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溯源

出版社:刘鹤丹 巴蜀书社 (2012-12出版)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53101729
作者:刘鹤丹
页数:232页

章节摘录

《老子》之文五千余言,意蕴深奥玄远,非文辞所能涵盖也。梁代萧统评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①观诸《老子》之文,“以立意为宗”确为至评。然《老子》所立之意为何?《老子》所有立意均围绕“道”而展开。在《老子》思想体系里,“道”贯通天地人,是宇宙万物之本原,是其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最高范畴。张岱年指出:“最高范畴指思想家建立其哲学体系时所设定的表示世界本原或最高实体的范畴。孔盂以天为最大最高的实体,尚未脱离原始的天命论,老庄以道为天地的本原,开始创立本体论学说(近人或谓中国本体论学说始于王弼,实属大误,我另有辨析,兹不赘)。”②传统的说法,老子年长于孔子,且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因而后来也被称作“道德经”的《老子》理所当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老子》是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还有待研究,但《老子》是哲学著作无可怀疑,理由是“道”在《老子》的体系中自始至终都是作为宇宙的本原,即“道”既是宇宙的本体亦是宇宙的本源。    《老子》所立之“道”价值如何?其“道”是纯粹独创还是渊源有自?对此疑问,我们希冀通过探寻其思想之源而有所解答。    考察《老子》思想起源,不免涉及诸子思想起源。古人对诸子思想起源大致有三种意见:    一、《汉书·艺文志》认为诸子出于王官,如:“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论应该与文献记载老子曾做过东周的守藏史有关。    二、《淮南子·要略》认为是当时的社会问题激发了诸子思想④,即起于救时之弊,老子是其中之一。持此观点在现代有胡适②等。     三、《庄子·天下》认为诸子同源异流: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现代的一些学者对上面三种观点有综合的趋势,对诸子出于王官论和诸子救时弊论多是批判地继承,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代表性的如吕思勉和牟宗三。吕思勉认为:    先秦诸子之学,当以前此之宗教及哲学思想为其因,东周以后社会情势为其缘①。    诸家之学,《汉志》谓皆出王官;《淮南·要略》则以为起于救时之弊,盖一言其因,一言其缘也。近人胡适之,著《诸子不出王官论》,力诋《汉志》之诬。殊不知先秦诸子之学,极为精深,果其起自东周,数百年间,何能发达至此?且诸子书之思想文义,皆显分古近,决非一时间物,夫固开卷可见也。章太炎谓“九流皆出王官,及其发舒,王官所弗能与;官人守要,而九流究宣其义”。《苟子》云:“父子相传,以持王公,是故三代虽亡,治法犹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也。”此即所谓守要。究宣其义者,遭直世变,本其所学,以求其病原,拟立方剂。见闻既较前人为恢廓,心思自较前人为发皇。    P1-3

前言

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其思想深邃玄妙,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礼文化的问题,以师事之。两千多年来,老子昭示世人守柔不争、自然无为,为中国文化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孔子自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继承古代文化自居,后人较容易梳理儒家的思想渊源。而老庄代表的道家却视文明如藩篱,特别是庄子称历史传统为陈迹,致使道家的思想渊源难以追寻。老子尤甚,其著文仅五千言,传记也只存于《史记》中短短几行;不仅如此,《老子》之版本也极为复杂,除了传世王弼本,还有河上公本、傅奕本、敦煌本,近些年又出土了帛书本、楚简本等等,这无疑都为探寻老子的思想渊源增添了重重迷雾。当然,这也为学术研究增添了诸多乐趣。    刘鹤丹博士不畏艰难,选择《(老子>思想溯源》作为研究题目,撰成论文。近日她的博士论文入选《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即将正式出版,这使我感到无比欣慰;同时,也十分感谢丛书编委会同仁的厚爱。    《老子》一书,是有着巨大影响的经典著作。如何阐释《老子》的思想及其背景,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老而常新的问题。《老子》继承殷周传统思想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但是,具体来讲,哪些思想来源于何处,则需要细致加以探讨。虽然学术界对此作了不少研究,各自从不同角度作了考察,也有学者分析了古代经典《易经》、《书经》、《诗经》等对老子思想的影响,但为更好地解决这一学术史上的难题,仍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刘鹤丹博士的《思想溯源》一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细致地探讨了《老子》思想与《诗》、《书》、《易》等典籍的关系,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前人的独到见解,将这一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探讨《老子》道论的渊源时,本书提出,西周以来存在着两种并行的天道观,即主宰意义的天道观和自然意义的天道观,这两种天道观存在着既统一又矛盾的状态。而春秋晚期《老子》的道论将自殷周以来形成的天命观加以改造,以“道,,取代“天”至上神之位,从而成为宇宙的绝对存在,即“道”取代了天,道成为一切的主宰、本原和根本规律。作为存在本体与本源的“道”成了安顿现实人生的绝对根基。这真正具有哲学内涵的形而上之“道”是《老子》的首创。

