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事记》书评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208130523
作者:[日] 安万侣
页数:224页

《古事记》:想象一个源头

比起不确定,人们更愿意接受那些笃定的,虽然说来话长,但是源远流长、耐人寻味的历程。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对于人生有一个很美好的想象,“它更像是一条河,每时每刻都在流动和变化,你却无法矫直它”。或许在这里,小说家是参照了“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来描述人的“历程”——无法矫直,也意味着方向既定,总有它既定的结局。宛如历史。关于历史或是时间,对于结局——时间的尽头,人们是只能想象而无缘一见的——甚至连开端也是如此。日本人安万侣的这本《古事记》便是这样一部源自于“想象”的作品。在《古事记》中,想象不仅“必要”,而且美妙。想给中国历史找个源头恐怕不易,但日本人在这个问题上就很明确——一切的起点,都写在《古事记》里。奈良朝时代,确切地说是和铜四年(711年)9月18日,日本元明天皇命太安万侣编篆日本古代史,在记录和整理了稗田阿礼口诵之《帝纪》和《旧辞》以及一些历代口耳相传的故事后,次年1月28日,安万侣将完成的内容献给天皇,便有了这部《古事记》。《古事记》的身份是双重的。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一部的史书,而且是一部由皇室规定的“正史”。在结构上,全书共三卷,上卷所记是日本诸神的由来与神话传说,即“本辞”;中卷及下卷史实与虚构相混杂,名之“帝纪”,其中既有年表式的记录,也有有趣的故事。这似乎也表现了日本这个民族很有趣的特点——就算是在做很严肃的事,譬如编纂正史,他们也要融入一些想象,一些意趣。这种“意趣的保留”,便赋予了《古事记》的另一重身份——它还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同时也很卓越文学作品。成书于奈良时期的《古事记》开启了日本文学的散文源流,作品里收录的神话传说与轶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其中收录的歌谣,也是日本短歌创作的开端。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说,《古事记》在确立与流传“身份认同”的同时,也为日后的文字更广泛地参与记事,以及文学创作提供了范例与空间。在本书的译者周作人先生看来,读《古事记》的人,大多是会“买椟还珠”的:“这《古事记》里的帝纪正是史实的珠子,但我们觉得有兴趣的,却是那些附加的装饰”(《古事记》引言)。那装饰更华美,而珠子大抵却与我们无甚关联,于是《古事记》,其实更因其文学价值而流传于世。可归根结底,那珠子才是《古事记》的原本意义所在。因而读《古事记》,读者还是会对日本的“神道统治”产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那种宗教性的传承与尊崇,无外乎源于初民,源于从未断绝的想象。它总会支撑某种力量,无论是从外在来看,还是归因于内,它同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去想象一个源头,其意义将作用于想象产生的那一刻,同时也更是对未来担当的明确吧。

买文的椟,还史的珠——读《古事记》

六朝以前,文学作为独立的一科尚未自觉,不管是诗骚辞赋、杂文乐府,还是章表碑诔、召策史传……通通归结在“文”的麾下,动笔行文,必追求文采,所以《史记》虽为“史家之绝唱”,又称“无韵之离骚”。即使在六朝之后,史传撰述的文学传统也一直延续。日本古典文化受中国的影响匪浅,产生于奈良朝的史传作品《古事记》,便能看出这种痕迹,即史纪撰述的文学色彩。《古事记》书分三卷,其内容又可分为帝纪和本辞两个板块。帝纪顾名思义,就是记述历代天皇的历史,旧辞则是古代流传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一国的远古历史,浩渺悠远,若无相当的文字工具加以记载,及到后世有意收拾整理时,也只能从口耳相传的故事中搜寻索引,中国如此,日本也一样。这些流传的故事,虽显得荒诞不经,但是依然携带着某些史实的因子,需要慧眼的史家加以分辨烛照。中国的古史辨学派在这方面做了出色的工作。这些工作艰难繁琐,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大概完全没有此一番心思。读《古事记》也是如此。在召集修撰《古事记》的天皇诏书中,虽然讲道要“撰录帝纪,讨核旧辞,削伪定实,欲流后叶。”但在本书的中文译者周作人看来,“《古事记》的价值,不在作为一部史书上,它的真价乃是作为文学书看。”《古事记》的这种文学性,不在于辞藻的华丽,修辞的美妙,而是记述古代传说内容本身的优美、天真、纤细,这主要也体现在旧辞的部分。这些传说或惊悚神秘,带着浓厚的浪漫色彩;或凄清婉转,呈现出伤逝与物哀,读来意味绵长。相对于枯燥的帝纪来说,便是老树着花,颇有几分动人的情致。只是,《古事记》虽有中国的影响,但是依然相当本色,毕竟这些故事是流传于日本国土,并且自身也可能带有“神道教”的色彩。对于攀不上巴别塔的人来说,他国作品须有一个好的译者提供阶梯,才好登堂入室,窥其门墙。世纪文景所出的这本《古事记》,为周作人译本。周作人曾游学日本,对日本文化相当熟稔,其自身又是文笔超绝的作家,而且有翻译日本文学的大量实践。《古事记》译本也展现了周作人一代大家的深厚功力。他的译文有其散文创作中文白夹杂的风格,相当精致雅驯。而对于《古事记》中大量的歌谣,他又以白话新诗的方式呈现,浅显直白。这部周译《古事记》让读者在了解日本古史风貌的同时,也领略了作为优秀翻译家的文采风流。

