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批判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05730380
作者:陈修武
页数:270页

章节摘录

(六)荀子的书现在我们所谈的《荀子》一书,共有三十二篇。不过,像其他先秦的书一样,根据近代人的考证,名义上虽说是荀子所著的,实际上却并不是荀子的著作,而是经过后人不止一次纂集、增订而成的——其实,荀子当时有没有一本完整的书,也是很难确定的。应该有些散篇的文章,但未必就有一本完整的书。一本完整的书,应该是在荀子死后,他的一些无虚名而有实学的弟子,纂集整理他已成篇或未成篇的文章而成的。这本书,在西汉初年已经是很流行了。他的某些观点,像对人性与国家政治、经济的意见,都被西汉儒者引用来作为他们的主要观念。也许是因为他的两个学生韩非、李斯帮助秦始皇毒害天下太厉害了,所以西汉的儒者们并不以他为宗师。第一次把荀子的书通盘加以整理的是西汉的刘向。刘向当时奉朝廷之命整理天下图书,整理荀子的书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而已。这本书被他定名《孙卿书》,共三十二篇。这就是现在我们读到的这本《荀子》。在这三十二篇之中,有些篇章可看出是荀子亲自著成的,但也有些篇章很显然并非经由荀子自己著成,而和其他书如《礼记》、《韩诗外传》雷同、重复之处甚多。《孙卿书》自刘向整理之后,大概是很少人读过的,顶多有人把它传抄起来当古董罢了。辗转传抄,便不能没有错误。因此,这本书到了后来便很难令人读得下去。这就需要再次整理。第二次整理荀子书的是唐代的杨倞。他不仅整理这部书,而且还加以注释,并定了一个一直沿用到现在的书名——荀子。不过,这本书仍未受人重视,也因为唐、五代实在没有真正的儒家学问。宋朝一开国(960年)便注重儒家学问。加上后来程、朱、陆、王号称“宋明理学”的新儒家学术成立,直到明末(1642年)六七百年间,虽是儒家学问鼎盛的时代,荀子却仍一直受冷落。陆象山、王阳明与荀子的思想实是格格不入,固然要冷落他。可是,像程颐和朱熹,他们的思想底子可以说根本就是荀子的,也要冷落他。这就有点怪了。这大概是因为荀子主张性恶又太注重国家政治问题之故吧!杨倞大概是唐宪宗时(814年)人,距清代乾嘉年间(1736—1820)历一千年;自荀子本人至清乾嘉年间,历两千年。乾嘉年间是考据之学鼎盛的时代。考据工作的对象,除了古代的名物制度之外,就是古书的篇章句读和解释训诂了。正因为荀子的书两千年来没人理会,所以问题就特别多。这样,便提供给考据工作者用武之地。清代乾嘉以来对于荀子章句、训诂的考证很多。后来大多都被清末王先谦收在他的《荀子集解》一书之中。乾嘉学者确实在荀子的章句、训诂方面替我们解决了不少的问题。所以王先谦这本《荀子集解》,是我们要认真读荀子时必须参考的一本书。可是王先谦这本《荀子集解》,只是一本辨明章句、训诂的书,对于荀子的哲学思想,就没有什么阐发了。而荀子在我国历史上正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家,也可以说是哲学家。因此,当我们要认真地读荀子之时,除了要弄清楚其中的章句、训诂之外,自然还要弄清楚他的哲学思想。辨明章句、训诂,有辨明章句、训诂的规矩与义法。辨明哲学思想,自然也有其特定的规矩与义法。要辨明荀子的哲学思想,除了必须要读一般哲学思想的训练和工具书之外,近人牟宗三先生的《荀学大略》是绝对不可不读的。《荀学大略》从书名上看虽只是一个“大略”,其实就是荀学之“精要”,乃是荀子哲学思想的神髓。如果没读过这本《荀学大略》,读荀子是很难得其真解的。这本《荀学大略》现被牟先生收在《名家与荀子》一书中。当然,一个人如果能把牟先生讲先秦名家这部分也好好真切而有体会地读一读,读荀子就更可顺理成章地进入他的学问领域之中了。

