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艺术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3
ISBN:9787801950413
作者:《博览群书》杂志
页数:379页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读书的方法
鲁 迅 读书的方法
附:鲁迅推荐的写中国人的两种书
夏丐尊 阅读什么和怎样阅读
胡 适 读书
附:一个实在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邹韬奋 略谈读书的方法
朱光潜 谈读书
附:人文方面几类应读的书
王 力 谈谈怎样读书
张其昀 读书方法
贺 麟 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钱歌川 读书的习惯
……
第二部分 读书的经验
蔡元培 我的读书经验
陈 垣 谈谈我的一些读书经验
周作人 我学国文的经验
郭沫若 我的读书经验
附:郭沫若推荐的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
冯友兰 我的读书经验
茅 盾 爱读的书
附:世界名著导读书目
孙福熙 我的不读书的经验
丰子恺 我的苦学经验
……
第三部分 读书的情趣
梁启超 学问之趣味
附: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梁实秋 漫谈读书
附: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八本书
朱 湘 书
……
第四部分 一种新境界
林语堂 读书的艺术
叶灵凤 我的书斋生活
叔本华 论读书
……
附录
一、近20年中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20本书
二、改变世界的16本书
三、改变美国的25本书
四、世界最伟大的30份文献

作者简介

一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自己这个身体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 “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读书的艺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
  •     此读书笔记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书中要点摘要(或转述),第二部分为本人一点心得体会,第三部分为附录。一为什么要读书?(why)个人有个人答案,学习创作研究教育娱乐等等。但总的来说还是为了求知和趣味的。而所谓知识,是指用来应对生活、改进生活的技能。但切莫忘记书只是供给知识的一种工具(尽管非常重要),还有很多其他法子,非此一种。以下所述方法主攻学生。阅读什么?(what)(一)关于自己职务的,(二)是参考用的,(三)是关于趣味或修养的。关于自己职务的阅读。学习一种功课,应该以教科书为基础,再从各方面加以扩充,加以比较、观察、实验、证明等种种切实的功夫,并非胡乱阅读几遍就可了事。例如做数学题时,不仅仅是演习,还得发现这些习题中的共通的关系或法则。文章则是从语法、修辞等方面分析。参考用书。根据自己所要研究的题目来设定的。趣味或修养的。照自己的嗜好和需要来选择。这种自然的变更,原不该勉强拘束,最好在某一时期,勿将目标变动。这类的书,在同一时期中,种数不必多,选择却要精,读到厌倦才换。怎样阅读?(how)(一)关于自己职务的,(二)是参考用的,(三)是关于趣味或修养的。关于自己职务的。也就是教科书。可分两类,一类是有严密的系统的,一类是没有严密系统的。前者属于一般的所谓科学,后者则是专以语言文字为对象的,譬如国文、英文。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即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语言文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求得内容还不够,比如文章结构、词句式样等的都得加以研究。参考用书。第一,认定参考范围,不要将自己所要参考的项目或问题抛荒。第二,乘参考之便,留意一般书籍的性质和内容大略(目录和序文),预备将来的翻检便利。趣味修养的书。把自己正在读着的书作为中心,再用别的书来做帮助,这样,可以使自己读着的书更明白,更切实有味,不至于犯浅陋的毛病。二读书的方法:第一要精,第二要博。什么叫精?“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简要来说,便是细心,比如说读中国书一字一画都不放过,长此以往,可以养成不苟且的人格。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来。(时代不同)念书的功用能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的关系。