世之弃儿,天之皇子

没有一本书能像《古事记》这样,给日本人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因为它是第一本告诉日本人“你是什么人”的书。人之所是,比人之所能总是更加重要。你再能,也改变不了自己所是;你所是,却将决定你能能到什么地步。青蛙再能蹦哒也蹦不过袋鼠,因为青蛙不是袋鼠,就是这个道理。日本人是什么东东,靠的就是《古事记》一锤定音。它就是日本人的出生卡、身份证、推荐信、自白书,也形成了这个国家的群体意识的起点。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是画圆圈,因此每隔几百年就要向世界展示一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美感;《古事记》却教会了日本人画直线,展示的是一劳永逸、传承千年的天皇统绪。了解这本人称“日本第一书”的历史大著,就得稍稍知道一下它的背景故事和写作思想。起初的时候,日本人搞不清自己是谁。在这个问题上,撇开徐福老师带了三千小朋友私奔的无稽之谈,现代的考古学倒是提供了几种像模像样的远古移民说。判定日本列岛上的古人全是移民,问题应该不大;但移民源自何处,却无法定论。日本学术界在这方面没少下功夫,结果都是小龙人找妈妈——四处瞎蒙。究竟是何方神圣漂洋过海,生养了可歌可泣的岛国人民,这份荣誉至今无人认领。日本人由此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孤儿,爹娘是谁,传承何在,说不清也道不明。早期的岛国百姓天真烂漫,对此全无芥蒂。不过,人是活在攀比之中的——要是隔壁小孩没爹没娘,我也可以接受没爹没娘;但要是别人有爹又有娘,那我也不能少了爹娘。彼时的日本列岛没有统一的政权,部落林立,最多可达三位数。大伙谁都寻不着根,大哥不必说二哥。一俟大和部落称霸列岛,隔壁小孩可就是天朝上国了。这帮上国人士谈起中华源流,从脚底板到天灵盖都透着自信,燧人伏羲神农轩辕,尧舜禹汤文武孔孟,说来振振有词如数家珍,听得倭国使节自惭形秽汗如雨下,更怕的是万一对方忽然想起来问上一句:“不知贵国渊源何处?祖上又是何人?”两国交往,版图不如人也就罢了,这没祖没宗的,徒然授人以柄,面子丢得也太大。自圣德太子的新政以始,日本全面模仿唐朝,一心要把自己打造成东亚贵族,这就逼得他们必须走出“没祖宗=没文化”的尴尬境地。然而此事关乎国家体面,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直到第40代的日本天皇、人称“日本汉武帝”的天武天皇,日本终于进入了一个小小的繁荣期,遂将编撰本国历史的议案正式提上日程。又历经三朝之后,元明天皇在位时期,朝臣安万侣方才修成正果——第一部由文字写成的日本历史《古事记》就此问世了。此时已是公元712年,大唐王朝正准备风风火火地迈入中国历史上的超级小康时代——开元盛世,日本人终于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这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背景说罢,再说说《古事记》的写作思想。《古事记》只是简简单单三个字,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拿来和《史记》一比,尤能发现其中的蹊跷。司马迁写史,至多追溯到黄帝,《古事记》却是从开天辟地讲起。在中国人看来,写史就是写人,没有人事就没有历史。日本人的“古事”则不同,尽可以追溯到时间的源头,有人说人,没人就说神。日本人向来秉持万物有灵的自然世界观(这也是神道思想的理论基础)。在他们看来,人与世界乃是一体,之间必有传承与关联。因此自己的来历绝不可能只和渺小的人类挂钩,必须是恢弘宇宙的灵妙作用之结果。作为一份官方文件,把历史纪事的范围扩大到神话传说,暴露了日本人的一个民族文化特性:喜欢站在宇宙的角度去看自己。这种视角下,人已不再是人,而是“超人”。