前言

序余秋雨我的书房里,书籍更替的频率很高,但有一套书一直安安静静地放着。这套书分量不小,长长一排多达六十多册,书脊为青莲色,上面的书名为白色,而封面的底色则是象牙色。这套书的总名,叫《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每册分别是一种重要经典。书的初版日期是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出品,一算,已经三十多年了。时报出版公司出过我的不少书,因此很熟。有一次,我对莫昭平社长说,希望能邮寄这一套书给我,我自己买了背回来就太重了。莫社长说:“这是给青少年读的,您也要?”我说:“我也要。我在台北的书店已经翻阅过多次了。”于是,两箱子书,很快就寄来了。我关注这套书,是因为它对于中华文化与当代世界的关系问题,作出了令人愉悦的回答。而这个问题,在很多学者那里,却总是处理得那么片面,那么极端,那么铺张,那么艰涩,那么繁琐,那么纠缠不清。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这套书的优点。第一,这套书,坦陈了中华文化的整体度量。凡是把中华文化搞复杂的,绝大多数是陷于一隅一角,守一家,偏一学,张一经,析一谋,而无视其余,或不知流转,结果,硬筑壁垒,徒生龃龉。很多人认为,青少年没有时间和能力领略整体,只能让他们背一点古训、啃一些古诗。其实这是一条歧路,既把中华文化削薄了,又把青少年做小了。这就像我们领着学生看长城、游黄山,必须先让他们俯瞰雄伟整体,惊叹天地大美,而不是立即让他们埋头去玩弄一砖一石,一花一鸟。眼前这套书,把中华文化的主要典籍,不管是哲学、历史、诗歌、小说、散文,科技、宗教、杂学,都一一收录,可谓洋洋大观。不难想象,当青少年读者得到这套书,在还没有细读之前,光看书目就已领悟中华文化的整体度量、浩荡规模。这种领悟,既开拓了他们的文化认识,又鼓励了他们的文化选择,在人生的起始阶段至关重要。其实,这套书的开阔胸襟、坦然情怀,也正是中华文化的第一品性,与数千年历史相关,与五湖四海相关。如果不知这种第一品性,也就失去了根本。第二,这套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人生质感。好端端的中华文化为什么总是变得令人却步、甚至令人厌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少浅尝辄止的文化人总喜欢把我们的古人塑造成喋喋不休的玄学家、道学家、书呆子。好像,我们的祖先只会板着脸在居高临下地教训人,说着一些成语化的简单四字句,不容商量,不容讨论,没有性格,没有脾气,不准顽皮,不准游戏。但是,眼前这套书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我在为北京大学的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时曾说:“从古到今,中国民众对于抽象学理缺少消费欲望”。“根子上的农耕文明使中国民众很难信奉一切离开脚下大地太远、离开直觉经验太远的东西。躲避喂食,有可能是生命的一种自救。天下长寿之人,大多简食薄饮。中华老矣,回首渺茫生平,得寿的原因之一,是不很喜欢精神文化上的浓脂厚味、巍楼巨厦。”我的这段话,大体说明了我不赞成那种过于学术化、滥情化的中国文化表述,而赞成这套书的原因。我为什么特别要对北大学生说明?因为对年轻人来说,更应该尽早解除那种貌似深沉的误会。这种误会,目前在很多高校里都很流行,不少教授把自己那些取材狭窄的论文当作了课堂讲述内容,而越是浮薄的社会气氛又越容易把晦涩当作学问。于是,好好一个可爱的大结构,被裁割成了可厌的小条块。第三,这套书,测试了中华文化的时间张力。我所谓的“时间张力”,也可以称之为“跨时代延伸度”。这个问题,是一切古老大文明都遇到过的。事实证明,比中华文化更年老的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摩亨佐•达罗文化、克里特文化等等都缺少足够的时间张力来构成与现代的对话。成功实现了对话的只有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并由此开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华文化延续至今而未曾中断,而它与现代对话的可能,还在测试过程中。从近代以来,这种对话已经开始,但进行得非常艰难,很少成功。具有传统文化修养的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都投入了,但章太炎、王国维在晚年都删削了自己的现代行止,陈寅恪则由于社会变迁和身体障碍也无法继续推进。其他被后人誉为“国学大师”的诸位学人,在这种对话中基本上停留在一些介绍性、引进性的文化枝节,而又于社会民众基本无感。这一点,只要与欧洲从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数百年间知识分子在一切公共空间中的巨大作用相比,即可明了。我曾一再论述,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对话中真正做成的两件事,是破读了甲骨文、推广了白话文。其他事端,则离文化本体太远。眼前这套书,虽然浅显,却以白话文裹卷着现代思维常识愉快地拜访了传统文化,有一种新鲜感。例如,它为一本本古代经典分别取了一个个现代标题,这也是它当年首先吸引我的地方。它为《论语》取的标题是《中国人的圣书》,为《孟子》取的标题是《儒者的良心》,为《老子》取的标题是《生命的大智慧》,为《庄子》取的标题是《哲学的天籁》,为《墨子》取的标题是《救世的苦行者》……这一些,对诸子百家而言,都相当贴切。这些标题,是现代开启古代的钥匙,表现了编写者的今日情怀,并由此可想见书中的思路和语气。我感兴趣的还有以下这些标题:《泽畔的悲歌》(楚辞);《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一位父亲的叮咛》(颜氏家训);《汉代财经大辩论》(盐铁论);《瓜棚下的怪谭》(聊斋志异);《文学的御花园》(文选);《袈裟里的故事》(高僧传);《净土上的风烟》(洛阳伽蓝记);……仅举这些例子,大家也许已经能够感受到白话文的特殊魅力。在这些白话标题背后,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们惊喜的眼神。本来,他们的眼睛也许早已因那些太古老、太自守的书名而黯淡。如果让古代仍然蜷缩在古代,或者封存在一个刻意营造的“伪古代”,那么,对话就停止了,张力就消失了,延伸就中断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为青少年阐述古代经典,并不是大人对于小孩的恩惠,而恰恰是大人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型,而这种转型,有可能带来古老文化的整体转型。这就怪不得,在欧洲,一直有很多才高名显的现代权威,不惜放下身段来做“经典新写”的事情。说了以上三个优点,这套书还给了我一种特别的“暗喜”。那就是,目前中国大陆传媒间掀起了一种低层次的“民国文化”崇拜,把兵荒马乱中某种初步的西学引进和临时的文教努力,当作了至高无上的楷模,在国际学术界闹了大笑话。好了,这套书的编写者,恰恰是几十年前台湾学术界的一些代表人物,多数是从大陆过去的,应该说是“民国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应该最有资格评判“民国文化”了。但是,就连他们自己也承认:“民国以来,也有过整理国故的呼吁、读经运动的倡行”,“遗憾的是,时代的变动太大,现实的条件也差,少数提倡者的陈义过高,拙于宣导”,“使得历代经典的再生,和它的大众化,离了题,触了礁。”那么,这套书也可以提醒大陆的读者,不要把民国以来的“文化触礁”,继续夸张为“波澜壮阔的文化碰撞”。不,触礁就是触礁,那种“波澜壮阔”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新的航程,需要重新谋划,重新开启。除了承认“触礁”的诚恳外,这套书的编写者还表现出了另一种诚恳,那就是肯定“这套书必然仍有不少缺点,不少无可避免的偏差或遗误”。为什么“必然”和“无可避免”?因为工程太大,经典太多,时间太远,而当代文化思维的变化又实在太快。为了写这篇序言,我认真翻阅了这套书中的部分内容,发觉其中的主要缺点,并不是“偏差或遗误”,而是功力。什么功力?那就是横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思维功力和表达功力。以我看,这套书的编写者们对古典的讲解能力不错,但在古典和现代之间的共通内涵挖掘上还缺少足够的深度,而现代文字的表达也没有达到更高的水准。这就需要新一代的学人和作家来继续做这件事,因为这套书毕竟编写于三十多年前,已立草创之功,已开风气之先。在这个问题上,我对大陆学人抱有更大的希望。大陆由于政治运动,曾经中断过对古典文化的亲近,但毕竟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大陆在文化体量上的宏大气势,在风雨岁月中的深刻体验,在历史转型中的国际认知,有可能产生对中华文化更透彻的感悟。而且,由于人才的绝对数量十分惊人,那种能够融汇古今的文字杰作也容易期待。那么,这套书,又成了一种殷切的期待和呼唤。是为推荐。

