歌;瘦鵝的形象就比較正面一點,是逃出魔掌尋求幫助的獨行者,而當牠回到鵝群時,與牠年紀相近的老鵝都死光,餘下的鵝就忘記了舊日的一切,瘦鵝的歌聲就成了被壓迫的文化記憶。然而不論是哪個形象也好,未和瘦鵝都在想要實踐自己的使命時遭到殺害,李維怡的悲觀就在這兩篇小說中表露無遺。
  •     - 文學, 真不是己那一路, 更遑論文學理論。甚麼作者、角色、讀者, 暗喻隱喻借喻, 明指暗指意指, 確實是力有不逮之餘, 品性亦非這類。- 咁講, 唔代表我不喜歡這本書呀。要不是有那麼兩篇意象超乎我的理解, 其它都是很本土的故事, 看上去就像發生在身旁, 就是這個城市會出現的東東。- 作者觀察很細膩, 故事可能就圍繞那棵萬年青, 或樓上樓下的那點甚麼, 慢慢揭開生活的幕。- 《那些夏天裏我們的蛹》是最喜歡的一篇吧。成長歷程, 從來都是好看的。個人的爭扎、家庭的互動、社會的觀察都有, 主角雖然不是走在行動的前線, 但也足見主角/作者的立場吧。- 作者的社會視覺很強, 她本身就參與社會運動的前線。據說她透過寫作來喊驚、療傷。能寫出那麼多文字故事, 看來這社會真害人不淺。
  •     花了點時間終於把李維怡的第一本文字結集看完,這是一本贈書,也是我人生收到的第一本贈書。事源是<<字花>>的20期當中有一個贈書活動,在當中9本讀物之中,我有幸收到了它。我和作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家都是讀新聞系的人,雖然地方不一樣。不自覺地與她有一種超時空的共鳴感,同時也有的是一份對她小說故事當中的人物有一份的身份認同的感覺。各個故事,跨越了香港的發展背景,從今時今日的中產角度看回成長的記憶,有著一份「生於斯,長於斯」的感情。當中的故事雖然沒有什麼的好結局,只有淡淡然的一份流逝,飄落在空中的失落感。我比較喜歡的故事是<<那年夏天裡我們的蛹>>和<<笑喪>>,都是長篇和有關成長的故事,<<那年夏天裡我們的蛹>>當中的何宇漫,何宇明,小碧三個之間的微妙關係,從小學再講到青年,結婚,離婚,重遇,一段一段的感情,一個一個熟悉的地方,是那麼的親切。就看著一個人的成長蛻變,命運的更替,人物的生活上的改變。好像是在我們生命當中的插曲,各種不同的事件圍繞著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內在自身的意識形態。生命的流逝之餘,時代巨輪卻不自覺的轉動。生老病死,都是我們避不開,躲不過。這不只是故事中會發生的事,還有的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從故事中我們享受著生命的盛宴,生命的衰敗與生命的無奈。讀著讀著,一邊想香港少有這些社會寫實的作品,人性的真實。正如作者說的在大世界中寫作我們享受著被拋擲的快感和痛苦。這一類的小說不是看年青人無事強說愁的文章,而是真實的讓你享受著不一樣的人生。我們這一群80後90後,似乎什麼都擁有,但內心卻是被挖空的,大家都喜歡物質而沒有想過滿足現已足夠的思想。除了看到這些外,還看到了不同的人在社會上的地位提升,社會的流動。作者是社運界的革命者,也是文字的革命者。在這個別人口中的文化沙漠中帶領著一場文字和社會的革命。低下層的人,中產都在抗撃著一個無形的不公平。我認為當中小說的人物也與作者有著一定的關係,例如是<<笑喪>>中的林采希,她的主動,她在一些事件之後的憤怒,一種的自身的覺醒,不甘於平凡。有主見的少女,我相信這是維怡的縮影。一向我都喜歡現實主義的文學,電影和藝術作品,我認為這一種的現實就是我們的生活。它也是美的,是一種現實美。至於為共同體的寫作,我認為是必然要發生的事實。寫作可以是很個人的事,但文字卻包含著一種的公共性,對現實不滿的發聲,是一個話語權。面對著這一條難走的路,行路難,但難也要走下去。每條路上總會遇到不同的事,改變著你,衝撃著你的生命。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中长篇比短篇写的好很多啊
  •     诶,尴尬死了><
  •     其中几篇绝对够五星
  •     以行動親身介入文化活動和社會運動。透過書寫,好好的看看這個既美麗且恐怖的世界,關心和反省社會上各種強弱勢的差異(以及自己身處其中的位置),然後想像一下不『一樣』的未來,並將這些和對此有興趣的人們分享、互勉、共同實踐……
  •     書末李維怡與張歷君的對談值得一看。
  •     20131014-20131117
  •     〈那些夏天裡我們的蛹〉看得我幾乎落淚
  •     =_=
  •     很喜欢里面的市井气,有些地方还是稍嫌文艺了点哈。
  •     書末李維怡與張歷君的對談值得一看。
  •     《那些夏天裡我們的蛹》是很厲害的中篇,把社會運動下的個人情感寫得細膩。頗有辛其氏的味道。
  •     今年1。8生日时喵君送我的生日礼物,这个暑假完整看完了第二遍,介乎社会批判和世情感叹,真实与虚构之间的作品集结,像是曾经经历过以及餐桌上家人会说到的社会片段。有几篇写得极好,难得的并不矫情。
  •     漫墙蝴蝶的尸体吓走了她,失踪小弟几十年不变的夜间基地;那年夏天,香港街头奏起国际歌,阿叔阿婶叫道:“细路仔唔识世界,这个是GCD的音乐啊!”……他们总在一个临界点上,放弃了中产阶级的“幸福”生活,跨入迷茫笑丧的真实世界。这是用来压惊的文字,内容远大于形式;以而今华语小说圈中鲜有的社会担当,白描出都市边缘众生相;细腻的女性文笔,又能触及到“剥开橘皮的清爽水汽”。不过,强烈的作者立场,有时缺少了相应的文学语言承载,多少伤害了本能更丰富真实的感染力,这在短篇中似乎尤为明显,有点可惜
  •     到達又喊又笑,又悲傷又憤怒,又絕望又希望的境地。
  •     新年假都没读完一本书。继续。
  •     2009.07.26. 購於書展kubrick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