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行动的艺术》书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08641287
作者:[德]罗尔夫•多贝里(Rolf Dobelli)
页数:209页

不要相信你最先凭感觉想到的内容

坦白讲呢,图书的封面和里面的绘图真的让我对这本书冷淡了几天。实在觉得不是我的菜。可是这几天需要频繁坐车地铁,在路上的时间占据了一天很多的时间,也就沉下心来好好的看书了。内容真心赞~~~五分好评截图留存哦。如何让一本书让人有欲望读下去,开篇写的必须够有吸引力。正如如何让一个男人有欲望,妹子足够美身材足够正点。而做到了诶。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别人在和你吵架或者挑衅的时候质问你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人去看电影?为什么不接电话。而此时相信我们都明白,沉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我们都会说,因为~因为。到底因为什么,重要吗?不重要的,关键的就是你用这个因为去解释了。我爱级了书中的那个例子:作者看见妻子把黑色衣服和蓝色衣服分开洗,他觉得很无厘头。就问:“为什么要把黑色和蓝色衣服分开洗呢?”而妻子的回答更秒:“因为我想分开洗”而因为有这个因为就足够了。看多么简单啊作为要在职场生活的人,我也爱那个第七条:作为经理你如何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让数值看上去更好。xxd我之前居然都没想到这样的小手段可以减轻自己多少压力和烦恼。xxd而在我们为什么要爱经历痛苦才得到的事物的时候,我在想啊。做人如果真的可以做到完全这样似乎太过理智了。好还是不好也没办法说。可是会生活的很轻松吧。maybe

《明智行动的艺术》摘要与心得

正常排版:https://www.evernote.com/l/AC8MDsV35gVJO6IblBbCpcJMWepUEZt9nMQ注:【】部分为笔者心得,非原文摘抄。智者的目标不是获得幸福,而是避开不幸。如果我们给自己的行为一个理由,就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理由是否充分并不那么重要,只要有“因为”这个词就够了。在所有的比较、权衡和决定之后人会感到精疲力竭。科学上称之为“选择疲劳症”,这是有害的。如果血液循环中的血糖含量过少,那么意志力就会变弱。你到底要选择哪个时间向总裁介绍你的项目呢?在他精力充沛时。一旦有极为特殊的个体在控制分布情况,那么平均的概念就没有意义。金钱上的激励会排挤掉非金钱意义上的动力。如果你刚刚成立公司,在招兵买马,那么你最好先将你的公司赋予一定的意义,而不必急着用储备资金来给员工提供很高的奖金。在掩饰时说得越多,其实越容易失败。清晰的思想会带来清楚的表达,糊涂的思想结果只会是废话连篇。如果你没有什么可说的,就什么都别说。——马克·吐温信息偏倚:错误地认为掌握的信息越多,做出的决定就越好。试着用最少的信息来生活,这样你可以做出更好的决定。很多信息其实没有价值的。劳力辩证现象:你在一件事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便会对其结果期望过高。即使你在一件事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多功夫,也要保持一定距离去看待其结果,它仅仅是一个结果。金融市场的成功是不可能被准确预测的。期望可以改变大脑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而改变全身的生物化学反应,这也是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患者无法接受安慰剂疗法的原因,因为形成期望的脑区已经不能正常工作。对于不能控制的事情要降低期望。使自己远离不好的意外的最佳方式就是去期待意外。不是所有看上去可信的逻辑都是正确的。人们有这种倾向,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解释了自己的特点,这种倾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富勒效应或巴纳姆效应。志愿者最强烈的动机是共同塑造社会的民主诉求,其次是与社会接触、从中得到乐趣、获得新的经验等等。每个在志愿工作中能获得满足感的人,都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者。【一个人的经验决定了他对一个未知事物作出具体判断的能力,但判断的过程常常受到情绪的干扰。】相信通过窥探内心可以得到真相的情况被称为内省错觉。越是深信不疑的事情,越是要多一些怀疑。每个想象着未来情形的社会,都把重点过于集中在当前最热门的发明创造上,每个社会都低估了传统技术的作用。睡眠者效应:人类对目的来源的认知要比对表达论据的认知减弱的更快。换一种说法就是,大脑忘掉信息从哪里来要比忘掉信息本身相对快一些。【警惕伪装成建议的操控。】选择盲目症即人们会自动忘记将其它可能的选项与眼前最好的选择进行比较。竞争偏见:指的是不替有可能超过自己的人作推荐的倾向,即便拒绝帮助对方会使自己在长时间内很尴尬。雇佣比自己优秀的人,否则你很快就会拥有一公司的废物。邓宁-克鲁格效应,即无能的人往往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无能。理想的招聘方式是你将所有应聘的人集合在一起,让他们同时回答相同的问题。近因效应指的是,获得的信息越晚,人们回忆得就越清楚。如果产生印象后要立即作出决定,那么“最初效应”(先入为主)会其主要作用。但如果之前已经有印象,那么“近因效应”会起主要作用。不要根据第一印象对事物进行判断,它肯定是具有欺骗性的。理论的衰败从来都不是因为自身的错误,而是因为有另一种更好的理论出现。我们会陶醉在自己的想法中。为了能够再次清醒,需要适时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回过头去审视你那些想法。“黑天鹅”指的是会给你的生活(或者财务状况、健康等)或给一个企业等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影响的事情。不要负债,尽可能保持谨慎地对待你的储蓄,即便在成功的时候也不要沉溺在奢华的生活中。如果人们很擅长某个领域,其能力是很难延伸到另外一个领域的。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和他人的一致性,我们相信其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和自己的都一样,这种思维错误被称为虚假同感偏差。你要认识到你对事物的观点不是被普遍认同的,而且你还要理解和你想的不一样的人并不是白痴。你不要先去怀疑他人,而是要先去怀疑自己。我们会无意识地将过去的观点调整为今天的看法,于是就避开了和自身之前的错误相碰撞的尴尬时刻。对于陌生人的偏见和厌恶是生物学上的事实。对一个群体的认同感会扭曲你对事实的看法。埃尔斯伯格悖论也叫做模糊不容性,指的是依照经验作出判断时,我们更喜欢已知的可能性。想要清醒思考的人必须理解风险(指已知的可能性)和模糊之间的区别。“默认效应”以及它的特殊类型“现状偏见”都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我们有极为明显的倾向去牢牢抓住现有的事物,即使这会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影响。对后悔的害怕有时会使我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为了今后不再有这种可怕的后悔感,我们倾向于保守地行动,也就是不让自己的做法太偏离常规。另外这种对后悔的害怕还会使人们不敢扔掉无用的东西,因为你担心在一些情况下这种不悦感会降临。凸显效应是指一种十分显著的特征得到了比它实际应得的更多的关注。表达能力好的人会赢得更多的机会。重要的知识在实践中。根据钱的来源不同,人们的做法也不同。钱不是赤裸裸的,而是被包在感情的外衣里。为什么总会拖延一些重要的事情呢?因为在付出和收获之间有一道时间的鸿沟,要跨越这一鸿沟需要很大的精神力量。自我控制力不可以持续一整天,它需要放松,需要充电,这一认识是避免拖延症的第一个必要条件。第二个必要条件是阻止分心。去关注是否有人挣钱比你快是种致命的罪行。妒忌是唯一一种无法给人带来半点乐趣的感情。——查立·芒格妒忌会驱使我们去战斗。【面对面的沟通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换位思考。】注意力错觉:我们认为没有错过任何在视野范围之内发生的事情,但实际上我们只看到了自身所关注的那部分。策略性虚报(职场上的大话)最适用的情况有:大型的项目,没有人能承担完全责任;与很多企业相关联的项目,可以互相推诿;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的项目。为什么项目总会发生成本超支和延期?不是因为项目没有得到经济支持,而是因为人们只注重将书面计划做到最好看。要在合同中加入一项条款,规定好发生成本超支和延期的高额罚款额度,而且为了安全起见要把罚款汇到可以限制取款的账户里。如果想得太多的话,就会阻碍大脑中感性的智慧。专业偏见:人们了解了一些其专业领域的思维模式后,就到处试着将所有遇到的问题用这个模式来解决。专业偏见的危险在于,自己专业领域的办法对解决问题不适用。总裁的工作成果更取决于他坐在哪条船里,而不是他划桨的艺术。——沃伦·巴菲特正面效应:存在的事物比不存在事物对我们来说意义更大。事情不会仅有一个原因,而是有上百个、上千个甚至无数个原因,但我们总是试图将事情归结到一个原因上。大脑对于骇人听闻的、与人物相关的、喧闹的和变换快的刺激会有极为强烈的反应,而对于抽象的、复杂的、需要解释的信息则有着极为微弱的反应。

跟着感觉走会犯的错误《明智行动的艺术》

跟着感觉走会犯的错误《明智行动的艺术》 看书的名字和封面,感觉这本书就是当下泛滥了的心理学书中的一本,并没有在意。就放在了一边,过了两天偶尔翻了翻,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呵呵,虽然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对书的感觉越来越敏锐了,但是还是要承认跟着感觉走会犯错误啊!好的心理学和烂的心理学区别在何处呢?我感觉就是烂的心理学看过以后对你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看过了就看过了,很快也就被遗忘了,这样的书在书店里一架又一架实在太多了,而好的心理学,让你看一次就一辈子忘不了。并且在你需要的时候真的可以帮到你,甚至可以改变你看待这个世界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区别呢?那就是要看作者的水平了,只有真正的心理学大师才能够写出心理学精品。而普通的心理学书,我们自己都可以拼拼凑凑弄出几本来。当然这本书还没达到心理学书的最高境界,没达到境界不是因为作者的水平不够一流,而是这本书的定位比较小,只是说让你的行动少犯点常见的错误而已,算是作者牛刀小试吧。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已经超出了心理学,融合进了经济、管理等学科最前沿的内容,够革命够颠覆的。在书里作者并没有先给我们讲道理,全书分成五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的题目都是一个小问题,都用一个具体的小故事或者案例切入,每个故事都使我们感到大吃一惊。和我们正常的思维有点冲突,然后作者才开始给我们讲道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于是你才明白作者这五十二个问题,五十二个故事其实是为了告诉我们五十二个非常抽象的科学原理。比如有一个故事,你在有1000家分店的集团中当领导,财务主管对店铺失窃事件进行调研,调研报告中发现,根据失窃损失和营业额比较,失窃最严重的100家分店主要发生在乡村地区,应该给乡村地区的分店安装安全系统。可是这个结论正确吗?如果你统计一下失窃影响最小的100家分店也都分布在乡村,其实盗窃影响的比较大的店,都是营业规模比较小的店,而这些店在乡村比较多而已。其实城市内的大店被盗窃的损失的具体金额可以更高一点,只是对大店的影响比较小而已。所以为乡村的店加安全系统毫无必要。这就是小数定律,其实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系统,我们很容易把常识和偏见带入其中,这样就造成各种失误,并且有人善于利用各种统计数据来为自己服务,你不明白自然就会受到蒙蔽。

