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的故事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1
ISBN:9787213059636
作者:[美]安妮․雷纳德(Annie Leonard)
页数:294页

内容概要

安妮‧雷纳德(Annie Leonard)


著名环保人士,被《时代》周刊誉为“环保英雄”。

点击量最高的环保短片《东西的故事》制片人,跑遍全球40余个国家,历经25年,走访数百家工厂和垃圾场,调查环境问题和生态可持续性问题。

国际全球化论坛及全球焚化炉替代方案联盟的现任理事,曾任草根回收网络、环境健康基金、全球绿色基金印度分会、全球绿色和平组织印度分会理事。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后在康奈尔大学深造,获得城市及区域规划硕士学位。

书籍目录

前 言 森林去哪儿了 /Ⅰ
第1章 开采资源,原料从哪里来 /001
要生产出我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东西,就要先拿到制造它们的原料,地球资源承载了我们大部分需求。可以用很多方式来探讨地球资源的分类,为了简便起见,我把它们分为三大类:树木、水和岩石。要想得到它们,就得动手开采……这是唯一的方法!
第2章 生产制造,毒物进,毒物出 /047
所有独立的原料,在使用了大量能源的加工过程中混合在一起后,就变成了我们的东西。化学家将分子结合在一起,组成了聚合物,它能让东西变得更坚硬、更有弹性、更软、更粘、更光滑、更吸水、更耐用,或是能够防火、防虫、防水……但问题就是,我们对于它们会对我们的健康和地球造成什么影响一无所知。
第3章 销售配送,是谁在埋单 /115
在以前,销售配送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而如今,几乎每个人都能用上在地球另一端生产的东西。东西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环游全球,我们只要动一动手指,就可以得到各种颜色和款式的东西。在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大背景下,各种配送方式不断得到完善。
第4章 消费使用,你能买到快乐吗 /157
在消费者从一长串的选择清单中做出抉择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在围着她打转。在她用自己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换来一件东西时,内心会涌起一股掌控的欲望。无论是为了满足需要,还是为了改变坏心情,或者只是一时兴起——也许三者皆有,总之,“当处境艰难时,坚强的人就会去购物”。
第5章 丢弃处理,一场大灾难 /199
有意思的是,一旦商店里的那些“宝贝”成为我们的东西,它就开始丧失它在我们心中的价值。“我们的房子基本上就是垃圾处理中心。”喜剧演员杰里 • 西菲尔德说道。他指出,“车库”(garage)和“垃圾”(garbage)这两个词一定是有某种关联的,因为几乎每件进入前者的东西都会变成后者。
结语 用更少的东西打造更好的生活 /257
人们往往会担心,如果要重新改写《东西的故事》,就要做出一定程度的牺牲。我们担心改写会造成像制造业工作流失这样的大问题,我们也担心如果没有一次性瓶罐,生活会变得不方便这种小问题。一些人担心如果我们从过去以增长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转换到远离生产大量东西的模式,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也许还会让我们退化成山顶洞人。
附录1 改善环境,政府应该做什么 /273
附录2 改善环境,个人可以做什么 /279
附录3 一封写给PVC零售商和生产商的信 /285
说文解字 /289
译者后记 /29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你多长时间换一次手机?多长时间升级一次电脑硬件?那些被你淘汰的东西都到哪儿去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东西从诞生到“死亡”的生命周期至少要经历5个环节:开采资源、生产制造、销售配送、消费使用以及丢弃处理。本书从这5个环节出发,向读者展示了每一件东西所必经的各个阶段,期间的故事发人深省。

1杯咖啡=136升水,1枚戒指=10吨废料,1吨纸张=98吨原材料。这本书如同《寂静的春天》,不但会改变我们的想法,同时也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全球日益复杂的经济系统下,在一味担心经济增长衰退时,我们或许可以换个角度看待我们身边的商品。消费者没有错,生产者也没有错,但是事情仍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思考。了解东西背后的故事,就是改变的契机。
[编辑推荐]

《东西的故事》最初是一部网络视频,流传甚广。作者跑遍全球40余个国家,历经25年,走访数百家工厂和垃圾场,调查环境问题和生态可持续性问题。搞清楚了一切来龙去脉后,作者给这过程起了个名字——“东西的故事”。

这是一本有关于商品的生命周期及分享的书。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或许是时候该重新思考:“我们需要什么?”

