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309092417
作者:[英]苏文瑜 Susan Daruvala
页数:36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艺妓的悲惨生活,美丽的景色——雨中月夜,落花飘风的钟声,都使他哭泣、愉悦和沉醉。“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与我都是可怀。” 永井荷风对浮世绘的沉思使周作人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日本与中国分享着太多相似的背景,当通过艺术表现出来的时候,它们使人有“吾与尔犹彼也”之感。中日之间目前或是敌人,但在更长的时期内,他们同为东洋人,“生来就和他们(西洋人)的运命及境遇迥异”。但这并非全部。在整部《日和下驮》中,周作人所选译的部分是与民俗有关的,仍遍及东京的无数淫祠,它们广受愚民们的欢迎。因而,显然,柳田在远野发现的东北亚萨满教文化的一个变体,被永井荷风在都市的中心发现了,并给予了一个艺术的形式。我们由此能够理解周作人对永井荷风的偏爱。这两个人同样确信,他们文化中的黑暗面并未改变,对此持有异议的人是无知而自私的。他们同样在文化实践中发现了美、兴趣和价值,并将他们与地方的特殊性相联系。 然而,周作人不会仅因永井荷风为柳田的思想提供了文学上的支持,就为其所吸引。这样的想法忽略了永井荷风作为一个文学对象的重要性。永井荷风那里最为周作人所激赏的,是其针对世界的“无常、无告、无望”的审美敏感性,这些词汇暗示了物衷的性质。关键在于,周作人所译《日和下驮》中关于淫祠的部分以这样的评论结尾:“天真烂漫的而又那么鄙陋的此等愚民的习惯”,和浮世绘一样,给予作者“无限地慰安”。这是因为,不论他们多么荒唐,“细细地想时却正感着一种悲哀似的莫名其妙的心情也”。周作人的“悲哀”一词是其对永井荷风文本中的物哀一词的翻译。 既然在周作人的文本中找到了物哀,我们要问的是,它在周作人的思想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如何理解它,如何挪用它?他如何处理日本美学?在其留日期间,周作人清楚地注意到当时的美学讨论。他研究了俳谐和俳句的诗歌形式,尽管他感到,就像他稍后所云,老实说,这些诗作于他有双倍的距离,他既不懂得,而且又是外国的。但他对它们的兴趣促使他购买了关于这一主题的杂志和旧书。周作人认为,俳谐及其相关形式经过了变化与发展,从而能够在其中包含人“松尾芭蕉的正风,幽玄闲寂的禅趣味,与谢芜村的优美艳丽的画意”。我用来翻译周作人文本中的幽玄一词的是“abstruse”,日语中为yugen。这是另一个具有核心重要性的日本美学术语,有时被定义为“神秘而深刻”,并常常与能剧联系在一起。诗人正彻(1381—1459)将其描述为“无法行诸言语的感觉,比如,片云遮月或秋日薄雾笼上猩红的山叶的效果。”它与哀不同,它超越了情绪反应,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语言。

内容概要

芝加哥大学博士,师从李欧梵,现任剑桥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讲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现代性以及与过去的断裂
民族主义与现代性
鲁迅:典范性“五四”知识分子
周作人对于现代性的另类回应
与“五四”话语的断裂及嗣后
第二章 文化建构
复古与革命:章炳麟的遗产
看待时间与文化的两种方法:鲁迅与周作人
人类学,神话学,和国民感情生活
日本对于地方的建构
过去的在场
文化与“落水”
第三章 地方与自我的美学
文学与不可言说
复古主义与明末逆传统
“趣味”:一种地方与物质文化的诗学
“本色”:个人整全性以及与传统的关系
第四章 周作人的人道主义,自我以及文章体裁
散文之辩
周作人的反例外论
“儒家之意与西方知识”
竞争性的自我模式
第五章 民族建构
民族主义修辞术
民众,语言,阶级,地方性
时间以及视觉与嗅觉的美学
结论
引用文献