我们总是低估行动的重要性

相比《清醒思考的艺术》,我更喜欢这本《明智行动的艺术》,我崇尚思考尤其是独立思考,不过思考不是级极目的,思考有助于明智行动,但如果止于思考,那么,仍然不会见效。不过我不太喜欢这本书的副题“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行为错误”,在我的观念里,最好大家都不要去犯错误,尤其是在一个团队里,别人的错误,会对整个团队的成效造成影响,而在这个地球上,别人的错误也可能造成对他自身和世界的损害。虽然《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已经几乎罗列全的思维错误,这本书仍然值得阅读。问答集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对症下药,所以阅读这本书,不需要从头到尾读,先看自己最关注的问题,思考、寻找答案、辅助行动。书的结构非常清晰,问、分析、结论,这种结构不易让读者思路含混,只是,如果想要产生更好的效果,需要把结论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如果作者说什么就是什么,那读书学习也未免太简单。有些结论我并不能同意,比如《为什么我们的知识不能延伸》一节中,指出,“将知识从职业领域延伸到个人生活中是尤其困难的”,这只是举了一个例子,然后“从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论点而去寻找论据,这在议论文里常见,但我却见过不少可以延伸的例子,事实上,一个人的职业往往对其生活形成很大影响,比如会计人员通常来说在算账、理财方面比一般人精通。行动比思考难的原因之一是,思考往往不需要花费太多成本,而行动不是这样,思考也不会造成灾难性后果,而行动往往需要冒险。我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职业经历教会我,快速行动,发现错误快速纠正,这是最好的方式。当然,在行动之前,多掌握一些方法,可以更好地保障行动的效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打开书,前言里的一则小故事便吸引了我。教皇问米开朗基罗“请告诉我你才华横溢的秘密,你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样经典雕像的?”米开朗基罗说“很简单,我把所有不是大为的大理石都去除,大卫就诞生了。”作者导入这个故事是想引导我们了解关于什么是成功和幸福我们并不是很明确,但我们却非常清楚地知道什么会破坏成功和幸福。如果我们能像米开朗基罗专注于去除一切不属于大卫的内容那样更清醒地思考和行动,找到并有效清除破坏成功和幸福的因素,最终就能获得成功和幸福。“我们不需要额外的智慧、新的想法或更多的行动,我们只要更少的智慧。”----所以,这是一本教给你如何去芜存菁,事半功倍达到终极目标的行为秘笈。全书有52个秘笈。每篇都以一个为什么作为标题,同时有一个作为答案的科研名字“**现象”作为副标题。初始的十个为什么我看得很慢,想得也比较多,甚至还会在每篇结尾写上一点自己的感悟。但到后来竟然越看越快,最终成了快速浏览,走马观花之后进到下一篇,完全已经忘记了上一篇讲述的内容,仅留有几篇稍有印象。作者的写作模式完全统一,即在每个行为的开篇首先提出一些问题或是罗列一些行为、思考方式,接着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与测试,然后得出一个被学术化,冠以“**现象”之名的结论。在集中的时间里看得多了,竟然也可以对照我的这种阅读方式,活学活用地在里面对应出好几种现象。首先是【最初效应】。【最初效应】就是根据第一印象对事物进行判断,典型的行为就是“以貌取人”。这个貌并非单指人,一本书,也有貌。至少这本书引起的我的最初效应是很好的。每篇问题篇幅不长,也就两三页,字体刚刚好,且在每个开篇都配有一幅生趣幽默的图片,令阅读感官更丰富而富有层次。其次就是【专业偏见】现象,即是如果被问到一个问题的实质,人们大多会按自己最擅长领域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最经典的表达就是“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锤子,那你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是钉子”。那么此刻我在写下对这本书的印象时,我看书的评论方式,观点模式其实也是发挥了我的锤子工具。而我在这里洋洋洒洒写评论,但我自己却写不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就又验证了一个【依赖域现象】,即如果人们很擅长某个领域,其能力是很难延伸到另外一个领域的。就像文学评论家只能写出内容贫乏的小说而婚姻治疗师自己的婚姻比他的客户还脆弱。再则就是读过的部分我能记得的都是与己有关的部分,这又是证实了一个【福勒效应】即我们会接受负荷自身特征的描述部分,而把剩下的部分无意识地过滤掉,从而留下很符合自身情况的性格评语。我抓住的都是我曾经历或是有深刻体会的部分。【蔡格尼克记忆效应】会在我读完书的时候显示,因为这个效应是指已经完成的任务会很快从我们的记忆里消失。一本不厚的小书,每个问题内容仿佛都是一些常会被我们忽略掉的细节,这些小细节常会被我们嗤之以鼻。但在它们被经过研究再被冠以某种现象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正是这些现象左右了我们的思维,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它们无处不在地显像在我们每一个系列的行为里,有意识地注意这些细节,才有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如果偶有注意,会发现每个人的思维习惯都会形成多罗米骨牌一样的惯性。好像从理智上说只要能动摇一下骨牌第一张就能颠覆所有习惯,然则,江山难改,本性难移,要想通过书面文字就可以改变我们树大根深的理念是很难的。如何有效地感知这些细节,明白这本书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可以提倡孔子的读书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所制而失去主见;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践,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我们以前学政治课天天挂在嘴上的,但时间证明,它真是一个真理。只是52个明智行动一下读完只会成为渐行渐远的大脑皮层运动,为避免你与这些可以帮助你的行为擦肩而过,可把它当成一本床头书,每天阅读一篇,感悟一篇;也可作为一本行动小指南,偶尔查阅,躬身自省,总会受益颇多。当然,最终我所表达的这一切,我前面提过,也不过是【福勒效应】的一种反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您看到的是什么,要在您翻阅之后才会知道。

我怎么知道我做的是不是对的?《清醒思考的艺术》+《明智行动的艺术》

可能是因为长期学习理科的原因。让我很容易进入一种非要弄清楚对与错,是与非的情况。我偏好能直接有一条标准的行为准则和思考逻辑。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思维逻辑是否正确,所以非常希望有高人或者其他什么的人能告诉我:哦,你这样是对的。我最一开始肤浅的感受是:德国人真心好客观好实在。这两本书的的确确帮我理清了很多现象背后的思考,也再一定程度上把我卷入了另外一种迷雾。里面很多小实验,我一看我都“中枪”。然后发现我就是那大部分人里的非常普通会犯各种思维错误的人。然后我确实有一种感觉:真理确实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你不知道他怎么就能很容易看清楚事物的本质。但是慢慢你会发现,这样的一群人是怎么炼成的首先,他们对自己非常勤于思考。这种思考的境界是首先摒弃了好与坏的评判标准。因为好与坏这样的标准是谁定的?这样的标准可靠吗?我想在做一个清晰的思考者之前,都应当先放下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是书里提到的)。其次,他们对现象的思考很有深度。这种深度感我目前的感受是可以通过联想产生的。而且有的时候越夸张的联想,产生的震撼强度更大。怎么说呢?具体苹果掉下来的例子。一看到这个例子基本上每个上过学的人的反应就是重力感应,牛顿等等。那还有没有其他可能呢。你就得联想!是不是苹果坏了?苹果坏了的话是不是长虫了,或者是树快不行了。最后,我想说。虽然发现自己中了各种招,很多招我之前确实是没有意识到的。看着目录以后提醒一下自己!

内省错觉,一种对生活最有指导意义的逻辑谬误

首先必须说一句:插图不错。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如何应对”披萨不就是个大饼铺点肉,寿司不就是放块鱼在米饭上“这种言论?这个言论很有代表意义,它轻易就否认了一个事物的存在价值,我可以继续造句(即使不认可前两句的有可能也说过以下这些话):马卡龙不就是很甜的杏仁饼干吗?周杰伦每首歌不就是那个调调,有什么好听的?罗辑思维不就是出名了靠卖书赚钱吗,跟网红有什么区别?微信不就是qq吗,滴滴不就是不用专业司机的神舟专车吗?如此类比下去,每个领域只需要一个东西就可以了,不需要细分。以后的创新只会越来越难,很可能只是改变排列组合(积木式创新),而这种言论就会越来越多,也常常被很多人厌恶。但是,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个领域有盲点,跨界思考是很难的,我们都会有局限性,不愿意承认一些事物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创新性,为什么?因为不知道或者不喜欢。比如有的人没吃过寿司,就说不过是米饭上放点鱼,有的人吃过觉得不喜欢,就很无所谓的表达观点:我还不如点个酸菜鱼叫一碗米饭呢。有的人因为不喜欢而很少喝茶,但喜欢大声宣布:贵的茶叶不一定更好喝!《明智行动的艺术》里提到“内省错觉”,即我们都对自己相信的事情深信不疑,当有人观点不同时,我们会有三个反应:反应一是“无知假设”:其他人一定是缺少必要的相关信息。如果有了足够的信息,他肯定会同意我的观点。就好像没吃过寿司、吃过寿司、做寿司的人观点多少是会不同的,喜欢吃寿司的会劝说:你试一试肯定就喜欢了。反应二是“白痴假设”:其他人有相关的信息,但是脑子不好使,所以他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他就是个傻瓜。比如老婆认为老公又没学过营销,总是以买家视角去看待问题,所以被卖茶叶的忽悠啦。反应三是“恶意假设”:其他人有相关的信息,也能理解这里面的意思,但故意得出相反的结论,他这么做是带有恶意的。我认为这里不一定是恶意,只是“真实目的不同”,比如长辈说寿司就是鱼放米饭,很可能真实想法是别出去浪费钱了,在家吃吧。网上还有很多人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以上就是“内省错觉”这种逻辑谬误,你为什么不先想想:是你太过相信自己。越是你深信不疑的事情,你越是要多一些怀疑。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一下,他没吃过你就不能强迫他相信二者的区别,如果他吃了不喜欢,你也不能强迫他,表达观点是一种自由,也很难争出对错,茶叶之争就是观点之争。如果你恰好是寿司师傅,那很可能会带着喜爱,以别人无法企及的深刻角度看待这件事,但也请你注意态度,别赢了争辩而输在感情上。以上就是我认为本书对生活最有指导意义的一部分。

我们不够了解自己

前段时间读了《清醒思考的艺术》,对于这种睿智风趣又启迪人心的写法和内容十分感兴趣,这次接着读完这本姊妹篇,感觉对自己,对人性又加深了一些了解。我们总说日省吾身,自省得越多,越能看清自己,从而规避错误。但我们的视野和心智都是有盲区的,不是仅凭理性或努力就可突破人性的局限,否则书里提到的一个个生动的心理学例子,也不需要心理学家费劲去设计和得出结论了。我认为,在阅读此类书籍或进行心理学范畴的谈话和治疗之前,人们需要承认几个事实。第一,我们都有思维的误区,可能形成已久,甚至不愿意接受这个真相。第二,人是几乎无法改变的。我用了几乎二字,是给青少年以及那些意志特别坚定的例外者留些余地。其余的大多数,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是性格还是思维行为习惯,都很难改变,最多只能进行微调,或者在特别需要纠正的方面,启动强制纠正模式,并不代表从根本上调整过来。把这些前提摆出来,我们才不会对于本书内容感到惊讶,也不会自认为既然意识到了就马上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理性和感性的尺度没那么容易拿捏,更多的事需要运气而不是努力。然而,对自身多一分了解,其实也是对他人多一分了解和理解,还是有助于我们生活和处世的。本书的装帧设计令人十分舒服,翻译也不错,特别适合在零碎的空闲时间里阅读,大致了解内容后,学而时习之,不断提醒自己,总会有收获。最后提出对我本人最有价值的一点,就是当你不安得难以入睡时,其实是大脑知道还有重要的事没落实,这时候只要起身把这件事分解成详细具体的时间计划表,具体到十分可行,就会获得安全感。想想看,确实如此。

常识思考

逻辑思考大抵两类,一种形式,一种非形式。现实生活中,没有逻辑的人,还是太多。无论是逻辑推理,还是批评思维,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都是比较失败的,从小接受的教育是接受价值观。而不是思考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以然是什么。一直到后面莽莽撞撞的读了些闲书,才知道有如何正确思维的这嘛事。看思维和逻辑,不能不谈生活,看看媒体和传媒如何引导群众,看看商家如何让人购买不需要的东西,看看工作中把坏事当好事讲的技俩。不难发现,逻辑和思维是无处不在。教人如何思考的书,现在是热卖,近几年,出了非常多。零零散散的看了好些本。例如[超越感觉](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903266/)、[批判性思考](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79199/)对于初学者来看,一开始,可以先看国外的批判性思维,整理好了大体的框架。再在各点联系理论,活用知识。这本书,从知识的结构上来看,属于后者。查理芒格也有自己的[思考清单](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46110/),对于心理学也有很多看法,整理了大约20多条心理学TIPS。这本书做为[清醒思考的艺术](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492550/)的补充版本,主要是补充。看到几条实用的:1. 为什么很差的理由往往很有用。(有理由好过没理由)2. 为什么拿锤子的人会把一切看成钉子(芒格重点说过这个问题)3. 为什么检验清单让人盲目(没有一招鲜,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拿检验清单搞定)4. 为什么你不该读新闻(知道不如不知道)了解有些非形式逻辑,第一,做为普通人,增加一些常识。比如少读新闻,有些新闻未必真,未必有用。我的做法,读读杂志好了。第二,明白自己的一些心理误判,针对需要直觉判断的时候,不要直线反映,而要延迟反映。沉一沉,思量一下。思维这个东西,不是读书,读的来的。就算知道,也是进步缓慢。所以查理芒格喜欢用清单。做为普通人来说,复杂的东西不容易实践,好比GTD,说起来一套一套,复杂流程,能坚持下来的太少。一招足够,多问为什么?为什么对?为什么错?结论的论点是什么?论点的依据是什么?扩展阅读* 穷查理宝典* 批判性思维* 笨蛋!重要的是逻辑* 清醒思考的艺术* [我的豆列之一,以后补充](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979524/)