往往一边念不通,要念两遍以上,方才明白。心到是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这样用心考究。但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是要靠外面的设备及思想的方法的帮助。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几个条件:(一)字典、词典、参考书等的工具要完备。虽不能办到,也当到图书馆看。比如《韦氏大字典》。(二)要做文法上的分析。用文法的知识,做文法上的分析,要懂得文法构造,方才懂它的意义。(三)有时要比较参考,有时要融会贯通,仿瓷了解。不可单看字面。一个字往往有很多意义。比如turn,中文“维某年月日”之“维”字。这些都是要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懂得的。总之,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便没有进益。宋儒张载说:“读书要先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又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又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这样看来,读书要求心到。不要怕疑难,只怕没有疑难。工具要完备,思想要精密就不怕疑难了。手到就是劳动劳动你的贵手。读书单靠眼到,口到,心到,还不够的;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例如:(1)翻查字典及参考书,是要动手的。(2)做读书札记,是要动手的。札记又可分为四类:A.抄备忘录。B.作提要,节要。C.自己记录心得。张载说:“心中苟有所开,即便札记。不则还塞之矣。”D.参考诸书,融会贯通,作有系统的著作。手到的功用。发表是吸收知识和思想的绝佳方法。吸收进来的知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作提要,或作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申诉、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举个例子,比如自己对于“进化”的见解未必是很正确的,但听了这话后不服气,回去翻了几天书,发奋动手,把研究所得写成一篇读书札记;假使真写了这么一篇“我为什么相信进化论?”的札记,列举了(一)生物学上的证据,(二)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三)比较胚胎学上的证据,(四)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上的证据,(五)考古上的证据,(六)社会学和人类学上的证据。到这个时候,你所有关于“进化论”的知识,经过一番组织安排,经过了自己的去取叙述,这时候这些知识方才可算是你的了。所以说,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又可以说,手到是心到的法门。至于动手翻字典,动手查书,都是极要紧的读书秘诀,内中自己动手翻书一项尤为要紧。第二要讲什么叫“博”什么书都要读,就是博。主张“博”有两个意思。第一,为预备参考资料计。然世不见全经久矣, 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难经》、《素问》、 《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 与先王之时异也。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彼致其知而后读, 以有所去取,故异学不能乱也。惟其不能乱,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答曾子固》王安石(他对经书有了完善的理解之后再去博览百家,然后有所取舍,所以与圣人不同的学说不能紊乱他的思想,也正因为他的思想没有紊乱,所以他能有所取舍,用来印证自己所领会到的道理。)他说:“致其知而后读。”又说:“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比如读佛家惟识宗的书,最好多读点伦理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变态心理学。又比如达尔文研究生物进化,是有一天无意中读了马尔萨斯人口论,大悟生存竞争原理,于是得着物竞天择的道理,成就一部名著,给后世思想打开一个新纪元。所以要博学者,只是要加添参考的资料,要使我们读书时容易得“暗示”;遇着疑难时,东一个暗示,西一个暗示,就不至于呆读死书了。这叫做“致其知而后读”。第二,为做人计。专攻一技一艺,除此以外,一无所知。或是广泛博览,一无所专长的人。在社会上,都是没有什么大影响,为个人计,也少有乐趣。