编辑推荐

《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将周作人的美学构建纳入整个中国现代性的话语版图中,基于详尽的文本分析以及文本与历史语境的勾连,呈示出周作人的文学写作背后的美学建构,辨析其与“五四”话语的合作、冲突乃至断裂。在英语世界中,《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是迄今为止关于周作人的最完整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点建议:中文版中的斜体中文字在行文中并明显,建议替换为加黑或者加点。周作人的遗产对于五四运动的众多表述这里无需赘述,包括周策纵的《五四运动》,林毓生的《中国意识的危机》中提出的全盘否定主义,以及列文森和黄宗智对于梁启超的评价,还有余英时关于五四运动到底是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的论断,以及李泽厚的从启蒙与救亡角度理解中国现代史等等。五四运动被诸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进行讨论。周作人作为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在他们的叙述中近乎处于失语的状态。大家对于他的《人的文学》提出的概念记忆深刻,却对他后来的创作以及文艺思想缄默不语。苏文瑜女士的这本著作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五四运动的领军人物、思想先锋,以及30年代京派小说家,80年代寻根文学的祖师爷的价值。他提供的美学思考路线、文学创作路线、思想意识路线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一个“自己的园地”。苏文瑜首先提出“本书并不试图解释他‘落水’的原因,无论是作为其论点的逻辑重点,还是作为其结局。”(pp. 3),尔后,她总结了周作人的另类现代性的三个方面“周作人建构了他对于现代性的另类回应:第一,通过使用传统的美学范畴;第二,通过在作家的身份认同与自我表达中赋予地方性以重要性;第三,通过构建一部文学史来对抗宰制性的叙事。”(pp. 16)周作人的“趣味”和“本色”观念来自于他认为中华文化的自我批判能力。周作人试图摆脱文学的作为功能主义的强力武器来唤醒在“铁屋中的人们”的作用。他不同于五四新文学时期的主宰性话语。此类话语认为中国文化的具有低劣的性质,并且文学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能够引入一种新的思想从而帮助完成民族建构(nation-building)的作用。周作人在作品中突出地方性的因素,而试图消解五四给定的“民族”观念。他在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以及社会学范畴中试图发现地方性中所蕴含的“无限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他将民族不是看做一个单一整体而是试图发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疆域所包含的活力与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他的1932年所出版的《新文学的传统》这部文学史中,周作人的文学的“文以载道”和“诗言志”的二分法也不时流露中他对中国民族认同的同一性的怀疑。我所感兴趣的是周作人到底留下了什么遗产?苏文瑜女士在最后结论部分提出了他对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作家和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文学带来的影响。我们不能忘记沈从文在初到北京时创作的作品中带有深刻的批判意识,尔后他逐渐遁入乡土文学的范畴,营造自己的世界。后来沈从文也试图创作其他小说,但是正如王晓明指出的,沈从文从”乡下人“到”乡绅“的转变意味着他创作的枯竭与失败。王德威对沈从文盛赞有加,认为他是从生活中发现了艺术。可是我想知道的是,到底沈从文从周作人身上学到了什么?是文学趣味,还是试图发现中华民族中所蕴含的某种克服从传统到现代断裂的痛苦的良药?勘误:pp.82 第五行 History of Enlgish Literature应为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2013年7月31日
  •     译者对作者使用的理论话语不是很熟悉,一遇到理论叙述时就用繁复冗长的句式。注释不合规范,中英文注释转换有问题,给查阅带来很大不便。希望出修订版或者重新翻译、编辑。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来补个mark
  •     应该是迄今为止从理论层面处理周作人的思想和文学的最值得重视的书。康凌同学多年前的译品,终于出版,可喜可贺!
  •     读过的最好的周作人研究著作,翻译得也非常好……“鲁迅代表了觉醒的中国人民迈向马列主义的步伐,而周作人则以悲喜剧般的方式象征着这种觉醒的复杂与含混”。本书提醒我们,做中国近代史研究,都离不开“现代民族国家形成”这一最大的时代背景和主题,关键在于,如何处理。
  •     兴头上,翻出了去年读周作人时的笔记、摘抄、小札,还有去年匆匆读过的《周作人传》,发现自己两年里思想的很多问题其实都能回到周作人这里。等忙过这一段,想再把周作人从头读来
  •     翻译减一星
  •     意识流
  •     什么时候读都是无聊
  •     第一章“民族主义与现代性”一节简直是nationalism的绝佳文献综述,理论功底满分。第一章最有启发,人类学,神话学,日本,地方性。第二三章不知所云,痛苦到了最后。
  •     跳出文学评论看这本书,反而有不一样的乐趣。另,Ernest Wolff和David E. Pollard【有几处校订的错误】
  •     当材料看可以,其他没意思。
  •     关于“物哀”的论述显得有点草率了。第一章感觉是精彩的,虽然我读得很晕。其他几章只有观点,论述没有紧贴周作人展开,而是谈相关理论,大概是从周作人这找不到太多支撑这么宏大的理论的证据吧。
  •     实在读不通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那个中译本,译句一到关键的地方就生硬难懂,译本的中文功底一般,对作者使用的理论话语吃不透。中译本的编辑也不行,中英的编排格式混杂在一起。必须对照原著。
  •     几乎没有编校。
  •     在当年看很是了得。
  •     虽然题目很吸引人,原来的博士论文引用率也较高,但是读来无趣,没什么新意,翻译倒是无可挑剔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