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79.2
ISBN:SH10118-136
作者:曹禺
页数:143页

内容概要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以上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674.htm

作者简介

五幕历史剧。
王昭君》是曹禺先生的最后一部剧作。他始终是听从时代和人民的召唤,而《王昭君》中又溶入了他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怀念。他几乎是以一种炽烈燃烧的感情写下了《王昭君》。他根据史籍中关于王昭君的有限记载,以唯物辩证史观,还王昭君以历史本来面目,又吸收了流传民间的许多动人传说,融铸着民间文学中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愫,使之成为一个兼具历史真实和理想色彩的崭新艺术形象。他从昭君自愿请行出塞和亲,并促成了汉匈边境长达50年的安定局面这一历史佳话中,开掘提炼出民族和睦友好、神州天地同春的诗意题旨,并创造性地以《长相知》的主题歌,画龙点睛地聚焦了人间情爱和民族凝合这一哲理精义,从而使历史的神髓和现实的呼唤达到了诗意的统一。他还以灵动多彩的笔触,把众多的人物性格诗化了,把戏剧冲突诗化了,把剧中的意境和氛围也诗化了,我们称《王昭君》为一部剧诗,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大师早年从《家》的创作就开始的这种戏剧诗品位的探索,在《王昭君》中跃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这是一位艺术巨匠极具个性的艺术坐标,也是戏剧创作中极富开拓性的艺术境界。
源自http://tieba.baidu.com/f?kz=295536793


 王昭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是读了曹禺先生的这本《王昭君》,才知道《上邪》这首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很久之后,这首诗被人引用,写在歌词里。P.S.没想到居然有十五个人读过这本书。
  •       对于“昭君出塞”这一世界闻名的历史事件,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是:王昭君为了大汉帝国的利益,牺牲了小我的自由和幸福,为汉匈之间结束战争,安定边陲,对加强汉与匈奴和好关系,使呼韩邪后裔长期亲汉作出了重要贡献,无愧是“汉民族优秀的女儿”,“顾全大局”具有牺牲意识的“好儿女”。  这些是可入历史教科书的论调,是可徘徊于大会堂和调研讲座的言辞,是可以掩盖文化深层次中性剥削和性残酷,并化之为中国人“集体无意识”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催化剂、促生品。    然而我关注的,绝不是冰冷的“历史客观”,也不是那些看似的合理、天经地义,更不会由正统的思维逻辑:“小我”在“大我”的感召服从下的牺牲而放弃个体意志的思索和探寻。我所关注的,是王昭君作为个体的精神和命运。  在曹禺的剧作《王昭君》中,显然把个“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孤魂女子刻画成了坚毅、一切服从政治需要的女性政治家,在通往那漫无边际的寂寥愁苦的路途之前,出于对主流政治形势的盲从,出于一种创作心理的薄弱和自我个性价值的确失,在曹禺笔下,昭君成了一副笑盈盈的样子,阳光灿烂的样子,所有的低吟徘徊与孤独怨恨,化作了主流话语之下的飞扬婉转的伶俐赞歌。    此时的昭君,已经不是历史真实的昭君,而是服务于文化深层次中的野蛮性创伤的面谱化、道具化的昭君;此时的曹禺,亦不是当年运行奔突着滂湃汹涌的激情的曹禺,不是那个内心的野性气质足以颠覆世界的艺术化的诗人。    