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惟他独尊,无人能及。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次及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如宋儒程颢所说:须是大其心使开阔:譬如为九层之台须大做脚始得。(需要开拓他的心胸以开阔他的境界,就像搭一个九层的高台,需要把底层做得很大才行。)三以上为较系统性读书方法的归纳总结。第一部分来自于夏丏尊的《阅读什么和怎样阅读》,他所写给的对象是中学生,所以可以看到,写得并不十分深刻和详细,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实用的,将书分类阅读,孰轻孰重,各种类型的又应该如何把握,有个大略。第二部分来自于胡适的《读书》,他将读书分为精和博。精读之中,最紧要的是手到,用手到来带动眼到口到心到,因为手到对前面所习得的知识做了系统性的整理和输出,等于在脑中有了个框架或者说树干,由此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手到需要一个研究题目,这又与第一部分的参考书联系上了,先要有问题,也就是疑,然后寻求答案,这过程非眼到口到心到不可。另一是博,也就是广泛地接触其他知识,主要还是为了融会贯通,说是得到“暗示”也可。另外博与精不可偏废,二者相辅相成。将一人知识比作金字塔,则塔顶代表其掌握的最精深的学问。塔底的面积代表博大的范围,精深的造诣,博大的同情心。这样的人,于社会是极有用的人才,对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四下面补充一些比较零碎的读书方法。(一)读书也应该有一个计划。首先决定哪一部门的学问,或哪一个中心问题,如何根据这个对象,就现在可能得到的书,由浅而深,分为几个研究的阶段,按着规定时间,有计划地读下去,至少要有一年半载的计划。在这段时期中,随时随地注意关于这一部分或中心问题的材料。除必要书籍外,也可关注其他消息来源,但却以能够包围着这个中心问题为前提,而不是毫无对象地乱看。这样有计划地读书,才有较大收获。(二)对于任意部门的学问,如有意深造,最好能学得阅读一种外国文的能力。这可比读译文舒服得多,正确得多,也就是可使得读书的效率增进很多。(三)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于某一方面。这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四)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关注政教关系,则全书中与其有关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一个人心中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字典的“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可将其归类。另外记忆力有限度,所以当学会用记笔记和做卡片的方式将知识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门某类,时间久了,东西虽多,却井然有序。(五)厚今薄古。从前人的书,如果有好的,现代人已经研究,并加以总结发挥了。我们念今人的书,古人的书也就包括在里边了。质量不高,则弃之。另外,这也可以从目录学与学术史中一窥,亦为去粗取精。比如《书目答问》、《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六)求学就应有学者的态度,办事就应该有政治家的态度。每做一门学问,就找着那一门的模范来学。读书时领会学问本身的价值,感觉学问本身的乐趣。(七)探求事物本质或寻求普遍规律。(八)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九)小说不属于严肃读物。因为好小说不至于读起来疲倦。可是,要想培养心智最重要的关键却正是那种吃力,费劲的感觉,而且是一种你既处心积虑想完成,又有点想规避的工作的感觉,读小说却无法获得此种感觉。因此,小说虽然该读,但若求上进,则不应把计划好的时间花在小说上。(十)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十一)对长期担当重任、工作过于劳累的人来说,避免焦虑和解脱过度心理压抑的方法很多。但无论是哪种方法,其共同点都是求变。也就是说,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某个主要的兴趣上是不够的,人必须有其他爱好。“焦虑是情绪发生了痉挛,原因是大脑紧抓住某事不放。”此时唯一的办法是轻轻将别的东西塞入大脑,若正确,再加上一定兴趣,那么大脑往往会很快松弛下来,得到调节。(十二)找与和自己“意合神会”的书。(十三)阅读时做索引,记下页码,再简要写出提要与见解,在第二、第三次重读时,再把索引内容扩充几倍。当需要找有关论述时,就能很快翻到正确的页数。