今天的世界奖励深刻思考和自由行动

最近看完了《清醒思考的艺术》+《明智行动的艺术》,虽然书名上放佛有所侧重,但读起来差别感不大。每一篇都会提出一个名词,然后举例说明。虽然篇幅短小且内容有重复,但很多跳脱的出来的名词让我不由自主联想到现实中的错而不自知,很受启发。借地做个总结。1、忘记你的沉没成本在我们已经投入特别多的时间、金钱、能量、爱等因素之后,沉没成本令人难以放手、难以释怀。于是已经投资的钱就成了继续做下去的理由,即使客观来看坚持下去毫无意义。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劳力辩证现象”:你在一件事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便会对其结果期望过高。这是所谓认知不谐调的一种特殊情况。你习惯于将选项A与现状进行对比,这是错误的。你要做些功课,将选项A与其他选项进行对比,否则很快就会有人把你引入歧途。如果你不想在精神上被“放血”的话,就请你定期地检查你的投资策略、生活理念和你对他人的看法。如果事实和你的观点不符,那么请你立刻放弃你的观点。2、为什么我们那么害怕“亏欠”?科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仔细调查了这一现象,发现人们几乎都不能忍受亏欠。许多非政府组织都按克里希那教派的模式募捐——先赠予,然后索取。互惠是风险管理;没有互惠,人类——还有无数种动物——早就灭绝了。互惠也有可恶的一面:报复。紧接着报复的是反报复,然后你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耶稣曾经布道,要求将另一面脸也伸给攻击者,也就是打断恶性循环,但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互惠这一理念已经在我们脑中顽固地存在了一亿多年。 最近,一个女人向我解释了她在酒吧里为什么不让别人请她喝饮料:“因为我不想要这种跟他上床的潜在义务。”所以,要学会拎得清,什么是出于愧疚,什么是出于自主,学会取舍,做一个敢于拒绝忠于自我的人。3、如何培养自己的纠错能力?1)确认偏误:是个人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细节,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资讯,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诠释。赫胥黎说过:“事实不因为被忽视而消失。”你最好是像达尔文那样去做:他年轻时就习惯于系统地克服确认偏误。一旦他的观察与他的理论相矛盾,他就会特别认真地对待它们。他始终随身携带着一个笔记本,强迫自己在30分钟之内记录下与他的理论相矛盾的观察。他知道,大脑在30分钟后会主动“忘记”反驳证据。他对他的理论越坚定,他就会越发积极地寻找矛盾的观察。请你与确认偏误作斗争。请你写下你的信条——有关世界观、投资、婚姻、健康预防措施、节食、成功策略的,然后寻找反驳证据。干掉自己最心爱的理论,这是一桩艰苦的工作,但作为聪明人士,你不会躲避的。2)权威偏误:出错是人类的通病,但重要的是,面对权威我们会将独立思考调低一级。面对专家意见时我们往往会比面对其他意见粗心许多。还有,我们会服从权威,哪怕是在理性或道德上毫无意义的地方。这就是。大约15年以来,几乎所有航空公司的飞行员都接受了所谓的“机组资源管理”训练,学习坦率、迅速指出毛病。换句话说:他们训练自己努力摆脱权威偏误。你对权威的批判性越强,你就越自由,就越相信自己有更多的能力。4、“平均”背后“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是确认偏误的一种变体。使用这个花招大大有利于一个对专业一窍不通或对事情没有把握的专业人员。如果情况继续走下坡路,就证明了他的预言是正确的。如果情况意外地回升了,客户开心,专业人员则可以将好转归功于他的能力。不管怎样——他总是对的。假定你正在经历一次破纪录的严寒,接下来的几天气温就极有可能回升——朝着月度均值的方向。每逢酷暑、干旱和雨季时也是这样,气候会围绕一个均值波动。这同样适用于慢性疼痛、高尔夫球成绩、股市业绩、恋爱运气、主观舒适感、职场成功、考试分数等。但是,总使用平均值来考虑事情很可能会是有害的,因为平均值掩盖了事情背后真实的分布情况。有时不得不考虑概率论和著名的正态曲线分布图。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累计奖金的多少及电压的强度),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换个说法: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可以预见,不管你们多聪明、多努力,最有可能的情形是,你们会在中层管理部门止步不前。所以,当提到“平均”这个词时,你最好还是对它敏感一些,试着探究一下其背后的整体分布情况。5、“能力圈”内外巴菲特的生活信条是:“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待在里面。这个范围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范围的界线在哪里。”查理·芒格重复说:“你必须找出自己的才能在哪里。我几乎可以向你保证,如果你必须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外碰运气,你的职业生涯将会非常糟糕。” 结论:请你不要信任司机的知识。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真知识,来自那些投入大量时间和思考以获得知识的人们;另一种就是司机的知识,按芒格故事里的意思,司机是指那些装得好像他们知道的人。他们会模仿别人表演,他们也可能拥有动听的声音或具有说服力的形象。但他们传播的知识是空洞的,他们高谈阔论地挥霍着华丽词汇。真正有知识的人知道他们知道什么,也知道他们不知道什么。这类人一旦来到他的“能力范围”之外,他要么什么也不说,要么就说“我不知道”。这是“依赖域现象”很典型的例子,很多时候专业人士无法将知识从学术领域延伸到私人生活中。总之:如果被问到一个问题的实质,人们大多会按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的思维模式去解释。每个人都是其不完整的思维模式的囚犯,所以请你再为它加上两三个额外的工具——即你自身专业领域之外的思维模式。6、不以结果论英雄?结果偏误: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的过程。然,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你最好仔细研究一下这样作决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或者为一个也许是纯属偶然地获得成功的决定感到庆幸。这个决定是出于理性而作出的吗?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这样做,哪怕上回的结果很糟。7、学会关门,学会放弃有所选择令人幸福。但这也有一个“度”,过多的选择会降低生活质量。我们必须学会关门。你应为自己制定出一套生活策略——就像公司策略那样,也就是帮你有意识地去忽略一些可能性。你如你,最终只能在一堆Offer里挑选一个心仪的工作,只能在逃离小城市和杀回北上广深的人生道路中择一而行,只能在优秀的追求者中选择一个与之牵手。这并不是无奈的行动,而是让你提升人生质量的智慧之举。8、学会接受无常正因为我们没有天生的风险感,我们经常忘记风险。我们常愿意投资过多的钱,就为了彻底消除微小的剩余风险。几乎在所有情况下,人们本来都能更好地投资这笔钱,更显著地降低另一种风险。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零风险偏误。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你的婚姻、你的友谊、你的敌人,还是你的土地。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9、进化自己今天的世界与过去不同——与行动相比,今天的世界奖励深刻的思考。这一转向让我们很难适应。社会更喜欢下意识的行动,而不喜欢有意义的等待。不作为偏误总是出现在无论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引起的损害主观看来更无害。有时我们会本能地作决定,事后再说明我们选择的理由。许多决定(关于工作、生活伴侣、投资等)都是本能地作出的。之后我们再虚构出一个理由,它让我们感觉我们是清醒地作出了决定。科学家追求的是单纯的真理,而律师精通于为一个已经确定的推论虚构出可能性最大的理由。10、提升幸福感享乐适应症:我们工作、升迁,给自己购买更多更漂亮的东西,但我们不会变得更幸福。一些科学的建议:(1)请你避免很长时间也不会习惯的负面效应,例如往返交通、噪音、慢性疲累等;(2)请你对物质的东西只期待短期效果,例如汽车、房屋、分红、中彩票、得金奖等;(3)持续的正面效应主要与你如何利用你的时间有关。你要设法让自己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权。请你做你最爱做的事情——哪怕你要付出部分收入。请你为友谊投资。11、“黑天鹅”背后的机会黑天鹅指的是会给你的生活(或者财务状况、健康)或给一个企业等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影响的事情。“黑天鹅”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结论:请你尽量在具有积极意义的“黑天鹅”能吸引到你的领域活动——尽管这仍是不可预知的——成为艺术家、发明家或企业家。相反如果你从事的是时间需求量较大的工作(比如雇员、牙医或记者),你会徒劳地等着“黑天鹅”出现。但即使你觉得这些工作是必要的,也请你无论如何远离那些有消极影响的“黑天鹅”,具体来说就是:不要负债,尽可能保守谨慎地对待你的储蓄,即使在成功的时候也不要沉溺在奢华的生活中。12、活在未来双曲贴现: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为什么总会拖延一些重要的事情呢?为什么当下的玩乐总比苦读有更大的诱惑力?因为在付出和收获之间有一道时间的鸿沟,要跨越这一鸿沟需要很大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明智需要忍受损失与模糊,学会不贸然行动。要知道,损失带给我们的不悦感是同等收益带给我们的愉悦感的两倍。如果你不想仓促地做出错误的决定,你必须要忍受“模糊”。繁荣的不动产交易不会恰好就在今天结束。“最后的机会”使我们不去动脑筋思考,而对于后悔的害怕可以使我们整个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会“活在未来”,不要让未来的你为当下的贪图享乐和鲁莽行动而买单。活在更好的未来,也是用逻辑和智慧为自己规避风险。很多人会说,“危机对我是有帮助的,我现在的生活完全改变了。”但是,生活的改变(更少压力、更少对金钱的追求、履行责任等等)其实在危机发生前就可以实现。通过一次事故、一场大病或一次崩溃而获得认识是最悲惨和最愚蠢的方式。13、从梦中醒来论据的说服力会随着时间而减弱,它会像放射性材料那样衰退,令人吃惊的是,宣传的鼓动效果却正好相反。宣传的说服力将随着时间而增强。目前对这种效应最好的解释是“睡眠者效应”:人类对目的来源的认知要比对表达论据的认知减弱得更快。换一种说法就是,大脑忘掉信息从哪里来(从宣传部)要比忘掉信息本身(战争是必要的)相对快一些。广告片的制作人会被人们遗忘,但其恶意的言论却会被记住。“凸显”的信息会对你的思想和行动有特别的影响,相反,对于隐晦的、缓慢形成的和无声的消息你不会太当真。你如何避开睡眠者效应呢?1)不要接受任何未经你要求而得到的建议,即使这建议据说是为了你好。这样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不受操控;2)你要尽可能地躲开广告宣传中的信息;3)请你试着回忆每一个你熟知的说法的来源,是谁说的?为什么是这样?你应该像侦探那样去思考,想想这对谁有利。当然这意味着你要花费很多精力,并且你的思考速度会变慢,但你会变得更加清醒。4)从某种角度说,请你放弃对新闻的消费,而且是全部。你可以阅读长篇的背景文章和书籍,因为如果想要理解这个世界的话,没有比读书更好的方法了。14、既生瑜何生亮?“竞争偏见”起了作用,它指的是不替有可能超过自己的人作推荐的倾向,即便拒绝帮助对方会使自己在长时间内很尴尬。请对比你有才华的人予以支持,短时间内你会使自己的地位陷入危机,但你绝对是可以从中获益的,因为无论如何总会有人在某一时间超过你,等他们超过你时,你会更容易赢得他们的好感,更方便向他们学习。所以,不要高估身边同侪对你的威胁。15、“人”和“众”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和他人的一致性,我们相信其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和自己的都一样。这种思维错误被称为:“虚假同感偏差”。那些爱钻牛角尖的人喜欢自己挖空心思想出的完美作品,并错误地认为消费者也会对此感兴趣。事与愿违,主流审美不会由此追随。与之不同的“从众心理”是无意识的群体压力,而“虚假同感偏差”是没有压力的,但后者有一种社交功能——这可能也是在人类进化中没有将其淘汰的原因。16、花钱的因果根据钱的来源不同,人们的做法也不同。钱不是赤裸裸的,而是被包在感情的外衣里。我们花赢来的、偶然发现的、继承的钱要比花挣来的钱更草率。经济学家理查德·塔勒尔将此称为“赌场盈利效应”,就是说人们在投机赢利之后愿意接受的风险等级升高,所以中彩票的人在几年之后往往比赢得大奖之前要穷。17、你还在计划吗尽管你知道之前的大多假设都太过乐观,而你却依然严肃地相信,今天可以例外地完成清单上的任务。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将这种现象称为“计划谬误”。当人们彼此合作时,“计划谬误”会更加明显——特别是在经济界、科学界和政界。为什么我们无法按时完成计划呢?第一个原因:期望,我们想要成为把所有计划都实现的成功人士;第二个原因:我们太过专注于项目本身,而忽略了可能影响项目进程的意外情况。对策:当你和一个人(求职者、作家、眼科医生)共事时,你不要注重他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在过去做了什么。如果是和项目有关的话,你要注意可比较的其他同类项目的持续时间、收益和成本,并要求对方解释为什么他的计划更合适,另外还要把计划交给银行家,让他们毫不留情地挑毛病。最后你要在合同中加入一项条款,规定好发生成本超支和延期的高额罚款额度,而且为了安全起见要把罚款汇到可以限制取款的账户里。在项目即将被通过之前,召开一个所谓的“最后期限”会议。另外一方面,人是喜欢计划的。实验表明:未完成的任务一直会追着我们不放,直到我们有了明确的完成任务的计划。所以,当你下一次不能入睡时,你就会知道原因了。把你的笔记本放在床头柜上,简单地写下行动计划可以让你内心的杂音平息。知行合一是我们的美好理想。学会清醒思考是重要的。列出那些“错而不知”的清单,在做重要决定前,检视自己。时刻清醒思考是奢侈的。请允许自己偶尔犯傻,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要允许发生错误,这样你会生活得更轻松。

