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怎么了?-儿童青少年心里问题解答》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教育
出版日期:2007-6
ISBN:9787544412841
作者:陈默
页数:400页

《孩子.你怎么了?-儿童青少年心里问题解答》的笔记-《孩子,你怎么了?》笔记1 亲子问题 - 《孩子,你怎么了?》笔记1 亲子问题

推介:
陈默老师在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义务给助理们上咨询实务课程,是一个正能量满满的可爱的老太太。好口碑一直在我的朋友同学之中流传。懒惰的我居然也去听过老太太的一节课,后来找室友要来了一些课程的录音,老太太讲课的风格是我所欣赏的,非常务实,而且由于其丰富的经验,经常让我们惊叹于其面对孩子问题时拨云见日的能力。
前不久在图书馆转悠无意间遇到老师的这本书《孩子,你怎么了?》,瞬间就笑了,相信一定会是一次不错的阅读之旅。
书中使用的语言很平实,没有太多专业术语,易于理解,提供的建议可操作性强,很适合关注儿童辅导、教育、咨询、治疗的人,尤其是孩子的家长、幼儿园的老师、中小学的班主任、学校辅导员阅读。心理学或者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也能找到一些比较好的思路。
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根据症状背后的成因,将孩子们的问题分为七个类别:
①亲子问题。包括因孩子与父母交互模式障碍导致的不良行为,或因早年依恋关系缺失造成的与父母的情感冲突等。
②发展问题。集中了儿童、青少年发展中常出现的各种症状、孩子因神经功能发育的原因导致的原发性学习技能障碍,以及他们在心理、学习上出现的各类困扰。
③情绪问题。解答的是成长中的孩子因内心冲突无法解决而出现的情绪障碍,以及因同一性发展困难造成的情绪困扰等。
④情感问题。涉及青春后期大孩子们的问题,如性心理冲突以及与异性情感交流中的困扰等。
⑤行为问题。通过对孩子外显行为的描述探求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障碍。
⑥人格问题。涉及各年龄阶段学生的个性缺陷表现。
⑦创伤问题。触及的是孩子在生命历程中留在潜意识深处的伤痕,以及因灾难性事件的冲击造成的心理障碍。
亲子问题——案例选摘(选摘的是我自己重点关注的问题,加上个人理解列出了处理问题的关键点,具体操作可参考原书)
1. 如何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要离婚了?
对于低龄孩子,父母的突然分离会引起孩子的分离性焦虑,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处理不当,创伤性的记忆将长久地留在潜意识里,造成心理阴影。
处理这个问题要注意两点:
第一,不要编谎话,如出国了,出差了,谎话无法长久,会造成孩子对成人不再信任。而且可能成为孩子的坏榜样,孩子以后再面对困难的问题时也养成编谎话来回避的坏习惯。
第二,不要说对方的坏话,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的不是,想在孩子面前充当好人的角色,让孩子跟自己一起讨厌对方,会在孩子心中产生冲突,让其内心混乱不堪。
2. 家长教育孩子意见不合怎么办?
对孩子的教育,即便家长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也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起冲突,不然,对不明是非的孩子来说,他不知究竟该怎么做,会越弄越糊涂,造成认识混乱,认识混乱的人可能形成有问题的人格。最好一起学习育儿方面的知识,然后相互讨论对错。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夫妻两人又矛盾时,压抑的一方容易把负面情绪投掷到孩子身上,而另一方看到孩子受指责、受委屈,又可能替孩子说话,抱不平。因此经常起争执。
夫妻两人的教育观没必要完全相同,父母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和观点。但是夫妻双方不能相互诋毁,要认可对方的观点有合理的地方,这样就不会极端地去操控孩子以证明自己的教育观是正确的。心平气和地对待对方不同的意见,让孩子自己选择,他会把双方观点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挑选出来。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认为,人都有向上积极发展的欲望。
3.10岁了还什么都不会做,不会嗑瓜子,不会系鞋带,为什么?
在确认孩子生产过程中没有问题,精细动作发育没有障碍的前提下,要考虑家长的教育问题。一切都由父母安排好的孩子,会感到他是一个无需对自己的任何事情负责人的人,包括如何去思考。
孩子很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无能”来满足他内心让周围的成人对他表示关注的需要,使大家都照顾他,帮助他。这样发展下去会不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
家长一边帮他做一边唠叨是最无效的。既不要发声音,也不要帮他去做。让孩子意识到,每人关心他的鞋带,每人关心他不会嗑瓜子,自己看着办好了。到了学校,自由他的老师和同学会指责他,教育他,他会从别人的眼光、态度中明白鞋带是要系好的。慢慢他会为自己的事情负起责任。
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给孩子为自己的事情负起责任的机会。
4. 怎样鼓励孩子更恰当?
有时家长会发现,自己一直在鼓励孩子,但是激励效果不显著啊。鼓励不当,有时会沦为吹捧。问题在于如何鼓励。
做家长知道要鼓励孩子,但是那些鼓励的话语常常显得很单调,“你真棒”、“你很聪明”……说鼓励的话要掌握一个原则:面对某个具体的值得鼓励、肯定的行为讲鼓励的话。
例如,孩子把垃圾倒了,妈妈可以说:孩子,你参与了家里的卫生工作,及时把垃圾倒干净了,是你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心的表现。这样的鼓励可以将孩子倒垃圾的行为固定下来,以后他会愿意做倒垃圾这件事。
“你真棒”是比较空洞的赞扬,可以针对任何好行为、任何人,不是对这个好行为的直接强化。有时过于“高、大”的鼓励词句反而会让孩子心烦,觉得不真实,不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5. 早期依恋关系缺失可能引发的问题
书中关于亲子关系的案例很大一部分问题根源都是来自于早期亲子依恋关系的缺失。
如,从小由奶奶带的孩子回到和妈妈一起住的环境下,变得很讨好妈妈。老是看妈妈脸色行事,有时偷瞟妈妈的表情,而妈妈本身是比较挑剔的。作业要在妈妈监督下完成,妈妈不在就会很拖拉。 妈妈安排的事情很积极,其它不然。
如,14岁了的孩子还要妈妈挠痒痒,早上要妈妈帮忙挤牙膏,不然不刷牙。小时候从幼儿园到小学都是住校,初中时开始走读。以前在学校都能自己料理,现在走读了反而“变小”了。
如,15岁了居然动手打妈妈的孩子。从小爸爸妈妈工作忙,爷爷奶奶带大,初中后孩子坚持住寄宿学校。一回家就躲进房间,家长督促其学习,嫌爸爸妈妈啰嗦。
如,高二的儿子将父母赶出家门。小时候爸爸出差较多,大多数时间和妈妈一起度过,但母子之间没能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孩子看到母亲会害怕,甚至怀疑自己不是妈妈亲生的。爸爸回到家中时,妈妈又不断向爸爸抱怨孩子的不是,爸爸教训孩子,孩子不愿爸爸回家。
早期和爸爸妈妈分离的孩子,失去了和爸爸妈妈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和能力,逐渐会形成这样一种意识:爸爸妈妈的工作比我要重要,我是不可爱的,我是被抛弃的……或者形成类似的疑惑:我到底可不可爱?他们到底爱不爱我?所以会出现14岁了要妈妈帮忙挠痒痒。
另外,等到孩子大了,爸爸妈妈总是以管教的角色出现,不是督促他学习,就是跟他讲做人的大道理,但就是没有安慰他、爱抚他的表现。
类似问题,重建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弥补早期的缺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之后后面的问题冲突也会迎刃而解。


 孩子.你怎么了?-儿童青少年心里问题解答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