名人推荐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余秋雨这套书,上下古今,纵横万里,为中国文化传香火于天下。衷心希望,《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印,将是一扇现代人开向古典的窗;是一声历史投给现代的呼唤;是一种关切与拥抱中国的开始;它也将是一盏盏文化的灯火,在漫漫书海中,照出一条知识的、远航的路。——主编寄语这可以说是一套青春版的,通俗版的国学的,国粹的著作。我们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都问了好几年了,也挺酸的——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我是谁?咱们都是中国人;我从哪儿来?这下可真把我问住了,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呢,从这套书里面也许就能答案。——王刚 著名演员、“天下收藏”主持人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思想家的遗产,是我们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经典。我们了解史性文化的经典,可以发现古代人,近代人,现代人和当代人之间文化基因的“形成,嬗变,解构,再形成,再嬗变,再解构的过程。”——梁晓声 当代著名作家这套书在台湾有深厚的根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非常深湛,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是十分可靠的,所谓把中国的文化尽收眼底。通过一套书可以让你充分掌握中华文化原典的全部内容。——张颐武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代经典宝库》选择在这个时候问世,我想他起码给我们这个浮躁和喧嚣的社会带来了几点好处。以文明,化育人心,生生不息。在当下,让文明和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发生关联。所以我说,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出台,是功不可没的。——于丹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有人问我,能不能推荐一套经典书籍。在这里,我隆重推荐《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走进经典,品味人生。希望大家关注《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在阅读中找到人生的答案,在阅读中找到那份心安。——延参法师 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这套书能把传统文化做通俗化的处理,做了很多解释和翻译的工作。所以这对年轻人接触传统文化是有好处的。所以我很愿意向大家推荐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这套书充分考虑到年轻人的需求,拉近了他们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解玺璋 著名文化学者一个对自己前途充满信心的民族,一定会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充满自信。《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丛书正是这样一套提升我们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前途自信的读物。这一套能为我们年轻人打底子的书,这套书能够凝聚起我们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王泉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内容概要