知行合一可不容易

作者提出的52个我们容易犯的错误以及背后的原因,其实很多相信大家都很清楚道理的,特别是当我们的大脑比较理性时,肯定不会上当或者做出一些看上去很弱智的事情。可惜往往我们周围的环境总是不停的变化,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熟悉性会干扰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有些问题本身就是两面性的,比如第43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候你应该跟着感觉走,想的太多不好;可是有时候,我又不得不想的太多,想的很周全,所谓谋定而后动。作者提到的很多原理都被市场人员应用到营销策划里,迷惑着消费者,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就像《影响力》里提到的,就算我们深谙各种迷糊消费的手段,但是没有人能逃脱被说服被影响的漩涡。激励排挤效应——告诉我们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去激励人们的,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用金钱去赤裸裸的激励的。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朋友让他帮忙打包行李并给予一定的报酬答谢,反而让作者觉得非常不舒服,友谊也因为被侮辱了。

摘录

随便说个理由,哪怕很无脑的理由,都有助于提高请求成功的概率。血糖低疲劳的时候,人们不愿意在两难间做出选择。给了钱,志愿者的人数反而少了,亵渎了他们的神圣感。大量信息增加选择的时间成本。志愿者的愚蠢,本来可以从事自己的高效率专业工作挣钱,然后把钱付给专业人士和基金会,由他们行善和制造捐赠物品,而不是自己动手去做粗劣的捐赠物品。疲劳会让人变成另一个人,给外界带来不良印象。第一印象很重要。自我发明的东西自我会多偏爱一些。赌场盈利效应,赢来的钱不当钱用,easy come easy go

《明智行动的艺术》罗尔夫·多贝里——阅读总结

1、用理由辩护很多时候我们说服对方是需要理由的,在话语前加“因为”就是告诉人们你是有理由的,即使有时候这个“因为”后面跟着的理由并非无懈可击。可以尽量的多使用“因为”,它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2、选择疲劳症我们在做了大量的比较和决定时,会出现“选择疲劳症”,头脑会麻木,思维会渐渐不清晰,这时我们可以暂时休息一下,之后头脑会变得清晰,在做选择和决定时,会做出更好的决定。3、关联谬误有时我们会将被使用过的物品和使用过它的人进行关联,导致我们有可能不会使用这件物品,或者喜欢使用这件物品——这就是关联谬误。4、平均数的问题如果一个数值不会给平均值带来很大影响,那么“平均”这个概念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数值极大或极小,它会给平均值带来很大影响,平均的概念就没有意义。5、激励排挤效应用奖金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能够起到好的作用,但有时会带来相反的作用。员工会形成“认真对待有提成或提成高的工作,糊弄没提成或提成低的工作”的思维。6、废话倾向当你面对一件事情没有什么想法的时候,不要为了表现自己而废话连篇,那样只会让你显得无知、肤浅。如果你对一件事表达不清楚,表述的含糊不清,说明你并没有对这件事完全想明白,到最后甚至连自己想表达什么都不知道。通用电气前董事长杰克·韦尔奇:“你可能不相信保持简单明了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因为人们害怕自己被别人当成傻瓜,其实结果恰恰相反。”8、信息偏倚每天接收太多的信息只会令我们越来越糊涂,内心会越来越浮躁,导致我们无法静下心来深度思考问题。没有价值的垃圾信息甚至会让我们黑白颠倒、是非不分,颠覆我们正确的价值观。10、劳力辩证现象有时我们下了很大功夫去做一件事,但结果并非像我们预想的那样,这时我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的看待结果。在过程中,我们要非常积极的去做,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12、期望的正负效应要正确的看待你对事物的期待。有期待会增加动力,但请对不能控制的事情降低期望,比如对彩票、股票市场等。这话听上去矛盾却有道理:使自己远离不好的意外的最佳方式就是去期待意外。20、睡眠者效应睡眠者效应是指我们会记住信息本身的内容,而会忘记信息的来源出处。也许一些信息来自于我们不信任的出处,但过一段时间,出处会被我们渐渐淡忘,而信息本身在脑中却越来越深刻。21、选择盲目症选择盲目症是指将两个不具备可比性的东西、事物放到一起作比较。比如政府想在空地上建体育馆,大家会认为地空着也是浪费,健体育馆比空地要好——这就是选择盲目症。正确的比较应该是在同类别中作比较,应该在城市配套设施里面来选择,建体育馆还是建医院?或者图书馆?23、最初效应和近因效应不要根据第一印象对人、事物进行评价、判断,不要先入为主,它具有欺骗性,请对人、事物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后,再进行评价、判断。25、非我发明症候群我们总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我们会陶醉在自己的想法中。为了能够保持清醒,你要时刻问自己,这个想法真的非常好吗?客观的看待自己的想法。28、虚假同感偏差当我们做一件事或有一个想法的时候,总会认为别人跟我们的想法一样,这就是虚假同感偏差。别人跟我们的想法不同是正常现象,任何事情有很多面,每个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导致观点、想法不同。32、默认效应很多人患有“默认效应”症状,默认效应是指当人们做出选择时,如果有默认选项时,人们会倾向于默认选项。比如手机铃声,很多人会选默认铃声而不去更换。或者汽车的颜色,广告上出现的车如果是白色的,就算这个车有7种颜色可选择,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白色。40、“没有杀死我”谬误一个人得了一场危机生命的重病,当他康复后会认为比原来更加“强大”,这个“强大”应该是指精神上,而不是身体上,身体病重后当然比生病前要有损失。一个公司濒临倒闭,经过一段时间后又起死回生,这个公司老板说公司比原来更加“强大”,这个“强大”同样是精神。很多人盲目的认为吃亏是福,但跟们没有理解真正的含义。吃亏是吃亏,福是福。如果在吃亏后学到了东西,有一些收获,才能说是福,当然,这个“福”是精神层面的,如果吃亏后并不能从中得到收获,吃亏就是吃亏。45、专业偏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通常会用我们最擅长的领域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它,这就是专业偏见。马克·吐温说:“如果你唯一的工具就是把锤子,那么你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钉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站在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得出的结论才更加完整。49、挑葡萄干现象“挑葡萄干现象”就是只表达最自己有利的,回避对自己无利的现象。比如一个酒店在网上放的照片绝对是美观的,上档次的,而一些不美观的角度、脏兮兮的管道等是不会出现在网上的。再比如一个员工在做年底总结汇报的时候,会说他今年已经完成的重要工作,而不会提起各种未完成的工作。50、单一因果谬误单一因果谬误是指人们会认为一件事情的结果只是由一个原因引起的。牛顿因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发现万有引力,人们从此认为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只是因为万有引力,其实这种现象的造成是来自很多因素。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是这样写的“当苹果成熟,它会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会掉下来呢?因为地心引力?因为它的茎干枯了?它的果肉腐烂了?因为它太沉了?因为风把它吹下来了?或者因为树下的男孩想吃它?这里面没有一个唯一的原因,而是所有原因综合所致……”。任何一件事情的结果是由多方因素造成的。52、新闻错觉每天看大量的新闻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新闻只是让你知道一些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我们并不能从中收获到什么,新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我们忘得一干二净。很多新闻呈现出的内容并不是真实的,看到的只是大众的舆论而已。一个有舆论导向的标题和内容会欺骗我们的思维,我们看到的只是记者的思维逻辑,而并非事情的真相,大量的关注新闻是没有意义的。

智慧大甩卖啦!!最后一天,老板跑路,出血大麦!!!

我不相信人可以通过读书来“变得更明智”,我更倾向于认为人们是本身具有一定的段位,然后碰巧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变得更加明智的。但这个过程是一个极其痛苦、反人性的;大多数人连海量知识的掌握都做不到,更遑论“知行合一”变得“明智”了。但本书真的好吸引人,(你看我已经开始在找理由了),第一章开头“人们总是需要一个理由”就让我很感兴趣了!这种轻松的方式获得我的认可的书很难得;要知道,浅了看,这仅仅是一句鸡汤或生活百科,但引申来看,却的确是人性中的根本。我们太多时候非常渴望得到一个“逻辑”,所以面对偶然会惊慌失措:我们相信付出总能得到回报,还把此写进了歌曲“付出总有回报,……步步高!”;我们相信好人总有好报,甚至还成为某教的教义之一“万物皆空”、“因果轮回”;我们还无厘头地认为未来总是可测的,于是相信会有大审判“the trial”。等等。因为我们希望对一切事物找到理由,于是在偶然中相信宗教;在日常中相信预测;在股市中分析K线条;在经济中相信“阴谋论”等等。第二章,少做决定多坚持;第三章,不要做一个愚蠢的“本质主义者”,本质主义者可能需要check《快感,为什么它让我们欲罢不能》,教授心理学家写的。第四章,学好数字感,就跟写诗需要语感一样。有时候参考平均数,有时候需要中位值,有时候需要参考方差,如果有线性回归更好了。第五章,承诺与一致的魔力,参考《影响力》某个章节。此处只短短几页就复习了,很划算。第六章,沉默是金。张国荣写的曲子还是不错的(我就做不到沉默是金,话唠的人多没安全感)。第七章,performance陷阱。这个很好玩儿,不过理解稍微有点儿难:任何一家公司可以通过收购PE值低于自己的其他公司来装点财务报表。如乐视PE100,可以收购一家PE20的公司来达到增长的假象。第八章,信息溺亡症!!在这个时代尤其明显;如果你看到一个小屁孩嘴里能吐出所有的流行词汇,知道最近发生的所有热点,那么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这厮不会有什么出息了。什么叫信息溺亡症?http://www.douban.com/note/432255954/第九章,参见第一张,我们不但喜欢找原因,还喜欢找规律;人类真是有当科学家的潜质呢,可惜大多数用在了探讨同事是不是包养小三的伟大问题上了。第十章,承诺与一致,还可参见《行为经济学》,“凝结了劳动的事物会被赋予更高的价值”,no reason!!第十一章,看paper的人都知道,样本不够屁都不是。第十二章,即使总是失望,期望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第十三章,理性,崇高的理性。第十四章,如果你喜欢讨论星座,请跳过这一章;不讨论的可以百度“巴纳姆效应”。第十五章,如果你还不是明星,别消费公益;当然,支教还是可以的,毕竟我经历过,比较认可。第十六章,大多数正常人都是情感的奴隶,别得意,大家都是。第十七章,要学会否定自己。“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第十八章,选择太多也很痛苦。另,作者居然引用项目作材料进行说明;他是外国人呀!!第十九章,作者也认为未来我们会进入一个“奇点”。第二十章,inception。第二十一张,同18th。另外,TED(open.163.com)中有一节幸福的演讲,也提到了关于option与幸福的关系。第二十二章,莫欺少年穷,年轻人总会超过比他们老的人,至少概率上是这样。第二十三章,“首轮效应”、“近因效应”。熟悉我的人一般很认可我;但是我却非常不擅长考试、面试和相亲,因为我不擅长留下好的第一印象。第二十四章,学会否定自我。第二十五章,前面有。第二十六章,impossible is nothing。第二十七章,少数天才才能同时掌握不同的领域。第二十八章,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很普世。第二十九章,记忆靠不住,妈蛋世界上还有靠得住的东西吗???第三十章,群体会扭曲理性;btw,我不认同作者最后一句话,典型的端上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第三十一章,不确定性厌恶;大多数人喜欢确定的东西。第三十二章,互联网搞用户体验的人最理解这个了,“用户都是懒于思考、懒于动身的”,得给他们设置最好的“默认设置”。第三十三章,我们更多后悔是“没做什么”,大于“做了什么”。虽然我个人并非如此。。。第三十四章,媒体的负效应。第三十五章,教给你最多的是失败和苦难,而非读书;当然,你连书都不读,也没经历过什么起伏,那更是屁都不懂了。第三十六章,开赌场收红包赚钱比任何赌徒都多;所以别打牌、炒股和读MBA。第三十七章,拖延症是种病。第三十八章,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第三十九章,该case有个特别通俗的解释“MH370一共死了259个人和一个叫小丹丹的女孩”,然后你会问,“小丹丹?”。然后你就懂这一章在讲什么了?第三十八章,有本好书叫《反脆弱》,很长的篇幅在讲这个事情:反脆弱在群体中的应用其实是变相“筛选”。第三十九章,《房间里的大象》,关注神经心理学的一本书,该书名甚至成为一个习语“look,there is an elephant!”。其实研究神经心理、认知心理是很有用的,可广泛应用在营销广告、社会心理分析,甚至经济动向如股市等。第四十章,在博弈论中,这是一个很好的手段。有一种类似“滑坡崩塌”式的策略,就是一开始做一个承诺,在对方付出成本之后再进行盘剥,一步一步将对方的底线推到一个斜坡上。《策略思维》。i.e.苏珊的老公迈克是个酒鬼,他一开始对苏珊很好,把女神骗到手之后开始暴露本性:酗酒、赌博、懒惰、脾气暴躁,但因为苏珊已经跟迈克结婚并生了孩子了,所以如果离开他,前面所有的时间都成了“沉没成本”了;这是斜坡的开始。至于博弈结果,看双方的策略吧。第四十一章,当女人要你买房时,别想那么多,买吧。第四十二章,大部分人的cpu是单核的,一件一件来。第四十三章,思维的惯性比泰坦尼克还大。第四十四章,其实并非所有人都有这个强迫症的;不过我有。。。第四十五章,我们总倾向于摒弃掉运气,而觉得“是老子牛逼”。open.163.com上有个迈克尔刘易斯的在普林斯顿毕业典礼的演讲,很值得一看;虽然没那么有名。第四十八章,跳过了几章,真是“看不见的大猩猩”啊。。。我这还是八核cpu呢,都不知不觉就遗漏了。存在的事物比不存在事物有更大的影响。我们当老师时有个习惯需要养成,跟学生说话要用“请保持安静”,代替“请不要吵闹”,尽量使用否定的词汇。这个也许真的会影响人的潜意识呢,inception??请记住(“不要”忘记,然后你就记得“忘记”了)。第四十九章,人们喜欢先射箭,然后在靶子上画一个圈,“瞧,我射得多准!”第五十章,几年前,我在华大基因工作时,常常出自本能地质疑一些paper,“为什么你能认为一些SNP与癌症是因果关系”,”难道不可以就是恰巧撞在了一起吗?“,毕竟你的样本才几百个而已(时间成本、测序考虑制约)。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通过基因测序了解一个人并不比看面相高明太多;不信来战。决定一个结果往往是很多因素的;但是摸到尾巴的人却以为大象是一条粗绳子。。。第五十一章,跟第七章有类似的情节。样本的筛选会让统计结果与事实甚至相反。第五十二章,信息溺亡症,链接我就不贴了,前面有。