因为有着超凡的身份,带着超凡的使命,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承担着拯救世界的义务(“大东亚共荣圈”就是这种理念下的产物)。同样是东亚思维,中国人唯恐高看了自己,为自己性善性恶争执千年而不休;日本人则跨越了物种的障碍,发觉自己即是世界的精魄、大自然的灵魂。如此这些,加上《古事记》的另外两大主题——大和族的正统性和日本国的恒久性,一套以日本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就此诞生。因此你会在《古事记》中看到:神世七代的伊耶那岐兄妹从天沼之中搅出的大地不是别的,正是日本列岛——因为日本是世界的中心,世界起源的故事,自然要从日本讲起;司理诸神之所“高天原”的大神也不是别人,正是太阳女神“天照大御神”——因为最拉风的神明,必须是神道教的主神;手持三神器、降临高千穗峰、奉命执掌大地的那位也不是别人,正是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的曾祖,天照大神之孙“迩迩艺命”——因为这世界的合理掌管者,必须是天皇的直系祖先。《古事记》之后不到十年,日本宫廷又编撰了另一本更加正式的官史《日本书纪》(其中正式启用了国名“日本”)。后者仿效当时世界上最专业的历史文学风格——“中国风”,但其实只在体裁上做得体面一点,内容和思想上换汤不换药,完全转自《古事记》。在《日本书纪》之后,又相继出了《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文德实录》、《三代实录》。每本相隔不过数十年,六本相加,是为《六国史》。至此,大和民族的历史观已经定调,其基础全在《古事记》。日本人的出身,说来有点悲苦。地土不广,资源短缺,与大陆文明相比,精神与物质双重落后;兼且身处小岛,漂流海外,无可依附(不像朝鲜,可以在秩序、经济、文化、军事上得到大陆王朝的照拂),这些天然条件的缺陷,迫使日本人无可选择,必须自己把自己养大。自己琢磨祖宗的问题,再编成一本书来教育自己,这一种本末倒置的荒唐,却也透着一份自力更生的无奈。只是呢,一个人习惯了自己靠自己,久而久之必然养成自以为是的毛病。日本人出了名的顽固,大体也是这么来的。《古事记》之前,日本人是世界的弃儿;《古事记》之后,日本人成了天神的血脉。一部书阐发了一个视角,成了这个国家认识自己的必经之路。它并没有赋予日本人超能力,但却赋予了他们超凡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让这个始终先天不足的民族,化身为自强不息的斗士。日本人的原创能力虽然不强,学习能力却是独步天下。许多国家需要经历长期的动荡才能完成的变革,到了日本人手里总会变得很容易。《古事记》仿佛在全体日本人的大脑里种下了一种秩序意识,不论这个国家怎么乱,终归会有节制。其实,当代日本人早知道《古事记》里有关天皇的神话其实都是鬼话。但对他们来说,能将这个民族捏合在一起的,就是这些“鬼话”。失去《古事记》,这个国家将在意识上失去统一,行为上失去底线,精神上失去连结,情感上失去共鸣。日本人面临的,将不再是生活在海岛上这么简单,而是每一个日本人在心理上都将成为一座孤岛。那是日本人最恐惧的事情,比亡国灭种更令他们恐惧。在这个意义上,《古事记》不枉是“日本第一书”。它不单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书籍,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书籍。没有它,日本将不再是日本,日本人的魂魄也将无处归位。于表面上看来,在两千七百年的岛国历史上,掌管这个国家命运的人不是《古事记》所造就的天皇,而是天皇的代理人们——摄政关白、幕府将军、维新政府、藩阀政府、军国政府、民主政府——然而,就在这些大权在握的人物走马灯一样上台下台的过程中,他们的身后的天皇谱系却越延越长。君不见,日本第125代天皇明仁陛下依然稳坐江山。


 古事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