作者安妮‧雷纳德(Annie Leonard)是著名环保人士,被《时代》周刊誉为“环保英雄”。点击量最高的环保短片《东西的故事》制片人, 国际全球化论坛及全球焚化炉替代方案联盟的现任理事,曾任草根回收网络、环境健康基金、全球绿色基金印度分会、全球绿色和平组织印度分会理事。

湛庐文化出品。


 东西的故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可以在豆瓣上看到这本书的两个版本,台湾时报版本和浙江人民版本,为什么一个评分为9分,而另一个才6.5分?是因为两本书的内容差异还是因为图书的编辑差异?很不解!!!从图书的内容来说,应该是关于消费者进行可持续消费的入门读物,更多内容在上手后继续评论。
  •     “环保英雄”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游伟六年前,我妻子参与翻译英国学者卡罗琳•斯蒂尔的著作《食物越多越饥饿》,我帮着校对,得以将这本书好好读了一遍,感触颇多。卡罗琳在这本书中,通过追踪食物如何运送到城市居民的手中这样一个“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课题,一步步揭示出现代食品生产是如何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平衡,都市如同它的缩影——大型超市,是如何在扩展现代生活的同时,约束了我们的生活。卡罗琳的笔触冷静,却偏偏惹人感叹,尤其是关于垃圾处理的那一章,更是让我想起老家农村的晒场。在我幼小的时候,家家屋前晒场前面都会有桔园,有菜圃,有池塘,而如今这些地方却被日渐增多的生活垃圾侵占,风景全无。和大多数惰于行动的人一样,书卷闭上,我的感触止于感触,虽然它也使我养成了对城市垃圾处理的关注,却并没有由此改变我的生活。和我,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被《时代》周刊誉为“环保英雄”的美国人安妮•雷纳德,仅仅是为了追问“我买的东西从哪里来,用完后又去了哪儿”,居然依照“原料开采、产品制造、分配营销、消费使用、废物处理”的现代生产体系,历经25年,跑遍全球40多个国家,拍摄出“东西的故事”这样一个举世关注的视频动画短片,揭露出这个看似完美的线性系统遗漏的真相:它忽略了人的因素,也忽略了可持续的问题,注定无法无限运用下去。为了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安妮•雷纳德出版了《东西的故事:一件物品的生与死》。在这本著作中,安妮•雷纳德指出,“1960年,美国人制造了8800万吨城市固体废弃物——也就是每人每天制造了1.22千克的城市固体废弃物。198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每人每天1.66千克,到了1999 年,当再回收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时,这个数字是2.06千克,只比我们当前的数字低一点。环保局的数据显示,美国人在2007年制造了2.54亿吨城市固体废弃物,也就是每人每天2.09千克!”这个不断增长的数字,揭示出“人的因素”究竟如何影响了那个看似完美的线性系统:正是由于我们过分地看重经济发展,将它视为创造美好世界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所以我们过多地依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从而改变了人类对物品的欲望方式,也改变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安妮•雷纳德举过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她说自己某天路过音像店,被售价仅仅4.9美元的随身听吸引,就在排队等着交钱买单的时候,她猛然醒悟到一个问题,这种随声听的功能如此齐全,单从生产成本来讲可能就已经逼近4.9美元甚至可能低于这个价格,为什么可以要卖这么便宜,为什么可以卖这么便宜?商家卖“物美价廉”的东西,自然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是,安妮算了一笔账,她发现压低价格貌似是生产技术发展导致成本下降,用更低的价格刺激消费,也实实在在让利消费者,看似双赢,实际却是更多人付出高昂代价的结果。