思考与行动的结合

我们总是害怕遇到"光说不练"的人,同时也更害怕遇到口吐莲花,做起事来却一团糟的人。当然,我们也在避免成为这样的人。所以,在清醒思考之后,我们也应该学会明智行动。当面临选择时,除了分析事物的本质,更要明确哪一种做法最合适丶最能达到最优的效果;面对每个人都容易出现的嫉妒心理,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行动改变毫无作用负面情绪;如何站在对手立场考虑问题,为什么要在质疑他人之前先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如何平衡目标和变化,而不是所达之处皆为目标;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保持清醒头脑而不被各种宣传煽动……思考和行动永远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建议《清醒思考的艺术》和《明智行动的艺术》两本书放在一起看,会有更好的收获。

读[德]罗尔夫•多贝里(Rolf Dobelli)《明智行动的艺术》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用52篇简短的文章归纳了人们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科学的解答。实际上,作者的潜台词就是人仍然受到很强的进化进程的影响。p18 每个想象着未来情形的社会,都把重点过于集中在当前最热门的发明创造上,每个社会都低估了传统技术的作用。p78 睡眠者效应,即使人们明知是广告,但人们忘记广告的来源和性质要比忘记广告的内容快得多。p86 A级人才会雇佣A+级人才,也就是比管理者自身还优秀的人才;B级人才相反只会雇佣C级人才,以此类推。p91 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最有用。p146 自我控制力不可以持续一整天,它需要放松,需要充电。这一认识是避免“拖延症”的第一个必要条件。第二个避免拖延的必要条件是一些能阻止我们分心的秘诀。p171 对于人类进化史上出现过的问题,可以用感性思考,如果对于还没出现过的情况,例如投资决定等,应该用理性思考。

意识不的错误

越发觉得数据是会骗人的,图表也不能全信,可保持理性真的是件耗精力的事。下面的要记住,听到没!本就不聪明的家伙!若存在极端现象,平均数没有意义。样本独立随机不是随意挑选,注意导致选择结果的因果关系。让数值好看,移民效应。总体不变,变换优劣之间的分组。小数定律,基数小,所以不稳定。一般会趋向随机。没什么可说就不要说,说也是废话。劳力辩证,付出与回报不太可能成正比。正视结果,非过程。选择盲目。不是比较选与不选,应为同级比较。即,存款和债券没有可比性。赚来的钱=捡来的钱,给我省点花!不看一切新闻,没有意义,浪费时间。口水的东西,会不知不觉花掉你不多的时间,还让你越来越越笨!

如说

"如果我们给自己的行为一个理由,就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令人吃惊的是,理由是否充分并不那么重要,只要有“因为”这个简单的词就够了""意志力就像电池,在一段时间之后它需要充电。怎么充电呢?人们需要休息,需要放松,需要吃些东西。如果血液循环中的血糖含量过少,那么意志力就会变弱。宜家家居就深谙此道:在其拥有一万件商品的环形购物通道中,消费者肯定会""总使用平均值来考虑事情很可能会是有害的,因为平均值掩盖了事情背后真实的分布情况""金钱的激励将排挤非金钱的动力,你的员工将对与奖金无关的内容不再感兴趣。无论是对公司的名誉还是公司的理念,你的员工都将不再关心""如果你刚刚成立公司,在招兵买马,那么你最好先将你的公司赋予一定的意义,而不必急着用储备资金来给员工提供很高的奖金""我们在掩饰时说得越多,其实越容易失败""滔滔不绝可以掩饰无知。如果一些内容没有清楚地表达,其实是说话者自己不知道在说什么。语言表达是思想的镜子:清晰的思想会带来清楚的表达,糊涂的思想结果只会是废话连篇""没有比自己的信念更令人确信的事情。如果你不惜一切代价去相信并坚持自己的观点,那么它肯定是最确定的,但这样也是危险的。窥视自己内心的这种自省,大部分是虚构出来的。如果你太过相信自己,一直相信自己,那么清醒过来的那一刻对你来说就会更加残忍。越是你深信不疑的事情,你越是要多一些怀疑。作为聪明人你不需要信奉任何教条,你要做自己的异教徒""我们会陶醉在自己的想法中。为了能够再次清醒,请你适时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回过头去审视你那些想法:在过去10年里有哪些想法是真的很超群?——你要这样问自己""对于陌生人的偏见和厌恶是生物学上的事实。对一个群体的认同感会扭曲你对事实的看法。如果你什么时候被送到前线去,那你还是当逃兵吧,为了其他人而奔赴战场首先就不是勇敢——而是愚蠢""想要清醒思考的人必须理解风险和模糊之间的区别。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清楚地算出风险概率,大多时候我们只有这种令人厌恶的模糊,你要学着去忍""  妒忌一旦出现,就不容易消失。但你可以避免它。首先,你要停止与其他人比较;第二,找到你自己擅长的事物,建立起以你自己为主导的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无关紧要,只要你是其中的国王就行。"

我们不试图成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持续地试图别变成蠢货

为什么一个差劲的理由,也比没有理由好?为什么你要断了自己的后路?为什么实践要高于理论?为什么新年时下的决心很难实现?为什么说要真正的理解世界,就要少读新闻?.....作者继《清醒思考的艺术》之后的又一力作,但是我们会问:思维的错误和行动的错误有何区别? 说真的,其实一点区别都没有。这本书是上一本书的延续,全新的另外52个思维错误的解析。说真的,很多思维误区我已经从不同的书上读过了,侧面证明了作者确实是博览群书。有一些我相信很多有见识的读者也确实也早就知道,我自己也是跳着来看的,有一些解析也说服不了我,似是而非,我相信作者,这个教人如何辨析“思维错误”的人,也一样有很多思维的误区。实话说,作者只是拿别人的理论,数据,和引证别人的话,去告诉一些作者以为是“思维误区”的观点给大家。当然,大部分都是有根有据的,我也很认同。不过,对于本来就思维清晰,理性主义者来说,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去说明一个问题,反而说服不了人。要说服大多数理性主义者的方法是,通过一个有着实践经历的人,用感性的方式去讲故事,最后达到讲道理的结果。呵呵,这可能又是另一个“思维的误区”。我们感性大脑的力量比理性思维要强大得多。说实话,当你们看完《清醒思考的艺术》和《明智行动的艺术》之后,通过读书,你可能会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会懂得一些人性的弱点,思维的误区,和普遍的错误。但是很可惜。这对你依然是没有用处的。你会很快地忘记掉。你也很难摆脱一些常规的心理弱点。而一些实用的知识,你也很难应用到你真实的处境里。因为此类书,并不抱着一个能提供解决方案的目的。重在启蒙。但是,这些所谓知识,观点,理论,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你不并真的需要。因为很多所谓智慧,都是显而易见的。你可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你会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像《穷查理宝典》,这本豆瓣评分高达9分的神级书,我最佩服的查理芒格是这样说的:“对于生活,我们追求朴素,一切从简:我们赚钱,靠的是记住浅显的,而不是掌握深奥的。我们从来不试图成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持续地试图别变成蠢货”但是,不变成蠢货依然很难。此书副标题名为: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行为错误。可是犯错依然是难免的。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人类,到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依然是,行动,犯错,学习,行动,犯错,学习.....而这个,恰好,验证了作者第33点----“实践高于理论”是的,实践高于理论,实干家们有难言的智慧,只要不是致命的错误,犯错并不可怕。在《How to worrying and stop living》这本被所谓知识分子鄙视但是被自己推崇备至的书中,卡内基大叔最后是这么说的:“We already know enough to lead perfect lives. We have all read the golden rule and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Our trouble is not ignorance, but inaction. ”我们知道的已经足够让我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了。你已经读过了无数的黄金法则,大师智慧,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无知,而是不作为。    在你明白了,自己是在looking for action的时候,此时是你读这本书最佳之时。Good Luck================note:(只摘抄我感兴趣的)1.为什么很差的理由往往也能用---用理由辩护理由是否充分并不那么重要。只要有“因为”这个简单的词就足够了。这个不起眼的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你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它。2.如果没什么可说的,就什么都别说------废话倾向清晰的思想会带来清楚的表达,糊涂的思想结果智慧是废话连篇。很遗憾的是,我们只在很少情况下才有真正清晰的思路,世界史复杂的,我们大脑要思考很多内容才能理解世界的某个方面。所以,最好记住马克吐温的话:“如果你没有什么可说的,就什么都别说”3.为什么你要断了自己的后路-----缺乏关门的能力我们是着了魔地总想尽可能多地有不同的可能性,不愿结束任何事,一切都元而未决。这样并不会给我们带来成功。你得有意识地忽略一些可能性。“我居住于无限可能中”,这是迪金森很美的诗句,但,这并不是很好的策略制定。4.为什么煽动宣传会有效果-----睡眠者效应因此,一个从不值得信任的处处而来的信息会渐渐赢得别人的信任,并视为不值得信任的出处会比信息内容本身被人们遗忘得更快。即一个广告,你即使知道他是为了宣传而虚假的,会比一个正确的信息,记住的时间长。5.为什么你对于哪一个是最好的选择很盲目-----选择盲目症当你面对A(考研,读MBA,出国)和现状(不考研,不读MBA,不出国)时,你习惯于将选择A与现状进行对比,这是错误的。你要将A和其他选项进行对比(工作,学英语)等。6.为森么我们会说后起之秀的坏话-----竞争偏见请对比你有才华的人予以支持,短时间内你会使自己的地位陷入危机,但你绝对是可以从中获益的,因为无论如何总会有人在某一时间超过你,等他们超过你时,你会更容易赢得他们的好感,更方便他们的学习。7.为什么你要和你的团体保持一致----群体内外偏见对一个群体的认同感会扭曲你对事实的看法。这个确实,例如你考过GRE的,那你肯定背过很多单词,肯定背过很多遍红宝书,那么其实你并不为厌恶背单词这事儿,你对那些坚决反对背单词的人,感觉他们不是你那个群体的。而考过GRE的人,会觉得,死记硬背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那群死记硬背的人,就是他们的群体,或者说曾经的群体。8.为什么显眼的不等于是重要的-----凸显效应“凸显”的信息会对你的思想和行动有特别的影响,相反,对于隐晦的,缓慢形成的和无声的消息你不会太当真。请你不要被迷惑。一本有着不同寻常的鲜红色封面的图书进入畅销书排行,你的第一反应是将图书的成功归功于惹眼的封面。不要这么想。请你打起精神来地址那些似乎是顺理成章的解释。9.为什么实践高于研究-----知识的另一面用语言表述的知识究竟有什么问题?首先,这些知识是清晰明白的(文字表达的好处),这种清晰在实际生活中确实不存在的。如果我们以清楚明白的知识为基础来做决定,我们会将自己处于一个臆想中的安全世界中。其次,写书的人和从不写书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文章并不是现实世界有代表性的反映。写书的人不知道那些不写书的他们的思考方式。因为他们没有把这写出来。最后,文字会掩盖能力。表达能力好的人会赢得更好的机会---即管他本身并不那么有能力。所以,重要的知识都在实践中!End