不少人会本着一条明确坚定的逻辑,本着一条残忍的逻辑,作出以下的价值判断:    此时的昭君,已经由一个普通平凡的肉欲爱欲的女人,“升华”到了为国家为民族利益牺牲的“女性政治家”境界;此时的曹禺,亦由“解放”前的意念懵懂与非理性的文人,“升华”成为以“无产阶级”理性观念改良社会的进步的文豪。    然而他们当真“升华”了吗?真的由着社会改造了自己的本性——从而找到了“崇高价值”的所在,并为“安身立命”追寻到一个根本、一个切实的所在吗?    我们无法具体揣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之后的具体生活。漫想连朔荒漠,遥遥望不尽的风沙,石砾漫卷,遮盖了望眼欲穿的心魂;漠漠苍穹,显示着威风与气魄的祁连山脉,碾断了向着朝圣的去路,却碾不碎天地间的寂寞……    还有语言的不相通畅,更有风俗、文化所压抑在心的不可愈合的疮疤。在呼韩邪单于死后,一个深受汉文化熏陶濡化的女子,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嫁给单于的儿子作妾,因为富丽堂皇的大汉王朝驳回了她返乡离胡的深情怨望,那个虚伪无耻汉成帝,秉承了些许祖上的血脉,威严而充满温柔地警告她:从俗再嫁。    所谓的严密周正而不可破的礼仪道德传统,在一个对于强势匈奴充满着惧怕与变形后的张皇的虚惮灵魂中迅速的解体,女性的文化心理与价值认同在此时化为空中虚白的纸,稀薄的空气中点染着冷酷的冰封与颤抖。如雨离云,嫁出去的女儿如同泼出去的水,就好似入了印尼生活的华人便没了正宗的国籍,更不用谈那人道人性的关怀保护一样,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文化中的土匪在作祟猖狂。    昭君仿佛一只扑朔迷离的蝴蝶,在为单于儿子作妾、并生下二女之后,便神秘的在正史的记录中仓促消失。令人联想到汉武帝时的细君公主,在远嫁乌孙王后的泪水涟涟中枯槁着生命的深沉委婉与热情磅礴,最终在恳请汉武帝——恳求返回长安时被乌孙王的一纸遗嘱驳回,在武帝不容驳辩的严正命令之下作了乌孙王孙子的妾,生下一女后便咽了气。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返故乡……”    没人听闻,没人想见,更没人洒下几滴悲悯的清泪。    历史,永远是男人的历史,女性的价值,最终也只能靠附着男权社会而体现(当今数不尽的女性为主动迎合男性而放弃自我,以虚伪和“高大全”的千百年女性价值界定来完成自己的“形象”——社会形象而非真自我的形象!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份和价值认同的“伪形象”!实乃文化深层次中所牵扯缠绕的个性剥削个性压榨的余毒影响),只能在那些冠冕堂皇的历史化社会化理论中找到几句零星的赞叹。    那赞叹也是变了味的,腐了臭发了酶、打上非人性与非人道的文化病菌印号的。在孤苦且内心伤痕累累的昭君作古近二千年后,便有政治化程度极高的董必武吟咏的“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从而化为铁板钉钉的盖论,还成了今天历史辅导材料中“统一思维”的标准化答案。    然而昭君倘若泉下有知,是会对交出全盘的自我成就历史的光辉灿烂,而咽下血与泪而欣慰感激呢?还是……斥责这种剥夺了自由幸福的荒谬无耻,在断送了青春与活泼泼的生命之后,还要给死者平白加上表面称颂实则侮辱性的擎天大帽子呢?    中国的文化,最终的目的,便是让个体失去在真实的生命之痛中感知体悟的能力,便是将个性与人性慢化成党性、集体性、国家性、民族性的蚀魂阴毒。生命主体的个性丧失,沦为国家强权的附庸,亦是曹禺的悲剧。    曹禺生命前期的四大名剧,无不是充满着丰富绚烂的形象性思维的诗化现实主义杰作,内在充盈的生命激情与生命力量,亦是五四以来文化精英的价值命脉,是土生土长的灵性之“心”与外来西方个人主义的结合,是接着明末的文化新一轮觉醒。无论蘩漪、金子,还是素芳、瑞贞,他笔下的灵魂人物无不以“出走者”的形象——一种潜在的原始爆发力量颠覆腐朽文明社会的虚饰残酷,从个性的张扬中找到个体安身立命的价值根基,从而确立在人格重塑理想下的新生文明。    而作《王昭君》之时的曹禺,则完全颠倒了文学、生命内在的逻辑,因循着社会政治的强大裁夺性思维,做出自愚愚人、内在宣扬“政治高于人性”的垃圾。自我价值的丧失,是作家灵性和智性生命的灭亡。    