上面第九项很有意思,毛泽东谈他的读书生活,也是读小说很少,读红楼梦他是当历史来读的。李嘉诚读书,每个时期研究一种,除小说外。像是一种共识一般,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读小说不费脑力。第十二项,之前读叔本华的书倒是有电击过的感觉。附:(一)(二)邹韬奋《略谈读书的方法》(三)(四)朱光潜《谈读书》(五)王力《谈谈怎样读书》(六)(七)张其昀《读书方法》(八)培根《谈读书》(九)阿若得 贝内特《严肃的读物》(十)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十一)温斯顿 丘吉尔《阅读,一种业余爱好》(十二)林语堂《读书的艺术》(十三)约翰 厄斯金《书籍的购置》最后,相册会上传几张书单,挑着看就好。相册名字是书单。
  •     怎么说呢,刚看到这本书时还是很激动滴,把名家写的如何读书的文章都汇集到一起了……而且读起来都比较能引起共鸣,很适合还没有自己的读书方法的人看看。但是读多了,我就发现很多名家推荐的方法大同小异,甚至有的是截然相反。当然了,读书不可全信,方法找自己适合的一两种试试就好。但是这本书本身就丧失了读完的乐趣这本书要我说就是一本工具书,图书馆有的就不用买了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当一个人杂乱的看各种书看多的时候,便会想着如何更有效的学习和管理自己的知识,当然这也需要方法和技巧,毕竟我们并不能都想钱锺书先生一样,记忆力超群
  •     兴趣爱好、重读经典、养成习惯、寻找情人
  •     图书梳理,大家们对于读书这一话题的认识能洗涤心灵
  •     各个作家对阅读的独到见解,避免了一家之言,更适合研究文学的人读。
  •     取其精华吧
  •     书虫必读
  •     梁启超、伍尔芙、罗素,菲迪曼、毛姆等人的几篇犹好,需要重读。罗素的一篇涉略范围甚广,学习历史作品时可做参考。
  •     内子书橱所藏书,于沪上闭户读之,人定读过。
  •     不错,可以看出中西方的读书方法差异。不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还是比较赞同把书分成三类,自己的专业参考书,自己感兴趣的和灵修书,这也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这样子的分类会提醒自己在不同领域学习进步,并且把看到的学到的进行知识的整理与互补。
  •     看大师如何读书,向大师学习如何读书……
  •     里面罗素的两篇文章真是没劲,看他啰嗦了一大堆实在没意思就跳过不看了。老舍特别幽默
  •     粗略的读了一遍,大师的阅读经验,很多部分还是可取的。
  •     一本好书,大师云集,要读经典,外文直读。
  •     初中刚在席殊买书时买的,这么多年了,这类书只看过这一本,运气不错,编的很好,选文更侧重艺术,更讲究享受读书的氛围,我感觉这才是阅读的本质,文章都颇有可读性。版式设计很让人舒服,尤其是封面,很有艺术感,太喜欢了。
  •     值得反复阅读。
  •     这本书读不读都没什么关系,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     多角度。看到胡适列完书单,然后梁启超批评其不现实。这本书不只是搜集了读书的方法论,技巧。更有价值的是,看同一话题,这些不同的名人们,都谈了些什么。我作为读者,又喜欢谁的脾性,觉得谁的言论刺耳。 读的过程,也是以书为镜自观。 多了一点趣味和自知。
  •     非常喜欢也非常有指导意义的一本书 收获颇多
  •     让我们的意志取代随意
  •     这些早年的译文真心是仔细又行文优美,比现在那些一看就是“直译”的快餐书强多了。
  •     读书的艺术是一本汇总书籍,汇总了各大作家和名人对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方法及读书经验。1、读书的意义:如果读到一本好书,如同遇见一位挚友,与他敞开心扉交流,带你到不曾去过的地方,为你解决烦恼,给你带来快乐。2、读书的方法:每个人阅读的方法不尽相同,可以根据自身挑选,我比较喜欢摘录法,将对自身有意义的语句或提供创意的想法,整理到一起;还有延伸阅读法,读书要精,比如在读杜甫的诗集时,可以延伸阅读他的传记,年谱及别人对他的评价等。3、书籍推荐:什么是好书?自己喜欢的就是好的,一般读书选择经典书籍,或者他人推荐的,经典通过时代的历练,存留下来,一定有它的原因。
  •     现在的泛滥成灾,十分之九是以骗钱为目的,作者、评论家和出版商同流合污,朋比为奸。---叔本华。
  •     自己的方法不太好,不太适合自己,看了这本书,一遍修改自己的习惯。
  •     各人所见略不同 时代在变 阅读习惯也在变 读书只是手段 认识世界才是必然
  •     : G792/4215
  •     弗吉尼亚伍尔芙和林语堂的两篇最得我意呀
  •     每个人都能从他们的观点里提炼出适合自己的读书理由
  •     我对4星的定义为:值的读第二遍。 以此标准而言,稍显不足。 修正:就凭此书:”眼到,心到,手到“一句,4星!