非常有趣的逻辑入门小书——兼自我诊断小书

看似很零碎的52个奇怪的小故事,实际上真的也是很零碎。每一个小故事如果我都在此点评一下,估计也不用买这本书了。这个本书的内容过于简单,使得大多数人都可以明白和了解故事的内容和含义。同时这些小小的故事揭示了n多逻辑上以往不被人们所注意的问题。而且我不太能够理解的地方就是每个故事都配了插图。是不是怕看不懂文字的人,可以通过图片来理解故事?之前我买过一本叫做“怪诞行为学”,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他只是利用消费者逻辑上理解的偏差,就像幻觉一样,构成一个可以“误导,引诱”消费的幻象促使消费者向着商家所期望的方向去行动。所以称之为“消费学的魔术”——说得好听一点。因为普遍存在一个心理学上的陷阱,通俗的来讲叫做“想当然”。这个想当然三个字就会一叶障目,让人看不到事物本身的nature,被貌似推断严谨合理的数据和逻辑所遮蔽。得到一个其实已经错误连天的结果而不自知。我相信读完这本小书的同学,一定会有所启发,从52个小故事里面,举一反三,就是156个案例可以帮助你明白一些数据和逻辑的陷阱,知道“想当然”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本小书就像是治疗咽喉炎的西瓜霜含片一样,虽然不治本,单是起到了缓解的作用。此书便是入门级的治疗“智商低的硬伤”西瓜霜含片。如果有同学觉得自己智商过低请仔细阅读此书。如果还是读不懂,就算了,因为这个时候就是残疾,任何治疗都是无效的,赶紧放弃生活就会更加美好和轻松。如果有同学觉得自己智商尚可,请自行分析每个小故事。先不要看最后的结论,想想自己的推断的结论和本书的答案是否吻合,看看自己是否想当然了,智商是否够用。如果有智低先兆,及时治疗,才是积极的正能量态度。如果有同学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聪明了,这本小书不用看自己都知道,那么你可以去试试LAST试题。LSAT试题完全就是这小书的威力加强版,虐不死你脑细胞不罢休的虐杀版。当然任何有自虐倾向,想要去考LSAT(非法律专业)的同学,不妨可以先试试这个小书。如果这本小书你都看不过去,那么还是赶紧放弃LSAT,这样生活就会更加美好和轻松。

保持对人生的醒觉——《明智行动的艺术 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行为错误》

  德文、中文超级畅销书《清醒思考的艺术》之姐妹篇。  总共八万八千字的小书,中信出版社用很有质感的纸张、适当的排版,加之五十二幅的插图,定为35元的价格,初拿到书不禁叹一句出版社好会做生意啊。不过,相比货真价实的内容、相比如今动辄上百上千的衣物,书的价格也不算贵,倒着实算便宜了。  此书上架建议社科文化、心理励志,貌似是如今最畅销的类别之一。因如今世人,心理需要鼓励的实在多,譬如我。  此书由五十二篇报纸专栏组成,每篇千余字,篇幅正好,内容不敷衍。有的让人微笑赞同,有的让人摇头不敢苟同,还有的,却让人悚然而惊,回想自己所想所为,犯过的行为错误,原来着实符合,可笑有时候还自以为聪明,而那些错误不觉间就犯下了,自己还不知道,或只觉得有些奇怪却不以为意,抑或想要找出奇怪之处却能力所限探寻不出。    摘抄:  1.“为什么很差的理由往往也能用——用理由辩护” 人类对“因为”上瘾   结论:必须要有“因为”,这个不起眼的词是人与人交流的润滑剂。(现在感触还不深,觉得因为后面,总得是个恰当的理由。)  “为什么作的决定越少,效果会越好——选择疲劳症”作决定是会令人疲惫的。(要做事 要报告 选择好时机)  “为什么你不会穿希特勒穿过的羊毛衫——关联谬误”(心理的接受能力 分清关联)  “为什么没有战争的平均规模——平均数的问题”(不要盲信“平均值”,幂律分布。平均超支、平均版次、平均成功率、人均收入)  “你如何被钱毁掉了动力——激励排挤效应”(不要轻易用金钱作为奖励,尤其是对孩子。朋友之间,也是少金钱为好。理念、兴趣、友谊,均超于金钱。)  “如果没有什么可说的,就什么都别说——废话倾向”(马克·吐温)简单是生活这条艰难长路的终结点,而不是起始点。(想好了再说。逻辑的重要性。简洁的重要性。沉默胜于夸夸其谈。)  “作为经理你如何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使数值看上去更好——威尔·罗杰斯效应” (“移民效应”)(很有趣的移动、转换)  “如果你有敌人,那就给他提供大量信息——信息偏倚” 结论:试着用最少的信息来生活,这样你可以做出更好的决定。很多信息其实是没有价值的——即使人们知道。(适度原则。过多的信息,反而让人踌躇,让人沮丧。虚费时间。)  “为什么在满月时会看到人脸——聚集性幻觉” (坚持怀疑精神,不要轻信规律。没有那么多神迹。)如果耶稣真的想要进行启示,他为什么不在时代广场进行?为什么不在电视上进行?  “我们为什么要爱经历痛苦才得到的事物——劳力辩证现象” 结论:强迫自己更加清醒。即使在一件事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多功夫,也要保持一定距离去看待其结果,它仅仅是一个结果。你已经苦苦追求多年的女人,她真的比缠着你不放的女人更好吗?  “为什么小型公司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小数定律” (谨慎对待一些研究得出的不同寻常的结果)  “请谨慎对待你的期望——期望的正负效应” 结论:期望仿佛是虚构出来的,但它有真实的效果,有改变现实的力量。下面这话听上去矛盾却有道理:使自己远离不好的意外的最佳方式就是去期待意外。  “不要相信你最先凭感觉想到的内容——简单逻辑”思考比感觉更辛苦。当人们更倾向于依赖感觉去作决定时,也就会用更少的理智去探究宗教。从以怀疑的态度面对最简单的逻辑开始,因为不是所有看上去可信的逻辑都是正确的。 (何时该信任直觉 何时该依凭理智 自己把握)  “如何揭穿江湖骗子?——福勒效应”  “为什么志愿者工作只对明星适用——志愿者的愚蠢”(人,毕竟不是那么理性,自我的需求)   16.“为什么你是情感的傀儡——情绪激发学”   17.“你为什么要和自己唱反调——内省错觉”    18.“为什么你要断了自己的后路——缺乏关门的能力” 项羽破釜沉舟(太多可能性,反而影响行动 专注)   19.“为什么我们要用好的换取新的——对新事物的狂热” 对50年之后的世界的想象 古老的事物是经得起考验的,这里面其实包含着一个逻辑——即使我们有时候不理解:如果一样东西能延续几百年,那一定有它的道理在里面。   20.“为什么煽动宣传会有效果——睡眠者效应” 如何避开:首先,不要结束任何未经你要求得到的建议,即使这建议据说是为了你好;第二,尽可能躲开广告宣传中的信息;第三,试着回忆每一个你熟知的说法的来源。   21.“为什么你对于哪个是最好的选择很盲目——选择盲目症”(不是选项A与现状比较,而是选项A与选项B、C、D等比较)   22.“为什么我们会说后起之秀的坏话——竞争偏见” 请对比你有才华的人予以支持。(长期来看会受益。)   23.“为什么第一印象有欺骗性——最初效应和近因效应”请不要根据第一印象对事物进行判断。请对一个人的各个方面客观的进行评价。“中间部分印象”。   24.“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未知的事物——放血效应” “理论的衰败从来都不是因为自身的错误,而是因为有另一种更好的理论出现。”(科学史专家托马斯·库恩) 如果事实和你的观点不符,那么请你立即放弃你的观点。不要去等待一种“更好”的理论的出现。(像救命稻草一样,总希望有一个依靠 一个理论 一个观点)   25.“为什么自己做的菜吃起来更香——非我发明症候群”   26.“你如何利用不可想象的事情——黑天鹅效应” 请你尽量在具有积极意义的“黑天鹅”能吸引到你的领域活动——尽管这仍是不可预知的——成为艺术家、发明家或企业家。远离那些有消极影响的“黑天鹅”,具体来说就是:不要负债,尽可能保守谨慎地对待你的储蓄,即使在成功的时候也不要沉溺在奢华的生活中。   27.“为什么我们的知识不能延伸——依赖域现象”   28.“为什么你会认为其他人和你想的一样——虚假同感偏差” 结论:你要认识到你对事物的观点不是被普遍认同的,而且你还要理解和你想的不一样的人并不是白痴。你不要先去怀疑他人,而是你要先去怀疑自己。   29.“为什么你总是有道理的——篡改历史现象”   30.“为什么你要和你的团队保持一致——群体内外偏见”归属感在以前是生存所必需的(现代,大体还是如此,尤其对不够坚强独立的人来说) “圈外人同质效应” 对一个群体的认同感会扭曲你对事实的看法。如果你什么时候被送到前线去,那你还是当逃兵吧,为了其他人而奔赴战场首先就不是勇敢——而是愚蠢。(是这样么?观念还不能改变)   31.“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天马行空——模糊不容性” 必须理解风险和模糊之间的区别。   32.“为什么我们会认为现状最好——默认效应”   33.“为什么你会喜欢‘最后的机会’——害怕后悔”   34.“为什么显眼的不等于是重要的——凸显效应” 请你打起精神来抵制那些似乎是顺理成章的解释。   35.“为什么实践高于研究——知识的另一面” 用语言表述的知识究竟有什么问题?首先:这类知识没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内容,一篇文章是清楚明白的。这种清晰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不存在的。最经典的例子是基于理论做出的投资决定,这是导致银行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其次:写书的人和从不写书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因此我们不能将文章看成是对现实世界有代表性的反映。第三:文字会掩盖能力。结论:重要的知识在实践中。请你对文字的敬畏放到一边,从现在开始停止阅读,作些可能会失败的尝试。   36.“为什么钱不是赤裸裸的——赌场盈利效应”钱不是赤裸裸的,而是被包在感情的外衣里。(无论赚来、收来、赢来,钱都是钱,首先将钱存入你的银行账户中。不要轻率对待。即使是中彩票得到的钱。)   37.“为什么新年时下的决心很难实现——拖延症”(制定时间计划,规划好放松的时间)   38.“为什么你需要自己的王国——妒忌” 妒忌是两个人之间,嫉妒至少要三个人。 “你只可以妒忌之前你自己做过的事情。”   39.“为什么你宁愿读小说也不想看统计数据——心智理论效应”   40.“为什么危机很少会是机会——‘没有杀死我’谬误” “那些未能杀死我的,将是我更坚强。”(尼采)(错误?!)概率   41.“为什么你偶尔应关注焦点之外的内容——注意力错觉”“The Monkey Business Illusion”   42.“为什么大话也有说服力——策略性虚报”   43.“为什么有时候你应该跟着感觉走——想得太多” 结论:如果人们想得太多的话,就会阻碍大脑中感性的智慧。(分清什么时候该感性,什么时候该理性 适度原则)   44.“为什么你打算做的事情过多——计划谬误” 为什么我们无法按时完成计划呢?第一个原因:期望,我们想要成为把所以计划都实现的成功人士;第二个原因:我们太过专注于项目本身,而忽略了可能影响项目进程的意外情况。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应该向你过去的经验请教。不要把你的目光停留在内部——即你的任务本身,而是要朝向外部,参考之前类似的情况。   45.“为什么拿锤子的人会把一切看成钉子——专业偏见”(扩展自己的领域,学习自己不了解的领域的思维模式)   46.“为什么计划使人感到安心——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未完成的任务一直会追着我们不放,直到我们有了明确的完成任务的计划。计划制订者被放在与问题解决者同等的位置上。头脑要像水一样清明。人们要对还未完成的事情列出一步一步的具体计划。最好是书面的,当所有计划被写下来并被划分为具体步骤时,我们内心才会平静。“具体的”(将任务分解成20—50个单独步骤)   47.“你坐哪条船比你划桨的艺术更重要——能力错觉” 运气比实力更有决定性。(顺应潮流 还是逆潮流而动)   48.“为什么检验清单使人盲目——正面效应”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偶尔考虑下没有发生的情况,那我们会感到更满意,但这是种费力气的思考工作。这里最大的哲学问题是:“为什么是有什么,而不是没有什么。”   49.“为什么会绕着箭画箭靶子——‘挑葡萄干现象’” 完成的夸大渲染,未完成的决口不提。   50.“石器时代对替罪羊的猎捕——单一因果谬误” (结果的出现,多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   51.“为什么开快车的人会开得更安全——意向性治疗谬误”   52.“为什么你不应该读新闻——新闻错觉” 我们的消息很灵通,但知道的很少。请你放弃对新闻的消费,而且是全部。你可以阅读长篇的背景文章和书籍,因为如果想要理解这个世界的话,没有比读书更好地方法了。(要戒掉新闻,目前还很难。害怕心理。)   