陈修武,台湾师大国文系毕业。曾任教于台大中文系。现已退休。著有《罪恶之感之由来与原罪之意义》、《论语现代意义之探索》等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荀子其人和其书 / 031
(一)他究竟姓什么? / 033
(二)一生的经历 / 036
(三)韩非 / 039
(四)李斯 / 041
(五)荀子的老师——孔子 / 042
(六)荀子的书 / 051
第二章 荀子的真形象 / 055
(一)一位奇特的思想家 / 057
(二)荀子的性恶论 / 064
(三)韩非、李斯——荀子性恶论的必然灾难 / 075
(四)荀子性恶论的检讨 / 085
(五)荀子的客观精神 / 095
(六)《荀子》重要文献选录评述 / 110
第三章 《荀子•天论》篇评解 / 145
第四章 《荀子》重要篇章大义简介 / 217
(一)《劝学》篇 / 219
(二)《修身》篇 / 220
(三)《不苟》篇 / 223
(四)《荣辱》篇 / 224
(五)《非相》篇 / 225
(六)《非十二子》篇 / 226
(七)《仲尼》篇 / 227
(八)《儒效》篇 / 229
(九)《王制》篇 / 232
(十)《富国》篇 / 235
(十一)《王霸》篇 / 237
(十二)《君道》篇 / 241
(十三)《臣道》篇 / 243
(十四)《致士》篇 / 245
(十五)《议兵》篇 / 246
(十六)《强国》篇 / 249
(十七)《正论》篇 / 251
(十八)《礼论》篇 / 254
(十九)《乐论》篇 / 259
(二十)《解蔽》篇 / 264
(二十一)《正名》篇 / 267
(二十二)附说 / 270

编辑推荐

《人性的批判:荀子》编辑推荐:为什么读经典?读什么经典?怎么读经典?50余位台湾名家解读,好评最多的传统文化大众读本。余秋雨作序,于丹、王刚、梁晓声、张颐武等10多位文化名人倾力推荐。台湾人从小读到大,畅销海内外30年!影响海内外的国学启蒙读物,辐射五大洲华人圈!60余位国学大师倾力协作,25万册古书遴选精华。强大写作阵容,力推中华传统经典;时代华语图书重金重磅独家引进出版。

作者简介

《人性的批判:荀子》对荀子其人其书都做了详细解读,脉络清晰、言语通俗,对于初读《荀子》的读者益处多多。其中对于荀子本人的解读部分条分缕析、浅白易懂,对于荀子的思想学说的理解也是独特精道。《荀子》一书博大精深,《人性的批判:荀子》作为引路之书着实难得。

海报:


 人性的批判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老婆说好,那就是好喽。
  •     不喜欢,居然没有原文?
  •     人性善恶要看具体情况。
  •     您让我开始不浅薄
  •     读到这本比我年龄大的书,才知道什么叫 “历史在期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