消费者高高兴兴买单的背后,可能是底层销售店员工资的压缩,更可怕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可能意味着原料生产国永久性的环境破坏。美国消费者买走4.9美元的随声听,背后是失去资源的人买单,这样的代价,就为了让一台随声听卖得更便宜,究竟是否值得?毋庸讳言,作为环保主义者,安妮•雷纳德花了不少笔墨批评“毒物进,毒物出”的生产方式,尤其对从事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更是口诛笔伐,这些内容是否有夸大或者“一叶障目”的嫌疑,尚待考证。但是她对企业,尤其是“大财团”煽动起消费主义的社会风气与生活习惯的批评,确实值得警醒。如果我们生产的99%的电子设备将来6个月后因为一个简单的“技术升级”而变成垃圾,我们是不是有点太浪费资源?在视频中,当然也是在《东西的故事》这本著作中,安妮•雷纳德甚至认为这些“大财团”已经扭曲了人类创设政府是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初衷,这使得她对这些企业的批评听起来颇有“无产阶级革命”的味道。她自己辩解到,她并不是不公平地给所有公司扣上邪恶的大帽子,她认为“公司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一间公司只是一个合法的团体而已”,但是她依然认为,“公司的运营方式上的问题让它们变得不那么适合做我们的邻居,就连一起住在地球上都不行”。为此,安妮呼吁政府真正担负起责任,从全球化发展的长远角度约束破坏完自家破坏下家的企业发展行为,她更是呼吁我们作为消费者衡量自身的需求,“用更少的东西打造更好的生活”。安妮自认提倡绿色可持续发展过于理想主义,这点我倒是无法认同,毕竟如果继续这样高消耗地发展下去,我们的子孙将不得不面对能源枯竭的局面,那么绿色可持续发展恰好是我们最实用主义的选择。至于她大张旗鼓呼吁消费者放弃消费主义的生活态度,倒真是过于理想主义,虽然“消费者”已经成为现代人最重要的标签,消费能力已经衡量人的价值的最高标准之一,但是要让现代人明白用消费(或不消费)来彰显自己的权利,只怕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让人沮丧的过程。发表在《中山商报》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关于环保,阐述稀缺与富足之间的技术飞跃,思想犀利
  •     算是给刚看过的穹顶之下补个科普吧
  •     反对过度消费,而不是消费。但衡量这个度的标准是什么?一年换一次手机算不算过度消费,两年换一次算不算,几年换一次才算是过度?难道一定要把它用坏买新的,才算合理、理性消费吗?
  •     反思,商品进家后都成了垃圾,水,石油,黄金,PVC,
  •     这本书看完之后我马上觉得不该买任何东西,但是过了一个星期之后就继续欢快淘宝。找它的纪录片看看。
  •     可能我一辈子的碳排放都不及政府一纸公文所造成的浪费多,突然感觉到无力,但我以后还会在消费的时候更慎重,毕竟消费与幸福并不总成正比。
  •     第一次系统的读环保类图书,很多我们自以为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在这本书里得到了阐释。图书的脉络十分清楚,一个物品从原材料的开采到被制造出来,再经过运输,到达我们手中,然后成为垃圾。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从个人角度讲,我觉得这本书每个人都应该看一看。尽管我们能做的事情可能对拯救地球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但是它仍然是有意义的。
  •     已入
  •     环保人士追踪一样东西的生命周期,原料开采,制造生产,运输,销售,广告,报废处理。能源资源的浪费,毒性物质的产生,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控制消费欲,对清洁,环保物资的关注,推动循环使用和减少浪费,还有就是对身边的环境多一份关爱。
  •     环保人士的必备书籍,日常生活可以参考
  •     非常震撼。一件东西的生与死,从原料开采,到生产制造,到运输快递,到消费使用,到丢弃处理,每一个环节都令人开拓眼界。这使我重新思考作为个人和公民两个身份的责任,如何用更少的东西经营更好的生活。
  •     简短的批判消费主义,当做饭后读物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