凡宣扬“政治高于人性”的文学,必是虚假的文学;凡坚持“民族价值盖过个体”的文化,必是人道人性丧灭的伪文化。写出小我,写出爱,写出血泪悲欢,是为真文学。    《红楼梦》因循着作家自由人性的逻辑,吟咏出一首发乎性灵的青春沦亡、艺灵精华丧灭的悲壮史诗。只有对历史文化具有高度感知力度的心灵,才能发掘体悟到“客观历史现实”——那光芒万丈的辉煌之下,填塞搀杂着的惊天动地的血泪悲鸣。    “蛾眉一坠穷泉路,夜夜孤魂月下愁……”杜牧这句——最真!最切!最具有透彻心灵肺腑的力量!    回首昭君一路遥遥,漫嗟凄苦飘摇无人省,或许,你会在政委或妇联的模范表彰中听到她的名字吧。人们假想,若是昭君苍天有灵,听到后世如此褒扬,一定会像出嫁前一样笑盈盈的。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有点拘谨,没什么分量
  •     感觉最出彩的是苦伶仃!还有为什么感觉看着看着像小言哈哈哈哈,我果然是中毒了
  •     Seeking to be ‘truthful’ to historical fact, it was the ‘truth’ of this view that he held to… the wide lacunae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 are filled in with material brimful with dramatic excitement.
  •     于图书馆一楼的阴暗中遇见的你。 偏爱偶然中的必然,比如: 你和你的英雄·呼韩耶单于。
  •     对比着电视剧看的。
  •     曹禺自称还原了历史本来的面目,其实本来的面目如灵光一般无法捉摸,而执迷于"authenticity",往往还因之堰塞了才思。笑嘻嘻的王昭君,反倒成了黑格尔所谓的平庸“正剧”的滥觞。
  •     白头美人。
  •     奉旨作,全篇都是神经病
  •     长相知才能不相离,不相离才能长相知。
  •     曹禺为完成周恩来的任务所写的剧本。任务完成的很好,但为此也难免曲解了历史。整体气势还是挺磅礴的。
  •     书儿好美
  •     自认为王昭君算不得曹禺先生的精品之作
  •     09-09-18 购于和兴七道街书摊
  •     这个剧是时代下的产物吧、立意没什么、我的书比豆瓣图片的品相好、
  •     作为戏曲而读,还算不错。
  •     最后一部戏剧,不免有些江郎才尽之感,许多创作元素在曹禺的代表作里都能找到。语言还欠些古风
  •     原来近年来流行的所谓民族团结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有曹禺这部戏的影子。若生逢其时……
  •     命题作文,但发挥还是在平均水准之上的:节奏张驰有度,冲突虽然现在看起来略套路但是剧烈且合情理,也就是好看;台词精彩雅致常有好句;人物刻画生动,很多段落能感动人,也没有真的把昭君写的完全的“欢欢喜喜”。问题还是第一主角昭君的形象反而相对单薄,好像除了高洁率真就没有什么了。当然也和后三幕太想写军国大事太想“扣题”有关。另外感觉改开后至今的各种民族大团结命题作文特别是和亲女性题材,到现在也还没出此剧的格局。
  •     政治正确的样板戏
  •     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王昭君的形象似乎不是很突出,倒是记得个孙美人。
  •     純粹的propaganda
  •     第一幕是高中时候读的了 今天才读了后几幕 真好看呐...
  •     我知道在有些人看来这剧时代烙印好强写得好假,可我就是喜欢- -|||不过里面最喜欢的还是苦伶仃
  •     曹禺先生依旧在大历史的背景下,写出了不同人物的心声。
  •     按曹禺先生说这本历史剧是按史实写的,本着唯物主义观创作,当年是受周总理所托,为了歌颂各名族的和平共处而作。读罢觉得确实说教、歌功颂德成分过多。乏味之极!
  •     20101118以6元购于广州文津阁。 20110115读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