  •     奇了怪了,我买这本书 封面不是这个,页码出版年什么的都一样。对读书方法与经验进行了一定深度的介绍,没错,大师的读书文章集锦。
  •     虽然很多都是说点正确的废话,但还是有几个人不错可以一看,特别是几个书单。
  •     通过昨天的李欣频的人生第十四堂创意课,知道了五本如何读书的书,分别是:读书的艺术、我生命的书。阅读地图、文字生涯、一生的学习、学习和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使用检索技术查找了五本图书的电子稿,其中获得了三本,读书的艺术、我生命的书、一生的学习的电子稿,针对其他的书籍是台湾版本的,没有找到,通过新浪微盘和百度云盘获的了以上的图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就是一本非常好的阅读书单,针对我自己不知道读什么来说,给予了非常好的帮助。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的是快速获取前辈的经验,而不是依靠自己慢慢琢磨,通过十点读书的栏目,我一直的践行每天对一本书的誓言,模仿bobo读书分享的一位总裁使用微信的朋友圈撰写书评,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时间有时候真的不够用,感觉自己读书太少,如此多的好书,我们都没有看到过
  •     文章作者大多为中外的学者、文学家或哲学家,因此读文史哲之类的书可依其中某些方法,兼具研究性质。旁的书亦可从中借鉴一些。
  •     粗略地把书看完了。这本书收录了很多名家的读书方法,可作参考。印象最深刻的是叔本华的《读书与书籍》。
  •     略读。唐君毅关于阅读的比喻很妙。
  •     集结几十个作家的读书心得,通读一遍即可。“方法论”说通了也都是自己琢磨出适合自己的规律,也不必生搬硬套。但无论是否有细微异同,总结下来都有通处:去粗存精、重读要刊、精深必须建立在广博的基础上否则便成了偏狭等等,其实何止是读书,待人接物、观影赏乐、旅游等,道理也都相似了
  •     如果不知道读谁的书,从这本书中或许能找到线索。感谢夏丏尊、廖沫沙,老舍,孙福熙,伍尔夫,毛姆,克利夫顿·菲迪曼以及罗素,与你们交流很开心啊。
  •     如果一定要知道如何读书,可以先读读这本书。
  •     很有综合性,但是需要整理和筛选,每一个推荐人都有他自己的背景。里面的内容更验证了,世间的道理正说也可以,反说也没错。
  •     丰子恺的最感人...
  •     y
  •     就个人来看,这本书更多在谈诗、哲学、国学等书籍的阅读(推荐的书目也是这方面的较多),并且对于系统的阅读方法,其中涉及的并不是很深;名家之经验、观点,是在其经历了大量阅读之后所形成的,在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和思考之前,即便读到了其观点,也不一定能同意;说到底,阅读属于比较私密的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方法,只要使自己舒适,自觉时间过得有意义,即使读的不是深刻的经典、不是国学名著,又有何妨?
  •     了解下名家读书经验还是不错的,偏重社科历史类书籍阅读
  •     好入门书,之前的都是白读了
  •     “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的一种,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露清醇爽朗之气。"歌德是一百年间最伟大的天才,同时也是三百年中最伟大的呆子。"曾经一个人说他每天睡4小时就精力充沛,而我每天需要至少8小时的睡眠,就跟车子一样,每人的油耗不同。但粗略算了一下,这样一年下来我居然比他多睡了90天,这样的结果令我震惊。如果将自己的每秒钟换成钱,有些人可以换得美金,有些人却是人民币。Delay discounting,时间原本无善无恶,是他们自己变成了时间的敌人。提前了起点,就有了机会把时间作朋友,“耐心”曾被各种因素掩盖,但投射在“穷不过五服,富不过三代”的古语中。比别人早一点准备,早一点,再早一点。那一点从容的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努力
  •     汇集古今中外大师们对于读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虽然是前人之作,但仍有可借鉴的地方
  •     读书的讨论,一般读书的人不会觉得自己是独自一人的吧,书中说的或许愿意读这书的人都已经知道了
  •     《博览群书》杂志社汇编了古今中外众多名家的读书方法,倒是很有趣的。尤其是大师们自己也一直在看他们心目中的大师是如何阅读的。看来阅读这事,是很具个性化的。书中郭沫若的读书法是咱较为接近的。
  •     在手机无流量的情况下看完的,“所以正常情况是不会看这种无用的书”不过多数内容对我来说都是瞎扯淡。
  •     本书介绍了各个作家的读书方法,值得借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