后记

古人谓盖棺定论,惜乎,此言非适于老子,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后辈追思其人其道,千百年来不绝于缕,虽煞费苦心,然老子于世人依旧如其道一样“惟恍惟惚”,就连其书亦版本纷纭,世莫知其所初。吾景仰老子时日已久,期悟老子思想之真髓,然因天资愚钝,于老子之哲思总未透彻畅晓,故而在导师建议下,始探究老子思想之源以求对老子其人其书有更深入之理解。吾才疏学浅,然本着对老子之思的崇敬与热爱之心,尝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探寻老子思想之源,遂有此文。在此探寻过程中,吾虽对老子的思想比往昔有更深入之理解,然深知其中必定有诸多纰漏之处,吾切盼师长及同辈学人指正,使吾改进。    《老子》五千言,精妙绝伦,领会真难啊!《庄子》曰:“老子古之博大真人哉!”吾在考察其源之后仍发现《老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此本为颜渊赞孔子之语,吾觉得借之赞《老子》亦十分恰当。故对《老子》思想溯源之后,吾再次处于一个研读《老子》的新起点。    论文即将交付之际,吾心惴惴!虽积三年之心血而有此拙文,然吾深感吾之努力还很不够,有负导师郑万耕先生的谆谆教诲,有负父母望女成才的殷切希望,心下愧疚不已。    毕业在即,而吾心戚然。每每思及此后不再有导师郑先生在学问上谨严而宽厚的指正,不再有教研室里周桂钿先生、李景林先生、张奇伟先生、李祥俊先生的真诚教导,我的眼里总有一片湿润。    此外,章伟文、张连伟、胡永中等诸位师兄师姐对我真切关照,诸位同窗对我热心帮助,以及诸位师弟师妹对我友好相待,这些都让我的内心充满感激。    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年又一年。每当春分时节,赏望校园里典雅绽放的玉兰花,总要告诉自己,明年拍下这些美丽的风景;然而明年复明年。而今离开的时日愈来愈近,我却又如此想到:这些美丽的花朵永远地留在记忆里比变成某些具体可感的形式更永恒,因为美丽的玉兰留给我的印象,就如师大的老师、同学、朋友以及曾给过我帮助的人们在我的心灵里铭刻下的美好印象。    美好的,无须多言;深刻的,亦无须多言;我愿存着余香慢慢体味。    是为记。

书籍目录

序绪论一《老子》溯源问题的提出二《老子》成书的时代背景三《老子》成书的文化背景1.春秋时期对《诗》、《书》、《易》的理性解读2.《老子》与《诗》3.《老子》与《书》4.《老子》与《易》5.《老子》与春秋时期的其他典籍四《老子》的版本问题第一章《老子》道论溯源一西周的天命观1.天生条民2.天命3.天赐洪范九畴二春秋时期的天道观1.主宰意义的天道2.自然意义的天道3.天道来自天命4.天道:一个称谓两种所指……

编辑推荐

《老子》一书,是有着巨大影响的经典著作。如何阐释《老子》的思想及其背景,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老而常新的问题。《老子》继承殷周传统思想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但是,具体来讲,哪些思想来源于何处,则需要细致加以探讨。虽然学术界对此作了不少研究,各自从不同角度作了考察,也有学者分析了古代经典《易经》、《书经》、《诗经》等对老子思想的影响,但为更好地解决这一学术史上的难题,仍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刘鹤丹博士的《老子思想溯源》一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细致地探讨了《老子》思想与《诗》、《书》、《易》等典籍的关系,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前人的独到见解,将这一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作者简介

本书从道、德、辩证思维、意象思维和修道等方面追溯《老子》思想之源,考察其与传统观念、时代思潮的关联,探究其体系之形成。


 《老子》思想溯源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探讨的方向没有问题 但都不够深入 此书是值得一看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