短投入,高输出

《明智行动的艺术》才200页不到,列举了52个常见的思维谬误,令人脑洞大开,可谓是短投入(单指文字),高输出(思维模式),很喜欢这样干练简洁的文风。我一直在乎从书中得到什么,带有功利性的看书,我花了时间阅读,并且是正确的态度阅读,如果没让我有所得,我是觉得这本书很失败的。我所说的只针对我,不代表大众意见,因为经历过的事和思考过的东西不同,人对外界的认知能力也会不同,所以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物(例如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不正有言:“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么?”至于对读书的认知,我觉得有三种。其一是了解未知的知识,弥补内心好奇的渴望,比如我看《毛泽东传》,看《第三帝国的兴起》,看《浪潮之巅》等历史读物都是为了弥补自己的无知。其二是了解模糊的知识,或者说是已知但又不确定的知识,这个涉及经验论,就像《明智》里面讲到的,能用语言写出来的知识是确定的,非语言能描述清楚的知识是模糊的,我们都或多或少知道些模糊的知识,但是却说不清楚,看一些思维清晰的人写的文字,就能较为了解清楚这些模糊的知识。其三是深度理解知识,不仅是要知道知识本身,还要有迁移出去运用到实践的本领,并反复在实践与理论间迭代更新,这是读书认知的最高境界。很高兴我的经验还没足够到涵盖《明智》涉及到的思维领域,本书属于前面提到的三种认知中的第二种,它让我把模糊的知识清晰化了,所以读完此书有所得,亦认为该书很成功。当然,若是能深度消化理解该书的知识,认知程度是可以上升到第三种的,这个得建立在实践上,但往往很可惜的是,生活中我们并不会留意知识的运用,除了缺乏必要环境外(其实会思考的人是能创造环境的),一切都源于我们的迟钝与懒于思考。保持敏感,更兼开放,承认不足,改过自新,是有感。

边读边笔记

1. 无论如何给个理由吧2.做决定耗力,争取赶早3.敬畏之心的忌讳4.过分迷信平均会出大问题5.金钱激励会排挤非金钱动力6.如果没什么可说的,就什么也别说7.收视率好的电视台A和差的B,把A中低于平均的节目换到B,会同时提高两个电台的平均收视率8.不要浪费大量时间在搜集信息上9.要相信很多偶然的组成10.劳力辩证,付出很多后的觉得更好11.小数定律12.期望值的正负效应13.小心第一感觉的简单推理14.福勒效应,适用于所有人的评估15.志愿者的动机其实是共同塑造社会,否则就该直接捐钱16.往往会依赖情绪做出复杂的重大决定17.有时自己做出一个判断,会不断说服自己18.断了后路拼尽全力19.长久保持的事物及生活方式不会太大改变,不要被一阵的新事物流行迷惑20.大脑忘掉信息的来源要比忘掉信息快,宣传的睡眠者效应。要学会思考想法的来源21.选择盲目,不要拿选项与现状比而是和第二选项比22.排他效应,应避免这样把人才往外推23.第一评论会影响决定24.我们很难处于一种理论观点的真空期,当否定一种观点时势必在接受另一种观点中25.通常会觉得自己得出的结论是最好的26.黑天鹅,意外有产生巨大改变的事件或物27.依赖域现象,不能把自己熟知的理论用于一个不熟悉的领域28.虚假同感偏差,误会其他人与自己一致观点的居多29.我们会篡改历史记忆,误以为多年前的观点与现在一致30.群体内外偏见,会对圈外的观点产生偏见,或为了迎合群体牺牲自己的观点31.模糊不容性,医学可以模糊,经济学却不适用。风险和模糊的平衡必须学会忍受32.默认效应,源于对损失的规避心理33.由于害怕失败的后悔感,会倾向于保守的行动;甚至因为怕错过最后机会而盲目行动34.凸显效应,避免让异乎寻常的点更抓眼球35.语言类经验只能起有限的作用,实践出真知36.赌场盈利效应,花赢来的钱更容易,要想清楚手头的财富是多少就是多少,而不是区分他们怎么来的37.自我控制会消耗意志力,对于任务给出期限能防止拖延38.嫉妒,会让人愚蠢得希望别人失去些自己所没有的东西。避免方法是,停止比较而发现自己优势,找到自己圈子39.故事比数据的影响力反而大,源于原始社会群居生活中的群体感受功能40.挺过危机会更强大会是谬论,只能说明之前没有获得现在当下的经验41.大猩猩实验,不要忽视我们没注意的那些异常情况42.大型/常期/牵涉多人的项目,市场会用到策略性虚报,先抢占先机43.熟练掌握的能力放心交给感觉去行动,而一些复杂的选择可以理性的思考,反之则会出现问题44.计划谬误,根据以往类似的经验,预估出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范围45.专业偏见,请尽量多的增加另一个领域的思维方式,以规避你总是一种熟悉的专业领域思维看待问题46.已完成的任务会迅速从记忆中消失,写下计划会等同于任务完成后的平静47.能力错觉,某些领域的成功完全是偶然性的48.正面效应,容易发现有什么而很少会去想没有什么49.挑葡萄干现象,展示美好的已拥有的,注意要去核对最初的目标有没有被偷换50.单一因果谬误,大部分的事情总是多因素造成的51.意向性治疗谬误,负债越多的公司赚钱缺越多,从数据来看好像负债这个行为会有利赚钱,其实是负债越多的公司被银行授予贷款时本身通过审查几率高,要小心那些被绕开的原因52.我们对于新闻会有强烈抽象反应而做出误判,周围的朋友可以起到新闻过滤器作用完

书中提到了项羽

相比《清醒思考的艺术》,我更喜欢本书,可能是每种错误的题目更直接明了,对于我们这样的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来说更有吸引力,可读性和易懂性比上本更强。喜欢的章节很多,但映象最深的是第五《你如何被钱毁掉了动力》和第十八《为什么你要断了自己的后路》,让我明白在教育小孩以及工作过程中金钱奖励为什么会适得其反,用项羽做例子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中国历史是有所了解的,给自己断后路,所谓悬崖勒马,绝处逢生,这算是中国元素吧,总之本书值得反复读!

少一点愚蠢与多一点智慧。

这是《清醒思考的艺术》的姐妹篇。逻辑很简单:清醒的思考之后便是明智的行动。但是如作者所讲的,其实在思考与行动之间很难有清晰的定义去区分。整本书也确实如此,你很难区分自己究竟是在理解关于思考的偏误还是关于行动的。不过,我们的作者非常的坦诚,甚至坦诚到令人敬佩:“思维的错误与行动的错误究竟有什么区别?简单的说,没有区别”但是为了第二本书的面世,“我需要给上一本书之后的52个章节定一个书名”于是,我们有了这本书。在我看来,叫做《思考与行动的102个偏误》更符合本质,但这种名字的书很显然无法大卖。哈哈。所以我还是少一点愚蠢,多一点智慧——老老实实看别人出书赚钱吧。个人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聪明的人其实不见得比你我高明到哪里去,他们的聪明更多是明智的避开了尽可能多的麻烦。这可能就是为何我们要学会明智的思考与行动的原因:重要不只是拥有更多智慧,而是少一点愚蠢。还是跟之前的书评一样,我把书中感同身受的各个“谬误”显示出来,用来警示自己,反复的刺激自己。铭记:少一点愚蠢有时比费劲周折增加智慧可能更实惠。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讲的一样:智者的目标不是获得幸福而是避开不幸:1、选择疲劳症。在这里,选择让人心神匹配的不只是简单的“选择恐惧”,而是我们常常忽视的:做出选择的是人,而人的意志力与判断力就像电池,在一段时间后就会被耗干。所以每一个决断性判决就会有波动。很简单,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能集中注意力,但是长时间的劳作之后,好多判断尤其是工作上的决定更多是敷衍性的。所以,当我们在工作时,如果需要上级或者老板排版时,不如根据自己的期望调整讨论的时间。2、平均数的偏误高斯分布的状况不一定是世界的唯一镜像,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平均分布的。还有很多情况下,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分布情况非常极端的不规律不平均,例如财产状况,这种情况叫做:幂律分布。我们在某种情况下的判断,一定要清晰的记住,这到底是符合高斯曲线还是幂律分布?!尤其是听到“平均”这个词的时候。要知道,在自然界更多是“平均分布”也就是“高斯曲线”,但是在经济领域更多是“幂律分布”。3、激励排挤效应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不是全部情况。在某些情况下,经济上的激励有可能会有反面的效果。金钱上的激励往往会让非经济上的动力收到打击,而这通常是一个人主动努力的内在动因。也是区分事业与工作的重要标准。4、废话倾向。好吧,其实我前面罗列了好多废话,用来掩饰我的在写书评里的无知。简单几句话:清晰的思想会带来清楚的表达,糊涂的思想结果通常是废话连篇。滔滔不绝可以掩饰无知,但适得其反的例子也不是少数。如果没什么好说的、没什么真知灼见,不如闭嘴,节省大家的时间。要知道,勇于承认自己不知道,在今天是特别难得的品质。5、过多信息的坏处+专业偏见很多信息其实没有价值,尤其是今天,一个决定的正确与否,与事先获得的信息多少可能关系不大。其实,我们寻找的不是正确的因果推理去做判断,而是给自己的决定去寻找更多的理由。就像,专业偏见的演变:当一个人手里拿着锤子时,他的眼里都是钉子。我们看到的、找到的,往往不是实事与现实,而是我们想要的。6、聚焦性幻觉。这个不能多说,否则会引来众多非议。星座、占星、神秘力量通常都是这种聚焦性幻觉。7、劳力辩证这个跟沉没成本类似,只不过我们付出的是繁重的劳力、时间而不只是经济。8、内省错觉。其实,我们还是承认吧,我们通常在反思自省自己是,更多是在美化自己。9、专家领域确实有的人会因为各种原因擅长某一个领域,但是,这种专业性很难延伸到另外一个领域,所以,不是专家的话就是金科玉律!一个经济学家对美食的评价,听起来跟狗屎差不多。不是不能听信专业,而是在听信之前,我们可以多一点反思与思考。10、能力错觉。这是我最后面看到的,也是最震撼我的。虽然我们在不停的鼓励人奋斗,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很多情况下,成功只是偶然是运气,与实力的关系没有那么多。所以,这是成功人士第二次创业失败的原因。在职业的规划上,我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我已经深陷自己的能力错觉,某些职位与领域,选择上哪艘船,有时要比如何划桨更重要。明星CEO不见得就比别的CEO会划船,更多的是他们选择了一条对的船。或者说,是伟大的公司成就了明星CEO。

让行动简单一点

《明智行动的艺术》这本书,是《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的下篇,作者总结了几十个行动中常见的错误,这些行动错误也往往源于思维的错误。阅读一遍,摘录一些关于简化生活的观点:1. 过多的信息未必有助于选择,反而可能是有害的。作者举的一个例子,是让芝加哥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的学生判断:圣迭戈和圣安东尼奥两个城市,哪个人口更多?结果62%的美国学生选对了结果,而德国学生则100%全对。原因是德国学生几乎没听说过圣安东尼奥这个城市,却都听说过圣迭戈,于是他们选择了熟悉的城市。相反,美国人因为拥有更多信息,反而选错的更多。较少的信息,可以做出更好的决定。2. 人们对新事物有过分的狂热,却往往忽视了它本身的功能。作者引用了纳西姆·塔勒布《反脆弱》一书里的观点,就是“对新事物的狂热”是一种思维错误。通常我们习惯高估新事物的作用,而事实上新事物往往失败的风险很大,寿命没有预想的长。作者举的例子是对未来的展望,比如设想50年后的未来,人们往往基于今天的新发明,但是,从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来看,我们周围很多东西,都是很久很久以前发明的旧东西。比如60年代人们觉得很快就可以遨游火星了,可到今天呢?宇航技术确实在进步,但低于人们的预期。作者对追捧新手机的人,是这样评价的:“以前我对那些“最早使用者”——就是不用最新的苹果手机就活不下去的那一类人——还抱有同情心,我还觉得他们在赶超时代,但现在我认为他们就是没有理性的人,是得了某种疾病的人。对他们来说,一个新的发明有哪些具体的益处根本不重要,重要的只有“新”这个特点。”3.你不应该读新闻,因为……作者给出了三个理由:新闻刻意营造刺激的标题、画面和故事,影响了我们对事件背后真实内容的理解,也就是大多数新闻并没有看上去那么严重。新闻的意义不大。大量的新闻中,真正能影响个人生活、事业或职业的,占的比例微乎其微。浪费时间。关注与自己不相关的新闻,本身就是浪费时间。普通人因为新闻每周平均浪费半个工作日。这本书,值得翻看,但很多思维模式的错误,普通人依旧不容易避免。20140730

极简主义者

被送了一本。一翻,用纸,设计,排版都不错,制作算精良,纸书优势发挥不错。作者思维上有极简主义倾向,说哈贝马斯废话多,看着过瘾。《信息偏倚》一节堪称对信息时代的反动,有启发。《平均数问题》简单的统计学问题,当新发现啰嗦半天,显示出作者的知识盲区。整体不错。

思维的盲点

在最近的一次讨论中,我提到了A疾病与B疾病似乎有相关性,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有时候会建议患了A种疾病的病人进一步进行相关B疾病的检查。我对这点是如此的坚信不疑,因为我脑海里有好几个病人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昨天晚上学生按照我的设计将近期内病人进行检查后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让我惊奇的是,我脑海中60%以上的相关性并没有出现,随着样本量的逐渐扩大,也许只有5%左右的相关性,但是相反,另一类C疾病与A疾病的相关性似乎开始浮现。虽然似乎从起源上这两类疾病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我开始思考收集数据上的盲点:1、我仅仅统计了我所建议进行的检查的病人数据,而并没有经过我建议的,自己做过相关检查,结果其中一方为银杏的病人的数据被我排除在外了。那么假如扩大这个样本量,是否更加降低了我自以为的相关性?2、有关AC疾病的相关性是偶然的,还是真的有关联?我所占有的样本量是否足够?3、我们的直觉很多时候并不可信,数据是真实的,也同时是可以作假的。这让我想起为何我坚决认为AB有关,不过是因为印象最深刻的那几个病人在我大脑里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我在建议病人进行相关检查的时候,使用的依然是个例而非真正的统计数据。所以人人思维都有盲点,我们所需要进行警惕的是,如何发现自己思维的盲点,并且努力使自己进入到一个客观态上。尽管,这非常难。此书可当一标尺,读完书后,将每个思考及行动误区进行归纳,可以发现,一个人保持正常的思维而不调入陷井是多么的难。

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根据思维错误清单,逐一排查,确保自己的决定是理性的明智的清醒的。

1.为什么读这本书?根据《经验人士推荐的运营书单》买了一批书,这是其中一本。当时吸引我的推荐语,通过了解这些思维错误,避开思维陷阱,从而更少犯错误。作为清醒思考的姐妹篇,就一起入手了。2.读了这本书有什么收获?@理由是什么并不重要必须要有"因为",这个不起眼的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你要尽可能多地去使用它。@废话倾向滔滔不绝可以掩饰无知。如果一些内容没有清楚地表达,其实是说话者自己不知道在说什么。语言表达是思想的镜子。如果没什么可求你了,就什么都别说。简单是生活这条艰难长路的终结点,而不是起始点。@谨慎对待你的期望不可以过一种毫无期望的生活,但可以更谨慎对待。使自己远离不好的意外的最佳方式就是去期待意外。@选择盲目症当面对选项A和现状时,习惯于将选择A与现状进行对比,这是错误的。要做些功课,将选项A与其他选项对比,否则你会被引入歧途。举例,空地建体育场,支持的人认为体育场比空地带来很多益处。但是这两者比较是不对的,正确的方式是与其他可能性对比,除了建体育场,学校,医院,消防站等。@克服拖延症1自我控制力不可以持续一整天,它需要放松,需要充电。2阻止使我们分心的因素。比如关闭网络。3制定时间计划,分解目标。@理性和直觉如果是很熟练,尤其是已自动掌握的能力,或者已经回答了上千次的问题,那最好不要去思考,思考会破坏直觉可以找到的解决方案。直觉用于对食物的感觉,对朋友的选择,信任谁等等。人类进化史上还未出现的情况,比如投资决定,就需要理性思考。如何理性思考做决策???把优缺点罗列出来,乘以发生的可能性,如果优点期望值大于缺点期望值,你就是支持优点一方的。@移民效应只是内部协调,就使得数值更好看。A基金高利润,B一般,C很低。把低于A基金平均利润但仍有利润的推荐给B和C。这样3只基金都成功。@福勒效应为什么占星学,塔罗牌,手相发展得很好?就是因为他们的话大部分内容具有普遍性,适用于各种情况。其次,这段话里没有否定说法。再者,我们会接受符合自身特征的描述部分,把其他部分无意识地过滤掉,从而留下一个符合自身情况的性格评语,这属于证实倾向。@睡眠者效应为什么广告会有效果,时间久了往往忘记信息出处,却依旧记得信息内容。如何避开?1不要接受未经你要求而得到的建议2尽可能躲开广告宣传的信息3回忆你熟知的说法来源,判断这是对谁有利的,使你更加清醒。@放血效应放血治疗身体根本是错误的,没有放弃这个存在了2000年的学说只是因为没有更好的理论出现。@策略性虚报适用情况如下1大型项目,没有人能承担完全责任2与很多企业相关联的项目,可以互相推诿3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的项目3.如何阅读这本书?这本书的目录很清晰,标题+副标题,一共52篇。就挑选感兴趣的题目阅读,不用按照顺序,那样反而没有乐趣。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标题就是那么吸引我,以为自己没看过这篇翻进去看到中间才记起来这个是自己看过的。为什么说要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看呢?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是带着问题去阅读的,可能自己正困惑这种思维错误,那么阅读这文章就能帮助自己理清思路,给自己敲敲醒。和姐妹篇《清醒思考的艺术》一起看吧,一共104个错误,都犯过和都没犯过都不正常。就像作者说的,这些错误不是病理学毛病,就算犯了也不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回避思维错误很麻烦,在后果影响很大的情况下,作者才会设法尽可能理想的做决定。他是怎么做的呢?——根据思维错误清单,逐一核对,仔细检查重要决定。如果是后果影响很小的情况,就放弃理性,听从直觉。4.推荐给哪些人读这本书?想要明智行动的人。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根据思维错误清单,逐一排查,确保自己的决定是理性的明智的清醒的。

我们只要更少的愚蠢

我按照目录的顺序和页数,写了每章我自己的总结。那些和豆瓣展示目录的部分不一样的,我核对过了,真的是有的章节的题目和页码都改变了,不是我打错了。为什么这么写的原因,不是因为我糊弄,我觉得吧,是这本书真的就是个思维逻辑误区的解读加上行动上的指导,没什么可写的,如果延伸到感受就没完没了了,不如直接归纳一下,让没看过的,大概了解一下内容。很多问题每个案例里面,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为什么很差的理由也往往够用——用理由辩护 5PS:必须要有“因为”,尽可能多地去使用它。为什么做的决定越少,效果会越好——选择疲劳症 9PS:你到底要选择哪个时间向总裁介绍你的项目。为什么您不会穿希特勒穿过的羊毛衫——关联谬误 13PS:人与物的关联不容忽视。为什么没有平均的战争——平均数的问题17PS:平均的概念在特殊情况下没有意义吗??您如何用钱毁掉了动力——激励排挤效应21PS:不要用金钱作为奖励。如果没有可说的,就什么都别说——废话倾向25PS:简单是生活这条艰难长路的终结点,而不是起始点。作为经理您如何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使数值看上去更好——威尔•罗格斯现象29PS:病期移行如果您有敌人,那就提供给他大量信息——信息偏倚 33PS:用最少的信息来生活为什么在满月时会看到人脸——聚集性幻觉 37PS:坚持怀疑精神我们为什么要爱着曾为此承受过痛苦的事物——劳力辩证现象 41PS:宜家效应为什么小型公司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小数定律 45PS:偶然事件分布请谨慎对待您的期望——期望的正负效应49PS:期待意外不要相信您最先凭直觉想到的内容——简单逻辑 52PS:不要回答的太快如何揭穿江湖骗子——福勒效果 57PS:普遍性为什么志愿工作只对明星适用——志愿者的愚蠢 61PS:从众效应为什么您是情感的傀儡——情绪激发学 65PS:依赖感情做出自己的决定您为什么要和自己唱反调?——内省错觉 69PS:做自己的异教徒为什么您要断了自己的后路——缺乏关门的能力 73PS:制定一套自己的生活策略为什么我们要用新的换取好的——对新事物的狂热 77PS:别往窗外探的太深为什么煽动宣传会有效果——睡眠者效应81PS:不接受未经要求的建议为什么您对于哪个是最好的很盲目——选择盲目症 85PS:不要引入歧途为什么我们会说后起之秀的坏话 ——竞争偏见89PS:请对比你有才华的人给予支持为什么第一印象有欺骗性——最初效应和近因效应 93PS:不要先入为主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未知的事物 ——放血效应97PS:整体思考为什么自己做的菜吃起来更香——非我发明症候群 101PS:检查投资策略、生活理念和对他人的看法您如何来利用不可想象的事情 ——黑天鹅效应 105PS:不要沉溺在奢华生活里为什么我们的知识不能通用——依赖域现象 109PS:想想你们班最好的学生为什么您会认为其他人和您想得一样——虚假同感效应 113PS:先怀疑自己为什么您总是有道理的——历史篡改117PS:为自己才是不愚蠢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天马行空——模糊不容性121 PS:学会忍受为什么我们会认为现状最好——默认效应125PS:感觉上的净损失您为什么会喜欢“最后的机会”——害怕后悔 129PS:对做错决定的一种感觉为什么显眼的不等于是重要的——凸显效应 133PS:特别的影响为什么实践高于研究——知识的另一面 137PS:重要的知识在实践中为什么钱不是赤裸裸的——赌场赢利效应 141PS:存钱为什么新年时下的决心很难实现——拖延症 145PS:公开的设定为什么您需要自己的王国——妒忌 149PS:以你自己为主导为什么您宁可读小说也不想看统计数据心智理论效应 153PS:看清背后的数据为什么危机很少会是机会——“没有杀死我”谬误 157PS:谨慎对待危机中公司的经营情况为什么您偶尔应关注焦点之外的内容——注意力错觉 161PS:获得注意力的保证为什么大话也有说服力——策略性虚报165PS:加入超支和罚款成本为什么有时候您应该关上大脑——想得太多 169PS:逻辑比直觉重要为什么您打算要做的事情过多——计划谬误177拿锤子的人会把一切看成钉子——专业偏见181为什么计划使人感到安心——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185您坐哪条船比您划桨用多少力气更重要——能力错觉 189为什么检验清单使人盲目——正面效应 193为什么会绕着箭画靶心——“挑葡萄干现象” 197石器时代对替罪羊的猎捕——为什么开车飞快的人会开得更安全——意向性治疗谬误205为什么您不应该读新闻——新闻错觉209

请问你男朋友是什么牌子的?

(两个小时看完这本书,模仿了一篇。)你男朋友是什么牌子的?——为什么你要用”技术分析“代替赞美常常在别人的相册评论里,看到很多人孜孜不倦地问:“请问LZ的相机是什么牌子啊?请问这是在哪里拍的?”也会有一些人这样问我,我总感觉有些别扭: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技术分析“?一开始,我不厌其烦地一个个回复对方,还把拍摄的地点精确描述给他们,但是慢慢发现,很多提问的人根本不是真的关心相机是什么牌子,也不是真的想去那个地方,甚至也不是想要拍出那样的照片。他们没说出来的是:“如果我也去那个地方,如果我也用这款相机,我也能拍出这样的照片”。由此观之,看到美丽的少女——哇,满脸的胶原蛋白!看到脸部特写——开眼角效果不错啊。看到身材曲线——LZ做了不少深蹲吧。看到英语达人——用的什么教材/词典/软件啊?我试着写出了它们背后的潜台词:如果我跟你一样年轻/也做了开眼角,也会有你那么漂亮。如果我也做这么多次深蹲,也能拥有这种臀部线条。如果我也用这种教材,我能学得像你一样好。想想就知道,以上这些基本不太可能。这种貌似合理的”技术分析“背后,恐怕隐藏着一种间接的嫉妒。想通了这个,我就明白那种别扭的感觉从何而来了,并且也想到了自己以前的一些可笑做法:去查我喜欢的作者都看过些什么书,然后一本本弄回来看,以为这样就能直接快速提高水平,写得跟他们一样好。状元无法告诉你他为什么能考到第一名。美女无法告诉你她为什么会变成美女。摄影师即使把所有器材都给你,所有技巧都传授给你,也无法保证你能拍得一样好。任何成就都包含很多复杂的因素,仅仅掌握其中一个或几个技巧是不够的;而任何所谓的”技巧“都会有用,只要你练习得足够多。要提高自己,最好多去了解一些客观的信息,然后亲自去尝试。别小心眼儿了,别用”技术性猜测“代替对其他人的赞美,直接真诚地表达出来吧。不然看到别人秀出优质男友,是不是也要上去问”你男朋友是什么牌子的?“——————————————————————————————这是一本告诉你很多思考技巧的书,对我而言最有用的是”为什么志愿工作只适合明星“、”选择盲目症“。但是更重要的是,去想想作者是如何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善于自省的人,可以不必看它;而如果你不是,还是让它帮帮你吧。

执行合一不容易

作者提出的52个我们容易犯的错误以及背后的原因,其实很多相信大家都很清楚道理的,特别是当我们的大脑比较理性时,肯定不会上当或者做出一些看上去很弱智的事情。    可惜往往我们周围的环境总是不停的变化,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熟悉性会干扰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    有些问题本身就是两面性的,比如第43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候你应该跟着感觉走,想的太多不好;可是有时候,我又不得不想的太多,想的很周全,所谓谋定而后动。    作者提到的很多原理都被市场人员应用到营销策划里,迷惑着消费者,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就像《影响力》里提到的,就算我们深谙各种迷糊消费的手段,但是没有人能逃脱被说服被影响的漩涡。    激励排挤效应——告诉我们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去激励人们的,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用金钱去赤裸裸的激励的。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朋友让他帮忙打包行李并给予一定的报酬答谢,反而让作者觉得非常不舒服,友谊也因为被侮辱了。


 明智行动的艺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